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呈现。四川省高职院校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区域,逐步整合人力资源,夯实职业基础,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加扎实有效。本文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特点、意义、原则、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1:

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

摘要:从专业与专业群的发展关系入手,依据专业的定义和专业发展所遵从的规律来探讨高职专业群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寻找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使高职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专业;专业群;产业结构调整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科类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YGH2011033)

作者简介:任聪敏,女,华东师范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下,“专业群”已成为了高职专业建设中的常用名称,专业群,是在原有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变革传统专业发展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而出现的名词。其发展是为了解决产学结合不深入、就业质量不高的难题,专业群的出现和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只有在了解专业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群出现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能进行以下关于专业群及专业群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进一步讨论。

一、专业与专业群的关系

专业是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常用的教育术语。对于专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教育大辞典》第3卷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技术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1]周川认为,“应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从广义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2]在普通教育中,学科分类被视为专业形成的主要依据。在职业教育中,职业在专业形成中占据了更为主要的作用。对于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和课程组合专业模式两种模式,在现在的国情下,一般采取的模式为,当社会上有某种职业需要,就在一定学科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然后再做课程设计。

专业群具有专业的一般特点,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宏观要求,规定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凡是,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一般的影响关系为,新兴职业或产业——专业——课程。

在此基础之上,高职专业群的内涵也并不简单与专业目录划等号,专业群应该是一个包含课程模块、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概括而言,高职专业群应该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职业领域为基础、以专业技术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为表现的系统,它不应当是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中,而应当是具有清晰内在核心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它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基于对专业群内涵的认识,也有专家指出了专业群与专业之间不同的地方,比如说,“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3]专业群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公用,因为专业群反映在教学体系上,表现为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从这点上看,高职的实训基地建设如果是从专业群的概念出发,那么实训基地的建设更为全面系统,重复率更低。同时,专业群内的专业一般都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基础较强,发展较好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专业群的各个专业基本具有相同的职业和技术基础,同样也就具有的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针对于师资来说,可以形成共同的专业的师资队伍,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而这些,正是专业群比专业更为有利的地方。

二、区域产业结构与专业群建设之间的关系

基于优势专业构建的专业群,在体系上是完整的,但是如何实现形神合一,我们就需要找到专业群构建的核心要素,即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对应,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表现在知识内容上即为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也就是说,为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目的,我们要找到专业群构建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脊脉,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的不同以及国家宏观战略的布局,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经济结构布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着不同的需求。

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比较明确,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区域经济来构建和专业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产业结构的延伸与升级,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成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4]例如,传统的制造业开始向两端延伸,不仅包括终端的产品生产与制造,也包括上端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以及下端的产品营销和售后。这一产业结构的延伸要求高职院校也要伸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构建专业群,满足产业人才的需求,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发展专业建设的内涵。根据产业结构而形成的专业群,也会基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改造与升级。(2)是产业结构的跨界与渗透。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三大产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就业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产业间的相互渗透表现在:一方面,技术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明显,需要大量掌握交叉知识和交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跨界现象越来越明显,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往往会涉及到多个产业。受到产业跨界的影响,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需要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专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应基于产业技术升级要求,考虑交叉学科的优势,组建复合交叉型专业群,培养复合型人才。

专业群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业点的设置必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一个专业从形成到比较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而社会需求是多变的,区域专业结构要实现整体优化。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对教育的整体优化提出了要求,这就必须在专业分布、层次、特色等方面体现区域特征,形成分工合理、错落有致、各有特色的专业结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群的建设是在优势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专业系统,是以产业结构为根本、技术为核心、职业为基础、专业技术课程为内容、技术能力获得为目标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完整的系统中,我们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的最优化配置。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高职专业群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其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1)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即专业要相对稳定,能够进行专业的建设与积累;专业灵活多变,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2)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各高职院校才能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变化、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如果不进行专业群的建设,一味追逐热门专业,则专业过于分散,行不成合力,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专业拓展基础薄弱,难以推出新专业。相比之下,专业群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3)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能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拓展专业方向。高职教育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工科类高职,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如果专业分散,为各专业配备的实训设施因使用率不高、专业的萎缩及淘汰而出现闲置浪费,或由于专业面大,资金投入不足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相反,专业群由于专业相对集中,学校可以将优先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训体系。

