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教材指导管理论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新教材指导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中学英语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人人会英语,低水平英语的现象,“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仍然严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制约英语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方面做得仍然不到位。

英语新教材指导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摘 要:面对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语法教学,强化写作训练,提升英语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材更换较为频繁,加之地域的不同,英语课本种类多样。河北省2011年才全面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不过不管教材怎样变,作为一位教师只要把握了英语教学的理念,那样就会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教材,即“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下面,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对英语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把握外语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即时效应看,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知识,但从课堂教学的长期效果看,教师的绝对权威是确立了,可学生的主体能力却遭到埋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了:教师的中心地位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加强了。所以,要想课堂有真正地转变,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愿望,有成就感。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不管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师都要进行管理和引导,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管怎么样的活动,怎么样的学习材料,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因为,这是为了创新。总之,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应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方向。

二、对新教材的理解、认识和实施

高中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时代感强,题材广阔,信息量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词汇和内容均贴近日常生活。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却感到教材有点难以驾驭。比如,教学内容太多,太散,每一个单元涉及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多个板块。多数教师总是在匆匆忙忙中,带着不踏实的感觉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教学。同时学生们的感觉是所学知识不扎实,很凌乱,重难点不突出,就像蜻蜓点水,哪都学不好,语法知识不成体系,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教材不错,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许多教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长期使用一个大纲和一种教材版本,他们对更换教材感到非常不适应。过去,教师“死守”一本教材,其结果是课本将教师束缚起来,扼杀了教师的创造力,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课程改革使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线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可变的,它应为教学服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呢?首先,各个单元所用时间不求均等,根据话题需求可长可短。其次,每个单元的几个课型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如一般课时安排为:Warmingup, Prereading一课时;Reading,comprehending一课时;语言知识讲解一课时; 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一课时;Using language即Reading, listening,speaking and writing一课时。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调整为Warmingup与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一课时,或Reading与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一课时,有时甚至可以将课后练习中的某一部分整合到单元中来。整合后的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听、说、读、写几种能力的培养为主。

以阅读教学为例,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也加大了阅读量,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课堂阅读课,充分利用好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针对不同话题、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精读教学部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授课方法。一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的阅读课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时,笔者采用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的方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是按照文章线索构建语篇框架。例如,在教必修1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由于这篇课文的体裁为记叙文,叙述了纳尔逊•曼德拉帮助黑人伊莱亚斯的故事,所以笔者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归纳从1952年至1963年所发生的事件。在教必修4第三单元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文章的结构线索归纳段落大意。三是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元选择。例如,在教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在课文读后阶段,教师可设计开放性任务,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四是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和德育性。语言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应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教必修1第四单元的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这篇课文和必修5第五单元的内容First aid for burns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常识及德育教育。

泛读教学要重视泛读材料的选择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泛读材料。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泛读材料来自于报纸、杂志和互连网,即根据每一单元的话题,给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作为他们阅读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精彩词句、片段、格言及警句的习惯,这种不断的语言输入为以后写作时的输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教材下的语法教学

新教材淡化语法重交际,每单元以语言功能话题为主,语法散而凌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虽不能死守语法,但一定要教语法,要让学生学语法。具体做法是:语法可随着课本走,课本每一单元或几个单元出现一种语法,教师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精讲这种语法,讲解要精练、到位,不要太碎、太多,且讲练结合,配一些相关的代表性习题。总之,学生困惑在哪儿,高考考点设在哪儿,我们就讲哪儿。高一可穿插讲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等句法,高二穿插构词法。高二会考前应完成所有重要语法项目,既为会考奠定基础,又为高考扫清了障碍。

