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2023-03-31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概论习题答案

带“*”的练习题是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2001年,文理科)(A) A.私营经济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D.股份合作制经济

2.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前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C) A.联产计酬收入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D.按劳分配收入

3.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D) 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4.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B)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

5.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人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人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人为(2004年)(C) A.12万元B.9万元C.8万元D.7万元 6.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C) A.计划机制B.市场机制C.社会机制D.政府作用 7.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A) A.人才B.技术C.对外开放D.体制创新

9、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处理好(A) 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1

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 C.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D.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中,发展生产是(A) A.中心环节B.基本尺度C.必然要求D.政治保证

11、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C)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12、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在(D)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1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A) A.发展循环经济B.发展绿色经济 C.发展循环经济D.发展知识经济

多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经营收人、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是(1995年,理科)(ABCE) A.存在商品货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产等是创造国民收人的要素 E.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

2.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2000年,理科)(ABE)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2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2003年)(ABDE)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人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人分配秩序,其中包括(2007年)(ABCD) A.着力提高低收人者收人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人D.坚决取缔非法收人

辨析题

1.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它的发展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 答:错误。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护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相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吸纳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国家税收等等。

2.实行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答:错误

在现阶段,社会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们在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大体实现了平等。这反映在分配方面,是实现了分配机会上的平等,大家都是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取得收人。社会公平原则并不要求消费资料的平均分配。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只承认劳动差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人水平的不同,这并不违背社会公平的原则。

3.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答:正确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3

②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③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4.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能结合。 答:错误。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既可以和私有制经济相结合,也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相结合。

5.私营经济比重的增加,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错误。

( 1 )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 2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 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而且国有经济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 3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4 )虽然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但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6.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再没有第二条道路。 答:正确

(1)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例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

4

代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错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8.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答:错误。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分配的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5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6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避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一)(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7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2)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四)(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第九章

单项选择题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2003年)(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C.一国两制D.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当家作主C.依法治国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2001年,理科)(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

5.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A)。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自由D.依法治国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原则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人民当家做主原则D.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7.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B)。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2000年,文科)(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9.我国解决民族间题的基本政策是(1993年,文理科)(C)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10.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范畴的党的会议是(D)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11.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宪法时间是(A) A.1982年B.1987年 C.1992年D.2002年

1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B) A.村民海选B.村民自治C.村民委员会D.村小组 13.中国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C) A.企业群众团体B.企业组织机构

C.企业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D.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一

9

1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2000年,文理科)(C)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5.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违法必究D.执法必严

16.实施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17.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1994年,文科)(D)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18.政治体制是(A) A.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B.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 C.人民民主专政D.政治制度

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C) A.加强党的领导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应当在(A)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D.共产党的领导

2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是(A) A.社会主义民主B.人民民主专政 C.全民民主D.资本主义民主

22.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

10

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C)(2008年)

A.依法执政B.科学执政C.民主执政D.理性执政

23、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A) A.民主B.自由C.人权D.依法治国

24、人权,最初是(A)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 A.资产阶级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 C.人民民主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 25.社会主义人权最首要的是(D) A.人民的参政权B.人民的自由权 C.人民的平等权D.人民的生存权

26.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方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会议是(C)。 A.1954年第一届人大B.1978年全国人大 C.2004年全国人大D.1982年全国人大

多项选择题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ACD)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B.以德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D.依法治国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区别在于(1993年,文科)(ABCD) 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C.宗旨不同D.主体不同 E.国家结构不同

3.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在(ABCD)。 A.从阶级结构看,人民范围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B.从政党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政权组织形式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从要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 A.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11

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5.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BC)。 A.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切实保护人民利益 C.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D.维护世界和平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BC)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2008年)(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8.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1995年,文理科)(ABDE)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E.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1997年,理科)(ACD)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且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10.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2000年,文科)(ABE)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D.政权组织特点和优点

12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2006年)(ACD)

A.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12.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1995年,文科)(BCD)

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

B.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民族压迫 D.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1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2000年,文科)(ABCD)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14.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ABC) A.村民委员会B.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职 15.依法治国就是(ABCD)。

