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2023-01-23

第一篇:广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能够明确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做出营销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精神为讲究中庸、注重伦理、好面子、重义轻利,中国人的“根”情结胜过一切,父母的“寸草心”,子女的孝道,“落叶归根”,“望子成龙”,“投资子孙”、“光宗耀祖”这些是永远不变的话题。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消费的影响日趋明显,文化悄悄成为消费的新噱头。因此,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掘传统的新价值,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也都有其独特性,研究这一独特性、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搞好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且现在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各种繁杂关系造就的复杂多变的心态,中国消费者实难把握。他们可能恪守传统,但又为面子而竞逐时髦;他们可能注重实惠,但又为攀比而挥霍无度。当然,表面的矛盾,放到实际的背景中或许也能得到解释,正是本着这个理由,这里将列举一些与消费有关的文化特征。 1. 中国文化强调人伦主义

现在虽然家庭核心化,三世或四世同堂的现象有所减少,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仍然保持着,亲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很是明显。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在中国,个人的消费行为常常与整个家庭的行为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个体的消费行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要,而且要顾及整个家庭的消费需要。家庭生活周期是作市场分析时必须要考虑的,仔细研究每个周期的特点,具有市场营销的意义。比如从年轻单身阶段,到新婚阶段到生儿育女阶段,到儿女成人离开家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在产品开发及营销服务等方面应该注意产品的多功能、多用途以及综合性强的特点,尽量使产品能够适合家里各成员不同阶段的需要。另外,在产品或劳务信息传递和沟通方面,口传信息沟通比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广告)更能让中国人相信和接受。 2. 中国文化重视人情关系

这种人情关系可从两个层次来了解:一是人情往来,即凡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都要赠送礼品或现金,再比如在一些包装精致的商品上,印有“馈赠佳品”,即是这种倾向的反映。

二是重义轻利,注重情义和精神价值,轻视物质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道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之一。比如在人际交往和正常的工作关系中,过于重视超越规则的感情交流,热衷于互相馈赠各种礼品甚至金钱,以强化相互关系。重义轻利在消费行为中的表现就是人情消费盛行,比如“送礼就送脑白金”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人情消费的契机。 3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基本主张,其思想精髓是“和”,是权衡之后的一种微妙平衡, 一种和谐。就个人而言,中国人往往竭力遵守群体规范,力求在言行举止上与大家一致,避免突出个人风头。这种文化意识反映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求同和从众心理,尽量取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比较容易接受大众化的商品。此外,儒家文化追求精神境界,讲求道德的贤者风范,注重通过个人品质的修炼达到完美的人格,节制个人欲望被视为一种美德,从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了解到这个特点,在商品的开发、生产和促销方面就能有的放矢,减少风险。

4.中国文化特有的面子文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演变出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时至今日人们对面子更加看重。如果说中国人甘于平庸,那还不完全,只要有机会,中国人还是极想露脸的。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交往中讲究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脸面。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尤其注意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中有一个好印象,获得一个众人赞誉的好名声。所以,中国人对于丢脸之事深恶痛绝,而对露脸则心驰神往。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中国人过于看重体面的消费,过于看重与自己身份一致、与周围他人相一致的求同心理和人情消费,在许多时候甚至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不良消费行为。

二、基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的营销对策

正确地认识并科学地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对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消费者消费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行销策略。

1.基于“人伦主义”的营销对位策略

运用亲慈子孝的心理的广告场面在电视中时有所见。由于现在大多数只生一个孩子,所以对于后代的重视似乎又要超过对于上辈的,父母与孩子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单位,很多的消费决策是他们在互动中形成的,而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与以往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经济总体水平较好,都希望孩子有更美好的未来,能把财务与其他资源向孩子聚焦,不少父母就是通过孩子所消费的东西来体现这种关爱的。因此,成功的针对孩子的营销需要在协助他们构建关系与满足他们彼此的互动性需要上做足功课,比如迪斯尼乐园的“亲子游”。

同时,商家可以将独生子女细分成更多的深度细分市场,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让孩子们明确那是专门针对他们设计的。在产品与品牌信息上,需要更故事化、文学化、音乐化、艺术化与正面化,因为对孩子有吸引力的信息对现在的父母也有吸引力,他们更愿意接受世界的更美好一面的事物。

2.基于“人情”的关系营销策略

中国人的“人情”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亲缘关系和由之外推的拟亲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在处理问题时考虑最多的便是感情因素,因而相对来说缺乏理性。由于感情成分的介入,中国人的“人情”交往一般采用“非等价交换”原则。即一方希望在交往中由于“人情”的付出而获得更大的回报,但当获得预期回报时,又觉得对方的回报多于自己的付出,感觉反而又欠了对方的“人情”,于是又要把多得的“人情”还回去,这样循环反复,往往不可能“平账”。这种“人情”现象是基于中国人的“不欠”和“回报”心理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的“人情”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维持彼此关系的资源,是连接相互关系的纽带。

