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2022-04-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对教学时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实验可行性等影响和制约化学实验教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全面地探析。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制约;影响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篇1:

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从培养模式、导师责任、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究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并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的成功实践经验为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其他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 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按照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以及具体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然而早在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建言时就提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认为具有民主而又活跃学风的加州理工学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他指出真正的创新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从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从26万人到2013年的计划招生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2011年,硕士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生力军,其招生规模扩大,而培养质量却没有相应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西南大学王许人概括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三大原因:一是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三是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又有其特殊的成因,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并探索出可行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面临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较为典型,并有较为成功的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具有可移植性。

二 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在读筛选机制不完善

在研究生之前的学习阶段,我国工科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在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再教育,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调研,大部分入学选拔考试从内容和题型上看,大多数题目还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很少有突出评估应试者创新素质的题目,反映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比例相对较少,在入学复试阶段也是走形式,没有精心组织设计考试过程,从而未能真实客观地考核入学学生的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导致入学考试只选拔出“应试型”人才。与西方国家“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不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入学后,没有建立起良性竞争的筛选机制,淘汰率低,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在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这导致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2.导师角色“老板化”,科研平台“公司化”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配置足够的师资力量,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现今一位导师带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并不罕见。这导致即使导师有足够的学术水平,也无法有充足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教育资源紧张,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而学生只沦为替导师干活的工具。

科研项目是孵化创新成果的温床,深度参与科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措施。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TSSM计划在高校预研中,研究生作为主力军得出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而在国内,某些导师变成跑项目、要经费的老板,交给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是没有创新性的工程任务;学生只需通过现有的知识和成熟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没能从科研项目中找到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口,整个模式与公司化的运作如出一辙。

3.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学术交流存在壁垒

一项技术的发明、一个工程的实现,无不依靠团队的力量。只依靠个人的闭门造车很难完成有创新性的成果。目前创新性的成果,多出现于交叉性学科领域,这就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然而,在高校中提供这种跨学科交流学习实践的平台还相对较少,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弥补空缺的知识和技术。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即使在同一实验室,他们之间也不进行资源共享和充分的交流,而是互相保密与竞争。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导致创新思维无法形成。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也就是说要想创新,必须广泛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技前沿。而目前除顶尖高校和优势学科外,大部分专业领域的学生很少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存在壁垒,观念较淡薄,与国外开放而激烈的学术氛围相比保守了许多。

三 北京理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北京理工大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顶层优化设计,建立资源倾向优秀生源、优秀生源汇聚优秀导师的机制,激活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抓好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努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针对不足,采取了如下措施:

1.拓宽选拔范围,完善筛选机制,采取可持续性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有各种弊病,但目前对普通学生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而且无法在几年内进行彻底的改革,所以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推免研究生的资格来实现对创新人才的有效选拔。国内外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所以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开始逐渐重视竞赛对学生的影响,也加大了投入,并给予部分获奖学生保研的机会。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和北京的各类学科知识和科技竞赛一万多人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1138项。此外,北京理工大学以国家、市、校三级实践创新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常年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近1/3的本科二年级以下学生参与申报项目,仅2011年就立项400多项。在连续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中,北京理工大学累计有7件作品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奖,蝉联“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冠军。这些创新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同样获取了研究生入学的推免资格。为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还推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相比传统的培养方式,更具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此计划同时引入了动态遴选和淘汰机制,实现对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养,并形成良性竞争,彻底转变了学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的功利性入学动机。

2.完善导师责任制,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选拔优秀导师开设高端交叉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建优秀研究生导师与优秀学生深入交流的平台,建立起优秀学生和优秀导师的双选机制;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协同指导研究生。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相应责任;制定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使优秀生源向优秀导师倾斜;增加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加突出导师作为指导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作用。

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度科研不够、没有任务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教学实验基地19个。各学院在校外研究院所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68个,涵盖了宇航、机电、机械、光学、信息、电子、控制、化工、材料、生命、管理等学科领域,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已有7个硕士学科和5个博士学科进入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了创新培养模式。

3.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985工程”三期建设,投入建设经费2400万元,重点建设可容纳300个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跨学科综合创新实践中心。在国际交流方面,北京理工大学也给予了学生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人数显著增加,每年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生约200人,占博士生总数的11%。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层次,在积极开展公费资助留学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中短期国际交流、中外交换生等校内公派项目,尤其是重点发展基于国内外导师合作研究基础上的短期交流和联合培养。此外,共同授予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借助博士生的海外交流机会,与海外专家学者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基地,形成“以规模带质量,以质量促规模”的良好国际化交流局面。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导致各项培养计划之间缺少内在的相互支撑,未能形成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尚需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在实践中创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11.5

