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高考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人物速写是培养高中美术考生敏锐观察和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考查美术考生基本艺术素质的必考学科;速写不仅是基础训练中贯穿始终的学科,也是造型艺术中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里,就近些年来美术专业高考人物速写方面分五点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①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高考议论文范文

浅议历史高考命题改革

摘要: 过去36年的历史高考始终在坚持改革,无论是试卷形式、试题形式、知识结构,还是命题思路、评分标准等,均有很大的变革,且无不在向着更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36年历史高考大致沿着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脉络发展,反映了高考命题者对历史教育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化。如何使历史高考成为能真正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试,这正是新课改以来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历史 高考 命题改革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了十一年的高考终于重新恢复。该年,历史即为全国高考考试科目之一,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1978年,包括历史科在内的各科试题改由全国统一命制,高考又重新走上正轨。从1977年到2012年,历史高考已经走过了36年。在这过去的36年中,历史科的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和回顾这36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改革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从中总结出值得现阶段高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才能使历史高考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下面笔者主要从试卷形式、题型结构、知识结构、命题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试卷形式:由单一化到地区化、多元化

(一)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各地自主命题

从恢复高考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历史高考一直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1998年,国家教委改称教育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相应改称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即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全部使用同一份高考试卷(全国卷)。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仅仅用一张高考试卷进行测量,则显然无法兼顾到全国不同地区考生的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自主命题实验,到2012年高考,全国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一方面,高考自主命题的逐步深化使得各省高考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也使全国高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竞争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自主命题的缺陷,如:命题质量的下降、命题成本的上升、命题安全及权威性的下降等。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与全国卷并存,这样既使得高考试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又有利于两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由单科考试到综合科目考试

新世纪以前的全国高考实行的是单科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重视综合的课改理念被提出并逐渐受到重视。在此理念的指引下,“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被设计出来,从而影响了高考科目的设置。2000年,广东、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等省份开始进行综合科目考试实验,历史成为文科综合科目考试的一部分。到2012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实行了综合科目考试(截至2012年,全国仅江苏、上海、海南三省市仍在使用历史单科卷)。综合考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为视角,以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作为载体,重新整合知识,创设新的情境,提出问题,以期在知识、思想的交融中,解决问题,产生新的认识。①与以往的单科考试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将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融会贯通,改变了过去学科间相互孤立、缺少联系的缺点。当然,综合科目考试并非没有瑕疵。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科内综合不乏好题,但跨学科综合,基本是“拼盘”式的,实现有机综合的题目实为凤毛麟角。②跨学科综合题对于有效地考查和区分应试者的素质(素养),有着其他类型题目无法取代的功能,“文综”卷中应有其一席之地。③因此,在综合能力测试逐步取代历史单科考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综合考试本身质量的提高,综合应该是真正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各学科知识的叠加。

二、试题形式:材料题异军突起,增设选做题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历史高考开始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同时,一种新的题型——历史材料解析题,应运而生。材料题的出现,使得历史高考能够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材料的出现也使得历史试卷的历史味愈加浓厚。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材料题业已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是材料解析题,而且几乎所有试题都有材料背景,包括选择题。材料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不仅有文字史料,更有表格、地图、漫画、照片等,且这些材料大多不直接选自教材,而从更大范围内选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体现出脱教材的趋势。这一方面凸显了历史高考重视能力考查的特点,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材料题的推出使得试卷的文字量大大增加,给考生的阅读能力及做题速度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在不过分加重考生负担的基础上实现能力考查的目的,是摆在命题专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4年投入使用的新课程历史教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从六个选修模块中选取两个模块进行学习。在新课程高考中,同样分设必考和选考内容。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考生可以从45、46、47、48四道选做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题的分值均为15分。选做题的推出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其中必做题突出了通识性教育的特点,选做题则突出了选择性与专门性教育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中国史与世界史并举

过去的高中历史教材为通史型教材,整体篇幅中政治史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社会上要求改变过去政治史独尊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强,课程标准及课标版历史教材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将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大模块,分别对应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内容,而选修的六个模块则可以理解为文明史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新课程版的考试大纲中,命题专家依据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按照知识的内在关系,打破模块界限,构建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通史学科体系。④在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必做题部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的分值比重分别为31%、34%、35%,三大模块大致分布均匀。另外,古代史占33%,近现代史占67%,中国史占61%,世界史占39%,体现了“厚今薄古,中外并举”的特点。

