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2022-08-26

第一篇: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我上初一的第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高尔基的《童年》。它让我认识了这位伟大作家的悲惨童年。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原型,幼年的他很早就失去了爸爸,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残忍的外祖父家,他在外祖父家里感受到了当时家庭残忍、自私、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黑暗生活。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当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时,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她永远是和蔼的;她的上帝永远是最美的;她的天堂永远是最美好的,没有坏人,只有好人;没有被抛弃的孩子,没有富和穷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每晚睡觉前都给高尔基讲一个甜美的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这为作者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想想现在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让我不由得想到:假

如我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我会像阿廖沙一样坚强吗?我能不怕困难,顽强的生存下来吗? 有时候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不开心,甚至会发脾气。在家里也很少做家务,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我去做,跟阿廖沙比起来,我真是惭愧啊!

《童年》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不退缩,在残酷的环境中也要战胜自己。在生活中要独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解决。《童年》让我知道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第二篇: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吉埠中心小学西区 四(6)班 赵烨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生活更加艰难了,她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散腿裤子。这样一身五颜六色的不协调的装束,引起同学们的嘲笑。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有的还是高档的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因为尽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

但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有着落了。

而现在我们过着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捡破烂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学费的来源,但学校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了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努力,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合书沉思,不禁思绪万千。我由衷的佩服他--高尔基。

第三篇:人性的光辉--读高尔基的《童年》

人性的光辉

“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短短的句子中有三个“主义”,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让人感觉生涩,甚至有点望而生畏。政治和时代的需要可能在当时无限夸大了作家的实际意义,但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家并不会在政治和时代的需要过去以后失去光辉,他们会像珍珠一样,光泽浸润着岁月的丰盈变得更厚重迷人。这是我读了高尔基《童年》之后的真切感受。

苦难的俄罗斯有着伟大的人民,这从多少俄罗斯作家的努力和奋斗中折射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列夫托尔斯泰、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屠格涅夫„„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都凝结着对古老广袤土地的热爱,对穷苦压抑人民的关切,对残酷无情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永恒真理的追求。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廖沙充满暴打、争吵、贪婪、自私、吝啬的童年生活,看到心痛,有时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正是19世纪后期俄国底层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这凄惨黑暗的童年往事当中,姥姥是一个温暖、可亲的人物形象。她善良,乐于助人,总把别人往好处想,敢于跟坏人做斗争,多次从姥爷皮鞭下救下阿廖沙,也曾救下被打的路人。她勤劳、顽强,在姥爷拿走她全部财产,跟他分家时,没有半句怨言,用劳动让自己和小外孙活下去,并不杞人忧天,也不怨天尤人。她有很多故事,也很善于讲故事,常常在讲故事的时候,将真善美传递给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总是那么宽容,无论别人如何对待她,总是默默承受。儿子

打断了她的手,丈夫踢打她,发针扎进头皮里,她只说了句“明天洗个澡就没事了”,依然用最美好的心灵感化他们。因为在姥姥的心里,她的上帝和姥爷的上帝是不一样的,姥爷的上帝是残忍的,而姥姥的上帝是善良的,亲切的,甚至“是个容易害羞的人,并不是很让人敬畏”。姥姥每天会用不重复的话来赞美它,“你是快乐的源头!你是开满花朵的果树!”带着温情,带着爱。姥姥认为,她和她的上帝永远在一起。她对报复仇人的阿廖沙说,“乖孩子!记住,永远不要参与大人之间的事情!大人们已经学坏了,正在接受上帝考验,以后还要接受上帝的审判。你是孩子,还没有学坏!所以,你应该以孩子该有的思维思考问题。上帝会赐予你智慧,指引你走上他给你安排的人生之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教人从善的美好形象,如同一股清泉润泽每一个有良知的灵魂。

《童年》虽然是一部描述痛苦的文学作品,但依然具有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眼睛瞎了以后被姥爷赶走,沦为乞丐的“大胡子”格里高里,被阿廖沙两个舅舅害死的茨冈,在房里做着各种实验的“好想法”,都是善良而有良知的俄罗斯人民,他们代表着理智、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希望。

对丑陋人性的无情揭露,是为了让人们从愚昧与蛮横中警醒。因此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是正直文学作品永远的主题。

2012-2-1

第四篇:读高尔基的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于是我和家长各读了一本书。

我读的书是高尔基的《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他描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觉醒过程,曾得到世界无常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高度评价。

