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心得

2023-01-21

第一篇: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心得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2011-2012第二学期工程抗震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总结报告

课 程 总 结 报 告

姓 名:学 号:专业班级:成 绩: 张志星

0901012045

09土木 2 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总结

通过一学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还是了解和认识到了,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一、了解地震知识和设防思想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升高,从地下20km到700km,温度从大约600°C上升到2000°C。另外,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在地幔上部约为900MPa,地幔中间则达到370000MPa。在这样的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下,地幔内部的物质处于缓慢运动之中,地壳岩层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产生变形和应力,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当岩层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积聚的应变能得到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形成地震。这从局部地质构造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称为断层学说。地震引起的振动将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此即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表传播的面波。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夫波。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既反应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强度的一种度量。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烈度就越低。

抗震设防的思想

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我国“抗震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是:第一水准——当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它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规范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二、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根据实际的震害和工程经验、科学和试验研究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做好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避免不利于结构抗震的做法。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等。

2、1场地、地基与基础

在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尽量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主要的考虑方面:断裂带、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孤突地形、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软弱土、液化土、延性及均匀性等。对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建议,边坡设计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要求。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为减少地面运动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实场地,较薄的场地土覆盖层可以减轻柔性建筑的震害。尽量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的情况出现。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桩基础部分采用天然基础,充分考虑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带来的影响。

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取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规则性评价需综合考虑几何布局、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因素,总的要求是平面布置、质量和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局宜规则、对称,立面变化和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

2、3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1)当不设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断开;

3)当防震缝兼作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含设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增加5m、4m、3m和2m时,宜增加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小于上述宽度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不小于上述值的50%。均不可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较宽者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结构抗震验算

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最常用的振型分解法。“平动”表示只考虑单向的地震作用且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振型;“反应谱法”表示采用反应谱将动力问题转换为等效的静力问题而不是用时程分析获得各个振型的反应。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可沿两个主轴分别计算的一般结构,其变形可以是剪切型,也可以是弯剪型和弯曲型。

3、2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比较复杂,能否采用简单近似的方法?前面的例题中发现,总的地震作用效应与第一振型的地震剪力分布相近。用第一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称为底部剪力法。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假定:适用条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为一直线。思路是:首先求出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总作用力(即底部总剪力),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各个质点。最后按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3、3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

为了了解不同结构在不同地震历程中的反应过程,从70年代开始,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开始在理论界作为分析结构地震作用的主导方法。该方法对一条具体的具有某种频谱特点的地震波,根据给定的场地条件、具概念意义的加速度直接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不满足于反应谱法中对延性的总体考虑,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建立结构(构件)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期把握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任一时刻的力和位移的反

应、薄弱部位、甚至各构件的状态和屈服机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程分析方法、结构或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各种滞回模型)的研究、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频域分析方法、抗震可靠度和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等问题。动力时程分析理应能更好地反应结构的地震行为,但由于对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和地震动特性认识的不足,分析过程中所用的结构或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等尚需进一步发展,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普及。

3、4建筑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的方向:规则结构对抗震有利,对分析的结果也易于把握,因此尽可能保证结构的规则性。对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交角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计算模型: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它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 不规则或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时程分析方法,符合条件时可采用简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取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多遇地震下复杂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过程设计。当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楼屋盖的刚度对受力影响很大。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侧力构件的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结构,可取前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四、总结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必须掌握的,眼下会对以后相关的课程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毕业设计时会有很多的相关知识设计,长远来看,对我们以后的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地震灾害愈来愈多的出现,对于我们抗震设计的人员是一大考验,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这门专业课。在这里,感谢江老师在这一学期里的教导和帮助!

第二篇: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结构课程设计心得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路桥一班

刘堂萍

学号:1002010419

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一个星期的奋斗,终于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紧张而又快乐的完成了任务,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体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会了许多课堂上所不能理解的知识,感受颇深。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给定的主梁的恒载及可变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进行荷载组合计算;然后按承载能力要求和应力条件估算预应力钢束,确定其数量和布设方案;再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预应力损失计算、应力验算、主梁变形验算、锚固区局部承压计算等内容。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还是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设计时,书本上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的。因为我觉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主梁的作用效应组合值、截面的几何特性、各项预应力损失等。当然在设计时也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在配筋时出现了问题,导致我后面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跨中截面不能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原来是非预应力钢筋配置偏少,导致受压区高度偏低。设计时应适当配置非预应力钢筋。在后来的演示实验中,我更是发现自己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端部的锚固区没有进行局部承压验算,设计时只是纯粹的设计,没有考虑施工的难度和可行性,没有考虑温度对构件的影响,而这些在实际施工运营期间对主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多思考,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说起CAD更是惭愧,原本在大二暑假也下了点功夫学,以为自己是学的不错了,可是这次一下手才发现怎么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相对经常摸软件的室友纯熟操作我只是一个新手。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可是操作起来就是很麻烦,出的错一次又一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是此事要躬行”有些东西确是需要熟能生巧的。而我们千万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看着表面知道便懒得动手,其实你只要一动手会发现,很多细节东西自己都是模棱两可,要完完整整的做出一个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做一件事的能力,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做出一件成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职业态度。这也是此次课程设计我最大的体会。

