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经济发展

2022-07-15

第一篇:贵州民族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的目标。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民族制药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强省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贵州民族制药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大好时机。

贵州苗药是全国六大民族药之一。“十一五”期间,贵州民族药业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凸显较好发展势头。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足本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促进民族药业发展,提升了药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目前,贵州省已有150家药品生产企业500多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认证,其中,民族药制药企业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70%以上。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31个,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有81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处方发明专利权116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已有15家民族制药企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产业链,其中,有4个药材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据统计,2000年~2009年,贵州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平均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医药行业仍逆势而上,保持了较大增幅。特别是在2009年,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仍然以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发展速度速度快速发展,在众多工业类别中位于四位,仅次于电力烟草和饮料工业,产值达到151.3亿元。

日前出台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打造民族制药贵州品牌,做强做大现有“益佰神奇百灵同济堂”四个著名企业品牌,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企业15家,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个。全省还将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材药品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医药销售网络。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该局将努力通过监管手段促进民族药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继续推进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走资产重组兼并联合道路。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基本思路,力争实现贵州省“十二五”医药工业发展目标。

第二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

摘要: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性、文体交融等特点,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发展墩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114-04

Guizhou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into Traditional Sports

??XU Yi-fen??

(Physicai Education Dept,Guiyang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8,China)Abstract:Guizhou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t has been the national wisdom and spirit of then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specific expression.The features of it aredistinctiv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blend.It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modernization driving of our country and popular fitness activities and improving theoverall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features;Trends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深刻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和参与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多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和民族性格,竞争勇猛而不粗野、情绪饱满而含蓄内向、妙趣横生而不庸俗,突出了身体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世代相传,魅力无穷,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对贵州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苗族的划龙舟,舞狮;彝族摔跤,赛马;侗族抢花炮、斗牛、武术;瑶族的瑶拳,打陀螺;水族的狮子登高,踢毽等。笔者在此选择了其中在贵州影响力大,与贵州渊源深远的项目加以探析。

(一)竞渡

龙舟竞渡是中国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贵州苗族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贵州黔东南苗族同胞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如台江、施秉的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清水江,生活中的部分来源是依靠清水江,便产生了对清水江的信仰,每年端午前后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米为子船,龙头,龙须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术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种颜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彩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的骠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的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的体育活动,是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青睐。

(二)斗牛

贵州少数民族的斗牛,起源于黔东南和黔南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从江、榕江一带,斗牛时,斗牛场一般设在村寨外的平地里举行,平地四面有山紧紧围住、四周的延缓的山坡供无数人驻足观看,斗牛场地通常还插有高牌、旗帜。四周山上,旌旗飘荡,特别美观,斗牛以两牛为一组,各由其主人牵牛进场,然后呜炮示威,两牛登场后,则相互用角相抵,胜负从中确定。胜者由牛的主人牵牛绕场一圈,鸣炮呼号以示庆贺,这种传统体育活动浸透了风土习俗,充分反应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三)舞狮

舞狮是贵州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蕴藏着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

松桃苗族人民的舞狮是山两名青年扮演用彩布做的雄狮,前有一名手持绣球的武士逗引,后有一笑眯眯的大头佛“伴随",在锣鼓声中进行跌扑、翻滚、跳跃的表演,动作逼真,观众随舞狮者一起强烈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舞狮的世界,更为精彩的是高空舞狮,在场地中间重叠起九张或十二张大桌子,最上面那张桌子四脚朝天。“狮子"在“笑脸佛"的逗引下,从下一张桌子钻过,再翻到上面一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狮子"踩着那四脚朝天的桌子脚尖上,表演各种惊险高难动作、妙趣横生、舞狮最初是为了祭祀神,驱除灾祸,而苗族人民则视之为一项欢庆丰收,预兴旺的体育娱乐活动,松桃苗族的高空舞狮,是力量、技巧、意志和勇敢的综合表演,并在历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为贵州苗族的代表性项目登台表演,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贵州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看出所具有的明显特点。

1、地域性。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应了某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又是当地人群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能,如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族,传统体育“划龙舟”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需要和谋生手段,保留着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袭至今。

2、传统性。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苗族的芦笙会、四月

八、花山节、吃新节、鼓藏节,侗族的多耶祭萨、花炮节等,以及新办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中国黎平侗族鼓楼艺术节等,都包括有诸如赛马、斗牛、斗马、跳芦笙、赶鸭子、抢花炮、赛龙舟、斗鸡等比赛项目。