A.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经济社会文化 B.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C.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不因领导人而改变 D.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享有最高权威

1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5年)(ABCD)

13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2007)(ACD)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1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19.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ABCD)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D.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E.克服官僚主义

20、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BC) 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D.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2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 AB) A.生存权B.发展权

C.公民政治权利D.自由选举权

22、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包括是( ABCD) A.人权是带有阶级性B.人权首要的是生存权

C.国家主权高于人权D.社会主义的人权是多数人的人权,资本主义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正确。

1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答:错误。

一党制是指一党单独执政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多党制是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3.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错误。

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国家权力是否由人民直接行使,而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4.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答:正确。

此题考查关于文化教育事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政治活动国。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 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5.人权高于主权。 答:错误。

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

15

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来维护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的人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主权是最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反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以“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口。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5)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一)(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2)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二)(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16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4)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

17

博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4)经过50多年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冬件。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

(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8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锁缚。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第十章 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社会主义科学 C.社会主义技术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精神文明是(D) A.物质文明的对立物B.指教育科学和文化C.指思想和道德

D.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和谐文化的核心是(A)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精神 6.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 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集体主义D.时代精神

7.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9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 )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的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 10.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集体主义 C.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

12.树立和践行(A),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社会主义荣辱观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D.时代精神

13.(A)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树立共同理想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时代精神D.民族精神 14.民族精神应当以(A)为核心。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D.社会主义 15.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D.社会主义

20

16.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1998年,文科)(A) A.为人民服务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D.团结互助

17.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2007年)(A)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B) A.精神文明建设B.思想道德建设 C.党的建设D.全民素质的提高 1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A) A.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B教育和道德建设 C.科学文化道德建设D.党的建设

20.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C) A.内容和动力B.目标和方式 C.性质和方向D.基础和动力

2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2.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B) A.政治第一,艺术第二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A) A.个人利益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

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ABCD) A.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B.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1

C.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D.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A.鲜明的时代性B.浓郁的民族性

C.实事求是的科学性D.高度的民主性和深广的群众性

3.和谐文化融(ABCD)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A.思想观念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D.社会风尚

4.“八荣八耻”涵盖了(ABC)之间的关系。 A.个人B.集体C.国家D.社会

5.培育和弘扬(AB),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D.社会主义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7.“八荣八耻”体现了(CD)的结合。 A.人民当家作主B.共产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D.以德治国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AC)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D.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ABCD)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C.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2

D.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E.坚持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BDE)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D.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E.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

11、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D)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12.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ABCD) A.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事业提供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B.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接受马列主义

C.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鼓励人们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的水平 D.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消极影响。

答:错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也会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见利忘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因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2.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错误。

23

(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极其产品的总称。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就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2)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错误。

这是对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特别注意不要陷入这类认识误区。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 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第二,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经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文明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 24

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25

(2)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 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2007年)(C)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 A.具体内容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D.行动纲领

3.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 A.十三届四中全会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C) A.社会稳定B.社会富裕 C.社会和谐D.社会发展

26

5.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 A.经济上的目标B.生活上的目标 C.整体性目标D.政治上的目标

6.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纳入(A) A.经济上的目标B.生活上的目标 C.整体性目标D.政治上的目标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多项选择题

1.根据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有幸福、互助合作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BC) A.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 B.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C.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在(ABCD)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AB) A.相互包含B.相辅相成 C.相互独立D.相互分离

27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D.社会秩序良好。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ABD) 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或基本思路中,社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它是(ABCD)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B.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 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8.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ABCD)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9.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基本内涵,必然要求在全社会贯彻落实(ABCD)的方针。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10.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1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2009)(BD)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 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28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1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D)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2007年) (ABC)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BCD)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ABCDE)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

16.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E) A.市场主导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29

答: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2.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说法是错的。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一个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答:说法是准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答:说法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以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社会目标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原来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是提升为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只在让“社会更加和谐”,解决好当

30

前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社会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的过程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奋斗。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重要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可能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31

