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选个人事迹

2022-08-01

第一篇:推荐人选个人事迹

学雷锋先进个人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地质学2012级2班 董博

我来自一个绵阳的一个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读书期间有幸接收着社会与政府个方面的资助。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心里一直都是存在感激的情绪,因此我长期也经常去参加各类的志愿服务团体与活动。帮大爷大妈们扫地;5.12地震我也积极在第二军医大与第四军医大的安县驻扎区进行志愿服务。高中时,遇到一个高一的学妹患急性白血病,身为学校学生会主席的我,主动运用在学校的各类资源,帮她在全校范围内筹集医药费,最后共筹得医药费7万余元。

我一直乐于参与到各类的志愿服务,或许是因为感恩,感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或许更是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将一份感恩的情怀传递出去,温暖更多的人。一进入大学,我便加入了学院的知源爱心基金会。这是非常特别的团体,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中共党员或者是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党员的高度先进性。我因高中入党,刚入大学已经是中共预备党员,便荣幸的加入了这个集体。来到这个集体是我大学志愿服务的开端,也是我大学四年志愿服务的家。

大一期间,我代表基金会参加学校农民之子协会与成都医学院青志协联合举办的课外辅导员支教活动。活动期间,我们坚持一学期每周前往新都区红星村村委会对需要可也辅导的孩子进行辅导。开始我以为没几个孩子会坚持来,后来我才明白,很多孩子都愿意来参加我们的辅导,这也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我们不能辜负孩子们对我们的期待。我们还挑选了2个特别困难的孩子,去他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帮助他们度过心里的那个坎,让他们明白贫穷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努力,要加油!我们还送去我们辛苦筹集到的慰问。希望能在生活上帮助他们。

之后我还参加校医院组织的健康活动月宣传活动,成为校医院优秀志愿者,并且在之后新都区红十字协会举办的急救员培训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懂得救急知识的红十字急救员。刚拿到证书一个月,在一次路过17栋的路上,发现校园巴士与一名女同学相撞,我走过去看见女同学倒在地上,耳朵有血流出来,应该是头部受撞击造成。女同学因头部受撞击疼痛难忍,不停的翻滚,我与几名路人不停的劝她不要动,也帮助她已正确的姿势躺好等待救护车到来,我用她的电话给她的室友打了电话,等到她室友到来,救护人员也到来了,我便离开去上课了。或许这件事很小,可是我学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了其他人,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帮助更多的人,是我一直都在追求的。

2014年暑假,我带领知源爱心基金会前往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小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可是以前都是在县城区进行实践活动,这次我们来到了偏远的一个小镇上,我们希望我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做在表面上,我们要做到大家心里去。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志愿服务,从课业辅导到心理辅导,从艺术培养到体育锻炼,我们尽心尽力。我们还为当地贫困学生送去慰问金,这些慰问金来自许多党员的捐助,老师的捐助,已经毕业学长学姐的捐助,我们做义卖所得等等。我们希望将这些钱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温暖,而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是吗?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基金会的实践队被评委校级优秀实践队,我也被评为校级优秀实践个人。

2015年7月,这是个意义非凡的7月,现在我已担任担任知源爱心基金会会长,我牵头联合学校助学励志协会、四川省少先总队前往阿坝州金川县进行义务支教活动,这次我们联合社会各类组织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送去图书5000余册,成立图书室;各类捐助金额17000余元,解决部分孩子的短期生活问题,并且成立知源爱心助学金与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并且成立社会实践基地。我们还成立成都市公益组织交流群,便于公益资源的交流。

我曾说过,我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做在表面上的,上海能近公益组织通过网络的宣传与公益组织交流群联系到我们,2015年10月,我们又再次前往阿坝州金川县。坐卡车,跨草原,翻雪山,历时4天,为8所小学,1000多名小学生送去数千件衣物与书包,6000余本书籍。

这四年,我带领知源爱心基金会做了很多事,我们每年为新都区香城中学、利民中学、金都中学的部分贫困同学送去助学金;我们每年参与各类校内外大小的各类志愿活动,公益活动30余项;我们每年成立社会实践队,前往各地进行志愿服务并传递志愿服务的精神。

