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并对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

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 篇1: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早已突破一千万大关,提供了超过60%的税收,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问题及对策

会计工作作为中小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通过会计工作,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与企业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并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会计监督有漏洞等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予以正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但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早已超过1000万人,但是50%以上的会计人员达不到专科学历,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这一比例更高。不少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大专院校财经专业系统学习,一些会计人员经过短期的会计培训直接上岗,还有一些是边干边学,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普遍专业知识不足、相关知识面狭窄和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较低,不能满足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许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不掌握统计、税收、金融、审计、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更对企业所处行业缺乏了解,难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风险诊断,不能承担发现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协助领导决策的职责;仅能承担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会计工作。

其次,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备不符合会计规范。中小企业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19年修订)第六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第十二条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第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在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上,有的企业直接不再设置会计机构,由其他人员兼任;有的企业即便设置了会计机构,一名会计包揽所有会计业务;有的企业只有一名出纳员,外聘兼职会计或代理记账人员来做账。显然,这些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备,无法做到会计岗位不相容和有计划地轮岗,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之所以不健全,受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环境较差。企业管理层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与健全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不重视制度建设,认为企业只要扩大市场、增加销售、提高利润就行了,而不必费心劳力地建章立制。在管理过程中,重视资金收支管控而忽视资产、负债管控,重视业务开展而忽视其中的成本控制。企业管理层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盲目地扩大企业规模,却保留原来的制度,而原有的制度已經不适合扩张后的企业结构和运转,制度和企业运转之间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没有建立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现阶段很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同时也是投资人,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监事会成员基本都是同一批人员,同时企业的财产和投资人的财产混同,没有将其严格区分,经常出现相互占用,这样一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形同虚设,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最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自身不完善。一些企业缺乏专门人才,无法制定健全的内控制度,或者制定的内控制度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或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而放弃了内控制度的制定,这就直接导致了内控制度的执行收效甚微。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也过于模糊,比如说,一些小型企业的产权和个人财产界限不清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会无意识地把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混合起来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会计核算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另外,有些中小型企业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却没有认真执行,导致制度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3.企业会计监督存在漏洞

在内部会计监督方面,从当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来看,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往往是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个人来完成,会计岗位分工难以做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会计监督不具备独立性,这样就会导致会计监督无效。从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看,不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监督制度,更没有专人负责;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会计监督制度,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会计人员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会计人员无力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制度只能流于形式,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了招聘门槛,许多非专业人士也进入到了监督部门,而这些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业务能力比较弱,无法将监督工作做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外部会计监督方面,目前主要有政府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和社会公众舆论监督,这三种会计监督的效果在当前均不尽如人意。从政府监督来说,多头监管,缺乏协调:会计法赋予了财政、税务、审计、金融等多部门的会计监督权,但是会计法没有对各部门的监督权合理划分,导致多头监管、分散监管,缺乏横向协调,不能形成监管合力,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作为会计监管的主管部门,中小企业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威慑力,导致会计违法成本偏低。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来说,由于受行业恶意竞争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利益的影响,其独立性不强,即使能做到形式上的独立,也很难做到实质上的独立。从社会舆论的监督来说,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监督力量薄弱。

二、优化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策略

1.强化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应重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加大了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了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传统的核算工作,更要适应信息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要求,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当好领导参谋;企业迫切需要既善于做财务工作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才是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重视高水平会计人才的引进,还应当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在职继续培训,通过聘请会计、财务管理专家来企业授课或安排企业会计人员到大学、大中企业进修的形式,不断地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并且在会计内控制度中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关系,同时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制定会计内控制度。首先,要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要能够对企业内每一个岗位的员工产生约束作用,一旦该制度执行下去,任何人都不能有特权,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其次,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应当具备全面性,必须要涵盖企业内部所有可能和企业经济业务相符合的岗位,并且要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最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还要符合相互牵连的原则,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两个以上主体相互制约,只有这样才可以防范和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中小型企业要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内容和责任,划分好各自的职务;同时保证钱账分管,出纳不允许接触核算工作。对于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集中核算的方法,也就是说,由会计机构统一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

强化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应当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并重,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不仅能使会计人员自主地开展内部会计监督,而且能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有效地实施外部会计监督。

从企业内部入手,深入进行会计监督,对年报审计中出现的违规问题严惩重罚,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从会计核算到财务分析的全面控制。企业应强化以下内部监督工作:一是建立资金收支监督制度。货币资金收付应严格授权审批,严肃审批流程。在办理涉及资金收付事项时,严格履行签字手续,会计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职权应明确,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中小企业将进一步改进手段,提升效率,加强会计监督能力建设;形成分工合作和有效沟通的机制,促进成果共享。注册会计师作为中小企业经济监督体系和对国家建设服务中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二是建立财产监督制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存货出入库和固定资产维修应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明确授权范围和程序,明确专人负责,采取财产处置审批、财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查和账实核对措施,确保财产安全。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而言,要秉持着独立的职业节操和专业的精神,进一步严格执行注册会计的审计程序,不断加强质量的控制,积极发挥出会计在提升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进一步防范风险。三是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一些内部治理的问题,要进一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也要在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切实履行其法律职责,提升行业社会公信力。此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会计监督工作,在继续推进对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轮查的基础上,对业务规模大,或者执业风险高,还有连续受到行政处罚等一系列的会计师事务所加大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一些媒体重大审计问题,加大内部处罚力度,建立行业竞业规则,对存在重大审计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同时进行行政处罚。

