项目实践结题报告

2022-08-06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项目实践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项目实践结题报告

社会实践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 引起当代青少年网瘾现象原因的调查 项目负责人:

徐振翔

起止年月:

2012

1 月至

2012

年 2月

填写日期: 2012 年 2 月13 日

第二篇:2014年社会实践项目结题表

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年暑期青年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项目结题表

项目名称:

负 责 人:

实践地点:

指导教师:

实践日期:

共青团黑龙江科技大学委员会

2014年制

一、团队成员名单

- 1 -

二、实践地点

三、项目完成情况

四、实践日程和实践内容- 2 -

五、实践取得的成果

六、经费决算

- 3 -

七、申请人对该项目研究工作完成后的认识总结

- 4 -

第三篇: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一、项目选题思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RFID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零售业库存、货架管理、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铁路的货物运输、牲口饲养,自动高速公路收费、人类追踪等领域。RFID在我们生活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RFID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读写距离长、可以一次性多次读取、安全性高、管理更加方便等等。

我们组设计的智能门禁系统集成了借书和还书功能,整个借书和还书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能有效地简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二、实验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不断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作品要实现的功能:

1)能实现自动借书、还书及门禁功能

2)使用液晶显示器在入口处显示可借数量、在出口处显示已借数量和状态。 3)借书成功自动门打开,借书失败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接下来,我们根据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经过组员的讨论后确定了如下解决方案:

1)该智能门禁系统使用单片机控制

2)将读写模块的天线部分嵌入到入口和出口处

3)单片机根据读到的图书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数量,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 书成功,并跟距是否成功控制蜂鸣器及自动门 4)自动门使用舵机控制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

总体规划:

将项目实施阶段细分为五个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拟定最初方案、调查方案合理性及确定最终方案、购买工具和材料、着手制作项目、撰写总结报告。

3.1文献收集及方案设计

通过浏览网页,查阅相关书籍,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到我们学校的RFID图书观实地观察、学习。现有的RFID图书馆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许多公司专门设计RFID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管理系统都是将门禁设备、借书设备、还书设备分开设计的,都需要读者通过按键控制来借还书。于是我们决定设计一个集借书功能、还书功能和门禁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门禁系统。

3.2方案的确定

经过上述分析,根据设计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我们决定使用单片机来控制该系统,使用舵机来控制自动门,将RFID读写模块的天线嵌入到入口的出口处,用于读取借书卡的信息及图书的数量,再将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处理后控制读写模块往借书卡里写数据,并控制蜂鸣器和舵机。

3.3购买工具和元器件

在确定好实施方案后,我们开始着手购买元器件和工具。由于我们对单片机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都不熟悉,所以我们决定首先购买单片机学习开发板和RFID学习开发板,将程序基本写好之后再购买其他元器件和工具。由于对当地的元器件市场不熟悉,我们决定在网上购买。因为RFID读写模块电路复杂,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决定购买成品的读写模块。考虑到系统是用单片机控制的,所以我们选用12864液晶屏显示,选用小型舵机控制自动门,用单片机IO口模拟输出脉冲来控制舵机。

3.4根据设计方案着手制作

根据设计方案,我们第一步是搭建硬件电路,然后下载程序进行调试,最后用PVC做外壳。

3.6撰写总结报告

一切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始总结整个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步步的解决困难,撰写总结报告。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及最终成果

预期设计的RFID智能门禁系统能实现自动借书、自动还书及门禁功能。当进馆时,入口出的天线将自动的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信息,实现自动还书。当出馆时,出口处的天线将自动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书数量,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书成功,如果借书成功则打开自动门,否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的作品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基本满足当初的设计要求。

五、项目组成员的收获及体会

通过这次RFID只能门禁系统的设计,我们获益良多。其实创新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创新常常有个误区就是创新的东西一定是新意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能不排除创新中新意的部分,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创新这种东西是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来的,只要你的观察力够强,那么在你的脑袋里就会有很多的灵感,这些灵感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创新的真正困难的是把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看似简单的东西制作起来确很困难,首先是我们的经验确实有限,不能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可能出现问题想周全,导致在后期制作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任何事情都只有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通过学校给予的这次机会使我们锻炼了许多,不论是对材料的了解上还是我们的心理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扩展。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灵动的源泉。

第四篇:项目结题报告(正式)

