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2022-05-0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顺应了当前绿色生态有机农作物的发展趋势,对于农作物种植户来说是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可以说该技术的推广与全面落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农作物领域升級发展。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1:

四川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核心主体。文章以四川省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为分析对象,就改革的实践举措、改革成效、存在问题、运行机制、前提条件等内容进行剖析。力图理解当前四川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改革实践背后的基本逻辑,明确专项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以期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供应有的借鉴,也为其它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提供现实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宣汉县

农业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三农”问题的坚实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构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合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行动指南和新动力。农业科技人员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核心主体,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明显不足,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2014年6月宣漢县作为四川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唯一的县级区域,率先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改革的实践活动,并在四川省相关文件精神上出台了《宣汉县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和《宣汉县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为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指导。通过创新机制,打破农业科技人员的身份和地域限制、强化保障、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加强资金扶持;精细管理,对科技人员从严管理、从严考核和从严奖惩等改革措施鼓励在职或县内外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创业创新活动。2017年是实施该项专项改革的第三个年头,为深刻了解“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的具体举措,现实成效,背后的基本运行逻辑是什么,存在那些深刻问题,同时还需要明确实施此类专项改革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基于上述的问题,本文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所获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运用和服务等环节提供相应的实践借鉴。

1改革措施

本轮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的基本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放宽身份限制

政策上积极鼓励农业相关部门的涉农科技人员“以带薪离岗”或“兼职兼薪”等方式,人股、领办、创办市场实体或进行技术服务等活动。对于此类农业科技人员,保留职位身份,连续计算工龄,3年内享受相应工资待遇;达到退休要求,由原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如果自愿同单位脱离人事关系的,予以批准,需要返回的,则由原单位安排工作。

1.2打破地域限制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创新创业人员,通过本人申请、主管部门审查、县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即可在宣汉从事科技服务或创新创业。

1.3出台优惠政策

做到“四个优先”,即:创新产业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农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优先配套。

1.4搭建创业平台

成立县牛改中心、菌研所等专业研发机构,按照“一个产业配套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基地”思路,建成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11万亩粮经复合模式产业基地和方斗食用菌园区、大成蜀宣花牛繁育场、黄金黑木耳基地等23个示范基地。

1.5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一次性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经济实体一次性给予40~100万元资金扶持,并按30%给予信贷贴息;对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人员或团队,支付5~10万元服务费;对公益性创新、转化、推广贡献突出的专家或团队,给予5~20万元奖励。

1.6从严管理

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单位,负责创新创业人员的动态监管,逐一建立台账,定期督促检查、开展成果评价。

1.7从严考核

县委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制定具体考核指标和办法,由县委改革办牵头,整合专改办和督查室力量,定期不定期开展目标绩效考核。

1.8从严奖惩

主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和成果评价情况,据实进行奖惩。连续两年成效显著的评为“创新创业之星”,一年内无创新创业项目或成效不明显的,中止协议、责令返岗;逾期不归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改革成效与问题

2.1改革基本成效

截止2016年底,共审批100个创新创业项目,其中有51个个人项目和49个团队项目。同时,以技术入股、带薪兼职等方式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45个、创办经济实体30个,参与创新创业总人数达到272人。调研组采取座谈、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就宣汉县农科人员专项改革进行了考察。期间主要与县农业局、经作站、农机站、畜牧局和其它县级部门60多位相关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收集意见和看法;并向参与专项改革的科技人员发放问卷,同时会后就一些典型区域和创新创业主体的经营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4份调研问卷,回收34份,回收率100%。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科技人员的来源主要集中在食用菌、畜牧和粮油领域,且来自各个领域的基层站,而平均年龄在45.9岁,呈现老龄化趋势;在教育水平上,接近60%的人员的教育水平在专科及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不足10%;来自县级创新创业团队占主体,占调研人员的56%,省级创新创业团队只有1人;在农业科技人员拥有专利数量上,超过70%的农业科技人员无专利,拥有一项的有7人,占20.5%,拥有两项的有三人,占9%,说明该县农业科技人员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在创新创业模式上,总结出有技术人股、成果转换、院县合作、自主创业、科企联合、科技服务六种模式,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改革”过程中,大多数的科技人员选择技术入股、自主创业和科企联合的模式,分别占36%、56%和32%,同時还有一些科技人员选择多种模式的融合,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科技人员比例最大,可以看出科技人员选择主要是遵循激励程度大小的原则进行模式的选择。

