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的读书笔记

2022-07-11

第一篇:国富论的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亚当斯密,这已经听了太多次了,作为专业的必读书目,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都总是不断地提起这本名著,可惜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读,怕自己的水平读不懂,更是亵渎了亚当斯密这位伟人的心血。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地看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亚当斯密的智慧,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写出直至今日依然是真理的经济的各方面的规律。《国富论》,其实看的起初还是觉得还算通俗易懂,可是一点点读下去了,真的发现自己的水平还是没办法很好的理解,可能真的经济学学得太不好了,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虽然没有很完整地读完整本书,但是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感悟和启发。

一、关于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他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不是很新颖独特,但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全面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经济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起点。台湾经济系教授——熊秉元这样说过,亚当斯密的地位就像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两则:“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了”和“亚当斯密才没有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国富论》有着以下这样的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国富论》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他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的系统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国富论》的总体理解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最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人数。

《国富论》的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率增进的原因以及产品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顺序。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了分工的原因,但错把交换看成分工的起因,于是按着分析交换,认为人们天生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并考察了分工和交换的相互关系。由于交换必须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跟着便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机能。由商品货币交换又引出了价格和价值问题,于是考察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和变动。又因为斯密断言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价格的三个构成部分,所以随后便研究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里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别。第一二篇包括了斯密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只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才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轮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在这里着重批判了重商主义政策,也评论了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实际上是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在这里强调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超过支出,促进资本积累,才能增进国民财富。

三、关于摘抄与理解

1、“劳动分工的益处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似乎是人类特有的。当然或许你会说,其他动物之间也有互相交换的行为啊,但是其他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与人类的这种交易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动物之间很多时候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也会与同类或是其他动物做交易,但是它们之间仅是一种简单原始的物物交易,不会说计较其中的公平性和平等。也许你会反问,你又不是动物你哪知动物之间的事情,正如说,“汝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虽然我不是其同类,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两条狗很公平审慎地交换两根骨头,更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平等的交易。而人类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通过契约规范,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交易,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人们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获得所需,这也就刺激劳动的分工。只有生产出来了的产品,才能被交换,而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造成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不同分工。而这一劳动的分工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更是验证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人类特有的行为。

2、“霍布斯说:财富即权力。这并不是说明拥有大量的财富的人就自然拥有政治等权力,财富提供他的只是一种获得证券的手段。财富给人直接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市场上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产品的支配力量。财富的多寡与这种支配权的大小恰成比例;一种物品的交换价值,必然恰等于这种物品对其所有者所提供的劳动支配力量的大小。”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权利和财富越来越成为许多人一生追逐的梦寐已久的东西,沉醉于其间的纸醉金迷、呼风唤雨的快感中。财富与权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更是肆虐成风。有了财富,就可以用金钱换取更多的权力,像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平时生活,处处都讲究关系,没有关系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通过财富的贿赂或引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在某项政府工程中夺标或是通过贿赂减免刑罚,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不然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被判刑,多少富豪因贿赂陷于牢狱。但是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即使风险很大,还是很多人甘心为之铤而走险。

同样权力也是一个使人爱不释手的东西,有了权力就相当于有了财富的源泉,有了众星拱月的虚荣感。利用权力强行变相勒索或是用权力进而藐视和亵渎法律的尊严,不然怎么今天还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红包”,不然又怎么会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爸是李刚”。

正是因为财富与权力的这种联系,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是不平等,以至于引发一系列的仇富恨官的现象。其实真的觉得财富、权力什么都是浮云,人生也就匆匆数十载,当化为一抔黄土的时候,这些一切也只是随风消散,何必如此执着,穷一生心力去苦苦追求,甚至还来唾骂,这又是何苦呢?

3、“利息对利润的比例,随着利润率的升降,低利润的国家同低工资的国家一样廉价出售商品;实际上,高利润比高利率更会抬高价格。商人和制造者,对高工资提高物价,从而减少国内外销路的恶果,大发牢骚;但对于高利润的恶果,他们却一字不提。对由自己产生的恶果,他们保持沉默,对由他人得利产生的恶果,他们则大喊大叫。”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高利润的商品一般都是比较稀少的,像是钻石、黄金和石油,这些东西因为比较少,而人们有所需求,其价格和利润都是比较高,越是稀有人们越是趋之若鹜,这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哄抬了这类商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了其利润。有时候人为了得到这类商品更是不择手段,像美国为了石油资源而对利比亚发动战争。高利润的商品也可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就像现在的iphone,一下子苹果久攻占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苹果其极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功能、设计的独特性,当然也不能否认苹果领导人的智慧和眼光。虽然iphone的价格比较高,但是还是吸引了很多人愿意为之勒紧裤腰带,而苹果系系列的疯卖也给苹果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的绿灯,创下客观的利润。因为高利润的商品有着客观的收益,所以其总是掌握早少数人的手上,由于缺少绝对的竞争对手,其价格也决定在这少数人的手上,更加容易抬高价格。但是这是那些商人所愿意看到的,高利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收益。

