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消极形成影响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心智模式消极形成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道德文化是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道德文化是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学校德育应正视中小学生的非主流文化现象;积极建设学校道德生态文化,构筑生态德育系统,促进中小学生品德与文化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心智模式消极形成影响论文 篇1: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

摘要: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潮;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思潮像潮水般地涌入了国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各种不良的影响。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程度最大,它所包含的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进行研究,降低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共同发展的产物。它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所以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企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以新的方式恢复新古典的自由放任政策,所以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但是,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华盛顿共识”形成并推行之后,这是新自由主义从理论上转变到国际垄断经济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纲领的主要地标。现当代英美新自由主义主流学派认为:在政治方面强调三个“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战略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

二、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

1.反社会主义的主张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首先,新自由主义思潮反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它主张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人生观产生负面的影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当前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民收入高低的加剧、社会道德的滑坡等负面现象,这些表象都错误地左右了少部分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真理产生了怀疑。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物质利益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的动力。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自由化理论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观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国内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中仍然有部分大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地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当中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缺少科学和系统地认识,造成当代大学生批判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政治立场也不是很坚定动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最后,新自由主义思潮私有化理论的消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经济是否总是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是否会出现贫富差距拉大,人民收入水平悬殊等现象呢?有些大学生出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困惑。

2.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当中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利己主义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减弱,常常考虑自己利益,而忽视了对他人利益的尊重,因此,他们的公德心也受到弱化。首先,新自由主义思潮淡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利己主义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责任与道德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说,道德价值中最根本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的承担不一定是道德行为,然而道德行为一定是对责任的承担。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弱化了大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道德。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有些大学生公共道德方面严重缺失。虽然,当代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到讲卫生,爱清洁,爱护公物和人民共同的财产。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盲目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快乐和自由,与此同时,社会公德心遭到践踏和诋毁。社会公德心的丢失,造成这些大学生任意破坏社会公共财产,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污染社会公共环境卫生等等,就连高校校园也受到“污染”。因此,当代有些大学生的公德心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行为观的影响

首先,新自由主义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受新自由主义个人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取向进一步加深,在处理国家、社会、集体这三者的关系中,过分地重视个人的利益和得失,缺少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的关心。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奋进、互相帮助,不利于和谐集体、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实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一些大学生奉行“有钱就有一切”的准则,歪曲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是否支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等持无所谓的态度。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以功利主义思想为准则,以是否对自己有用成为自己一切行为的评判标准,这往往导致大学生以利益为先,采取一切措施尽力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对于他人的正常需求持忽视态度,甚至为了自己利益而损害他人正当利益,有的大学生还铤而走险,挑战法律的权威。这种思想必然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削弱作用。

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以此同时,外国的一些社会思潮也涌入了进来,国人在辨析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开始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步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信念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导致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这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新自由主义思潮等西方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理想信念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要遵循社会导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原则,但是,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宣传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为社会主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统一和协调可能影响理想信念树立的所有因素,对于不同的大学生依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打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创造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

2.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加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通过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些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下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升华大学生理想信念。情感教育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到提高,而且重要的心理动力因素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它是德育的前提。校园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它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建立校园文化,营造一种育人的浓厚氛围。高校要注重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特别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内容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爱国之情,引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而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的心智处于一种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还不是很准确,加之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容易对理想信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分析他们的思想情况,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走出误区。只有这样,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抓住要害,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应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3.加强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心智也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和成熟,适应能力也不是很强,情绪也不稳定,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偏激的看法,影响了心理健康,也在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上产生困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因此,高校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咨询系统,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他们心理上的健康,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在排除了心理上的认知障碍后,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事实表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才能保持冷静,才可以迅速适应现实问题,找出应对方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淡薄,他们原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没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其他思潮的影响,他们就不能运用正确的知识来正确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往往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有的作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育人作用的削弱。现今大学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上大课,课堂规模过大,使教学秩序混乱,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沟通。这些问题都导致当今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别说掌握了。故他们就很难正确认识和辨别多种社会思潮,从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形成就受到了极大影响。所以,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应得到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陆钦仪,等.西方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赵修渝.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双忠.陈庆本.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肖松涛.高跃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7,(4).