从专业到专业群这一概念的变化,具有典型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的特点。所以,在考虑高职专业群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原则时,我们应当从专业和产业这两个维度入手,同时兼顾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为基本,以技术知识为核心,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无论说技能、技艺,还是技术、技法这些看似类似的词汇,其实都属于工程作业的不同的环节和细节。要使专业群的发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找到专业群所内涵的技术知识。这是专业群发展的根本所在。

2.专业群的建设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一定的积累,就需要一定的稳定,没有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但由于高职的特殊性,也要强调灵活性,强调灵活性就是使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

3.量力而行,专业的建设不能脱离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办学条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利用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一拥而上,造成专业的拥挤和浪费,要尽量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四、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要从区域产业结构和学校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在谈到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时,我们也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切入。

首先,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主管部门能够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重点专业遴选为导向,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主动引导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中的优势,按照服务面向、对接新兴产业,遴选基础条件好、特色明显、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重点建设,把握专业群的发展方向。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制定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区域教育目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和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5]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专业群要涉及到两个组织,一个为基于专业群的课程组织,另一个为基于专业群的合作组织。课程组织是指群内专业间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不同课程门类是构成专业群课程师资团队的基础。“专门化方向是专业群内活跃的教学组织单位,以此为基础的课程团队是专业群发展的主要力量,依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持续更新课程内涵,引导学生进入发展方向,并将其带入到更高的职业发展阶段是其职责。”[6]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并非完全独立,以资源联系为纽带的教学管理组织单位需要协调专业群间资源的共享,并为学生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提供服务。第二组织是专业群的合作组织,其核心是校企合作机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专业群、行业、企业组成合作组织,参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群课程规划等,为产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奠定基础,通过组织间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通过组织建立稳定的职业训练和员工培训场所,从而较好地解决师资、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这两个组织的建设,从内容和体制上保证了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群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

[2]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1):52.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

[4]张连绪.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标、逻辑与制度[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0):2.

[5]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9.

[6]沈建根,石伟平.高职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

[责任编辑曹稳]

作者:任聪敏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呈现。四川省高职院校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区域,逐步整合人力资源,夯实职业基础,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加扎实有效。本文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特点、意义、原则、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区域经济 结构 设计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djus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WANG Mingxian, ZENG Xiangqi

(Le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等六个部门发布了《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四川省将全面致力于构建一个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培养系统。在院校专业的设置上,致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结构。规划表示,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形成一个技术类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四川省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价值含义

四川省地处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就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而言,其院校数量类型多、区域分布广、发展地区不均衡,在教育综合事业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深入挖掘现代教育的发展潜力,提高经济收入,使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行业的重中之重,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提供助力。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加快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推动,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巩固新型产业、改革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四川文化、教育和地方经济的优化发展。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四川省共有56所高职院校,在办学地点上多分布在成都及周边地市。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财经、旅游管理、物流、电力、医药卫生、护理等专业科目。

2017年,高职院校单招专业巡展活动陆续走进泸州、自贡、南充、绵阳等地,在单招政策上进行优化放宽,释放更多专业选择广、报考机会多的招生项目,继而充分体现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的方针。今年高职参加单招的院校已经达到了53所,和2016年的47所相比,增加了6所。四川高职院校主要专业类别涉及到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财经、医药卫生等等,招生人数占到了四川省高职学院学生的84.21%,这一现象与四川地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旅游产业相互契合,在专业结构上,出现了一定的方向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職业院校为了迎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出现了很大的“趋同性”,导致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供大于求”的趋同性,在打造特色产业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四川地区目前拟招生职业专业为120余个,其中专业类别最多的是交通运输专业,其次是财经和建筑类专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化学和药品专业上,招生的总比例为6:92:21。和四川省现有的产业类型7:56:37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体现在各大职业高校在面对四川地区的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置,办学形式较为单一,教育特色并不明显,在专业设置上面也稍显繁琐。