四、命题理念:史观多元化,试题立意不断变革

(一)史观的多元化

历史高考命题需要史观的引导。上世纪的历史高考命题史观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作为命题指导的。新课改以后,高考命题的史学范式(即史观)逐步更新,不再局限于一种范式。新课程高考开始后,历史高考逐步构建起以文明史范式为主的包括近代化范式、全球范式、社会生活史范式等综合范式作为指导命题的基本范式。史学范式的丰富使得命题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命制试题;也可以引导考生以更加多样的视角审视历史,而不再局限于革命斗争。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题,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题“城市交通信号灯”题,分别从全球史观和社会生活史观出发命题,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试题立意的变革

立意即试题的指导思想,它是试题的灵魂,决定着试题的考查目标和基本面貌。上世纪80年代,历史高考命题主要以教学大纲和人教版课本为依据,题目设问均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考试考查的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忆,此时试题的指导思想处于“知识立意”阶段。199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具有命题标准性质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首次提出“高考历史学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将能力考查列为高考考试的主要目標⑤。自此,历史高考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查逐渐发展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查,即进入到了“能力立意”阶段。2007年新课程高考开始,当年的新课程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首次提出了历史高考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素养,特别是对人文素养的考查,成为新高考有别于旧高考的一大亮点。在新高考中,既有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通过改造题型和评分标准,创设开放性的试题和采用新型的分层采意评分方法,鼓励考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发挥,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整体思维、历史研究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高考试题指导思想自此进入到“素养立意”阶段。

纵览36年的高考命题立意变革,主要体现为高考试题从“知识立意为主”,到“能力立意为主”,再到“素养立意”,考查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平面走向立体,反映的是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态度和要求,体现了对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视。⑥

五、结语

36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改革成果显著,近6年的新课程历史高考更是走在了课改的前面,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然而,目前的高考试题尚未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思想。真正完整体现正确教育思想、课程理念的高考试题,应能综合考查学生12年基础教育学习历练之后的文化素养。⑦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如何命制出一套能有效考查和区分应试者历史人文素养的试卷,正是现阶段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愿各位同仁以此为志共同奋斗。

注释:

①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②冯一下.曲折难忘历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③冯一下.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④⑤郑志伟,田家伟,袁兆桐.特点与趋向——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二).中学历史教学,2012(3).

⑥徐赐成.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历史教学,2012(3).

⑦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历史教育考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赐成.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J].历史教学,2012(3).

[3]冯一下.曲折难忘历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4]冯一下.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5]张炳伟,韩建峰,袁兆桐.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一)[J].中学历史教学,2012(3).

[6]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作者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研究生)

作者:孙龙飞 文坤

第二篇:议美术高考人物速写之学习方法

人物速写是培养高中美术考生敏锐观察和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考查美术考生基本艺术素质的必考学科;速写不仅是基础训练中贯穿始终的学科,也是造型艺术中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里,就近些年来美术专业高考人物速写方面分五点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①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一方面可做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学习其表现方法,把它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②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和人物。只有多练才能提高画画水平。 ③勤用脑:学习绘画是一种艰辛而枯燥的脑力劳动,画速写决不是完全照抄对象,所以在速写练习时应注意多动脑筋,结合优秀范画作品认真比较和思索,吸取其精髓。 ④由慢到快:速写训练要遵循由慢到快的规律,慢,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将对象的形体较准确地记录下来,熟练了再求快和准确,速度只能在速写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起来的。

二、学习人物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

速写的表现方法很多,现就美术高考中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来介绍:

①线为主的人物速写 :在表现人物对象的过程中,从人物内部结构出发,将对象的形体转折、运动变化用概括简炼的线条表现出来,在画面中应具备造型准确、动态自然和生动、线条运用流畅和概括、整体效果良好。并且通过线的粗细、轻重虚实来表达主次关系和空间关系。

②线面结合的人物速写 :以线面结合的速写表现形式,适宜较长时间的训练,尤其是针对美术高考时能较好的发挥速写的特点,这也是目前人物速写训练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物像部分明暗的添加,能更好地表现对象,使其层次更丰富、空间感更强、表现力也更充分,特别是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强烈。

三、线的运用

①线的取舍提炼 : 速写训练中,基本形肯定之后,对于线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衣纹线”应注意忌平行,注意疏密对比,体现结构。“结构线”要准确,贴皮肤处要实一点、线要准。“惯性线”刻画时不要画得太多,且不宜画得太重。

②线的穿插 : 表现好线与线之间的穿插和呼应关系,使得画面富有节奏感。同时,线的穿插呼应关系和透视关系对表现物象的空间感、层次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方向的线的组织穿插,给人前后方向感是不一样的,它可以直接表现物体的透视方向。但速写又不同等于线描,如果每一处的刻画都象线描一样那么注意衣纹,线与线之间的穿插呼应又失去了速写富有节奏和流畅淋漓的效果。