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结题报告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特别是常州近年来经济开始发展,使英语作为“世界通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作为“城市脸孔”的景点旅游资料英译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的名片。有此而得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旅游景点旅游资料英译亟待普及和提高。但是通过网络对中国大多数旅游景点的调查结果以及我们团队对常州各景点的实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景点中, 景点旅游资料英译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日显必要,其目的很明确,即在必要的场合能够指示、提示、警示、帮助在华的外国友人更加方便的学习、旅游和工作。因而旅游翻译的质量无疑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识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二 项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此项研究将以文化翻译理论为理论指导,对常州市主要旅游景点如:红梅公园、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常州博物馆等地的旅游资料英译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总结这些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次训练使参加的学生能够充分锻炼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 使用计算机等先进行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

2、研究过程

第一个月召开项目小组第一次会议分配相关任务,并选举项目的小组负责人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2012.11—2012.12 :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并定期召开项目会议了解各自进展情况,并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商讨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全程指导。 2013.1—2013.4 : 参考文献,分析资料,利用已学知识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撰写相关论文。2013.6—2013.9 : 对项目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2013.10—2013.12:进行结题的各项工作。

在进行常州公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照片采集、归纳法和总结法。

三项目研究成果与分析

在对常州市区景点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我们发现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总结。

一、景点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翻译错误 1 翻译中的Chinglish 因为不同国家的语言、风俗、兴趣等各有不同,在旅游翻译中应该细心甄别、求同化异、查漏补缺。 就语言差异来说,忽视的后果就是产生Chinglish。我们在各个常州景区发现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例如溧阳天目湖山水园内“制茶表演”原译为“system tea performance ”。这里的“制”不是“制度”而是“制作”。我们认为应译做“Tea Making Performance 。” 再如“小心有电”不能译作贻笑大方的“Carefully has there electricity! ”而可以译为 “Caution! Electricity! ”通俗易懂。“小心路滑”有人译为“Notice: The roads are very slippery ” 为符合英文的标语习惯,可以改为“Slippery Road (Be Careful )!。”如果是室内,还可改为“Caution:Wet Floor!” 文化上的差异和缺失也往往是翻译的难点,弄不好还会在无意中得罪了游客。总之,要考虑中外文化差异,要依据情况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 2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如果懒于思考,只看文字的表面意义,不管景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本就不懂相关的知识都可能造成错误的结果,给外国游客造成错误印象,甚至影响到景点的形象。例如“游船码头”原译为“Cruise Terminal”,“码头”译为“Terminal”,只抓住了“头”就认为是终点,可译为“Cruise dock/wharf”;“草堂寺”中的“草”就有人简单译成straw,给人的感觉是这个cottage全是用straw建的,没有别的材料。其实我们知道,这种茅草屋只有房顶是用茅草覆盖的,所以不妨将其译成“thatched cottage” 更好一些。 3缺少文化注释

对外国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又是旅游翻译中的精髓所在。在一些景点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就缺少了对该景点的历史来源的补充,比如“苏东坡”仅仅译成“Dongpo”,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Su Dongpo, the famous poet in Northern-Song Dynasty”就更能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如东坡公园的“洗砚池” ,除了翻译其名称,我们还可以适当说明“洗砚池”的来历。又如“寒山寺”(Hanshan Temple)名称的由来早在我国的唐朝,用一位叫“寒山”的和尚(曾住在这里)的名字来命名的,这座寺庙后来因为《枫桥夜泊》这首诗而扬名天下。按字面意义译为”Gold Mountain Temple” 或“The Bleak Mountain”,就是没有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意义而造成的误译。由此可见,旅游翻译不但要力求准确、充分体现原语的信息及语言风貌,更要起到扩展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

4不会注意适当变通 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意译。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可能反而伤害原义。如“移步换位”(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不宜对号入座译为“take a step and the scenery will change”,“曲境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便可,形容商品的“琳琅满目”“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当然可以,但也可以缩译为“a wide choice”.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该变通处理。

二、有些旅游景点的英译还不常见

常州作为一个拥有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的城市,我们发现仍有许多场所只有中文标语没有英译,甚至没有标示语,要使常州变为国际化的都市,我们首先得呼吁各级政府机构加以重视这些现象,尽早制作标牌、提供相应的景点介绍,并确保有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三、归结原因

通过这些错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也找到了两方面的原因:

1、文化背景知识欠缺,正确翻译景点名称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景点名称含义的基础上,假如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只是根据景点名称死译硬译,这样不但无法传播中文名称的深层含义,还让外国游客感觉不知所云。

