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模式。《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篇1:

从语文课堂中“学得”“习得”

摘 要: “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堂必须有所“学得”,乃至“习得”。怎样才能有所得?教师首先要保证课堂效度,即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真实有效的,这是基础;其次要挖掘课堂的深度,与文本深度对话,真正给予学生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

关键词: 学得 习得 课堂效度 课堂深度

无意中看到《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其中“根本”二字引起我的注意,它启示我们,“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学得”是实现“习得”的根本途径。无疑,“学得”和“习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习得理论最初是受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理论(如婴儿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启示产生的。“学得”是正式的、集体的、课堂教育的、有意识的活动。“习得”是非正式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是自然的,真实的,学而能用的。按照习得理论,习得与学得的一个区别表现在无意识性和有意识性之别,无意识习得的东西比有意识地学的效果好,习得的东西能自然地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语境下便会激活。有人把语文教育概括为如下三重境界:一是“人技教育”,即侧重给学生生活技能;二是“人格教育”,即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三是“人生教育”,即使“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与学生的人生融为一体。三重境界无一不与学生的“学得”“习得”紧密联系,但无论是“学得”还是“习得”,都注重一个“得”字,“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学得”,乃至于“习得”呢?

一、提高语文课堂效度,保证学生“学得”“习得”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阐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表面繁华”,存在虚、闹、杂、碎、偏等诸多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伪语文”甚至是“非语文”内容,把语文课上成社会课、政治课、科学课等;在文本的解读上、语言的品味上、情感的感受上却虚晃一枪。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有的老师大谈端午习俗;教学《云南的歌会》时,下载了许多云南民歌歌唱视频……表面繁华掩盖下的是浅薄和虚妄,淡化了“语文味”,语文课堂难见实效。语文课要让学生有所“学得”“习得”,必须首先还原它的语文本色,保证它的效度。

1.去伪存真,让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王荣生、许志先的《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显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除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现状外,还会依据学校阶段性教育重点、考试范围、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参考书及网络答案等,教师选择内容的非理性,是导致语文课堂低效的一大原因。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度,使教学内容真实有效,语文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个人对文本的阅读、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让教参、网上课件取代了阅读过程。于漪老师说过教材一定要烂熟于心。她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起。语文老师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是姓“语”的,才能使课堂充实深入,也才能产生有效生成。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度,使教学内容真实有效,语文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首先提出“语文味”学术理念的程少堂老师把“语文味”概括为“一语三文”,一语即“语言”,“三文”指“文章”、“文学”及“文化”。这些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文本理解,指向语言品味,情感熏陶,文化感受。如上文提到的两个例子,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慢品、细读、沉潜,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汪曾祺在其中蕴含的“味中之味”;教学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体会到沈从文渗透其中的浓浓的“土”味。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度,使教学内容真实有效,语文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时观。语文课堂应“以学论教、重在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完全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有无收获。简单、扎实的语文课才是我们追求的。钱理群先生关于经典作品教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读原著,一字一句地疏通,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作不着边际的发挥。”八九年前有位市级名师送教下乡上《济南的冬天》,这节课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当时多媒体课件是个很时髦的东西,许多课都把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花样翻新上,但这位老师除在开头用了一个短视频介绍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特点,老舍和济南的渊源外,其他时候基本不用。她就是一段一段地踏踏实实地通过朗读,通过语言品味,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冬天的济南阳光朗照下的山的特点、冬天的济南下小雪时山的特点。一节课下来,无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点滴雕琢,学生却在她的引导下,感受到了老舍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了老舍对济南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高明。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在语文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才能让学生“学得”“习得”。