这四年我也通过知源爱心基金会锻炼了自己,成长了自己。每年国家助学金的爱心承诺书,我都做到了,甚至是做的更多。公益很辛苦,可是我却坚持了四年,这四年,我获得了众多荣誉,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学习上我也努力着,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3次,二等4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中海油助学金2次;还获得飞翔奖社会工作奖入围奖。

我做过的志愿服务虽然多,可是我觉得还是不够,今后参加工作,我定当做更多的公益服务,感染更多的人,这是我对于公益的态度。或许我能力有限,可是我希望积少成多,知源爱心,细水长流,终将汇聚为一片汪洋。

第二篇:“星级少年”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赵某某,男,14岁,xx一中初

一、某班学生。他的小学前五年是在农村度过。父母忙于农活,知识有限,所以他从小便学会了独立,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麻烦他人。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他都抓紧时间高效、高质的完成作业,然后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收拾秋时,他还能为辛劳的父母做上一顿不丰盛但热气腾腾的饭菜!

农村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小学阶段没有开设英语。为了象城里孩子一样接触与认识英语,他更是吃了不少的苦!每一个周六周日,当其他的同学们尽情的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却抱着那本视若珍宝的英语书在象初三的小叔学习,请教!正是他的这份自强不息,好学肯学的精神,使他转学来到县里后,各科成绩也一直排在前列!

虽然家境困难,他依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他懂得母亲的辛苦,深刻体会到父亲抚养自己的艰难!所以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与同学攀比吃穿!他通常穿的就是那身校服,唯一的零食也就是母亲在天热时为他买的一块雪糕。为了节省开支,在二小上学时,他还瞒着妈妈走着去上学,把做公交的钱省了下来!后院的阿姨看见了告诉了妈妈。妈妈很生气,可望着他捧出的那一大把的零钱,妈妈心疼的哭了!

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刚转到二小读书时,由于农村的学校不重视练字,所以他的字写的不好!“学习成绩优秀,字也得写的漂亮啊!”班主任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深深的刺痛了他!他不服气,决心也要写一手好字!于是,他去书店买来了10元一本的楷书字帖,每天一有空闲便抓紧时间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字还多次被老师张贴在评比栏中展示!

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使他有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在小学,无论是在期中还是在期末的抽测,还有六年级的全县统考,哪一回都少不了他!而且每一回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捧回了一张张奖状!

走进一中,他是一名初中生了!他更加自主认真的学习,团结同学,做老师的好帮手!平时在学校里,每逢打扫卫生,班里值日,他总是一马当先,不怕脏不怕累!班里开展什么活动,他也积极参加,出谋献策。14岁的年纪,他已经能够理解老师的辛苦!他上认真听讲,后认真完成作业!他记得老师的每一句教诲,也常常因为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而激动不已!他关心老师,听老师的话,认真负责的对待老师交待的每一个任务!

相信,自立自强的他,一定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小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一定会送给他一个更加精彩的明天!

第三篇:争做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西南石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陈晓军

陈晓军,是西南石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名普通党员职工。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在加班工作,致力于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主动上门,为师生送去贴心的服务;热心公益,努力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不分寒暑假,都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

2014年,西南石油大学第一次实现了数字迎新;2015年,西南石油大学第一次实现数字离校;2016年,西南石油大学校园卡开启了互联网充值时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陈晓军辛苦的付出和努力。

记得那是2014年的暑假,为了实现数字迎新,他和工程师们一起,经常加班加点,修改程序bug,打通了迎新系统和学费缴费系统,实现迎新现场各环节办理。为了尽快让新生在家里能看到自己的班级、住宿,能够网上缴纳学费,他专门建立迎新工作群,撰写迎新系统简易操作手册,帮助各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班级分配、学号分配,帮助后勤学管中心完成宿舍分配。为了做好迎新准备工作,他时间关注迎新准备进展工作,主动联系没有完成分配的老师,手把手指导老师,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甚至到凌晨

3、4点,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金秋9月,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迎新现场井然有序,大一新生利用身份证就可以完成迎新报到流程。这时,陈晓军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感到以前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他和他的团队夯实基础,打通数据链路,人事、科研、教务等形成了一体,门禁、考勤等一卡通应用更加广泛,网费充值、学生寝室电费充值等物联网建设越来越便捷,成绩自助打印、会议申请、在线支付等公共服务正式启用,学工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投入使用,学校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他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广泛好评。他多次在考核中获得优秀,他所在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的二级单位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他所在的科室,则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主动上门,给师生送去贴心的服务