③线的对比 : 在速写中,通过对比发现物体形体比例、透视关系的正确与否。而速写中强调在形体比例、动态、透视等几方面准确的前提下,利用和强调线的对比,通常有以下对比: 线的曲直对比、线的浓淡对比、 线的虚实对比、线的长短对比、 线的疏密对比、线的粗细对比。

④关于结构 : 速写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及严谨的造型能力。写生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这样在写生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人体的内部结构是没有变化的,(衣纹)变化的只是随着人体运动的动态而发生变化的。因此,线的运用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方法要为人物结构服务。

四、慢写人物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在慢写人物画的训练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我们可以在画慢写之前进行一个阶段的人物小型头像写生,头像不一定画得太大,另外还应进行手与脚的单独训练。因为在速写中头与手、脚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重点刻画。

①整体观察、熟悉对象:整体观察对象,掌握对象的形体、比例、运动特征,从这些基本点着眼来分析、感受对象,初步构思后再动手,即:头脑中应出现画好之后的大体效果,而这个反应是很快的,也就说做到 “胸有成竹”。

②构图布局:根据选择的角度,把所画对象安排在画面的适当位置。将人物对象大体的比例、动态和特征画出来。

③落幅定形:轻轻落笔,从整体出发,用长直线或长弧线很快确定大的基本形体,抓住大的形体、比例及透视关系。基本关系抓住之后,进一步检查画面是否需进一步调整,可将画面推远,从整体检查形体比例、动态、透视是否准确。写生中,应将检查、调整、修改贯穿始终,可以说,作画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局部肯定:在基本形确定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塑造形体,一般从头部画起,用准确肯定的线条开始描绘对象的五官,从上到下,将对象的手及身体轮廓、衣纹等做进一步刻画。这里应注意手、脚的透视变化,头发部分不要画得太早。对衣纹部分的处理应注意几种对比关系,即浓淡、虚实、粗细、曲直、长短、疏密的对比。在对头、肩、手、脚刻画时应注意其内部结构。

⑤调整完成:整体局部整体,在作画时应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局部肯定之后,继续回到整体,该加强的加强,该削弱的削弱,重点刻画之处一定要刻画到位。头发应画出其蓬松感,手的刻画要注意关节处的结构变化,对物像的一些细节要注意提炼和取舍。总之,在作画时应时时把握整体,从整体出发,不断调整、修改直至最后完成。

学习人物动态速写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是一项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和培养专业精神的训练课程,只有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才能练就一手动态速写的硬工夫,为将来创作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熟练的动态速写技术更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

作者:罗月春

第三篇:职教高考制度下再议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设计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对接

【摘要】教育部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无论基于高职学生的升学还是就业,高职公共英语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进行对接。这一对接不仅有助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难题,更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教学还必须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才能为高职学生的学历提升和职场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教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接

【作者简介】廖芳(1974-),女,湖南岳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英语教学。

一、职教高考制度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学的启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起来 。推动各地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考试评价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途径。

在我国目前的学历考试体系中,英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当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升入本科甚至接受更高级别的学历教育时,在传统高职教学中被弱化的公共英语课程无疑应当被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和夯实学生的前端英语基础(小学、中学阶段),另一方面要考虑为学生后续学业发展(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等)和获得较好就业机会蓄力。

二、英语应用能力对高职学生求职、起薪及职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环境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行,以及职教高考制度的重量级发声,无一不在强调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目标上应与普通高校生保持一致,即达到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水平。这个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准。

2017年,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个省份的33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毕业生就业起薪均值为 5066元,比未取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毕业生就业起薪均值 3981元多1085元。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 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毕业生就业起薪显著高于未获得者。

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一直重视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某土建类高职院校曾对招聘单位做过长期的跟蹤调查,得到的反馈信息是,多数用人单位希望员工具备日常英语听说能力和行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超过一半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重视员工的英语等级水平。笔者与毕业生进行交流,还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态度,即从时间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自律性甚至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方面体现一个应聘者的素质。这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前述就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第一,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信号的反应是高度敏感的;第二,英语能力对个人的工资溢价效应突出。