3、兼融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兼具文体融为一体的特点。例如:苗族的上刀山、瑶族的打陀螺、侗族的抢花炮、布依族打铜鼓、壮族的抛绣球等运动项目就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以民族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令参与者与观赏者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使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达到满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直接得到情感抒发。

二、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传承和更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已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认为,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取向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作一些必要的努力。

(一)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和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健康科学的轨道,为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更快走向世界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要用科学规律指导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促使从民风、民俗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系统、稳定、独立的发展道路,科学化是我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将从更新中得到升华。

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组队参加每隔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节奏推向高潮,而大量民族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形成规范化。

受一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打破民族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而使其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基地,更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从欧洲的各种球类活动到门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是以学校为载体全面推广和普及,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更应如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将之作为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

(四)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点,将使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使不同地区的人民普遍拥有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简单易行易开展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口遍及全省各地,民族传统体育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可以预见,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将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越开越鲜艳。

(五)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并参与,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同时也可举办邻县,邻省民族体育项目的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结 语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任何体育的研究,都应当立足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来开展。贵州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衡量文化时是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贵州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进,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之花,一定会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 云.中国体育教育学报[J].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

[2]周传良.民族传统体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卡迪纳.他们研究了人[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博阿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概论.体育与科学.第21卷(总第、123期)[M].2000,03.

[6]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石 船)

第三篇:贵州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

科研项目招投标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为更合理地使用学科建设经费,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贵州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主要采用科研项目形式,科研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具体办法规定如下:

第一章

重大项目资助额度、资助范围和申请条件

第一条

每项重大项目资助经费10-15万元。具体资助金额根据专家对研究成果的评审而确定,优秀等级15万元,良好等级12万元,合格等级10万元。

第二条

重大科研项目的项目申请人条件和申请项目条件

(一)申请人条件

1.55岁以下的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

2.申请人应该是正高职称获得者或者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职称获得者,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作为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对所申请的项目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准备。

3.申请人近1年内无出国留学计划。

4.申请人必须组织一个学术团队,该团队至少3人,最多7人。其中必须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二)申请项目条件

1.所申请的项目能保证在1年内完成;每人只能申报一个研究项目,并不能作为其他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项目申报的,一人最多可以参加两项。

2.已经立项的所有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第二章 一般项目资助额度、资助范围和申请条件

第三条

一般项目面向本校教师招标。一般项目每项资助经费0.5-1万元。具体资助金额根据专家对研究成果的评审而确定,优秀等级1万元,良好等级0.8万元,合格等级0.5万元。

第四条

一般项目的项目申请人条件和申请项目条件

(一)申请人条件

贵州大学在编在岗教师、科研人员。

(二)申请项目条件 1.所申请的项目能保证在1年内完成;每人只能申报一个研究项目,并不能作为其他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项目申报的,一人最多可以参加两项。

2.已经立项的所有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第三章

项目申请与评审

第五条 申请者须认真和如实地填写《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重大招标项目申请书”或“一般项目申请书” )一式6份,报送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申报重大招标项目需同时提交课题活页一式6份。

第六条 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第七条

招标项目遵循“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评审原则,按照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初审、专家评审、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审批的程序进行。

第八条

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提出计划资助的项目及资助总金额,报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审批,由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对拟资助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九条

项目负责人接到招标项目批准通知后一周内,应按通知书要求,认真填写《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招标项目合同书》,经所在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三份报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逾期不报,又不说明理由的项目,作自动放弃接受资助处理。

第十条

科研项目获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应立即按合同规定开展研究工作。研究计划实施中,更改实施计划、延长年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批准后报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审批。

第十一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或变更,若因故调离学校,应全额退还经费。因出国或其他原因,项目不能继续执行的须到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办理项目终止手续,未办理手续的按擅自终止处理。

第十二条

项目未能及时开展研究或擅自终止研究,以及擅自更改研究内容的,撤销该项目并追还全部经费(属不可抗拒特殊原因的,退回余款),并取消今后申请学校所有项目的资格。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有责任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并及时就项目的进展情况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出国等情况与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沟通,督促负责人报告项目实施调整情况。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

重大招标项目资助经费,按照基准10万元、分批核拨的办法下达,立项之后拨付4万元,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4万元,结项之后拨付尾款:合格等级拨付2万元,良好等级拨付4万元,优秀等级拨付7万元。

第十五条 一般项目的教师项目资助经费,按照基准0.5万元、分批核拨的办法下达,立项之后拨付0.5万元,结项之后拨付尾款:合格等级不拨付余款,良好等级拨付0.4万元,优秀等级拨付0.6万元。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由财务处按项目建帐,专款专用,项目组按《贵州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使用。

