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建设方案

2022-09-03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公共图书馆建设方案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及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

——“4-4模式”构想

蒋永福/张世颖

2012-9-27 12:00:34 来源:《国家图书馆学刊》(京)2010年4期

【英文标题】On the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China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nception of"4-4 Pattern"

【作者简介】蒋永福教授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世颖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80

【内容提要】实现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目标,必须合理设置建设主体,并构建相应的总分馆服务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悬殊,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设置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化模式。本文以分析我国现实国情为基础,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的“4-4模式”。表1。参考文献3。

【关 键 词】公共图书馆治理/建设主体/总分馆服务体系/模式构建/中国

从公共治理角度,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目标可概括为: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①。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并在一定建设主体格局下建立能够“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分馆服务体系。这需要按照“4-4模式”设置建设主体和构建总分馆体系:设置四类建设主体,并相应的建立四套总分馆服务体系。

1、基本思路与依据

1.1基本思路

“4-4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为指导思想,从国情现实出发,在不与现行国家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冲突的前提下,探寻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新模式,同时构建相应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为实现“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治理目标提供适宜的制度安排。

1.2依据

1.2.1政策依据

本文所依据的政策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国务院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上所有政策的具体名称略)。这些政策中所指明或包含的有关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定位、要求、目标等内容,就是本文论述的政策背景。

1.2.2实践依据

近十几年,国内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东、苏州、东莞、佛山、杭州、嘉兴、长春等省市进行的总分馆或区域联合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为我们继续探索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国外的实践,如美国的以多类型地方政府和联合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充当支持性建设主体的做法,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政府联合成为建设主体的做法,英国、挪威、丹麦等国通过法律规定“提供全面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责任”的政府“强制”做法,等等,为我国探索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2.3方法依据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基础差异悬殊,这就要求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中建设主体的设置以及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统计学中的次数分布理论(Frequency Distribution Theory),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进行了统计分组(表1),并以此作为因地制宜地设置建设主体的主要依据。

根据统计学中的次数分布理论(Frequency Distribution Theory),先把各省区人均GDP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再求出这31个数据的极差(即这些数据的差异幅度)。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72536-8824=63712,即极差为63712。然后确定组数和组距:根据Montgomery(1996)提出的“组数一般可以近似等于样本量的平方根”,设定组数为6,组距为极差除以组数63712/6=10618.7,由此得出如表1所示的各省区人均GDP分组状态。

2、四类建设主体与四种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模式:“4-4模式”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设置模式上,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模式有两种:一种以单一的独立地方政府为建设主体,全面负责提供所辖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其方式要么是建立一个或多个实体性图书馆来覆盖全区域,要么是以总分馆方式覆盖全区域;另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府组成联合建设主体,共同为所涉区域提供全覆盖的图书馆服务。联合建设主体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较普遍施行。另外,以地方政府为主要建设主体、以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的情况,在国外也普遍存在。本文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表1),提出四类建设主体和四套总分馆服务体系模式。

2.1“大城市政府+区(县)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在我国大陆所有的大城市中,实行“市政府+区(县)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这里所说的“大城市”包括:所有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28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厦门、宁波、深圳)以及京、津、沪三个直辖市。②对每个城市来说,由于市政府和区(县)政府处于同一个大的行政区域,而且市政府是区(县)政府的直接上级政府,所以这种“市政府+区(县)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比较可行。在“市政府+区(县)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中,市政府应该成为“主要建设主体”,区(县)政府应该成为积极加入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加入性建设主体”。两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决定方式应由两级政府共同协商而定(政府间协议)。国内已经出现的杭州市“一证通”模式、长春市“协作图书馆”模式等,均说明了“市政府+区(县)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的可行性。

