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电商扶贫新举措

2022-09-17

第一篇:京东电商扶贫新举措

京东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新活力

京东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带来更多购物选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从京东当中购物,京东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京东利用这个机会,开拓了农村的市场,这也就是京东农村电商发展战略,农村电商产业为京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又到一年“不知火”(俗称“丑柑”)上市季,杨梅看起来有点担忧。作为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河口不知火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她急迫想知道,如何为即将上市的水果找到一条更好的销路。

12月21日,京东集团与四川仁寿县政府就“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仁寿县成为京东下乡进村 “星火试点”的首个签约试点县。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了解,京东将利用其现有物流体系,“与仁寿县政府进行多方面合作”,探索“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即“一进一出”模式。杨梅和当地其他合作社代表们期望由此搭上农村电商的快车,拓宽农产品的销路。

电商巨头早已垂涎农村市场,且动作频频。无论是京东掀起“刷墙潮”,还是阿里召开“县长大会”,都是为了加速渠道下沉,争抢农村市场。尽管农村电商的“跑马圈地”运动已如火如荼,但真正下沉到乡还需迈过更多门槛,例如品控,这也是电商巨头在摸索的问题。

“星火试点”首先入川

稍早前的两个月,是“爱元果”(当地一种水果品种)的销售季,杨梅和她所在的合作社有了电商销售的初体验。

杨梅说,网上销售虽然价格、利润更高,但量却很小,目前全社总共卖出了5万~6万元,但网上只卖出了几千元,传统的批发仍是主要途径。接下来,丑柑大量上市,“去年丑柑总共400万斤,产值差不多6000万元”,她希望能通过农村电商来拓展销路、卖出更好的价格。

和杨梅一样,仁寿县众多农业合作社希望能找到打开 “农村电商”之门的钥匙,解决农产品销路。

12月21日,仁寿县成为京东下乡进村“星火试点”的首个签约地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了解到,与会的有当地十余家合作社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京东将在仁寿县,就建设京东服务中心、完善乡村配送体系、招募农村合作点、扶持电商平台和传统商贸企业、建立大家电“京东帮”服务店等五个方面,探索工业品下乡模式。

此外,京东方面表示,将通过强大物流体系帮助当地优势产品走出去,包括开通网上特产馆、数据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探索两头受益的农产品进城模式。

京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把首个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放在四川省仁寿,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四川省是商务部确定的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省份之一;第二,仁寿县是四川人口第一大县,消费、生产等各方面潜力巨大;第三,仁寿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当完善;第四,仁寿县对电子商务特别重视;第五,仁寿县有许

多特色农产品,比如枇杷、不知火、甲鱼、张记芝麻糕等,和京东生鲜配送有天然的合作点。

据京东农村电商政府事务负责人李贺明介绍,京东将建设“仁寿特产馆”,未来会在当地选取一家企业,“他们来组织,我们选择这家落地企业进行合作,后续直接采购和销售的产品;京东地方特产馆与天猫[微博]不同,京东自身未来会大量采购。”

与国内其他电商相比,京东的一大优势在于物流体系,如今下到仁寿一级县城,京东将如何解决物流的问题?京东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京东在四川的物流体系已能覆盖60%的县城,而仁寿的物流配送,目前通过成都现有物流网络即能完成。“如果实在无法覆盖至乡一级,则将考虑与邮政网络合作。”李贺明称。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让农村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电商逐步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全新的体验,京东商城让农民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产品。京东为农村电商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二篇:“支部+电商”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杏坪镇把基层党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党员率先示范带动,不断把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工作向广大贫困群众拓展和延伸,开启了电商扶贫新模式。杏坪镇杏坪社区也积极响应,在詹家湾阳光小区挂牌成立了杏坪镇精准扶贫电商服务平台。

一、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牵头,公司助推,电商发力,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杏坪社区盛产核桃、板栗、香椿、土豆、蔬菜等农副产品。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农产品只能自给自足,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乏力,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杏坪社区副支书叶永峰结合电子商务工作,分别成立了电子商务工作小组和电商协会,由村支书、主任、文书专门负责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形成了党组织、协会、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网上销售新模式,以支部为主导,以党员为主体,以农户为基础,通过合作社和公司,借势互联网,开办电商销售平台,农户纷纷响应,将党组织优势转化成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牵头,公司助推,电商发力,带动了经济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杏坪社区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作法迅速成为全镇各级党组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法宝”,在全镇得到推广和应用。

二、把党员培养成电商骨干,把电商骨干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开辟了山乡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电商扶贫,宣传先行。在电商扶贫工作中,杏坪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委会议、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会议等,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政策,动员年轻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制度和业绩评比制度,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开办网店,实行月月评比,争先创优,争当电子商务的“排头兵”。