然而,由于高工资而是价格抬高致使国内外销路减少的恶果,商人总是那样愤慨。因为高工资带来的后果是使其蒙受损失,商人总是为利益生存的,因而对这样的一个现象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其实无论是商人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态,对自己有好处的,我们总是那么欣喜,而当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总会心生怨恨。人总是追逐利益的动物。

4、“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所产生的不均等,它们使某些职业货币的微薄利益得到补偿,使得其他职业货币优厚的收益得以抵消:第一,职业本身的愉悦或不愉悦;第二,职业学习的难易,学费有多有少;第三,工作稳定与否;第四,职业所需担负的责任有重有轻;第五,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人们常常讨论着,这个职业好那个职业没有前途,基本上好的职业总是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高福利好或是稳定受人尊重;而被认为不会好的职业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低福利差工作辛苦可能还要受人白眼。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造成这些职业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更没有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有什么的联系。

原来真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得必有失,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们总是羡慕老师律师医生这样的职业,这样的职业都被标榜为好职业,殊不知好职业也是有其原因的。以医生为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医科大学,要读完4—5年的大学医科(有的6—8年),毕业了要实习1—2年,有的甚至3—4年。而且医生这一职业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很多时候病人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万一出什么意外,不仅家属会找你麻烦,可能你自己一生的前途也就毁于一旦,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多年来的努力刻苦都付诸东流了。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付出的是巨大的,多年的刻苦学习,沉重的责任担子,因而医生也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好职业的待遇。而与其他被认为不好的职业相比,那些职业主要都是依靠体力劳动,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去学习更不会承担什么责任,所以少付出就必然少了收获,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不要埋怨,不要感到不公平,世界总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公平,或许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却是一定没有收获。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努力吧。

对于职业,虽然说职业无分贵贱,但是起码我没有那么高尚那么无私去从事一些很辛苦工资不高还经常被人歧视的职业,我会尊重各行各业的人,但是有时候心里的一些虚荣心还是过不了这道坎。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我们总是担心着一毕业就失业,其实只要放得下身段,现在真的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只是我们都太过骄傲。

5、“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畅的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有了这种设施,国内工商业,固然略有增进,但用比喻来说,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的多的。管理纸币,若不甚熟练,不用说了,即使熟练慎重,恐仍然会发生无法制止的灾祸。”

在今天,纸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纸币相较于金银使用的方便性是显而易见,这也是今日商业发展相较于以前有长足的进步的原因之一,其次,在我认为银行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银行的发展,使得纸币的流通更为广泛,而银行的慎重与信誉给人们极大的信心,也使得银行积聚大量的纸币。就今天的形势看来,任何有钱的地方就离不开投资,银行也不例外。银行通过提高利率吸引人们进行储蓄,通过借用人们的钱进行一系列的银行活动,例如,各类的信贷、股票基金投资以及一些商业投资等。银行本意是通过慎重而专业的投资赚取更多的财富,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收益必然有风险,即使再慎重的投资也无法规避风险。所以当过多的不恰当的投资出现了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尤其是在今天泡沫经济到处泛滥的时代,一不小心就掉进那温柔的陷阱。这种银行的活动的危险性总是难以预料的,不然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定期发生经济危机了,一次次的信贷过剩造成一时繁荣的歌舞升平,可当泡沫破裂时,多少人倾家荡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即使实力再雄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都有可能成为炮灰,不然雷曼怎么会破产,多少富豪身家不断缩水甚至破产。

在这钱滚钱的金融世界里,有太多的冷箭暗枪,一时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了。而人们不能总是很理性地防范,看到金光闪闪总是会被蒙蔽双眼,盲目地向前冲,即使前面有毒蛇猛兽也毫不畏惧,因为这样的盲目危险无可避免,再加上在投机的世界没有谁真正能理解透,这样一来,危险更是无可预计的了。这种虚拟的投资里不想实在的投资,比如你承包了一个果园种香蕉,如果这一年里没什么自然灾害,没什么特殊的市场变动,基本上能确保是一个正常的收获。即使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出现也可以从现状做好心理准备做好防范措施,这样就不会说一夜之间无缘无故地就从富豪变成乞丐了。所以说,无论如何银行的活动其危险性是极高的,很多时候更是我们所预料不到,甚至没有给你任何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像天气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天气,可能现在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电闪雷鸣。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银行的活动也是如此,因而需要一定的限制和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引导。

6、“一般来说,如果任何商业部门或任何劳动分工对公众有利,那么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就总是会越加对公众有利。”

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其质量就会越好,而价格也会越低,这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竞争,商人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一般情况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获得:(1)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2)缩减成本,压缩利润,提高市场价格竞争空间。在有足够的选择的情况下,人们一般是愿意购买品质较好或是价格较低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品质又好价格又低,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一般不会有如此完美的结合。虽然这样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但是商人为了赚取财富,一般会尽量地做到“价廉物美”来吸引顾客,这样顾客就能在竞争下享受优质的服务和消费了。但是也无可否认,现今的社会也还是有很多黑心的商人,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制造伪劣假冒产品。不过我相信,这并不会成为主流,市场因为竞争而变得完善,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这才是主流。