[2]屈建成、牛奉高.全国研招规模10年翻番近3年就业率低于本科[N].新民晚报,2012.10.22

[3]王许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1.5.30

[4]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N].南方周末,2009.2.26

[5]卢毅屏.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4~56

[6]樊鸿伟、洪刚孙、孙永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8(6):43~44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赵红 张文博 王宁飞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篇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对教学时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实验可行性等影响和制约化学实验教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全面地探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制约;影响因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石,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实践活动,是化学学科最形象、生动的教学载体。因此如何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化学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制约和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下面就结合教学经验,对其进行探析。

1 受教学时机的影响

课堂的教学时间一般为45分钟,学生在45分钟内的注意力分布是有区别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20分钟,学生在这一时间段中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1]。教师若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注意力在不同时间段上分布的趋势,把实验要点和实验操作过早或太晚讲解,都可能使得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课堂基本环节之间,还夹杂有课堂上师生提问、交流等互动过程。有些教师因为害怕45分钟无法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任务,就习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一个劲地自我演示实验,完全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梳理知识、动手操作的机会,殊不知, 教师言之谆谆, 学生听之藐藐。相反,如果课堂上,教师采取“放养式”教学,实验内容粗糙带过,其他时间都留给学生,任其发挥实践水平,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结构定会趋于涣散,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则趁机偷懒,影响其他同学的活动[2]。

2 化学实验教学受教学目的的影响

当前,尽管素质教育旗号打的很响,尽管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核心,但高考这一无形的指挥棒仍然制约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充分发挥。一年一度,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各界都紧盯的升学率仍然是老师头上一块“重石”,压得化学教师只能服从于“高分”宗旨,把学生当作考试和做题的机器,而限制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拓展。这样徘徊在“推行课改”和“坚持传统”的两难境地中,就使得大部分的实验教学实践只是名不符实的“素质教育”[3]。

3 化学实验教学受教学方法的影响

俗话说的好:“兵无常法,水无定势”,我们的高中实验教学方法也是如此。一方面,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该将别人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课堂,而是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达到实验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随着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方法无疑阻碍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依据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高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实验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

4 化学实验教学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学环境对师生在课堂上各行其职的发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学环境包括班级设施的“硬环境”和班级氛围的“软环境”。班级“硬环境”指的是班级视觉可观的硬件设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室内也慢慢地增添了很多利于服务教学的设施,如图书角,科技模型、教学工具、多媒体设施、网络设备等。但这些新增加的“成员”,依然无法改变“主角”——四四方方课桌椅岿然不动的局面。班级座位的格式化的排列俨然局限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同样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课堂,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试想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现场操作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由于班级内桌椅固定摆放,偏向教室墙面和教室后方的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就无法直观清晰地观察到 “浮、熔、游、响、红”的实验现象,只能根据教师的描述照单全收。那么,由演示实验带动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记忆这样一个教学效果就无法理想地实现,更不可能让没有看清实验的学生加深对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记忆。好的学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实验设备,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则很少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这也大大限制了其实验技能的提高。

好的班级的“软环境”则是指学生之间互助友爱的关系,师生间默契、积极、主动地配合,班级内团结向上,良性竞争的班级作风。一个班级的软环境,时刻影响着师生情绪或是水平的发挥。很难想象,如果上实验课时,下面的同学总是投向冷淡、不屑目光,自己一帮人津津有味地聊天,不顾台上老师专注地做着演示实验;或是授课老师一副冷淡,拘谨的表情,对学生的反应漠不关心,本应该活泼的教学氛围变得压抑,紧张,嘈杂。这样的教学环境,如何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如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何有助于他们提高科学实验操作水平?