第三篇:09建筑工程技术(砼及砌体结构I)课程设计任务书

砼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房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三年制)适用

级:

学生姓名:

号: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砼及砌体结构II课程设计 ――整体式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楼盖,拟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要求进行第二层楼面梁格布置,确定梁、板截面尺寸,计算梁板配筋,并绘制结构施工图。

一、设计目的

砼结构课程设计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对实际结构工作情况的认识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为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2.复习巩固加深所学的基本构件中受弯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等章节的理论知识。

3.掌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的一般设计方法,诸如:

(1)进一步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布置、荷载传递途径和计算简图;

(2)掌握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3)了解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掌握现浇梁板的有关构造要求;

(4)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和制图规定;

(5)学习书写结构计算书;

(6)学习运用规范。

二、设计资料

1、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楼梯间在此平面外),车间工业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为6.0 kN/mm2,车间内无侵蚀性介质,柱网尺寸Lx= Ly=6600mm。

2、楼面构造

楼面为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顶棚为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

3、材料

钢筋用:主、次梁受力筋用HRB335或HRB400级钢筋,板中受力筋用HPB235;其它用HPB235。混凝土用:C25。

图1 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图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1.结构布置

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400mm×400mm)给定,要求了解确定的原则。 梁格布置,要求确定主、次梁布置方向及次梁间距。 2.按塑性理论方法设计楼板和次梁,按弹性理论方法设计主梁。 3.提交结构计算书一份。要求:步骤清楚、计算正确、书写工整。 4.绘制结构施工图2号图,比例1:100。内容包括

(1)结构平面布置; (2)板、次梁配筋图; (3)主梁配筋图; (4)必要的施工说明。

要求真正做到施工图深度,交给工地即能付诸于施工。图面必须按“制图标准” 规定绘制,要求布图匀称、表达正确、线条清晰、图面整洁。

四、成绩考核及评定

根据结构计算书、施工图两方面综合按五级分制评定成绩。

参考资料

l.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第四篇:工程测量课程设计心得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述

1、实习目的

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进一步熟练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2、实习时间与地点

工程测量实习自2012年5月21日开始至2012年6月2日,实测共计14天。地点为湖南工程学院北校区红楼一带。

3、实习组织

本次实习本班分为5个实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具体名单如下),设组长1人,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全组的实习分工和仪器管理。指导老师为邵彩军老师。

组长:

成员:

4、实习内容与要求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土木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通过教学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主要仪器(DS3型水准仪、经纬仪及全站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掌握施工放样基本方法。

二、 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1)外业测量

踏勘选点;首先确定导线走向,在确定起始方向标记为1,再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测完所有待测点。选定导线点实际位置时,应综合考虑一下几点:

1、相邻点要通视良好,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2、点位应放在土质坚硬且不易破坏的地方。

3、导线边长应符合《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点的密度要符合《开阔地区图根

1 点的密度规定》,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区。

测量边长:用全站仪丈量各边的水平距离。每一边丈量二次,其相对较差│D往-D│/D平均≤1/3000,若符合要求,取往返测平均值作为边长最后结果。 测量转折角θ:用全站仪按测回法测一个测回

值得注意的是:(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应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2)在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测量的过程当中,有的过程出现了大的误差,经过我们的重新测量计算,误差范围也减小到了可以允许的范围里。

返(2)内业计算

1、检查数据是否齐全;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所有数据的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2.、将起算数据和实测数据填入图根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3、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fθ=∑θ测-(n-2)*180° uθ=-fθ/n(当fθ不能整除时,将余数凑整到测角的最小位分配到短边大角中。)