在现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竞争真的很必要,一旦没有竞争,垄断总是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说到大的方面,国家的垄断行业,电信、石油、银行等,这些因为垄断,其服务态度是极其的恶劣,每次去电信、银行缴费,那些工作人员总是爱理不理,还脾气超烂,动不动就骂人,像是我们这些人欠他们钱还是得罪了他们似的。再说石油吧,在别的国家石油降价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升价,别的国家小幅提升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幅提升,这么多年,石油的价格只见升不见降。人们都说,顾客是上帝,可是在这些国家的垄断行业里,我总是感觉他们是上帝。可能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由国家来垄断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希望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政府才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也是值得受到更好的待遇的。再来说说小的方面吧,比如我们学校的电瓶车和饭堂的垄断式经营,等电瓶车的人总是看不到头,电瓶车的价格更是没有商量,因为垄断这些问题总是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再说说饭堂吧,相比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物价比其他的学校高很多,饭堂也不例外,可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贵就算了,质量还不能得到保证,常常听说饭菜里有不明物体,最近还闹出了中毒事件,这是很气人。所以真的是觉得我们学校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优质的服务,再说我们只是学生,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花的恰当也就罢了,可是要拿父母的血汗钱来为这没必要的垄断花费,我是觉得很不值得的也不应该。退一步说,学校是一个育人成才的地方,不是一个享受生活地方更不是一个商业战场,我们学生是没有必要为这种商业性质的垄断去付费的。

7、“一种花用方式,因其总是会造成有价值商品的某种积累,因其更有利于私人节俭,从而能增加公共资本;因其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所以比另一种花用方式更有助于公共富裕的增长。”

一般来说,花在耐用品和日常所需的花销上,这会比花在奢侈品上的钱,这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维持生存的费用,就像是富人家举办的一次豪华大宴会,一般会浪费很多名贵的菜肴,在这些菜肴一般会被白白浪费地倒掉;或是现在很多人追求奢侈品,会花上一些贫苦人家一年的生活费来买个名牌包包或是什么名牌化妆品等。要知道实际上,这些大手笔的花费足以维持许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假如富豪的那笔款待费若是用来雇佣泥水匠、木匠、机械工等,它就会在许多人中间分摊开来,而这些工人便会一点点地买食物和日常所需,就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种花用的方式维持了生产型劳动者,另一种花用方式则维持非生产劳动者。因此一种花用方式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另一种方式则不增加这种花用方式。

8、“除了购买货币,货物还有其他很多用处;但除了购买货物,货币就一无所用。所以,货币必然追逐货物,而货物却不总是或无需追逐货币。”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准确性,钱不是万能的,因为钱不能买到爱情、亲情、友情、健康以及快乐等,钱有太多太多的非物质上的东西是买不到的了,有太多的追求是买不到的了。但是,在今天,没有钱,却是一个很烦恼的问题,钱买不到许多非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却能买到我们生活中许多必须的物质上的东西,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钱,甚至有时没有了钱,我们连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更不用说,要想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要活的有尊严。钱是一般等价物,一种货币,在我们最普通的需求里就是为了购买货物,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除此以外就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价值,这样的钱只是如同废纸一般而已,所以货币总是追着货物转。 货物的相对于货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有了货物有时不一定就是得去市场上获取货币,就像你在家养花养鱼,可能只是出于一种爱好而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卖钱。再把情况说得极端一点,假如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市里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所有的一切都被破坏了,一下子回到了原始时代似的,钱已经成为一堆废纸,只有食物能够维持生存。这样的话,假如你的家里有大量的食物足以维持你的生存,这时候试问你还会去变卖食物换取货币吗?我相信,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了。

9、“近代军队战斗命运,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所决定,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而这种习惯,只有实行集体训练的部队才能养成。”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我们都要遵守法律,不能做违法的事,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学生,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否则学校就会乱成一团乌烟瘴气,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育人的教育了。规矩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尚且那么严格,更不用说是军队了。在军队里,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是对每个士兵的基本要求,这些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军队都有着这些要求,只是近代显得更为严格。

在以前的农业社会的时候,士兵很多时候都不是全职的士兵,一般是打仗的时候是士兵,而农忙时可能就是农民了。即使是都来社会发展了,意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开始有了专职的士兵,但是由于当时的军事系统没有很完善,在管理上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因为纪律性的要求过于苛刻,没有考虑到士兵的承受能力,或是没有周全的决策团队,而发布一些错误的命令,造成兵力的浪费甚至无辜牺牲士兵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在情绪上会有很大的反抗,甚至会聚众闹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对于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达到,而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些要求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取胜的关键,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了。而在今天的社会,有了那么多的历史作参考,各种的军事理论和决策团队等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了。

