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公共管理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工会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分析经济学对新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形成的影响,进而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工会公共管理论文 篇1: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基本问题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護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刘婧、徐亚骏:《区域综合公共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自然灾害学报》2006 年第 6 期。

[2]朱正威、蔡李、段栋栋:《基于“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形成与范式》,《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 8 期。

作者:陈静 王欢乐

工会公共管理论文 篇2: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分析经济学对新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形成的影响,进而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晔(1972-),女,山东郓城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韩芳(1975-),女,四川长寿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GGKC06)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加剧,矛盾凸显,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暴露使得現代政府在作为政治组织的同时还必须作为经济组织承担起管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职能。传统的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理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难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股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主张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作为一种政府改革实践,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的现实,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正在于此。而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进一步划分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角色,促进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管理的现代化。[1]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显然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一般来说,“新公共管理”不仅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中,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弥补传统行政模式缺陷的新的理论范式。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存在,“新公共管理”都是经济理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渗透和传播,是公共管理部门依托经济理性对传统体制进行的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造。[2]

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企业化政府”的概念,即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公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政府的权力分散与下放、公共业务的合同外包、政府的绩效考核和评估等。[3]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过程、放松管制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的利用、顾客服务、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取消垄断性管制规定等主要内容。[4]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不仅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等。休斯认为,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组织中高层人员信奉的传统公共行政观念。[5]

总之,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公共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还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当今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可以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背景下,经济学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经济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经济学通常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学生习惯于把经济学当成类似高等数学、英语等的公共基础课,而没有认识到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之间的关联及其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学具有理论抽象、图形多且复杂、数学知识运用频繁等特点,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经济学的惧怕多于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感到既混乱又茫然,根本搞不清楚经济学究竟要研究什么和解决什么,更不要谈经济理性的培养。最后,由于经济学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

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合理地定位对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6]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考查经济学课程的定位。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英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其改革主题曾被有关学者概括为:私有化、分权化、竞争机制、企业精神、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对工会力量的限制。[7]这场改革给20世纪20年代已经诞生的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很大冲击,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学课程为主的传统组合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的需要,英国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转向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随着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取代公共行政学科,成为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的基础学科。

2.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官僚制弊端的分析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官僚制的存在使政府组织的供给具有垄断特性,造成政府面临组织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效率愈发低下的困境,解决出路就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准市场机制,通过服务签约外包的方式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委托代理理论被用于分析政治家和下级官僚之间的科层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政治家和作为代理人的官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代理人有可能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政治家为监督双方利益上的不一致则需付出更多的代理成本,为此,需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官僚组织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模式将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应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转由非官僚组织承担,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经济学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市场的公共政策设计。

综上,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新公共管理”实践开创了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又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因此,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应该定位在经济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习上,这样的课程定位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为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目标,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应用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现尝试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1.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公有资源的管理、税制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述各经济理论的同时,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对于较难的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部分则可以进行简单化处理。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调整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采用引导—互动式教学法,实现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讲解要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设计练习等来实现,学生的互动参与主要是通过自读自学、问题质疑、展开讨论、答题写作、迁移创造等形式完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经济学理论分成基本理论和由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的扩展理论两类。以弹性理论为例,需求的价格弹性部分属于基本理论,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而需求的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则属于扩展理论,教师完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学生自学方式进行。

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辅导课环节

在不增加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在每一章结束时,增加两学时辅导课,用于课程重点、难点、习题的讲解及案例讨论。利用辅导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投资、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等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案例讨论是辅导课环节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案例,学生采用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4.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

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综合评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读书报告(經济学领域的名著)的撰写等项内容。在各种考核形式权重的设置方面,要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5.建立突出“公共管理”的特色的实用性的案例库

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通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目前,各类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很多案例,但较少涉及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而言,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

五、结语

在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审视经济理性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调整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我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颜佳华,易承志.走向一种理论范式的新公共管理——兼论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

[2]陈国权,曾军荣.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3]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2007,(2).

[4]Hood,Christopher.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1).

