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2022-05-0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法治建设民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1:

民法典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成果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集体学习。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立法,它的制定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民法是关于人身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财产的归属和流转的法律规范,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的基础性法律。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我国颁布民法典,不仅对经济社会生活有着长久而深远的意义,也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我国自古就有制定成文法典的传统,编纂过《唐六典》《大清会典》等法典。编纂法典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法治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分别成为十九和二十世纪法治文明的典范并一直适用至今。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已经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在二十一世纪编纂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将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从建立到完善,始终以维护每个人的民事权益、增进每个人的幸福为宗旨。民法典在编纂中创制性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有效落实了宪法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求。人格权编对器官、细胞、血液捐献,人体临床试验,人体基因、胚胎研究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均作出了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是人格权保护的重要方面,民法典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规定违约行为侵害人格权的,有人身纪念意义的物品受到侵害的,也可要求精神損害赔偿。民法典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回应了民生问题。比如,专门增加一章对居住权作规定,以推进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又比如,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明确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召回费用由召回义务人承担;若未及时召回,适用惩罚性赔偿。

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民法典的编纂充分彰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一方面,民法典是中国民事法律理论多年成果的重要体现。此次编纂将侵权责任作为最后一编,发展了民事法律理论。传统民法学理论将侵权与合同并列,作为债的一种类型来认识,将侵权责任作为最后一编,是充分认识到侵权责任的救济属性,将其作为兜底保护的规定。另一方面,民法典是中国民事法律理论回应新时代要求的重要探索。民法典首次确立了绿色原则,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中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民法典还积极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引领信息文明时代的民法发展。合同编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订立合同以及这些合同的履行设置了专门的规则。侵权责任编对网络侵权作了更为周全的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包含着民族的精神密码,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民法典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副主任)

作者:孙福庆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2:

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修改完善,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又是民生问题。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正如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民法典草案时所说,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載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编纂民法典,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新华评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3:

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与前景分析

[摘 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讨论我国的法治化建设的道路应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谈起,在经历了曲折之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文章旨在分析法治建设的历史进行的基础上,对我国法治化进行分析,以期待更好地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法治;建设;进程

一、法治的概述

我国的社会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发展阶段依旧离不开对法治的建设和探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法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时期,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并针对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法治前景进行展望还是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要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首先要明确法治的内涵。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最早关于法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对于“法治”的内涵做出了解释,认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大家的普遍服从”,这被认为是最早关于法治内涵的界定。大多数人认可的现代法治是形成于十三世纪的英国,是由英国著名的法官柯克在与查理二世国王的争论中提到的,柯克指出了“法律是国王”的论断,被认为是揭示了现代法治的最基本的内涵,即法律至上。其论断影响了人们后来对于法治的探讨,例如,英国著名法学家戴雪从民主权与有限政府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所谓法治的法律上性。

可以说,法治的概念是源于西方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其自身的国家形态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引入西方法治的概念之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经行了一些中国化的解释。引用王利民教授对于法治的内涵的概括,即包括法律至上,良法之制,人权保障,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五个方面。

可以说,王利民教授这五方面的概括也同时指出了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五个基本方面,在明确了什么是法治之后,笔者就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来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是政治文明进入民主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的程度。新中国建立之后,法治建设在曲折中逐步发展,下面就具体回顾下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笔者在此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讨论。

(一)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讨论我国的法治建设,一般认为是从1954 年宪法颁布开始的,自1954年新中国宪法颁布之后,土地法等适应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部分法也相继得以制定,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新中国建立初期,在1954年宪法的带动之下出台了数十部关乎国计民生的法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雏形得以初步建立。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萌生起步阶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我们的政权还刚刚建立,各项制度还处于探索时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法治建设在当时还只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线路的规范。

(二)法治建设的停滞阶段

自1959年到1976年,法治进入停滞甚至倒退阶段,许多法律形同虚设,不再发挥其社会规范的作用,“法律虚无主义”盛行,就更无从讨论强调法律之上的法治建设问题了。

(三)法治建设的恢复阶段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法治建设停滞的阶段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新思路的转变,法治建设又开始走入正轨。这一时期,法律重新得以定位,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我国的法治建设开始被重视并切实提上工作议程。随后。国家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并相继制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在内的九大部门法,法治化建设的步伐明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日趋完整,法律的地位逐渐被强化,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一时期的法律也是国家主导的,多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四)法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备阶段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另一标志就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的把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理念的正式明确和宪法保护,为我国法治建设开辟了又一新的阶段。在此之前的法律建设多是停留在“以法”治国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正式转入了“依法”的阶段,实现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自此之后,我国的法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都顺利开展并取得瞩目的成效。法律的制定也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如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在22条中强调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7年制定《物权法》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各项财产安全,之后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法治建设上的一大重要成就,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随后的其他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和大量司法解释的出台,对法治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法治建设成就分析基础上的前景展望

可以说,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从起步至今,虽然也经历了挫折,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国家单向主导立法、权利在法律运行当中的限制、法律体系不尽完善、人民参与化程度偏低等不足,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法治建设依旧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分析其取得成就及取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总结之前法治建设的经验,为之后的法治建设的道路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下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新中国建立初期与现在法治建设相比较,很容易看到国家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行政及相关工作的格局和思路,法律建设当然也不例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得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供操作的社会规范的法律得到重视。因此,在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情况下,确立依法治国,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仍然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对于法律的重视依旧不会变,法治建设依旧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法律至上的理念指导下重点立法,保证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至上是法治内涵最核心的部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中也看到,法律至上理念的确立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步骤。当然,法律至上和法治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形成,这首先是立法的工作。要在立法上讨论法治,就涉及到对于法律的评价,即在通说的观点中认为,只有在“良法”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讨论法治,这就要求立法工作不仅要制定符合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完备的法律,还要保障制定法律的正当性。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各因素日新月异,法律的制定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法治观念的转变下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以及配套法律服务和保障制度的建立

法治观念的转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治观念的进步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步伐和速度,在法治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关于法治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够落实。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时俱进的指导之下,法治建设不再停留在有法可依的阶段,更加注重行政过程中的法治和执法司法过程中法律正义的体现,讲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于政党机关和行政司法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此外,现代化的法治理念还要求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法律服务和保障机制,形成完整的法治建设格局,从而实现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四)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要求下更加注重法治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要求之一就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法治参与程度上。我国法治建设初期由于社会制度法治理念等都处于起步阶段,法治建设多是国家主导的单方向展开的,但是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的提升,对于法治化建设参与的要求逐渐显露,保证人民的法治建设的参与,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今后法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小结

总之,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理念的因素,更好地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对明确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我国今后法治建设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 (第二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375.

[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2.

[3]刘礼忠.法治与人治异同论[J].法制与经济,2009(12):19.

[4]刘茂林,王从峰.社会建设的宪法学意义——兼论中国宪法及宪法学的未来发展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8.

[5]杨淑珺,朱宗侠.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困境[J].兰州学刊 2007(6):114.

[6]信春鹰.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红旗文稿,2008(18):31.

[作者简介]姚兵,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谢龙,湖北羚圣律师事务所。

作者:姚兵 谢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站策划管理论文下一篇:行政制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