2015年暑假一天晚上8点多,他接到了退休教师申群亮老人打来的电话。给他,申群亮老人说家里上不了网。于是,陈晓军他赶紧丢下手头的事情,到老人家里仔细检查,认真维修,让老人可以安心地上网。告别老人,刚回到家里,老人又打来电话,说电脑手写板无法打开。于是,他又立马赶到申群亮老人的家里,耐心地帮助老人解决问题。他细心地告诉老人如何操作,下次出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临走时,老人直说谢谢,陈晓军说,“这是应该的,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

“主动上门,给师生送去贴心的服务。”是他信奉的宗旨。在办公楼、实验室、学生宿舍,我们都最经常会看到他和他的团队的身影。他专门建立了信推部网格化服务群,从手机使用、计算机维修、打印机、网络等问题到系统使用,他和他的团队都第一时间解答,不能马上解决的,亲自上门了解具体情况,现场进行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积极协调,保证每个问题在自己这开始也在自己这终止,让师生的每次反馈都能够圆满解决。

他和他的科室工作人员还经常主动去各单位进行服务大走访,收集师生的建议,针对建议逐条解决或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师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应必有答”,这是他们科室定义的服务宗旨,受到广大师生点赞。

热心公益,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义务计算机维修、宣传网络防诈骗知识、实施网络新认证乐享便捷新体验、你我同行推进信息化,在这些志愿活动的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一次“实施网络新认证乐享便捷新体验”志愿者活动中,忙着考研的王同学在活动现场匆匆留下联系方式就去上课了。当时,陈晓军正在挨家挨户地宣传无线网络。直至晚上六点半左右,一直忙于工作的陈晓军想到了王同学,于是主动联系王同学,帮助王同学配置无线路由器,让同学第一时间体会新认证带来的便利。“老师,您的服务太周到了,太感谢您了,都是吃晚饭的时间了,耽误您吃晚饭了。”王同学说。 当陈晓军从该同学租房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时,家里年幼的孩子还等着他回去做饭呢!

“陈晓军,在工作和生活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我们都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温暖,感受到他带给我们的正能量,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该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肖晓华说。

陈晓军始终坚信,践行雷锋精神,奉献要发自心里,要立足工作,从小事做起,为师生、为学校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贴心的服务。

第四篇:全省第八届福星拟推荐表彰人选主要事迹

(排名不分先后)

1.

郁蓬山主要事迹

郁蓬山,女,1919年5月出生,淮上区吴小街镇八大集农场居民。虚岁百岁的郁蓬山老人四世同堂,如今已有23名子孙后代的她是邻里亲朋人人称羡的福星老人。老人现在与小儿子葛国和生活在一起,老人头发花白,却整理得十分干净利落,安详地坐在轮椅上,只要见到来人老人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伸出手打着招呼。“坚持早起早睡、合理的饮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再加上小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老人总结出的她的长寿秘诀。

一、土坯制成课桌,烽火中坚持上课。在郁蓬山老人的家中,有一个破旧的纸盒子,装满了几百张小纸片,上面工工整整写满汉字。据女儿葛国侠介绍,郁蓬山1919年出生,一辈子爱学习,并且懂音乐,擅长吹笛子和箫。解放前,郁蓬山曾是一名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日寇一边学习。

郁蓬山老人回忆,上世纪30年代末,她在老家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泰山小学任教。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让学生有课桌使用,郁蓬山用土坯堆成课桌,将上面打磨平整,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由于师资匮乏,郁蓬山教授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很多学科。为了躲避日寇的突袭,上课期间,专门有人在外面放哨,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他们便带着学生从教室逃离。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郁蓬山从教十余年,桃李满天下。

1958年,郁蓬山进入安徽省蚌埠市原第三玻璃厂,当了一名配料工人。“人家都说粉尘有毒,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干,我不怕。”郁蓬山说,她在工厂一直干了15年,然后下放两年后,又回到工厂,一直工作到1979年60岁退休。