2.回归传统,让朗朗书声回响在语文课堂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让学生“学得”“习得”的有效手段,所以语文课堂上应有读书声。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友影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间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懂,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笔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意蕴丰厚的情感艺术,对其中的语境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许多时候朗读是最有效的领会方式。它不仅有助于理解文义、培养语感,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对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非常重要,对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情商也有重要作用。《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雷电颂》的愤慨激昂,《黄河颂》的磅礴雄壮,《在山的那边》的热切渴盼……通过朗读,文章特色不言而名,效果好过教师给语言特色、写作特色贴上标签许多倍。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课堂应该让朗读这个优良传统回归,以读代讲,以读促问,以读入情,以读达理,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得”“习得”。如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首先让学生分别在文中找出赞美圆明园及谴责侵略者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然后全班读,最后把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朗读,老师、男生、女生一起配合,一节课就在反复朗读中圆满结束,无需概括语言特色、作者体现的情感、雨果表现出的精神等,但我相信这些东西都“活”在学生心里。朗读是最好的体验方式,老师们动起来。

二、挖掘语文课堂深度,促进学生“学得”“习得”

语文课堂虚化泛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根深蒂固的弊端,课堂交流大多停留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上面,缺乏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阅读某一篇文章,只是更多地注重文章思路、内容、主旨,但是对文章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没有切身理解。学生被动阅读,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拉扯”下前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自我挖掘能力。课堂容量大,学生没有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造成填鸭式教学模式。此外,大容量课堂很难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并且在深入阅读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课堂没有给学生留下咀嚼咂摸的时间,没有对话思考的深度,必然如隔靴搔痒,知识必将如浮光掠影,训练必定是蜻蜓点水,学生从课堂“学得”“习得”无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对话中的主导。要挖掘阅读这一对话过程的深度,首先需要教师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读出新意,读出文本深度高度。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充分对话,在让学生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再建构,构建出语文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智慧,能真正给予学生精神的愉悦、对人生对社会深度的思考,乃至生命的拔节。

如浙江省临海市教研室周选杰老师《醉翁亭记》教学片断:

师:让我们看看这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为什么前面有几次都说是“太守”,而最后却要点明是“欧阳修”自己?怎么读?

生:生1——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样最后交代人物,可能是一种“传统”笔法。生2——前面用不关己的第三者角度来叙述,是不好意思说,否则有自我标榜(与民同乐)之嫌。生3——逆境中却还能“与民同乐”的自豪、自信、优越感,“也”用上升调读(生示读)。生4——深深的自哀,是上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延续与深化。渐缓,用降调(生示读)。生5——压抑后的反弹张扬,是对长期积郁的瞬间宣泄。上升调,较强烈的。(生示读)

师:全文以“乐”字串之,从“庐陵欧阳修也”读出“自信、自豪”是正确的。但你们以“第三者的角度”写也给了我启示,当做别人来写,可以是冷静的叙述,感情内敛,也就是说欧阳修一直是克制着自己的情感的。前面几次提到太守可都未点破,就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陶渊明是与山水融为一体的,他把自己“吞”了。可欧阳修是“寄情”山水,他忘不了现实,忘不了抱负,忘不了自己是欧阳修。“庐陵/欧阳/修/也!”(上扬,较强烈)——有自我的肯定,有愤懑的宣泄。欧阳修终于在文思激扬与佯狂中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塑造。

周老师紧扣文中一个“也”字,别具匠心地设计问题,通过老师的范读感染、问题激发与学生的激情领读等方式,细细品味,探究欧阳修的人格内涵。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挖掘语文课堂深度,要立足于文本语言,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度、情感的深度、文化的深度。挖掘课堂深度,并非要架空课堂,变得深奥难懂;恰好相反,它要求我们落在言语的实处,通过对语言的探幽发微,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获得走进情感深度、文化深度、人生感悟深度的可能性。所以,着眼于语言的细部是挖掘课堂深度的立足点,除此以外,挖掘课堂深度还应站在文化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可以是对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的挖掘;或是通过主题延伸、文化信息拓展等方法创造性地阅读,获得新的文化认识。例如教学《春酒》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乡愁”这一文化元素,把本文表现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文化层面,增加课堂厚重感。

总之,建立高效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学得”“习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语文老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应该理性地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回到语文教学根本中,保证课堂效度,挖掘课堂深度,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栾雪梅.语文知识:距离学生有多远[J].语文教学通讯,2007.10.