4.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了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要不断地完善自身,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另外,中小企业还要提高招聘门槛,筛选出合格的人才;而会计人员应自觉学习,积极参加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一些企业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大多数从业人员会计人员的结构很难发生轻易的改变,而且很少有新鲜血液进入,对于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而言,工作内容比较简单,上手比较容易,并且即使一个没有庞杂专业知识与积累经验的会计师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胜任。因此中小企業的会计从业人员资金提高比较缓慢,个人职业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大多数都是数十年面对着简单单纯的工作,机械式的重复,而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都具有活跃性,并不能够稳定地在一个产业、一个职业中待很长时间,面对人才市场的特点与企业需求的特点之间的矛盾,会计从业人员也要调整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从业素质,比如说财务部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部门要协调操作和经济有关的事项,还要保证单位的资金,要在单位各项资金流动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确保单位业务顺利开展,同时财务部又是事业单位,风评比较差的部门,很多工作都需要加班加点去完成,有时候从业人员会产生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特点,感觉因此在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光要提高人才的使用率,还要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和调休制度,遇见未规定的经费支出要予以拒绝,如果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语言艺术,学会婉转拒绝,以耐心对待工作。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构建服务型政府,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却仍然处在过去的管理层面,以管理者自居,潜意识认为财务规章制度即是命令,遇见不合规便下令制止,服务意识淡薄,对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5.突出信息重点

与大型企业相比,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纳税管理成了最主要的外部需求,另外管理人员的需求和投资人员的需求统一到一起了。因此,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需求方面,尽可能地突出信息重点。

现阶段,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部的会计工作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过快的发展速度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也让会计工作中出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素。要约束企业的发展,把控发展方向,就必须依靠于监管部门。国内的会计监管体系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监督。其中,国家监督指的是税务、银行等机构依据法律执行监督管理;社会监督指的是会计中介对企业进行监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重视会计工作,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让会计工作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会计人员也应当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在工作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展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惠蕊蕊.浅析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应用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02):485-485.

[2]何瑛,刘选德.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032):247-248.

[3]康茜.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和对策[J].纳税,2020,14(31):65-66.

[4]于文.财务共享下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及探索[J].财经界,2018(2):66-67.

[5]芦义蓓.财务控制在中小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55-55.

[6]杜艳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06):93-94.

作者简介:田助金(1968-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大学本科,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会教学

作者:田助金

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并对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 研究

[作者简介]马成荣(1964-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13)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一、体制层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模式存在,它必然要有相应的体制安排。

1.价值论:就业导向、市场驱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经历了最初的生产劳动中直接传授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式,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发展到后来的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这其中每一种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解决职业教育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效。二是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办学动机不明、主体责任不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三是明确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加明显。

2.本体论: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政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要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要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另一极的职业学校,需要通过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三是培育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中介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3.方法论: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而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逐步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设计: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认证制度;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是操作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发放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券等办法,形成校企之间长期和稳固的服务关系和对接路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在学校中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或学校在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

二、课程层面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这里涉及课程从何而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等问题。

1.价值論:能力本位、过程导向。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能力,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心理学概念,C.R.Finch&j.R.Crunkilton认为,能力是“任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评价,它们被认为是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 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课程目标上,但它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应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学科导向的。这里所讲的过程是指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包括具体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它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过程导向的课程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学科导向的课程恰恰相反,其效果可想而知。概括起来,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通过有计划的行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和简约化的学科知识,而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行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工作”。

2.本体论:项目课程、任务载体。过程导向的课程最终呈现的结构化形态应该是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项目课程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建立在职业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由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其标准集中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职业世界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涵盖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其关键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开发,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以物质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这类知识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3.方法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体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它在开发的逻辑起点、内容和流程等方面,与学科导向的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一是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决定了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在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工作任务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手段;关键操作环节;职业岗位等。因此,在课程标准开发上,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具体形式可参照企业工作任务书。二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到课程的转换。其目标是要把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最终目标是形成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它是通过建立学习领域来实现的。通过某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工作任务模块与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并非一一对应,其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转换方法可按照同级性、相关性和适切性进行,其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对应的,有些工作项目可以单独形成课程;第二种,需要把有些工作项目进行合并形成课程;第三种,对有些较大的工作项目,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三是课程文本设计。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等。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教育理念上,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结构设计上,从刚性到弹性,变指令性为指导性;目标表述上,从模糊到精确;内容选择上,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的选择以满足“技术理解”为标准;内容组织上,从知识内在的逻辑到工作中知识的逻辑,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离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其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型知识、练習、学习结果评价等,其核心要领:一是用典型产品制作(或设备生产、故障排除、提供服务等)引领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二是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建立一个载体与框架。