二、乐善好施,收养孤儿,为残疾人送终。离休后,郁蓬山老人来到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八大集农场,和小儿子葛国和生活在一起。她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平时,郁蓬山老人总是乐呵呵的,碰到有人遇到困难,乐于伸出援手。

小儿子葛国和介绍,郁蓬山老人一辈子不管碰到啥困难,不管遭受多大委屈,都能积极面对,从不抱怨,而且喜欢帮助他人。上世纪90年代,农场小朱的残疾哥哥朱宜宣从农村老家过来投奔他。当时60多岁的朱宜宣无儿无女,是个聋人,而且眼睛几乎看不见。到农场不到半年时间,弟弟小朱突然去世,一时间朱宜宣生活没了门路,吃饭都成了问题。郁蓬山老人知道后,便将他喊到家中,说多口人就多一双筷子。从此,朱宜宣就成了郁蓬山家中一员,这一待就是近20年,直到朱宜宣去世。郁蓬山老人将朱宜宣和弟弟埋在一起。郁蓬山老人说,弟兄俩又在一起了,这事圆满了!

此外,让郁蓬山更牵挂的人,便是小秀了。小秀是上世纪90年代郁蓬山回蒙城老家时收养的弃儿。当时才4岁,郁蓬山老人将她抚养大,并手写识字卡片,教她认字。2003年,小秀小学毕业,因为户口问题,她到了蚌埠市福利院,并在那里考上了大学。

为了帮助小秀找到亲生父母,2010年,郁蓬山和家人带着小秀多次回到蒙城老家,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帮助小秀找到了亲生父母。如今,小秀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小秀回蚌埠的机会不多,但郁蓬山时刻惦记着她,希望小秀回来再喊自己一声“太太”。

三、捐献遗体,40年夙愿如今终于实现。上世纪80年代,郁蓬山老人的小儿子葛国和为了照顾老母亲,放弃去城里生活的机会,靠制作、销售小板凳,养活并陪伴着老母亲,是农场人尽皆知的大孝子。母亲已百岁,还有一个夙愿——捐赠遗体未实现,这让葛国和很着急。于是,他再一次和蚌埠日报联系,希望帮助母亲完成最后的愿望。

“您好,俞站长!淮上区八大集农场有一名百岁老太太希望捐献遗体,您能过来帮助办理手续吗?”

2018年4月4日上午,蚌埠日报社记者陈昂打电话与蚌埠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俞鹏站长取得联系。俞站长正在外面办事,得知这个消息后,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好的,我赶快回到站里拿登记表,估计要一个小时才能到。”

上午11时许,俞站长来到淮上区八大集农场。他走进门,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郁蓬山老人正笑呵呵地望着大家。得知老太太不平凡的一生后,俞站长表示无比崇敬。 “老太太,您成为我市第649位遗体捐赠志愿者,感谢您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祝您身体健康,安享晚年。”临行前,俞站长向郁蓬山表示感谢和祝福。

“死后烧了可惜,捐了还或许有用。”郁蓬山老人说,40年前,自己曾到蚌埠市红十字会填写过一份捐赠器官的登记表,但工作人员说必须要子女签字同意才可以。后来一忙,这事就给耽误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个多年的心愿如影随形。如今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

百岁人生,百年传奇。郁蓬山老人希望将来辞世后也要为医学事业奉献自己最后的价值。她用自己的一生阐述奉献精神。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在这一点上,郁蓬山老人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2. 王秀英主要事迹

王秀英,女,家住蚌山区喻义巷,虽年逾84岁,依然红光满面,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家庭十分和睦,子女事业有成,老少关系十分融洽。

王秀英老人拥有健康的心态,保持规律生活,老人自退休后,不论严冬还是酷暑,每天坚持5:30起床,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饮食清谈。每天坚持看健康节目。老人一直都说“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同样重要”。老人与儿媳相处融洽,儿媳也很孝顺,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每逢节假日都买上老人爱吃的东西陪老人享受儿女之欢天伦之乐,邻居们见面都说老人真有福气,老人总是乐呵呵的说我的儿媳妇们都跟闺女一样亲。