2、语言本身的问题。如果译者的语言功底不深,在翻译表达方法,语法层面或拼写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公示牌就应该译成英语,只要懂点英语就可以当翻译。为了省钱、省时、省力,许多人在有翻译需求时不是去找专业机构,而是随便找一个他们认为懂英语的人翻译一下了事。译者由于受语言水平的限制,要么死译,要么错译,译出的句子不伦不类。

四、收获成果

除了发现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小组也收获良多。对于我们来说,这次的项目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因为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大多被学习所环绕,很少有机会来参加这种实践创新类的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1、专业知识得到锻炼

这次对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的研究活动,对我们的英语专业知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我们需要如孙悟空火眼金睛般的精确的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将它们改正。起初的我们憧憬中带着几许迷茫,憧憬是我们即将开启一趟新的英语旅行,迷茫的是我们似乎不知道应该从何处下手。刚开始我们对景区英文标语中的许多表达都不了解,不知道它们这样的表达对错与否,我们就一个一个单词查,在网络上找了许多的资料,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以至于我们到后期对景点的英文标语的翻译中的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地方可以一目了然了。因此在这次研究性活动中,我们的因与专业知识得到了锻炼与成长,这队我们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2、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起初我们的团队的每个队员并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以至于忙活了几天,实质性的资料很少,时间到和花费了不少。所以我们团队就进行内部讨论,由两个人负责资料的收集,两个人进行英语翻译错误的发现与改正,剩下的两人是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总结。虽然在外面收集资料的队员会比较辛苦,但他们为了团队的荣誉也毫无怨言;虽然负责分析景点资料英译错误对两位队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为了研究的成功也勇往直前;虽然整理总结资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但面对团队的所有努力无畏无惧。终于当我们手捧一叠总结报告时,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是我们每个队员合作努力的结果。

3、能为常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既然我们在常州上学,那常州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只希望通过这次对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活动能为常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五.项目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及广州亚运,2011年西安世园会,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迎来了八方来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涉外旅游热潮。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十年后的中国将跃升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旅游资源国。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也随之日益突显,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亟待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秀丽河川等。对于绝大多数的外国游人而言,他们游览各个旅游景点的时候一般需要通过阅读旅游景点告示语的方式来了解此景点的历史渊源和不同之处。因此,虽然旅游景点资料英译的功能各异,但是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堪称旅游产业涉外经营的门面,一方面直接体现着我国目的语使用水平,代表着我们的精神文明风貌,也彰显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国际魅力;另一方面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作为一种公共宣传工具,用简洁的语言、图示和图片为人们提供公共信息,起到指示、劝说、约束及强制的社会功能,它是一个国家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多元文化的今天,正确的旅游资料英译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交际功能,而且极大地影响中国在国际旅游中的形象和地位。本次研究活动发现规范性和创造性是旅游景点资料英译英译的两大特点,也是旅游景点资料英译所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因此,在旅游景区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这两条原则,既要使译文规范,又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创新,又要保证译文准确。我们应当让资料英译研究为旅游景区的美丽景色锦上添花,而不是给它的脸上抹黑。

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在公众和旅游者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旅游资料英译应用是否广泛,是否规范,翻译是否得法,都是该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料英译作为旅游及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一道有效窗口,对常州旅游的对外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本次研究对翻译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加强中英语言及所属文化的对比提出了有效的提高翻译质量的意见,从而将旅游资料中的丰富信息真实准确的传递给外国游客。

第五篇:973项目结题报告

篇一:973课题结题报告 973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课题编号:tg1998010206 负责人:喻德跃

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

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2003年10月15日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一)计划任务 本课题的任务: 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具体指标如下: 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 (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

(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

(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 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

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

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

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

(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

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根据新鉴别体系的鉴定结果,确定了10个新株系(sc-1至sc-10),其中sc-8为强毒性株系群。发现:smv株系群组成复杂,同一株系群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株系群在同一地区的分布也有所不同。综合1998-2002年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株系组成上,黄淮地区以sc-3和sc-7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sc-9为主。

测定了106份大豆品种(品系)对sc-7 、sc-

8、sc-9三个株系群的抗性反应,筛选出17份对三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18份能兼抗三个株系中的两个株系的材料。

构建了抗x感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科丰1号x南农1138-2,f7:12,206个家系 (见表1)。

