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调查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教育调查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动因素。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镇农村居民技能需求情况为个案开展调研,分析该镇职业培训的开展现状及农户技能需求特征,结合该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

第一篇:职业教育调查论文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摘 要:坚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回归本真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多数合作仅限于表象的浅层次。从现实影响和限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出发,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职业教育。

关键词:企业;职业教育;政策;机制

作者简介:徐德培(1964-),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莫伟华(1991-),女,山东济宁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补偿机制研究”(编号:DJA120289),主持人:徐德培。

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相关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共同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我国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本研究调查了江西省五所职业院校(分别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并随机选取该五所学校的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学生320份,教师80份,共回收问卷388份(学生310份,教师78份),有效问卷为376份(学生300份,教师76份),总有效率为94%。同时,对部分企业校企合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一、基于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关于企业是否有必要参与职业教育这一问题,旨在了解师生及学校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表1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8.9%的师生表示企业的参与非常有必要,36.4%认为企业有必要参与,只有14.7%的师生表示不必要或不清楚。由此可见,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的师生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图1中,发现有68%的师生表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助于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这说明广大师生在企业提供的实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技能付诸实践,并加以提高。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入企业实习,42%的师生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52%认为其职业道德得以提升,38%表示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其了解企业文化,从而更快地融入企业当中。

企业参与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图2可知,43%的师生认为企业的参与弥补了职业院校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36%认为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化,使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相对应,从而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同时,有48%的师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不同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差异与现状

通过对五所职业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91.2%的师生表示其所教/学专业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本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同时,就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是否与企业工作岗位相对应展开调查(见表2),发现仅有17%的师生表示其所教/学专业与企业的岗位要求非常符合,40.4%认为基本符合。需特别指出的是,有35.1%的师生认为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根本不符合,这种情况将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产生极大地影响,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也将逐渐丧失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与意愿。

(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情况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以及教育模式受传统教育影响,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职业院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试图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的投入。

事实上,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见表3),发现有68.6%的师生认为企业投入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发展依然受到资金、技术、设备、实训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此外,通过调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报酬情况(見表4),59.3%的师生表示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获得的报酬很少,17.6%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实习报酬。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都离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五)校企合作的机构保障建立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此次调查的五所职业院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相关的保障机构,但机构的具体建设情况存在差异。据表5可知,只有11.2%的师生认为校企合作的相关保障机构建立比较完善,54%则表示机构建立不完善,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利益冲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校企相互合作是实现二者双赢的重要举措,只有双方的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真正的价值。

(六)当地政府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实施情况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通过实施优惠性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走访、调查五所职业院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67%的师生表示政府颁布了一些保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但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基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结果与分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直接动力便是经济动力,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企业最关心的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的积极引导,导致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企业不能合理有序地参与职业教育。政府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财政优惠政策,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种费用,绝大部分还是由企业承担。

第二,职业院校未能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士的访谈,我们得知,大部分企业能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对参与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的積极性。同时,职业院校未能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过分强调“条条框框”,办事效率低。

第三,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但企业参与的初衷往往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出于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其经济利益没有等到有效的满足,企业便会逐渐丧失参与的积极性,这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是不牢固的。部分企业认为,当前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三、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策略

坚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就现状来看,企业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的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只能借助各种途径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激发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因此,从限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出发,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关的建议,保障企业积极、有效的参与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的道路,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和繁荣。但是,校企合作中却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其合作行为往往也缺少规范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少一个将二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在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桥梁”的重任。

政府利用其自身的权威和影响力,通过举办活动,搭建职业教育与企业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双方相互了解。从2010年3月到12月,教育部及其相关部门,联合中国化工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连续举办了5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对话活动[1]。这一系列“对话”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行业组织之间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有助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网络信息平台将来自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关于校企合作的信息加以汇总,优化信息的组合,降低合作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价格等参考资料[2]。因此,由政府联合各方建立的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企业更深入、更科学地参与职业教育。