在这种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市政府成立全市公共图书馆事务主管部门(在国外一般叫“图书馆委员会”或“图书馆理事会”等),在这一主管部门的统筹领导下,以市馆为总馆,以各区(县)所辖区域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图书馆服务为目标,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逐步形成总馆建设主体与分馆建设主体统一(经费来源统一),总馆主管部门与分馆主管部门统一(人财物统一管理,亦即管理统一),服务规范与水准统一(服务统一)的总分馆服务体系[1]。

需要指出的是,在前述总分馆特征(“三统一”)中,“服务统一”不难理解,也相对容易做到,但人们对“经费来源统一”和“人财物统一管理”可能认为难以实现,其理由主要是现行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难以突破。但实际上这一问题主要属于制度安排问题——只要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共图书馆的人财物作为“国有资源”,完全可以通过政府间的人员编制的重新调整、财政预决算转兑核算(相互转付),文献资源产权分立、流动使用,固定资产托存、划拨与增值分成等方式方法得到解决。当然,这些技术处理过程要规范化、制度化,以免出现归属不明、责任不清以及固定资产流失等现象。在这方面,上海市、杭州市、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模式)等已有各自不同的实践方式,这说明上述问题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2.2中小城市政府为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所有的中小城市政府作为单级独立的建设主体,负责为所辖区域提供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这里的“中小城市”均指现设有的地级市,全国共有333个[2]。把中小城市政府设置为独立的建设主体,突出体现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的基本原则。我国至今仍然实行“地级市政府主管县级政府”的体制,但现在人们对“省管县”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将来是“地管县”还是“省管县”,都不影响中小城市政府成为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安排。国内已经出现的苏州、东莞、嘉兴等地的实践,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可行性。为什么这些中小城市都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否证明了“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尚未出现前述苏州等地那样的实践,并非全因“经济落后”,而是由经济相对落后、居民需求未能充分显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利益相关者推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模式不可能立即达到苏州等地的效果,由此造成实施程度上的差别(这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能证明“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行。也就是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实施“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模式的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安排问题,而主要不是经济问题。

在“中小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市政府指定或成立公共图书馆事务的主管部门,在其统一领导下,以市馆为总馆,以全市区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全市区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不设独立建制的区馆),以此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2.3“经济较发达的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在经济较发达省区,实施“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那么,“经济较发达省区”如何确定呢?可以以某省区人均GDP水平在全国所有省区中所处的位置为主要标准来确定,据此,把表1中的第三组、第四组所属的省区确定为“经济较发达省区”较为合适。也就是说,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六省实施“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③。在这一模式中,省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其主要责任是为所属县(市)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有区别的、适度的经费支持。这里的“有区别”指的是:对那些无力独立提供覆盖全区域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县(市)政府多提供经费支持,而对那些基本能够独立提供服务的,经费支持可以少一些。这就需要判断对各县(市)政府的图书馆服务能力及其程度作出判断。可以模仿表1的做法以某县(市)人均GDP水平在全省所有县(市)中所处的位置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具体的衡量尺度应由有关省政府和县(市)政府协商确定。

从理论上说,这一模式的实施可能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一旦某县(市)政府发展成为能够独立提供覆盖全区域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则省政府有必要不再继续予以经费支持,从而有可能使“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解体,出现县(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的、新的建设主体类型。这当然是值得期待的愿景,因为它更能体现“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的国际通行理念。但从现实情况看,除了京津沪之外,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省区,能够独立提供覆盖全区域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县(市)政府也是少之又少。可见,大量出现县(市)政府独立成为建设主体的局面,恐怕是一个较长远的事情。故本文暂且不把县(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的情况作为单一类型来对待。

在“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在省政府的经费支持下,由县(市)政府指定或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事务主管部门来领导,以县(市)馆为总馆,以提供使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辖区内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一般情况下,街道、社区、乡镇、村都不设独立建制的馆),以此最终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在这种模式下,省馆应无偿承担为县(市)馆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的责任。