用东北3号株系(smv3)对355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smv抗性鉴定(包括“七五”初鉴抗smv材料40份,“八五”初鉴抗smv材料91份,各地推广品种100份,农科院品资所新育成的品系35份,美国引进材料42份,韩国引进材料36份,泰国2份,日本1份)。共筛选出116份高抗资源,117份中抗材料,122份高感资源。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

综合1993-2002年的田间鉴定结果,获得一批高抗食叶性害虫和高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种质。高抗(hr)的品种9份:黄皮小青豆、日本、larmar、pi22768

7、矮杆黄、york、阜阳170、sp

26、早16号,抗(r)的品种15份,表现中间(m)的品种17份,感(s)的品种7份,高感(hs)的品种10份:大浦大粒黄、中豆

19、南农86-

4、南农86-

4、江宁中老鼠豆、监利牛毛黄、花柒黄毛豆、沔阳白毛豆、吴江青豆、pi229358。

合成重组近交家系群体2个,包括: 先进2号(感)x赶泰-2-2(抗)已推进到f7:9世代,含162个家系;和 皖82-178(感)x 通山薄皮黄豆甲(抗)也推进到f7:9代,含159个家系 (见表1)。 (3)产量性状基因方面 获得了与提高产量潜力有关的资源8份,包括百粒重高(>40g)、主茎节数多(>30)、短叶柄(<10cm)、曲茎、顶生长花序等。 构建了ril群体2个,包括:南农87-23 x ng94-156(f7:8,175个家系);波高(963069)x ng94-156(f7:8,156个家系)。(见表1) (4)恢复基因方面

获得利于大豆杂种优势应用的恢复系:10个。

阐明了细胞质不育的遗传模式:以栽培大豆不育系ya、保持系yb和含有不育细胞质的原始母本167为基础材料,配制了二个单交组合,四个三交组合,根据后代的育性和分离比例判断遗传模式。试验结果表明:s(rfrf)基因型f1花粉为半不育,f2可育与半不育分离比例为1:1;母本为不育细胞质s时,携带rf的雌配子有生活力,能传给后代,而携带rf的雄配子无生活力,不能传给后代。母本为正常可育细胞质n时,携带rf的雌、雄配子均有生活力,可传给后代。分离比例是单基因遗传模式。因此该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即不育性由不育细胞质基因s和一对隐性基因rfrf控制,一个显性基因rf的存在即可恢复育性。 明确了育性的稳定性: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不同温度和光照长度处理,研究野生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保持系ob的育性稳定性。鉴于试材原产于高温短日照的夏大豆区,本试验以14小时光照和昼夜温度30℃/20℃为对照处理,在14小时不变光照条件下,温度处理为35℃/25℃,30℃/20℃,25℃/15℃;在昼夜温度固定为30℃/20℃条件下,光照处理为15.5小时,14小时,12.5小时。在上述所有处理中,不育系oa花粉败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只有保持系在15.5小时光照时,花粉败育率上升到14.3%,这一结果表明,不育系oa在温度与光照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育性极为稳定。

从细胞学方面明确了不育发生的时期:细胞学观察发现该不育系小孢子减数分裂正常,绒毡层亦无明显异常,不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单核期以后。 表1 本课题培育的ril 群体

2、新基因发掘与分子标记 抗大豆花叶病毒(smv)基因方面通过对p(科丰1号)、p(南农1138-2)、12 f1和f7:11 184个家系的田间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科丰1号对smv株系群sc-

7、sc-

8、sc-9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将rsc-

7、rsc-

8、rsc-9基因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与已经定位的三个抗性基因(rsa、rn

1、rn3)位于同一连锁群,成簇排列。此外,筛选到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car标记和rapd标记,距rsa和rsc的距离分别为16.1和9.7cm。 由于sc-

7、sc-

8、sc-9是新鉴定的smv株系群,而鉴定的抗性基因位点与已经发现的smv抗性位点位置不同,因而初步认为:rsc-

7、rsc-

8、rsc-9 是新的抗smv基因。 此外,选育出njr25-

8、njr32-

8、njr-44-1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的中间材料。 利用高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感病品种(品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

1、f2代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的杂交组合f1代表现为感病,抗病为隐性,f2群体分离比例为1r:3(s+n),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pi486355x95-5383的f2代有感病植株分离,95-5383的抗病基因与pi486355不在同一位点。 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99株f2个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与s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rapd标记opn11980/1070。 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 和opn111070。 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从95-5383和hb1中分别回收opn11980和opn111070特异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的实际长度分别为986bp和1084bp,同源性为93.4%,主要差别是在两个不同区段插入(缺失)54bp和35bp的碱基。用克隆的rapd片段opn11980作探针(sopn11)对亲本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在大豆基因组中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根据克隆片段opn11980和opn111070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scar引物scn11,scn11在95-538