作者:蒋西艳

心智模式消极形成影响论文 篇2:

中小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与学校道德生态文化建设

摘 要:道德文化是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道德文化是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学校德育应正视中小学生的非主流文化现象;积极建设学校道德生态文化,构筑生态德育系统,促进中小学生品德与文化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第一影响源;道德生态文化建设;“六生态”德育体系

道德文化是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道德文化因素包括学校道德文化,校外道德文化,主流道德文化和非主流道德文化等。学校道德文化指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变化发展具有影响意义的各种文化因素,诸如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学校的“一训三风”、班风、师德风范、教学活动、课程内容、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以及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显性、隐性或潜在的影响作用。校外道德文化指来自家庭、社区、社会尤其是大众媒介中的道德文化影响。主流文化指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各种文化形式。“非主流文化”指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相背向的“非道德”、“非教育”的文化現象。

道德文化是个体品德素质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建立的环境因素、生成因素、教育影响因素和价值导向因素。道德文化是促进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道德生态和生态道德环境影响。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道德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必然因打上价值多元化的烙印而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在全面了解和把握道德文化对中小学生品德影响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以主流道德价值为导向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营造促进中小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道德生态环境,是现代中小学德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校道德文化是中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

从教育功能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包括学校道德文化是中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影响源,社会影响包括校外道德文化是辅助影响源。两者各具优势,不可替代而可互补、互动进而达到相互促进和整合发展。然而,在实际影响作用上说,这两大影响源的作用并不能经常保持一致,达成互动促进关系,甚至产生“5+2≤0”现象的相互抵消的结果。根据我们2016年度对广东省中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与思想品德状况的抽样调查:中小学生课余阅读的书刊第一、第二位的是“卡通漫画故事”和“流行作家的作品”;学生对商业与世俗社会较流行的价值观念如“享乐人生”、“宗教自由”、“自我中心”有较高的认同感;对学生思想和心灵影响除了父母、老师、朋辈等人的影响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智能手机与网络媒介”的影响,远超“阅读与个人兴趣活动”的影响作用。

中小学生的学习、课余文化生活、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深受媒介文化的影响。在全媒介时代,自媒介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中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第一位的是“上网、电子阅读”,第二位的是“看电视、听广播”,而位于最末位的才是“学校课程”;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的比例很普遍,上网和用手机最主要的目的前三位分别是“沟通联络、情感交流”、“学习、做作业”和“放松神经、游戏娱乐”;学生的课余时间每天经常的活动依次是“阅读书刊”、“看影视听音乐”、“运动锻炼”、“上网手游”“开网店做电商”。可见,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学习与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和社会化过程的一种生态环境,并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格品质、感情世界、审美情趣以及言行举止产生愈来愈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以智能手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特征、“人人在接收媒介信息影响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的自媒介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生的一种课余文化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获取各种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以及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重要施动因素。

自媒介文化的影响改变了当代中小学生社会化的程式,使原来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程式改变为“自媒介文化——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程式。过去认为,对中小学生的个体人社会化最重要最有力的四种影响源是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和社会;而今发现,家庭与教育影响的功能在退化,而自媒介文化业已成为第一影响源。自媒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其他社会大众文化形式一道构成了对当代中小学生的一种多元化的复合型的影响。其影响力之大,已远远超过学校、家庭文化的实际影响。自媒介文化伴随着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偶像文化中的“非生态”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使学校教育不断发出“5+2≤0”的叹息之声。