10、“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那就千难万难了。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纵无任何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利害关系,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其实我很赞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观点。首先人都有其劣根性,每个人即使是很大公无私的人,就算他可以对自己真的要求严格,可是当面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和在正直廉洁之间作选择的时候,他是否就真的可以那么的刚正不阿了呢?在者如果司法权在行政权的庇荫下,当上级下达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的时候,你是执行还是不执行,你能坚持第一次,那第二次第三次呢?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权力是个诱人的东西,有多少英雄为之折腰啊!在权力的的面前,太多人的劣性就会暴露无遗,当初一心一意想造福百姓的宏伟理想一时间显得那么渺小。

做一个假设,假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时又会如何抉择呢?中国是一个注重集体利益的国家,在小时侯的政治书里就有教,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所以,遇到这样的时候在中国,很多时候都是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这样是正确的更是高尚的,但是我却无法绝对的认同。在美国,政府可以为了尊重一个老太太的选择,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使高速公路改道;可在中国又为什么,为了铺一条宽敞的公路,而无视数十人的精神家园,强制拆迁,有时甚至没有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差别,但我不想过多地去批评或是埋怨,因为总会有一个“中国国情”可以解释。

四、关于总体感受

第二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劳动生产物自动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 【概述】

3月份下旬某天晚上与好友潘多拉讨论了一些问题,我问她: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量渐渐减少,而我们人类的各种所需的食物物品却在增多?现在的人类越来越懒,越来愈多的人从农业阶级转变成制造业或者商业等,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食用的食物原材料会不会越来越少,我们这么懒,怎么吃的饱?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进步社会与原始社会的进步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我将在这本书里面寻找答案。

【整理逻辑】

第一篇回答了社会进步的根本特征:生产力进步。

亚当斯密先生从古代社会分工开始,阐述了什么是分工,为什么而分工以及分工的影响因素;到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的两种形态,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以及市场机制的初步提出;再对商品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详细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作出说明。

【回顾内容】

分工的定义是什么?

劳动者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及兴趣专门从事一项工作,并慢慢的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专即超过普通人的一般水平。

分工能带来什么?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在指导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程度、技巧及判断力的加强,基本上都是分工的结果。”原著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了分工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分工出现以后,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等量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劳动量。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相对过去而言有了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势必会有所增加,并且增加不少;第二,无分工状态下,人们总是由一种职业切换到另一种职业,这过程中势必会损失一些,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原本可以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想象的缺失要大很多,而分工就避免了这种损失;第三,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的过程中,一些辅助劳动的机械被发明出来,这些机械的适当利用无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劳动以及节约劳动。

“一个社会,在政治修明的条件下,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增大能够使得普通人甚至最下层的劳苦群众都普遍富裕起来。”这是由于“别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够予以充分供给;而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也可以充分供给。”因此社会的各个阶级都能够富裕起来。

人类由于分工而伟大。

“我们如果把这一切的东西都考察一遍,并考虑到在每样东西上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劳动,就会惊讶的发现,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帮助和合作,那么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人,哪怕想要按照极其单纯朴素的方式生活,也不可能得到他需要的最基本用品的供给。”

分工怎么来的?

由于人类的人性原理,或者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原因,从最根本的需求上,每个人都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不以广大利益为目标,可以说是人性的自私。这种倾向是分工的源动力。而这些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

分工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有些劳动交易或者贸易,即使是最普通平常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对于国际贸易,水运显然比陆运更具广大的市场。大都市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具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有些工作只能在大都市进行。水运相对于陆运来说能减少高昂的陆运费用。所以为什么一个国家沿海地区会比内陆地区发达,就是因为水运可以开拓全世界范围的市场,工艺和产业的改良都发生在水运便利的地方。亚当斯密在此疑惑了为啥我中国古时不重视沿海地区与外国之间的贸易,难道我们的财富完全来自内陆的交通贸易么?而我只想告诉他,大天朝你懂得,呵呵。 货币起源及商品的两种价格?

由于物物交换不方便,人们慢慢的将某个特定的物品当作一种可以交换多种其他物品的中介,这种物品即为货币的萌芽。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之分,前者对应于商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定劳动量,后者是商品出售或者说是在市场上的价格。或者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而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商品价格=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地主地租。无论是谁,只要他的收入不是坑蒙拐骗偷,是合理赚取的,那么他的收入肯定来自他的劳动、资本或土地。来自劳动的那部分收入,称为劳动工资,所有人是劳动者;来自资本运营的收入,称之为资本利润,所有人是资本家;完全来自土地的收入,一般称为地租,所有人是地主。

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首先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两种价格放在“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之后,是因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都是由这个公式确定。而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则与劳动直接关联,不涉及商品价格组成公式。