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32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一)目标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1)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境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3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5)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公平正义、富裕、健康、安居乐业、法治、和谐,历来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期盼。

(6)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

第十二章 单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1997年):(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1999):(A) 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3、被邓小平称赞为“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英联合声明》 D.《中葡联合声明》

4.“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B) A.和平统一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D.和平发展

5.“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C)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A.独立自主原则B.高度自治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D.四项基本原则

6.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2002年)(B) A.实现两岸三通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7.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A) A.“一纲四目”B.“四个坚持”

34

C.“一国两制”D.“九二共识”

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A),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 A.《告台湾同胞书》B.《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9.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C) 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告台湾同胞书》

10.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是(B) 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B.《反分裂国家法》 C.“江八点”D.“胡四条”

11.2006年4月,胡锦涛提出,(D)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A.求同存异B.经贸交流 C.建立互信D.和平发展

多项选择题

1.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1998年)(BDE) 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

2、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AB)

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E.都是国际问题 3.“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AB) A.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

35

D.两个对等的政府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ABCD) A.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B.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 D.充分说明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5.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2008年)(ABC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6.两岸“三通”是指(ABC) A.通航B.通商 C.通邮D.通行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台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ABCD) A.“叶九条”B.“邓六条”

C.“江泽民八项主张”D.“胡锦涛四点意见”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实现实质是一样的,“一国两制”能成功地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也必然能成功地解决台湾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 1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着性质上的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英两国之间和中葡两国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2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它表明通过“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的和切实可行的方式。

36

2.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 答:错误。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领土的固有地位是确定无疑的。英国和葡萄牙通过战争手段取得 别国领土是非法的。1972年联合国在会承认香港和澳门不是殖民地。所以尽管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被外国侵略势力侵占后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但两者都不是通常意义的殖民地。

3.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答:正确。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当局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使其面临着外国势力插手之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图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尤其近年来,当政的台湾民进党及陈水扁之流更加快了分裂祖国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地拖下去。

第十三章 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和平与革命D.发展与革命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B) A.和平服从发展B.相辅相成的 C.发展服从和平D.二者是矛盾的 3.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B) A.民族独立化B.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D.和平与发展 4.新安全观(D) A.以解决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 B.以解决军事安全为主要内容

C.以解决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的安全为主要内容 D.认为综合性是基本特点,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5.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B) A.三个世界战略B.两个中间地带战略

37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C)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A.1946年B.1960年 C.1974年D.1978年

7.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日本属于(A) A.第二世界B.第一世界 C.第三世界D.哪一类都不属于

8.党的(D)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A.十大B.十一大 C.十二大D.十三大

9.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D)仍然是关键因素 A.政治力量B.经济力量C.文化力量D.军事力量

10.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B)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A.政治因素B.经济技术C.文化因素D.军事因素 1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A) A.根本动力B.重要推动力C.影响力量D.平衡力量 12.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2000年)(C)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13.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2000)(D)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2001年)(B)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1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

38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16.我国处理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是(B) A.社会制度的性质B.国家利益 C.意识形态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B)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 C.不称霸D.维护世界和平 18.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D) A.军备竞赛B.划分势力范围

C.操纵和利用联合国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9.在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 C.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多项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BCD) A.是毛泽东提出的科学论断 B.是当代世界两大突出问题 C.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D.是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E.说明当代东西方已不存在对抗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BCD) A.意味着战争的危险降到了零点 B.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C.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

D.对端正中国外交指导思想,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39

E.意味着世界已经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 3.世界多极化趋势(ACDE) A.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B.说明国际力量对比短期内会出现根本性改变 C.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D.在加速发展

E.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是(ABCD) 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当今世界,(ACD)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A.求和平B.要解放 C.谋发展D.促合作

6.(BCD)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A.总体发展、局部贫穷B.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是因为(BCD) A.霸权主义已经受到遏制

B.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世界还很不安宁 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D.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8.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主要表现(ABCD) A.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B.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C.南北差距拉大

D.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9.新技术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因为(ABCD) A.它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使各国在世界寻找资源和市场