自媒介文化对中小学生品德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和终身性的影响。自媒介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不仅仅是影响面广、时间长、海量信息和影响力大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它以其诉诸感官与情感世界的愉悦性以及大众化的艺术娱乐形式对中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品德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及长效的影响,像一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乃至整个人生。自媒介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煽情性、有效性和深刻性,与学校、家庭教育影响相比,其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让教育者望洋兴叹。学生认为,对他们和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视像文化、广播及流行音乐、娱乐杂志与课外书籍和网络文化。可见,现代自媒介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全方位和终身性的影响。其中,自媒介文化对青少年学习、生活作用有后来居上之势,正日渐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文化的时尚与生活方式。任意幻想、充满挑战、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网络文化,在“点击决定价值”的商业行为的操纵之下,更受崇尚自主、自我、时尚、刺激和隐私的当代中小学生的喜爱。更令人担心的是,自媒介文化及其引发的种种“非主流文化”、“非生态”与“手机沉迷”、“网络迷茫”现象等,都必须引起学校教育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学校德育应正视媒介文化中非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小学生的“非生态”影响

自媒介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是并存的。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有利于推动和加速中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在调节中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丰富知识面、愉悦身心、启迪心智、增加信息来源、了解时尚、丰富生活内容、增长见识和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鼓励社会参与、促使道德内化等方面,自媒介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然而,毋庸置疑,自媒介文化中的“非生态现象”——非现实、非理性、非道德,甚至反道德、反教育现象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上较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信仰危机”、“理想缺失”、“低龄犯罪”和“价值西化”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与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自媒介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关。媒介文化中非主流文化对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媒介文化中对现实的歪曲、简化、模式化的描述容易对中小学生产生对社会、对人生认识和判断上的误导,导致价值观念上的迷失或混乱。在调查中,青少年学生对“自我中心”、“宗教自由”、“享乐人生”、“性自由”等西方观念较为认同。应该认知到这种非主流价值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学校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较明显的冲突。可见,在网络影响问题上,中小学生是网络价值迷茫远大于网络沉迷。

过多或过长时间面对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缺少人际交流,加上单元住宅、独生子女等现代生活的复合因素,容易导致中小学生人际沟通障碍、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和行為异常。影视、音乐、娱乐性文化对感官刺激性和表面通俗性的过分追求以及模式化的演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智力的萎缩,审美情趣的庸俗化。自媒介文化中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极易诱发低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各地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有六成以上的直接诱因源于影视、网络书刊中色情或暴力的毒害。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八成的学生坦言承认在影视、网页和书刊等媒体中接触过色情的内容。

在全媒介、自媒介文化和多元文化时代,中小学生较喜欢形式生动的视像、广播音乐媒体及电子卡通游戏等浅层、流行文化形式而不太喜欢主流性、主导性媒体节目与高雅文化形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卡通漫画故事、流行作家的流行作品、网络言情、武侠小说、时尚流行杂志。中小学生纸媒阅读退化尤为严重,突出表现为纸媒阅读量减少、电子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的和时尚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浅阅读和阅读兴趣卡通化也是青少年课余文化生活的突出现象。纸媒阅读退化意味着当代中小学生与主流文化,与高雅文化形式的距离越来越疏离;而与浅层文化、感性文化的距离亲近与趋同。业已证明,中国文字文化是东方道德文明的起源,是中华民族乃至以中国文字为文化基础的、智商位列全球最高的整个东亚人聪明才智的根基。但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不足发达国家人均阅读量的■。在电脑化时代,青少年的书写已明显地退化,如今阅读又在退化。我们认为,阅读退化是东方道德文明的沉沦!民族文化根基的动摇!中华民族智慧的退化!这种关系到民族道德文明、文化根基和智慧基础的现象是中华民族的隐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隐忧!对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SOS”,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

三、构筑有助于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学校生态道德文化

学校道德文化对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向中小学生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专门文化机构和教育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课程,并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校道德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流道德文化的反映,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社会化的主渠道,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泉。学校道德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熏陶、感染、营造、导向、规范、监督、制约、启发、暗示、调节等作用,具体体现为品德养成生态功能、主流价值导向功能和道德自我整合功能。