[3]陈玲玲.中学语文“实效教学”之断想[J].语文教学通讯,2007.10.

[4]“文本细读:让课堂弥散语文的芬芳”课例研讨[J].中学语文教学,2006.7.

[5]周选杰.诵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醉翁亭记》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5.1.

作者:朱君玲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篇2:

浅谈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模式。《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引入,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之处。但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即采用准确、巧妙及实用原则,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准确;巧妙;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就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探讨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如下三大优势:

1.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打造。多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大大节约了学生查找信息的时间和教师书写的时耗,让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2.多媒体的正确使用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载体,如文字、图形、画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方式极大地、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能通过对其视觉听觉的刺激,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真、善、美”的美文。我们利用多媒体资源能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能将虚幻的意象图形化,再配以或消沉、或高亢、或悦耳的音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感染和刺激,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趣的升华,提升审美情趣。

但是,“工具不论多么先进,也只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多媒体也是如此。它不可能取代语文教学。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似乎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等于多媒体,而教师则沦为多媒体的奴隶,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机械操作者。有些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也存在程序简单、图面简单,或有形无声,或画面呆板等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优势,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课程特点。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又要有效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才能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在整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上就应把握“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引入课堂。它以海量的信息、直观的图案、悦耳的音乐、穿越时空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往往以其抽象可感性吸引人,有些意象与思想只可意会,过多地利用媒体,则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适用”与“和谐”的原则,用得准确。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应用多媒体。首先在课件整体设计时应注重准确性的原则。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而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的一些科目来说,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主要是知识和事理的学习和研究。以掌握知识、弄清事理为主要目标。而语文学科却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为重要目的。这便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程序设计上要有艺术性,要符合课文的文风与语言特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风格迥异。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契合多元化文化特色与风格。同时,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由于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亦应具有多样性,总之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学者应使多媒体为己所用,成为多媒体的主人。

2.巧妙原则。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先生1917年所写的一篇美文,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之情,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做任何的渲染和修饰,将父子车站分别一幕娓娓道来,但家境惨淡、社会的压抑,以及知识分子当时的落寞与凄凉的情绪在文章灰暗的基调中流露,使得父子之爱更加真挚、深沉而感人。但由于这一幕发生的历史背景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选用灰暗的画面、沉郁的语言、配以哀伤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将学生带入那个多苦多难的时代,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父子情深。再如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播放一些雄浑壮阔的北国画面,将学生引入妖娆美丽而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中,配以激昂高亢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代伟人胸怀豪迈的情怀和意气风发的斗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材料和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手段,但教学材料和手段的丰富多样却对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巧妙地设计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动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同,是否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与你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相吻合,才是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的,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否则,一会儿图像,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字幕,一会儿做练习,学生手忙脚乱,不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所得的甚少。所以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一定要注意学教方案的科学性、有序性、实用性,将各种辅助媒体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实用性原则。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身就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必须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文意的思想内涵的感知和领悟。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实用的原则,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要契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思绪以驰骋的广阔空间。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重其展示形式的多样性,不要让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造成其思维的僵化和停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三个实用的原则:

1.多媒体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多媒体的采用和取舍要服务于文章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的使用要具有实用性,切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

挥主观能动性留出余地,给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留出空间。

3.多媒体的细节上要注重灵活性,如:画面的色彩、背景音的选择、动画的剪辑、活动图标的选用、选择按钮的指向性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应体现简单实用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的艺术,语文多媒体教学只有本着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才能合理适度地动用好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国高等教育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超,张巍.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07,(S1).