积极实施党员帮建活动。杏坪社区年轻党员8人,大学生村官、挂职第一书记5人,共85人,每人联系2户贫困户或残疾人,进行帮扶指导,鼓励他们开办网店,拓展市场,开展农产品销售。按照“把党员培养成电商骨干,把电商骨干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思路,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送电商知识进村入户,使基层党员干部率先掌握电商知识和运营方式,率先学会电商管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

三、建立中心,成立协会,完善服务网点,开展阵地建设,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扶贫开发新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服务群众水平,杏坪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建成了电商服务中心,开办了实体网店,成立乡级电商协会,电商扶贫工作站。重点在精准扶贫村以及公路沿线村,建立了电商扶贫网站、物流快递服务网点和代办点,杏坪社区桥头目前已有三家物流代理点,为群众提供网上销售和快递服务。

整合各类资源,坚持把村级农家书屋、党员电教室、村级组织活动室等服务场所优先服务电商,保障了电商办公场所,配齐了电脑等办公设施,绘制了电子商务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了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电商平台以及电商客服管理等制度,保障了电商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夯实阵地基础,形

成了完备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农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平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精准扶贫中,杏坪社区党组织将继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引领作用,把党旗牢牢插在电商扶贫新领域,助推山乡群众走上了电商创业致富之路,实现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新跨越。

第三篇:开启电商扶贫新模式

2016年第2期

伍义兵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能够克服交通区位瓶颈制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能把贫困地区绿色、天然、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城市,减少中间环节,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帮民富、解民忧,开辟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在助农增收中的作用,是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电商扶贫大有作为

(一)电商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要想富,先修路”,是扶贫开发多年的经验积累。谷城县以通乡通村公路、寄宿制学校、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为重点,先后为贫困村硬化改造道路310.3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5处,新建宽带接入点29个,新发展有线和无线电视用户9800多户,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但是,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生产条件落后,生活自给自足,交通、信息、人口素质等仍是导致贫困产生的最大因素。电商使传统概念中的时空距离成为“零距离”,贫困地区群众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得到和其他地区一样的信息资源和产品市场。

(二)电商创新了扶贫方式。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方向,探索总结了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社会救助扶贫、教育提升扶贫、城乡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但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生产生活水平,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而电商扶贫的特点,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对接广域大市场的方式,来突破贫困地区本地市场的局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让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同等参与、同步起飞。

(三)谷城迫切需要电商扶贫。谷城贫困地区现有宜林山场面积286万亩,可供开发的动植物物种1000多个,其中:山野菜300多种,中药材200多种,特种植物近100种,畜禽水产200多种,蔬菜、瓜类200多种,优质粮油20多种,其中已开发的名优特新农副产品100多种,产量近百万吨。这些特色资源、土特产品分布在贫困大山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群众“守着金山在要饭”。有效地开展电商扶贫,通过信息直达、技术直达、资金直达、市场直达、订单直达,将为精准扶贫带来全新理念、全新思路、全新模式,使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得到更加精准的识别和落实。

二、电商扶贫的路径思考

(一)大力推动规划引领与电商扶贫相融合,科学谋划区域扶贫攻坚构架。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秦巴山片区、幕阜山片区规划,坚持顶层设计,突出地域特色,以电商扶贫项目作支撑,精心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按照“规划到位、分步实施”的思路,认真编制时间表、路线图和项目库,明确投资主体、责任主体,从核心区起步,扎实推进。建立健全县、乡电商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县电商协会,形成政府、协会、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县电商服务中心、乡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为贫困地区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策划、培训、IT外包、美工、客服、代运营等专业服务,健全上下游服务链;依托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各地电商产业园、创业孵化园,为贫困地区网商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大力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谷城”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光缆入乡、入村、部分光纤入户,行政村通宽带和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互联网覆盖。强化宣传营造电商扶贫良好氛围,加大电商扶贫的宣传力度,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进行跟踪式专项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电商扶贫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灵活运用微博话题、微信栏目,对电商扶贫工作持续开展宣传报道,营造电商扶贫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大力推动交通建设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大力改善区域扶贫攻坚条件。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配合电商扶贫项目建设,抓好谷竹高速、老谷高速,重点抓好河谷大桥、襄阳港区谷城综合码头、316国道和303省道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谷南、盛粟路快速旅游通道和县、乡、村道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促进物流快递乡镇基本覆盖,功能覆盖到村。建立网货供应监管体系,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