另外,政府应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优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收益;设立权威的奖项,表彰为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企业,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形象,还激发了其它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1.制定、完善法律,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其中,第六条明文规定依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义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数量较少,法律体系还未完善,法律内容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为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我国应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增强法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制定、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首先,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使企业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并赋予企业各项权力,使企业的参与有法可依,有权可用。其次,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上升到法律条文,增强法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而对于未能依法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则要承担相应的处罚,同时,法律也需明确列出处罚条款。这一点应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企业一整年的收入超过了22.6万澳元,企业应担负起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其费用为占工资预算总额的1.5%;对于未能到达这一数额的企业,须向国家培训保障机构付清差额。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对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部分的规定要体现出法律的强制性,明文指出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禁止或限制行为,并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对企业的行为加以约束,才能保障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2.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我国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主要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条文中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缺乏程序性指导,对参与的内容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企业来讲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有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并未指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具体途径,以及开展职业教育具体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通过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研究,各国都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文件。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等,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就业培训法》,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法》,都明确规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权利、义务及参与方式、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费用等,并规定对未能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企业进行处罚。

我国应在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制定、出台专门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单行法。在法律内容中,应在实践方面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以及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应详细的列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企业在实训基地、师资、课程以及职业教育经费等方面要承担责任。单行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进行了规定和约束,有助于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单行法与职业教育法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行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者所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了解其所具备的劳动技能,并以此作为录用依据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者需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86年,英国成立了国家资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制度,1993年推出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GNVQ),自此,英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澳大利亚分别建立了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和认证框架(Australian Recognition Framework,ARF),从而确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相比之下,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步较晚,1994年2月,我国制定了《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内容。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法律层面上对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依法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对职业资格认证的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我国需要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保证证书的统一性和流通性。

(三)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

企业是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追求盈利是其本质属性,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取决于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否获得经济利益。我国相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企业性质、满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激励政策,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研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加拿大各级政府及部门通过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以弥补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各项支出[4]。澳大利亚政府除了对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之外,还承担着实习学徒的保险、福利及各项培训费用。我国政府应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1.资金扶持。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教育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投入模式,公立职业院校中的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高达70%-80%[5]。并且,有些国家开始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通中等教育之一,属于义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则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个人无需缴纳[6]。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身的收入,其中,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约占经费总额的34%左右,2009年达到了40.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甚少,仅占经费投入的2%-4%,职业院校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收入。资金不足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的各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职业教育院校及在校学生远超其它各国,需要的经费也就越多,经费的不足极大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此,我国应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并设立专门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加快课程、教材等教学物质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和学校收入,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有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共同承担,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上的支持,这里所说的资金不仅仅是指政府的财政拨款及补贴,还包括政府所提供的优惠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

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与办学的过程中,企业是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例如,企业要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并要支付实习学生一定的工资,同时,企业也会因为提供实习机会而耽误自身的生产活动,降低生产效益。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安排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为职业学校培养实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技术人员的费用由企业来承担。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增加了企业经济负担,势必会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适当地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减免一定份额的企业所得税,以缓解职业教育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压力。

