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2022-11-23

第一篇: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 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 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 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 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建议。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 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 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 那么, 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 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 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 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 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 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以上第46页,以下第47页)益, 但是, 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 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述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 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限于篇幅, 这里只谈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阐述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二是对目前教案管理的一点看法。

一、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 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 我们着重讨论教学目标阐述的问题。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 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 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高尔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 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 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 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二、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 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需的, 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 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在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 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 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在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每类行为的指向、类别及决定因素详见下表。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上述只是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分类框架,还有其他多种分类方法。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能获得的,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各人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 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位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她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写得有多好,但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她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她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聪明的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个教师。

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一定义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尽管“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然而,评价的背后所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为此,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评价比考试、测验先进在什么地方,它的意义何在?一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以上第41页;以下第42页)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这里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本来自己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像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或作业量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否则,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尽管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但这里只谈技术问题。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这些技术问题:(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 至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由学生在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1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 名即可,以避免个别教师作假。(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 也不能当做发奖金的惟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我们在高中阶段的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HGJ摘录]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 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

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 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 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 315700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

一转眼我们的研究课题已经到了实施阶段了,这一阶段我的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研究目标

设计合理的、科学的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方法及模式。

二、课题实施时间:

2011.12---2012.12

三、课题实施对象

九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四、 实施内容: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2、上网收集研究信息、资料,完善操作过程。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所出一些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课堂实践法为主,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六、具体工作安排

1、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

2、制定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3、及时交流课题研究心得,进行阶段总结。

前卫中学:周立平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之探究活动有效的研究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为此我将以教材为本,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手段,深入搞好课题探究工作,把课题研究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主题的实施课题研究,力争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有实效,有实绩,使课题研究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二、 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本阶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制定课题的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四、 研究计划:

9月份:查阅资料并收集整理。 10月份: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11月份: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前卫中学:潘莹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准备阶段)

本课题自批准以来,我们几个研究员就已初步形成了以该课题为龙头的教育科学研究氛围,从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入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了一点小尝试。现将准备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了课题具体分工,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2、认真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论准备。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研究成果:

1、通过认真学习研讨,已系统归纳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已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了相对应的学习小组。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中的体会:

我通过准备阶段的学习研讨,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下一步课题的有效实施信心十足。

前卫中学:潘莹 2008年11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们的研究课题已经到了实施阶段了,现就这一阶段我的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研究目标

1、对各实验班教学活动方案,数学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行实践反思,主要对活动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讨、调整。

2、设计合理的、科学的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方法及模式。

二、课题实施时间:

2008.12---2009.12

三、课题实施对象

七年级三班四班学生.

四、 实施内容: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所出一些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过程。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课堂实践法为主,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六、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2、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

3、研究制定课堂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调查表。

4、案例设计《一元一次方程》。

5、及时交流课题研究心得,进行阶段总结。

前卫中学:潘莹 2008年12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指针,广泛发动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之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开展有计划、全面地、深入持久的课题研究工作。本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不断强化课题的研究力度,使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出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2、明确活动目的,进行有效探究。

3、开放拓展思路,引导积极思考。

4、 多重评价方式,获得成功体验。

(二)初步探究出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集体探究

(三)如何在一堂数学课中进行有效探究:

1、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

2、以“趣”为导,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动机。

3、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自学探究的愿望。

(四)课题研究成果

1、 经过一年的研究,我对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在的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4、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对课题做得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顺利完成该课题的所有研究工作,并且确保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

前卫中学:潘莹 2009年12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总结阶段)

一转眼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是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 研究目标: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理论,整理和分析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

1、制订工作计划,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探讨性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端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各种教科研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全面落实。

3、对研究活动要积极反思,总结。

4、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 具体工作安排: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

2、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

前卫中学:潘莹

2010年1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总结阶段)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两年多的研究,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有了更生深入的了解。我通过对课题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对课题研究的回顾和反思,我也发现了自己课题研究的一些不足和缺陷。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支持,成员协作。

课题立项通过后,我校领导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不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此外我们几个科研组成员在一起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各抒己见,促进了课题任务的完成,按照课题组分工,广泛收集、学习各种理论,促进了科研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教育科研理论。

为了完成课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长时间的理论学习,让自已及时充电,取得了很大的确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认为有时为了探究活动的实施,课堂上有时过于活跃,课堂效果不太好,今后要注意。

四、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五、课题研究成果:

1、 通过对科研课题两年多的研究,我的课堂教学明显比以前气氛好了,学生爱听了,成绩也有所进步。

2、我的《一元一次方程》一课还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3、 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我觉得我们的师生关系比以前融洽了,学生变以前不爱上数学课为每天盼望上一节数学课。