3、hb1和95-5383×hb1的f2群体扩增结果与rapd引物opn11完全吻合。

用rapd引物opn11和rflp探针sopn11分析科丰1?南农1138-2重组近交群体(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构建),将opn11和sopn11定位于f连锁群的抗病基因簇上。由于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且抗病基因位于f连锁群上与rsv1不等位,表明可能定位的是新的抗病基因。

此外,用opn11分析了68份抗性资源,其中有25份扩增出opn11980,表明这些品种可能携带与95-5383相同的抗性基因,而其它扩增出opn11980/1070和篇二:973课题的结题总结报告-农业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编号:g1998010200 项目名称: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首席科学家:贾继增 张启发

课题编号:g1998010207 课题名称:水稻抗病基因克隆 课题负责人:翟文学

子课题负责人:翟文学 彭开蔓(王石平)

承 担 单 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 电子信箱:wxzhai@genetics.ac.cn, 2003年9月30日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分离克隆2个水稻抗病基因。我们已经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

3、xa

4、xa

5、xa

13、xa25(t)和xa26以及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研究。目前已克隆并证实了xa26基因;已克隆xa4和xa5基因,即将证实其功能;精细定位了xa

3、xa13和xa25(t)基因;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相关基因。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如下: 1. 精细定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 我们利用f2大群体,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精细遗传定位。这两个基因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并紧密连锁。涉及xa4基因(sun et al., 2003, theor. appl. genet. 106:683-687)和xa26基因(yang et al., 2003, theor. appl. genet. 106:1467-1472)遗传分析的工作已发表。 2. 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 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品种明恢63中分离克隆了xa26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12.9)。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苗期还是成株期携带xa26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谱比xa26基因的供体水稻品种(明恢63)的抗谱显著增宽,抗性明显增强,说明遗传背景可能影响抗病主效基因的作用。分离克隆xa26基因的工作正在发表印刷之中(sun et al., 2003, plant j., in press)。另外,研究还发现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3的近等基因系irbb3和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2(t)的云南地方稻品种扎昌龙也携带xa26基因。因为xa3和xa22(t)基因也被他人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推测xa

26、xa3和xa22(t)是同一个基因,这部分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 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 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近等基因系irbb4中分离克隆了xa4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57.9)。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也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xa4和xa26属于同一个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抗性分析发现发现籼稻品种特青和93-11与irbb4的抗谱相同,序列分析发现特青和93-11也携带xa4基因。转基因初步实验结果显示遗传背景可能也影响xa4基因的抗性。目前,这部分工作正在完善之中。 4. 分析了xa4和xa26所属基因家族的进化

xa4和xa26基因所属家族(命名:xa26基因家族)包括10个成员。我们对水稻品种明恢63和特青包含xa26基因家族的大约100 kb区段进行了测序,对比公共数据库中的水稻品种日本晴和93-11的同源区段的序列,分析了抗病基因的进化模式。涉及这部分工作的论文正在撰写之中。5. 鉴定并精细定位了一个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 在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中鉴定了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显性基因xa25(t)。该基因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能特异性的抗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pxo339。通过分析携带xa25(t)基因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在该着丝粒区段已经定位了多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推测xa25(t)基因与抗稻瘟病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涉及xa25(t)基因的研究工作已发表(chen et al., 2002, phytopathology 92:750-754)。 6. 构建了水稻全生育期平衡化cdna文库

利用水稻品种明恢63,构建了全生育期平衡化cdna文库。该文库由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15种不同组织的cdna组成,包括白叶枯病菌和稻瘟病菌接种诱导后的组织。该文库包含大约62,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4 kb (chu et al., 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229-235)。对该文库中的大约4万个cdna克隆进行了测序, 获得两万多个非重复est序列。利用该文库我们建立了高效cdna芯片(包括cdna array和cdna microarray)分析体系。