40

B.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机会 C.通信技术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D.运输业的发展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 10.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A.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的增长 B.它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C.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它使各国互惠互利

1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ACD) 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是基于中国现在实力弱小的必然选择 C.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D.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2.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有(1996)(ACD) A.中国B.巴基斯坦 C.印度D.缅甸 E.印度尼西亚

13.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2003年)(ABCDE) 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4.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CD) A.“一边倒”B.“反霸权主义”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15.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原则是(ACDE) 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B.提倡发展模式一体化 C.不干涉别国内政D.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 E.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前提

41

16.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互相尊重领土主权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

17.邓小平与时俱进地赋予了“独立自主”以新的科学涵义,它包括(ABCDE)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自力更生C.不当附庸 D.真正不结盟E.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 18.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方针是(ABC) A.冷静观察,稳住阵脚B.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C.善于守拙,决不当头D.消极避世,软弱退让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当前,冷战已经结束,世界再也不会出现新的动荡和冲突了。 答:此判断是错误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的紧张局势逐步缓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原因是由于旧的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原来被美苏争霸和两大集团对峙时掩盖的矛盾纷纷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向新格局的过渡所伴随的国际竞争也开始展开,一些地区的新矛盾和冲突正在增加。在全球裁军的总趋势下,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却在不断升级。这些无疑会成为诱发地区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说今后世界再也不会出现新动荡和冲突。

2.世界要和平,人们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答:此说法是正确的。

这句话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的。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要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任重道远。但世界要和平,人们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3.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答:错误。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但恐怖主义并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 42

稳定的主要根源。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占后,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始终不得安宁,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这也是促使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下,我们应有恐反恐、有霸反霸,不能因为坚决主强反恐而改变反霸立场。

4.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答:正确。

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积极推动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反,单极独霸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大碍。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2)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 43

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2)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3)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4)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5)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1)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4)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4)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44

(6)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7)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8)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9)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 (4)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5)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4)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5)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6)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单项选择题

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

45

2.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B) 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D.我国的领导阶级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A)。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4.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D)。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D.各民族共同繁荣

5.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B)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改革开放D.以人为本 6.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D.新的社会阶层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A)。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础上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8.我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C) A.思想联盟B.经济联盟 C.政治联盟D.民间组织

1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字 D.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1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46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阐明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宗旨是(C)。

A.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虚心向群众学习

12.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B)明确规定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A.朱德B.毛泽东C.周恩来D.陈毅 13.军队建设的基础是(C)。

A.革命化B.现代化C.正规化D.信息化

14.在党和军队的关系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B)。 A.民主建军B.党指挥枪C.军民一致D.官兵一致 15.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D)。 A.武器装备智能化B.改善军队组织结构

C.提高军队素质D.信息化

多项选择题

1.工人阶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因为他们是(ABCD)。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B.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D.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CD)。 A.工人B.私营企业主C.知识分子D.农民

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是因为(2006年)(ABCD)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ABCD)的新型民族关系。

47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主要有(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D)。 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D.工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7.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削已被消灭,但是民族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BCD)。

A.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B.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完毕 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

D.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依然存在 8.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BC)。

A.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D.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9.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BC)。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各民族人民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 D.宗教信仰的差异

10.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ABD)。 A.宗教存在的长期性B.宗教问题的群众性 C.宗教问题的差异性 D.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

48

1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历史性的课题展开建设,即(BD)。

A.精简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素质的精兵政策B.打得赢 C.加大科研力度,加快军队装备的技术更新D.不变质 12.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ABCD)。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利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3、胡锦涛同志对人民军队历史使命作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定位。“三个提供”是指(ABC)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利的战略支撑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

14、我国的人民军队是(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B.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长城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D.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15.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原则是(ABC)相统一。 A.革命化B.正规化 C.现代化D.信息化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分析原因)

1.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答:不正确。

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是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但知识分子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中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可以说,他们是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证明,但不能离开工人阶级 49

