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论文

2022-05-1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小学课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课题研究聚焦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整合学习思考与实践创造,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教师科研教学意识,能有力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因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课题研究是学校和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成为当代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内容之一。

第一篇:小学课题研究论文

鹅岭小学《云课堂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

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晚于国外,2009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上海举办全国首届“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培训”,正式开启了云计算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大门。台湾地区的中小学从开始使用“电子书包”计划,学生减轻了背书包上学的负担,在几所试点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上网本在“云端”接受教材,平台上也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师生使用。上海中学与华为公司合作,通过桌面云的方式为上海中学国际部计算机教室和图书资料中心阅览室提供桌面服务,支持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常教学与阅读要求。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顺应时代需求

1.区域要求:渝中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市的“基础教育高地”。区委区政府、区教委重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更是全区各校园、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期盼。

2.生源背景:从我校生源情况来看,90%以上来自农民工家庭。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行为习惯较差,父母大多没有文化,甚至有父母不会书写。学生家庭中可供阅读的资源稀少。教育则要求培养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及多元的文化的未来合格公民。教育目标与农民工对子女的期待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缩小差距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办学目标:我校提出了“自昭明德、自信砺学”的办学思想,旨在让这些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能通过在校学习获得良好的道德和自信,借校园浓浓的书香气息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纵深发展

我校在2011年开始了《农民工子女学校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2014年该课题进入了结题总结阶段。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面的拓展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基础之上,再深入探索“云课堂”助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中的学生阅读资源匮乏和阅读愿望淡薄的问题。

作为渝中区的“信息技术基地学校”,学校致力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为”云课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

1.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研究中,以“云课堂”的形式寻找点燃不同学段学生阅读兴趣之火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2.拓宽学生的阅读方式。在云计算通过搭建完善的阅读教学应用平台,提升学生非纸质化阅读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云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理解、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在“云课堂”中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对电脑、手机这些新兴事物的兴趣浓,接受能力强。在阅读教学中,研究利用非纸质化阅读的方式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研究在“云课堂”中提高阅读水平的策略。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发挥非纸质化阅读的最大效能,探索在云课堂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三)研究“泛在阅读”背景下,拓宽学生的阅读方式。高科技数字载体亚马逊、汉王、阿帕比等电子书的上市,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碎片化阅读和系统阅读结合起来,研究更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方式。

五、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1.主要观点。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如果能针对农民工子女信息量窄、阅读起点低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时代新生的“云计算”技术有机结合,变革阅读指导的方法,用“一对一数字化的课堂”,拓宽阅读方式,进而提高我校师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2.拟创新点。课题着力“云课堂”,将新技术作为提升阅读能力发展的重点策略,填补了研究空白,顺应了时代需求、教学需要和课改的呼声。

六、研究思路

(一)“云课堂”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数字化。开发语文阅读教学应用平台,完善平台上的阅读教学资源,如电子书、练习题、各年段课外阅读资源包等,为学习提供技术保障。

(二)”云课堂“实现校本课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将学校校本教材《孟子点点读》和实践大课堂《以民族文化为根,与大千世界对话》引入“云计算”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开发交互平台,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随需而学,无限沟通,畅意阅读。

七、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云课堂的看法和建议。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云课堂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视野。

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作验证、提炼、总结,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八、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2014年11月——2015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组织课题成员搜集和学习相关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工作,确定课题分工,筹备开题相关事宜。

(二)2015年3月——2016年10月课题研究阶段;完善和修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云課堂”与阅读能力的相关实践研究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案例、论文,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三)2016年11月——2017年课题结题就阶段。梳理总结总课题研究报告,同时进行相关成果归类并形成相应材料,上报总课题组,完成结题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小学校)

作者:饶苡

第二篇:浅议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摘要:课题研究聚焦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整合学习思考与实践创造,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教师科研教学意识,能有力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因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课题研究是学校和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成为当代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内容之一。我参与了我县县级课题的立项和结题评审工作,特别关注了其中的25个与小学德育有关的结题课题。结合对这些课题研究内容的分析和对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深入了解,我谈谈对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学术研究态度;

一、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应用性强的、合乎自己研究条件的课题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前提。

