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快速、高效的互联网服务正在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对各服务行业进行冲击,同时也提高了被服务者关于服务质量的意识和要求。高校图书馆同样作为知识服务行业的一员,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着挑战。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1: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危机及其成因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才危机;尖端人才

摘 要: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在文中主要指管理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等三种高端专业人才。尖端人才稀缺、流动量大、尖端人才“本土”生成的内驱力缺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危机的主要表现。尖端人才的才智输出回报率低与才智成就感低、馆员的自我成才欲淡漠、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边缘化及自身缺陷等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周漩(1979-),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地方高校,即省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所谓人才,是指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对于图书馆而言,他们具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管理才能,他们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尖端人才,在文中指掌握了特殊技能技巧或具有特殊素质、影响着图书馆日常运作与整体发展的知识分子。与重点高校及一般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相较,地方高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应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课题,本文分两个层面讨论这一问题。

1 尖端人才的构成及其作用

对于一般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员工整体构成了一个人力资源的金字塔:普通馆员是金字塔的底座,专业人才是金字塔的塔尖。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专业人才即尖端人才。笔者所在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84名,图书馆科班出身馆员仅7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馆员30名,初级职称50多名。许多统计资料也说明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构成缺陷。闵小冰在谈及地方高校图书馆人才状况时指出:“我馆员工32个员工中没有硕士研究生及其学历以上的人,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有2人,占6.3%,具有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有6人,占18.7%,其余的24人都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在32个员工中,没有真正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只有1人是计算机专业的。”[1]从某种意义上说,尖端人才决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运转速度的快慢、运作质量的高低和现代化转化的快慢。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主要由三种人才构成:管理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具有各自不同的素质,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尖端管理人才是集专业才能与行政管理才能于一身的人才。这些人才接受过现代图书馆专业的正规教育,熟悉现代数字图书馆内在结构与运作方式,能构建图书馆整体信息体系,具有宏观配置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能力和协调图书馆各子系统正常运转的能力。这种尖端管理人才往往决定着地方图书馆的战略发展方向及图书馆的日常运转效率及效果。

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知识,既要有硬件层面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机件的组装、拼接,网络的构建、改造、维护等),又要掌握相关的软件层面的理论知识,如了解相关软件的内在结构与工作机理等。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小而全”特点决定这类人才的“复合性”,同时也决定了这类人才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关键性作用及特殊价值。这类人才多少与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日常运转。例如: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整个图书馆电子信息系统瘫痪,此类人才自身素质的某种欠缺,可能导致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某一方面的滞后。

图书信息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核心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一般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具有图书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与管理的能力(处理文献采集系统与图书馆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了高级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能构建索引、数据库、指引库等信息体系,能在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等方面发挥示范与指导作用。我们说图书信息技术人才是“核心技术人才”,是因为这些人才拥有的是图书馆“专业对口知识”,直接控制着“数字图书馆”的运作,是因为这些人才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业内权威”。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作与长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尖端人才危机的表现及其成因

2.1 尖端人才稀缺

尖端人才在图书馆整体员工中所占比例极小,是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员工结构的一般状况。笔者通过同行对湖北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数量进行过简单调查,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是:每所学校的尖端人才没有达到图书馆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管理人才约1名或者空缺,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约1~2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约2~3名。尖端人才稀缺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运作与发展。例如:尖端人才稀缺导致部分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缓慢、数字化程度低,查询系统升级慢、故障率高、图书馆网络系统的独立性差(个别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甚至由所在学校“现教中心”兼管),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独立性与创新性差——在许多方面依赖、“模仿”、“抄袭”重点高校图书馆等等。

排除人才流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稀缺,主要是因为尖端人才的“基数”小或“绝对人数”少。导致“基数”小或“绝对人数”少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先天不足”。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有史以来”在整体员工中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地方高校一般都是“专升本”的高校,专科学校的整体结构、办学理念、运作方式、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等因素决定了尖端人才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基数”。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专科学校刚刚开始尝试使用“远程包库”、“本地镜像”等电子文献资源,这些电子文献的接入与使用一般“挂靠”于“现教中心”等部门,因此,这些学校“专升本”后,往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奇缺。②“后天不足”。所谓“后天不足”是指尖端人才“基数”的增长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中相对滞后,即尖端人才的“基数”并未随着高校整体发展而同步增加。目前,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地方高校优先考虑的是科研人才与教学人才,往往无暇顾及图书馆等教辅单位的人才建设,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基数”增长较慢。