老人平时为人热情大方,与邻里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看到谁家有困难总是主动去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她总是积极地帮忙。群众威望高,邻居谁家有家庭纠纷,她都主动帮助调解,街坊邻居谁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有次两家邻里因为楼上漏水的问题争吵了起来,原来楼上的水管破裂漏楼下厨房里都是水,楼下住户说话不好听导致两家争吵,王秀英老人知道后,分别和两家人谈谈了解情况,对楼上说你家漏水给人家照成麻烦,人家说两句你应该理解,说些好话也就没事了,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退一步还是好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啊。最后楼上觉得自己做的确实不对,于是主动向楼下道歉,两家又成了好邻居。

老人年轻时生活水平不高,肩负着日益繁重的家庭生活,为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但从不叫苦喊累,每天都是踏踏实实的劳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幸福的生活。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先想着留给老人和孩子,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但不能亏待老人孩子。但对孩子的培养,老人非常注重爱心,让孩子爱家人、爱社会、爱每个人。老人在今年蚌埠市创建文明城市时不但主动把自家门口打扫干净还带领邻居都把自家门口打扫干净,有了他的引导,邻居们也都自觉遵守。也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王秀英,她善良朴实,吃苦耐劳,几十年来她对媳妇的爱超过对亲生女儿的爱。与千千万万个天下母亲一样,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普通妇女,她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她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劳善良、纯朴是她们一家做人的标准,是邻里们羡慕的家庭。人们常说,世上的关系最难相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在她看来却不然,因为她与媳妇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融洽的。王秀英老人是左邻右舍出了名的好婆婆。

多年来,她通情达理,持家有方,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迹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的爱让她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欢乐的幸福。她为了使我们安心工作,她默默奉献家中四个孩子,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把他们拉扯大,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懂事了,平时经常回来看望自己的奶奶。

三年前王秀英不幸腿折断住院,孙子孙媳他们日夜守护在奶奶身旁,王秀英不想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工作,也不想让孩子们破费,多次劝孩子们把她带回家休息,可以节省孩子们的时间和金钱,可是孩子们还是坚持在医院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康复回家,可见老人的健康身体跟家人的爱护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她的善良朴实她才有福气活得那么健康,被媳妇和孙女照顾得那么好。

如今老人已84周岁,依然身体健康,精神十足,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喜欢关心国家大事务。经常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当前社会百态,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心态乐观健康,谁家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还是想到去找老人商量商量。老人言传身教,教育子孙们要做诚信守法的好公民,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模范榜样。老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现在,老人以乐观的态度、豁达的思想胸襟、奉献社会的道德情操,为邻里做出榜样来,为晚辈们做出表率,成为大家敬重的楷模和值得效仿的长者,是我们社区公认的福星代表。

3. 张怀宾主要事迹

张怀宾,男,93岁,蚌埠市高新区山南新村居民。90多年人生的他,经历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见证了在“三座大山”蹂躏下的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日益强盛,人民富足安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他为人豁达,不为名,不为利,他一生勤俭,对生活乐观向上,四世同堂营造和睦大家庭;他与老伴尚玉珍相濡以沫,造就了70年的钻石婚姻传奇,令世人感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教子有方,邻里相处非常友善。他热爱学习,从不争强好胜,他始终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为了使孩

子能健康的成长,他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味,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在生活方面,他勤勉刻苦、教育孩子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四世同堂营造和睦家庭。张怀宾、尚玉珍夫妇一生共生育了3个子女,2个儿子1个女儿。从出生到上学、工作,直至成家立业,几乎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年代完成的,夫妻二人省吃俭用,一个个把他们拉扯大,教育成人。在张怀宾眼里,尚玉珍勤劳持家、疼爱子女、关心丈夫,与邻里和睦相处,是个难得的好妻子;在尚玉珍眼里,张怀宾是个乐观向上,诚实守信,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在子女们的眼里,张老宽厚仁德,是责任心极强的好父亲。平时,子女都能常回家看看料理家务,一来陪二老聊聊天,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慰籍,情感有了依托;二来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如有不适,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三来照料生活,买些时令蔬菜及鱼肉孝敬,帮助拖地、洗衣被,检查用电、用水、用气安全隐患。每年中秋节、春节之际,儿孙乃至曾孙们都会来孝敬二老,两位老人有时还和孙子、曾孙子们做游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四世同堂让老俩口好生幸福、快乐、自豪。如今,这个家庭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团聚也让邻里们羡慕不已。