所以说这里的自然价格、市场价格与前面的劳动价格、货币价格有所不同。两者之间都是相对而言,自然价格是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的。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在自然状态下以劳动工资、资本利润以及地主地租来确定,那么这时的价格就是商品的自然价格。而市场价格则是商品投入市场以后,由于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偏差,导致价格会相对于自然价格有所上涨或降低。这里作者萌芽了这本著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市场机制。市场价格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受制的因素有许多,但最基本的原因乃是来自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市场机制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自然价格是中间的稳定状态,因为此时买卖双方是公平交易,而产生偏差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稳定状态,此时不是买方亏本就是卖方倒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受损的一方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的让自己脱离不利的状态,这是市场机制调节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自私的天性。

商品或者劳动在市场的价格高低从起源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取决于供需的比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东西越少,价值自然就高,因为需要这东西的人之间猛烈的竞争会把价格抬的很高很高,从拍卖这种买卖活动就可以看出来。东西越多,超过使用方的需求,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被贬的很低,泛滥嘛,所以说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好。你不要跟我说钱,知道贬值这回事么,你没看到通货膨胀把钱的价值都贬成啥样了。因此适当就好,够用就好,呵呵。

另外,我们从一个国家国民对某些东西的态度可以大致推测出这个国家的贫富状态。我将一个国家国民所需要的物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产品,谷物类食品,对应于温饱社会底层状态;第二是制造业等各种生活用品,超越于温饱,进入小康中产阶级层次;第三类是奢侈品金银珠宝等贵金属,对应于富人层次。如果在一个地方,吃的东西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那么这个地方大致处于比较贫困,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状态中了„„以此类推超越温饱的程度越高,说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当然这有可能仅限于那些未开化的民族,也就是处于“桃花源”状态的民族。

下面是商品价格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情况。主要讨论各自受制的因素。

在具体讨论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商品价格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说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中由这三个部分所对应的三大主要和基本的阶级:以工作为生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和以地租为生的地主阶级。这三者中后两者总是剥削前者,因此劳动者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称为劳动工资。

如价格的供需比例或者市场机制得出的结论,劳动的货币价格也受制于市场对劳动的需求。劳动者要靠劳动来赚取生活费用,因此处于不利地位,被资本家与地主剥削,惨不忍睹。因为雇主比劳动者能持久,劳动者如果不劳动就养活不起自己与家人,雇主如果不雇佣劳动者来进行资本运营赚钱至少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养家糊口,他有库存的RMB,而劳动者没有啊!此时劳动者的工资就会很低。但是如果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能使劳动者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劳动工资就会很高了。“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然会随着预定的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我把这句话上升到国家的发展高度上,对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下面这句话回答了我读这本书的初始目的:社会生产力一旦提高,必然会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对劳动者的需求也会增加,劳动工资就随之升高,于是丰厚的劳动报酬使更多子女被抚养长大,以满足市场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国家走向富裕(财富不断增加,不是拥有巨大财富)这个过程就表现为人口的迅速繁殖;穷困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的不足,是社会停滞不前的标志;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退步的表现。物资丰富,物价低廉(说明生产力进步了)的,产量与产值高,雇主们(想要雇佣更多的劳动者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之间相互竞争,因此表现为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劳动工资水涨船高;物资匮乏,物价高昂(说明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产量与产值低,更多的劳动者(想要获得职业以应对高物价带来的生活困难)之间互相竞争,劳动力因“超标”而泛滥贬值,表现为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劳动工资江河日下。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运营,赚取的妈妮称为资本利润。

劳动工资受社会财富的影响,资本利润也一样,不过后者的情况往往和前者反着来。社会的财富或者说资本的增加,会提高劳动工资,却也同时降低资本利润。这是也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资本家的利润,不但要受他们所经营的那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他们的竞争者和顾客运气的好坏、商品在海陆运输甚至在货栈内所可能遭遇的许许多多意外事故的影响。”一个国家资本一般的利润肯定会随着其市场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

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都会随着各自的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当报酬的高低是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有五个主要情况。第一,职业本身分为愉快和不愉快的,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有污洁、有尊卑而不同;第二,劳动工资因学习过程有难易、学费有多寡而不相同;第三,职业有安定和不安定之分;第四,劳动工资因劳动者所需负担的责任的大小而不同;第五,各种职业的劳动工资,随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或者是安全还是危险而不相同。对最后一种,我想补充一下,越危险说明越具有挑战性,这对有冲劲敢于冒险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来说成功就意味着无上光荣,这种荣誉或者赞赏也是报酬的很大一部分。上述五种情况都会使劳动工资各不相同,其中只有两种会影响到资本利润,即工作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第一种),是安全还是危险(第五种)。前者对资本用途影响不会很大,对后者来说资本利润会随着危险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不过不成正比。“要使不同用途的所有利害能有这样的均等,那么即在最自由的地方,亦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那些用途,必须在那地方及其附近为人所知,并且确立很久;第二,那些用途必须处于普通状态,即自然状态;第三,那些用途,必须是使用者的唯一用途或主要用途。”