从课题选题看,有以下特点:

1、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及本土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是随着县级集中办学布点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25个与德育有关的结题课题中,10个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5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培养研究,合计所占比例达60%。反映出我们教育一线研究者能敏锐地发现教育发展新问题并能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实效性。

2、选题趋向“小”而“实”。经过近几年课题研究工作者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管理部门的总结指导,结题课题中类似《农村低段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这样的选题问题小、内容实的课题不少,反映出课题研究选题聚焦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容易有想法、易实践,也就容易出成果。。

二、研究前期充分的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富有实效开展的基础。

从课题研究设计论证看,有以下特点:

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思路清楚,研究方法适当。如《低年级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课题组先做预案、再研讨、后实践实证的思路明晰;诚信、文明礼仪教育类的研究重视观察法、实践研究法;心理健康问题类的研究重视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这是课题在立项论证阶段准备工作做得实在、全面。

三、扎实、有效的实施过程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保障。

从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看,有以下特点:

所有德育课题研究过程完整,按照準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完成研究任务。一部分德育课题研究过程扎实,实施策略有效。如《学生文明礼仪和孝亲敬老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围绕选题逐月展开了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实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课题实施阶段将调查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分析---设计活动---实践验证---再调查---再实证,研究逐步深入、扎实推进;《农村低段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在研究后期通过设计学生一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表让学生填写来固化学生行为习惯,这样的实践策略就很有效。

四、课题研究最终得到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借鉴性的成果是研究取得成功的标志和终极目标。

从成果提炼看,结题课题善于总结提炼成果。如《农村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对小学生进行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很强的五大策略,研究成果显著;《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课题研究结论清楚、论述合理,成果凸显。

五、问题与建议

1、研究方向相对单一。笔者观察的25个与德育有关的结题课题从研究方向看仅分三类: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二是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学生培养研究,三是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研究。小学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所以研究方向应该是多维度的。

针对此,建议从以下各方面扩展德育课题研究方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2)学校德育途径的实践研究;

(3)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4)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7)《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研究;

(8)家庭教育研究。

在以上研究方向下,可以联系实际,选择若干小切口进行研究。

2、低层次重复研究或“伪研究”多。报请结题评审的德育课题中,不少课题是目标研究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的重复研究,有的课题研究成果零散或成果操作性、应用性不强,也有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复制网络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的。究其原因有:一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工作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研究工作展开无序、低效或者支撑资料组织、呈现不足;二是研究者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等种种因素干扰在课题研究中投入时间、精力不足,研究进行肤浅、粗糙;三是研究者受功利思想影响对课题研究工作态度不端正,研究没有实实在在进行,成果“拿来”多。

针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管理跟进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管理的深入程度对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与研究是否有成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管理也需要跟进。

(1)选题把关。课题上报立项前学校应进行初步审定,分析教师选择的课题是不是立足所处环境实际情况,是否能体现出应用性、实践性研究特点,还应适当考虑课题的标题是否规范、是否有吸引力,研究是否创新等。

可以把校级审批立项过程纳入教研组活动,在教研组会上让课题组成员用说课答辩的方式进行汇报,再让同组老师讨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不切合实际或需要修改的,指导其做调整或修改完善。

(2)过程管理。课题立项后从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到每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制定、研究实施、研究总结,学校可以纳入教学管理中时时指导。

(3)结题验收。学校对提出结题申请的课题应先行组织验收。课题结题评审前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就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学校将全镇提出结题申请的课题组成员集中起来,进行汇报展示与交流评比,促使其梳理研究过程,完善资料,突出重点汇报。

2、研究者端正学术研究态度,丰富研究工作理论知识,扎实认真进行课题研究。

(1)慎重选题,严谨论证。教师慎重地从学校、班级德育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本地本校本班个性化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后对促进德育工作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不论是自我问题研究,还是别人的成果转化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应该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思路清楚、方法得当、成果有预期,即研究预设论证严谨。

(2)精心筹划,认真实施。课题立项后,精心筹划实施方案,尽快召开开题会议,按照实施方案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一步步扎扎实实展开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梳理资料,提炼成果。研究后期,要及时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汇编成册。要善于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实践验证,推广运用。把研究成果积极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德育工作助力。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在德育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共同研究,积极实践,为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为东. 小学德育教育策略解析[J]. 中外交流,2021,28(3):236-237.