二、邻里相处友善,从不争强好胜。张怀宾与人相处,从不说东家道西家,从中拨弄是非,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一句俗话说:“金邻居、银亲戚”,这句话说明了邻里团结和睦的重要性。“主动处理好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睦邻气氛。”他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和家人。哪家邻居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周围的邻居都说他们是热心肠的人。他每遇烦心的事总能做到坦然处之,及时化解。

三、乐于助人,传颂美德。张怀宾一直热心社区公益活动,做些力所能及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就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奉献自己的爱心,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张怀宾老的口头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多年来他默默为社区、为他人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是他的美德。坐公共汽车,张怀宾常给体弱病残的妇女,小孩让座。有的乘客说:“你这么年纪大还给人让座啊?”说:“人老心不老,我就是要给当今的年轻人做个榜样。

四、作息规律,生活丰富精彩。张怀宾现在已经93岁了,每天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生活起居特别有规律。他早上6时30分会准时起床,中午休息1小时,晚上10时以前上床睡觉。早晨起床后先把全身按摩一遍,接着在家门口锻炼身体,还能在卧室里做了几个蹲立动作。问及张怀宾老人的长寿秘诀,老人开心地笑着说: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每天早晚运动2~3次,“好习惯+好心态+多运动”。正是由于他经常运动,93岁的张怀宾老人看上去只有75岁。

控制饮食,吃家常便饭。他从不挑食、不贪食、不偏食,平时多素少荤七成饱,也不抽烟,高兴的时候会喝点酒,但不会贪杯。哪怕再爱吃的东西,也不能吃得过饱。张怀宾老人说,他最喜欢吃水果和糕点,最不喜欢吃辣椒。“知足常乐”心态好。尽量不要生气,有什么事情或想法就说出来,过后也不要放在心上。长期保持乐观心态和精神“松弛适度”,这很重要。

爱好广泛,晚年生活丰富精彩。93岁的他,满头银发,耳不聋眼不花、口齿伶俐、思维清晰。他总是闲不住,不但爱看书、报纸,还常练练太极拳。通过学习、健身活动给自己带来健康快乐。

第五篇: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拟推荐人选先进事迹

1、 俞书宏

俞书宏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的学术骨干之一,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兼任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博士点负责人。他始终活跃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前沿,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化学、聚合物控制矿化、无机-有机复合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探索研究等。近十年来,所领导的课题组在在当前国际前沿的纳米科技、仿生科学等相关领域作出了重要的成果,围绕复杂形态与结构的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构筑、组装以及相关性能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模拟生物矿化与仿生材料、无机合成与制备、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生物质转化制备新型碳纳米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推动了国内“模拟生物矿化和仿生材料研究”这门新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在模拟生物矿化与仿生合成特殊纳米结构材料等研究前沿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书宏教授的主要业绩和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如下:

他建立和发展了聚合物控制晶化法制备特殊形态与结构的无机材料的技术。发现于常温常压下外消旋聚合物分子可诱导手性结构的螺旋纳米线的形成,提出了螺旋结构的形成机理,论文在《自然材料学》上发表,被《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的突出成果作为研究亮点报道;运用聚合物控制晶化法构筑了多层结构方解石晶体,将以往水溶液中的聚合物控制矿化过程拓展到混合溶剂中,合成了高度单分散球霰石微球,发表后被《化学评论》等综述引用;构筑了被誉为“Escher多面体明星”的凹陷硫化铜十四面体,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关注,英国《自然》、美国《化学工程新闻》、《自然中国》在 “研究亮点”和“科学聚焦”栏目加以报道。提出了水热炭化共还原法实现淀粉和糖类炭化和离子催化单体交联的思路,制备了多种贵金属/碳(或聚合物)微纳电缆,提出了软-硬模板协同生长机制。发展了生物质液相炭化法制备高活性碳基材料的技术,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和关注。发展了多种低维半导体和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揭示了纳米棒的形成机理;发明了一种制备特种磁性纳米环的新方法;发现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半导体-有机复合纳米结构材料。