2.4“中央政府+经济欠发达的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中央政府、经济欠发达的省政府与其省内县(市)政府联合成为县(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确定“经济欠发达省区”的标准,可以该省区人均GDP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为主要标准来确定。表1中第一组、第二组的21个省区可确定为“经济欠发达省区”,加上第三组的内蒙古自治区,共22个省区,施行“中央政府+经济欠发达的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是必要的“支持性建设主体”,有责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在这一模式中,中央政府、省政府对县(市)政府的支持应该体现差异原则,即经济实力越弱的县(市)应该得到越多的支持,反之亦反。每一个省区确定各县(市)经济实力的强弱,同样可以模仿表1做法,以某县(市)人均GDP水平在全省所有县(市)中所处的位置为主要标准来确定。再者,在这一模式中,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比例如何确定呢?这一比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统一和固定的,而应该因省、因县(市)而异。确定具体的实施比例,其程序大体可以安排为:先由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如文化部、财政部、发改委等)拿出专门的意见及相关要求(形成文件,其中应该包括投入比例计算标准,经费拨付方式与使用范围,审批程序等内容),各省据此呈报各县(市)的分配比例核算数据及依据,最后由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综合/修改后确定、落实。在国外,这种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比例追加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做法较普遍,如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LSTA, 1996)向各州拨付图书馆经费,接受拨款的各州须以至少34%的比例追加本州的图书馆经费,州所属的地方政府在接受州政府拨款时也按一定比例追加本级政府的图书馆经费[3]。

在“中央政府+经济欠发达省区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在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经费支持下,以每个县(市)馆为总馆,以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全县(市)区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一般情况下,街道、社区、乡镇、村都不设独立建制的馆),以此逐步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在这一模式下,省馆仍然有责任为县(市)馆无偿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

3、对“4-4模式”的几点说明

(1)“4-4模式”的实施需要诸多前提条件,而我国目前尚不完全具备。相关法律尚不健全或完善,各级政府决策人员的观念有待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在实际行动上还需要更加积极的作为、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相关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等等。“4-4模式”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思考本论题的人们提供启发,为今后类似模式的可能实施提供参考思路。

(2)“4-4模式”的前提之一,是“不与现行的有关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冲突”,但这并不表明现行的有关管理体制是完全合理的或无需改革的,更不表明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得以完全认同。众所周知,我国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在现行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障碍。“4-4模式”的实施,必然要求对现行体制有所突破或调整。本文关于“4-4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的阐述,尽量降低了对现行体制的要求。

(3)本文把合理设置建设主体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目标预设为实现“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合理设置建设主体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合理设置建设主体及构建因地制宜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外,还需要其他有关条件,如足够的经费投入,软硬件技术设备与网络环境,整个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政策环境,等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到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及其效果。

(4)四类模式中,有三种属于联合建设主体模式,而且都属于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联合主体,没有包括非隶属关系的政府间的横向联合主体,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组织法中,没有关于非隶属关系政府间如何联合提供公共服务的规定,目前我国非隶属关系的政府间联合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行性空间极小,因此,本文没有讨论横向联合建设主体的问题。

(5)该模式是面向全国的全国性方案(国家方案),没有正面涉及省级方案(地方方案)。为每个省、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而依据人均GDP水平差异因地制宜地设置建设主体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方法,则可为各地设计地方方案提供一种参考。

(6)“4-4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尽力适应我国目前现实情况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此模式有进一步加以改善,甚至重新设置的必要和可能。

注释:

①关于“覆盖全社会”和“普遍均等”的含义,请参见: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3-5

②重庆直辖市成立较晚,且其经济实力与京、津、沪相比差距较大,故将其列入“一般省区”范畴。这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③因第三组中的内蒙古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省区,同时考虑其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体现“优惠”政策,将其排除在“经济较发达省区”之外。当然,这种“排除”是否合理或有必要,有待讨论

【参考文献】

[1]于良芝,陆秀萍,刘亚.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ER/OL].[2010-02-20].http://qhs.mca.gov.cn/article/zlzx/qhtj/200711/20071100003177.shtml