在中国充满“人情”的营销环境中,商家们一般不是完全按照西方完善的市场导向做生意,而是夹杂了一些“人情”在里面。贸易双方的交易,可能不是等价交换,而是在一方“让利”给对方的条件下成交的。这种“让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送“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此“人情”,将来在贸易中必然会以其他形式“回报”回来。其中的微妙关系,是西方商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和中国商家或顾客做生意时,要巧妙地运用“人情”的给予和取得,来维护交易双方的长期关系。另外,我国生意场上的“人情”不仅仅指利润的让渡和价格的折扣等物质方面的互换,我们还可以通过与贸易方的高层或直接接触的顾客进行“感情交流”,而使对方感觉到“人情”的存在,继而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展开关系营销,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

3.基于“中庸”的心理认同营销策略

柳传志主张“战略上偏执,方法上中庸”。企业界的游戏规则是“胆小的等死,胆大的找死”。究竟如何做,关键在于一种权衡。在汽车行业,外观中庸、性能中庸,加上质量保持稳定,丰田的凯美瑞和花冠在美国市场连续取得销量冠军。而强劲竞争对手本田的产品受众比较年轻化、个性化,虽然在性能上还好过丰田产品,但是总是屈居亚军,所以中庸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白酒中的五粮液则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其“中庸”还贯穿于其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当中,那就是“能现代化的都现代化了,该传统的依然传统。”五粮液生产中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其“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有风味。这种折中和平衡,恰恰契合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酒品中的典型体现。

4.基于“面子”的互惠营销策略

在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是一种普化现象,体现了中国人的自尊,其实质是中国人自我观的体现。这种心理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伦理的渗透、维护祖宗心态的外显和追求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所以中国人往往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定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

鉴于中国人“面子”问题的存在,我们在具体运用营销策略时应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方面,在认为顾客对我们无比忠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对我们的品牌、商标和企业形象进行投资,以使老顾客感觉到购买和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有身份和有面子;另一方面,我们在与生意伙伴打交道时,要尽量为他们留有“面子”,给不给“面子”直接影响到生意伙伴的满意度,而生意伙伴的不满意是导致我们与其关系中断的重要原因。据研究,我国生意人之间的分歧往往不是因为是非、利益问题,而是因为“面子”问题。生意场上打交道的目的、期望值等各不相同,处理好彼此的“面子”问题可以增进和改善生意双方之间的关系。而面子的核心就是尊重,所以,要想和生意伙伴保持长久的彼此信任的关系,就应在生意往来中将对方的位置摆得比自己高一点,让对方获得交易的满足感

5. 把握传统优势,为消费增添亮点

中国酒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酒文化。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则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内容。如此一个既具有历史,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消费种类,理应成为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

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统计数字就显示,改革开放后,用于表示食物在消费中所占比率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这表明,我国人民越来越向需求的更高层次消费。对酒类商品而言,从表面上看,酒是一种食品,但就其社会化意义而言,人们消费白酒的本质需要,绝大多数人绝不是生理上的食物性需要。应该说,消费白酒是一种文化上的需要,这种消费是在文化的支配下发生的行为,如进行亲情、友情等情感交流时,为表示理解与尊重,表达热情与精神,呈现价值与威望。因此,酒的确是人们以精神价值享受和文化价值享受为基础而需要的一种“感性商品”。

目前,一方面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多变动、高竞争、过度紧张,易导致心理压力增大、情感失衡,精神生活相对缺乏,甚至有些人会出现精神空虚状态,因此,人们对精神生活、情感需要日趋强烈。这种强烈的渴望出现在消费领域中,直接反映出的是文化消费倾向。

6. 发扬民族特色,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潢以及商品的消费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地域文化特点尤为突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如丝绸、刺绣、手工地毯等,不仅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其相关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风俗、审美等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些地区特色文化便向异地传播,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相互交织,如四川辣味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全国务城市的普及,各大宾馆餐厅的特色菜肴和服务,都说明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饮食文化在区域文化中的融合。

汉族过春节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耍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其他民族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水族的端节、拉祜族的扩塔节、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都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都有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商品。

传统文化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班级:10连锁

姓名:李丽

学号:101489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调整对消费的影响

财政学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个人所得税调整对消费的影响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调节社会分配的主要税种,是贯彻社会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个人所得税虽几经合并与改革,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际税收现状等角度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使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成为让国际趋势与我国社会经济现实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可行、更加完善的税制。我们注重研究税收和消费关系,目的是寻找改善总需求比例失衡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完善现行税收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字:

个人所得税

公平与效率

税制改革

消费

正文: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世界各国对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有三种: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和所得税制。普遍实行的是综合所得税制或混合所得税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分类所得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这种课税模式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它既缺乏弹性,又加大了征税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然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的条件尚不具备,完全放弃分类所得税模式可能会加剧税源失控、税收流失。所以,在现阶段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比较切合实际。鉴于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要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功能,应尽可能多地将应税所得列入综合征收项目。除税法明确规定的所得(如利息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外,其他所得全部列入综合征收项目,实行按年综合申报纳税,以为课征期,符合量能纳税的原则。同时,要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的分类。从应税所得上看,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宜实行分类所得征税;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项目,宜实行综合征收。实行混合所得税制,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有利于税收政策的公平。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低效,偷、逃、避税现象十分普遍,税收流失严重,其前提就是个人所得税税制本身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存在税基隐性、征管不到位、打击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应从源头上抓起,采取措施尽可能使个人收入显性化。但是这个问题并非税务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各种配套措施来进行,具体有:1.税款的缴纳,2.征管措施的完善, 3.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4.要继续修订、充实《税收征收管理法》,尽快下达实施细则,使之更适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需要,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以确保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顺利实施。

2008年1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 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意味着我国实行了15年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将实现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 官方可以查询到的数据: 美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86%; 日本消费占GDP 的比例是75%; 德国消费占GDP 的比例是78%; 中国消费占GDP 的比例约是50%。发达国家希望抑制消费增加投资, 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虽然国家制定的政策一直向刺激消费倾斜, 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劳动要素投入高达65%。从已有的实际情况看, 消费型增值税下投资越多, 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 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 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高。随投资的变化, 当投资增加或减少时, 税收负担率不同, 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资结构的影响。同时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效应,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 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 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 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 在我国进入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愈快, 固定资产投资愈多,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另一方面, 增值税转型是为了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进行平衡, 最终扩大内需。内需分为投资和消费,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中国是比较少见的投资、贸易远远超过消费的国家, 消费率从1990年的62.5%下降到目前的50%, 投资率从1990 年的34.9%上升到2007年的42.1%。消费是投资和生产的最终目标, 也是GDP 的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增加1%使GDP增加0.42%, 政府消费增加1%使GDP增加0.21%, 投资增加1%使GDP 增加0.37%。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被消费吸收才产生新的投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向“真正”刺激消费倾斜。

单就税收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而言,税收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核心目标不外乎三点:其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节居民消费倾向,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购买能力;其三,提倡环保、绿色、节约等消费理念,改变和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而减轻环境与资源等方面压力。

为了让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多纳税并以此来调节收入分配,实行综合税制应当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要求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呼声不断。但这并非个人所得税改革或减税的要点,原因有二:其一,就我国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而言,在2000元的基础上继续上调的话,减税的主要受益群体不再是中低收入者,而是高收入者,或者说,高收入者要比中低收入者享受到更多的税收减免,而这与收入分配的调节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其二,若是一味地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工资薪金所得很可能面临税源枯竭的处境。

按照性质分类,居民收入要么用于当期消费,要么用于储蓄,以备将来消费之用,在收入给定的前提下,消费与储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对储蓄征税也必然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在现行税制中,只有利息所得税名义上是以居民储蓄收益为课征对象,现已暂免征收,也就是说,当前没有一个税种是对居民的储蓄收益进行征税,这对拉动居民消费和调节收入分配都是极为不利的。 主张取消利息所得税的理由是,利息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是中低收入者,而他们的储蓄是应对未来在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基本民生项目的支出,因此,对存款利息征税将会削弱中低收入者未来的消费能力。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社会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20%的高收入者拥有银行80%的存款,而80%的中低收入者拥有银行20%的存款,若按此推理,对存款利息所得免税所带来的好处,80%是被高收入者攫取,而中低收入者只享有20%的好处。与中低收入者的储蓄目的不同的是,高收入者的储蓄主要是投资,对利息所得免税,也就相当于对投资免税,这无疑是在拉大收入差距。

相反,若是国家不取消利息所得税,而是把征收上来的利息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补贴”给中低收入者,或者改善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中低收入者之所以不敢花钱的根源之一在于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社会舆论围绕着买房子属于消费还是储蓄(或投资)的问题,争论不休。事实上,居民购买住房的支付(首付和还贷)应当算作储蓄,而且这部分的储蓄在过去几年里有着较高的增长。对于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而言,过高的房价实际上是在强制他们高储蓄,而且是不易变现,甚至是不能变现的高储蓄,这无疑会限制这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如果能够有效地减轻这部分居民的购房负担,比如,对个人销售和购买普通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并放宽个人转让住房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他们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刺激消费。

由于市场机制中价格的调整,政府对企业、产品、服务课征的流转税,一部分税负会以价格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进而对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产生影响。在现行流转税体系中,除了增值税转型对提高居民收入有显著效果而其他效果较小外,其余税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因此,有必要调整和优化流转税体系来拉动消费以及改善消费结构。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税税制,一是课征对象过于狭窄,仍然有许多有害品、奢侈品以及高能耗产品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部分应税消费品的税率较低,其抑制消费的作用有限,比如高档烟和酒的消费税率。实行结构性减税,并不等同于全面减税,有必要适时进行选择性增税,但无论出于扩大居民消费还是社会公平的考虑,未来一段时间里,税收的新增长点不应该选择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是要逐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以及提高部分应税商品的消费税税率。

