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目前来看,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模拟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导致评价标准的偏差等为题,就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有效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等解决对策。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摘 要 为了有效应对目前我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项目教学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实施要点,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体系 项目教学法 地方本科院校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y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ANG Wenbin, ZHANG Xinhua, HU N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0 引言

隨着互联网、物联网的逐步普及和5G技术的兴起,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均已成为新常态,从而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简单的人事管理逐渐转变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因此,近年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愈加凸显,短期内主要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困局,高等学校,尤其是培养学生人数占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观念、质量和结构,主要指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及其内容。课程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的知识组合系统,体现了学校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如何组织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如何进行课时分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何得到提高等,因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问题。

1 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1 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滞后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高,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实际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滞后,具体表现在其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需求的变化。

课程体系建设既包括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也包括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同时还包括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而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却缺乏系统性思维,要么是对某些培养环节重视不够,未将其纳入到建设内容中,要么是对某些内容执行不到位,影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实施效果,例如只强调老师的教学实施方法,而忽略了对课程体系内容和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

1.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会按照全面性原则来设置课程体系,例如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但是对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认识,以至于在课程开设时间、学分设置和学时配额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实践环节课与专业理论课在衔接上也存在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1.3 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必须围绕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来设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演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却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课程和公共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偏大,而有助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课程所占比重却偏小,并且实践课程“形式主义”严重,例如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实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周密的实习计划、严格的实习考核,以至于学生实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拿个学分,专业核心能力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1.4 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相对于许多工科专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不需要在实验室建设和试验设备采购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在招生和培养学生人数方面能够很快实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竞相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然而,这些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和准确的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普遍存在同质性大于异质性等问题,并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行业以及所在区域的特色和优势,以至于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1.5 课程体系建设配套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施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是在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中,地方院校普遍面临配套资源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例如,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教学设备、教学软件配备不到位,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外,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尽管都拥有硕士、 博士学位,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既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又未能体验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以至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

2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按照“三中心,五环节”来进行组织实施,所谓“三中心”,是指以教师、课堂、理论知识为中心,“五环节”是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大环节。就课堂表现而言,教师主要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尽管利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仍是在延續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性少,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差。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项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其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接近于社会实际的工作活动。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方式更灵活、考核方式更合理、师生之间关系更亲密等优势,因此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得到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广。本文将以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基于项目教学法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施要点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指南。我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出发点,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立足湖南,主动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家有关劳动法律和法规等知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表达、协调组织能力与谈判技能技巧,具备从事本专业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在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3.2 明确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养要求,本文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三级,拟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结构表,并结合项目教学法,列出有助于能力提升的分项目任务与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3.3 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结构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性,特别是一定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逻辑上一定进行有效衔接,例如增加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组织结构与制度设计”、“薪酬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课程时,能够很快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保证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量至少在48课时。

(2)考虑到我校立足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办学特色,理论课程中还专门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电力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项目管理”,为学生今后进入这些领域的大型国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将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的相关资源与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突出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的行业特色。

(3)适当减少“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部分理论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增加“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

(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由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要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备考的时间冲突,在排课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将以前设置在大四的“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前到了大三开设。

(5)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加大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课外实践、实训的范围,并适当增加相应的学时,例如考虑到目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以及后续的薪酬管理中,都有可能会涉及到“五险一金”的问题,因此在大四我校还开设了社保业务经办实务等课程。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同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开设时间的安排上,一般会考虑将它们设置在同一个学期。优化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如表2所示。

3.4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与反馈机制

课程考核评价的结果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不重“应试”重“行知”的指导原则下,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设定以检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程度为目标的评价指标,并结合项目教学法中各项目模块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当课程理论学习和相应的项目实践活动完成后,每一位学生都要递交一份个人总结,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参与情况、心得体会及存在的问题等。教师要改变过去所采用的期末一次性考核评定方法,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和力度,组织学生及有关导师分别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还要将最终的评价结果详细地反馈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的学习明确方向。

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4.1 提高课程教学组织的实施效率

课程体系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依赖于课程教学组织的效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将可以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正式的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自主协调,探索创新。学生既要把握好项目的整体要求和进展,又要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及其学理支撑,从而实现在相互合作中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集体讨论、工作总结与汇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组织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2 加大实践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了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各种仿真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平台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配置好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操作系统、教学模拟系统和人才测评系统等软件设施,例如选购最新版的“奥派”、“金蝶”、“福特斯”、“北森”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制定规范学生上机试验的操作指南和制度文件,形成切實可行的学生上机监督管理机制;另外积极联合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访问、实地调研、顶岗实习的机会。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或者以访学的方式前往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知名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由于目前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或者进入企业和基层组织担任职务或顶岗实践,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参与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以及实习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从而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体系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41-42.

[2] 石振香.应用技术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轻工教育,2018(2):56-60.

[3] 吴小立.项目导向型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指标体系设计及优化研究——以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2):43-45.

[4] 杨敏.基于专业群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9):114-116.

