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2022-04-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侗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的保护传承模式日渐式微,数字化技术应用将会加强保护力度和改善传承局面。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内容、模式和方法,对改善侗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薄弱状态,推动侗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篇1:

金坛刻纸传承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探究

摘要:金坛刻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难以传承的现状。现如今,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应用前景广泛,为金坛刻纸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主要阐述金坛刻纸传承现状及数字媒体艺术概况,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保护和宣传金坛刻纸中的优势,探究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坛刻纸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金坛刻纸;数字媒体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金坛刻纸的群众基础正在消失,传承人数量很少且年龄较大,保护和传承金坛刻纸刻不容缓。网络媒体是当代民众高度参与的信息接收和表达平台,数字媒体艺术依托网络为信息载体,具有形式的多样性、艺术的技术性和交流的双向性等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使金坛刻纸更加现代化,有利于引导民众发现和感受艺术作品,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

1 金坛刻纸发展概况

金坛位于江苏省西南方,是刻纸艺术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金坛刻纸主要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创作方法主要为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金坛刻纸具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整体线条之间互相连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且蕴含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作为江浙地区剪纸艺术的典范,金坛刻纸线条工整细腻,人物生动传神。自隋唐以来,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经过代代相传,在金坛形成了刻纸传统。明末清初,金坛刻纸的发展达到鼎盛,喜笺、门笺、窗笺等艺术作品深入人心,全县拥有30余家刻纸作坊和店铺,营造了金坛传统的民间刻纸艺术氛围[1]。

2 金坛刻纸传承现状

时过境迁,掌握金坛刻纸艺术的人数不断减少,金坛刻纸渐渐地脱离了群众。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门就对金坛刻纸做过走访调查,结果发现随着金坛刻纸越来越脱离百姓生活,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艺术品”,有很多民间刻纸艺术家因为卖不出刻纸导致生活困苦,而且几乎没有人向他们拜师学刻纸,使金坛刻纸的延续出现长时间断层[2]。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金坛刻纸原本作为一种普遍的室内装饰品,没能适应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导致民众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少,恪守传统文化的金坛刻纸也因此失去了大量的民众基础。除了老一辈的艺术家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兆群等人还在坚守初心,金坛的年轻人很少学习金坛刻纸,这便令金坛刻纸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人学习,就无法传承;无法传承,就没有人能掌握[3]。

3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艺术的表达平台不再局限于纸张、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综合了网络通信、数字设计软件、艺术设计等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成为中流砥柱,非常适合应用于金坛刻纸艺术作品的现代化创新[4]。

3.1 形式具有多样性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告、计算机图形、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成为信息传播的强大手段。

随着影视剪辑和特效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影视打破了传统的单线性观看顺序。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使影视图像更加真實,电脑特效通过改变影视动画的时间和空间也可强化观众的代入感[5]。

数字游戏的制作涉及各种三维设计软件、交互处理技术、造型设计艺术等,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动感、音效、色彩等方面。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引发受众的关注,提高传播效果,实现广告效能的最大化[6]。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集数字媒体艺术与智能终端设备于一体的先进仿真技术。基于人的视听感官和心理活动,计算机能够产生相应的三维图像和立体音效使体验者能够全神贯注地融入虚拟环境。

3.2 艺术具有技术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时代产物,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虚拟性、交互性、普适性3个方面[7]。

虚拟性指结合艺术设计学、心理学等学科,利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如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三维建模软件等,对场景和人物进行设计和构建以达到逼近现实的效果。

交互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用户之间的自由沟通和用户与平台的沟通,例如图书馆中的数字化查阅机器可以通过人性化的操作指导页面给借阅者提供帮助,而借阅者也可通过该机器向开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普适性在于数字媒体艺术由精英掌握向民众普及过渡,绘图设计软件的操作通俗易懂利于学习,例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称PS)早已成为一款大众化的软件。

3.3 交流具有双向性

交流具有双向性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双向交流不仅增强了用户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还可以让用户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例如,新媒体艺术家佐梅雷尔的《生命的空间》,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对艺术创作要素进行不同的选择,最后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虚拟空间的输入输出设备,现实空间的传感器、人工智能、媒体平台等都具备信息的双向传播能力[8]。

