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

2022-09-28

第一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 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论语>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所以在课堂尾声之时引出雷海为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把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太过威严,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工夫,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记忆的成果,原本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变成了赶场,重点未突出出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课,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下来,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禁锢在我设计好的线路和教学流程之中,束缚了其自主性,上下课来所以我感觉非常心慌和不安。这也是以后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倡的,教师应多考虑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六、思教学效果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师还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或许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以此为镜来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景问题。当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通过反思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扬长避短。

施维江名师工作坊

施维江名师工作坊(又名"江源文坊"),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曲靖市教育局批准并授牌成立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坊和名校长工作坊之一。工作坊以市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骨干,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为核心。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促使每位工作坊成员努力做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的教师,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使工作坊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

施维江名师工作坊坊主

施维江,男,汉族,1968年生,云南马龙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全国中小学良好品德养成教育指导教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曲靖市名教师,曲靖市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马龙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

曲靖市中考研讨会语文学科主讲及语文学科中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曲靖市青年教师课堂竞赛"评委,曲靖市骨干教师培训授课教师。送教下乡授课20余次,发表各级论文30余篇。

第二篇: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1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2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3、选一首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第三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3、指导诵读

4、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四)师生小结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 (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

三、当堂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二、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预习导学

1、 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2、 诵读诗歌。

3、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二)合作探究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重阳节(2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预习导学

1、让学生根据咏月名句,体会月寄托的情感。

2、让学生齐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3、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面,并概括其特点。(方法指导:(1)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2)结合语境,展开想象(3)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扩写诗句。)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 答:(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交流展示

(四)巩固拓展

扩写无眠之夜

根据诗歌情境,围绕“一夜征人尽望乡”展开想象,扩写200字左右的军营之夜故事。 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沙似雪 宁静 月如霜 凄美 吹芦管 幽怨 尽望乡 乡愁

四、当堂背诵两首诗。

教后记: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四篇:七上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 1.《峨眉山月歌》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2.《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观看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现在正是江南景色最美好的时候,在落花纷纷的暮春时节又和你相逢了。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4.《夜上受降城闻笛》

译文:回乐烽火台前的沙漠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惨白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清的芦笛,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眺望故乡。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一幅什么图? 答案示例: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所作的?

答案示例:此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770)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4.《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寒及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中写了山、月、江水。这些景物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案示例:“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中的“遥怜”二字另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案示例:画面:“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艺术技艺: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战士思乡做铺垫。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峨眉山月歌》

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

2.《江南逢李龟年》 赏析:诗的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之世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敝,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就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言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矛盾,既是写实又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江南好风景来反衬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使得诗的内涵更加丰富。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赏析:本诗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和断垣残壁间寂寞开放的丛丛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这首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平时要多积累古诗词,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去体会诗词意境和含义,培养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五篇:课外古诗诵读教案(推荐)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竹里馆》王维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作用:写出了幽林环境的幽静,烘托了诗人淡泊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

2、从“弹琴”“长啸”中,你解读出了诗人什么气质? 答:体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气质。

3、赏析

三、四句。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中,只有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和恬淡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

2、有人说“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暗”既写出了笛声断续、隐约,又写出了吹笛人在暗中,毫不经意地吹,照应了“谁家”。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折柳》既实指曲名,《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又代表一种风俗,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满”意思是“传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突出了夜的静谧,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寂寞、思乡之情。

②第四句运用反问手法,强调了游子(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只好托人报平安的复杂心

1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请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书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四、《晚春》韩愈

1、

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答: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暮春景色的喜爱,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留恋。

3、诗的

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面上是在揶揄“杨花榆荚”,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赞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抓住时机,乘时而进的人生态度。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2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下一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