[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刘炯.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7]P.Thompson.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a Period of Radical Change:1970-1992[A].in,N.FIynn(ed.).Change in the Civil Service[C].London:CIPFA,1994.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张晔?韩芳

工会公共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摘要:如何推进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文章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剖析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的缺失,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行政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实施明确的绩效控制。提升职业教育行政的绩效;强化市场或顾客导向,提高职业教育行政的质量:实行分权化的管理,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等改革举措。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重大攻关课题“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课题编号:08JZD0028)子课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课题编号:EJA060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泽晶(1970-),男,湖南宜章人,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以及知识经济发展对基于官僚制的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的严峻挑战,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总体形势,并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各国近几十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合理要素,则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思路。这正是笔者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开展探讨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或称“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为导向的行政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持续进行并逐步席卷到全球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项涉及到公共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表现为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否定,其目的旨在寻求替代官僚制组织的政府治理模式,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以追求“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m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为其基本目标。这场运动不仅对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可以带给包括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在内的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职业教育行政是指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包括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以及县(区、市)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本研究中,笔者试图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剖析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的缺失,进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一、实现职业教育行政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

提倡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职业化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来,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尽责,让公共管理人员成为管理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听命于别人的行政官员。实现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要求政府着重制定公共政策,在此基础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物品的多元化。奥斯本(osbome,D.)和盖布勒(Gaebler,T.)提出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十大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非划桨”。也就是说,要把“掌舵”和“划桨”分开。“掌舵”是指政策的制定:“划桨”是指服务的提供。实现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政府决策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公共事务和执行政策的质量。

在传统职业教育行政模式中,政府集“掌舵”和“划桨”于一身,政府既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职业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和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由此导致,一方面职业教育行政组织臃肿庞大,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混为一谈,政府付出的职业教育行政成本增加,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人员往往只是听命于上级,对程序和过程负责,对结果如何不予以高度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竞争而导致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低下,进而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更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行政的公共利益目的。尤其是对我国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仅仅依靠政府包办职业教育事业已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呈现垄断特点的、单一的职业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也因此,不管是从质量还是从数量来分析,这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结合分析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对传统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的剖析,笔者建议,政府要实现职业教育行政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各自分别由专门的机构独立承担,政府以制定职业教育政策为主,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等一起承担管理的职能。具体地,迫切需要采取如下举措:首先,中央一级职业教育行政组织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制定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信息引导、协调、检查评估、督导等方面工作,同时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职业教育行政组织也应该相应地区分开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并相应地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实行职业化管理,让管理者自己管理,让管理者对结果的达成负责: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引入竞争机制,以政府为主,同时吸纳政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不仅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供给,而且激励他们全程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践。

二、实施明确的绩效控制,提升职业教育行政的绩效

新公共管理是高度重视绩效控制的管理。推行绩效管理,实施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且这已经成为当今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正如有学者所言,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第二大支柱,它强调政府要对结果负责,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沉醉于“规则迷宫”的行政文化,创造高绩效的对结果负责和对顾客负责的责任型政府。在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中,虽然也追求效率,但是它缺乏加强绩效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而且认为政府效率可以依靠官僚制度所设定的规则自动来实现,因此没有对效率问题给予特别关注,正如休斯(Owen E.Hughes)所指出的,“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绩效管理都是欠缺的,这种情况对个人绩效或组织绩效都是如此。”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管理关注的是产出或结

果而不是投入和过程,而且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绩效是一个具有包括效率、效果、责任等多种概念在内的系统的、全新的、多层次的内涵的概念。

与一般的公共行政一样,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也属于典型的官僚行政,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的绩效低。这也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很低进而不能令社会公众满意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行政之所以绩效极低,原因在于:首先,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缺乏明确的目标追求。或者说,各级职业教育行政组织不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只是听命于上级的政策文件办事,而这种划一的“政策文件”往往脱离各地实际,从而导致各级职业教育行政机构无所适从。要知道,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行政,注定是低绩效的行政。其次,传统的职业教育行政基于对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人员的高度信任,相信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做到为公共利益而大公无私等这些人性假设,但忽略了人性自利、趋利避害的一面。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由于公共利益和工作目标的模糊性等原因,从而导致各级职业教育行政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各级行政人员只会对上级负责,谋求官职晋升,忽视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实现。很显然,传统职业教育行政反而成了各级行政人员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更不用谈职业教育行政根本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再次,基于公办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绝对主体的现实。传统的职业教育行政几乎垄断了职业教育产品的供应及其所有相关的公共事务,缺乏竞争。没有竞争,也就缺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动力。当然,不可否认,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行政体制中,监督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也是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绩效低的制度原因。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分析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绩效低的成因,笔者建议,要实施明确的绩效控制,把职业教育行政绩效评估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采取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提高职业教育行政的绩效。具体地,迫切需要采取如下举措:首先,把职业教育行政绩效评估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比如实行把绩效和预算挂钩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推进管人和管事统一起来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相结合,与提高公众参与职业教育行政绩效评估的水平相结合,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相结合;加强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其次,应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行政事务特点的、全面的、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应该包括业绩、效率而且要考虑到效能和成本:不仅要涵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行政组织而且应包括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人员;进行各级职业教育组织的再造,为职业教育行政绩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运作平台,比如减少政府管理层级和管理环节,加速职业教育行政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行政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增强透明度等。