(三)大力推动改革创新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努力形成区域扶贫攻坚合力。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把电商扶贫作为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重要抓手,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具体抓,切实抓紧、抓实、抓出实效。创新资源整合机制,设立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立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机制。创新政府扶贫、市场扶贫、社会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的大扶贫机制。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做好电商扶贫的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专家理论讲解与店主现身说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加强对网店经营者的专业培训,重点对网上开店、网店装修、客服、运营推广、产品拍照美化及店铺管理维护工具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帮助掌握利用电子商务销售产品的一般流程,并能独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训一名电商应用人才和信息员。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电商扶贫统计通报制度,重点考核网店数、销售量、交易额及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外销农特产品的成效,以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情况。建立健全电商扶贫部门协作机制,对电商扶贫工作进行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底考核,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每年评选表彰一批电商扶贫成效突出的“明星网店”和“诚信网店”,给予奖励;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电商扶贫形象的不良行为,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予以惩罚。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范围,对开办网店、从事网货生产销售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生产销售网货产品、带动效果明显的企业和网店,给予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政府按基准利率贴息。鼓励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贫困乡镇设立服务网点,村设立金融服务代办点,改善农村网店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条件。引导和推广网上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丰富融资来源,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系中共谷城县委书记)

第四篇:宁都县“四抓”抓出电商扶贫新境界

宁都县是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总人口82万,其中贫困人口12.2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近年来,宁都县抢抓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有利契机,运用“互联网+扶贫”的思维,坚持扶持+孵化+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不仅使农村电商“活”起来,更让贫困群众借电商“富”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扶贫效应。

一是抓人才培训,壮大电商扶贫队伍

该县坚持用电商来“武装”贫困户,提升他们的脱贫能力,加快他们的脱贫步伐。在精准识别全县贫困户的基础上,组织干部详细摸清有电商从业意愿的扶贫对象。通过整合扶贫、就业等培训资源,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依托飞天电商学院定期、不定期开展免费电商培训,帮助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之技。去年10月份以来,该县共开办电商培训班17期,帮助近千名贫困户、残疾人等掌握电商技能,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灯。对坊乡残疾人贫困户廖竹生,去年12月参加电商培训后开设一家“布潮行”淘宝店,月网销额逾7000元,纯利润2000余元;固厚乡宁勇军,年幼丧母,家境贫寒,屡次创业不成,去年4月通过电商培训后注册了一家专销宁都土特产品的“永香和农家铺子”网店,目前实现网销额50余万元,盈利20余万元。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市场运作,把贫困户较集中、电商从业意愿强的贫困村重点打造成“电商村”或“淘宝村”,引导其中的贫困户融入电商产业,示范引领电商扶贫深入发展。如竹笮乡赖沙村260多户1000多人中主要以低保户、五保户及深山移民户为主,今年已吸引2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创业,成为宁都第一个“电商村”。

二是抓网络覆盖,延伸电商扶贫触角

贫困户多住在偏远乡村,优质农副产品外销不畅,脱贫苦于无路。该县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扶贫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电商服务站点、宽带网络、物流快递服务点建设,缩短了农产品交易的时空距离,打通贫困户致富“网路”。完善通信网络。加快实施宽带宁都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进农村,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截止目前,该县拥有通信基站 963 个,通信光缆总长度4.6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 39.54 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4.88 万户。建设服务网络。鼓励支持电商龙头企业设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中心(站),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覆盖广泛的电商进农村服务网络,并创造性开展电商网点进进敬老院工作。占地100亩的县电商孵化园被列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入驻118家企业和商户;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邮政“e邮”、 京东帮、飞天买光光等4个县级运营中心及95个村级服务站,建成2个网上“宁都馆”,打通了贫困户农业小生产与电商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大沽乡贫困妇女刘芳开设“农村e邮”服务站代销本地特产,仅今年6月份网销额就达6.9万元。铺就物流网络。拿出最好地块用于规划建设县物流园区,对在该县设立区域总部的大型快递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为电商孵化园内企业服务的快递公司给予每单2元补贴。目前,该县共有物流企业40余家,快递公司17家(6家入驻县电商孵化园),建成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邮政电商仓储配送中心,基本形成网络健全、支撑有力、方便快捷的物流网络。

三是抓产业供应,打牢电商扶贫基石

宁都县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到户、参与产业链扶贫等模式,构建网货供应体系,带动贫困对象“借网”致富。依托电子商务激活工业“神经”,有力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实施“电商企业+扶贫”模式,企业网上接订单,贫困对象家门口搞生产,同时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和扶贫对象就业难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双赢。如县本土电商企业飞天麦光光集团为降低成本、带动脱贫,将生产基地落户乡镇、开到村组,组织贫困户在家生产加工,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每人每月可获得1000―3000元收入,使贫困对象足不出户挣取了“养老金”。依托农业产业,参与产业链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等,实现抱团发展农产品电商,合作分享产业红利。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发展电子商务,助力脐橙、黄鸡、白莲等农业优势产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不断做强宁都农业品牌。“虎蛙稻”大米、宁都黄鸡、宁都山茶油等土特产搭上了电商平台,“e路”畅销,日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目前,该县有各类土特产网店近500家,有81家农业企业、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辐射带动贫困群众800余人从事电商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四是抓政策引导,营造电商扶贫氛围