4、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究,师生、生生形成有效的互动。

5、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师生教学相长。

六、今后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提高我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2、我争取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每一节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3、让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广。

前卫中学:潘莹 2010年7月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体策略有:

一、导入精心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离开正在从事的活动,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开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开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随着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和班级班风的不同、教师自身素质和个性爱好的不同以及教师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我们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⒈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训练。实验导入法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

例如,导入“大气压强时”,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每人一只注射针管,让他们来回拉动针管里的活塞.然后请他们用橡皮套把针尖套住。再次让他们拉动活塞,问他们的感觉。有此引出大气压的课题,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又如,导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教师请两位大小不同同学上讲台,让他们各穿一双旱冰鞋面对面站着。然后教师让力气小的同学推力气大的同学一把,结果两人同时都向后退去,全班大笑。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如果让力气大的同学推力气小的同学会怎么样?”以学生为道具的实验,让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有趣,课堂异常活跃,导入的效果颇佳。

不论用哪种方式的实验导入,其目的都是引起兴趣,引导思维,更好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利用实物、模型、教具、图表多媒体等手段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实物、模型、教具让学生亲临其景地感知物理的应用成果,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原理。多媒体是形声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导入时,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立刻抓住全场的注意力。当通电后转子转动起来时,课堂顿时也轰动起来。接着学生开始纳闷:几匝线圈、一个司空见惯的蹄形磁铁,电动机原来这么简单?教师顺势在学生悬念中展开新课教学。

又如为了导入“声音”的教学,教师上课伊始播放“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视频。形声并茂的艺术享受刚开始时,教师突然关闭了音频通道。学生齐声叫道:没有声音了!这时教师故弄玄虚:哦,声音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的知识。 ⒊生活情景导入法

一方面,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导入新课,使学生会对暂时无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会更加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由沙滩上不同鞋印的深浅导入压强的教学,由生活中的热水器导入焦耳定律的教学。 ⒋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过讲奥斯特的故事,导入磁场。 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便于记忆和朗读。以诗词开讲,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物体的运动;导入比热时,引用谚语“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沙。” ⒍对比导入法

物理学中有许多互为相异的内容,学习了一方面,再学习另一方面时,可以按在“对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导入新课。例如,由电生磁导入磁能否生电。 又如:由密度导入比热容。

师:我们知道物体或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为特性或属性。(幻灯片:铜、铁、铝)同学们我们根据物质的什么特性来区别他们? 生:密度

师:对,为了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这种特性,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师:(幻灯片:海边沙滩)同学们,水和沙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物质的什么属性?

师:物理学上用比热容反映物质的这种属性。,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㈠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⒈ 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探究液体沸腾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锅烧开的水里,不让开水进入,也不让冷水杯触及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水能否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结果出乎意料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⒉ 通过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师:今天我们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请大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做出猜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性质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物体所受压力有关。 同学们通过猜想进入了问题情境。 ⒊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演示几个小实验:把充满空气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气排除后再放入水中则会下沉;把鸡蛋放入纯净水中下沉,而放入盐水中却悬浮。此情此景,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同一物体为什么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进入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诸如:通过生活实际、通过矛盾、通过例题或习题趣事、巧用多媒体,等等。

通过科学探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培养创新精神,为终生学习打基础。

三、自主学习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水果电池小实验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探究他们用苹果、梨子、西红柿、白菜、马铃薯等做成的水果电池。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灯泡、导线同电池连接起来,结果大失所望。很多学生对电压的相关结论提出质疑,并互相争论,寻求另外的解释。

当实验现象与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一致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很多合理的质疑,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压的概念。 在学生对上述实验提出质疑和不同解释的基础上,教师解释要继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并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

教师引导学生:大家可以测量一下水果电池有无电压。 学生纷纷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生1:有电压!就是太低。我的0.7v 生2:是的,我的只有0.5v 师:不是水果电池没有电,而是电压太低不能使灯泡发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要让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物理,首先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和一些物理杂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的含义,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以及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魅力,以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即变批评为激励,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激励自己的学习热情。学生几乎是伴随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上进步与成长起来的。人们都说:“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于他人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并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倍关注。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

例如:有的同学爱提问题,善于钻研,可以鼓励他:“你的问题提的好!你非常敢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动脑筋了,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的确,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同学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强,可赞扬他:“你肯动脑筋,思维独特,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就更好了”

通过对物理课堂的精心导入,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激励性评价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爱学物理、乐学物理、会学物理,使他们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物理变得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平淡的生活变得美丽,使平凡的人生变得精彩。我们的物理教育也有有效走向了高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经营及风险分析下一篇:银行开业典礼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