当报酬的高低是起因于欧洲诸国政策的不均等,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限制职业中的竞争人数,使愿加入者不能加入;第二,增加一些职业上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状态;不让劳动与资本自由活动,使他们不能由一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不能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国家政策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这种行为已经不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了,依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这种政治法规对整个国家来说完全就是施行计划经济政策,价格机制不再由市场来自然调节,而是由政府机构宏观计划了。

关于地租。

它作为使用土地而应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代价,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在决定租约条件时,地主都设法使租地人所得的土地生产物份额只足以补偿租地人用以提供种子,支付的工资,购置和维持耕畜与其他农具的农业资本,并且提供当地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土地生产物中,有些物品需求量很大,例如食物,使得它们的市价(售价)总比成本高,因此一般情况下总能提供地租;有些物品例如衣服和住宅,它们的市价(售价)有时超过有时不超过成本,因此这些土地生产物有时能给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而有时却不能。在这里有一个影响链,就是工资与利润会影响价格高低,而价格高低会影响地租的高低。“在改良过程中,这两类生产物的相对价值只会有一种变动,也就是说,和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相比,有时提供地租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在不断的增长。”改良即是社会进步,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人们渐渐的摆脱了饥饿,对各种制造业、日用品业、奢侈品行业的产品(有时提供地租有时不提供地租的那类生产物)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所能换取的食物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

对地租影响的结论。一切社会状态的改良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使土地的真实地租上升的倾向。第一,改良及耕作的扩大;第二,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使制造品真实价格降低,间接提高地租;第三,社会财富的增加。反之则会有降低地租的倾向。

劳动的生产物全部价格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三部分组成,对应于文明社会三大主要基本阶级:第一阶级,地主阶级,和社会利益密不可分:“凡是促进社会一般利益的,亦促进地主利益;凡是妨碍社会一般利益的,亦妨碍地主利益。”第二阶级,即靠劳动工资过活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利益同样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当社会的真实财富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马上就会降低,只够他们赡养家庭,维持种类。当社会衰退时,其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一限度以下。劳动者在繁荣社会中不能享有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经受不到的痛苦。”第三阶级,劳动者的雇主,靠利润为生的资本家。在这里我想借用马克思大佛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坑脏的血液。资本的利润率不像上面的地租和工资一样随着社会繁荣而上升,随社会衰退而下降,反过来,它在富国自然低,在贫国自然高,特别是在迅速趋于没落的国家最高。

【总结】

第一篇总结成两句话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是国家进步,国民财富增加的最根本原因;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此时此地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大小。 2015/5/10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整理逻辑】

这一章的总结我打算和第三章合在一起。因为这两章联系密切,第三章简直就是第二章举的一个栗子,切听我细说。第二章首先对个人及国家的资财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分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固定资本以及流动资本三大类;接着对流动资本当中特殊的一项——货币进行了详细冗长的阐述,看的我头都晕了;然后对资财按照是自己用还是贷款给别人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资本的投资用途(都是生产性劳动)作了几个说明。

第三章则讲了一个事情。首先指出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是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国际贸易的顺序进行的,然后以罗马帝国为栗子,论述了在各种限制情况下国家按照逆自然顺序发展财富积累过程的缓慢,最后进一步强调农业改良是国家走向富强最快的路。

【回顾内容】

个人及国家的资财是怎么划分的?

三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固定资本以及流动资本。第一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这部分资财的特点是不提供收入。包含三项东西:为了留供目前消费而保留的那部分资财;逐渐得来的薪资收入(不论其来源);用以上两项买进来但尚未用完的物品。第二大类,固定资本。特点是不需经过流通,也不需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包含四项东西:一切便利劳动和节省劳动的有用机器与工具;一切又利润可取的建筑物;用开垦、排水、围墙、施肥等有利方法投下的使土地变得更加适于耕作的土地改良费;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第三大类,流动资本。特点是需要经过流通,需要经常更换主人来提供收入或利润。也包含四项内容:货币;各种食品;待加工的原始材料;待售的制成品。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流动资本。

这三大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以流动资本为最灵活,可以用来转化成固定资本或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固定资本可以转变成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无法转换成流动资本;一般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后两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资本或资产不创造收入和利润,资本却可以,创造的价值可以进入流动资本作为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或变作其他资本或资产。 由此可见,流动资本是最原始的资本。它可以随意转化,就像孙悟空一样。但它需要补给,如果没有补充,流动资本就会干涸。来源有三个主要方面: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必须一起才能创造价值。以农业与制造业的相辅相成为栗子:

产额=k*土地、矿山、渔场的自然生产力*投资数量的大小及资金用法的好坏

“在它们自然生产力大小相等的场合,土地、矿山和渔场的产额都和投资数量大小及资金用法的好坏成比例,在资本数量相等,投资方法又同样适当的场合,它们的产量就和它们的自然生产力大小成比例。”