《母亲》的主人公之一巴威尔是

一个有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的革命理想的热情,并通过它反映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是母亲,通过她的一步步觉醒,直至在儿子的感召下投入革命,从一个封建时代逆来顺受的被压迫者变成一个热情坚定的革命战士,作者揭示了当时深广的社会生活背景。

读过高尔基的《母亲》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被当作叛乱者抓起来,但巴威尔一伙人,这一群渴望获得知识的年轻人,却在得到知识后有了一个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想法——他们要造反,他们要结束这样被压迫的时代,他们要驱走黑暗,他们要让黎明的曙光重新照耀在广大工人的身上。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这个目标,巴威尔先后两次入狱,但就是在狱中,巴威尔也仍旧指挥着这个群体。他,是这个群体的领头人物。

巴威尔的父亲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工人,也是个酒鬼。父亲在的时候,他和母亲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却不敢有一点怨言。如今,父亲走了,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和母亲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有一段时间,母亲发现儿子在看禁书,她有些害怕,但在与儿子的交流中,她发现这些书让儿子的知识更加丰富了,于是她便不再阻止儿子看这些书。

又一段时间,母亲发现儿子总带一些他不认识的人回来,而且他们还在小声的谈论着什么。儿子告诉了母亲他们的计划,因为他知道母亲不会告发他。

母亲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后很害怕,但在与儿子的不断交流中,她的恐惧渐渐消失了。儿子第一次入狱后,她感觉天都快塌了,但后来一切似乎都很平常了,她不再担心。母亲渐渐的加入了这个队伍,她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工厂里散发传单。正因为她的年龄和身份,为她掩盖了一切。

母亲的极大转变是这部书的重点。母亲这样的人物都能在号召下投奔革命,更何况其他人呢。这说明真理是不能被掩埋的。

读过这本书后,我为母亲的觉醒感到欣慰,特别是在书的最后,母亲的呼喊声更是给人极大的精神震撼。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深广的生活背景,表达了自己对革命胜利的期望。

第五篇: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学前142 邓玉珍

偶然间的机会,我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结果一旦开始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夜与一个下午以一种较为流畅的方式把它读完了。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作者本身的魅力,以及书中字字珠玑的观点吸引了我。

蒙台梭利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医学博士。如果这些还不足称道的话,我就要提出它的精妙的文笔和广泛的阅读了。它的语言生动而又形象。可能是由于做医生时常做小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他笔下的那些深涩的不好理解的概念都会转变为一个个小动物的形象活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有的时候,那语言的精妙,仿佛是我又回到了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的感受,是那样玄妙而又有趣。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有多么多么广博的知识,而在于他能将自己掌握的甚至发现的比较不好理解知识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大家听。诚然,蒙台梭利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我虽然不喜欢幼儿专业,但是不可否认是我很喜欢孩子。有孩子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我会想方设法的陪他们玩,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举动。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孩子会想要那样做?当孩子在做一些我不理解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孩子们有时候的一些突然地情绪和行为代表着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无法作出决定。直到看到《童年的秘密》时,我突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认知空间有开辟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可以尽情享受窗户外的世界,尽管它不是完全的世界,但我对于我现在的水平来说,已经满足了我很多。

其实《童年的秘密》不仅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的一些秘密。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关于母性,关于人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书中有一章节讲的是在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母爱是一种天性。虽然它比起我的认知只是多加了一个限定条件,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治疗我心中多年留的一个病患的良方。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最使当时的我诧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单身女人,它以卖畸形的婴儿给马戏团为生,而那畸形的婴儿是他自己在怀孕的过程中用布条紧勒自己的肚子形成的。当时我是震惊的,同时也是充满疑惑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母爱的天生性与纯洁性,但却不曾对人讲过我的怀疑。直到看到蒙台梭利又谈到这个问题,我才从记忆的牢笼中又把这个疑问放出来,让它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秘密》不仅是一本教育界的名著,他也是你关于思考人性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一本好书,可说的太多太多,给别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童年的秘密》便是这样一本书。但我总是想说一点和大家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普通的教育专著,但在我看来,且不谈它的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蒙台梭利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式的,尊重式的爱。这种爱是那么的热烈与外向,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得由他笔下的婴儿,联想到自己作为儿童的时光。它是一本令人的心灵深处发生触动的神奇的书。

如果说之前我对蒙台梭利的了解仅限于教材课本上无聊的概念和诠释,那在读完它的著作之后,我才是真正被她所震撼,所感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陌生的地方冒险旅游,突然碰上一个当地的朋友。他可以解决你的一部分问题,并可以把你引向更好玩更有趣的地方继续前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国大学申请动机信下一篇: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