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2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试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探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传统专业之一,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成为重要命题之一。本文简要分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涵以及培养意义,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应对策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定位,优化培养目标;聚焦学生核心能力,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服务能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指向学生核心能力等,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内涵  意义  策略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内涵与培养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深刻了解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内涵,认识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具有稳定性和稀缺性的可持续开发的资源能力。”从职业核心能力概念分析,它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价值性。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它不仅能够促进学前教育学生价值提升,让学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保持较为持久的优越性,能够较好地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使学生未来走向岗位后得到组织肯定,并且为组织发展创造价值。

2.发展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获得发展后,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性,他不会因为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微观环境变化丧失其核心能力,能够根据新的教育环境和岗位培养出新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会因为进入新职场环境而丧失核心能力,能够在新职场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3.稀缺性。稀缺性是由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而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造就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优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够较好地释放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天赋得到自然生长,让学生更好地胜任学前教育岗位。

4.稳定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职业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往往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保持着,成为学生的一种职业习惯,内化为学生职业经验,不会因为职业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多重意义,能够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品质。

1.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核心能力将有助于放大学生天赋,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2.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体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学生一旦离开了特定的岗位或者环境,学生就会出现无所适应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将聚焦学生终生发展,培养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核心能力将借助其稳定性、可持续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提高高职人才培养力。当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在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下如何提高教育服务力是关键。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促使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对专业教学进行积极的转变,使专业教育教学指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一)明确人才定位,优化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这是落实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定位是对接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迎合市场需求,包括两个基本内涵:一是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适合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并基于市场需求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二是适应未来市场需求。核心能力培养应指向学生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走向岗位后,能够稳定地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需求。

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对接课程目标和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主动对接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使核心能力培养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职业心理素质等。同时,应具备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岗位,聚焦学生职业生涯全周期。

(二)聚焦核心能力,优化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职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借助课程加以实现,这就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传统课程进行优化,建立起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时占比。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学时占比过大,实践教学课时比较少,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应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调整实践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为核心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目前,不少教师、学生对核心能力培养缺乏足够的了解,制约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能够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发展,在教学内容中有机地渗透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提高学生、教师核心能力认识水平,促使教师进行自我转变,改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观念。

最后,开发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核心能力培养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关联性,但又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如何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开发与核心能力发展相一致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核心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三)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这就需要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不断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服务能力。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加强教学内容选择意识,从而夯实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教师应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養,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能够对学生实践学习、实训等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2.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学理念更加先进,能够成为“多面手”,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方法,具备社会交往能力,思维灵活,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具备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四)改革评价方式,指向核心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变革,使评价指向学生核心能力。

1.理论考查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主要以理论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高职应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将理论考查和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对学生学前教育理论进行考查,而且也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

2.院校考核和行业考核有机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高职应打破院校考核单一化做法,既要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院校层级的评价方式,又要主动对接行业,将院校考核和行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职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高职应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专业发展动态,针对学生核心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让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力,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着力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深入解读其内涵,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职业核心能力内涵。同时,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结构化的变革,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评价方式变革,从而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学生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1998.

[2]罗金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微[J].中国农村教育,2019(8):23-24.

[3]杨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构建[J].明日,2019(8):67-68.

作者简介:

刘芳(1981年-),女,山东临邑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作者:刘芳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2: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试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探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职业核心能力 作用

加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讲授法,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十分枯燥,课堂活动难以开展,缺乏互动及体验,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指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单元,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一切积极而有利的因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互动来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显著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职业人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职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单枪匹马,而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是一个学生走向职业人士的重要技巧,也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将几个组员分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员之间通过团队协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成长。组内合作,组外竞争,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步入职场做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小组成员的潜在能力,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到小组的共同任务中来。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团队,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保证领导决策顺利实施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赖于每一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如收集收集工作世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招聘信息、组织模拟面试等,既要发挥每一小组员的积极性,充分让每一组员参与,又又需要集中智慧,对每一组员的观点进行整合,提炼,协调统筹,对小组长总揽全局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果断指挥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组织管理有着极大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专业知识,而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职场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与团队中的成员一起完成。在工作过程中,这就需要不断与同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解决冲突、矛盾,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完成工作任务。所以,有效沟通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走向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如今,“90后”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由武汉大学发起的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研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埋头族”,不是玩电脑,就是鼓捣手机。他们课外的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可以让小组成员围绕一定的教学项目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交流,比起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讲,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言的机会相应地就越多,组员的倾听性也得到加强,这样,在相互交流学习后,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评点、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再加上小组讨论后教师的适当点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互联网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影响日益广泛,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信息量呈海量级甚至银河级的涌现,每个人每天都在超负荷承载着,但信息泥沙俱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而茫然无措。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与分析整理信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如今,当代大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时,过度地依赖百度等搜素引擎工具,只要是与论题有一点点相关的信息全都复制粘贴而来,对海量信息缺乏思维参与下的加工与整理,更缺乏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会提前布置一个教学任务,如职业生涯教学中对专业的认知,对外部工作世界的探索,生涯人物访谈,就业指导课中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都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别去收集整理信息,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在全班进行分享。这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受益,为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 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 《中国青年报》,2008 年 11 月