两种劳动?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后者则不能。以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为栗子,前者为生产性劳动,后者为非生产性劳动。一个国家人民的性格是勤劳还是懒惰,必然导致维持这两种劳动所要投入的资金的比例大不相同。这是由劳动生产中资本与利润的比例决定的,收入-投资=纯利润。当纯利润很多的时候,天性虚荣的投资者会用这些钱雇佣很多家仆或者款客这类非生产性劳动与奢侈浪费上面,这样的情况多了,对一个国家绝对不利的,它能带领人民走向懒惰,把价值都浪费掉了;当纯利润很少的时候,这就鼓励投资者更多的投资生产性劳动,取得收入,他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用在非生产性劳动上面了,这样人们就趋于勤劳,国民财富慢慢积累,国家就渐渐的富强。

小说几句,我觉得在商品价格公式中,资本与利润一般是“对立”的关系,一国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必定减少;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亦必日益增加,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也可以称为马太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一旦积累起来就不会停止了。

资本的投资用途?

有四种。第一,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所需消费的缘生产物;第二,制造者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用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批发商、贸易商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零售商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缘生产物或制造品,使其成为小的部分,适于消费者的临时需要。

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这四种投资方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的。作者提出要把重点资本投资在第一种——农业上,才可以很迅速的走向富强,引出财富发展的自然顺序:农业,制造业,国外贸易。

国家财富的自然发展?

已经说过两遍了,不过为了加深我自己的印象,再加一遍:农业,制造业,国际贸易。与你无关。哈哈。“按照事物的本性,生活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产前者的产业,亦必先于生产后者的产业。”“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

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反自然发展?以罗马帝国为栗子,对其崩溃后财富发展的反自然性及其原因做出阐述。

首先在当时的欧洲状态下,帝国崩溃后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主要有四个主要阻抑:第一,来自长男继承法和限嗣继承法的限制。长男继承法使土地不能因继承而拆小,限嗣继承法使大土地不能因分割而拆小。大片土地被大地主或大领主霸占,他们又不常是土地改良家,因此土地无法得到改良,土地的生产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困难;第二,封建农奴制度。土地无法改良,地主尚无改良念头,劳动工人亦无力回天。但耕作土地的工人基本都是奴隶,当时规定,奴隶不得蓄积财产。“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做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这个时候,你还能盼望奴隶能更好的耕作土地以创造价值么?奴隶制度是阻抑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原因;第三,农民的被压迫。在奴隶更作者之后,出现了可以与地主对分佃农的农民,他们可以蓄积财产。但是他们要纳给地主的地租,要服封建贵族致使的劳役,要扣君王要求的贡税,这种情况下,农业依然不能自由发展;第四,谷物及农产品的运输限制。这个是欧洲古代的政策驱使,对农业亦造成巨大的压制。

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在农业受到如此巨大的阻抑的情况下,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罗马帝国之后就走向了由国际贸易到都市制造业的勃兴与进步,从而反过来推进农业的发展的道路。在帝国衰落之初,都市居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国民普遍受到各地领主的压迫,领主却好像不太受君王的统辖。市民与领主,领主与君王的利害关系促使市民成为君王的敌人的敌人。这样的话,对领主感情最坏的君王,对于市民,敕赐往往最为宽大。这就鼓励了民众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领主的压迫,他们得到君王的敕赐可以设立一种自治机关,有权推选市长,设立市,议会市政府,颁布市法规,建筑城堡以自卫,使居民学习战事,任职防守。但市民力量逐渐壮大起来,甚至使其趋于“民主”社会。在类似于独立战事的战争中,王权的力量虽然微小,但从未全部被消灭,因此都市没有完全独立的机会。但这些已经使秩序、好政府以及个人的自由和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在各都市建立起来了。

都市居民得到自由和安全,但乡村更作者依然处于被贵族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都市的发展使得它对农业原生产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国情,周围或者全国农村发展受限,这时要取得农产品就必须通过贸易从别处(一般是国外)运来,因此推动了国外贸易。依据贸易原则,都市以制造品作为交换,从国外得到原生产材料,这是一种适于远地销售的制造业。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就是一个国家的都市与另一个国家的乡村发生交换贸易,这样就通过贸易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完成了财富逆自然发展第一步:国际贸易→制造业→农业。

对农村的改良与贡献。

“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繁荣,对所属农村的改良与开发很有贡献”,贡献的途径有三个:第一,为农村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其开发与进步。这个不用多说,是由都市市场的需求决定的;第二,都市居民所获得的财富,常用以购买待售的土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开垦的土地,因为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改良土地是商机,有非常大的潜在利益可得;第三,农村居民处于对邻人的战争与对贵族的依附状态中,但工商业的发达却逐渐同化他们,使他们有秩序,有好政府,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社会阶级进步过程,效果也是最重要的。