整体来讲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

2.民族平等进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

在一个存在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社会里,有的只是民族斗争和民族仇视,不可能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是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消除民族发展的不平等。只有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逐步消除各民族的发展差距,才能保证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科学性。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1)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3)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总体的政治判断。“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 50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孔德在下列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3、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消极的控制B.积极的控制C.非正式控制D.外在控制

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D)。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客观存在的实体C.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个体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属于下列哪种需要(C)。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6、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这是(B)。

A.个性

B.本能

C.劳动

D.需要

8、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位教师,既是商场里的顾客,又是公车上的乘客,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叫做(A)。

A.复式角色

B.理想角色

C.角色丛

D.角色网

9、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0、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B)。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11、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2、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B)

A.迪尔凯姆B.韦伯C.帕森斯D.吴文藻

13、在封建社会,岳母刺在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作为处理忠孝二者关系的选择,这体现了以下哪种现象(B)。

A. 制度化逃避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优先

D.制度化建设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A )。

A.制度化逃避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优先D.制度化建设

1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D )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丁克家庭D.核心家庭

1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C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7、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这是(A)。

A.个案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1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是下列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 A )

A.标签论B.社会失范论C.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D.亚文化群体论

19、某青年一时糊涂犯有差错,如果被社会上的权威机关认定为犯罪,并戴上不良青少年的帽子,即使这个青年已经转变过来了,社会上还会继续给他戴上这顶帽子而不接纳他。这体现了下列哪种社会学理论( D)。

A.亚文化群体论

B.社会失范论

C.社会冲突论

D.标签论

2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C )。

A.郊区化

B.过度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融合

21、下列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是(B )

A.商场中顾客摩肩接踵 B.朋友间的促膝谈心C.乘公车的前拥后挤D.观众看戏

2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C )

A.观众看电影B.商店顾客之间的摩肩接踵C.朋友谈心D.火车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23、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A ) A.感知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4、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C )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26、当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时,这种现象称为(C )。

A.角色扮演B.角色中断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

27、社会保险是(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28、“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二、多选题

1、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CDE )。

A.自然形成的B.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C.群体成员难以替代D.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E. 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

2、马克思需求的(BC )论点至关重要,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A、绝对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E、阶级性

3、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CD )。

A、模仿阶段 B、猜测阶段 C、嬉戏阶段 D、团体游戏阶段 E、合作阶段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ABCD)。

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E.人群系统

5、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ACDE

)。

A.人口密度大B.成员异质性高C.生活方式多样化D.人际关系淡漠E. 组织化程度高

6、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

ACE )。

A.财富B.种族C.声望D.年龄E.权力

7、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下列选项中属于集体行为的有(ABCE )。

A.骚动B.传闻C.社会动荡不安D.春游E.时尚

8、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 AB )。

A.家庭制度B.经济制度C.政治制度D.宗教制度E.教育制度

9、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 ABC )

A、理论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医学社会学

E、女性社会学

10、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为(ABCD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E、空巢家庭

11、恩格斯根据美国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指出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BCDE )。

A.特殊家庭B.血缘家庭C.一夫一妻制家庭 D.对偶家庭 E.普那路亚家庭

12、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E、理解

1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 ACE )。

A、集体的产物 B、个体的产物 C、现实性强 D、道德性强 E、大众传播

14、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ACD )。

A.现实性强

B.组织程度高

C.集体的产物

D.大众传播

E.可靠性高

1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ABD )部分组成。

A.本我

B.自我

C.敌我

D.超我

E.真我

16、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BCE )。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

17、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

ACD )。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

18、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 ABE )。

A.个人流动B.群体流动C.水平流动D.垂直流动E.家庭流动

19、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BD )。

A、Z理论 B、X理论 C、A理论 D、Y理论 E、XY理论 20、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

)时期。

A.儿童时期B.青少年时期C.青年时期 D.中年时期E.老年时期

21、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DE )。

A.个人流动B.群体流动C.水平流动D.垂直流动E.家庭流动

2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CDE )。 A、亲子关系 B、家庭关系 C、血缘关系 D、业缘关系 E、地缘关系