[3]刘圣豪:信息爆炸时代 主动“走”出来,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xljz/sy/201301/t20130115_6874370.html,2013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

刘华,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5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新闻宣传等。

作者:刘华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3:

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摘要】在对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中职、中高职贯通及中本贯通三种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探索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真正凸显中本贯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独特性,以期增强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能。

【关键词】中本贯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作者简介】1.朱晓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2.万军,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200437)制造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3.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教育系统工程。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得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受到普遍关注,而其中的中本贯通更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

上海实施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3+4”的七年一贯制模式,其中前3年为中职阶段,后4年为本科阶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中本贯通的核心是课程的贯通,而如何根据职业核心能力来组织课程更是关键所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在现今职业变动较大的环境下,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变动。第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们愈发重视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职业结构的变化更是让从业者离不开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持。第三,在技术更新迅速的当代社会,只有拥有职业核心能力才能面对无法预见的未来。因此,中本贯通的学生亟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体现中本贯通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适用于所有职业和行业,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职业核心能力也叫关键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以不变应万变、终生有用的能力。[1]

(一)一些发达国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从理论研究、政策扶持、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定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前三种技能属于“主要的”或“硬的”核心技能,它们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种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核心技能,它们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2]

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获取技能部长委员会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報告》中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为明天准备的劳动者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拥有五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算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种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能力等。[3]

澳洲教育委员会与职业教育暨就业培训部认为青年未来参与工作必须具备八项关键能力,分别是: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观念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4]

(二)国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

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着力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同时,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逐步开始重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8项。按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两大类: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就个人而言的,包括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不仅要保证基本生存,还要保持基本发展,这就需要具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是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5]

综合国内外研究,我们可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数字计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团队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其职业核心能力都应该包含该层次的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具有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上述六项核心能力,这些能力是专业技能与技术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

二、中本贯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区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层次性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拥有中职、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我们选取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由于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和中职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因此学生接受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培养类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类型 中职 中高职贯通 中本贯通 培养目标 一线高素质数控技能人才 高端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

技术应用型人才 ]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职”到“中本贯通”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处在递进式关系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中本贯通不是中职和应用本科的简单“嫁接”,而是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对应的岗位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层次水平,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在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上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具体能力水平和要求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课程),在职业资格分级、职业能力分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需要的衔接标准和体系。比如,就“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这一项而言,对三年中职的学生无明确要求,对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求至少英语三级水平以上,对中本贯通学生要求至少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同理,在其他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上均显示出差异性。因此,学校在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力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区别(如表2所示)。

(二)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性

由于中本贯通班级的学制长达七年,因此学校针对中本贯通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贯通设计。培养中本贯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仅需要区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层次性,而且也应当注重在平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包括管理过程的渗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渗透。

1.管理过程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比如,针对贯通班遴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优秀教师,组建“专业导师”队伍,每一位学生自进校始就配备一位专业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幫助学生尽快适应与熟悉专业学习,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方面给予针对性、个性化辅导。

2.第一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公共课程方面。从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发现该校公共课程承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任,以期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比如:与人交流能力(语言能力)融入“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数字计算应用能力融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专业课程方面。实践证明,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仅仅通过某一门公共课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必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为此,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实训课程要求学生一人一机,独立完成实践操作,培养实践技能,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必然是职业核心能力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撑,学生不可能顺利完成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任务。而完成项目的过程恰恰推进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并启发学生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应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时机、环境与技巧。

3.第二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

本科学校与中职学校应具有较浓厚的工程与应用文化氛围,构建各类专业社团、职业技能竞赛等多元化平台,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做中学,激发中本贯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践实训平台。在参与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面临许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当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促使学生使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来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严格规范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工作后都需要清理机床、打扫工位,每周对规定包干区域进行清理与整顿。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和有效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实训平台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解决和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社团活动展示平台。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培养不同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学数学建模社是一个专业技能类社团,每年通过校级建模、全国建模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通过宣传数学建模和推广数学建模知识来提升他们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体精神和拼搏精神。又如,3D打印社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学生通过社团可以将自身潜力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各项技能竞赛平台。许多院校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上,但事实上学校可以有意识地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于各项技能竞赛的平台。比如,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每年均举办技能节,竞赛项目涵盖学生作文竞赛、英语听力与阅读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以及诗文朗诵比赛等,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增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能站在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主动思考成败的原因,及时提高自身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与人合作团队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目前,中本贯通的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旨在通过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为主线,凸显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开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和外部环境,其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应有所侧重。建议实行中本贯通的学校结合具体专业情况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效的路径设计,并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程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让教师掌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并在平时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5]中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EB/OL].[2011-10-29].http://www.hxnl.cn/a/hudong/peixunzhinan/2011/1029/345.html.

[2]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82.

[3]郑阳.理念下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86-88.

[4]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6.

作者:朱晓佳 万军 陈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关怀儿科护理论文下一篇:说唱形式戏曲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