2.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德国法律规定,企业用于职业教育的费用计入企业成本,无需上缴企业所得税,同时还可获得50%-80%的国家财政补贴。1981年,美国颁布《经济复苏税收法案》,开始对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国家将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直接作为企业成本或经营费用,减免企业一定的税收。相比之下,我国关于给予企業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文件很少,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专门法律。各级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并颁布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这些政策条文中只是概括性的说明政府会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而并未详细地介绍具体有哪些税收优惠。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本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缺少国家性的统一规定,亦导致优惠政策没有统一的标准。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在考察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参与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行业企业所获得的税收优惠标准并不是统一的,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收益以及对职业教育投资占其经济总额的百分比等因素来确定,公平起见,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科学、严谨的税收优惠标准体系[7]。同时,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包括单独举办和与职业院校合办)与培训以及按规定及时缴纳职教税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延长企业所得税的免征年限,降低企业所得税标准等;反之,则要对违规企业收取其本应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并处以罚金。对于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机会的企业,政府除了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还要担负起对实习阶段学生的工资补贴,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四)健全保障机构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應深入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中。在我国,企业单独举办职业教育的情况很少,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职业院校,然而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兴办企业供学生实习,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家应设立相关保障机构来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各国都建立了专门负责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英国政府先后成立了主要由企业代表组成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TECS)、部门技能委员会(SSCS)和资格与课程署(QCA),分别负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事宜、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以及企业参与国家课程的开发。澳大利亚设立了隶属于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长委员会的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NISC)和国家质量委员会(NQC),其中,NISC主要负责开发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以及提供职业培训决策咨询,NQC主要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监控、考核。

为保障企业合理、有序地参与职业教育,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我国应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等事宜[8]。同时,委员会应下设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的各种事宜,及时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职业教育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管理、教学等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松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教科版),2013(6):46-50.

[2]吴宏元,郑晓齐.大学产学研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48-51.

[3]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0(13):85-89.

[4]刘喜鸽.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78-80.

[5]李建忠,孙诚.欧美职业教育投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8):96-101.

[6][7]刘萍.基于国际视野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曾宪明,贾剑方,符凡.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8-21.

责任编辑 蔡久评

作者:徐德培 莫伟华

第二篇: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

摘 要: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动因素。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镇农村居民技能需求情况为个案开展调研,分析该镇职业培训的开展现状及农户技能需求特征,结合该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技能需求;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也比以往明显增强。分流后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职业教育的技能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1]。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可分为社会和个体需求两类,社会需求是为满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政府等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总目标和任务;个体需求则是农村居民从自身需求出发,为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产生的知识、技能学习需求。个体需求既带有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个体差异和区域特色,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H镇(以下简称H镇)农户技能需求情况为个案开展调研,分析该镇农村职业培训的开展现状和农户职业技能需求情况,结合该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农户技能需求特征,对影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H镇农村居民职业培训开展情况

农户的个体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是决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了解H镇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获取农户的个体技能培训需求和政府部门职业培训开展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分析该镇政府部门的职业培训供给是否满足农户技能培训需求。

(一)H镇产业发展情况

H镇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中北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00平方千米,2018年,该镇辖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全镇实有耕地36 733亩。乡村经济发展、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主要依靠乡村产业。近年来,该镇以增加农户收入为主旨,以特色产业培植为重点,立足市场和镇情,根据区位优势培植五大产业。(1)绿色产业。该镇立足市场,依靠龙头企业和实型协会来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经济林果产业。在多年的产业发展中,该镇形成了以青枣为核心,带动品质优良的橙子、芒果和葡萄等热带林果种植的经济林果产业。(3)畜牧业。该镇引导农户改革传统饲养方式,并对产、供、销三个环节进行了引导和管理。(4)非公经济。该镇围绕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工作。(5)劳务经济。该镇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劳务输出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劳动输出工作机制。

(二)职业培训开展类型

H镇职业培训涵盖了基本种类,但非农技能培训少。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科站及该镇村委会、基层党支部介绍,该镇职业教育培训类型有针对农村务农居民开展的农业技能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和通用语言培训三类。(1)针对农村务农居民开展的农业技能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农业技能培训有根据本地种植业开展的技术培训,如栽培、管理、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诊断防治和产品储存加工培训;养殖業有开展繁育、防病防疫等培训。非农技能有烹饪、护理、理发、电工电焊和砌墙粉刷等培训。(2)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根据劳动力转移的类型——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季节性转移、跨地域流动转移三类,可分为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两类。技能性培训是对所从事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引导性培训是针对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如何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开展的培训。(3)通用语言培训主要是为了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该镇居住着傈僳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三)职业培训供给主体分析