23、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 ACE )。

A、巨型社区 B、经济社区 C、中型社区 D、文化社区 E、微型社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失范

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质上的分歧

2、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3、习俗

4、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5、《乡土中国》

6、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7、情景定义

8、库利

(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四、简答题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2、家庭的结构类型。

1.主干家庭(就是5个人在一起的,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核心家庭(自己爸爸妈妈) 3.联姻家庭(一大堆人在一起生活)

3、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4、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5、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6、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7、社会制度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越轨行为的判断标准。

2、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3、社会失范论。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复习

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论述题要掌握的内容点(看书):

1.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2. 社会化

3.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4. 社会分层

5. 违规行为

社会学的定义简言之,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一、西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秩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基本假设:社会是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有秩序的运作。

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外来事物的介入,社会发展有向着秩序与平衡发展的趋势。

功能主义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稳定的、

2、冲突论学派

基本假设: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整体中“天然”发挥职能的部件,而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并不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与支配,而非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瓦解,并从而获得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主要历史人物与成就

孔德(法国)将社会学的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在他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的学科名词,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社会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

斯宾塞

英国19

其著作《社会学研究》(部分)曾被严复译成中文,定名《群学肄言》。

迪尔凯姆首次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社会事实(相对于自然事实而言)。

韦伯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深刻影响,对社会宏观结构有兴趣,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对社会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为科层制(官僚主义);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韦伯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在中国

严复/《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部分)/1902年

文化的概念与演进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全部或部分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或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或意义具体化的物质载体。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诸要素

一、精神形态要素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要素。精神形态要素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语言与符号

三、规范体系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五、物质文化

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价值挂念社会化(树立价值观,指点生活目标与理想);

规范/行为社会化(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公民训练及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1、基础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属于早期社会化,即“自然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 (Continuous Socialization):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社会资格的成年人的必经过程。

3、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是对在基础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失败而未完全取得社会合格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或补偿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包括反社会人格的改造/半强制的补偿性教育。

个人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内在条件(人类生物学的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运用语言的能(运用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教育与影响):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2)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

3)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

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社会

社会的类型

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类(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群体类型

1. 按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划分:初级(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次属/二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2.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与成员群体相对,用以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用其标准来评价个人行为或

社会现象;

家庭类型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为:(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2)主干家庭(stem family);(3)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城市社区

都市社区,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集镇社区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标准(三项理想事物):

财富──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不同标准的分类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社会现代化(简称“社会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概述违规行为(又称:越轨、离轨、偏差、偏离行为/ Deviance),狭义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较为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并被加诸标签的行为。

特点:

1、相对性

2、违背重要的社会规范

3、多数人不赞成行为

4、违规程度及惩罚取决于所为违反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程度。

违规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解释:

A、(罗伯特·K·默顿)社会反常状态(失范)理论:创新(发明);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革命)。

B、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C、标签理论

论述需掌握:这个就是今天考的论述这一,还有一个是李刚的案例,答疑视屏里有

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17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转移到新兴的资本者手中;

产生了大量小农经济不能产生的社会组织;

自由意志推动科技的发展

商品生产推进世界贸易的产生与竞争加剧;

宗教权威逐步弱化;

法律功能由维护特权阶级向调节经济活动转化。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欧洲社会从重身份的礼俗社会转化到重契约的现代社会。

二、社会学创立的社会需求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生产力的鼎盛,但繁盛的工业发展背后,阶级矛盾深刻对立。农民、手工业者及小私有者在大工业发展冲击下大量破产。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工人斗争与起义风起云涌。

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想国”的现实图景深感失望。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社会菁英试图以“社会组织规律”来重建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变革对社会学理论的需求

社会秩序动荡、阶级矛盾深刻对立的欧洲,对改善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产生现实需要。

三、学术及理论背景

(1)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等在天文、地理上取得的成就,对宗教传统的世界创立学说产生冲击。伽利略在数学及物理上的成就引导人们对宇宙形成全新的认识。

牛顿的超然学术成就为科学奠定新的发展希望。

自然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进化论。

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传统思辩理论与定性描述中脱离出来,将社会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