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现状和挑战

高职学生入校前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广东省尤其是深圳本市生源在英语语音基础方面略好,但在词汇量、语法方面较弱,非常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口语沟通。如果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存在与专业课程分配时间的问题,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刻苦精神要求比较高。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任务很重,如果要参加四级考试,便会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校部分校领导比较重视四级考试,在早读和其他机动时间的安排上向英语倾斜,学生身处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之中,学习效率和成果都很喜人。实践表明,外界环境的约束和引导,以及内在动力的复苏和启动,对高职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高职教育的排头兵,我校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的模式是一个行政班一周四节课,大班课(两个小班共约80人)两节,由中教老师承担,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点讲解为主。另外两节是小班教学,由中教老师和外教老师各承担一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听说方面的练习。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很合理的,可谓用心良苦。不过总课时一周只有四节,老师们即便使出全身解数,学生如果没有课后学习时间的加持,学习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此外,当下教师的任务普遍比较繁重,既要上课,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有的教师还负责其他工作,许多教师基本都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授课任务,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关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也很难在课后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即便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想法,在学习效果上也难有保障。笔者同时承担常规公共英语课程和大学英语四级辅导选修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渐次感受到英语水平测试在教学中的强相关联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最终将四级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常规公共英语课教学中。

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对接大学英语四级的教学探索

以四级英语水平为准,并不意味着教学要完全围绕考试来设计,而是在现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融入四级考试的考核目标,在写作、听力、阅读和翻译方面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在应试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双管齐下。

四级考试经过多次变革,目前保留四种题型。其中,听力题材真实新颖,紧贴时事热点,这使学生摆脱了机械死板的传统听力学习模式,而更加关注真实语境下的英语语言使用,更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对听力练习的兴趣和热情;翻译题目则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主,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注重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大学生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交流,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教初期,笔者热衷于研究语法,学生也常觉得语法是个拦路虎,啃了好几本语法书觉得比较得心应手了,学生的反应也不错。但是自己开始觉得疑惑:这样强调语法,强调一些解题技巧,分数上看起来是不错,但是对于学生的应用水平提高能有多少帮助?做题的时候知道怎么选,到开口的时候完全懵了,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例子太多了。后来,笔者慢慢地开始往词汇的学习目标、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转移,感觉有了一些收获。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和写作,其实都是“造句”这一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入校时普遍英语能力较弱,“造句”时,很多五花八门的错误就出来了。要补齐这一短板,就要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各类词汇,夯实词汇基础,从而提高“造句”能力。此外,阅读理解中的选词填空题,归根结底还是词汇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些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词汇的态度和方法,能极大地改善他们“造句”的情况,从不着边际进入到比较有序的状态。

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另外两种题型考察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精读能力,这两项能力很容易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中。因为教材的原因,可能需要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我校现在使用职业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同时设置了READING A、READING B、教师一般主讲READING A ,而READING B就可以作为快速阅读材料。公共课程课时有限,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相同的方式重复性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阅读目标,进而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

听力训练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们一般都会尽量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在对接四级考试时,这个部分始终是学生觉得最有挑战,也最没有把握的部分。以我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为例,教材以职场中的常用对话和场景为主,侧重商务方面的口语能力。目前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强调真实实用,对多个领域都有涉及,又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加入四级真题作为补充,但是囿于课时和学生基础,虽然能在解题技巧上进行一些训练,但若学生不能在课外辅以大量听力练习巩固,相对其他方面,听力能力提高的速度要慢许多。

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各项能力训练,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课文讲解和题海战术中摆脱出来,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厌學情绪,学习效果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也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

五、结语

在课程设计中以四级英语为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激励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基础上继续提高,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初入高职,尤其是一些感觉没有目标比较迷惘的学生来说,这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引导。对接四级考试要求,不代表全盘围绕考试内容和难度展开教学设计。毕竟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对英语的使用以口语交流为重,因此,口语听力方面的训练始终应是重点,不能回到从前教哑巴英语的老路上去。

作为未来在学历上可以延伸到本科层面甚或更高级别的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应该止步于目前较初级的水准,无论是以后的学历提升还是职场发展,学好英语,拿到含金量高的英语等级证书都是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这一目标,积极备考。而学习氛围的养成、学习态度的端正、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益处又何止于英语这一门课程?因此,笔者坚定地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应以四级考试为目标,而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基于此进行更有效、更精心的设计。同时,高职学校也应该拿出合理的支持政策去引导和鼓励学生。

参考文献:

[1]贾巍巍,岳昌君.英语水平高能带来高就业起薪吗?——基于2017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5):78-86.

[2]张兰芳,黄培希,任再新.应用能力提升导向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6-309.

[3]程晓春,巩华锋.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以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9 (3):76-77.

[4]伍园园.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对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295-296.

[5]冯筠.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态度看大学英语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9(4):91-96.

[6]卢卉艳,王雪嵩.英语四级新闻听力测试对听力学习的反拨作用[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0(5):110-112.

[7]程炜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测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129-130.

[8]王卓.高职院校英语四级通过率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10):220,219.

作者:廖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发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