开发品德养成的生态功能。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作用下,通过个体的模仿学习、情感体验、自我感悟、生活实践而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环境影响的反映,教育作用的结果,榜样示范的产物。学校道德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如同阳光,气候,雨露,营养之于植物生长,是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一种生态环境。道德,有以德育人的功能;文化,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学校道德文化的品德养成生态具体表现为:一,品德形成影响功能:道德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生态环境,对中小学生思想、情感、品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染式、熏陶式的影响;二,品德养成生态功能:道德生态文化作为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力量,对中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自我立法、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作用,引导、促进中小学生品德自觉、自主、自省、自律发展。两大功能相互影响,互动作用,共同形成促进中小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

强化主流价值的导向功能。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主体意识强化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向。价值取向多元化,体现了当代中小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思想道德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同时也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价值观念上模糊性与不稳定性;主体意识增强,体现出当代中小学生自主体意识、竞争精神、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等现代人素质观念提升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中存在多色彩性、复杂性、模糊性和双向发展的可能性,正确的引导可使它向良好的主体意识方向发展;错误的导向或者放任自流,则有可能变形为只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漠视社会要求和集体价值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安定和个体健康人格发展的危害因素,成为人际沟通、家庭和谐的不利或不稳定。因此,必须对全媒介、自媒介文化和多元文化时代中小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与日趋强化的主体意识加以正确价值导向,以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中小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促使中小学生品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道德生态文化是学校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德育要求的物质化、制度化、活动化、精神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学校教育和德育规范、师德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影响源泉,对中小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促进和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激发道德自我整合的功能。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由他律到自律。道德影响的至高境界在于激发和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智慧,引导和促进道德主体对各种各样道德观念、模式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整合。在自媒介文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判断、选择、整合对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人道德能力的表现。道德价值判断、选择和整合是道德内化的核心环节,其中道德与道德价值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道德价值整合是道德主体对多种道德观念、规范和模式进行价值选择、合理取舍和协同融合的过程。道德价值整合是道德主体主观能动性和道德智慧的集中反映,从道德内化的生态品德形成意义上说,它是促进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学校道德生态文化对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导向、促进和自我教育等功能特点,针对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作用减弱、地位下降的实际,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生态文化建设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

首先,整体创建学校道德生态文化体系,发挥学校道德生态文化育人的功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學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学校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从校长、教师到校工都是教育者;学校文化,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心理文化,显性、隐性、潜在文化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生态功能。学校德育内涵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公民素质、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整体设计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体系,建立立体化、多样化的学校道德生态文化影响系统,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中各种道德文化和德育资源的整体生态文化育人的功能。

其次,建立学校立德树人的新型生态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品德人格的生态发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应建立学校立德树人生态德育策略和生态育人系统。“绿色生态”不仅仅是低碳环保概念,而是一种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衍生态、寄生态、自生态的“六生态”理念。与“六生态”相应有六大特质:生命性、互动性、延续性、衍生性、附生性、循环性,共同构成德育生态的内涵与系统。“六生态”生态德育体系,包括:点燃内动力-内生态德育;构筑联动力-共生态德育;寻找恒动力-续生态德育;发展延动力-衍生态德育;开发附动力-寄生态德育;营造环动力-自生态德育。基于“六生态”核心理念形成立德树人的生态德育策略和实施系统:实施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培育学生成为心灵主人策略,形成从立德到树人的学生品德自我构建的“自生态”发展目标系统;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内生外化的心路历程策略,建构有效引导学生品德形成的“内生态”发展动力系统;实施德育引导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自律到自主自觉的品格心理发展策略,生成积极推动学生品德的“续生态”发展助力系统;实施德育各系统与各种影响渠道产生的合力联动与资源整合作用策略,营造德育与教学及其他各育“共生态”合力联动发展系统;实施德育特色创新发展策略,形成“衍生态”多样化德育途径系统;实施德育资源整合应用策略,开发“寄生态”德育多元化互动发展模式。

第三,丰富校园道德生态文化,营造学校生态人际沟通环境。校园道德文化作为学校道德文化不可或缺的阵地和第二渠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和自我教育的生态导向功能。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应着力开发和发掘校园道德文化对道德智慧发展的生态性促进功能和养成功能。校园道德文化是学生道德能力形成和个体道德素质发展经常性的生态环境。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正确舆论导向氛围营造、校园道德文化活动活化、校园道德文化精神建立和学生道德自主、自律意识形成等,有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生态影响功能。校园道德文化的核心是学生道德文化,培育道德主体的自主性道德文化是实施校园生态道德文化建设策略的关键。