国家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仅贯穿于企业的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居民的消费领域,通过税收优惠或税式支出等形式增加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比如,针对农村居民的“家电下乡”、“农用机具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针对城市居民的家电“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等等。再如,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消费者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上述政策的出台,对刺激消费与改善民生,对振兴家电和汽车等重要产业,有显著作用。 简而言之,我们强调扩大内需,注重研究税收和消费关系,目的并非一味追求减税来增加居民消费,而是在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相对投资和出口较低的情况下,寻找改善总需求比例失衡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完善现行税收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篇:服装广告对消费购买行为形象调查报告

服装广告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市场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1.调查目的--现在的服装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效果是如何的呢? 2.调查对象与内容--上街采访路人调查服装广告对其购买的影响。 3.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考虑到距离市场比较近,采用问卷调查比较

合适而且是上街访问,这样才比较真实。

4.执行结果--较好了解服装广告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服装广告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市场现状

服装越来越靓、越来越自我。而为卖服装做的广告呢,似乎仍没有从那种千人一面的模式中走出来。

就拿服装行业热衷的明星广告来说吧,光是浙江宁波、温州两个地方,“罗蒙”请了濮存昕、“雅戈尔”搬来费翔,“法派”特邀梁家辉和张柏芝,“报喜鸟”则联手“成熟男人”任达华,另外还有“美特斯·邦威”的郭富城、“庄吉”的周华健、“洛兹”的胡兵,等等不一而足,足可组成一支超强阵容的“明星队”。自从第一家服装企业请明星代言以后,大家就迅速跟风、互不示弱,好像没有明星助阵就显得企业实力不够,品牌也上不了层次一样。结果喧宾夺主,广告成了明星的秀场,是什么品牌的广告反而被大多数人给遗忘了。

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点,会有很多广告牌。例如“Bossini 堡狮龙”秋冬系列服装的广告照片,由2002年10 月中开始,在广州市及广东省内各Bossini 堡狮龙时装店内挂出,而其在全国数百间

报纸的夹页广告里,也常常会有“人气服装大甩卖”、“特选限定贩卖”之类的服装广告。根据业内人士介绍,那大多数是时装邮购业界剩下的货底。

二、调查目的

目的一如何让众多形形色色的服装广告中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广告 目的二帮助服装企业总结和划分出有效的服装广告宣传方式 目的三了解服装广告市场,加固自我专业知识

三.调查方法

上街采访路人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获取信息,收集上来的群众信息进行完整的统计。我们对每份问卷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得出了比较权威的数据!

四.调查问卷

既然确定了主题,就当然要开始着手讨论问卷,广告就是广而告之,要通过某些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企业产品的存在,同时把该企业产品的某些特性告之他人,并使之深入人心.从而当人们对某种产品有需求的时候,就能在第一时间想到你的企业产品.一个广告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销售业绩,所以成功的广告往往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首先考虑的是要了解到消费者是从那些媒体接触到服装广告的,和消费者在通过哪些来源获得服装信息的!这样可以得出服装广告在消费者在购买服装的时候起到多大的促销作用!我们的题目一共出了10道题,主要是考虑到被访者在访问的过程可能会因为问卷太长而不乐于回答,或者出现敷衍的现象,所以尽量设计的简单明朗!

XXXX服装广告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问卷调查

女士/先生,您好!

可以耽误您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来完成我们的问卷吗?十分感谢。

张爱玲说:“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她所谓“住”多指服饰对性格的张扬。服装越来越靓、越来越自我。而为卖服装做的广告呢,似乎是另外的一片小天地。

1. 您平时大多通过哪些渠道看到服装广告? 2. 您的服装信息来源于哪里?

3. 您会因为您的偶像代言某一品牌的服装,促使您去购买该品牌的服装吗? 4. 您会因为某个广告令您印象深刻,促使您去了解并购买其产品吗? 5. 你觉得服装广告是否和真实相符合? 6.您最希望服装广告能给您带来什么信息? 7. 您对现在服装广告的满意程度?

8. 在美国,服装广告用性感美女来吸引人们注意,您喜欢这样的服装广告吗? 9. 您每个月的服装消费是多少?

10. 您最喜欢的哪个服装品牌的广告?

五、调查分析

此次我们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0份。我们统计了受访问者的一些基本个人信息,得到的数据如下:

性别:男性25人,占被调查者的50%。

女性25人,占被调查者的50%。被调查者男女比例为1:1。 年龄:18岁以下4人,占被调查者的8%。 18—25岁为16人,占被调查者的32%。 25—35岁20人,占被调查者的40%。 35—45岁8人,占被调查者的16%。 40岁以上2人,占被调查者的4%。

1. 您平时大多通过哪些渠道看到服装广告?

50%40%30%20%10%0%电视报纸商场杂志网络交通工具其他渠道 从调查数据分析,受访者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商场广告和杂志这三大渠道看到服装广告。其中高达50%的受访者是通过杂志观察服装广告。

2. 您的服装信息来源于哪里?

