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加快转变,摒弃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达到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而且中学需要重视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提升。体育教学期间,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严格遵循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有所得,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 篇1: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与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其中,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新课题。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体现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个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将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坚持“健康第一”

要做到:1,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益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符合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同时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3,既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4,既能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5,重视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不仅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更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教育,要使学生在各自已有的层次水平上“能飞的飞起来,能跑得跑起来”。要做到:1,以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依据。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教学难度与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所以多数学生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是,“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不能忽略少数体育尖子与体育后进生的提高。2,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得更好。体育特长生是在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才。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得更好不仅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压制体育特长生的体育个性发展,降低体育尖子生的标准要求,而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发展得更好。3,注重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所谓的体育后进生是指那些在身体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相对后进的学生。造成后进的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情感和意志力等。对后进生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他们往往会有飞跃式的进步。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要做到:1,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在符合科学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3,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

(四)正确引导和发展学生体育兴趣

由于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兴趣并不是教师要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喜好转,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当然,学生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体育实践逐步培养形成。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教学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它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体育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的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应是参与学生的开放式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乐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转变。

(二)教学方式由“结构化”、“封闭式”向“非结构”、“开放式”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与形成的规律,这种方式阻碍了教师知识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新课标下创新体育教学应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注重培养

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精神,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应提高,师生互动的空间也应充分放大。

(三)教学内容向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转变

根据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选择适宜终身健身和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内容,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学生终身锻炼打好基础。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动机、活动、经验为中心”转移。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组与搭配,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例如,可由教师提出多种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修,也可由学生设计并提出具体的项目,并参与到自己设计的项目中去。这样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会从各个角度对课程内容中的竞技运动加以改造。例如,在教材内容上,中学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应简化。又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开设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七人制”比赛等。再如,增加趣味性项目或地域性民族传统项目,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锻炼途径。

(四)教学方法由学生“跟着练”向学生“自主练”转变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由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创设让学生独立探索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课堂气氛;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掌握创新方法。体育课以练为主,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维,在思维中积极练习,从而不断掌握与巩固技术、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让学生根据上课内容、自身特点并结合教师的要求创编准备操,课上学生轮流领做,教师指导学生创编体育游戏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得到培养。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而且合作是双向、主动、协调的,师生之间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体育教学应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中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这并非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责编 王学军)

作者:曾伟东

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 篇2:

浅谈分组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化应用

摘要: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加快转变,摒弃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达到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而且中学需要重视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提升。体育教学期间,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严格遵循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有所得,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分组教学模式;优化应用

当前部分中学生通常不具备体育锻炼的意识,所以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而且由于部分学校没有深刻关注教学设施设备,所以往往缺乏体育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应对以上的各种问题,实施分组教学法应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效果良好。分组教学属于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一、明确体育分组教学内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体育课堂采取分组教学的内容期间,应该基于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前提下展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活动目的、意义正确认识,设计出最优的体育训练内容。在落实体育分组教学期间,要抛弃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让学生作为运动的主体,具备主动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度和积极性,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进行分组训练时,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性的学习指导,让教学工作具备良好的针对性,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成绩、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二、体育分组的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重点就是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以及科学掌握分组教学模式。同时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弊端问题有所了解,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针对体育分组教学的内容方面,应该合理地分配、设计,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行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打篮球的基本规则、动作技巧过程中,教师可先划分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为几个篮球小组展开教学活动。详尽介绍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各小组学生自由磨合练习,之后展开比赛,让学生于练习期间发现小组中具有的问题,并协作共同处理问题,将小组合作的效率提升。分组就需要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建立起较高的合作意识。

三、分组教学常见的应用形式

第一,性别分组。此种分组教学模式在男女同班教学中适用,教学目标、内容的胜别差异性明显。例如,男生学习头手倒立,女生进行肩时倒立。分组后依照男女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适量的运动,分别掌握不同项目的技术以及体育技能要求,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第二,体能分组。可以把班级学生划分成两组或者三组,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而且在具备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班学生中更适用;第三,兴趣分组。依照学生自身的不同兴趣,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有助于专业的培养,培养学生个性;第四,友伴分组。让关系好的小伙伴组成小团体,此种分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友爱以及互助,而且可提升交际能力,例如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可以应用这种分组模式;第五,补偿分组。将体育优等生、后进生分在同一小组内互相取长补短,由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彼此获得进步,或者是让文化课优秀的学生跟体育优秀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推动良好的沟通,彼此进步;第六,健康分组。依照学生健康差异展开分组,例如身体瘦弱者、肥胖者、近视眼者等分成一组,推动相互之间的积极锻炼,掌握自身健康状况,互相监督,通过运动锻炼改善身体素质。