[3]蒋树勇.美国的州立图书馆及其作用——美国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营概述之一[J].图书与情报,2010(1):8-15,73

第二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王学熙(南京图书馆)

会议感言1:

1、如果说几年前图书馆界有人提出”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问题,还只是一

个理论问题,并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但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改革目标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的问题。关注和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如果图书馆界不首先研究,那是最大的失误。

会议感言2:

• 这几年来,学院派中的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如程焕文、李国新、范并思等十分

关注和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并为之大声疾呼, 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精神可敬可佩。

• 图书馆学的研究就是要面向图书馆事业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现实而有重大的课题。

会议感言3:

• 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经验,并将经验

上升为理论。调查研究的成果,不仅仅要在图书馆学刊上发,更要在党政机关报上发,这样才能扩大社会影响,才能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正如程焕文教授讲的:要理直气壮地向上要钱。要抓好各种地方政府加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典型,也要有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差的典型,正反对比才有说服力。

• 我在一份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的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像抓农村中小学教育一样抓好农村文化站建设。

• 去年10月至11月我对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其调研报

告《中国文化报》分三次在3月

17、24,4月17日版发表,前两篇分别以《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为题,发于是头版头条。第三以《〈发达地区农村文化站工作的对策〉 为在《 中国文化报》头版发表,共9000字。只要你的调研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报社会采用的。

会议感言4:

• 图书馆界要善于利用人大、政协会议,组织撰写有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案。

要十分重视提案的作用。提案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建设性意见。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我们在1992年南京图书馆一万平方米古籍部新馆建成后,即搞新馆建设的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论文的主要观点:

1、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的文化设施,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举办的、

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 从纵向来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县、乡镇、村

六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从横向来看,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即省、市、县。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

体系中主要有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两大块。

• 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主要是指大中城市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

网络,它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引导性。

• 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主要是指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它则具有基

础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要转移到农村,没有农村乡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就根本谈不上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就没有健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

•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在于“公共”,公共性是图书馆的第一性,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的第

一要素。

2、公益性。

• 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本质、基本的特征,它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图书馆为

人民大众提供公益性服务——免费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是公共性的具体体现,这种免费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传统的文献借阅免费,阵地服务免费,参考咨询服务基本免费,读者活动和讲座免费,而且网络服务也应免费。

3、均等性。

• 均等性是指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所普遍

享有。

• 均等性就是平等服务。

4、开放性。

• 一是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全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人民大众无需任何证件,无需要任

何手续,都可以进入图书馆看书,以保证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

• 二是保证读者获取正当的文献信息的权利,馆藏大部份文献应向读者开放。 •

5、创新性。

• 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 省级图书馆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馆。省级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和效益。

• 市级图书馆是联系省级与县级图书馆的桥梁,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起关键作用,对农村图书馆

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辅导和促进作用,对农村乡镇图书馆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可谓是公共图书馆服

务体系的根基。它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 县级图书馆发展迅速,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成绩喜人,一批上

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县级图书馆成为了县(市)的文化建设亮点,这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只有首先建设好县(市)图书馆,才能谈建设好乡镇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多元化模式。

• 2.1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

• 2.2 “图书馆之城”模式

• “联合图书馆”模式

• 2.3天津图书馆的“社区分馆、行业分馆模式”。

• 2.4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

• 2.5 江苏多元化模式

• 2.5.1 苏州模式

• 2.5.2 吴江市分馆制模式

• 2.5.3 张家港市镇、村分馆制模式

• 2.5.4 靖江市小学校园馆际联盟工程与农村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 2.5. 5 溧阳市村级图书流动点模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与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纳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为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 “共享工程”的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出现了网络服务

的新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一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问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地区,

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地区间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经费投入差距太大。以江苏县级馆为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图书馆全年购书费只有2—4万元,而昆山市图书馆(县级)全年购书费达200万。

如何加强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是一个现实而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

有人写文章说,深圳建一个大剧院要化14个亿,这14个亿能救活多少县图书馆。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就难以进展。深圳的这个经济实力,深圳的钱,不可能支持西部的县馆建设。发展经济是关键。

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县馆的差距,扶植西部地区县的发展,建议文化部实施西部地区县图书馆建设工程。

• 二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问题 :各级公共图书馆究竟建多大?是集中财力搞超大

型公共图书馆好,还多建设一些中小型的公共图书馆?