已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上发表SCI论文218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达3400余次,其中高影响因子I.F.大于3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155篇,IF大于6的论文52篇,其中Nature Materials 1篇,Angew. Chem. Int. Ed. 6篇,JACS 5篇,Adv. Mater. 15篇,Adv. Funct. Mater. 14篇。受邀在Adv. Mater., Top. Curr. Chem.,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MRS. Bu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综述论文和特征论文十二篇; 受邀在Marcel Dekker, Inc.、John Wiley & Sons、CRC Press、Kluwer/Plenum等十一部英文专著中各撰写一章。应邀在高登会议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多次。

基于在聚合物控制晶化、纳米化学等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俞书宏教授获得国内外多项重要学术奖励,并受国内外多个学术组织和期刊邀请担任职务。

具体任职情况如下:

英国RSC期刊《 Chemical Science 》编委 (2010-)

英国RSC期刊《CrystEngComm》国际咨询委员 (2008-)

《Adv. Mater.》中国科大材料科学研究专辑,客座编辑 (2010)

《Adv. Funct. Mater.》“中国科学家的纳米材料研究”特别专辑,客座编辑 (2010)

国际Elsevier期刊《 Mater. Res. Bull. 》副编辑 (2007-)

国际期刊《Nano Research》国际咨询委员 (2009-)

国际期刊《Current Nanoscience》编委 (2005-)

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国际理事会成员 (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第十三届评议组成员 (2010-)

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组长(2005-2009)

《科学通报》编委 (2008-)

《无机化学学报》编委 (2006-)

2、胡友秋

胡友秋教授将教学视为教师的天职,善于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他曾承担多门本科基础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课堂教学任务,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受到同学们的普遍赞许.现任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的邓中翰院士,在大二(1988年下半年)学习电磁学课程时曾就一个电磁学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胡友秋教授做了书面解答,并给予热情鼓励.邓中翰博士在2006年6月访问母校时回忆起这段往事,深情地说:“科大的老师对学生总是特别爱护,对学生求知欲的诉求总能够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让我非常感动,倍受鼓舞.”对于在海外求学深造的科大毕业生,胡友秋教授也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由他指导本科论文的90届毕业生王赤同学,先后在国内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和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他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胡友秋教授一直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并给予具体指导.王赤博士对此十分感激,曾说:“从开始至今,我的每步经历无不伴随您的指导和无私帮助.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只有努力工作.”

胡友秋教授积极投身教材建设.曾编著《高等物理精编—电磁学》,主编《电磁学》,合著《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后者荣获1996年度中国图书奖.为发扬科大重视基础课教学的优良传统,胡友秋教授参与了教材贯通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任务,具体负责电磁学和电动力学贯通教材的编写工作;相关教材《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上、下册已于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胡友秋教授不仅积极投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指导工作.自1984年以来,累计指导40余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所培养的研究生曾荣获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颁发的多项奖励,其中李醒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陈耀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胡友秋教授和青年教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力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1994年,学校聘任他为电磁学“领衔主讲教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博士,副教授)为1993级本科生主讲电磁学.在青年教师主讲过程中,胡友秋教授坚持随堂听课,并在课前、课后做出具体指导.他曾多次(1991,1993,1994,2000,2003年)应学校师资处邀请,为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介绍课堂教学方法.

由于胡友秋教授多年投身教育事业并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安徽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胡友秋教授在日地空间物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也十分出色.他擅长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和解析研究,科研工作涉及太阳活动区物理、行星际动力学和磁层物理多个领域.在计算方法设计、磁静平衡态稳定性分析、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的储能和释能机制、磁流体激波理论和行星际激波传播、磁场重联和螺度守恒、太阳风理论和高速流演化、磁流体力学灾变现象、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整体行为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共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国际SCI刊物80余篇,已发表论文为SCI刊物他人引用1000余次.作为主要成员(排名第二)从事《太阳大气动力学的数值研究》项目,荣获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日冕物质抛射及伴随的激波研究》项目,荣获1995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参加《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项目,荣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太阳风的加热和加速》研究项目,荣获200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综述报告;所建立的太阳风模型为国内外同行普遍使用,被列入美国空间天气计划执行计划(2000年7月,第二版)的三个太阳风研究模型之一,胡友秋教授被列为该模型的开发者和联络人;作为第一作者的一篇关于无力磁场稳定性分析的论文,荣获2003年度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的科研成果,曾多次评为优秀成果.