宣汉县实施“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改革”前后对农业科技人员工作量、收入、福利、科研经费和成就感带来的影响,如表3所示。

总体看来,除个别人员外,此次创新创业改革由于时间较短,在收入、福利和科研经费上超过半数的人员觉得没有多大改变,同改革实施之前相差不大,但也有一部分人员在收入、福利、成就感和科研经费情况上,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对科技人员成就感的影响上较为明显,超过半数的人在成就感的感知上提高到20%以上,不过在工作量上也有一定增加。此次专项改革对农业科技人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较大促进,也就说明了改革具备一定的成效。

2.2改革存在问题

此次宣汉县的改革实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际访谈和观察中发现,本轮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2.2.1政策的不确定性

此次专项改革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三年之后,政策的走向如何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许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出于风险的考虑,许多的科技人员还处在观望状态,影响了部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2.2.2科技价值评估困难

农业科技来源是多样化的,有些成果是私人投资并研究出来的,而一些是政府项目资金以及公共财政支持所获得的,还有科技成果的特性问题,专用性和公用性不同类型的技术,价值评估肯定有所区别。构建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农业科学技术交易的前提条件,不能做到很好的定价,就很难进行市场交易。

2.2.3科技人员匹配困难

根据访谈和走访得知,目前的科技人员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匹配带有很强的熟人特性,对匹配对象整体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很难进行相应的精准匹配,影响科技人员和主体之间的合约安排。如果这种模式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匹配机制就变得至关重要。

2.2.4科技人员的分工定位缺失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本要经过研发、试点、转化、推广、实践以及后续的监督管理作为支撑,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人员进行分工协作,但就目前的改革实践上看,有“一刀切”的倾向,而不是根据农业科技人员的特性采取不同的举措。

2.2.5公共责任和私营活动之间的权衡困难

特别是对于公职科技人员来讲,包括四川以及宣汉县的改革实践过程中,针对的是广大公职单位的科技人员。因此,如何权衡公共责任和私营活动成为关键问题,毕竟农业科技人员单个精力有限,本身带有很强的服务偏见性,会尽可能的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效益的科技服务;而对于一些公共服务来讲,往往是不会带来可观的个人效益,这个时候容易造成公共服务的缺失,私营活动和公共服务的不匹配。

2.2.6绩效考核困难

此次专项改革,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来自农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管在实施过程有一些管理制度和相关绩效考核制度,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一段时间在行政部门外,一段时间又在单位部门,此时的考核成了困难。同时服务主体和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不同,造成考核标准确定的困难,以及对农业科技人员监督和管理的困难。

3改革评述

3.1改革实践的框架分析

此次宣汉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遵循的是市场决定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改革路径。一方面充分肯定市场决定科技资源的决定性地位:首先,改变以往政府行政计划的分摊和项目下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变化,放松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管制,给予其更多自由权限,科技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决策创新创业活动;其次,改变原有的计划模式和研究内容固定的模式,通过让市场发挥作用,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实际,进行自主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在肯定市场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好政府的协调、监督和管理职能;搭建好平台,配套好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行政系统内部的农业科技人员,建立相关的考核和管理制度,防止各种不作为和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宣汉县政府改变传统政府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为现代市场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使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各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推进宣汉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宣汉县本轮改革在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实际,即需求端的情况下,抓住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让市场发挥反映需求、配置要素和调节供给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的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2改革实现的前提条件