第十七条

重大项目应在获准立项后的第7个月提交《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重大招标项目进展报告》,由学科建设小组进行中期检查。对不报送进展情况或中期检查工作无进展,以及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将缓拨或停拨下的资助经费,直至中止该项目研究工作。

第十八条

凡有以下情况者,须退还已获资助的经费。

(一)项目组主要成员因出国或其他原因而使研究工作不能按合同进行;

(二)不具备继续实施条件;

(三)擅自停止执行或改变研究计划,须退还已获取的资助经费。

第六章

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十九条

重大项目应在通过中期检查的第12个月前填写《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重大招标项目验收申请表》、重大招标项目结项报告以及按《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重大招标项目合同书》要求应提交的其它相关材料,由学科建设小组组织专家进行结项验收。

第二十条

因故不能按期结项的,应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及所需延长的时间,经学科建设小组同意后,方可延长结项,但只能延期一次,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半年。延期后到期仍不能结项的,须退还已获资助的经费。 第二十一条

重大项目的成果,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篇,其中至少有1篇一级期刊论文或者5篇CSSCI论文。

2.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2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 第二十二条 一般项目的成果,须符合下列条件: 1.教师项目需在CSSCI期刊上发表6千字以上论文1篇。 2.提交研究报告2万字。。

第二十三条

所有项目的研究成果应注明“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招标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二十四条

招标项目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归属贵州大学所有。

第六章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负责解释。

贵州大学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

二0一0年二月廿十日

附:贵州大学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洪名勇 成员:王秀峰,刘锋 联系人:李晓红

第四篇:贵州民族服饰采风报告

2013年4月19日,我们扬州大学服装1001班的全体同学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乘上了K11列次火车,开始了为期九天的贵州采风之行。

次日下午,我们到达了此次采风之行的第一站—镇远。二十多小时的火车,让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镇远这座自然之美的历史古城,以它清新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瞬间缓减了大家的倦怠。镇远是中国文化古城之一,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儛洋河畔诗意盎然。无论是青砖黛瓦,高封火墙,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都让人心神畅然,流连忘返。

21日早餐后,我们出发前往凯里。途中,我们参观了革家文化的代表—麻塘革寨。关于革家人的种种传说,虽无法考证,却令人神往。进寨的喝酒仪式让我们看到了革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安逸的生活状态也让人印象深刻。革家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女子的服饰比较奇特,少女戴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绣花衣,并罩以铠甲式披肩,下着百褶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值得一提的是,革家蜡染古朴大方,花纹精致多样。

入住凯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小七孔景区。景区内各个景点景色优美,趣味盎然。小七孔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为道光十五年建,故得名“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水上森林让我难以忘怀。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4月23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台江姊妹节。这一天,苗家的兄弟姊妹们身着各式精美服装游行在长街上,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从工艺技法上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各种手法相互穿插,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使得纹样百出,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他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的鲜艳与丰富。苗族男装上衣大都对襟,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苗族女装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苗族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桃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桃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菱形桃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多为红、黄、绿等色。银饰是这场游行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姊妹节当天有一个苗族服饰创新大赛,关于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与创新,这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所谓的民族风格,就是从民族服饰中借鉴一些形式要素,将之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而民族服饰的要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图案、服装附件、装饰品、色彩搭配等方面。 我国的民族服饰极其丰富,如何更好的将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时尚的服饰中,则需要更多的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另外,就是要对服饰前沿流行信息敏锐的把握和灵巧的应用。

姊妹节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国现存的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寨子里别具特色的当属吊脚楼民居和风雨桥。吊脚楼结构严谨,美观而实用,“依山筑屋吊脚楼,高低参差藏幽林。门前芭蕉蔽炎日,屋后清溪淙淙流。”吊脚楼参差藏于幽林,溪水清冽芬芳,树木葱郁诱人,山间鸟语灵动,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许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风雨桥则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的生活,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自成一道风景。

下一站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县芭莎苗寨。当进入寨子时,芭莎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门。芭莎男子的发髻是男子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子头部周围的大部分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下午我们入住了肇兴侗寨。这个寨子,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没有被开发的村寨,雨水浸过的泥路,满是稻梗的农田,规模不大的小商店,三轮车,牛车,抱着孩子串门的妇女„„他们依旧保持着平时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隔离,淳朴的生活气息令人似乎忘却了城市生活的匆忙与繁琐。