三、教学层面

任何课程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

1.价值论:学生主体、行动导向。在职业教育中,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利;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学习的逻辑起点是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需应对职业实践过程中形形色色、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学科导向,而是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因此,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职业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地促进学习主体自己行动并能通过思考再现行动。行动导向即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的目标是指向跨学科的任务,而不是分化的学科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以一种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封闭式、言语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而不是单一化和普适性。

2.本体论: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思想线索,那就是“做学合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做学合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一过程也成为学生本质力量外化与不断内化形成新的品质的双向生成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学合一”落实到教学层面上,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实施项目教学方法,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单项任务形式出现的,另一种是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对于前者,在选择教学法时,一般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提出问题、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回归工作任务等程序”进行,体现行动内容的整体性;对于后者,一般按照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检查和评估展示等步骤进行,体现行动循环的完整性。通过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项目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是否能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从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行动导向反映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强调情境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协调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境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需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被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阵地必须以企业等工作实践的场所为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

3.方法论:工学交替、完整体验。在教学安排上,一种是学校主导型,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学校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式学习。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型,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方法,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以上两种方式,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诸如计划、检查、评估等关键性环节,而不能作为附带性的教学环节。“学习的总体要求体现为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实现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行动过程的完整’”。二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而不是强调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技术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结合,教育与教养的结合,职业实践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三是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過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31,

103,132.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13.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2.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0.

作者:马成荣

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 篇3:

浅谈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

[摘 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许多企业在其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但不可否認,在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这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文章进行了关于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问题的分析,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工作的有效完善进行研究,为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建立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有效增强,就要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有效控制,这也是财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信息的准确反映,数据的有效归集,对于内部控制和绩效考评具有重要的加强作用,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正确合理的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分层次、分步骤的对财务与会计控制目标内容进行设计,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的控制,有效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最终达到财务管理、经济效益全面加强的目的。

1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应用具体的方法、技术、程序以及理念等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规范、有效的约束以及严格的考评等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其也是使企业达到合法经营,防止财务舞弊,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一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企业,需要有效监督机制的建立和执行。企业的监督机制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顾名思义,内部监督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对其内部财务的收支平衡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方式。而外部监督又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方面,这种监督方式属于被动监督,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效率方面的限制。因此要想实现对于内部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内部监督才是最直接的监督方式。保持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资金的稳定运转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内部监督就是重要且可靠的监督方式。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内控目标之一就是维持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情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现象。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我国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比较薄弱,管理者本身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制度执行力相对不足。管理者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执行制度时只抓表面,以应付检查为主,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不甚关注的问题。由于对制度的不准确理解,法律意识薄弱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对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关系的不正确处理,对问题进行处理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2.2财务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不严格

健全的财务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的重要基础,而健全财务制度的缺失,对于企业各项事物的进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例如负责会计业务事项的经办人员、记账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清,权限不明,缺乏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具体来讲:有的企业出纳员的工作权限不明确,既管钱又管账;有的企业出纳人员也参与到物品的采购工作中;有的企业总账和明细账均由一人登记;个别企业负责人、会计和出纳人员都能够对收付款业务进行办理;银行印鉴和银行支付凭证等由出纳员一人保管;外来款项或结算凭证不作登记就交由其他人员办理;购进物品不进行实地验收就登记入账等等。这些财务机构及人员配置漏洞都会使内部控制机制失效。

3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根据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的原则,按照不同业务职能、不同岗位进行会计人员的设置,并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3.1强化法制观念

加强企业内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狠抓法制教育,尤其要加强企业内部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对财务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企业财务部门要重视法规教育工作,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国家财经法规,对各项法规进行明确和正确认识,并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要以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对自我约束能力进行制约和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予以加强,全面严格防范各类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3.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要建立企业负责人对于法律法规负责,会计人员对企业负责人负责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以法律法规要求为根本,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予以保证;二是要加强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及时进行纠正,发现漏洞及时进行堵塞,全面加强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会计部门内部稽核制度,加强自我检查,提高工作质量;四是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本单位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合规检查;五是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以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和可靠;六是要建立健全凭证制度,使凭证的获取、填制、传递、审核和编制等环节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有利于合理操作和有效监督;七是要建立健全核对制度,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

3.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各企业应着重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工作,不定期地对资金管理、账务处理等各项财务工作开展专项检查。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应保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组织人员尽快检查、核实,经过认真核实后对存在问题的主要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作出嚴肃处理。综合监督机制的建立对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实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影响作用,其中包括财务部门自身的监督、财会相关人员的互相监督和全单位职工的相互监督等,以相互监督机制,充分提高监督效果。另外,对内部审计工作失误的经验教训要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审计工作的重大失误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4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严格考核岗位责任制,对奖惩制度的承诺进行兑现,将责、权、利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和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如何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认识、探讨、研究和完善,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物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财务工作的高效完成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悠.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2010,(109).

作者:徐汝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标准分析论文下一篇:计算应用题难点训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