5 实验教学受化学实验可行性的影响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虽然实验对于化学教学起到了辅助甚至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但是,并不是化学课本中的所有实验在实际教学中都能一一施行,其过程受到实验效果、安全等方面的限制。

5.1 实验效果受限

化学实验操作起来灵活性较大,在实验前,教师要先考虑对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学校是否配备;在备课期间,要多次试验实验能否成功。如果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繁琐、反应时间过长的实验,就应该果断地想办法用其他方式替代,比如借助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取代现场实验。但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听觉震撼感降低,对学生熟练操作过程,培养化学实验分析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化学实验,难度较大,一些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5.2 实验安全受限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核心理念中所体现的和谐课堂,其重要保障是实验安全。化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受多种因素影响:化学实验中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毒药品,如涉及制备有毒的气体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这就需要专门的实验设施,普通的教室条件无法满足;若遇到腐蚀性刺激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浓过氧化氮、氢氟酸、冰乙酸和溴水等,取用时需尽可能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等[4]。

根据经验总结,对于操作复杂,具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可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观察过程,记录现象,思考结果;对于步骤简单,具有探究性质的无污染的实验,可由学生亲自操作,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化学思维的培养。但无论如何,化学实验教学中始终要灌输学生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冷静地思考,系统解决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可行性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让每一制约因素都尽可能得以有效化解,并且使得实验教学在创新发展中得以优化,让学生的实验创新水平有质的提高。俗话说的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增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乐乐.探究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结构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74-76.

[2]戴丽.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J].教育探索,2007(8):47.

[3]王祖浩.關于化学教学原则的思考与构想[J].化学教育,1996(8):8-11.

[4]张显竹.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9):156-158.

作者:陈晨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篇3:

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①

摘 要:“众筹”作为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门领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众筹融资的创新性、投资门槛低、筹资来源大众化等特点,为大学生选择投资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选择北京、上海、武汉三地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大学生个体特征、众筹平台属性、众筹项目属性、感知风险这四个变量为影响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关键影响因素,对各地政府、各地高校、众筹平台以及众筹项目发起者提出相关发展意见。

关键词:众筹 大学生 参与意愿 互联网金融 感知风险

1 引言

“众筹”这一商业模式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应运而生的经济产物,通过互联网联系来筹集资金,以支持其他组织或个人发起的项目。随着2009年全球首家众筹网站Kickstater的上线,众筹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中蔓延开来。为了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融资需要,众筹于2011年引入中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热点之一。随着众筹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美国众筹网站Croundfund Insider数據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最大众筹网站Kickstater失败项目高达59.55%,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此之中,19%的项目没有筹到一元钱,63.1%的项目只筹到目标资金的1%-20%,只有0.7%的项目能筹到目标的81%~99%。很多项目筹资不尽如意,据互联网数据显示,国内众筹项目的失败率也高达33%,所以大众是否参与众筹投资将直接影响到众筹项目的成败以及众筹项目的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当今投资者中具有鲜明代表性的群体,并是未来证券市场的潜在参与者,研究他们的投资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但是单独将这类群体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第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突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同时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对新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这样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使他们倾向于选择一些吸引眼球且新颖的投资方式。因此,众筹作为一种极具新鲜性和冒险性的投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第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正是新一代大学生成长阶段,网络已经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的网络意识已经根深蒂固。第三大学生对收益反应迟钝,对损失反应灵敏,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不求高收益,只求稳妥。而且他们特别注重投资的的安全性,回避投资的风险性,不敢进行股市基金类高风险投资[1]。同时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渠道匮乏,大多数来自于父母。由此可见,低成本、低门槛的众筹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低风险、低投入的理财选择。

因此本文将视角瞄准大学生,对国内大学生众筹投资者的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众筹的定义

众筹,源自crowdfunding(众包)一词,Ordanini[2]最早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通过互联网集聚大众资金来投资和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并将众包细分为大众智慧、大众创造、大众投票和大众集资四种类型。Lambert和Schwienbacher等[3]研究指出,众筹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众筹投资者大都通过网络支持创意,以捐赠或获取某种回报的方式为他人提供资金支持,其分为债券众筹、回报众筹、公益众筹和股权众筹四类。沃顿商学院的Molick[4]认为众筹应定义为:“创业者或团队通过互联网等非标准化金融中介模式向大众募集资金,为其文化、社会或商业项目进行融资。众筹与微型金融一样,是一种融资活动,融资者借助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或股权回报。基于已有研究对众筹的定义,我们总结出了众筹的三大特征:第一众筹是为项目募集资金;第二众筹主要通过众筹平台发布筹款项目并向公众募集项目资金;第三众筹主体由项目发起者、出资人、平台三大因素构成。

2.2 众筹的参与意愿

从上述文献梳理中我们了解到众筹的参与方包括项目发起者、出资者、平台这三大方面。众筹的出资者即大众,大众群体的能力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因此选择大众进行融资是众筹的主要特征。由于众筹是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大众对此还比较陌生。若想要吸引大众成功实施众筹,必须了解众筹的出资者的参与意愿,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项目发起者、出资者、平台这三个视角来探讨众筹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1)项目属性