•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定位问题:上海图书馆副馆

长周德明同志在《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上海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问题 。省、市、县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建设中有分工有合作,各有自己的重点。省级图书馆热衷于搞社区分馆,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财力、人力,势必影响重点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力市、区、县图书馆的积极性。

• 四是如何将和“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问题。 “农家书屋工

程”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搞的,文化部没有参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 五是如何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经验问题,从本地实践出发建立有地域特

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结构合理、发展平

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2.1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区图书馆、街道和社区图书馆 • 2.2中、西部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县(市)图书馆

• 2.3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乡镇、村(社区)

图书馆建设上来。

•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问题

• 多元化的模式,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

• 广东的“流动图书馆”,需要省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省馆也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设备,

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其他省级馆也未必都能将效仿。

• 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在我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有推广价值。

• 天津图书馆模式分馆面铺得太开。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上海图

书馆与区县图书馆的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总馆与分馆的关系

• 江苏多元化的模式适用于苏南地区

• 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这是乡镇图书馆巩固发展的关键。

4、公共图书馆服务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问题。

• 第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图书馆立法步

伐。

• 第

二、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

馆财政支持。

• 第

三、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服务指标体系。

第三篇: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莞在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新媒体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建设,阐述了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1-0095-03

在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东莞的基本路径是以“基于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管理下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基础,以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资源为内容,以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渠道为延伸,形成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实现了实体网络与虚拟环境结合发展。

1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

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东莞将区域内的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

1.1“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

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经验中可以认识到,整合某一地区内的图书馆资源,实现服务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需要有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业务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因此,2002年东莞图书馆根据该地区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与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软件、文献和技术人员等多资源共享,分馆无须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存储器,无须配置业务系统,无须配备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总分馆共享数字资源,大大减少总体建设成本和日常维护经费。与单馆各自建设的模式相比,图书馆运用该平台在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数字资源、技术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可节省大量资金。目前,全国已有2,300多个图书馆选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范围涉及10多个省[1]。

1.2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系统

2005年9月,东莞图书馆南门外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读者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特点是突出“馆”的形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配备图书、书架、阅览桌椅和图书自助借还设备等。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门禁自动控制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图书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实现读者身份验证、放行、借还图书和防盗等功能,从而使服务区无须人员值守,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2]。

2007年12月,东莞第一个24小时图书馆ATM投入使用。24小时图书馆ATM借鉴银行24小时自助存取服务的理念,通过对自助借还设备、机械手自动控制等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将所借图书送出、将所还图书自动上架等功能。图书馆ATM兼容RFID和条形码两种自动识别技术,该设备的藏书量为500册左右,也可根据安置场所的不同将藏书量扩大至1,000册左右。

2011年,东莞市政府印发《2011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文件精神,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文化惠民’之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工程”。即由市政府、镇(街)政府按比例共同投资,各镇(街)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两种形式中任选其一开展建设,实现全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点全覆盖。

1.3公共电子阅览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是财政部、文化部于“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之一。2010年,东莞成为文化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首批试点城市,开始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探索。2012年,东莞将“全市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列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各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于2012年年底完成32个镇(街)和369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并建成1个管理中心,构建起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模式[3]。