2.2 尖端人才流动量大

尖端人才流动量大是指尖端人才流动频繁和流失严重。我们说高校图书馆员工整体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尖端人才是金字塔的塔尖。然而,在地方高校图书馆,构成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群体是极不稳定的。全国高校图工委曾对北京、武汉、广州等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心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只占47.8%,想调走的却占了39%,另有资料显示,各大专院校近几年来将三千余名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图书馆,目前已有两千多人外流。[2]以上数据反映的主要是重点高校或位于大城市的高校的“工作人员”流动情况,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流动情况则另当别论。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流动是常态,而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流动则更加频繁。在地方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往往是高端人才的过渡站,那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的馆员把图书馆当做临时的驿站,一旦物色好了岗位就马上离开。从总体上看,尖端人才流入量总是小于流出量,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严重。尖端人才主要流向是:进入学校行政管理行列,进入具体院(系)任教或任职(担任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甚至担任教学秘书),通过考研等途径更换职业或单位。

尖端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方面看,劳动回报率低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在分配“业绩工资”与“年终奖”这两大块“蛋糕”时,教学单位大致按劳分配,而图书馆属于典型的教辅单位,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很难实行按劳分配,所以图书馆职员所得份额一般以行政人员为参照进行宏观的粗略划拨,图书馆内部仍然是吃“大锅饭”。因此,员工劳动的知识含量的大小与劳动报酬的多少没有直接关联,这种分配方式使图书馆尖端人才感觉到自己的才智输出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与内部员工比较,他们觉得分配不公;与院系高端人才比较,他们觉得自己的才智输出没有得到认可。于是,尖端人才流出成为必然。从精神方面看,才智成就感低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成就感是一个人完成某种工作或者做一件事情后的满足感与成功感。才智成就感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活动而完成某种工作或者做好某件事情后的满足感与成功感。在以才智输出为主要劳动方式的高校,才智成就感是激励知识分子敬业爱岗、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因地制宜,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对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进行量化评估的方式方法,如:按照教学课时付酬,根据评教“优良率”衡定教学质量,通过统计论文“影响因子”或“引用次数”、“下载次数”评估论文学术水平,按照论文篇数给予科研补助,教学与科研的成果数量、质量达到既定标准之后即授予称号或给予物质奖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特殊的激励机制促成了地方高校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才智成就感,同时也控制了地方高校高端人才的流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至今还没有制定出对图书馆等教辅单位员工的劳动进行评估的方式方法,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才智输出在无法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的同时,还不能得到群众舆论的价值认可与应有的精神奖励,也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无法获得应有的才智成就感,使尖端人才“见异思迁”,于是,流失产生了。

2.3 尖端人才“本土”生成的内驱力缺乏

成才,既需要外部条件,也需要内部动因。对于高校人才而言,成才主体的自我成才欲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内驱力。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成才内驱力缺乏,而成才内驱力缺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尖端人才的“本土”生成率较低。两种因素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

2.3.1 地方高校大环境层面的因素。由于条件局限,地方高校的许多重要人才不是依靠引进,而是主要靠高校自己培养,如外派进修、教职工在岗自修等。对于一般教职工而言,无论是外出进修深造,还是在岗自修,都需要自我成才欲的驱动,即自我成才欲是普通教职工升华或生成高端人才的内驱力。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地方高校教职工的自我成才欲远远低于重点高校的教职工。导致自我成才欲淡漠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机遇效应”的刺激。重点高校的教职工一直面对某种“机遇”,如出国讲学或进修、获取特殊津贴(“国务院津贴”)、被授予特殊称号、晋升特殊职位(二三级教授),这些“机遇”所致的“机遇效应”诱发强烈的自我成才欲,因而重点高校常常出现群雄逐鹿、百舸争流的局面,其结果是“人才辈出”。然而,地方高校教职工的“机遇”极少,大家“安贫乐道”,“平淡度日”,所以,缺乏“机遇效应”的激励,地方高校教职工的自我成才欲淡漠。受大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员工往往安于现状,尖端人才的生成缺乏应有的内驱力。

2.3.2 小环境层面的因素。在小环境层面,有两种因素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校内的边缘化位置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重点高校的作用略有不同。因为地方高校一般不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教师科研一般没有设定硬性的具体任务,高校整体学术氛围较淡,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整体运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及重点高校图书馆,因此,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重点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较少、舆论关注度较低、社会认同度偏低等。图书馆的边缘化导致馆员整体自信心不强,成就感低,馆员整体工作激情与劳动积极性不高,因而,馆员自我成才欲淡漠,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条件也导致馆员自我成才欲淡漠。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数字化程度低,服务对象层次低,服务项目少,服务内容单一,因而馆员劳动的技术(知识)含量低,工作不具挑战性;图书馆内部管理松散,劳动报酬区分度不大,因而内部竞争力度小,馆员自我升华欲望低。这些因素直接淡化了馆员的自我成才欲,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

总之,“大环境”与“小环境”两个层面的多种因素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 闵小冰. 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28):93.