项目属性包括项目的创意来源、目标筹资额、运作周期等,属于众筹运作链的上游环节。周逸翰和史琰鹏[5]认为目标筹资金额越大,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说明该项目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受投资者青睐的可能性越小,因此筹资成功率也就越低。目标筹资额是出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出资者在接触众筹项目时所看到的第一个信息。尽管只是一个目标数据,但可以反映发起者期望的项目规模和未来预计现金流量情况。所以,项目本身质量的高低也是影响出资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2)出资者

项目出资者居于众筹运作链的下游环节,是众筹项目成功与否的最终裁决者。一个项目只有在筹资环节筹集到目标资金才算成功。对于回报类众筹而言,出资者也是整个项目的消费者。吴建鹏等[6]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决策受其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因素以及宏观环境、政策市场、信息获取、上市公司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将投资者分成3类:理智型、情感型、综合型。我国学者李学静[7]和肖本华[8]对众筹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李学静认为影响投资者参与众筹的因素可能有:社会回报、物质回报、现金或有价证券等金融回报。肖本华认为,投资者目标多种多样,有的当作慈善行为,不要求回报;有的通过与融资者的积极互动,享受参与创新的过程;有的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如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或通过股权方式共享项目成功后的回报。

(3)平台属性

众筹平台是连接项目发起者和出资者的服务平台,起着核心关键作用。一方面,项目发起人向众筹平台输入项目,面向出资者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出资者通过众筹平台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以实现投资目的。在目前的市场中,众筹平台数目众多,而且所涉及的行业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综合性众筹平台在运营模式上大同小异,随着电商大佬们的相继涌入,市场份额越分越小,竞争愈发激烈。成立较早的回报类众筹平台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反而轻易就被新进入者超越。可见,回报类众筹行业各平台尚未打造出品牌的知名度,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和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口碑和人气依旧是决定筹资额与出资人数的主要因素。吴炜[9]在研究中提及“众筹作为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个模式本身存在信任缺陷。”一方面,众筹平台对项目发起人并没有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以及完备的信用防范措施,仅仅依靠两轮审核来确定发起资格,有失谨慎。另一方面,出资者对回报寄予的期望很高,但项目失败率也很高,一旦项目众筹失败,出资者的损失将得不到适当的赔偿。

同时,互联网创业众筹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大学生群体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作为出资者还是发起者,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更具有普遍性。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大学生群体为出资者,從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平台属性、项目属性、感知风险这四个视角来分析影响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因素。又考虑到出资者实际经验的累积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参与众筹决策的能力,它可能会造成影响因素的不同敏感程度。鉴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出资者的个体特征、平台属性、项目属性、感知风险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为提高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专家评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影响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10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

(1)大学生个体特征影响因素。个体投资者决策总受其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因素以及宏观环境、政策市场、信息获取、上市公司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针对大学生个体特征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在性别上有差异。男生对投资的兴趣大于女生,男生更倾向于投资。

H2: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在其学校所在城市上有差异。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就读的学生,由于其所就读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多,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更强的众筹投资欲望。

H3: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对其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生活费水平较高,有较多的空余资金和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更倾向于投资。

(2)众筹平台属性方面的影响因素。众筹平台是联系项目发起者和出资者的互联网终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委托代理风险,即信任缺陷。而大学生作为出资者,他们注重投资的安全性,愿意选择运营成熟的众筹平台。所以,本文针对平台属性提出以下假设。

H4:平台担保金额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平台提供的担保金额越高,其参与意愿越强。

H5:平台知名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平台的知名度越高,其参与意愿越强。

(3)众筹项目属性方面的影响因素。项目本身质量的高低也是影响出资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际上,大学生往往会先被一些较低起始投资额度的众筹项目所吸引,进而关注项目的实质内容。出资者对项目本身规划的感知,使其更为把握该项目的投资风险,降低了网络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激励投资行为[10]。这里我们可以把项目本身规划理解成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与周期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针对项目属性提出如下假设。

H6:众筹项目的起始投资额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由于众筹是一种面向普通个人的筹资方式,单笔投资的资金额度应充分考虑出资者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根据众筹项目的预算制定阶梯式的投资额度比较可行。结合大学生的投资特征,我们猜测,众筹项目起始投资额度越低,其众筹参与意愿越强烈。

H7:众筹项目的周期长短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由于众筹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作为低风险承担能力的学生更希望在短期实现自己的投资回报。所以我们猜测,众筹项目的周期越短,其众筹参与意愿越强烈。

