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世界民族音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音乐学院是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建立起来的一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任务,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

第一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

探析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

【摘要】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元化的民族,在各个民族间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形式,所以,中国也是一个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追根溯源,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渊长,经过几千年的累积和创造,遗留发展至今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积淀。所以,于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而言,中国民族音乐有独特的优势和崇高的地位,但是需要在发扬广大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进行提高和发扬。

【关键词】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地位

民族音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中国的民族音乐代表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劳动成果以及历史渊源,所以,民族音乐的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生活理念和精神状态,能够在精神理念的指引下鼓励本民族的人们用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传承音乐文化。在同世界民族音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占据重要的环节,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理念,所以,在迈向世界的过程中,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是有效传承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必要手段[1]。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所构成,体现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特色,而多数少数民族是属于跨境、跨界的民族,整体而言,在民族定居方面呈现区域上的分布广泛特点,这就造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地域广度性。就中国的民族音乐而言,主要有民歌、器乐曲、戏曲、曲艺音乐等,种类繁多。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时,需要从地域广度而影响的民族音乐多样性出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在中华文明的长久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南北差异的带有区域特色的音乐风格,整体而言,不同的音乐展现取决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并且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相互影响和融合,在共同的作用下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完善和发展,这使得带有南北区域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不可动摇的定性以及风格和形式上的整体稳定性,从本质来看,这样的整体感难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民族大迁徙和交流中,以及近代以来的国外音乐形式的入侵和影响都没有动摇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特点,这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体稳定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

二、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性

中国的民族音乐根据不同的民族、区域、题材内容等分为诸多流派,它们在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又互为依存,这样的音乐形态造就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有特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国,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下,形成同人们思想习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中国民族音乐中也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气息,所以,在中国民族音乐同多元世界民族音乐相融合时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其独有的传统特色和人文特性,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带有的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二)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传统的文化特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体意境和风格,中国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凝聚了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使整体的音乐带有独特的传统音乐的唯美写意感,这就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同世界民族音乐在交流融合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世界民族音乐中有效提高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首先需要世界在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地位的基础上提升对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可,进而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下得到有效的提升,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更加明显的优势。

(三)中国民族音乐需要加强同外界文化的交流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使得各国音乐家将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中国的表演艺术家也开始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环境下,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推广,中国传统民族因为越来越多的为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人群所熟知,但是,因为受到中国浓厚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未来长久的发展和传播中,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并没有在世界民族音乐中产生太大影响[3]。

就西方音乐在向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时,带有明显的明星效应,这取决于西方国家具有发展相对健全的影视产业和明星培养机制的支撑,进而有效实现了基于音乐表现的文化传播。所以,中国在民族音乐的传播方面可以有效借鉴西方国家,在健全趋于国家化的明星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的推广效力,加快中国民族音乐同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另外,扮演着传播角色的艺术家们也需要在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让世界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更加实质性和本真化的了解。

(四)需要加强对传統民族音乐的重视,实现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

在同世界民族音乐相融合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发展的基础上,需要从根本环节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使民族音乐知识能够得到普及,使其在形态意识上得到强化和重视。这就需要我国负责民族音乐的相关机构实施良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强化人们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进而加大教育和弘扬力度,使民众能够在热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学习民族音乐。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同世界民族音乐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有活跃的国内音乐环境的支撑,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将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有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意象,使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自身的独特魅力[4]。

结束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速食文化大行其道,使得现代化的流行音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民族音乐而成为当下的主流音乐形式,造成音乐领域中优良思想和文化难以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这样的整体环境极为不利于中国民族音乐同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和交流。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需要在明确认识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进而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强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世界大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光.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J].时代文学(上),2010,03:215-216.

[2]聂秋红.浅析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147.

[3]毛秋思.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分析[J].青春岁月,2012,18:10+9.

[4]陈月红.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J].音乐时空,2015,16:37.

