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换个角度求发展

2022-09-11

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 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 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

1 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

学习错误,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过去我们总是把“错误”当成教育的“敌人”, 新的课程观认为, 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

师: (出示题目) “要加工一批零件, 单独做, 甲车间需1/3小时做完, 乙车间需1/4小时做完, 如果两个车间合做需几小时做完?”

生1:列式为

生2: (部分学生表示不同意。)

师: (引导学生思考、辨析) 这样列式到底是对还是错, 如果错, 错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如何改正?

师: (组织交流。)

生1:他列式的数量关系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和=合作的工作时间”, 这样讲不通。

生2:甲车间单独做只要1/3小时, 乙车间单独做只要1/4小时, 两个车间合作却要小时, 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生3:求合作的时间, 正确的数量关系应是工作总量÷工效的和, 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

生4: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应认真审题, 依据正确的数量关系来列式。

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大讨论, 他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辨错、改错的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自己的解题水平。这样的教学就从单纯的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向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发展、成长”是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教学效果的。

2 在教师的“失败”中求发展

在一次对外教学交流课中, 对于例5比较1/2与1/3, 1/4与1/3的大小这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1) 多媒体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2)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3) 把另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 也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4) 多媒体演示, 在图中直观比较其中一份的大小。 (5) 最后说明1/2大于1/3。 (6) 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4和1/3的大小。课上按部就班的操作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课后的感觉除了“基本顺利”以外, 心中总有一些忐忑不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才发现这样的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缺乏对学习活动的体验, 表面看来很顺利,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 我重上这一课, 这次对这一部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做了一些开放的、灵活的构思, 学生课上表现活跃, 效果较好。课堂实录如下:

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故事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 就派八戒去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分得1/4。八戒一听急了, 我找来的西瓜, 只能得到1/4, 太少了, 不行, 不行, 我得要1/8, 最少也得分1/6。听了八戒的话, 悟空笑得前仰后合。同时多媒体出示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画面) 。

师:同学们, 照八戒的分法, 他真的能多吃一些西瓜吗?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证明你的结论。

生: (学生有的利用学具在动手折折画画, 有的小组内在轻声讨论。)

师: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生1:我用两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 一张平均分成四份, 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另一张平均分成八份, 把其中一份也涂上颜色, 我发现1/8小于1/4, 八戒吃到的反而少了。

生2:我们一小组是用两张一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代表西瓜来折的 (演示折法) , 结论也是一样的。

生3:我画了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来证明的, 如果平均分成四份, 每份长2厘米, 如果把这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八份, 每份只有1厘米长了, 反而少了。

生4:我没有折也没有画, 我在想, 如果把刚才的一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吃, 每人能吃到一半, 如果把这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全班同学吃 (众生笑) , 每人只能吃到一小口了……

生5:一样东西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反而越少, 所以照八戒的分法, 吃到的反而少了。

教师为学生说、想、做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

3 在教材的“局限”上求发展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作为“人的因素”, 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 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教科书是数学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数学。

例如:苏教版教材关于“长方体的特征”:

观察一个长方体纸盒:

(1)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比一比相对的两个面 (即上面和下面, 前面和后面, 左面和右面) 是不是完全相同?

(2)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用手摸一摸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量一量, 每组中几条棱的长度是不是都相等?

(3)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用手去摸一摸。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得到的零碎的知识, 而且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让他们自己探索、归纳长方体的特征。使他们能够真正从事“做”数学活动,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地理解、体验、感知和内化。

基于以上分析改进如下: (1) 让学生整体感知, 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部分, 先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3) 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互相补充, 共同完成表格。

学生有犯错的时候, 教师有失败的教例, 教材也有其局限性, 但同时这些错误、失败、局限又给数学教学带来锲机和空间。我们要立足学生现在的基础, 为学生的发展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将更加充满活力, 生机盎然。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探讨了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求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求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学生,教师,教材,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法视域下“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及其新发展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