[2]李娜. 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J]. 科学咨询,2021(7):164-165.

[3]潘娜. 对话育人: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6):109-113.

作者:马晓云

第三篇: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的问题研究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内涵、表现、危害、原因四个角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寻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去小学化”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以“填鸭”方式提前教授幼儿小学内容;一些培训机构为谋取利益广办幼小衔接班,大肆宣传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國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均明确指出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大多公立幼儿园也谈“小”色变,但目前幼小衔接中“小学化”教学方式依旧大受追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为何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去“小学化”?本研究试图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全面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出路出谋划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即把儿童当小学生进行教育。有人认为,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引入幼儿园实践中,使之常规化进而趋势化的一种错误的且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现象。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幼儿学会大量小学一年级内容,同时强化各种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量选择智育内容强迫儿童学习,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小学集体教学的形式,以老师知识讲授为主,很少让幼儿进行个别探究。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只看重学习效果的达成,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小学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儿童大量“灌输”小学课本知识。在行为规范上,教师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如,专心听讲、发言要举手等。在教育环境上,活动室的布置效仿小学教室,桌椅摆放采取排排坐方式,四周墙壁贴满幼儿作业。在教育管理上,生活作息完全与小学相同,按相应课表上课,每节课授课时间较长,儿童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它都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学前阶段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幼儿入小学后容易养成因提前学过相应内容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成绩突然下滑,进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高。“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强调对儿童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灌输,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应试教育压力给家长带来高度的入学适应焦虑。目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大多以考试形式选拔优质生源,以知识掌握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引起了家长的普遍焦虑。

2.幼儿园片面追求生源率。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些公办园“小学化”倾向有所减小。但由于家长普遍坚持错误的幼小衔接观,导致一些公办园为了生源率迎合家长,不得不向幼儿教授小学内容。此外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幼小衔接机构大肆宣传幼儿提前大量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一些家长也盲目从众,纷纷报班加入其中。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当前很多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幼儿保教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小学各门学科知识生搬过来灌输给幼儿。同时,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不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缩短课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课程难度等方式加重幼儿的学习任务,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路径——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育需要去“小学化”。什么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应当如何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本研究将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困境、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即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摒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选择适宜儿童学习的有关自然、生活和社会等内容,并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困境

1.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部分教育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知识本位”比较普遍。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读书”“学习”均指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早,越有机会考取功名,越有出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纷纷让儿童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造成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的局面。

2.我国缺少相关法律制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国外并不像在我国这样严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有相关法律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进行制裁。例如,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因其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教授了英文字母而将该幼儿园告上法庭,她的理由是该幼儿园向孩子教授英文字母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损失,最终这位母亲胜诉。从这个案例结果中不难看出,美国相关法律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这对我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仅靠一方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媒体、家长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1)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投入、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使幼儿园不用以实行“小学化”教育方式追求生源率筹集资金办园。同时,建立健全有关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兒园包括幼小衔接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惩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2)取消小学入学考试,按区入学,适当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落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小学招生考试,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均衡师资等方式努力缩小各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3)加强幼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岗位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教研和培训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园长、教师,加强园本教研,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幼儿园

(1)端正办园思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幼儿园要端正办园思想,不能追求一时利益,同时幼儿园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2)视情况将部分小学一年级内容以游戏化和生活化方式渗透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本研究认为,不能将所有的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内容的行为都简单地看作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3.小学

(1)加强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双方共同的任务,小学教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与幼儿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课程和教学适当向幼儿园靠拢。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学可以适当向幼儿园靠拢。课程上可以适当降低一年级课程的难度和进度,教学上适当采取游戏化、情景化等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4.家长和媒体

家长要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把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上,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同时,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应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唐山地区公办园“非在编”教师与民办园教师职业满意度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11.

[3]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97-99.

[4]郭敏.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6-49.

[5]赵南.重温《三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90.

编辑 张 俐

作者:王鹤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税收作用研究论文下一篇:优秀纪检监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