(4)感知风险方面的影响因素。Featherman和Pavlou[11]预测了消费者对电子服务的接受程度与感知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其研究证实了互联网通用的6个风险维度:经济、功能、社会、心理、隐私和时间风险。互联网众筹这一新兴的筹资商业模式,也存在着投资风险。目前中国众筹融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法律空白和市场缺失,相较于其他网络商业模式,众筹参与可能面临着更为巨大的风险。而大学生这一稳健型的投资群体,为保证资金安全,在保证回报相同的情况下更愿意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项目。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众筹项目的感知风险会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所以,本文针对感知风险提出如下假设。

H8:项目的透明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在这里,我们用项目发起者汇报项目进展的次数来衡量。我们猜测:项目的透明度越高,表明出资者对项目的跟进程度越高,感知风险越低,其参与意愿越高。

H9:项目发起人的众筹经验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在这里,我们用项目发起人过去是否发起过众筹项目来衡量。我们猜测:若项目的发起人曾经有众筹经验,则大学生对该项目的信任度越高,感知风险越低,其参与意愿越高。

H10: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完善程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与众筹相关的法律条款完善程度越高,对出资者的权益保障能力越强,感知风险越低,其参与意愿越高。

4 实证研究

4.1 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及相关文献,定义相关因变量和自变量为表1所示。

4.2 预调查

众筹通过互联网发布项目和资金筹集,因此,本文的主体为对互联网熟悉且接纳新事物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选择北京、上海、武汉这三个大学生群体聚集的城市以线上发放问卷及线下走访的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在预调查中,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28份,有效问卷28份。预调查中采用Cranach’s Alpha系数进行信度测试,一般认为Cranach’s Alpha系数最好在0.8以上非常好,0.7~0.8之间较好,0.6~0.7是最小可接受值,0.6以下就要考虑重新编制问卷。本次预调查的检验结果显示,总体信度α为0.899,说明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分析显示:研究模型中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66.5%,KMO值达到0.871,巴特利检验p<0.001,说明问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问卷内容经过专家多次评审,具备一定的内容效度。

4.3 logistic回归分析与检验

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40份,收回22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204份,样本量满足数据分析要求。分析工具采用spss19.0软件。采用有序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计量模型为:

其中,Y代表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的程度(不愿意=0,不清楚=1,愿意=2),xi(i=1,2,…10)是对大学生使用众筹决策的影响因素,即性别、学校所在城市、生活费水平、平台的担保金额、平台的知名度、众筹项目参与的起始投资额度、众筹项目的周期长度、项目的透明度、项目发起人的众筹经验、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完善程度。公式中β0是常数项,βi(i=1,2,…10)是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在本文中分别表示上述各变量的系数。

将上文提出的影响大学生使用众筹意愿的10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的总体情况,似然比卡方检验的观测值为98.370,概率P值为0.00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概率P值小于0.05,拒绝零假设,回归系数不同时为零,意味着所有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相关统计量。出资者性别和项目发起人的众筹经验的P值几乎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与LogitP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假设H1和H9不成立,即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项目发起人的众筹经验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也无正向显著影响。

5 大学生众筹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1)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来看。首先,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在其学校所在城市上有差异,且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学生的众筹使用意愿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北京、上海、武汉三地比其他地区大学生群体更集中,新事物发展速度更快,同时也是国家最先大规模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试验点。通过实地走访当地高校的创业团队,我们发现这三个城市的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而且理财观念较其他地区更为先进。其次,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对其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即生活费水平越高,使用众筹的意愿越强烈。正如前文所言,如果没有家庭负担,大学生更偏好于风险投资。而众筹这一新兴投资商业模式,在国内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对大学生而言就属于一种风险投资。并且,在生活费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剩余的资金水平越高,越会倾向于将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

(2)平台的担保金额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这与实践相符,如贷帮网的袋鼠物流项目上线16天就由79位投资者完成了60万元的投资额度,该项目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为期一年的担保,在一年内如果该项目失败,则担保机构将全额赔付投资人的投资额度,因此对投资人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如果平台能像贷帮网提高对项目的担保金额,将有更多大众参与投资。

(3)平台的知名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平台实力强、口碑好、知名度高的平台来尝试投资。例如京东众筹平台上的蜗牛吸盘数据线,虽然只是对数据线很小的改动,但是其美妙的思路已经为它赢得了607位支持者59323元,要知道该项目距离结束还有28天。而国内的大多数平台质量层次不齐,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投资热情。