[2] 魏红伟,李立艳.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危机的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4):137.

(编校:马怀云)

作者:周漩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快速、高效的互联网服务正在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对各服务行业进行冲击,同时也提高了被服务者关于服务质量的意识和要求。高校图书馆同样作为知识服务行业的一员,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着挑战。该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存在的现状问题,利用互联网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与渴望与日俱增,要求也愈来愈高。高校图书馆是一所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可以说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员,在为高校学生未来的各行业人才提供着服务。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丰富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是高校图书馆的长期任务。结合“互联网+”时代寻找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科技进行管理完善和服务提升,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1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隨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图书馆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地,相比于图书馆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显得更加快速、便捷。互联网的数据库存储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传递方式多,这是互联网的优点,但是针对高校学生而言,互联网的信息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直接选择利用。高校图书馆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的,相比之下,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更加专业和有针对性,对学生提高的帮助更加直接有效[1]。从以上来看,高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之间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并不存在非我即他的敌我矛盾,反而是各有取舍,因此将“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才会对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2 “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对于高校学生的优劣势比较

(1)“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聚集地,在这里每天聚集了对知识对信息有极度需求和渴望的各专业师生。高校图书馆就是信息的前沿、知识的代名词,很多著名的书籍,科技前沿类的书籍都需要学生提前排队预约才行。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聚集地也是高校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最佳去处。每天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形态。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的多样化,手机、电脑的普遍化,高校图书馆慢慢变得清静起来,甚至不再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地。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高校图书馆落后的管理与服务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达,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知识[2]。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有诸多优点,比如:不受实践和地点的约束;信息实时更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像、音像生动形象等。相比之下图书馆的缺点就更加明显,比如:受开馆闭馆时间限制;无法及时获得最新资讯;信息主要以专业为主涉及面小;纸质信息形式单一,同时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环境等也为跟随经济的发展而进行提高,这些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就更加显得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2)互联网信息缺乏系统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式虽然与图书馆相比存在快速、便捷的优势,但是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比如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时,很容易被随时出现的广告、有趣新闻等分散思路。无法做到专心阅读,导致信息琐碎、断断续续、不完整,这种没有系统的阅读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缺少规划。使用电子设备学习专业知识时,无法做到精细阅读,通常都是和观看新闻趣事一样一眼掠过,这样阅读方式不适用高校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学习,有碍于学生的系统性思考,到时思维混乱。而且互联网信息还存在真假难辨的现象,如学生做不到有效分辨,很容易获取到错误的信息[3]。相比之下,图书馆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文本式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做到专心专注,对专业性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不受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中断之后还可以无缝衔接。

(3)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无法满足现状需求。目前也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善自身的管理,想要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因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缺乏,未能起到改善作用。具体的表现有: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图书馆藏书的检索功能,导致学生查找信息资料困难;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传播宣传的作用,对新进书籍进行宣传公布,导致学生无法获取最新信息资料;无法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实现图书馆藏书的分类等。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无法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管理模式思维方式,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这些也都是导致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无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原因。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

3.1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融合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科技便利,提高信息化意识,注重网络和数字化的技术的运用,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解决图书馆面临的信息筛选落后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校内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实现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拥有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的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跟随高校学生需求,实现阅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保留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料的同时,增加阅读模式的转换,将纸质信息资源转变成电子信息资料,使得图书馆成为数字化网络与传统模式的结合体,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转变。高校可以通过与有关企业公司的合作,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馆藏纸质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通过建立多种类型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转变;为有着不同需求的高校学生增设相关信息资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现信息网站上的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融合,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新进资源[4]。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合创新,不断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对信息的强大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对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及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也是必须之举。

3.2 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提供专业化服务

针对学生自己通过“互联通”获取信息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来进行改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研究内容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成不同的组群,比如建立各专业群、新生群、毕业生群、教师群等等,将拥有相同或相近阅读需求的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围绕某个主题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利用微信、QQ、网站等信息工具,向高校学生进行数字化信息传递,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以此引导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料,扩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度。为高校学生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地点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检索、阅读、下载,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充分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将传统的阅读方式与新型的阅读方式相结合。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有电视、电台、杂志、报纸、书籍等等,新型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信息传递的。两者之间必须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的能力进行最大化释放[5]。比如利用网络宣传进行阅读信息的推广,针对高校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所需内容的不同,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专题导读活动,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在图书馆网站建立相应的检索专栏设计,包括课程大纲、实践指导、教学课件、实习指南等,为高校学生提供在线文献信息的检索教程,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完美结合。