四、利用分组教学的特点进行游戏分组教学

体育分组教学模式利用分组教学模式,可以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彰显出体育分组教学的科学合理性,中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游戏教学也是受到学生普遍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体育需求、心理和性格爱好等特征进行教学,属于成功落实分组教学的重要前提。例如,进行短跑的教学以及训练,教师可设置“逃脱者与追捕者”的游戏,划分学生为两个大组,限定的场地内,挑选出逃脱者、追捕者各一组。被追捕者逼出限定场地或触碰到身体都要定在原地,逃脱者前来解救之后才能运动,两组互换扮演角色展开短跑训练,这种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体育课堂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

应用分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展开更多的锻炼,而且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对课堂教学时间灵活分配,推动学生综合身体素质水平不断的提升。另外,中学体育课堂实施分组教学的模式带给学生更多样化的选择,让其应用满足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使得教学具备针对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而且依照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标准,都可以有效将体育课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章宗余.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當代体育科技,2019,9(24):139-140.

[2]何奕辉.中学足球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9.(19):141.

[3]温焕森.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界,2019(9):56-5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陈东

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 篇3:

体育中考备考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36所初中学校为样本,分析桂林市体育中考的现状,寻找桂林市在体育中考中存在的备考问题,并针对症结提出提升体育中考成绩的备考策略,以期为未来体育中考的备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体育中考 备课策略 桂林市 平均分

【中圖分类号】G

教育部于2016年9月18日印发《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体育课”被确立为“主科”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2015年4月8日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从2017年开始,全区体育中考成绩统一提高至60分,评分方法、实施细则等由各市自定。截至2017年桂林市各县区考试成绩划分为四个层级(A等占40%、B等占35%、C等占20%、D等占5%),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与投入表明国家、地方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决心,因此,重视体育是历史发展使然。

一、桂林市体育中考考试分析

桂林市体育中考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首先,体育科目分值比重在提高。如2012年中考体育总分是30分,2014年提高到45分,2017再一次提高到60分。其次,评分标准不断调整。在分值提高的同时也对考试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可以说,这三个年份是中考改革的节点,作为研究样本也极具科学性。“平均分”是桂林市体育中考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也反映桂林市36所初中学校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技能和体育情感发展现状。

(一)平均分情况

2017年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桂林市中考体育质量分析报告》中统计了全市36所初中的体育中考成绩,具体信息见表1:

(二)发展特点

1.民办主导

桂林市初中学校一共36所,其中民办学校10所,从表1分析发现,三年体育中考平均分排序第1的都是民办学校,排序前3的9所学校中民办学校有7所,排序前6的18所学校中民办学校有11所。由此可见,桂林市体育中考是民办学校占主导地位。

2.发展失衡

桂林市各初中学校体育中考发展呈失衡状态。笔者抽取2012年、2014年、2017年排序第1、排序第10、排序第20、排序第30的平均分进行对比,发现四者的平均分差异性大。具体研究结果见表2(引自2017年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桂林市中考体育质量分析报告》)的差值统计。

分析表2发现四校考试成绩差异大,发展失衡。考试成绩直接体现出学生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情感三个方面。导致各校体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其一,民办初中学校是桂林市优质教育的代表,民办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其二,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流向民办学校;其三,优越的教学硬件帮助学校提高竞争力。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造成各学校的差异扩大(特别是民办校与公办校),最终导致学科发展失衡。

3.竞争激烈

从表1中分析发现,体育学科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民办学校的教育优势越发明显,导致桂林市初中体育不平衡发展。如2012年的平均分,排序第1为27.31分,排序第2为27.12分,排序第3为27.08分,值差分别为0.19分、0.04分,值差越小表示竞争越激烈。

4.正相关性

正相关是指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这里所说的变量是指体育学科和文化学科。在桂林市的初中优质学校(一等率高)如广西师大二附、宝贤中学、徳智外国语学校、奎光学校、桂电附中、首师大桂林附中、十一中等学校,从表1可发现这些学校的体育中考平均分均排前列,这表明体育学科与文化学科发展的正相关性特点。我国义务教育以基础性、全面性、公平性、均衡性为原则,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若有学科偏废现象,都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应根据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方案》的精神,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桂林市体育中考备考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体育尤为重视,但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这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体育中考的健康发展。

(一)认识偏差

有人错误认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早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在这种错误认识导向下,“早锻炼”慢慢淡出了学生的视线,课余体育活动越来越少。其原因是教育研究无视身心一体关系,割离身与心的教育场域中身体被忽视,同时也是“重智轻体”思想的延伸。由于体育中考的分值比重较低,在中考总分中贡献较小,体育自然会慢慢被边缘化,体育中考有被异化的趋势。

(二)目标错位

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教学质量。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性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然而少投入又期望高产出是管理者的美好教育愿景,同时也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设置高位的中考目标(市区前三),一方面减弱教育投入(取消早锻炼、课余训练)形成目标错位。教育目标有积极的导向性,若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置高目标,给学生带来的是挫折感,若目标过低,学生没有经过一番努力就达到,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目标适度才能助发展。