7. 发展了一种新的est聚类方法

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计算机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大规模est测序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以获得高质量、非重复表达序列。该方法在聚类过程中采用megablast工具对一致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比较,并用phrap程序对每一est簇进行拼接检验。这一聚类策略能降低测序错误带来的影响,有效识别基因家族成员,并避免选择性剪接的干扰。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的unigene clustering方法相比,estclustering的聚类结果可以更好地反映表达序列的多样性。涉及这部分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张利达等,2003,遗传学报30:147-153)。

8. 克隆获得了一批水稻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利用植物nbs-lrr类抗性基因的高度保守区设计pcr引物从水稻基因组中扩增同源序列,经克隆测序确定后获得了23个不同的nbs片段(称为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简记为rs)。将这些rs序列在窄叶青/京系17 的重组自交系(ril)构建的分子图谱上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它们分布在1,3,4,7,8,9,10 和11染色体。其中10个rs位于已知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间。这些rs标记可以作为图位克隆同一位点上相应抗病基因的起点。有关结果已发表(zheng et al,2001,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44(3): 253-262)。

9.构建了含xa

4、xa5和xa13三个抗性基因的irbb56基因组bac文库 利用含xa

4、xa5和xa13三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累加系irbb56构建了一个水稻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该文库包含55296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32 kb。按水稻基因组为450 mb计,该文库覆盖14倍基因组,筛选出任一水稻基因或序列的概率为99.99%。用均匀分布的3个叶绿体基因和4个线粒体基因克隆作探针筛选文库,结果显示该文库中含细胞器基因组dna同源序列的克隆数小于1%。用分布于水稻3条不同染色体、分别与xa

4、xa5和xa13连锁的dna标记筛选文库,分别检测出11--106个阳性克隆,为克隆这些基因打下了基础。该文库对水稻基因组的高度覆盖率和较大的插入片段,非常适合于物理作图和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王文明等,2001,遗传学报, 28(2):120-128;wang et al., 2001,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65: 118-125)。本研究中建立的提取高质量水稻基因组dna方法和高效转化方法被成功地用于中国超级杂交稻测序(science, 2002,296: 79-92)。

10、克隆了一个nbs-lrr类抗性基因家族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的近等基因系和基因累加系对克隆的nbs-lrr同源序列rs13进行rflp分析,发现序列rs13来自xa4基因位点(wang et al,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19): 1779-1782)。利用克隆的抗病同源序列rs13作为探针,从水稻ir64的bac文库中筛选到4个阳性克隆,其中一个克隆14e19能够覆盖其余3个克隆。对14e19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获得了73kb的全长dna序列,基因预测显示其上有4个编码nbs-lrr的基因,分别命名为nl-a-d。同时,对近等基因系irbb56同一基因组位臵的bac克隆106p13进行分析,发现其上有10个nl同源拷贝,其中有4个同14e19上的nl一样,说明nl是一个至少有10个成员(分别命名为nl-a—nl-j)的基因家族。搜索日本晴、93-

11、广陆矮4号的序列,发现三者也有多个高度同源的序列。对nl基因进行rt-pcr和cdna库筛选分析,发现nl-b能够在含抗白叶枯病基因xa4水稻品系irbb4中特异表达,说明nl-b参与了白叶枯病抗性反应。把这些同源拷贝作为新的抗病基因进行研究,转基因实验正在证实这些同源拷贝的功能。

11、定位克隆了隐性抗白叶枯病基因xa5的候选基因

本研究利用rflp、caps等标记方法对xa5近等基因系ir24和irbb5构建的f2群体共5000个单株进行群体连锁分析,构建了xa5的精细遗传图谱。在此基础上我们用 与xa5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筛查含有xa5 的水稻累加系irbb56的bac文库,构建了包含xa5基因位点的精细物理图谱(zhong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in press)。将xa5限定在12kb的片段上,在此区间发现唯一一个候选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具有不同的结构。该基因与显性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差异。目前功能互补实验已获得转基因植株。 12.开展了抗白叶枯病基因xa3和xa13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本研究利用ir24与含xa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3组合构建了约2000单株的f2定位群体,并利用国际水稻基因组和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所公布的第11染色体长臂上的序列设计出一系列sslp和caps标记,对xa3进行精细定位,将xa3基因定位于caps标记y3和ssr标记rm144之间,距y3约0.25cm,距rm144约1.0cm。目前,我们又利用日本晴和irbb3组合构建了约5000单株的f2群体,对xa3基因作进一步精细定位。利用xa13的近等基因系构建了包含4000单株的f2群体,将xa13基因界定在第8染色体80kb的区间。对这个区间进行dna测序和基因预测,发现了可能的候选基因,正对这些候选基因进行共分离分析和功能互补分析,有望获得突破。