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行为主体划分,H镇职业培训的供给主体有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学校及民间组织三方。(1)政府行为有以县农业局、农广校和工会等部门提供的农业技术推广为主的职业培训。政府作为组织者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培训,还负责购买第三方培训服务及遴选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政府组织的培训(开班)次数相对另两种培训而言占据主体地位。(2)学校行为主要是县级职教中心根据政府文件规定的服务区域经济职责而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此类培训次数所占比例极小,一年仅有三四次;此外就是夜校开展的培训。(3)民间培训分为传统的民间学徒制培训和乡镇用人单位开展的岗前培训。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是居民学习一门技艺的首选方式,岗前培训是企业行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对劳动者开展的就业所需技能培训。

(四)职业培训开展方式

H镇农村居民职业培训有政府部门开展调查摸底统计和村民自己提出需求技能上报两种形式,并以政府部门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为主。一是县级政府部门开展的摸底调查。县级政府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职业技能培训帮扶目标和总任务,派遣相关人员下乡摸底调查居民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和村级干部对接。村小组统计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等信息并上报,政府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培训技能内容,由村干部宣传培训消息,吸引有意向者报名,然后政府根据报名人数开展相应班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村委会及村支部等负责本村的扶贫工作,重点关注本村的贫困家庭,为其提供培训教育、实现精准扶贫。二是村民向村委会反映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两方面的个体需求。村委会作为村级单位负责收集和整理技能需求情况等信息,然后将信息反映给县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组织农广校、农科站及职业学校,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等部门开展培训。一般而言,农户提出的培训技能需求较少,主要以政府部门开展摸底调查、整合上级培训任务分配的数量指标开展技能培训为主。

二、H镇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农户的职业教育需求是政府部门开展职业培训主要考虑的因素。以H镇为个案,分析农村居民的技能需求特征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政府部门职业培训供给与农户职业技能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H镇农村居民职业培训意愿特征

在职业培训需求上,一是该镇居民的显性职业教育需求小,潜在非农技能培训需求有待激发。居民的培训开展主要以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为主,主动提出技能需求培训的意识不强。虽然有85%的农户表示愿意学习一门新技能,但由于受到文化知识视野的局限,很难想到除生产种植和养殖产业以外的技能。二是青年群体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较强,相对于中老年农户而言参与积极性较高;党员同志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开展的技能培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高于普通群众。三是在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上,男女农户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别。总体而言,该镇居民除了在种养殖农业方面存在显性技能培训需求外,还存在大量潜在的非农技能需求,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引导激发,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H镇农村居民职业培训需求特征

1.在培训费用方面,居民多倾向于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属于公益性培训,对农村居民都是免费的,而且还给予参与培训居民一定的劳务补贴费;同时,培训中有专门针对农村贫困户开展的精准扶贫培训。对于缴费参与培训的问题,少数农户表示能接受缴纳一定培训费用。此外,想学一技之长谋生的农户大多是参加民间师徒培训,而绝大多数居民因经济条件及视野的局限多安于现状,未意识到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从而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2.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相对于理论培训而言,农户更倾向于劳动现场如田地里的实践指导培训。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居民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在线培训少,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而言,解决问题更多地是自己通过手机网络查找。此外,有些村落也通过广播站等形式开展相关培训。参加过理论培训的居民表示,培训者讲授的部分内容根本不适用于本地特殊情况,还有人认为讲授的内容与自己所知不符合。这表明,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要联系实际,与农户已有知识背景相符合。

3.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居民多选择就近培训。培训地点根据情况分为县、镇、村级培训,培训喜好依次为本村劳动现场、镇上和县城。多数居民选择本村作为培训地点是基于参加方便、不会耽误务农时间且易于与参加人员沟通。但相比之下,青年居民更愿意去县城参加技能培训,认为县城的培训效果好、内容更有吸引力、培训方式更符合自己。居民对劳动工作现场实践指导类培训的认可度高,认为培训氛围好,说明培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培训地点的选择。