[5] 吴南,陈温妮.“一带一路”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创新研究——以“前厅服务于管理”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18(16):102-103.

作者:唐文彬 张新华 胡宁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目前来看,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模拟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导致评价标准的偏差等为题,就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有效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自1998年启动至今,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地方本科原先转型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基本任务、完善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机制等,为新时期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人力资源专业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实践性很强,为开合的重点内容。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专业来说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 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应服务于就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开发人力资源特色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现阶段创新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产教高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的核心,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及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导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计划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行业从业能力为中心而搭建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研究者通过对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模式专业实习与校外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其中有少数院校由于没有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因而将校内专业模拟替代了校外专业实习。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就出现了标准不一致、考核内容很难确定等诸多问题。在本科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是多层次的、多渠道的,不能单纯依靠校内校外的专业模拟实习及专业实习来完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培训。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大部分本科院校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的重要问题。

(二)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导致评价标准的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院校的校内专业模拟,实习条件较差。首先,校内能够提供的人力资源专业模拟实习场地非常有限。很多院校都没有为人力资源专业提供专业的校内模拟实习实验室,而且学生在进行专业模拟实习的时间上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也不够充足,课时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若想将人力资源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成同传统课程水平相当的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在专业实践教学课时量和课程质量上给予基本保障。其次,很多院校现有的专业模拟实习软件已经落后于行业企业的实际标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数量比较少,再加上部分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所以很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拟实习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后,专业模拟实习指导教师水平有限,人力资源专业模拟实习要求指导教师既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又具备熟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操作能力,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指导教师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非常有限,短时间内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的话,就很难满足学生在专业模拟实习过程中的需要,因此专业模拟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导致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

三、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建设有效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专业应开设通识课,就业力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与行业企业对接四类课程。通识课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所占比重不宜过高,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位置中等偏下为宜。提高学生就业力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就业力课程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及评价教师。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知识及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得增加实验教学环节,针对每一门课程要设置学生必须需要掌握的知识与基本技能。采用理论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行业企业对接课程主要面向行业企业的具体需要,课程的开发设置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合作课程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走进课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二)优化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指标体系

在任务导向型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指标体系优化过程中,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考核,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维度设计两个评价指标:第一,教学内容能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第二,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现实气息的项目知识。实践教学方法维度世纪两个指标:第一,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二,项目完成过程中要经常有思考与感悟的机会。课程考核维度涉及两个指标:第一,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应重视应用性知识。第二,专业综合素质评价应将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陈春.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4,(1).

[2] 黄柱坚.对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的探索——基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5).

[3] 彭十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南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

作者:初天天 冯颖 陈锐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视,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本文通过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质量评价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普通的高校不同,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发布在各个网站上,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专家、企业代表、老师以及正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向每个身份代表各发出40份,共200份。发出200份,收回200份,有效率100%。问卷共设计了15个问题,主要涉及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情况、师资及其授课情况、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但是,高校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配备上存在着不足,对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不足。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经历来看,他们从高等院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而在教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这样将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主要以自主实习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实习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和提高岗位责任意识。而高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的实训和实习机会较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重视度不高。另一方面,与企业在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上进展缓慢,导致实习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疏于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较少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和职业规划,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企业考虑到培养人才的成本过大,因此,在对实习生的态度上没有给予重视,投入动力不足。虽然高校已经认识到建设实训和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受到由于受到外部以及自身因素的限制,一直没能与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合作方案。

3.评价主体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度不高。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因为学生和教师等评价主体在评价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评价的结果往往反馈滞后,反馈不及时,导致很多评价主体在评价时的态度是消极的,反思和剖析的力度不够。所以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4.对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视度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岗位职责、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提高,是需要高校甚至政府教育部门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投入较多的精力以及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建设实训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因此,为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及推动实践教学的快速发展,政府教育部门必须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育的优惠政策以及发展制度。

5.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备。为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实践教育质量评价合理规范地进行。但是,要想在各项评价环节都能达到规范性和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目标不明确,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有一些指标空泛,评价内容没有针对性。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重视量的评价忽略质的评价,从而削弱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1.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加强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的项目讨论;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深造机会等。高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学校对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的需要。

2.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方案制定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让企业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合适的安排和管理,避免流于形式。为保证实习基地对培養建设性人才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即有利于校企双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又有利于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入多方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利益相关者,政府参与评价有利于教育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育改革;专家参与评价有利于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精进研究;企业参与评价,可以是评价体系更加的合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参与评价,有利用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间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将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根据评价指标进行多种方式评价,收集信息并形成结果报告,向校内外公布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4.建立全程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信息反馈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让实践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能够得到及时地监控和反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实践教学评价信息需要及时和顺畅的反馈,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负责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从而有利于纠正教学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目标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结合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而实践教学体制的健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化逐级的进行,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责任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把最新的案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中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就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利用高校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实现多种方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7(2):62-65.

冯颖(1981—),女,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14011008.

作者:冯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程考核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