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数量增长迅速,质量提升艰难

四川省高职院校的数量众多、专业课程鲜明、地区跨度较长、生源数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人数的增长,很多职业院校都出现了“师资储备不足、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上,很多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招生人数,却忽略了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办学体制上较为陈旧,难以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在教育多样性的体现上,无法体现出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在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比对上,无论是学生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还是科研发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学校发展方向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师资建设工作不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不健全等等。

3.2 产业规划失调,重复办学严重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表示,四川省的产业机构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全面的转型升级,从当前的产业模式中拓宽,全面迈向工业化后期建设时段。但是,目前四川省专业设置虽然和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相对契合,却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性严重、特色产业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应对四川地区产业机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教育准备工作不够充足、专业设置出现了结构性错位。一些社会需求性少的专业人才反而出现了持续的膨胀,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大的错位,一些已经不被用人市场所需要的冷门专业还在发展。在专业机构上,一些专业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效果都不够平衡,在专业的设置上,一些成本较低的专业缺乏自身特色,办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3.3 经济供给多变,技能人才缺少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四川省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在产业比例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2004年后逐年增长。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总产业比重的50%,这一现象说明四川省职业发展情况更加侧重于工业化。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和通用设备的快速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使四川省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在四川地区人才供求方式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发展局面,技能型“岗位空缺与求职人员比例”平均大于1:49,技能性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4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原则

4.1 社会服务原则

面对四川省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情况,全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于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从服务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出发,根据区域经济环境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分工明确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大学生入校、登记、教育、管理、考核等多个方向入手,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始终秉承“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发展原则,着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形成科学的专业体系,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确保满足服务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4.2 产业对接原则

以交通类专业为例,四川省交通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因此在近些年的高职专业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倾向于“校企联合、产业对接”。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要以交通项目为依托,为大城市建设环境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的潜力产业和专业项目,通过筹建交通工程学院等专业,使四川地区成为高职教育中交通产业的发展前沿。高职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突破,就必须要针对四川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良性的发展循环和产业对接。

4.3 紧密相连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已经从1994年创办的几百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7.5万人,当前职业教育和地区发展中所要遵循的紧密相连原则。要在区域经济的现实情况上进行职业专业设置,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扶持,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

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里,四川省一直是劳务输出的大省,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四川省作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在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性人才的分析状况对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探究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

5.1 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开展创新高职建设

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四川省建筑产业相对繁盛,其中四川理县被评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民族特色建筑之乡”,使建筑产业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交通优势,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区域性结构调整策略。因此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秉承“结合发展、结合区域、结合特色”的“三结合”战略,调整高职教育中的土建类专业招生份额,并根据职能建筑技术、传统建筑维护等方面,充分引进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四川高职教育中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造,使一大批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才需求、符合地区发展的高职专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项目。要通过组织高职专业设置考察组、设置专业人才调配计划等方法,为四川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深对四川建筑、文化、风俗、宗教的传承性,实施一系列严密的评审制度,开创高职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5.2 加强地区人才建设,助力新能源发展

2016年,四川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最新的新型产業规划。提出了要将节能环保、能源材料调整、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产业方向进行调配。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要将新能源开发利用、智能装备、(下转第34页)(上接第18页)节能环保等方面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发展趋向。紧密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布局,紧跟地区产业调整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例如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光伏发电应用技术专业等等,着力培养一批面向新型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太阳能、风能、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设备与配套产品的技术开发管理人才,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中的新技术、新专业,提升高职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3 优化专业配置,促进产业教育相连