50%40%30%20%10%0%时装表演时装杂志时装报刊广告电视明星商店陈列朋友谈论他人穿着信息来 从调查数据得出,商店陈列是受访者获得服装信息的重要来源。这并不与第一道题相冲突。原因在于消费者可以通过逛服装店,明星穿着等来源获得他们所需的服装信息,而不单单从广告角度获得。

3. 您会因为您的偶像代言某一品牌的服装,促使您去购买该品牌的服装吗?

从被访者的回答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近90%的被访者会因为明星效应促使他们去购买该明星代言的服装品牌。所以商家可以通过明星代言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品牌的知名度。

4. 您会因为某个广告令您印象深刻,促使您去了解并购买其产品吗?

被访问者中回答会的人占总人数的24%,回答可能会的高大66%,而回答不会的只有10%。

服装本身是一件美的艺术品,它的制作、设计是一项创造美的活动。它的表现尽可展现最美丽的方面。创意是服装广告的生命力,没有创意,就没有感染力。再好的服装缺乏创意独特的广告推广,是很难让消费者产生深刻印象的。所以服装商家在设计广告中,要充分突出广告的创意性。

5. 你觉得服装广告是否和真实相符合? 被访者有74%的人认为现在的服装广告符合,基本上与服装本身相符合,没有夸大了服装本身的实用性。

6. 您最希望服装广告能给您带来什么信息?

这道题我们给出的选项包括服装价格,服装风格,流行元素,品牌内涵及文化,面料流行及趋势及其他信息。

其他信息面料流行品牌内涵及文化流行元素服装风格服装价格0%20%40%广告带来的信息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大多倾向于从服装广告中获得服装风格及流行元素的信息,所以广告在设计时可考虑增加这两方面的比例。 7. 您对现在服装广告的满意程度?

受访者对现在的服装广告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有12%和60%,但也达到24%的人对服装广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8. 在美国,服装广告用性感美女来吸引人们注意,您喜欢这样的服装广告吗?

喜欢可以接受不喜欢无所谓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受访者全都喜欢或接受这种服装广告,而女性则有10%的人不喜欢和16%的人对这种广告表达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针对男性的广告中可以选择摆脱传统表现男性刚强或其他魅力的方式,选择用性感美女来设计广告。

9. 您每个月的服装消费是多少?

选择200以下的受访者为9人,占所有受访者的18%。选择200—400为30人,占总数的40%。而每月消费为400—600的人有18%。消费600—800,800—1000的人各占总数的2%。

10. 您最喜欢的哪个服装品牌的广告? 对于这道题,访问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大部分的受访者对服装广告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或者有印象的只是集中在国外几个知名品牌,如Levi’s,Nike,Adidas等。

六、总结

从总体上看,服装广告遵循的模式为:抓住产品卖点,表现为一种感染力,寻找直接的感染途径,激起购买者的欲望。一般认为,当这种感染过程发生的时间与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时间非常接近或相互重叠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并促成即时购买。因此,服装广告一直以来都比较强调地方性,这甚至比广告的内容更重要,所以,服装广告主会更多地选择户外和售点广告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服装似乎天生就与平面艺术相关。设计师是通过服装设计效果图来表达设计意图和构思的,而且平面图也可以准确表达出服装各部位的比例结构。时装界的惯例是由设计师来为品牌的广告把关的,从心理的角度,他们更易于接受并理解平面广告,并把对服装的感觉同样地表现在平面广告中。尤其是摄影技术的发展,为服装平面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可想而知,户外、专业性的刊物、杂志成了服装广告的主要媒体,给服装厂商和销售商带来促销效果。这样的服装广告强调款式特点、色彩效果,对整个画面进行气氛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和新媒介数量的激增,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和销售区域的扩大,随着整合营销理论的不断完善,服装广告应当不断地汲取不同媒介的力量,打造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知名品牌

第四篇:名人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论文

学年论文

1引言

当前,随着企业间竞争的的日趋激烈,使用名人广告已经成为国内企业推广产品、巩固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名人广告从房地产楼盘、汽车、家用电器、手机、到饮料、服装、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几乎各类商品都在找名人代言。

不断膨胀的“名人广告”、“名人效应”现象,以及当前名人广告存在的各种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消费者面对名人广告时,往往有一些潜在的心理因素影响着消费者对名人广告的接受度,而本文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探讨了名人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

2 名人广告概述

2.1 名人广告内涵

名人广告是以影视、歌星、体坛名将、社会名人等作为品牌代言人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是一种借势营销策略,利用名人所具有的优势来推荐产品,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现快速营销的目的。

2.2 名人广告的功能特点

2.2.