4.在培训时间的喜好方面,居民多数选择在农闲时间。由于留守农村居民多数以农业收入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不想耽误务农时间参加培训,因此,多数居民希望在晚上、雨天或种养殖季节性需要时开展培训。这对培训时间的组织以及培训教师的时间安排提出了要求,需要均衡两者的时间开展培训。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会选择在外出务工前临时参加培训,或者政府部门根据行业企业招工时间,提前开展培训。

(三)H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开展培训不系统。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户认为开展的职业培训不系统、零散,学不到技能;少数农户虽未参加过技能培训却有参加培训意愿,但没有定期、专门的培训以及专门提供培训的机构组织。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大多在县市,在村镇上开展的培训次数一年大概有七到八次。由于政府组织的培训比较零散且具有间歇性,农户对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认可度不高,且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深。由于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封闭,他们若要寻求长期、有效的培训,主要是参加传统的学徒制培训,并认为这种学习过程更为系统、连贯,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接受和理解。

2.新产品技术使用率低。由于新产品技术的使用风险较高,存在不可预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科技的运用,进而影响到农户掌握新知识技能的潜在需求。农户对农产品信息的获取主要是农产品中间收购商和当地市场等途径,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缺乏导致新产品供给滞后市场需求。同时,由于新技术产品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农户倾向于稳定经济收入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的需求。作为“理性人”的居民,他们愿意种植新产品和使用新技术,但前提是本地农业大户使用新技术或者新产品,且带来的受益高或者几乎没有风险,否则是不会轻易冒险尝试的。农户对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需求低,阻碍了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

3.未开展创业相关培训。农村居民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缺乏,承包土地成为农业大户的人员少。H镇的土地多半被河南外地商承包,承包商每年给予当地农户3 000元/亩承包费,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管理,并在种养殖季节性时期雇佣当地居民为其工作。大多数农户选择租出土地,仅留少量土地自己耕种作为经济生活来源。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区域特点,对回乡创业和部分留守农村的中青年农户开展创业培训,为其提供贷款扶持和技术、管理销售培训,促使本地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产业支撑,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新时代的种养殖大户,即新型职业农民。

4.无具体的培训考核机制。政府部门未制定具体的培训考核机制导致了农户的职业培训效果不明显。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果需要通过考核结果反映,而考核主体、评价指标的缺失使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还停留在量的覆盖上,未能深入并有质的提高。不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指标导致培训的内容重复而又多杂,居民缺乏热情、参与程度不高,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居民对于开展的培训能否使其学到一技之长不抱希望,因此,政府部门要建立评价指标对培训内容进行验收,否则会使培训资金产生不了应有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作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H镇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开展情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该镇农户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培训需求特征,对影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一)思想观念

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域,思想文化意识对农户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村居民通过老一辈经验传授和自己多年种养殖业的摸索,积累了种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方面的知识、经验,对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率低,因此对农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较小。在非农技能培训方面,由于农户受到自身文化背景、视野的局限,部分农户虽有学习新技能的潜在需求,但潜在需求未能转化为显性需求。政府部门虽然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规划了技能培训,但选择支付一定费用习得技能的居民少,趋于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安于现状的居民多。对于部分需要技能技术的工作而言,农户由于固有身份的影响,会有知识存储不够、学习能力弱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传统观念对农户接受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农户主导产业

农户家庭的支柱产业与农户的职业教育需求关系密切。农户可以同时经营种植、养殖、服务业和外出务工等,但其中只有一个是支柱产业,农户从中获得收入作为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以养殖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农户接受技能培训的需求往往高于以从事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农户,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技能培训需求也高。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不同也导致培训需求的差异大,主导产业为非农产业的农户就普遍对职业培训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如从事经商和服务业的农户,而从事种植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农户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相对较小[2]。这表明农户的主导产业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

