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3-03-13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平均数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平均数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 90、第 91页的内容及第 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 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 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 :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 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 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 90页例 1情境图 )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 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 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 13是怎么来的? (1)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 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 “移多补少” , (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 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 饮料瓶吗?(不是)而是 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 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13就是这 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 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 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 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 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 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 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 (课件出示照片和 91页例 2情景图 ------踢毽比赛) 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 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 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 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 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 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并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 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 :移少补多(有局限) 找基数,分多余数 总数÷份数 =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 平均数≠实际数。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高最高? 师:那你的身高呢?

- 1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3)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同学们做,我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两种方法做的,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展示学生练习纸)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师:他是把多的同学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他们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那同样多是多少个呢? 生:13个。

师:13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什么? 生:平均数。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求总和÷人数的方法 14+12+11+15=52(个)

- 3

生2:13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发现实际每个人收集的数量

师:那么现在你能给平均数取一个范围吗?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2)学生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讲解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的算法,下面我们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课件出示)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求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2.(课件出示)冬冬来到小河边,小河里平均水深110厘米,他的身高是140厘米,他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冬冬说的吗?

3.(课件出示)卡拉OK小歌手,出示7位评委打分的分数,求6

- 56 -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

1. 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3. 某酿造厂上半年生产料酒2.4万吨,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0.6万吨。这一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多少万吨?

4. 植物园有两个园林队。第一队有工人14名,每天可以植树1104棵,第二队有工人16名,平均每人每天植树81棵。这两个队平均每人每天植树多少棵?

5. 五年级一班一次数学考试,第一组9人,平均分数是90分,第二组10人,平均分数是89.5分,第三组10人,平均分数是92.2分,第四组9人,平均分数是86分,这个班的同学的总平均分是多少?

6. 某建筑工地用汽车运水泥,第一次运了12车,每车运4.5吨,第二次运了45吨。这些水泥30天恰好用完。这个工地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吨?

7. 一列火车从甲城到乙城,经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小时,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7小时,以每小时11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求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

8. 一辆汽车由甲地去乙地送货,去时每小时行驶46千米,用了6小时,回来时用5.5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9. 某洗衣机厂要生产1400台洗衣机,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80台,其余的要求在10天内完成。后10天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台?

10. 张敏读一本课外书,前6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多读15页,又经过4天正好读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11. 王华语文考了88分,数学考了95分,英语考多少分就能使三科平均分是92分?

12. 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84,已知A与B的平均数是72,B与C的平均数是76,B与D的平均数是80,那么D是多少?

13.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求一箱苹果有多少个?一箱桃子有多少个?

14. 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的平均分是89分,甲乙二人的平均分95分,问甲乙各得多少分?

15. 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16. 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17. 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18. 有两块棉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公亩,平均每公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公亩?

19. 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已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20.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或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87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或得了多少分?

22. 五(1)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1)班有几名学生?

23. 小明前几天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24. 教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25. 小明前五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2.5分,小明要连续考多少次满分?

26.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年龄为22岁,如果甲乙的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的平均年龄是25岁,那么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27. 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8. 七个数排成一列,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43,后4个数的平均数是72。已知七个数的平均数是56,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29. 化肥厂计划用15天生产化肥4500吨,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340吨,后又提高了产量,结果提前3天就完了任务。求后几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30. 甲、乙、丙、丁四人做纸花,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4朵,乙、丙、丁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6朵。已知丁做了28朵,求甲做了多少朵?

31. 7个自然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成一排,求得它们的平均数是46。已知前3个数是30,后5个数的平均数是54,求第三个数是多少?

第五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平均数》教学设计

市育英小学

2019年1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平均数》教学设计

市育英小学

俊玲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

49、50页的内容,练一练、练习八

1、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

一、自学展示

1、出示例3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出示:男女套圈成绩统计图,你认为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提前使用学习单预习以后所填的自己的比较方法)

3、学生讨论后,集体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下几种方法,明确: ①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

②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

③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4、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 (得到结论,并填到学习单上。)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

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使用学习单,交流已填好的自己的方法。)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组织讲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移多补少的方法——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

谈话: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板书:移多补少),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7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说7表示什么?指出7是

6、

9、

7、6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 (2)先求和后平均的方法——先求男生套圈的总成绩,再算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提问:求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平均数,要先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求和再平均分。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求一组

数据的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得出结论,填到学习单上。)

2、 求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看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的套圈成绩,你能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追问: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可能大于10个吗?可能小于4个吗?为什么?(在交流中体会平均数一定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均数的感知,同时渗透了估计平均数的方法)

谈话:怎样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平均数呢 ?先自己试一试,小组交流自己在方法。

(学生使用学习单,交流已填好的自己的方法。)

指名汇报两种方法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过程,并组织讲评。 提问:这里求出的6表示什么?

(6是

10、

4、

7、

4、5这5个数的平均数)

3、小结: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再问:和同学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一定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可以用“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小结: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生在学习单上将所得结论完善、修改。)

三、 当堂检测

研究学习单上的检测题。(学生交流纠正)

四、 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如果操作简单,我们可以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如果不方便操作,我们更多地使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自我评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6—10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结合这节《平均数》,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猜想、验证、实践的过程,锻炼数学思考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 平均数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感知平均数,通过进行不同方法的验证、辩证揭示平均数的含义。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猜测“谁更准一些?”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发言、全班辩论自己的猜测,交流各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上课时,我以生动的游戏情境引入:男生、女生套圈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很快地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多种思路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平均数的需求。接着让学生认识求平均数的两种主要方法。这部分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互相交流,积极参与创设过程,既实现了探索过程的开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找到求男生套圈平均成绩的方法后,再应用所学方法独立去求女生套圈的平均成绩。最后再来解决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比较学生的不同比较方法的时候,没有充分辩证不合理的方法。在探索男生套圈平均数的方法时,应用多媒体多演示几次。在用不同方法,求出平均数后帮助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比平均数大,有的比平均数小,有的和平均数一样大。教学时要让学生参与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评定职称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平安创建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