1名人增加注意力

名人是公众人物,其地位、身份、品位、个性对公众尤其是对崇拜他们的粉丝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很多人来说,名人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模式。名人的参与会减少广告单调枯燥的推销色彩,受众则容易在产品与名人之间的暗示作用下产生联想,消除消费者的抵触心理,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接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2.2.2 迅速提高知名度

由于名人是被公众所熟悉、传媒也乐于报道的特殊群体,因此,借助名人的身份宣传推广企业或产业品牌是一个非常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或刚步入市场的新兴企业来说,名人广告策略可以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快为其打开市场;而对于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和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产品来说,使用名人广告会让其产品持续保持在消费者的意念。例如百事可乐随着潮流

学年论文

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广告中的名人,让企业及品牌一直都存在于消费者的视线之中。

2.2.3 增加品牌的记忆、可信度

名人广告会因名人而得益,提高广告的受众接触率和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对所有年龄群体来说,名人被看做更可信的人。尤其当有著名人物时,产品形象会更好。如在罗斯福总统的那句“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感召下,美国的家庭主妇争相品尝速溶咖啡的醇香美味,从此速溶咖啡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麦斯威尔也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咖啡品牌。

3 名人广告心理效应内涵及其表现

3.1 名人广告心理效应概念

广告传播过程的终端是受众,新闻媒体中名人广告对于广大受众具有明显的心理效应。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是指在广告中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

3.2 名人广告心理效应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媒体中名人广告具有以下心理效应: 3.2.1 提高对产品的注意率和识记率

在名人广告中,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广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问题。对产生正面影响的知名人群,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可信度,消费者有一种隐含的认同感,名人的高知名度可以引起冲击以及高注意率。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和记忆理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事物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同时醒目、熟悉的名人形象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记下名人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及其品牌。就譬如说葛优这位名人,知名度很大,就是因为这样,他所代言的中国移动“神州行”的广告中,很多消费者都记得葛优的那句广告词——“神州行,我看行”。 3.2.2 产生“晕轮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的主要品质被认为有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亦然。我国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

学年论文

这一种光环效应。

对于名人所代言的产品,其消费者群多是其粉丝所构成,他们喜爱某位名人,也会对他推销、使用的产品产生好感,进而接受他推荐的产品或观念。产生购买行为。商家则利用名人在新闻媒体中代言其公司的产品,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情心理效应。 3.2.3 心理示范作用

名人常常可以带来一种心理示范作用,引来人们的模仿。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消费者,使不少人竞相仿效,而名人推荐使用的产品也就成了许多消费者模仿消费的对象。根据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能力和较大权力的榜样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并且因对名人的崇拜去模仿和学习他们的举止行为。因此,当名人出现在广告中,人们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学习,从而获得与名人相类似的商品消费行为。据说,许多购买了“藏秘排油“减肥茶的消费者就是因为看了郭德纲的广告,才下决心掏钱的。

4 名人广告现状及心理效应强化

4.1 名人广告存在的问题

4.1.1 广告本身

企业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盲目追求广告效果,经常夸大名人广告内容,甚至发布虚假广告,并借助大众对名人的崇拜和信任,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广告的特定品牌商品上去。这种做法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破坏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名人广告缺乏创意或脱离产品的名人广告创意也是广告本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富有创意的名人广告牌,才会吸引消费者并让他们购买。 4.1.2 广告名人

近年来,我国各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事件屡屡发生。如改行主持的赵忠祥自宣告退休以后接拍了不少广告,从“彻底治好肺病”的药品到“有病治病,没病能防病”的保健被,为各色商品宣传,但其所代言的产品屡上黑榜,也让赵忠祥一度成为被网友公认的“赵大忽悠”。因此,企业要仔细地选择合适的名人来宣传产品。

学年论文

4.1.3 企业广告策略

当今社会,名人泛滥,而作为能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名人广告,企业通常会尽力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明星做广告代言人,而忽略了其他广告因素。首先,公司产品是否适合名人代言。其次,名人与广告产品是否存在内在的或明显的联系。如那英为“喜之郎”所作的广告宣传,其形象和年龄与“喜之郎”健康、纯情、温馨、自然的形象不符,所以公司邀那英这位少妇来诠释这种意义无疑是不恰当的,给消费者牵强附会、不可信的感觉。第三,名人广告要具有创意性原则,即广告本身要有原创性,其次创意要大于名人。 4.1.4 广告媒体行业内部机制问题

广告传播媒体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广告费成为大多数媒体的“最主要经济来源”,这个来自行业内部机制的问题,使媒体对于广告的投放选择就不再如想象中那样简单。很多虚假、夸张的名人广告流向市场,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发生了冲突,媒体转而向后者发生倾斜,从而为名人广告的泛滥传播推波助澜。如曾因虚假宣传而被央视3 .15晚会曝光、遭到停播的保健品的“果茶抽油瘦”,由号称魔鬼身材的汤如丽全力代言,最近又在地方台死灰复燃。

以上所述,名人广告存在的的诸多问题会直接弱化消费者对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强化名人广告心理效应很重要。

4.2 强化名人广告心理效应

4.2.1 广告内容富有创意

名人广告的创意,其应遵循独创性、实效性、促销、简洁等基本原则。但名人广告在追求创意时,应以产品为广告创意的前提,不同产品应有不同的创意,不同产品类别有不同创意侧重点,如在广告创意中对于某些产品,宜采用情感诉求的策略加强其心理攻击力,尤其是针对消费者的广告,更要注意创意中的感情因素。同时,名人广告创意也不能忽略与名人的适应性,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创意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