宣汉的改革实践,对于中国的其它地区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在本文看来此次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产权界定。宣汉改革实践做法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农业科技组织或人员将自身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成果的转化或是科技服务,要让科技成果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或转化,前提条件在于明确科技主体对农业科技权益拥有和界定,并且交易保护,特别是公共财政支持的科技科研成果,明确不同主体的科技权益,才能实现科技的交易和运用,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

(2)职能划分。对于大多数的公职农业科技人员,一方面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要保证二者的协调,就必须对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和各类人员有一个明确的职能定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科技创新过程的协调推进。

(3)机制协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宏观层面上不仅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同时还需要政府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微观层面上不仅需要科技价值评估机制,还需要主体和科技人员匹配机制以及相关的管理机制等。

(4)政策配套。一项改革的实现是需要多项政策的配套,除了相关的改革举措,还需要金融、财政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同时,为了保障政策的持续性和可行性,还需要稳定的地方产业政策,因为科技人员和地区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产业变得越多,稳定性就越弱,就越不能保证改革的持续推进。

(5)产业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科技人员和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是相互配套的,包括外来科技人员的引进,都是一句地区产业情况进行合理配置,没有产业的支持,科技人员的试验、科技成的运用和转化等过程都无法实施,并且核心的科技主要针对的是地区核心产业,因此一定要具有地区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作为支撑。

4结语

此次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在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福利、成就感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方面较以前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看到,此次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改革在政策稳定性、制度设计、人员匹配、绩效考核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实现改革的成功和经验的推广,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产权界定、职能的划分、机制协同和政策的配套,据此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和经验的推广。未来,在以“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基本法则之下,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过程将呈现出以市场需求决定、政府职能协同的特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将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同时在技术研发、推广、运用和管理等环节需要政府发挥相应的职能。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差异明显,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因此,不同的区域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限制,结合地方产业、制度、人才、区位等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动。

作者:严中成 漆雁斌 廖俊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2: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摘  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顺应了当前绿色生态有机农作物的发展趋势,对于农作物种植户来说是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可以说该技术的推广与全面落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农作物领域升級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质量安全

引言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指的是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前提下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农药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实现了环境和谐、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农户通过科学的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促使农作物质量的提升,间接的为人们的体质健康奠定了一个良好条件。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对农产品影响,随后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策略。

一、常见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对农产品的影响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控技术在绿色防控技术中是一项较为主要的部分,首先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声、光、电等物理方式,其次从农作物病虫害的宿主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的宿主都是昆虫,所以物理防治技术中的声、光、电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阻隔病虫害发展面积的延伸。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法有紫外线灯诱杀法、色板诱杀法、幼虫笼和人工捕捉法。这种捕捉方式的时效长、见效快且无污染,十分适合培养有机和无公害农作物时使用。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指农户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防治的方法主要为人工释放,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为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防治玉米螟和叶蛾科幼虫的阶段,农户可在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病虫害发生区域释放寄生蜂类,如:赤眼蜂、细腰小蜂等,寄生蜂类的繁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极强在玉米螟和叶蛾科幼虫的生长发育阶段,一旦幼虫被寄生蜂类寄生后,那么末龄虫将会停止进食停止生长,寄生蜂类则会吸取末龄虫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实现自身的生长。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的实施中为了满足绿色防治技术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农户在病虫害防控的过程中应用大量、高浓度、高毒性的农药,农户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通过诱杀的方式吸进害虫食用毒饵料,以实现虫害防控的目的。该技术结合了化学技术与害虫的生理特性,实际的虫害防治过程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应用十字花科植物收集蚜虫卵,农户可在蚜虫的繁殖季节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将表面含有化学药剂的十字花科植物均匀防治在农作物种植区域,蚜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即便后期十字花科植物上的药效减半,但是蚜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能够达到田间蚜虫病害防控的目的。最后农户可将这些植物集中烧毁,便可在一段时间内大幅降低蚜虫的数量。也可以利用性诱杀剂来对害虫雄虫进行集中捕杀,以达到降低害虫繁殖率的目的。