4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坛刻纸中的应用策略

金坛刻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悠远美丽的民间文化。数字媒体艺术与金坛刻纸的交融,不仅有利于金坛刻纸的弘扬和传承,更能起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的作用。

4.1 利用形式的多样性重构艺术形象,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4.1.1 赋予生活功能

金坛刻纸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从民间艺术走向了脱离群众的“纯艺术品”。运用数字设计软件,可以将金坛刻纸再次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门窗装饰、礼盒包装和数码产品造型等[9];还可以制造艺术商品,如儿童的拼图玩具、成人的临摹刻具等。相关产品投放市场后,民众在购买使用的过程中就带动了金坛刻纸的传播。当金坛刻纸的形象融入人们的生活,公众基础得以重新建立并得到巩固,人们的群众保护意识便会有所提高,这是弘扬和传承金坛刻纸的必要条件[10]。

作者:曹越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传承研究

摘要:侗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的保护传承模式日渐式微,数字化技术应用将会加强保护力度和改善传承局面。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内容、模式和方法,对改善侗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薄弱状态,推动侗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侗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承

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142-02

侗族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侗族传统手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手工艺宝库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文明在新的生计模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作为手工业发展基础的侗族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发展原动力,已处于日益濒危状态,仅凭口耳相承和师徒传授的传统传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近些年针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多数以个案或局部区域着手,而侗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侗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保护力度和改善传承局面势在必行。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数字化技术在国外传统工艺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国家民俗中心的工作重点就已从传统档案式保存转型为各种数据库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承成为其重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颁布《保存数字遗产宪章》,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档及数字化保护,如2010年法国实施的名为“加利卡”(Gallica)的文化数字化工程,美国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的“数字米开朗基罗”等数字化项目等。与此同时,关于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的论著也日益增多,其中卡麦隆(F.Cameron)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2007)、艾欧安尼德斯(M.loannides)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进展报告》(2017)堪称重要代表。著名的《文化遗产信息科学年刊》(Annual Review of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cs)也经常发表手工艺数字化保护方面的论文。

1.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学术界,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在近20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涌现了以王希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2009)、于珊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2017)等为代表的一批著作。上述论著中,雖然专门论述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不多,但其研究思路或技术选择上为侗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提供更多的思考。具体就侗族手工艺保护传承而言,也有如曾梦宇《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和传承研究》(2016)、蔡凌《侗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2018)等著作。期刊文章则以龚敏《贵州侗族建筑中的民间工艺》(2014)、章梅芳《湖南通道侗族织锦技艺调查》(2016)等为代表。但是专门以侗族手工艺保护传承为题的专著却非常少,足见侗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没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2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国家正在加强保护力度,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结合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2.1有助于乡村振兴

开展侗族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有助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侗族贫困地区的顺利实施。以贵州省为例,贵州是全国八个典型的民族省区之一,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而侗族族群主要分布在黔湘桂毗连区上,资料显示,贵州侗族人口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于侗族聚居村落比较集中,经济条件相对滞后,除部分北部侗族地区汉化程度较高外,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持基本完整,手工艺文化的存续空间还较为乐观。贵州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推进,以侗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把侗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特别是置于数字化的保护传承框架作为抓手,通过对侗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开发衍生品、树立品牌、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对侗族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2.2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侗族传统手工艺是中华工艺宝库中的精品之一,更是民族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的宝贵素材。但由于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状态,贫富兼具,少数富庶区域传统手工艺凯近消失,反之,多数贫困区域手工艺资源却存量颇丰、生存根基深厚、原生性极佳、特色凸显。而今,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今重要的生活方式,构建侗族手工艺数字化共享传播平台,既利于保护传承,也便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于民族地区文旅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对侗族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还可为民族民间工艺研究提供丰富而可靠的个案和实证材料,以促进民族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及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能及时改善侗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的薄弱状态,为侗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实物、传承场、技艺流程提供活态展示,实现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一体化的立体传承空间,从而进一步推动侗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和侗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作者:石含洲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篇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成本有效控制措施探究论文下一篇: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