下面来详细说说第三个途径。我们知道,在罗马帝国歇菜之初,领主对乡村居民实施非人的压迫,这是农业受制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要发展农业,必须解除这一毒瘤。追究领主暴行的原因,就是因为领主人性的贪婪与征服欲。在工商业不发达的时候,贸易无法进行,剩余的土地生产物没有流通途径,这时领主的贪婪使得这些东西都被用来雇佣婢仆或款客了。我们知道,投入到这些非生产性劳动和浪费之中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点价值。这里顺便说一句,大领主的这种行为可以给他带来征服的快感,而这种征服带来的权威是一切古代贵族权力的基础。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国家企图通过封建法制的强制力量来削弱领主的暴行,但时常以失败告终。

“然而,封建法制凭一切强制力量所办不到的事,却由国外商业和制造业潜移默化,逐渐实现。”工业制造业等商业的兴起,带起了各种奢侈品的诞生。这时各大领主们的虚荣心起作用了,与其让婢仆与佃耕者消费掉自己的土地剩余产物,不如把这些东西完全让自己消费。于是以前用来款客或者雇佣仆人的剩余粮食现在全部用来换取一颗超级无敌大钻石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随之也把这些粮食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权威一并舍弃了”。这是一次革命,完成了财富逆自然发展的第二步:工业制造业→农业改良。是由大领主的贪婪、征服欲、愚蠢和虚荣心,商人工匠的勤劳共同作用的,但他们自己本身并不清楚。

【总结】

第二章可以总结成几句话:个人和国家的财富可分成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三大类;货币是一种最特殊的流动资本;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的普遍性格是勤劳与懒惰。

第三章也可以总结成:社会发展会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国际贸易业的正序或者反序发展,自然发展状态下,重视农业的国家必定首先取得进步,若受到各自阻抑导致国家按照这个顺序的反序来进行,不是说不能进步,但可以说会进步的很慢。 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国情来作调整。

第三章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见第二章)

第三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读书笔记。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 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读书笔记大全《国富论读书笔记》。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 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 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 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 赋税四原则:1公平 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第四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斯密生于1723年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年代,曾在格拉斯哥大学作过道德哲学教授,以《道德情操论》扬名于他的年代成为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后来为了打发时间写了《国富论》成为经济学之父,创立了以自由放任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派。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它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错过了《资本论》,你可能不懂社会主义;不读《国富论》,你不会了解资本主义。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贯穿于《国富论》的三个重大原理是牛顿式宇宙的运行良好的机制,天赋自由和政府不足以及依靠实际上的观察。《国富论》是斯密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的一种混合。斯密的理性主义是他能够以少数几个最重要的原则为基础构建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而贯穿于整个著作的经验主义则使他的思想非常现实,正是这种解释现实的思想使他的著作极具有说服力,抽象一点说正是他的经验主义使他能够为每个一般化的思想找到大量恰当的和有说服力的例子。

斯密《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揭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的因素,进而系统的论证经济自由的思想。共分为5卷,论述的内容依次是:分工和分配,资本,经济发展,经济学史和公共财政。前两卷突出强调了最重要的一些主题,诸如分工,价值理论,价格,工资,利润,以及利息。

在《国富论》里,斯密经济学的前提是认为人们都是“经济人”(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进一步解释,人们都有“改善境遇的欲望”,这种欲望“与生俱来,并且除非进入坟墓,否则不会离我们而去”。

需要指出的是斯密“经济人”的前提假设其实不同与现代经济学采用的“自私”假设——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在这一假设中,人的本质究竟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这一假设有些不符合实际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斯密的“假设”是“经济人”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即“自爱”,在《道德情操论》中从伦理学的角度充分论证人的行为而得出的结论。在《国富论》中来表述自利行为动机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自他们利己心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利。 我们可以看出斯密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前提比现代经济学的人的行为是自私的假设前提更接近于实际生活。

追求自身利益,人们往往能比他们真正打算那么做更有效率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认为人们通常要比社会中的其他人更好的判断其自身的利益所在,但这种判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准确的。比如,由于“一种荒唐的对于自己会有好运气的推测”,会使他们倾向于高估获取收益的机会而低估遭受损失的机会。所以,斯密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这种乐观的倾向带入经济体系之中。

斯密谈到经济活动的目的时说,“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目的和目标”,虽然斯密提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目的,但是他仅仅是一带而过并未认真分析讨论得出一种较成熟的消费理论,而是主要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的运行。这一局限性与斯密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人民只能通过劳动解决生存问题有关。

《国富论》共有五篇三十二章,主要内容有: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已经充分运用到了之后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属于基础假设。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一观点被马克思所借鉴,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 但在当代,以中国为主的一批发展中国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从1929年,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其实就是国家来干预经济,虽然已不符合斯密的理论,但起到挽救资本主义的效果。这说明当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市场和政府作用大小的分配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两者应该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自由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自由的市场贸易,而一战后,资本主义随着战争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到二战前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个人已无力支持,例如航天等,需要国家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经济大规模的生产;同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只有国家才能能够通过合理调配全国资金,保证银行的威信和促进消费、生产,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和发挥最大的效能。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 1

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二抒情散文家乡下一篇:光伏并网发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