二、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措施分析

1、提升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相应的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院应将农户认知程度的提升作为首要的环节,促使农户认识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农户能够明确绿色防控技术不是完全的不适用农药,而是结合虫害的生理特性,以饵料诱杀、天敌等多个方式进行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下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农产品的售卖价格和质量都有所提升,而从农户的角度上看,农户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还满足了当前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模式方向的转型,继而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型环保农业的必经之路。

2、完善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体系

为了实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范围的不断提升,各个省市区域的政府应严禁高危农药高毒性农药的应用,大力倡导杀虫剂与绿色农药的使用,同时在各个村镇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点进行试验田建设,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为村镇农户进行授课讲解,在试验点配置相应的技术人员为农户进行技术演示与技术讲解,可更新合作社的设备应用多媒体媒介为农户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并利用群众自愿将优秀的群众转化为优质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人员,顺应政策制定配套的推广体系,与农科高校和农业科技院建立长效机制的合作关系,在乡镇开展专项培训。

3、提升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性

虽然目前我国的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绿色防控技术实际的作用并未得到全面发挥,总体来看绿色防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开发各种抗病抗虫的植物,基于无害农药这一绿色环保理念开展低毒、人畜无害农药的研发。在绿色防控技术中推广与落实两个环节都是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基础,所以相应的农业科技院应针对农作物常见虫害,研究其生理特性和解剖学特性,不断的摸索新式的生态建设方式,巧妙的利用各种套种、天敌灭杀和诱导的方式,力求将害虫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认为制造微型生物圈,以虫治虫、以菌治菌。农药的合理使用属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向绿色防控技术的过度环节,目前我国的绿色农业并不能够组织大规模的虫害集中爆发,所以在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农药方面的研究以及农药用量、用药策略、农药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在环境和谐、生态友好的发展趋势下,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为了实现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提升,国内各个省市区域的农业科技院还需做出针对性的努力和研究,微型生物圈的建设、绿色农药的使用、饵料诱杀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助推了地区农业领域向新型绿色农业的方向转型,同时也解决了病虫害抗药性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车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初探[J].科技风,2019(32):214.

[2]  段晓敏,赵书文,常鹏.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成效[J].植物医生,2019,32(05):76-78.

[3]  宁艳民,贺彦彬.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J].现代园艺,2019(20):60-61.

[4]  杨振勇.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J].种子科技,2019,37(04):107-108.

作者:张肖林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成效,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条件水平;加强合作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等促进“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工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对策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Agricultural Sci-Tech Work of Anhui Academic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LI Dong-ping, XIAO Yang-shu, XU Lei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Tech work;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e 13th five-year period;Countermeasure

長期以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前瞻性地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为指引农业科技工作的方向、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成效

1.1 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 63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6项,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07个,鉴定出农作物不育系4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37个,申请和授权专利315件,获软件著作权24件,制(修)订标准19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 827篇,出版科技著作83部。水稻两系育种、油菜杂交育种、矮败小麦育种、蔬菜育种、基因指纹技术、长毛兔选育、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等研究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农业科技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作物生物技术、水稻两系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与栽培、果树资源与育种、作物栽培与生理等传统优势学科持续加强的同时,培育了生态农业、农信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与政策等一批新兴学科。在重点和新兴学科领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产生了一批农业学科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了9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和47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充实,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提升。

1.3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有国家水稻、小麦、茶树、棉花(一、二期)、油菜育种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水稻分子育种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站等2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院士工作站、皖江合肥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等23个省级科研平台。在全省设有1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2个长期固定的科研试验基地等,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

1.4 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不断开拓对外合作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省内50余个市、县(区)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大型学术活动280余场次,先后邀请3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派出150余名科技人员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培训与交流。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水平不断提升。