(三)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英语作文不一定都是控制性写作,但应将其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中。如,教材中有丰富的词、词组和句型,可以每天精选3~5个词组、句型让学生造句,同时还应注意一种句式的多种表达法。再如,每处理一篇阅读文章,都应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先读后写。让学生们写段落大意、故事梗概、复述、改写、缩写、续写、讨论结果及采访活动等。当然,总体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还可以这样安排:高一前半学期主要进行应用文教学,将各类格式和注意事项介绍给学生;高一下半学期进行记叙文教学;高二上学期进行说明文教学;高二下学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教学。这样就能为学生高三的综合写作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阶段用哪套教材,课文能否讲完,讲多少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应做到:讲后不留遗憾。要将学生的读写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起来,这是教学的关键。因为无论课文中的词、词组、句式多丰富,高考不会按教材走,高考的唯一依据是大纲,即新教材中3500左右的词及词汇。所以,只要吃透大纲精神,始终把握高考动向,教师一定能将课上好上活,学生就会考出好成绩。

作者:李朝 于雁 马越峰

英语新教材指导管理论文 篇2: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

随着中学英语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人人会英语,低水平英语的现象,“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仍然严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制约英语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方面做得仍然不到位。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培养学生主动性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最后将理论和问题结合起来,着重探讨了对提高现在英语教学特别是初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人人会英语,但高水平和能灵活应用英语特别是口语的人仍占少数,“哑巴英语”和“应试英语”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我国普及素质教育以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有所改进,但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学习的禁锢,学生的主动性仍然没有完全调动,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文章针对现在英语教学中的某些弊端,结合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就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做了基本的阐述和尝试。

一、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作为两个主要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起着引导、组织和监督的作用,这在初中、高中学生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特殊性和不穩定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现在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一般为:试题 —做题 —讲解,作业多以书面形式呈现。因为学生做完题后急于对答案,然后等待老师的讲解,很难保证和检测对材料理解的透彻度,包括单词的准确把握、语法的构成分析甚至文章的整体把握,但是为了赶进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只好跟着教师一起囫囵吞枣了。这样就使得学生忽略了自我分析和进一步加工的过程,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意识不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安于被引导,被告知,被灌输的惰性,同时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没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二、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力的抓手,也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通过养成良好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二,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我们之所以可以将母语脱口而出,就是因为我们养成了说汉语的言语习惯,从小便在汉语环境中耳濡目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英语的学习也是一种言语习得行为。人的行为一般分为:

被动性行为(表现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的特征);

自发性行为(表现出“既需要内力又需要外力”的特征);

自觉性行为(表现出“不需要外力但需要内力”的特征);

自动性行为(表现出“既不需要内力又不需要外力”的特征)。

目前大多数英语学习还处于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或者自发性行为和自觉性行为之间。

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指把学习当做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它的对立面是被动学习,即把学习当做一项外来的不得不接受的活动。

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本质上是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批评,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现在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听说读写一体化,但仍偏差甚异,侧重点放在书面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口语和听力方面训练不足。

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口腔发音同时可以刺激鼓膜和脑下组织,即发声阅读可以刺激听觉和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发声阅读的练习常常被忽略,逐渐被一张张试卷和书面“阅读”材料代替。

以口语为切入点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调整“一对多”的传授形式为“一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 —自行研究 —教师指点”,将学习的主动权和执行过程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练习口语的习惯

从本质上讲,英语学习是学习者的大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是在其思维的指导下的研究性活动;是学习者协调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者积极提高文化修养的活动。换句话说,高超的英语水平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主动性学习的能力,通过主动实践而掌握的。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即指学习者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学生合理确立自身的学习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水平”应该就是学生的科学的学习目标,这个发展区对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教师要对学生做个别又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辅助学生确定科学目标,实现目标,帮助学生培养成就感,树立信心,意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教师应该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去体会其过程,进行适当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以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因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计划与其学习管理能力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靓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单一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我们需要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瓶颈的制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说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真实感受,并用英语将其感想随意的表达出来。注意:在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的顾及语法和正规表述,要偏重于发音和思想感受,以免形成学生的“恐讲心理”,“英语很难说”或“我又说不对”等心理障碍。

(三)丰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意识

统筹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可以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作出安排。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任务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所谓任务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任务,使语言学习者自然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口头或书面交际的共同获得意义,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运用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其明确的目的性与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作为任务的设计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课前、课上和课后任务。同时要注意保证这些任务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的,其结果是有效的,同时又具备一定宽松度的。实施任务教学法,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疑惑进行详细的解答。实践证明,任务教学法有利于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者总体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学习习惯和学习个性的养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佑清.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3).