(三)职业培训效果收益

职业培训对农户的有用程度高、经济效益大,居民的需求就越高,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培训效果收益可以用培训对居民自身和其子女的有用程度和能力提升来反映。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为农户从事产业生产、加工所需或能提升其经济效益时,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如果开展的技能培训为其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听不懂培训内容的便不会参加培训,产生学习新技能无用思想。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户子女的能力提升程度越大,其需求程度就明显高于自身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理性人,在其作出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决定时,会考虑参与职业培训投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当参与培训的收益明显且大于投入时就会决定接受职业教育[3]。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前提是提供有效、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以增加农户收入、促进乡村经济产业发展。在开展农村职业培训工作时,应注意从以下四方面提升质量。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和引导,激发农村职业培训的潜在需求与发展空间

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宣传责任,提高农户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但当农户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技术以及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率低等因素导致农户培训需求小时,农村职业培训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使得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价值,给农户带来的实效作用不明显[4]。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受经济条件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重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注重宣传国家助力农村发展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提升农户对职业教育增收致富作用的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村、镇为单位展开政策宣传,提高农户对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同时,注重农业大户如种粮、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养殖大户的带头宣传、领导作用,激发农户的潜在技能需求,尤其是非农技能需求。其次,政府部门要注重拓宽农户获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途径,帮助农户获取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鼓励农户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对接市场需求,拓宽农村职业培训发展空间。最后,政府部门在开展技能扶贫工作中需注重提升农户思想观念,使农户摒弃“等、靠、扶”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农户思想观念与技能水平的整体素质提升。

(二)注重职业培训内容的多元实用性,提升农户参与度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影响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多元实用,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既提供农业技能又提供非农业服务的双重属性作用。

1.在农业技能培训上,培训内容要因地制宜。由于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地务工,村镇留守人员基本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要以50岁以下的农户为培训主力军。要根据区域地理优势和主导产业突出培训重点,推广农产业相关科技和新产品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

2.在非农技能培训上,要以从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非农生产部门的人员为培训重点对象,通过职业培训使其迅速掌握城镇化进程中工業、服务业岗位所需技能,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除政府部门开展的培训外,要鼓励当地用人单位和企业开展岗前培训[2]。

3.培训内容要注重技能与文化思想水平提升并重。在注重专业技能、农业技术、经营销售等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国家政策法规、安全卫生、网络知识及文化常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

(三)在职业培训中增加创业培训,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当下我国农户从事的种养殖业规模小、零散,尚未形成规模,所以难以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学者石伟平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传统农民”加以引导使其成功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农村职业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5]。

我国农村劳动力分流后,多数农村居民选择进城务工定居,留守本地从事农业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少,因而土地的耕种利用越来越少,转包、出租土地现象日益增多。但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开始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他们包括退伍军人、在外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等群体。鼓励农户自主创业和经营生产,有助于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6]。因此,针对这些群体,首先,政府部门需在农村职业培训中开展创业培训,对有意自主创业的人员提供产、供、销环节的系统培训。其次,当地政府要开展创业培训宣传,充当鼓励者角色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帮扶支持。最后,国家层面可以出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政策红利,以及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和生产扶持政策[7],为其解决创业致富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完善农村职业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效果

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大工程,涉及较多部门。因此,必须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为农户提供系统性职业培训。

1.形成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首先,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在开展职业培训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及农户培训需求,构建由政府部门牵头,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涉农行业企业多方参的培训机制,加强各部门工作的配合与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技能培训计划,合理统筹使用各方资源。其次,政府在购买第三方培训服务时,要加强对培训机构软硬件条件的评估考核,确保师资、培训内容等符合要求。

2.健全培训考核机制。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确定考核主体、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由于政府购买的第三方培训机构既是培训者又是考核者,因此应成立由多方參与的第三方监督评价组织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并根据机构的培训效果对其发放财政补贴。其次,对参与培训的农户制定考核指标,如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技能考核为主,对考核合格者给予经费补贴,提升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提升我国农村职业培训供给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娟.当前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9):168-169.