(3)前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学科正式诞生之前的社会研究通常被称为“前社会学的理论”。这些前社会学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社会观思潮,直接推动了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基于之前的自然、社会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形成考核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群学肄言

2. 哲学基础 科学世界观 方法论

3.必然性 客观性 社会性 生存 享受 发展 4. 竞争 合作 冲突 顺应

5. 节奏慢 自给性强 生活水平低 同质性高 6.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7. 感知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B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已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4.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6.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人个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普遍现象。

四、简答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①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②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③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④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社会交往的意义。

①社会交往概念可以看出,人类离不开交往。

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已。

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享范围,不同世代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群体的特征?

(1)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2)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3)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

4.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发发展。

5.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逢自身生理的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发展的。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7.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是社会在结构上形成的上下不同而具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基础层次。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 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 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的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已意志的可能性。

这三个标准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评价,这对社会分层有一定的代表性。

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 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⑤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 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破坏性 2. 非织织性 突发性 反常性

3. 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其它家庭 4.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其它家庭 5. 普遍性 变异性 相对稳定性 阶级性

6. 概念家庭 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 设备系统

7.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B 7.C 8.B

三、简答题

1.合作需要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致的目标。 第二,具有相近的认识。 第三,具有切实的行动。

第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结合。

2.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有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面员间不那第亲密。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会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①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②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它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③生活方式多样化。

④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 ⑤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满 ⑥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4.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方面。

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

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协调状态主要表央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①经济现代化。 ②政治现代化。

③文化,经济现代化。 ④城市社区现代化。 ⑤群体组织现代化。 ⑥人的现代化。

作业三

一、填空题

1.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 2. 财富 声望 权力

3. 功能说 需要论 天才论

4. 现实性强 集体的产物 大众传播 5.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个体劳动者阶层 6.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环境 7. 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C 7.C 8.B 9.C

三、简答题

1.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①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评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 ②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③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到挑战。

2.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①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②维持正常生活。 ③促进社会发展。

④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以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3.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答:①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②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③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④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4.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第一解决实际问题,保障个人生活。 第二,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第三,发扬互助精神,促时社会整合。 第四,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作业四

一、填空题:

1. 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 2. 就保障制度、价格补贴制度。 3.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4. 个案工作 团结工作 社区工作

5. 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 行政因素干预管理 重人性 轻规则

6. 通过一手续加入的成员 固定的目标 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必要的物南设备 7. 宏观 概括 笼统 具体 明确

8.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贫穷文化论 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单项选择

1.B 2.A 3.D 4.B 5.C 6.D 7.A

三、简答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第

二、维护社会稳定。 第

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第

四、促时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第

五、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

2.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社会制度满中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说来,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4)传递社会文化。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答:根据对越轨行为的界定,我们必须把应该遵守的群体或社会规范作为判定越轨行为标准。同时,又应指出越轨行为的判断与文化类型有关,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被认为是正常。这里可能会产生种疑问:既然对一种行为,两种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评价,那么它到底算不算越轨行为?比如,一个农民进城随地吐痰,这在农村算不了什么,而在城市被罚款。那么怎么评价这个农民的行为呢?我们说,要看在什么具体情况下评判此行为。

因此我们说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4.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实质及解途径?

答: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解决途径:控制人中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5.论述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答:形成条件:第一,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第

二、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名人)的示范也常对时尚也常对时尚的流行起推动作用。第三,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对时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第四,时尚发达与否受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制约。

功能:时尚有健康与否之分。健康的时尚具有如下功能: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变得生动活活泼。第三,健康的时尚以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

6.试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答:特点:第一,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第二,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第三,行政推动。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改革方向:第一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发展社区服务。第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7.试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自然形成的。(2)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4)成员关系带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6)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功能:(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3)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4)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8.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社会舆论也称公寓,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因此,它地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自外于众人,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社会舆论可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意见,它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现象给以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它的控制作用就属于消极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中甲醛的产生来源下一篇:上海市政府信访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