胡友秋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曾担任国际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的副主编,现任地球物理学报、空间科学学报和天文学报的编委.曾多次作为评审专家组成员和空间物理学科评审组组长,参与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胡友秋教授曾荣获合肥“七·五” 期间优秀科技人员(1991年)称号,自1992年10月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拟推荐对象先进事迹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正式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包含了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五大一级学科。实验室的目标是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知名科学研究中心和交叉人才培养基地。其使命是成为能够引领以量子调控重大基础研究为主导的原始创新和NBIC的交叉创新,并为国家提供未来信息、能源、人口健康等高新技术发展所需的知识和人才。

实验室筹建以来,全体成员团结协力,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交叉学科基础前沿,努力推进交叉创新研究。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加强团队建设,打造特色研究装备和实验平台,深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积极规范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效能,从而在科技竞争力、创新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撑、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科技竞争力持续增强、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实验室积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基础科学前沿,发挥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认真凝炼科学方向和研究内容,系统开展涉及微尺度层次的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科学及其相关交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科技竞争力与创新研究成果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生力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验室目前是国家“量子调控”重大研究计划的依托研究基地之一。2006年以来,已在量子调控、纳米科技、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四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全部参与领衔承担了14个项目,成为国内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最全和最多的单位。此外,实验室还分别领衔承担了两项“973计划”和一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10年,实验室又领衔承担了中科院量子通信专项。

在国家重大任务的支持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团结拼搏、勇于创新,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单分子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成果,若干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连续7年入选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是国内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科研单位;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高温超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事件、2次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一次入选《Science》杂志评选的2008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实验室的成果多次被各种重要学术杂质、网站、媒体正面报道和评价,一批杰出的研究人员还分别荣获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多种荣誉和奖励。

筹建以来,实验室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1项。此外,实验室发展和研制的量子保密通讯技术和装置参与并圆满完成了国庆60周年的通讯保障工作。

截至2010年6月,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3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30篇。在各学科国际顶级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包括Phys Rev Lett63篇,PNAS 6篇、J Am Chem Soc 29篇,Angew Chem Int Ed16篇,Advanced Materials 20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生物学期刊8篇等。

二.科研团队建设业绩突出、领军人物不断涌现

实验室根据战略目标与研究计划,多途径地支持科研队伍的发展和完善,以事业、感情和氛围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营造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形成团结协作、互相信任、高效有序的团队精神。实验室通过采取引进、提升和培养等方式构筑人才队伍,特别是发挥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着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实验室已具有5支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4支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有力地促进了交叉创新研究工作的开展。实验室2007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 荣誉称号,2010年又获中科院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奖。

实验室始终将引进领军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吸引和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模式。实验室筹建以来,已相继从海内外引进交叉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0余人。2008年,实验室成为国内首批20 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已有6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落户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共有7位院士,11位首席科学家, 27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9位百人计划入选者。

三、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实验室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创新研究平台,为学校的许多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培养改革和本科生的交叉符合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示范作用。实验室利用雄厚的科研学术条件和教学资源,采用暑期学校、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举办培训班、论坛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并获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实验室已培养博士近300人,其中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10人、“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1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实验室研究生班级连续3年荣获“安徽省先进班级”。实验室还不断探索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在教育改革和合作办学方面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2006年,实验室成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创新研究中心,2008年,实验室同科大少年班学院共同申报的创新人才试验基地获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四、学术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国际影响力日益显著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积极围绕“国际化、开放式、高水平”的理念,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筹建以来,实验室主办了13场国际学术会议,海内外专家约700人次走进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研究人员200余人次赴海外进行讲学、访问和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多人次在诸如美国物理年会、美国材料年会、国际真空年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实验室还同海外的一些著名实验室、研究机构形成了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海内外学者的学术合作和交流,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地位。

五、运行管理机制的规范与不断完善

实验室积极探索在高校中建设国家实验室的经验和机制。例如:实验室提出的研究人员和学院“双聘”的创新性管理机制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高度

评价。该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实验室人员的退出和后顾之忧,形成了实验室和院系良性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实验室还不断推出促进和激励交叉创新研究和原始创新、培养年轻交叉人才成长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有效地保证了交叉创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实验室建立了以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了实验室的民主和规范化管理,显著提升了研究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检报告分析报告下一篇:铁路运输物流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