(三)落实缺位

体育中考备考重在落实。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桂林市大部分初中学校在分层教学、早锻炼、大课间、课余训练及月考等方面下力气去备考,特别是民办初中,但是也有很多学校存在落实缺位现象。如,某校2012—2017年的备考策略(见表3)。

三、重构体育中考备考策略

(一)“五维一体”策略

2006年桂林市恢复体育中考,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7号文件》)。桂林市众多学校以《7号文件》精神为出发点,设计本校体育中考的考试方案,构建备考策略。笔者调查发现,“五维一体”的体育中考备考策略效果极佳。“五维”即教学分层分项、早起早锻炼、分项课间操、课余训练推后进、以考试促进练习。

(二)构建依据

1.政策依据。《7号文件》中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7号文件》为早锻炼、课间操以及课余训练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2.差异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质水平、技能水平、体育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

3.考试方案和学生体育兴趣。考试方案导向备考内容的选择,为教学和课外活动提供了核心学习的载体,结合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进行選项,这是分项教学的主要依据。

4.考试指挥棒。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有利于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

(三)策略解读

1.分层分项教学。分层是指在同一项目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项是指以项目学习划分学习小组,并根据项目特点及学习主体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学习小组是分层、分项学习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单位。分层学习具有基础性、同一性,即在同一项目的基础知识、技能学习中分层次进行学习。此法必须融入激励机制,并演化为“分层递进”,也可以认为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进行滚动式分组。分项的举措基于桂林市体育中考方案中的7个考试项目和2017年设置的选考项目,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分层、分项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交叉反复地推进。

2.早锻炼。早锻炼是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早锻炼主要以慢跑的形式完成,对体质较弱的学生的体、技、情有积极促进作用。早锻炼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备考氛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体育的育人作用。

3.课间操。即大课间分项练习。课间操的成效取决于以下方面:一是组织课间操的老师对体育认知水平、考试规则的理解程度;二是学校严格的管理措施;三是高效的活动组织方式,包括如何分组、如何组织准备活动等。

4.课余训练。课余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初三课余训练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首先,“平均分”是桂林市体育中考的主要评价标准,而“平均分”的高低不是看高分或满分的人数,而是取决于低分人数的多少;其次,后进生的进步对中、上层学生有促进和激励作用,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再次,后进生的症结是学习态度落后,课余训练对学生的身体调节、情绪发泄方面有积极作用。

5.以考促练。考试根源于人类追求自身活动效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需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科学设置考试的时间和频率,并明确考试目标,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技能水平以及体育情感。笔者统计了某校在一学年中的考试安排,见表4。

四、体育中考发展展望

(一)厘清内涵,正确认识体育

对学科的内涵分析应该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体育也可以认为是对身体的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在身体练习体验中身体、心理和认知一体化的过程,是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首先,体育是发展身体的教育。以身体为根本,通过身体练习体验,掌握动作技能、方法和知识,并把所掌握的动作技能、方法和知识应用于健身活动中,最终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其次,通过身体的教育发展情感、品德。以身体为载体,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心智和认知一体化实践过程也是掌握体育技能、方法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情感得以发展,品德得到培养,最终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体育中考作为一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和品质;提高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引起社会关注,提高体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体育理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应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

(二)突出优势,以点带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个体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发展要基于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专业支点成就教师全面发展,如特长教育管理、课堂教学、专业训练等;学校发展要基于自身的优势,倾力打造特色学科,以点带面让学校的教学活起来。回归到体育学科,学校要把握学科优势,如课余训练、课堂研究、体育中考等。

(三)创新备考,学科稳步突围

实践证明,“五维一体”体育中考备考策略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体育的认识不到位,发生了目标错位、落实缺位等现象,使体育中考成绩慢慢下滑。另外,在桂林市,民办学校主导着体育学科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学如果没有创新即为落后,何况教学决策、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桂林市的优质民办学校二附、徳智两所学校在体育中考备考的过程中加大了力度,如初中学段开展早锻炼、初三开展课余训练等措施。

(四)加强监督,确保落实到位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体育备考落实到位。体育备考项目囊括的内容广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早锻炼、课间操、课余训练等;开展体育的空间开放,活动场所涉及室内与室外,需要体育教师周密地设计活动;开展体育的学生多,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因此,体育备考应该高屋建瓴地进行设计、组织、监督和评价等。体育项目的组织应由学校或年级统筹安排,极力排除外界干扰,把备考策略视为教学常规去执行,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教育现象的背后都有理论支撑,各学科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中考备考的问题是中考备考问题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诸多问题的缩影,广大教育者需引以为戒,认清形势,正视问题,以生为本,循序渐进,推进改革,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体育在当下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中考是发展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有效的备课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学校在开展体育中考备考时,还应理性分析体育中考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正确认识体育中考的价值,在推行“五维一体”备课策略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强化落实,最终提高体育中考备考效率。

(责编 周伟琳)

作者:张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党建引领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