13、分离克隆了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本研究利用cdna-aflp和组池分离分析(bsa)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稻瘟病抗池和感池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在大约20122个检测到的位点中,一共获得了12个差异表达的条带(debs),8个来自抗池,4个来自感池。利用水稻的dh群体对它们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其中的5个debs,r1, r8, s9, s16和s17被定位在第一染色体的一个抗稻瘟病的qtl所在的区间。 序列分析和等位分析发现r1和s16, r8和s9分别来自二对等位基因位点,而且r1(s16), s17和r8(s9)分别位于第一染色体上三个紧密相连的bac/pac克隆中,这更进一步证实了r1(s16), s17和r8(s9)在第一染色体上qtl包含区间中的紧密连锁关系。逆向north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分析表明r1(s16), s17和r8(s9)在接种稻瘟病菌后的表达水平都是上调的,这暗示它们都参与了稻瘟病抗性反应过程。有关结果已投送国际学术刊物。

二、研究水平与创新性

本研究是在基因的水平上发掘水稻的抗病种质,重点是克隆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以过敏性抗病反应为基础的水稻抗病基因。已克隆的多种植物的抗病基因在序列结构上分为五种类型,而迄今正式见诸于报导的克隆的水稻抗病基因只有4个,即抗白叶病基因xa21和xa1,抗稻瘟病基因pib和pi-ta。它们分属于二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这对于全面深入了解水稻抗病基因的本质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不能满足育种上对抗病基因的需求,而这二个方面正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研究特色在于应用水稻基因组研究的遗传作图和物理作图的综合技术以及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预测方法,充分利用水稻基因组较小的特征,从多种途径发现抗病和感病的水稻材料的遗传差异,克隆水稻的抗病基因。本课题克隆xa26和xa4等显性抗病基因补充和发展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结果,而且克隆的几个抗病基因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促进水稻抗病分子育种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抗病基因研究取得许多突破,但是我们也发现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多为显性基因,隐性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不大。隐性抗病基因的研究成为目前植物抗病研究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本课题后期启动了水稻隐性抗病基因xa5和xa13的克隆,这一研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目前已将xa5限定在12kb的片段上,在此区间发现并分离出一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候选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具有不同的结构。该基因一旦证实,将成为植物抗病基因研究的重要突破。对隐性抗病基因进行克隆和研究,有助于全面解析植物的抗病机制以及抗病新思路的提出。篇三: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若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商项目依托部门向科技部业务主管司提出延期结题验收的申请。项目结题验收只能延期1次,延期申请最迟在项目实施期满前3个月提出。

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 1. 课题验收

1.1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1个月内完成。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前,应认真编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和课题经费决算报告。

1.2 项目首席科学家商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

1.3 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汇报和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1.4 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会同项目专家组编写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经依托部门审核后,向科技部提交项目结题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

1.5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经费决算报告,经项目依托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1.6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活动经费中列支。 2. 项目验收

2.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业务主管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积极配合财务验收和科技部委托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2.3 科技部业务主管司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分领域对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成员包括专家顾问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和科技部有关管理专家等。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

2.4 项目验收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后三年调整方案和项目结题验收材料。

2.5 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由专家顾问组成员主持。项目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以及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实施效果、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

2.6 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按项目类型有所侧重。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以及综合交叉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预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要科学前沿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

学术论文作为项目研究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质量,不单纯追求数量。对重要科学前沿项目整体水平的评价以在该领域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为重要依据。 2.7 项目验收评价等级分优秀、良好、较差三档。

1、评价等级为优秀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全面完成研究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b、有重大创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c、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或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d、首席科学家作用突出,研究队伍创新能力强,培养优秀人才业绩突出; e、项目管理有序,经费使用合理。

2、评价等级为良好的项目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a、完成研究计划,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b、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c、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或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科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d、首席科学家作用明显,研究队伍创新能力较强,培养人才情况良好;e、项目管理有序,经费使用合理。

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确定为较差等级: a、不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没有完成计划任务,或未达到预期目标; b、在项目实施和验收过程中,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有弄虚作假行为;

c、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违反财经纪律。 2.8 科技部将项目验收结论向社会公示。 2.9 项目验收工作费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预备费(管理费)中列支。附件1 课题验收评议表

(六个领域和综合交叉项目) 项目名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目经理安全责任下一篇:项目管理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