[4]李敬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邓彪(1969-),男,湖南临湘人,中教语文一级教师,1992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专业,2000年7月获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作者:邓彪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篇3: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思考与实践

摘 要: 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必须不断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明确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厘清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使用高职语文教材,采用适宜于高职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语文提高高职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职业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而言,职业人才除了具有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在专业教育以外就需要有通识教育,高职语文就肩负着这样的一个重要使命。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理应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高职语文,这一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共识。我们做过多次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从结果看,90%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职学生应该继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职语文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对这门课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另一方面,高职语文课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学生的受欢迎程度不高。于是,高职语文的地位每况愈下,从必修课到选修课,课时从72节到48节到36节,乃至在有的专业有的学校,高职语文已被“开除”出高职教学课程体系。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加有为。如何改变高职语文的尴尬处境?唯有不断改革。只有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高职学生的可接受性,厘清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选择与合理使用教材,探索最有效的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方式,才能强化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使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和巩固高职语文在高职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明确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

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许多问题是由定位不明确、不科学引起的。如有人期望通过高职语文课解决高职学生所有的语文问题,而不是有所改善,把高职语文弄成了“高四语文”,结果几乎要“搞死语文”;有人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提高通用能力,结果高职语文变成了“**专业语文”,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定位高职语文呢?

首先,从课程性质和高职教育目标看,高职语文应该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语文要继续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各专业的必修课。

其次,从教育层次序列的角度来看,高职语文应该介于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与高中语文的偏重应对考试和大学语文的偏重理论不同,高职语文应该突出能力提高与实践训练。因此,高职语文的基础知识可以与高中语文程度相同,在系统性上有所提升,比本科大学语文要求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再次,从教学对象看,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语文应该是实践性课程。根据“理论够用”的原则,高职语文的教学不宜有太过深奥的理论教学,而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

最后,高职语文是也只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语文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职能和作用,但它不是万金油,也不能代替专业课程的教学职能,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外,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从专业课程教学中获得。高职语文教师要坚守高职语文的本职,剥离附加在高职语文身上的不切实际的职责,从而专心致志地完成高职语文的任务。不要强求通过短短的几十个课时,让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有大幅度提高,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逐渐实现的;也不要多想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高职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基础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由专业课去完成。实际上,朱光潜先生曾说:“别的科目凡用到国文的,其实也该分担起语文训练的责任。”当然,通过高职语文教學也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某些职业能力,但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我们认为,高职语文一定要与专业相结合不必要也不现实。一棵树要结果,看起来是花的功能,但追溯起来还是“根本”的功能。语文课所要培养的是“根本”,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和人文关怀,这些也许不直接表现为职业能力,却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如果硬要把高职语文与各类专业课程结合,那么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试想,高职语文经常有多个专业合班上课情况,上课时语文老师要怎样把语文与不同的专业结合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也不必要强调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远离专业才能拓宽视野。

二、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高职语文的首要目标依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完成了高中或职高阶段的学习任务,理论上讲已经掌握了较完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从高考语文成绩来看,高职院校有的学生语文成绩还不到60分(总分150分);我们在高职语文课开始时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有个简单测试,从测试情况看,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仍然需要强调,语文意识仍然需要强化。这是与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学生迥然有别的,所以,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有所差别,强调基础,强化语文意识,降低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语文要补高中语文的课。1982年徐中玉先生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当时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补课的性质。这一点,对今天的高职语文恰恰适用。

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可以与高中语文重复,所谓温故而知新,一方面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巩固理解已有的知识,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变化,理解和感受是会进化的。另一方面使知识系统化,加深记忆,有利于终身学习。

高职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授听说读写技巧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所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了解到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水平并不落后于同龄人,只是还未达到“有口才(用艺术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境界,所以需要继续训练提高;高职学生也不是不阅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可不会比老师少,只不过其阅读的内容和质量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在高职语文课中,必须进行阅读训练;高职学生最欠缺的是听和写的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写作,需要加强听和写的指导与训练。高职语文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能,必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所以经典阅读与时文阅读也应该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安排了相当的课时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主要内容有:听讲座、听对话练习,经典朗诵、诗歌朗诵,课堂演说、演讲比赛,写字训练、随堂作文和作文比赛等。