学校生态人际沟通环境营造是校园道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师德生态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现代师德是以教育爱为核心的教师的专业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修养。现代师德文化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专业精神;是一种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伦理观和师德理念;是一种以师爱为核心的师生情感纽带关系;是一种教育者的使命感,事业心与成就感;是一种品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行为修养。师德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作为教育者,现代教师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做学生生涯规划与生命成长的促进者;成为学生价值导向者——从监视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多元价值选择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理想的激励者——引导学生品德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有效管理者。教师的积极心态是一种最具活力的现代师德。积极心态和传递正能量是师德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者的积极心态表现为乐观、宽容、开放心理状态:“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变的”;“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善的”;“相信人际会因沟通而和谐、因和谐而美丽”;表现为主动、热情、负责的心理态度:为人做事积极而富于激情,负责而讲求实效;表现为快乐、幸福、满足的情绪态度:以快乐心态对待工作;以幸福心态对待人生;以学习心态对待事业;以事业心态对待职业。有积极心态的教师,才有积极心态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学校道德生态文化建设,是形成学校立德树人生态环境、创建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和营造中小学生道德品格健康发展环境的交汇点。在全媒介、自媒介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理当合力共为!

参考文献:

[1]李季.道德整合:现代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教育研究,1999(04).

[2]李季.自媒介时代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J].中小学德育,2014(03).

[3]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2(01).

[4]莫雷.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季教授《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点评[J].中小学德育,2012(01).

[5]韩东才,李季.德育新思维[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1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研究成果]

作者:李季

心智模式消极形成影响论文 篇3:

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实践研究

【摘要】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人们内心,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观念,以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建构积极的心智模式,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价值观、人格形成的高中生来说尤为关键。在团体心智模式改善实践研究中,需精准抓住心智模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宏观把握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的相互影响,细微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真实问题对心智模式改善的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心智模式;团队;积极心育

【作者简介】杨海娟,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12)心理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

一、研究出发点

如今中学生跳楼、弑师、离家出走、厌学、抑郁等负面现象早已不是新闻,似乎成了社会常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试图追寻问题的本质,复杂的原因下是什么内在因素指引孩子做出种种行为?我们认为,应该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人们内心,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观念,以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不管他(他们)是否意识到。心智模式一经形成,会影响人们(或团体)认识、解释、处理与他人、事件及环境的关系,从而深刻影响其学习、生活和自身的成长发展。

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学生的心智模式是积极的,那其行为也是积极的;如果学生的心智模式是消极的,便决定了其面临困境时只会用消极的方式去思考和面对。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遗传、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遗传禀赋、处事方式等等,无不影响着学生心智模式的形成。学校一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这里的“道”应理解为“积极的心智模式”,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价值观、人格形成的高中生来说尤为关键。在学校这个群体里,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的相互影响逐步改善心智模式,对学生的幸福人生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在群体中挖掘积极的心智模式,并形成团体的心智模式,通过积极的团体心智模式来影响更多个体心智模式改善,就成为学校这个团队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前期

1.对我校高中学生心智模式、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现状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本《促进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校本行动建议》。2.对心智模式及团队积极心育进行理性思考。对高中生心智模式(包括个体与团队)的内涵、指标及影响因素,团队心智模式与学生心智模式的互动关系机制,学生心理成长与其心智模式的关系,心智模式与学生内在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我意识、生活经验等诸方面的关系,心智模式改善与班级生活、教育活动、团队中人际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心理学对心智模式改善的启迪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理性分析,建构课题的理论假说系统,指导实践行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理性认识。

(二)研究中后期

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实践研究,包括理论、实施策略和团队活动方面的研究,如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班级共同体建设的活动内容与实施策略研究;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活动的系列主题内容研究;学生宿舍活動内容与方式研究;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内容与方式研究;教师专业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团队心育活动案例和学生个案研究等。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以我校青爱小屋“传播大爱,关爱生命”活动为例)