2数字资源平台

2005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数字图书馆,该平台作为图书馆网络空间服务阵地,提供OPAC、信息公告、用户个人账户管理和数据库检索等服务端口。随着个性化、多媒体化学习模式的兴起,基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东莞数字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2011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东莞学习中心试用平台,探索学习中心的服务功能和学习机制。2012年,东莞将东莞学习中心项目纳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中,于2012年年底完成平台开发并正式推广使用。东莞学习中心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海量资源为基础、以虚实结合学习为特色的全开放、立体化、交互式、多功能、跨终端的全民学习服务新平台。东莞学习中心不仅有150万种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800万篇论文、1万部视频资源和2,000门网络课程,还依托超星数字图书馆,使用户可以免费观看143,877集视频,这些视频是邀请全国6,525位名师拍摄而成的。资源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学习中心网站、东莞移动图书馆和东莞“U互?印备咔宓缡幼?栏进行线上学习。

东莞图书馆还在图书馆二楼建立了可提供培训、交流、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实体东莞学习中心学习空间。该学习空间设有移动阅读区、数字展示体验区、数字教室和演播室,定期举办公益课堂培训、声光色影读经典和书影沙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并向读者提供研讨室、录音室免费使用服务。该学习空间还通过与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源整合,逐步拓展学习空间的服务项目,为市民免费提供学习资源。

3新媒体服务渠道

在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的热潮下,东莞高度重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传播渠道,实现智能化服务。

3.1网站群建设

东莞图书馆在研发“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也启动了东莞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工作。东莞图书馆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跨出了数字领域服务的重要一步,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为依托,陆续完成了系列化的网站群建设,主要网站有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东莞漫画图书馆和家庭藏书网[4]。

3.2移动客户端

2014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它整合了东莞图书馆的馆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服务和活动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新闻、多媒体学习和数字阅读等服务。它的功能有馆藏书目查询、馆情公告、阅读学习、读者服务和馆址导航等,支持用户进行个人账号管理,包括预约、续借图书等。目前,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共设有Android、iOS、WAP三种使用版本。

3.3微博、微信

东莞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可向广大市民提供图书馆的最新服务资讯,信息包括讲座活动预告、公益展览信息、馆藏数字资源推荐、新书导读和图书流动车服务安排等。

3.4数字账号服务

读者登录东莞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免费申请东莞数字图书馆使用账号,利用该账号可以免费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的海量数字资源,如:查询论文、听音乐、看电影和听讲座等。

4发展特点

4.1虚实结合的集群化网络管理

东莞建立了扁平式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总分馆集群网络,利用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从纸本书籍总分馆通借通还逐步拓展为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总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是主干,社区、街道图书馆(室)是系统分支,形成了多层级图书馆循环流通系统。基层馆(室)虽然规模小,但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使图书馆服务惠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整个系统畅通运行。

4.2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也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东莞地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平台上,图书馆推出的Web OPAC、自助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等服务平台也展示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因此,现代技术对于构建东莞地区图书馆现代网络服务新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不仅为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也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长远来看,现代技术不仅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工具,也为图书馆服务冲破现有行政体制的制约提供了重要路径。

4.3注重成本效益

东莞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时,注重追求成本效益,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由于东莞图书馆采取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各个成员馆之间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地区联合编目和文献资源共享。该管理平台既降低了成员馆的运行成本,又使基层图书馆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东莞还建立了市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云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统一管理和技术支持。

4.4政府与图书馆实现互动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东莞建立了总馆、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三级图书馆结构。总馆拥有较为充足的财政支持,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由于分布较为分散,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在经费保障方面,东莞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专项资金,培育和支持总分馆的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改善和提升欠发达镇、社区的基础建设,促进全市图书馆事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保障方面,东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图书馆之城建设做出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东莞市图书馆界树立了协同发展目标,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绩效评估。如:图书馆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政协委员学习网”和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服务,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的信息需求,也提升了政府的工作绩效。

4.5资源整合与联动

东莞推出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不同地区图书馆可以相互联系,使各馆资源可以很好地流通并得到有效利用。?|莞利用总分馆统一的业务平台,同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对各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各级图书馆组合成统一服务的整体。在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方面,东莞图书馆将基本业务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中,建立Web OPAC实现一站式检索。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总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负责对分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在设备资源整合方面,自助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4.6细分用户的多渠道服务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细分读者群体,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东莞建立了一系列个性化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如:针对儿童的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站、儿童电子服务区,针对青少年的漫画图书馆网站、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针对成年人的自助上网服务区、东莞学习中心等。