4.2.2 名人自身要强化道德感及责任感

名人心理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名人的形象对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颇大。为此,名人自身应当强化道德感及责任感。对社会来说,作为广告的名人,名人应谦虚

学年论文

地面对社会公众,不要见利忘义,做到洁身自好,同时对相关产品的性能、质量等了解后再作广告,说话要有根有据,没把握的就不要去接,不辜负公众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强化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 4.2.3 企业注重广告与产品、名人之间关联性

不论名人名声多大,只要做广告,都只是广告中的一种道具。广告中对名人选用得不妥当,反而会弄巧成拙。心理试验表明:在名人广告中,只有当名人以一个熟悉的、富有体验的、在产品使用方面具有一定权威的面貌时,大众对名人的信赖才可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产品上来,该广告才具有说服力,为此,商家应选择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所喜爱的名人,注重产品与名人广告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达到应有的心理效应。

4.2.4 新闻媒体要对名人广告进行引导

新闻媒体对于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新闻媒体应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和正确生活,不能恶化为刺鼻的铜臭气味以腐化商业文明,甚至乱造名人心理效应。为此,新闻媒体要对名人做广告进行更为严格的形式审查,这也有利于减少名人做虚假广告的概率,也有利于名人减少可能因为做虚假广告给自身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发挥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

不论是广告、名人,还是广告媒体行业,在他们可能给名人广告带来问题之前,企业应当要树立对名人广告的危机防范意识,做好负面效应控制,居安思危,这样企业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 名人广告的风险防范和负面效应控制

5.1 做好名人广告危机公关的备案

名人广告的危机预防是指对名人广告公关危机的隐患进行监测、预测的危机管理活动。首先要有名人广告风险的意识,如邀名人作广告所需的费用是否会导致后期推广费用的不足的现象。其次,要注意名人已代言的产品信息。现在许多名人不顾自身形象,频繁代言各类产品,如孙燕姿仅在2002年上半年就代言了8个不同的品牌。第三,关注代言名人是否可能会存在某些消极的公众形象,以避免因代言人的消极形象给品牌带来潜在风险。据此制订危机防范计划,开展预防能力检查活动,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学年论文

5.2 名人广告公关危机处理

当企业遭遇危机时,应当头脑冷静,及时采取行动,抓住关键解决主要问题。如在著名影星刘嘉玲代言的某品牌洗发水广告中,刘嘉玲以一头长发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近几年刘嘉琳从来没有留过长发,因此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的质疑,网友直指刘嘉玲此次代言该款洗发水是戴着假发套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当机立断,停播该则广告,并及时更换代言人。

5.3 利用公关活动恢复、重塑良好的公关形象

名人广告出现公关危机,其影响力最大的无非是媒体。而危机发生后,危机沟通的基本原则上是:开诚布公,将掌握的所有信息迅速、完整地对外发布。所以及时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是恢复公关形象的重要步骤,如新闻发布会等信息活动,这样可以迅速控制危机的扩散,缩小危机破坏的范围,有利于重树组织的信誉。而当企业美誉度受到损害时,企业可以采取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式进行形象的重建。

学年论文

结 论

企业用名人做广告,第一,要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形象与名人形象的一致性,考虑名人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以及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广告内容的忠实性和吸引性。第二,在名人风险规避方面,企业要针对名人广告的特点制定特有的策略,便可让名人广告扬长避短,通过系统规划,以确保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第三,还要对名人心理效应进行强化,这样才能利用名人广告,取得满意效果。但现在我国的名人广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名人广告法制的规定没有其他国家严格,惩罚力度也不够“狠”,这些都有待改善。

学年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王泽华.传播学视角下的我国“名人广告热” 现象探析.经济论坛,2010 2 黎燕.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名人广告.今日科苑,2010(18) 3 杨鑫.我国名人广告传播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10 4 甘露.论述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新闻界,2010(5)

5 刘国华.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探讨.同济大学法学院,2009(2) 6 张亦梅.名人广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现代传播,2010(7) 7 丁家永.广告心理学——理论与策划.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 管益杰.现代广告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9 徐艟.广告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 黄忠怀,邓宏武,张堃.公共关系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五篇:营销心理学论文——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营销心理学论文

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 要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是通过一定媒体向用户推销产品或招徕、承揽服务以达到增加了解和信任以至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促销形式。现今大学生是我国消费大军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每年拥有几百万进入高校,有力的拉动了消费的发展。当然商家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拥有丰厚利润的群体,而且他们更是广大商家青睐的对象。因此,广大厂家,为了推销商品,扩大利润,必须采取一系列方式来增强该厂的影响力,如何扩大,显而易见,通过做广告无疑是广大厂商选择的终南捷径。

关键词:大学生;广告;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梳理出大学生主要消费结构的构成。据有关机构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基本生活资料的的消费支出。主要是衣食住行等为了满足基本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第二,有学习有关的消费支出。比如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学习培训机构等有关方面的支出;

