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23-02-13

1 影响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1.1 家庭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很具影响力的场所, 家庭系统结构的丰富性和家庭成员的行为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 与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相比, 现代家庭成员的减少和人际结构的简化, 削弱了儿童家庭生活的丰富性。“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模式成为了现代青年家庭的主要模式, 幼儿没有了兄弟姐妹, 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了年龄相近、心理相邻、关系平等互惠的交流。这样, “独”的家庭生活环境造成了幼儿交往活动的单调和交往能力锻炼机会的困乏, 并出现系列性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在思想情感上,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责任感、心理脆弱、孤独等;在行为能力上, 过于依赖、独立性差、交往狭窄、自理能力差等, 严重影响了现代幼儿的健康发展。

其次,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 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幼儿同伴间的自由活动, 也给幼儿的交往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我们都有同感, 每当隐入现代都市中, 充斥人们视野的到处都是稠密高耸的钢筋水泥建筑, “鸽子式”的居住空间阻断了人们的交流, 也剥夺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的条件。一般来讲, 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常常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来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

1.2 幼儿园

以幼儿在幼儿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来说, 首先现代幼儿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幼儿必须与有权威的人一起成长、学习, 必须借助与不同年龄的同伴的互动, 才能达成身心各个层面的健全发展。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年幼的孩子到处追随着大孩子玩耍, 他们即使受点委屈, 或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交换, 甚至挨打挨骂也不愿离开他们。但是, 现代的独生子女幼儿与过去在一个由不同年龄同伴组成的群体中发展的模式相比, 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的同龄班群体中渡过自己的大部分时间, 结果使得“作为幼儿社会性人格特征之一的交往素质的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限制”。也就是说, 这种单一化的分班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 窄化了幼儿的交往空间, 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 拉大了幼儿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 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的生活。另外, 研究还发现, 在一个社会性群体中, 如果个体成员在年龄、类型和身体能力方面趋于相同的话, 那么这个群体中的挑战性就越多, 其群体稳固性也越难于保持, 长时间处于这种单一的群体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如布朗芬布伦纳指出的, 同龄儿童的集中是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和破坏行为高发生率的一个主要原因。

2 促成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对策

2.1 环境支持策略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 它有着浓厚的教育氛围, 在幼儿的健康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必须明白, “幼儿阶段, 教师的教育主要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为幼儿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 这对幼儿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社会性品质与行为的形成是极为有益的。”由此, 同伴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一, 幼儿的同伴交往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为幼儿积极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 特别是“家庭式”的“兄弟姐妹”般的异龄同伴交往, 对促进独生子女幼儿健康发展, 矫正其不良的个性特征是非常有益的。

在幼儿园, 为了促成不同年龄幼儿间的交往, 在环境创设上幼儿教师可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在园内可以把大的活动室分割成若干小的活动区域, 使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有共同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场所, 有共同进餐的地方, 也有共同休息的地方;在教具、玩具的设置上,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 如既有年幼幼儿喜欢的布娃娃、机器人等玩具, 也有年长幼儿喜欢的图书、智力拼插玩具等;在家具的准备上也同样如此, 桌椅的尺寸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特别是椅子的大小与高低要便于不同身高的幼儿的使用。

蒙台梭利强调:“活动, 活动, 活动, 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 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 它给你指出了应该遵循的道路。”也就是说, 丰富的环境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 只有依附于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 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也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 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的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异龄同伴交往的活动。

2.2 规范驱动策略

形成幼儿异龄同伴间交往的基本规范和大家共识的行为标准, 是引发不同年龄幼儿间交往的重要一环。在幼儿阶段, 孩子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性”, 其行为的目的性、互动性和对情境判断的准确性还很差, 使得幼儿的许多行动需要规范的调控。而且, 现代独生子女幼儿以前很少有异龄同伴交往的经验, 在相互接触的初期, 他们之间很难形成和谐有效的交往活动, 因此也需要有效的外在因素的调控。例如, 笔者在观察初期发现, 不同年龄的幼儿间发生交往的频率的确很低, 各自为政, 同伴之间的帮助、谦让、同情及轮流等待等行为很少发生, 即使当某一幼儿急需帮助时, 其他的孩子, 甚至是年长的幼儿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由于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 他们愿意按照教师所期望和倡导的内容行动。教师如果能以任务和群体规范的形式, 先“强令”大小幼儿间进行接触, 并在活动中尽力让幼儿体验到“兄弟姐妹”之间互助、合作的快乐, 那么此类的交往经验就可直接成为后继活动的内在驱力, 促动不同年龄幼儿间在以后的正式或非正式情景中积极交往。因此,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异龄同伴交往的情境时, 在任务的安排上, 角色的搭配上及活动结果体验上等, 尽量以大小结合的规则形式呈现给幼儿, 这样会有利于大小幼儿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要针对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实际和交往过程的具体阶段, 在照顾整体的基础上, 可以有选择、有侧重地使用。对于教师的工作而言, 最富有挑战性的部分莫过于以幼儿的实际发展为根本, 实实在在地为幼儿提供一个尽量健全和丰富的发展环境。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独生子女问题逐渐受到普遍的关注, 关于异龄同伴交往的研究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成为了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幼儿在家庭中将不再有玩伴, 这就给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幼儿异龄同伴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分析影响他们交往的因素, 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异龄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风玲.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4) .

[2] 王朝霞.关于儿童、青少年同伴交往研究的进展[J].阴山学刊, 2002 (3) .

[3] 张弘.“混龄编班”活动课尝试[J].吉林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版) , 2001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路径探究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模拟谈判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