东莞图书馆利用电视、电台、网站、电子邮箱、QQ、手机短信、微信和APP客户端等数字手段,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活动,形成了与实体阵地宣传相结合的立体宣传阵势,增强了宣传推送效果。

5结语

东莞通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丰富新媒体服务渠道,形成了具有虚实结合、科技融合文化、成本效益明显、上下联动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冯玲.集群管理系统应用下的区域图书馆建设模式[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5-21.

[2]李东来.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东莞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9.

[3]杜燕翔.云计算环境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57-64.

[4]银晶.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3(2):92-93.

(编校:孙新梅)

第四篇: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总结

XX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xx年7月,XX区图书馆新馆在城南新区石缘路建成,馆舍面积6396平方米,截至20xx年底,拥有纸质图书13万余册,报刊240多种,XX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均实现图书通借通还。XX区图书馆的做法是:为将免费服务送到读者家门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图书馆积极申请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项目,20xx年10月“XX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工程”纳入XX区发改委区级重大项目,总投资200万元,以XX区的人口分布为依据,建设17个分馆,以部分条件成熟的街道、社区图书室、部队、学校、企业为基础建设27个图书馆外流动服务地点,以流动服务车为延伸服务手段,从而构建管理、流通、服务一体化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所有分馆服务站统一装修、统一标示、统一配备硬件设备。分馆馆舍面积110平方米

在加强分馆、服务站建设基础上,利用总分馆项目搭建起XX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总分馆运行监控平台,整合文广系统资源,采取总分馆模式,通过集约化、信息化、数字化、职能化手段配合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功能的综合性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在文化传播方式变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背景下的XX区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设备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文图两馆的基本服务功能,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便于群众便捷快速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管理智能化、服务信息化、资源数字化的目的。

XX区图书馆总分馆项目的建设,使读者可以在全区任何一个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实现“一卡通”的畅通阅读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使市民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

第五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

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公共教育;创新发展 摘 要: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关乎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教育的有效平台。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图书馆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其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化。笔者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的图书馆创新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不断促进图书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发展、创新及完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概述

(一)基本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是当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服务[1]。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并具有均等共享性。在这个目的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化服务管理体系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有五个方面的体系,即组织支撑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运行评估体系以及新建立的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所完善。综合起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全面共享、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等特点。

(二)近年来建设成果概括

我国对于公共服务体系体系的建设迎来乏力发展的时期起始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在五年内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上、发展差距上进行改善,并通过社会力量的引进,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起来,从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十一五”的前面四年中,文化事业方面的总费用达到近1000亿元,增长幅度维持在25%以上。这几年,我国政府在基层图书馆以及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4.8亿元,自乡镇综合文化站方面投资40亿元,大大改善了我国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在支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方面,2009年至2013年投入资金10.6亿元于西部社区文化建设。至如今,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达到三千个以上,另外,各种基层实用书籍、广播、报刊等相应取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迅速构建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

(一)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

公共服务理念是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的大力需求建立起来。公共服务体系的构

[2]建对于政府职能的完善,对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书馆是提供公共教育与知识信息的大型文化服务平台,对于普及人们文化知识,加强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图书馆的理念与我国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共享等思想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构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当中,图书馆无疑是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承担提供信息服务职能

首先,图书馆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3]。图书馆巨大的藏书量能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存储与开放,其专业的信息知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建设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增加人们的信息收集量与获取途径,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开放,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其次,在许多方面,图书馆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信息咨询,辅助决策等,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之,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平台,是满足于人们需求的有利工具。