(4)众筹项目参与的起始投资额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大学生作为一种低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如果起始投资额度过高,大学生由于资金有限,则会放弃投资;如果起始投资额度过低,又会觉得没有众筹融资的必要性。因此,眾筹项目要想融资成功,必须进行合理的投资额度阶梯划分并且对投资者的回馈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5)众筹项目的周期长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众筹项目本身由于其复杂程度与周期长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较短的众筹项目周期中,大学生作为出资者在短期就能看到自己的投资收益,提高了其对项目整体的感知,使其更为把握该项目的投资风险,降低了网络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激励投资行为。

(6)项目的透明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低透明度表明投资者无法全程跟进众筹项目的发展阶段,众筹项目的投资回报不像购买实物那样能及时得到产品,通常是几个月或者几年,若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享受不到过程中的投资趣味,则会降低投资意愿。

(7)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程度对大学生的众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中的起步阶段,在面对投资决策时他们更倾向受到法律条款的约束保障,而目前众筹融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法律空白和监管缺失。众筹在民事法上没有合法的法律地带,处于无法可依的灰色地带,这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不参与众筹的原因。

6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本文我们发现能显著影响大学生众筹参与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所在城市、生活费水平、众筹平台的担保金额、众筹平台的知名度、项目的起始投资额度、项目的周期长度、项目的透明度风险、众筹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程度风险。所以,为了增强大学生使用众筹的投资信心,对各地政府、各地高校、众筹平台以及众筹项目发起者提出以下号召。

(1)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位特殊性,政府的监管和约束将为大学生参与众筹投资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险,这将极大提高大学生众筹的可操作性。政府应将众筹融资纳入法律范畴,为众筹融资提供合法保障,与时俱进,及时出台大学生众筹监管机制,帮助大学生规避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创造良好的创业投资氛围,肩负起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区建设的任务。

(2)高校应该加强引导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投资热情。第一对各专业相应同步增加众筹相关课程,缩小院校性质与不同专业对众筹融资了解的差异,整体性地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众筹的认知度。第二多举办众筹相关的投资融资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更加系统规范的认识到不同行业与项目对众筹的适用性。第三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推荐高校创业大学生去众筹平台参与实习,引入众筹平台的校园宣讲会。

(3)众筹平台主动设置健全的自我规范体系,提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通过上文的研究结果可得,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且有保障额度高的众筹平台,因此众筹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自己在高校中的认知度。第一主动走进大学生群体,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积极与高校合作,利用本身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大公司游学及实习机会。第二提高自身平台的信用和技术安全水平。对不同的项目发起者进行审核,对不同的项目类型采用信用评级,完善平台信息。第三平台应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专用的保障体系,提高项目担保额度来吸引大学生投资。

(4)众筹项目发起者因从自身原因出发,提高大学生参与意愿第一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需将项目创意达到可展示的程度,才能通过平台的审核,而不单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电子。第二发起者要注重对项目合理的规划,让投资者享受参与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用户体验。鉴于大学生群体对价格的敏感性,以较低起始金额投资或许是吸引其关注的好方法。第三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杜绝虚假宣传的信息不对称行为。

6.2 研究展望

本文问卷调查选择网上调查,样本质量控制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来还继续验证。另外,许多潜在影响因素尚未引入到本文的研究体系,未来将加入更多有意义的变量,扩大样本量和研究范围,继续丰富众筹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凌霞,宫永建.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

[2] Ordanini A,Miceli L,Pizzetti M,et al.Crowdfunding: transforming customers into investors through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11,22(4).

[3] Lambert Thomas,Armin Schwienbacher,Larralde B.Crowdfunding of small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4] Mollick E R.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determina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29(1).

[5] 周逸翰,史琰鹏.众筹项目成功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项目发起者的质量信号视角[J].财经研究.2016(9).

[6] 吴建鹏,黄佑军.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心理及其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商务经济,2012(5).

[7] 李学静.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3(6).

[8] 肖本华.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

[9] 吳炜.众筹来袭:改变传统的业态模式[J].中关村,2014(5).

[10] 郑海超,杨婷婷,陈东宇,等.创新项目大众众筹:资助人公民行为的价值[J].科研管理,2015(11).

[11] Endler N S.Personality: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M]. Netherlands:Springer,1993.

①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201610504090)。

作者简介:杨茵普(1996-),女,汉族,浙江省长兴县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主要从事大学生众筹方面的研究。

作者:杨茵普 何德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主体性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下一篇:探究我国经济两难的出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