三、强化市场或顾客导向,提高职业教育行政的质量

重塑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而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因此,推崇市场机制,主张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来改善公共部门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强化市场或顾客导向,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主张。就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保证提供服务,但是由于政府不一定直接提供所有服务,政府应该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就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精简而有效的服务政府:将需要服务的社会民众视为公共机构的顾客。通过调查、倾听顾客的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作出承诺及赋予顾客选择的权利,以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和公共机构的形象:主张某些公营部门的民营化(或私有化、非国有化),通过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

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职业教育行政属于基于权威和理性的官僚行政范畴,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意识非常薄弱。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职业教育机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以及职业教育机构与市场等各种关系处理不当,其效率和质量都很低。首先,传统职业教育行政呈现集中、计划、统一等特点,政府垄断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市场意识淡薄,不容社会和市场力量介入。比如包括行业协会、社会教育评估机构等在内的、与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非政府组织缺乏参与职业教育行政的话语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等。其次,这种层级节制的官僚制注定各级职业教育行政官僚对各自的上级负责,唯上级之命是从,他们针对各地实际和回应社会需求而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差,着力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面向市场和社会大众开展服务的意识淡漠,漠视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这也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

基于如上分析,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笔者建议,强化职业教育行政的市场或顾客意识,提高职业教育行政的质量。具体地,迫切需要采取如下举措:首先。打破政府对职业教育行政的垄断,梳理、重新划分职业教育行政的职能,在职业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合同外包或契约等形式由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承担一些职能,加大推进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公共事务管理的力度。其次,扩大职业教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弥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对一些回报率相对较高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可以考虑市场力量介入:政府重在举办那些社会公益较强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以确保社会公平:可以考虑由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和生产相分离。再次,赋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灵活面向市场办学的权力,促使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增强面向市场办学的能力,高质量地满足多元化的教育和培训需求,不仅强调政府要对顾客负责而且要赋予顾客自主选择服务提供者的权力。

四、实行分权化的管理,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实行分权化的管理,是新公共管理学者们的一贯主张。奥斯本(Osborne,D.)和盖布勒(Gaebler,T.)把“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作为新公共管理的十大基本原则之一,并认为在灵活性、效率、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和士气等方面权力分散的机构具有集权的机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休斯(Owen E.Hughes)指出,在脱离传统行政模式的实际变革中,存在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明确意图,并且欲使组织、人事、任期、条件更具灵活性。彼得斯(B.Guy Peters)认为,政府组织能否运转良好的基

本前提是其低级员工和服务对象能否直接参与管理决策。综合学者们的相关认识,新公共管理倡导实行分权化的管理,其含义主要体现如下:实行权力下放,授权下属在财政、人事、采购和审计等方面的权限:实行分权,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各种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社区等其他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

传统职业教育行政机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这种金字塔式官僚体制内的行政权一直体现为一种集权,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行政的机制缺乏。首先,从出台攸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财政预算、职业教育机构办学水平评估到学生招生,再到学校征地拆迁、人事任免甚至教材选用等,基本上都是由上级特别是中央一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其次,在直接领导和管理职业教育事业的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外,与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比如经济部门、农业部门等)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缺乏话语权,不能参与到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再次。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管理,相对于主要负责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培训管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缺乏有效参与职业教育事业重大决策的机制。最后,企业、行业协会、工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这些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紧密的利益相关者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如上分析,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笔者建议,实行分权化的管理,下放并分散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形成多元参与职业教育行政的机制,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提高职业教育行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具体地,迫切需要采取如下举措:首先,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高质量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宗旨,理顺并科学划分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下放各项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同时赋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公办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的自主权。其次,建立健全政府多部门(不仅包括职业教育行政部门而且要包括其他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紧密的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参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协调机制。再次,基于弥补政府失灵的考虑,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协会、工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促其承担部分职业教育公共行政的职能。充分发挥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席卷全球主要国家的这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不仅对我国传统官僚制的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宏观层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它将拓展我国职业教育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视野,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能力,带给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尽管不同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各有不同,具体名称不尽相同,学者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一致,缺乏统一的框架,新公共管理则是对这一场运动的统称,新公共管理理论则是对这一场新运动共同之处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才开始起步,有待于人们更进一步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正如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实践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样,中国正面临着和世界各国一样的全球化竞争压力,同时又有其具体的国情,因此要借鉴新公共管理论,就需要深入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加以批判吸收,切忌照搬照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公共管理旨在追求经济、效率、效能,因此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推进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作者:谭泽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童鞋结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