我们不主张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多讲应用文写作,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有办法写好应用文。况且,高职语文的课时有限,不必要面面俱到。

确定了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与灵活有效使用教材。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包括高职高专使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有1400多种,如何挑选合适的教材是每一个高职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的原则是坚持选用标准高,经过长期检验口碑好的大学语文教材或高职语文教材。

我们经过多年尝试,选用了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以人文性贯穿全书,体现了“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相统一的原则。在教材使用上,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用介绍文学史的方式串讲,适当精讲中小学教材未出现的经典文章,教材中大部分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着眼点在开阔学生视野。

三、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高职语文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讲授法为主。但对高职学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学生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切实强化语文教学效果,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着重研究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意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初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高职语文组合式教学方法,整个课程教学以练习法为主,着重于能力训练,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在教材的使用中主要采取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

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从高考分数来看,许多学生语文基础是很弱的。我们在开堂课会布置一个小作文,要求500字以上,手写,原创。从完成作文的情况看,普遍存在别字多见(错字倒不多见),书写水平低,文句不通,结构混乱,思想肤浅等问题,根本达不到“辞达理明,文从字顺”。从学生听课情况看,高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比较突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运用练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主动性。通过一个学期教学,学生语文意识增强,作文中错别字大大减少,学生旷课率大大降低。同时,应用练习法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练习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包括:(1)书写练习。常用汉字1500字抄写,3000字抄写,要求字迹清晰,错误率在千分之五为合格,错误率千分之三为良好,错误率千分之一为优秀,并挑选优秀习作公开展示。采用名家字帖做样本,强化学生审美意识。(2)朗诵练习。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诵课文内容,以集体朗诵为主;二是组织朗诵比赛。朗诵比赛的组织准备和举行都由学生主持,教师仅作指导和评委。朗诵比赛成绩以学生评定为主,计入期末总评成績。(3)听讲座练习。这个可以和讲座法结合。语文教研室老师每学期每人做一次讲座,学生可自愿听讲,笔记由老师评分,计入期末总评成绩。(4)写作练习。一是平时作文,一学期至少4次;二是举办刊物,教师仅作指导,由学生主编组稿,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征文比赛等,参赛与获奖作为一项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5)演说练习。一是开堂课自我介绍;二是课堂演讲,每次讲授课由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或时事做三分钟演讲;三是举行演讲比赛。演讲比赛的组织准备和举行都由学生主持,教师仅作指导和评委。演讲比赛成绩以学生评定为主,计入期末总评成绩。(6)辩论赛。辩论赛的组织准备和举行都由学生主持,教师仅作指导和评委。辩论赛成绩以学生评定为主,计入期末总评成绩。(7)美文赏析PPT制作练习。可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赏析,并以PPT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成绩以学生评定为主,计入期末总评成绩。(8)春游或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评议等。运用练习法教学,占用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也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高职语文的课时极为有限,怎么办?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减少教师讲课时间,是解决高职语文教学任务重但教学课时少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例如由教师建立教学群,要求学生加入,利用QQ群方便地完成师生交流、作业布置、作业收缴、问题讨论、活动组织等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方面,课堂时空得到扩展,另一方面,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有效弥补高职语文教学课时不足的缺陷。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们应用读书指导法,强调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实践证明,只要举措得当,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改革高职语文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高职语文学习效果

传统高职语文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平时成绩评定没有一定标准,期末考试题难易程度难于把握,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不大。为了既能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首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以过程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期末考试仍然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成績占期末总评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平时过程考核主要考查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考核做到科学量化,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训练。语文基础知识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巩固。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除了职业素养外,更要从人的角度考量培养效果,正是从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角度,高职语文应该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如上所述,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改革高职语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职语文在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霞.关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2]檀辉.高职语文教学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徐中玉.对“大学语文”课教学的一些看法[C].大学语文研究集刊,1982.

[4]丁帆,朱晓进,徐兴无.新编大学语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齐丽娟.关于高职院校改革大学语文考核方式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吴学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