(三)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能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的根本[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多样,而图书馆是基础建设的主战场,是先进文化重要传播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有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即保存伟大的人类遗产。书籍是人类遗产的载体,图书馆在书籍的保存方面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图书馆自身所担任的责任也是相当重的。近年来,我国的图书馆建设数量逐步增多,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的同时,也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力度。图书馆的不断建设,很大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图书馆除了供资料阅读服务外,还开展了各项服务活动,拓宽了服务渠道和服务功能。例如,图书馆开展学术研讨会、公益性讲座、建立分馆、开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社会提供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层次的文化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文化氛围被很好地建立起来。

(四)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社会教育的职能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5]。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向社会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全面共享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图书馆在进行社会教育层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直接教育,另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教育主要是图书馆给人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人们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教育主要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图书馆本身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地,人们在图书馆进行学习与阅读,文化气息的营造是潜移默化的。

三、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及发展策略

(一)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

现如今,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发展趋势比较统一,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具有同一化趋势。然而当今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应该向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应该各自具有不同的资源特色和服务特色,打造图书馆的个性,加强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特色书籍与特色文献的收藏,在这个方面将结构占有持续扩大化,打造特色馆藏体系,不断对原有的特色馆藏区域进行扩充,突出特色部分在整个图书馆当中的优势作用,增加特色文献书目,对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特色书目数据库,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图书馆,构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对图书馆硬件环境的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体系的管理等等。图书馆的硬件环境是图书馆的基础,是服务水平开展的基本平台。因此,要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各类老旧设备要进行积极的更新,图书馆资源要不断完善,不断增加与时俱进的新的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上面,要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完善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服务质量,保障各项工作正常顺利进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在服务体系上,要根据社会需求建立最为优质的服务体系,服务要注重细节方面,给人们一种舒适感,为人们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

(三)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能够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面,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加强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度和认知度,能够统一有效地对设备、人员进行管理,大大降低闲置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最大化提升图书馆信息的使用价值。例如,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体系中,使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将区域性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加大资源的共享力度,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同时,图书馆可以协同一些科研机构进行资源信息的加工处理,使这些资源更加专业和具有地方特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其本质上是公益性质的,信息的传播效率会大大提高,对于读者来说,信息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能满足需求。

(四)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公共文化建设方向方面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图书馆具有极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在这个优势基础上,最大的工作就是要进行服务的拓展,使信息资源更高更加全面地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要与地方文化的发展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巨大的信息资源优势,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特别是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场所,这是发挥资源优势最大的领域之一,将图书馆联合办证制度延伸到各学校的图书馆,构建共同服务、联合服务一体化制度,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图书馆资源享受当中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另外,图书馆可以再设立下属分馆,加大图书馆的辐射范围,使服务工作向更基层的民众靠近,加强社区图书馆以及乡镇图书馆建设,对基层小型图书馆进行积极的技术指导,提供业务帮助。或者,将文献副本资源投入到基层建设,让最广泛的民众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图书馆公共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要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教育力量,多举办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场地可以借助图书馆各会议室或者图书馆大厅举行,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进行知识传授,组织公共教育;第二,图书馆要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邀请他们进行知识文化讲座,推动知识文化的传播,又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第三,图书馆要重视基层民众的知识文化需求,积极组织人员和资源对地方基层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播,协助基层文化基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深入基层进行知识文化需求调研,组织基层知识文化讲座,普及基层民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常识,扩大文化服务受众,让各个区域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服务,构建和谐文化气息,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止于经济生产层面,更应该加强文化的建设。文化的推广是社会服务行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打造成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不断扩大图书馆文化服务范围和服务受众。在这种要求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善、高效共享的公共文化服体系将会正式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肖容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理事会制度创新——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5,(2):8-12.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4-12. [3]蒋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0):89-91. [4]熊伟,索新全,陈碧红,段小虎,李清.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点线制”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宝鸡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6-25. [5]李晓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茂名市图书馆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导刊,2016,(1):86-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关系学考试试题下一篇:赶工措施及赶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