第三,娱乐和休闲方面的支出。如电话手机费用、校外旅行等活动; 第四,人际交往有关方面方面的消费支出。

二、广告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影响

(一)、广告对大学生基本生活资料消费支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在校学生而言,基本生活资料消费是最主要的消费行为,这方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方面,那么广告如何影响这方面的消费性费行为的?对于,理性消费者来说,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是根据自己实际经济情况和实际生活需求而做出消费行为,故广告效应的影响并不明显,也就是说,无论广告做出怎么样的宣传,并不能改变此等消费者消费行为。而对于非理性消费者而言,广告效应对他们产生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厂商宣传他们推出一款新衣服,有些人出于攀比或者猎奇心理往往立刻购买,但这未必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有一些同学由于看到周围有人买,由于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驱使,往往他们也愿意购买厂商广告商所宣传的商品。对于厂商如何做广告,能达到宣传效应,就需要厂商摸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行为,对症下药,否则,即使广告做得再好,也可能不会达到我们的宣传目标。当然,我们希望大学生应该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毕竟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

(二)、广告对大学生学习资料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

这方面的消费来源主要集中在那些认真学习并且希望有所学习成就的学生。而做广告主体往往是一些培训机构、辅导班。就个人看来,如果一些培训机构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往往会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周围的同学,报辅导班一般都会选择那些名气比较大、众所周知的培训班,那么哪些机构的名气大,知名度高,我们承认他们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关键你必须宣传出去,这就要求你的广告要做到位。

(三)、广告对大学生娱乐、休闲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

对大学生而言,娱乐休闲主要是指在课外时间参加一些旅游,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目前一些旅游社推出一些团体旅游的优惠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颇大的。一个旅游基地要想增强本景点的客流量,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实际旅游价值。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做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不过,他们做广告主要是集中在价格

上,如果他们宣传的价格在大学生的支付能力之内,往往会更加吸引人。虽然价格降低了,但却增加了客流量,这叫做“薄利多销”的策略。

(四)、广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消费行为的影响

我们在这所说的人际交往方面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情侣之间,任何与之有关的厂家都不会放弃在这些人身上做广告,特别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比如情人节。一些情侣追求浪漫,往往会选择比较有浪漫气息的地方游玩抑或购物。如果广告效应得当,绝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广告无孔不入,可以说,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有广告的气息存在,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甚至指引着人们的消费方向。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群体而存在,消费行为必然受到广告的深刻影响。

三、规范广告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商家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未来,广告对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已经不容我们忽视。鉴于和广告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和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阶段特性,有社会良知的广告主、媒体和学校,都有义务规范广告行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提高广告的文化含量

由于广告业界的文化自觉、自主意识的缺乏,未能充分认识到广告在文化传播中日益突出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其商业功利性和文化性质的双重角色缺乏科学的审视和把握。广告从业者对广告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广告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强调广告的文化功能并不意味着对经济功能的削弱 , 突出经济功能也不意味着文化功能的消失,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若广告业能够充分认识到广告文化的真实意义,广告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商业传播工具,它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工具。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既起到了有效指导消费的作用,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遏制不利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良广告

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这就需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均应依法办事,不得以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虚假广告的负面影响会严重误导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群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不良广告进行强制性打击和消除。

(三)改善校园周边广告环境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群体聚集的地方,这么庞大的一支消费群体,是众多商家不会放弃的市场。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周边环境都已形成了一个商业市场。商业的兴盛使各种广告纷纷登堂亮相,各种广告出现在高校周边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广告引导消费,这是广告的基本功能之一,我们不予以反对。但是,有的广告误导消费,那么我们就应该予以抵制。高校周边广告应有效的对大学生群体起消费引导作用。可是,众多商家只为满足他们的商业需要,将一些网吧、歌舞厅等的不良广告牌挂在醒目的位置。为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科学消费,高校应当和工商、文化等部门联手清除不良广告,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当然,这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法规。

(四)高校传媒应注意引导大学生群体求知、做人和辩理

流行于社会上的广告商业动机比较明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大学生群体接触较多的还有高校内的闭路电视、广播、灯箱路牌、报刊、校园网络等高校媒体。高校可以利用高校传媒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

一、是要引导学生求知。高校媒体可以经常发布最新知识与学科研究动态,宣传学校、院系、班级同学的模范事迹,营造校园浓厚的学术研究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高校传媒对其成长的帮助。

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高校要重视利用拥有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充分感悟到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始终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三、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辨理。学会辨理即学会对事物现象的识别、判断,找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善于从大学生理论素质较低、社会经验欠缺和容易盲从、容易冲动的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帮助大学生学会明辨是非。

总 结

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高消费、盲目消费并非大学生们的普遍现象。但是,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群体消费的重要因素。一个高度关注青年成长的社会,理应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社会文化环境。那么,在保持广告应有的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广告的文化含量,把广告可能对大学生消费文化产生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利用广告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应该得到广告业的参与者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关公司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