(作者简介:周宏燕(1985.10-),女 ,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周宏燕

英语新教材指导管理论文 篇3:

DRTA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

摘 要: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选入不少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主要用DRTA教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鉴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工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选入不少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如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等。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把重点放在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上,则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则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用DRTA教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作尝试探究。

一、DRTA教学法概述

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即“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是由美国学者狄克逊(Carol N. Dixon)和内塞尔(Denice D. Nessel)等人创立的。DRTA 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心理图式,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以逐步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

DRTA教学法是建构在问题教学法和图式理论两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提问策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辩论,引用观点和判断。

●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be about?

●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redictions now?

● What did you find in the text to prove your predictions?

●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DRTA教学法更适合用于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其基本原则是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DRTA教学法经常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标题,看文章插图,随后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主猜测文章可能的内容,教师不否定学生提出的任何假设。

步骤二:教师将文章分为长度大致相同的几部分,教师继续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猜测故事的开端,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从而检查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验证自己原先的假设。

步骤三:处理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教师请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对文章下一部分的内容再进行预测。然后学生阅读下一部分,读完后教师和学生再次展开问答和验证。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文章的每一部分,直至读完全文。

步骤四:教师设计各种活动,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DRTA教学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示例

DRTA教学法常把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活动。

(一)阅读前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

1.读前先通过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学生熟悉的童话图片将学生带入童话世界;并通过教师对《爱丽丝漫游仙境》背景知识的介绍,既激活了学生大脑里的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故事及认识本课在故事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借本课的标题和插图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 When/Why did they jump down the rabbit hole?

● Where is the rabbit hole?

● Wha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课本标题和插图的预测能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要素。

(二)阅读中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学。本文选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 · 斯威夫特小说中的“小人国”。

阅读中,教师根据文章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先把每一部分的文本分别输入到幻灯片中,学生读到哪一部分给学生展示哪一部分。为了保证学生预测的真实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只抬头看幻灯片。

学生在阅读每一部分之前,教师都会提问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预测问答,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幻灯片上的段落,读完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证实,修改或否定之前的预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由。接着预测下一段的故事情节发展,然后阅读,再与教师问答进行信息的核对,判断,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完整个故事,直到读完四个部分。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预测准确性越来越强,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掘故事中的线索,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得到增强。

下面以故事的第二部分(文章第三小自然段)为例具体讲解教授过程。

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o did Gulliver see?学生预测问答后,将第二部分展示给学生阅读,然后再次追问学生几个问题:

● How big was the small man?

● When Gulliver saw such a small man, what did he say?

这三个问题既包含对预测的检验,又可以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三)阅读后阶段活动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学生对故事内容熟悉之后,指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读后活动教学:

1.让学生思考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诵读这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Down,down,down.”的语言音律之美;体会“How amazing!”中amazing的用词精确之美;欣赏“There were doors...,but ... 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but ... the doors.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but... too big.”的句式多变之美。

通过寻找学生喜欢的优美短句、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明白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特征,更从中体验到主人公探险之旅的奇妙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学生思考回答 What do you think to Alice? And why? 教师借此来拓展升华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3.鼓励学生续讲故事,让学生就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then?展开想象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欣赏完文学作品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作品片段的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句段内涵的感悟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最重要艺术形态。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DRTA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合作态度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都有帮助,能够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实践证明,DRTA教学法是一种相对较开放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教师往往也掌握不好节奏感和难易程度,需要反复实践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适应。

参考文献:

[1]洪梅.DRTA教学法在牛津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07).

[2]陈晓慧.怎样将DRTA阅读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J].华章,2008(09).

[3]陶洁.DRTA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3(04).

[4]郭金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鉴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1).

·编辑 孙玲娟

作者:陆建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