1.5 农业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依托“粮丰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项目的实施以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省累计推广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種、新技术300余个(项),推广面积达516.29万hm2,稻谷、小麦增产388.85万t,增加直接经济效益99.03亿元,且不断刷新安徽省高产纪录;累计推广蔬菜、水果新品种、新技术239个(项),推广面积达52.67万hm2,带动农民增收3.56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 127期,培训农民34.7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2.6万份,技术手册16.2万份。“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农民增收“十二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2.1 机遇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工作面临三大机遇:其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国家农业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等,给农业科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二,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实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三,随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强的驱动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2.2 挑战 在面对以上机遇的同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工作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学科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学科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部分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新兴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二是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相对匮乏,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三是科技平台条件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平台与学科、团队、项目间的配置不协调,重大研发平台和综合性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运行水平不高,开放共享机制不全。四是科技合作与交流还需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学术交流的水平有待提升。五是科技成果还需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显示度有待提高。

3 加强“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4]。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优化调整完善作物、园艺、畜牧兽医、水产、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工程、农业经济与信息八大学科群布局。明确学科主攻方向,培强作物资源与遗传改良、果蔬资源与遗传改良、家禽资源与遗传改良、砂姜黑土改良与培肥等优势特色学科,培优作物栽培与生理、园艺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茶树资源与茶叶加工、棉花轻简化生产、桑蚕资源与遗传改良、植物营养与肥料、水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重点传统学科,培育农作物品种分析测试与鉴定、设施畜牧业与环境控制、稻渔复合生态种养、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种子物联网、智慧植保、农业经济与政策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推动项目、人才、平台等科技资源向学科聚集,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团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单元[5-6]。根据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及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报、承担国家、省和院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国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培训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革团队管理制度,建立严格考核机制。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明确主攻方向,有实力、能创新、敢拼搏的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在基础应用、高新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前沿水平;在重点传统学科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省内知名科技创新团队;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努力打造一批科研方向明确、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院科技创新团队。

3.3 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条件水平 科研平台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物质基础[7]。围绕国家和省平台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力争建设一批种质资源、检验检测、科学实验、国际科技合作等重大平台,不断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油菜改良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条件的作用,建立院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统筹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加大力度,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院所两级试验示范基地。根据安徽省自然生态类型和功能布局,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在皖北、皖中、皖南建立综合性试验基地,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良好、创新能力突出的试验基地体系;在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选定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合作共建高标准、有特色、显示度高的示范基地(基点),用于科技成果的进一步集成熟化和展示示范。

3.4 加强合作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按照“共建共创、互利互赢、成果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外派专家、共建研发中心和境外示范基地的途径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缔结农业科技合作联盟,整合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涉农企业等科技资源,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并主动加强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华东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及省政产学研推联盟对接,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大联合、大协作。着力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实现招才引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交流访问学习的支持力度,拓宽青年科技人员出国培训渠道;引导和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到世界著名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访问交流;继续加强“学术活动月”“博士报告周”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潜心科研,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3.5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以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依托“粮丰工程”、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良种良法配套、节水节肥节药、绿色增产技术、农业防灾减灾、农信农机农艺融合、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加强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合作,实现技术交易网络化对接。完善组织机构,扩展宣传渠道,加大科技成果推介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积极参加“服务调转促、专家下基层”“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进村入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显示度。

参考文献

[1] 徐红玳,张社梅.关于创建一流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12-214.

[2] 孙虎,张磊,刘海礁,等.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使命定位与路径选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15-18.

[3] 黄润,樊国全,林萍,等.对新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16-18.

[4] 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8.

[5] 涂玉琴,冯兆宾,乐美旺,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19-21,36.

[6] 陆建中.略论农业科研大协作机制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1-4.

[7] 李东平,肖扬书,余庆来,等.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14-17.

作者:李东平 肖扬书 徐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业竞争力报告论文下一篇: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