3.3 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追求

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改善管理制度,正确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接受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实现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图书馆转型的真正实施者和操作着,其作用之重要不必多言。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非常必要,可以通过进行外语能力的培训、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对保密知识的学习,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引导高校学生精细化阅读的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制定一些限制条款、严格的规范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规定网络信息传递区域、设置相应的权限、提醒信息等等措施,来保护信息资源的产权和个人隐私,以避免图书馆互联网信息资源被恶意传播[6]。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为高校学生提供“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服务,同时还要具备建设和管理新型高校图书馆的能力。

4前景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强大,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高校图书馆会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提高与时俱进的步伐,根据高校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会让高校图书馆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图书馆可能会全智能化管理,为高校学生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全球信息一体化,通过互联网将全球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进行输入传递,让高校图书馆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聚集的发源地。“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前景可观,未来可期。

5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化社会,全面实现信息化,提升高校学生全面素质素养,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变革与创新。“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阅读平台变得多样化,新型媒体的不断涌出,这些都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有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地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实现新型图书馆的转变,是高校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茹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J].才智,2019(27):237.

[2] 李曙英.“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9(18):169-170.

[3] 唐碧群.互聯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J].管理观察,2018(4):131-133.

[4] 王芳.“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1):72-76.

[5] 王丹,朱学元.“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8(3):175.

[6] 郝彦娜,樊俊,蒋婕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J].知识文库,2019(4):195.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刘京京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3:

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三个因素,总结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可以从环境、资源、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图书馆;应用

一、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简称AI,是英文单词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经过60余年的发展,人工智能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争夺的前沿阵地,许多国家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从2015年就开始颁布各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高校图书馆在人工智能的带领下,朝着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已是趋势所在。

2.智慧图书馆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向学生提供了智慧图书(Smart Library)服务,与此同时,该校学者Aittola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题名为‘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的文章,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正式诞生。人工智能和智慧图书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进程。

二、人工智能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

1.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图书馆想凭借传统的文献资源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方式已经落伍。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而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优化却在逐渐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在留住读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空间价值,改善读者体验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不仅能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效果和价值,还能实现照明、温控、通风等多种功能智能化,从而提升读者的入馆体验。

2.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可以将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不断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检索技术,可以深刻领会读者真正的检索意图,帮助他们利用简单的检索词,就能快速地找到需要的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分析读者的个人信息和阅读习惯,有针对性的推送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源,从而有效的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3.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升

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人工智能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渠道越来越广泛,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势必要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為读者提供各种自助服务,还可以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实现读者刷脸入馆、借还书等操作。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为读者提供咨询、引导等个性化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帮助馆员承担一些枯燥、重复性的工作,让馆员有更多的精力,提供更好的、深层次的服务,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和读者体验。

三、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智慧服务

1.环境方面

(1)智慧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文化设施中心,是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相统一的有机体。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馆舍空间规划中,有利于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阅读环境。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感应系统、处理系统,感应系统可以对图书馆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线等进行实时监测,处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智能安保系统进行视频监控,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控出入图书馆的人员、消防设备、电子设备等。最后,高校图书馆的馆舍空间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随时改变空间的功能,家具的形状等。

(2)智慧设备

为了给读者更好的体验感,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将馆舍空间设计得更加智慧化、人性化外,还需要和智慧设备相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促使高校图书馆的设备优化升级。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来实现图书馆空间和时间上的开放,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刷脸入馆、办证、借还书、选座等多种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简化程序,节约读者的时间。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智慧机器人投入到服务中来,利用智慧机器人完成服务引导、读者咨询、书籍盘点等工作。通过智慧化设备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改进读者的服务体验,还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2.资源方面

(1)智慧决策

文献采访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文献采访模式主要依靠采访人员的经验,对馆藏资源进行一个合理地把握,由于采访人员自身的局限性,容易导致馆藏资源不合理、文献质量良莠不齐、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借助人工智能,高校图书馆能够优化文献采访模式。第一,图书采访渠道多样化、智慧化。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各大出版社、网络图书销售平台进行整合,对销量好、评价高的图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生成采购书单。其次,自动搜集网络平台各个领域专家、学者或者高校推荐的图书信息,并结合本校读者荐购的情况,通过筛选审核,完成图书订购。最后,根据馆藏资源和用户信息,并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调整馆藏图书结构。第二,电子资源采购智慧化。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电子资源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电子资源进行对比,再参考同类院校的情况,结合读者对电子资源的试用情况进行分析,采购本校读者最受欢迎的电子资源,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2)智慧检索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资源检索的智慧化,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源。