[2]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237.

[3]张智敏,唐昌海,姚延芹.影响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3):21-31.

[4]王玉苗,孙志河.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15-17.

[5]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7-01-09.

[6]陈国久.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62-63.

[7]秦程现,杨嵩.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7):54-59.

[责任编辑 曹 稳]

作者:王艳芬

第三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调查

当前,尽管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很多途径和手段进行培养,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现状,笔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师生、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企业一线班组长及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回收率98.3%。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着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不到位,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发展现状

笔者选取的1000名调查对象覆盖了6类人群,其中包括:65名企事业领导、120名企业一线班组长、130名学生家长、35名高职院校领导、110名高职院校教师、540名高职生。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方面。在统计调查数据时,根据被调查对象与学生职业素质关联程度,将调查对象在数据统计分析中比重分成两类,一类主要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和一线班组长,所占比重为1.5;另一类是学生和家长,所占比重设为1。同时针对参与调查主体,笔者对问卷中素质点排序及重要性选择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将认为不重要因素从素质点的数据排序中剔除,标注为0,即该调查者认为此项不重要,不参与排序;将所有排序项目按自然数顺序重新排列。调查的数据采用标准 AHP 层次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建立素质点的判断数据标准,最终得到各素质点的综合比重。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发现6类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校企文化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6类被调查对象在问卷所列的50项学生职业素质内容时,均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了选择和排序,所选的素质内容多少不一,排序也各异。在各类调查对象所选排列在前10项职业素质中,只有健康状况、诚实守信、学习能力3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致性只有30%。另外,不同调查对象所选的排序为前3名的素质内容被认为是最关键的素质要求,但对比后只有“健康状况”这个素质点是所有调查对象一致选择的。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尤其是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与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在校学生之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还有一定差距。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较为片面。在对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问卷统计中發现,有35%的企事业单位领导,67%的企业班线长,29%的学生家长,37%的在校学生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仰、政治立场等素质要求,不应纳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中。但高职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上述素质要求的培养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作为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家长和学生,他们在考虑职业素质内涵时,更多是从自身的认知和感受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职业素质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界定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职业素质内涵具体包括什么,不同调查对象对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不同。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现状,将目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50余个职业素质点纳入到问卷调查范围内。通过统计发现,在6类调查对象中所选的职业素质点有多有少,排序有前有后,素质点选择一致性只有67%。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显然无法科学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进行全面描述和界定,更无法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议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注重学生高技能的培养同时,采取很多措施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但由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界定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实际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距离用人单位和企业都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结合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于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正确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直接影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所在家庭的安定和幸福。高职院校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定位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时,应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吸纳更多与高职教育有关的主体参与,听取不同声音,吸纳不同意见,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和企业将直接面对高职毕业生,对学生职业素质状况的反应和评价更为直接和实际,因此在对意见进行梳理和分析时,应更加注重他们意见和看法,在最大限度上确保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确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描述和界定上,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的普遍意见的同时,还应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经济社会对职业素质要求,以保证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更加全面,不出现明显的疏漏。

提高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领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者,他们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效果。学校领导应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旗帜鲜明地强化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在课程体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落实和推进,使学校形成注重浓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氛围,为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转变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理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赖于职业院校教师言传身教。职业院校教师应自觉加强对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认识,提高对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水平,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主动将职业素质内涵融入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行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一种源泉,将行业、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对接,可使得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真实性和针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际过程中感触更深,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进一步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

努力创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作难度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进行调研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要求,认真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将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职业素质内涵逐条分解细化,落实到学生能够参与各类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习实训、项目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习和感悟职业素质内涵,并在自己学习生活中进行实践,内化成自觉行为。

作者:潘晓艳 林惠莉 钱益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下一篇:文科班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