作者:谈相东

第二篇:让民族音乐从民间走上殿堂走向世界

中国音乐学院是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建立起来的一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任务,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45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创业,发展创新,学院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培养民族音乐优秀专门人才和使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殿堂”、“民族音乐家的摇篮”。

“建立一所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音乐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举步维艰。尽管国家对民族民间艺术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但文化艺术界的崇尚西洋之风十分盛行,给保护、推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到了60年代初,此种形势更加严重,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成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应建立一所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音乐学院。”在周恩来总理心中,这是关系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复兴和再现辉煌的一件大事。这时北京已有中央音乐学院。“为了保证发展民族音乐的条件”,周恩来总理主张“‘土’‘洋’先分”,强调:“在文学艺术的中外关系上要‘以我为主’,首先要把民族的东西搞通。”他特别为这所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音乐学院确定校名,他说:就叫中国音乐学院。

1964年9月21日,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件盛事。第二天,《人民日报》即以“适应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发展的需要——中国音乐学院成立”的“新华社21日讯”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一所新的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学校——中国音乐学院,今天下午隆重举行建院典礼。对于它的重要意义,《人民日报》在报道中也作了明确表述:“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从此,中国民族音乐有了自己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民族音乐从民间走上了殿堂。

45年铸造民族音乐发展辉煌成就

肩负着开创民族音乐教育大业特殊使命的中国音乐学院,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非同寻常的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选派并任命了首届领导班子,最优秀的民族音乐专家也从全国各地被选调到这里,形成了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短短几年内,学院就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培养了吴雁泽、德德玛等一批优秀人才。

45年的艰难开创,几代人的心血凝聚,逆境中诞生的中国音乐学院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步完善和深化,使学院逐步构建起融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为一体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全面传承、研究、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如今的中国音乐学院,已经是桃李遍天下,英名贯五洲。从这个校门中走出的莘莘学子,有的活跃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有的执教于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有的辛勤耕耘于国内各音乐科研机构和传媒系统,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走出了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刘斌、吕继红、阎维文、吴碧霞、谭晶、祖海、宋飞、张维良等成为大众耳熟能详、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音乐表演艺术家。

学院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声望的著名教授,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学术声望,成为全国音乐艺术领域各重要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琵琶学会会长、中国竹笛学会会长、中国扬琴学会会长、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中国笙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视唱练耳学会会长、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等均由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担纲。

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院不断加大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改革力度,从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计划、学历教育层次、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用人制度和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强调以“五个优”来保证优秀人才的培养,即师资队伍优秀、办学条件优越、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优选、教学管理优先。一批治学严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有着高尚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一整套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出台;作为学院品牌的民族器乐、声乐歌剧、作曲、音乐学等特色专业在改革和调整中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传播、多媒体音乐、艺术管理等新兴专业或方向,也应运而生。以新图书馆、音乐厅、电子音乐制作实验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钢琴教学、声乐嗓音研究室、专业级录音棚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教学设施和装备到位并投入使用,使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随着管理的加强、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批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继涌出。自2005年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1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8部,获得乐器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文化部创新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北京市精品课程等各类奖项数十个。在2005年~2006年“文华奖”全国声乐大赛和民族器乐比赛中,学院学生获得3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四、五、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学生共获得4个金奖、8个银奖、7个铜奖;在第十一、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学生获得3个金奖、5个银奖、3个铜奖。许多业内人士用“震惊”二字来形容这些成果。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学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强调“重基础、重实践、育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实践、研究和采风来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促进教学工作。学校先后与甘肃省定西市、山西省左权县、北京市密云县和平谷区、四川省绵阳市、江苏省无锡市等地方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和教学实习实践采风基地。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学生们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开阔和充实,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艺术人格素养变得更加真挚和完善。

让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院45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始终没有忘记周恩来总理建院的初衷,没有忘记党和人民的深切期望,没有忘记它所承担的历史文化使命和责任。2004年7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华诞之际,温家宝总理给金铁霖院长写来贺信,他指出:“人民需要反映生活、鼓舞人心、健康向上的音乐;民族音乐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再次为学院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45年来,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方针,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及音乐机构友好往来,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聘请近百名外国专家来院讲学,组织近百名师生赴境外进行演出和学术交流,招收近百名外国留学生来学院学习中国民族音乐。2007年,学院成功申办了2010年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并与奥地利3所著名音乐学院合作,成功筹办了“中奥联合音乐大学”、承办了国际音乐理事会第二届论坛大会。2008年又成功举办了世界女音乐家大会。学院的华夏民族乐团多次赴欧洲、非洲进行巡演和访问,青年爱乐乐团多次为各国驻华使节和来华访问的客人演出。学院已成为传播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让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师生们带着自信走出国门,展示民族音乐的国粹精华。他们相继走进了法国国家音乐厅、英国皇家音乐厅、纽约卡内基、肯尼迪艺术中心、柏林爱乐大厅、悉尼歌剧院等著名的演出厅,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1993年,彭丽媛在新加坡开个人独唱音乐会;2002年和2003年,宋祖英分别在悉尼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连续开了两次音乐会;2006年,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又开了一次个人独唱音乐会,都很成功。习惯于欣赏欧美音乐的西方主流社会观众,当他们听到来自中国的美妙歌声时,反映非常强烈,不断赞叹“中国音乐实在太美了”。特别是,当听到宋祖英演唱《爱我中华》时,很多人都起立鼓掌。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自己的行动把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特殊魅力和感染力传递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在和谐中创造新的辉煌