虽同是侗寨,堂安侗寨却又不同于肇兴侗寨。堂安侗寨依山而建,坐落在梯田之巅。寨内石阶随处可见,因历时已久,已经被磨得光亮。居民用水来自山上的清泉,清泉水温润清甜,居民用它来洗菜、浣衣和饮用。寨中的妇女大都身着蓝色或深色右衽上衣,穿黑布小鞋,并挽髻扎深色头巾。这里的生活同样与世无争,安静悠然,令人神往。

入住贵阳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它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中国服装发展到明代,综合传统式样自成体系。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束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身着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一双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几天以来,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边走边欣赏,似乎忘却了平日里的烦心琐事。对于此次采风,第一,也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民族服饰的深刻了解,和对于民族服饰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的深刻思考;第二,我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感受到祖国疆域的雄伟辽阔;第三,就是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并不断追寻,我们一样会循着美好,一直追寻下去。

古城镇远

革家服饰

苗族姊妹节精美服饰

西江吊脚楼

银饰项圈

肇兴侗寨男子发式

堂安侗寨的生活场景

堂安侗寨的山泉水

屯堡的太婆们在路口绣尖头绣花鞋

贵州梯田

姓名:仲玉勤 学号:100307138 指导老师:严加平

陈欣

2013年5月7日

第五篇: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崖洞葬”

2015-06-15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黔南崖洞葬遗址20多处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

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

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

据陪同考察的当地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瑶族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少数民族悬棺洞葬的族群。

在荔波有瑶山和瑶麓两个瑶族乡,两个乡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瑶山乡的瑶族丧葬是立“图腾柱”式的碑记实行土葬,而瑶麓乡的瑶族却仍然实行崖洞葬,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传承洞葬的族群。

瑶麓乡的瑶族是一个封闭在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深处的民族,崖洞葬按家族氏摊分着山林里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的洞窟。

当老人去世了,族人们砍来树木,解成木板,做成“井”字形的棺木。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形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们为死者煮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着棺木跳起“打猎舞”。待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女人们在村寨口停下脚步,跪着火把消失在茫茫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中。亡灵黑夜上路,是要亡灵不再认识回村的路。后生们抬着棺木,走进原始森林。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再现棘,走一条陌生山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钻刺蓬攀悬崖,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他们照古老的规矩,按姓氏把棺木放置在洞窟里。然后一齐转身离开洞窟。此时,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洞,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的地方。

在瑶族人心中,亡灵安息的洞窟里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些人的棺木是不允许进洞的,只能摆放在洞外原始森林的野地里,如儿童非正常死亡及在外死的人。 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崖洞葬

近日,记者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到距离都匀市区70多公里的石龙乡小冲崖墓考察看到,位于半崖的岩洞呈弧形状,地面呈锅底型,宽如一个篮球场,高约10米以上,洞厅内数十具棺材被人为地撬开,棺盖和棺合横七竖八,死者的骨骸和遗物散落满地,有的棺材被乱石淹没,有的棺木有被火烧的痕迹,整个崖墓没有一具完整的棺材。

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整个洞内堆满了数千具葬人的棺材,清朝曾被大火烧毁部分棺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洞内约有1500具堆放整齐的葬人棺材,“大跃进”期间,附近村民在洞中熬硝失火引燃棺材,延烧13个昼夜,烧毁棺材1000具左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洞内尚有葬人棺材500具左右,有大胆青年进洞撬开棺材“寻宝”,以此将棺材抄得乱七八糟,满地一片狼藉,同时,还发现大部分尸体保存完整;更有甚者将棺材偷出去,或加工成木板,或用油漆粉刷修饰一番后充当好棺材高价出售。

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初步考察认为:黔南拥有众多崖洞葬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崖洞葬是黔南从事粗放农业耕作兼营狩猎和采集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族属以及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等方面情况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荔波县将瑶族崖洞葬俗及葬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之列。但是,惠水、龙里、都匀等众多原来规模宏大、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崖洞葬如今人为破坏严重,十分可惜。专家说这应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抢救和保护。

神秘的崖洞葬文化

黔南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上千具。

黔南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材十分少见。其中有木板拼合式高架棺,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有栓棺式,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有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有整木挖凿的圆形棺,即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棺盖和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

自古以来,黔南苗瑶族同胞大多居住大山深处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至今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在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发育良好的石灰岩山区崖洞与溶洞较为普遍,这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黔南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的一些瑶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是近数十年之事。黔南崖洞葬大多为苗瑶族葬俗。目前所见的崖洞葬年代大多为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

考古专家认为:崖洞葬是黔南从事粗放农业耕作兼营狩猎和采集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族属以及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等方面情况均有很高学术价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下一篇:工作心得体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