4、各边坐标方位角推算

根据导线点的编号,导线右角改正值和起始边,按公式(α前=α后+180°-θ右)依次计算坐标方位角。

5、坐标增量计算及闭合差调整

△x测 =Dcosα, △y测 =Dsinα(理论上△x=0, △y=0) fx=△x测-△x理测

fy=△y测-△y理

K= √fx2 +fy2/D

Vx=-fx· D/D

Vy=-fy·D/D

6、坐标计算

在平面测量外业测量的过程中,我首先体会到的是团队合作和睦的重要性。大家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搞测量实习的目标——就是把测量搞的又好又快。而具体到我们这组在开始的时候,虽然有安排各自职责,但不是很确定,导致有时各自找不到的工作而闲着,由此而白白浪费了一些时间。开始时大家都很有心情,一起争着抢着干事,后来时间一长,便开始出现有的去了不干事,有的却事情做不完的情况。由此而引发的实习小组内部的小矛盾,也一度让我们的测量实习氛围显得很阴沉。后来幸得我们又及时明确职责,使各司其职,才使实习继续顺利进行。

在进行内业计算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着急算,后来算到最后越算越乱,有的甚至找不到算的结果。有此可见,我们不应该急于算的,应该先想好要从一个什么顺序算,而不是盲目的算。还有就是算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不能马虎,只要稍稍错一点,后面的误

2 差就会越来越大,这是实习也培养了我们认真、仔细的习惯。

三、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路线形式——闭合水准路线:从1点出发,最后仍回到1点。

1、外业测量

(1)一般设若干站测量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如果导线边长(D)不超过200m,且条件允许,可不设转点直接测量。

(2)在一站上应用变动仪高法(通常改变仪高10cm左右)测量两立尺点间高差(后视一前视),若两次测量高差互差≤5mm,则取平均值作为该站的最终结果。

2、内业计算

将数据按闭合路线等外水准测量内业计算表整理好

我们在这次的实习中,也了解到了要想很好地进行测量,首先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实干精神,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而且要分工明确,工作也可以交换来做,还需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实习测量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的没有错误,我们应该不气馁,继续一次又一次的重测,重计算,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得提高测量水平,我们不断在经验中获得教训。而且也多亏了老师的指导,我们实习之初,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多亏的老师的耐心讲解,才使我们解决了不少测量中的难题。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我们实习之初,我还有点担心自己不会测,测不好,担心只有两个星期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的完成任务,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的团结、默契,克服了测量中的种种问题,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测量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我们完成了测量的工作。

因为我们是团队工作,所以在组织协调人员任务时还有少许不足。有些仪器操作生疏,测量误差大等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首先就要熟练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其次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不断总结中前进,达到熟能生巧,为我所用的目的。我们都很珍惜学校为我们安排测量实习这理论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测量仪器操作、实测、计算、地形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测量实习中培养了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合作 3 的团体精神。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团队精神是如此的重要,无论是少了中间的哪一环都无法完成任务,任何一个步骤、环节,都少不了,也出不得错,一步错步步错,因此,测量学才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因此,测量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

就整个实习测量来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不过这其中也体现了我们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记得这次的经验教训,精益求精,力求能最到更好!

第五篇:工程造价课程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工程领域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工程建设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

在这次为期两个星期的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中,我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了解了更多关于国家建筑规范的内容。在以“准确计算出一建筑的工程量”为目标的激励下,充分激发了我的空间想象力。在计算过程中,不断发现计算、理论的不足,不断进行修改,确保计算方法的准确,规范。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实践过程很有趣,虽然刚开始吃力,摸不着门路但也不缺乏欢笑。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我充分意识到估价在建筑里的重要性,本身的复杂性,要学好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好的计算能力,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识图、查图,如何从建筑图是中找到你需要的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点。这次课程设计是我大学以来最认真最重要的几个实践时期之一。它不仅使我对房屋建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还让我从此以后做个有心人,更加注意观察周围建筑的结构组成,最主要的是提高了我学习估价的动力。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没有系统看过房屋建筑图纸的我来说,开始几天,自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什么,进展相当缓慢,经过询问老师和其他计算基础的同学相互讨论,才明白一点头绪,可见万事开头难啊,经过一两天的缓冲,我也渐渐适应了,进度才开始加快。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的查图和计算,我终于把以前在结构上遗留的问题弄明白了,也把老师讲的基础各方面的计算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钢筋方面我得到加强,也使我意识到做估价这项工作需要细心仔细,有耐心,倘若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大错。 这次课程设计训练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个人的计算能力,查识图能力。也让我了解到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意识到今后在学习工作上我需要在哪些地方多加注意,尽量再犯相同的错误。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课程设计,也为我以后从事类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测量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工程建设领域专项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