《管子·权修》云: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人。古往今来,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为社会培育有用之才。中国音乐学院45年的办学历史,是中国民族音乐伴随新中国成长,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辉煌历史。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有风和日丽之时,也有风暴雨骤之日,有平坦大道,也有曲折坎坷,但不管怎样,已有6,000余名从这所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走出来的毕业生,在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以不同方式传承着中国的民族音乐,践行着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两任总理的深情嘱托,让学校无比自豪和骄傲。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对于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中国音乐学院来说,既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和为全国以及北京市文化建设的贡献力;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学校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统一”。以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打造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把握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的宏伟气魄,把学校各项工作抓好做实,切实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

同时,继续坚持高、精、尖的办学标准,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方案、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以管理服务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实践深化教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传统音乐信息和科研的中心、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的窗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民族音乐从上古走来,又经中国音乐学院几代师生传承与创新,伴随着祖国的成长与发展。带着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对华夏文化的咏叹,如今美妙而迷人的华夏弦歌,正在国内外传承着、唱响着。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加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在伟大祖国60年辉煌成就的鼓舞下,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音乐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必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其愈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美妙的中国民族音乐必将在“和谐”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作者:倪赛力

第三篇:推动民族种业走向世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一粒小种子演绎出遍地金黄,孕育着自然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之一的中国,承载古老文明的农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农作物种子的驯化与选育史。2014年5月26日,传承90年的种业界“奥林匹克”——世界种业大会将来到农业大国,在北京这个结点上,搭建起中国种业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记者看到,这里采用被业界称为“黑马”的DH(单倍体技术)育种,进行大规模、高通量、流程化的品种选育,“从国外引进技术并消化创新,目前我们已经和国外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中心主任赵久然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种业开始起步,直到“八五”末,期间施行“四化一供”建设(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及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走上了依法治种道路。北京种业也实现了从“事业”向“产业”的转型,产业雏形基本形成。

从“九五”开始,北京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特点是在全市规划中把种业上升到战略位置。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发展包括籽种农业在内的“六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2007年,进一步确立开发四种功能、发展四种农业的总思路,把籽种农业作为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首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中央密集出台扶持种业发展的多个国家级意见和规划,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籽种产业逐渐进入到巩固提升新阶段,2010年10月启动实施的《北京种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打造“种业之都”的宏伟目标。成立了种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近几年,通过出台发展意见、与农业部、科技部战略合作、召开首次种业工作会等方式,北京“种业之都”的思路不断清晰,框架逐渐成形。

跳出农业看农业。从资源禀赋看,北京是典型的“缺水少田”地区。自身的不足以及超载使用,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0,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人均耕地降至0.16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最低限,且全市山区面积超过6成。从空间布局看,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村”,城镇化率已达86.2%。这些因素决定了北京不可能像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一样,大面积、大规模地抓农业生产。

农产品及种业需求市场巨大,且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金融资本充足,各级政府对种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北京是信息之都,物联网、遥感技术、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技术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北京冬冷夏热的地理气候优势有利于不同类型农作物新品种的筛选。

“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努力’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北京农业发展不能走传统农业道路,籽种产业本身最具‘高端、高效、高辐射’特征,是北京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选择。”北京市农业局局长吴宝新说。

历经多年发展,北京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卉四大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作物种业步入产业化、法制化快速发展轨道;畜禽种业进入以服务科技型绿色牧业、休闲牧业、精品畜牧业为目标的发展阶段;水产苗种整体优势稳步上升;林果苗木育种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在全国基本确立了“三中心一平台”的地位,即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国种业交易交流中心,种业发展服务平台。

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市委、市政府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增加科技投入,组织创新公关,加快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教育,科技兴农、科技兴种成效明显。北京拥有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专业育种人员1000多人,特别是2005年之后,成立了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将国内外56个单位,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450名育种专家招致麾下。

种业是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兴亡的战略产业。但长久以来,世界上一直靠“发达国家出良种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出土地”的模式来发展生产,减少饥饿。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民族种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李书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给排水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