四川省近些年来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人才培养上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根据四川省地区经济人才缺口预估,原材料所需28万人、轻工业所需13万人、装备制造新型产业所需12万人等相关数据,各高职院校可继续做强专业设置工作,建立一个教育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专业和职业相互对接的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产业健全、服务高效的专业体系。尤其是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调整。例如根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设置装置设备深加工、资源再利用专业;针对经济地区重点设置特色輕工、金属加工专业,依托行业特点,优化资源调配,促进专业人才建设,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才机构。

5.4 抛弃从众心理,打造优势专业

改变“跟风”、“从众”的心理,追求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迎合区域经济对高职专业项目的需求性。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高职专业布局,并利用优势项目,突出专业特色。除了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提升制度,实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打造一大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生源、办学成本之间发挥好动态杠杆的原理,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构建一个学校自主设置、政府统筹规划、行业介入、职教信息公开的动态管理机制,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6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呈现。通过科学的调配和合理的设置,充分满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背景,整合人力资源,夯实职业基础,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扎实有效。高职院校要密切跟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各个单位、人才市场,继而对专业设置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与地方区域产业之间形成发展和契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程雁雷,夏焰.国内关于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2006(6):102-104.

[2] 曾明,徐晨.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0(3):64-67.

[3] 曹勇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3-6.

[4] 贾宁.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4(23):23-33.

[5] 王进富,张爱香等.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作者:王明贤 曾祥麒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3: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探究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专业调整的原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中专业调整的主要表现,提出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调整 问题 对策

高职院校肩负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通过输出技术型人才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相应的,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在区域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契机。只有当高校的专业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时候,高职院校才能发挥自身服务经济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专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阶段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专业内涵相近,设置雷同

基本上每所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英语、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不管学校是否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硬件设施设备和相应的师资队伍。和理工类专业相比,这些专业并不需要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只需引进一些相应的师资就可以进行招生办学。还有一些与大众紧密相连的专业也遇到就业困难的情况,这些专业本来是社会所需求的,但是众多高校一窝蜂地设置相同的专业,并在同一时期扩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在现阶段集中爆发。

(二)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名称不够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专业名并不能完全体现该专业内涵,另一方面存在着需要根据相对应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而调整的专业。例如“设施农业技术”。此外,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许多专业在现在的市场需求中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但是学校不愿意舍弃已经培养的师资和相配套的设施,同时专业调整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学校即使知道该专业已经在市场中需求饱和,但也不愿意取消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吻合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现实目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了解和追踪市场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结构和设置专业时应当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适应,以该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基本依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高校大量设置与第二、三产业相应的专业,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则很少,这样就导致第一产业人才短缺,第二、三产业人才需求过剩。淘汰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应逐步撤出并最终取消。

(四)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群建设不强

一些高校为了设置更多的专业,往往将原有的专业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很多窄口径专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就业形势教好,但是长远看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从这方面来说,专业口径过窄使得学生知识结构狭窄,难以适应行业和职业变化,反而不利于就业。目前,高职院校以设置理工科类的专业为主,较多设置通用性强的专业,而伴随着新兴产业出现的相关专业则设置很少。此外,专业也没有形成集聚优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没能真正形成与产业集群区域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对应的主体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调整原因分析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产业逐渐被限制和淘汰,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些与旧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校培养的新需要。那些过时的专业就面临着淘汰,一些还保留的但其名称不能正确反映专业内涵的专业就面临着更名,比如“城市规划”调整为“城乡规划”,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一个城市的规划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区的部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周边城乡接合部以及乡镇共同的连带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明显已经不如城乡规划专业更加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产业的调整,基础类专业开始向应用类专业发展,专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统计学”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传统的统计学专业专业学科内容比较基础单一,偏重于统计原理和统计计算,现如今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与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经济类统计需求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过程中找到对口的出路。