坚持放权、让利、搞活的原则,大力实施放水养鱼,为电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开拓电商扶贫新路径。宁都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电商发展和电商扶贫工作,主要领导经常研究、调度,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调度全县电商扶贫工作。同时,在全县24个乡镇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推进当地电商扶贫工作。设立了2000万元县电商专项发展资金,出台了一个意见(即: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一个方案(即:宁都电商扶贫工作方案)、一个办法(即:宁都县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政策红利催动大众创业热情,自2014年10月以来,该县新增注册电商企业50家,新开网上店铺近千家。

[作者简介]

杨春雨,江西省宁都县委办。

责任编辑:邵猷芬

第五篇:抢抓新机遇再添新举措奋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新突破

抢抓新机遇再添新举措

奋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新突破

中共旬阳县委旬阳县人民政府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汉水横贯其中。全县辖22个镇、318个村(社区),国土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及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先进县、平安县、教育强县,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扩权试点县。2001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整村推进为主战场,狠抓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环境整治、民生工程等工作重点,采取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技能培训、信贷扶持等专项措施,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医疗保障等行业扶贫,认真组织省市联县、千企千村、联乡包村到户等社会扶贫,10年来累计实现11.01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2009年以来,我县启动实施了扶贫连片开发试点项目,项目区规划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1亿元,其中捆绑部门资金7160余万元,中心项目区的昔日“百里贫困带”如今已呈现“和谐新村”、“生态观光”、“红色旅游”和“循环农业”等喜人局面。在连片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连片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产业、道路、林业、蔬菜、居家环

境、综合协调、资金管理等7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县直各部门的包抓责任、镇村的具体工作责任、群众的主体责任,实行“月查季评半年小结”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平稳有序推进。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的办法,县上先下达控制指标,镇村提出初步方案,县上汇审后再交给镇村干部和群众讨论。同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反复商讨后形成“区—镇—村”三级规划,保证建设规划切实可行,杜绝了贪大求洋和形象工程。

三是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按照“项目捆绑、整村推进、各尽其能、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各方资源倾斜投入。各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规划分别筹措项目资金,分口负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家环境改造、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与此同时,通过新闻宣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等途径营造浓厚氛围,采取联镇包村、企业联建、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全民共建的强大工作合力。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县委、县政府将扶贫连片开发工作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县对镇、对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认真督查,跟踪问效,严格奖惩,力促每项工作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上贯彻国家新纲要《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全力推进连片开发、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社会保障“四大工程”,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

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连片开发工程,改变区域贫困面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县境分区连片扶贫开发建设规划,加快实施秦巴山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加强行业扶贫工作,夯实相关部门责任,以片区为载体,集中流域治理、农电改造、绿化造林、道路建设、土地整理、社区建设等各类项目,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重点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县建成平定河流域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冷水河流域水源地生态农业区、大双河流域山地循环农业示范区,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把集中连片开发区域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

二、精心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依法规范”的原则,继续探索和推行“贫户下山、能人进镇、资源流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站在“经济重建、社会重构、文化再融入”的战略高度,精心组织实施陕南移民工程,切实保障洪涝灾害区、地质灾害区和农村危房户安全安居,突出抓好农村特困户安居和“五保户”集中供养。我县未来十年计划实施搬迁安置群众4.39万户16.72万人,建成14个万人集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努力实现县改市目标。

三、优化提升产业开发工程,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按照“强烟畜、扩芋菜、优姜桑、兴林果、稳粮油”的产业总体思路,坚持“项目配套促产业、信贷扶贫扶产业、完善机制保产业”的产业建设路子,进一步健全农村主导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项目,保障农户产

业发展资金。健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组织化体系,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公司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在进一步巩固提升1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的同时,高质量建成10万亩芋菜、10万亩姜桑、40万亩林果、40万亩粮油基地,确保农村群众人均达到1亩产业园、1亩基本农田,力争农业产业增收比重占农民总收入70%以上,实现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00元以上目标。

四、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程,努力实现“三保障”目标。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特困户住房等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新型合作医疗,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提供保障。巩固提高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继续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利用“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业培训等项目,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董事长新年致辞下一篇:酒店安保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