①检索方式多样化

高校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拓展资源检索的方式。传统的资源检索方式,是在高校图书馆终端进行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检索方式的限制,拓展资源检索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检索方式外,读者还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方式进行智慧检索。而且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的文字检索,转变为图片检索、音频检索等多种方式,使资源呈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视频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直观、动态的检索结果,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②检索范围扩大化

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越来越深。高校图书馆仅仅依靠馆藏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资源需求。为了满足读者的资源需求,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将馆藏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广泛吸收网络平台的优质开放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资源壁垒,建立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渠道,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丰富、便捷的资源服务。

③检索结果精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读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方便快捷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读者的身份信息、搜索痕迹等,分析读者检索词背后真实的检索意图,不断优化与检索词相关的内容,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满足读者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需求。

(3)智慧推送

高校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推送服务,从传统的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首先,高校图书馆智慧推送的来源不仅包含馆藏资源,也可以囊括互联网上的一切资源,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全面、前沿、准确的信息。其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全面把握读者的借阅信息、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并对读者的检索信息、浏览痕迹等进行分析判断,不仅能推测出读者的表面需求,更能推测出读者的潜在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智慧推送服务。最后,高校图书馆智慧推送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推送,还可以推送图片、视频、音频、链接等多种形式,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3.服务方面

(1)智慧服务

①智慧机器人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智慧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产物,在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应用中越来越广泛。a.迎宾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前台服务的作用,当读者靠近总服务台,迎宾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并主动上前询问读者需求,给予帮助。b.咨询机器人。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主要依靠人工,对于读者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图书馆的开闭馆时间、借阅规则等,完全可以由咨询机器人来承担。2018年初,上海图书馆引进了第一台机器人馆员“图小灵”,该机器人回答用户问题正确率高达75%。c.盘点机器人。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盘点机器人“图客”,它能够根据用户指令,通过RFID阅读器定位图书内嵌的RFID芯片,实现精确、可靠的图书盘点,而且如果发现图书错架,还可以实时显示错架位置。d.安保机器人。深圳盐田区图书馆的中智科创安保服务机器人“欢欢”,除了能够提供图书查询、咨询引导服务外,还能提供安保巡逻服务,借助星光级高清摄像机和自主移动导航技术,“欢欢”可实现24小时全方位音视频监控,夜间还可进行主動巡逻监控和异常报警,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安保系数。这些都是智慧机器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创新,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相信智慧机器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自助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还体现在多样化的自助服务上,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借还、自助办证、自助打印复印、自助存包等。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借还图书、查阅文献信息的需求。2019年2月,作为福建省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福建师范大学正式亮相,这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仅环境优美、温馨,而且功能非常强大。室内不仅设置了阳光书房、电子阅览区、自助借还区、图书展示区、写作区、研讨区,还设置了睡眠仓、防占座系统等,而且室内的温度还可以随着人数的多少进行调节,极大的提升了读者的服务体验。高校图书馆的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复印机、自助存包柜等这些自助设备的广泛使用,不仅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也减轻了馆员的工作压力。

③人脸识别服务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门禁系统、自助借还系统、座位预约系统等服务中,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门禁系统。很多高校图书馆将刷IC卡进馆的方式升级为刷脸进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读者忘记带卡、丢卡等问题,而且可以极大地方便读者进出图书馆,提升通行效率。除此之外,人脸识别技术还被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借书服务中。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实行了刷脸借书服务,读者无须借阅证,直接刷脸就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借书服务,这些服务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2)智慧馆员

在2018年国际图书馆论坛开幕式上,国际图联主席格洛莉亚·佩雷斯·萨尔梅隆作了题为《图书馆:变革的驱动器》的主旨报告,报告中指出 “图书馆人无疑是变革的重要驱动器”。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面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馆员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寻找新的出路。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馆员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个利器,改进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人机协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人工智能实践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黄亚平.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

[3]杨文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图书馆变革[J].图书馆,2020

[4]林 曦,赵大志,李立冬.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新服务模式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研究,2020

[5]刘柏嵩,豆洪青,杨春艳.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关于“图书馆大脑” 的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

[6]陈 瑛.从美国图书馆创新技术应用看我国图书馆“智能+”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

[7]樊慧丽,邵 波.智能机器人图书盘点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8

[8]中国安防行业网.服务机器人“上岗”图书馆“智慧”提速[EB/OL][2017-05-19].http://news.21csp.com.cn/c14/2017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作者:黄亚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地私有可行性研究论文下一篇: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