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中专业调整的主要表现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以下称新《目录》)的颁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从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其中保留了263个,占总数的36%;更名167个,占总数的22%;合并243个,占总数的32%;新增74个,占总数的10%;取消69个。同时还列举了764个专业方向。在体系结构上,新增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接续本科专业举例”、“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专业方向举例”等4项内容,这一变化使得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其结果就是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中高职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其职业生涯的方向。

保留的专业是因为其专业名称科学规范,与之对应的职业成熟且稳定,其分布广泛,有明确的就业面向。同时,这些专业是与产业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相适应的。

更名的专业则是因为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其专业内涵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此外,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日益进步,这些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需要进行名称的调整,使之能更好地体现专业内涵。

合并的专业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的口径过窄,另一方面是因为该专业设置了相近或相同的核心课程,专业内涵也较为接近。取消的专业主要是因为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专业,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是已经被国家淘汰的,或者是被限制的。新增的专业主要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需要的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等专业。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增了“民族文化”专业类,新增了民族表演艺术、民族传统技艺等专业。

总的来说,新《目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目录》主要根据产业分类进行专业划分,第一产业设置了51个专业;第二产业分为8个专业大类,设295个专业;第三产业涉及11个专业大类,设401个专业。

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协调,设置了“休闲农业”、“生态化农业”、“动物医学”、“农村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存与检验”等专业,列举了“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业物联网技术”、“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工业化农业”等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与制造业发展需要相协调,围绕《中国制造2025》要求,将原“制造大类”更名为“装备制造大类”,增设“航空装备”、“铁道装备”、“汽车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专业类。列举了“增材制造技术”、“航空产品3D打印”、“智能家居开发”、“三网融合技术”等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需要相协调,设置“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民族文化”、等专业类,设置了“互联网金融”、“移动商务”、“采购与供应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等专业。列举了“跨境电子商务”、“中医营养与食疗”等专业方向。

二是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目录》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为依照,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性。专业类别和专业划分按照职业岗位群与技术业务领域同一性划分,同时兼顾学科分类。调整或取消了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专业。

三是更加强化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新《目录》在专业名称之后列举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这就明确了专业与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兴趣的专业,同时还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社会用人单位也可以新《目录》为重要参考依据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是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新《目录》设置了“衔接中职专业”、“接续本科专业”条目,为职业院校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与职业生涯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是更加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新《目录》实行动态的管理机制,每五年会对原有的目录进行一次修订,每年增补一次专业,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按照“宽窄结合、以宽为主”,“宽专业、窄方向”的原则,为促进和保障专业稳定性和灵活性二者的有机统一,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设置高职专业的专业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和专业调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专业指导与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对不合格的专业点实行减少招生、专业整改、撤销专业点等退出机制。

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强化专业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需要调整。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着设置雷同、滞后以及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不明显的情况,这些现状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就业,学校就业率下降直接对学校的生存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要,依据学校自身定位,合理统筹学校专业布局,合理规划学校专业结构。同时,要依据市场需求有节制地对专业进行扩张和缩减,必要时果断淘汰已过时的专业,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此外,要利用学校发展的自身优势合理的打造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9页)

(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当增设新专业

目前,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重复而又大量的设置必然会造成同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困难。为了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学校应积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新专业,避免同专业的大规模扩张。开设新专业的时候需要学校做好充分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社会新行业、新职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对学校本身的概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在社会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开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专业。

(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依靠国家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定期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指导。国家设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旨在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通过在宏观上对就业服务进行指导,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干预。同时要对行业进行科学的展望和预测,建立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通过提供各个行业的具体就业信息,对求职者的教育与训练要求、晋升可能性、收入和就业前景等进行有效预测。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有效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完善高校专业分类评估和认证机制。此外,还需要依靠中介组织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屈胜文.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走出尴尬[N].西安日报,2014-10-16

[2]朱红.高校专业调整势在必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01

[3]缪宁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5)

[4]苏龙,齐求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机制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5]万玉凤.我国高职专业总数减少423个[N].中国教育报,2015-11-10

(责编 刘健华)

作者:王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古典文献研究论文下一篇:虚拟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