(一)基本策略

形成以社团、班级、宿舍、教师联盟、家长学校为主,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积极心智模式的团队活动网络,从不同角度聚焦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通过设计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生命成长主题,由存在的现象、问题入手,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随之以对话的形式开展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不同心智模式互相理解、得以改善。

我们进行了调研现状→提出主题→确定成员→设计活动→生命对话五步基本途径:

1.背景(调研现状):我校是无锡市首家“青爱小屋”,致力于青少年的青春期防艾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和慈善教育,与四川、云南等地的“青爱小屋”有密切的联系。当一张张当地艾滋孤儿生活的真实照片展现在眼前,学生震惊了。

2.主题(提出主题):对话生命成长之大爱篇

3.确定成员:学生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家长、教师、社会其他成员是活动的参与者。

4.社团活动(设计活动):学校社团提出倡议,要求每个社团开展活动。社团的学生们开始思考:什么活动能发挥大家的兴趣还要有意义。音乐社的学生爱好唱歌,话剧社的学生喜欢表演,心理社的学生说要为艾滋孤儿捐款。于是学生们想到了义演,既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帮助了艾滋孤儿。几个社团一拍即合,从单纯的社团活动升级到更有意义的爱心义演,学生们爱心的火苗正在点燃。

学生要搞活动,家长第一个反对,觉得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于是,学生对父母说: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也应该拥有梦想,我们的捐款是为他们去圆梦的,我们的主题是有限的生命、无限的梦!当看到孩子们为了义演冒着酷暑、病痛奔波于各个社会机构,父母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主动成为孩子的助手。家长的心智模式因为孩子的成长得到了改善。学生们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义演活动。当厚厚的、面额不等的义演款交到青爱小屋的时候,教师为有这样出色的学生而感动,自发宣传着义演活动;社会媒体也主动加入宣传的队伍,社会改变着对90后、00后学生的看法。所有参与者的心智模式在行动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5.生命对话:这是对传统心理课理念、形式进行改变的尝试。学生们对生命中的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如爱心义演晚会活动后,请学生、教师、家长坐下来谈谈各自的想法,在行动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的心智模式得到更积极的改善。在研究中我们也认识到,活动的形式不能固定不变,需要根据每次对话的主题来确定。

纵观整体的研究思路可以发现,活动未必有多少特色,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让每一次活动无痕、生动、鲜活,更有延续性、主动性、参与性。在这样的教育行走中,形成学校积极的心理氛围,学生、家长、教师及所有的参与者建立更為积极的心智模式,真正为每一个人幸福人生的实现提供帮助。

四、研究意义

(一)精准抓住心智模式对人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心智模式是人在适应环境和成长需要中形成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和经验积淀,业已形成的心智模式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心智模式也是人生智慧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的改善能有效促进人的适应、学习和发展。

帮助学生改善心智模式是学校积极心育的核心任务,也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应有境界。高中生正处在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改善自身心智模式的内在需要和潜能。只有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宏观把握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的相互影响

心智模式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经验积淀与自我反思建构的,个体与所在团队的心智模式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高中生心智模式的改善需要教育者通过团队心育活动,使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借助积极的团队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心智活动。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不能孤立进行,要与学校文化、班级生活及社会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要浸润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与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相结合。教师和家长心智模式的改善是促进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中,教育者必须和学生共同成长,并不断改善教育者自身的心智模式。教师和家长必须以积极的心智模式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

(三)细微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真实问题对心智模式改善的实质性影响

高中时期是学生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直面各种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的时期,如学习、择友、价值选择、目标追求、青春期困扰等。在以前的学校教育中,这些问题的呈现总是显得较为形式化和苍白无力,因此,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摸准学生成长的脉搏,将那些引起学生极大关注的人生课题,系列化地融入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场景中,让心智模式在无痕的教育中得到改善。■

作者:杨海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下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