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校园暴力论文

2022-05-1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防范校园暴力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发展,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015年法制监测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山东省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率为全国各地之最。本文希望通过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给青少年一片成长净土。

第一篇:防范校园暴力论文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防范校园暴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暴力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明确办学理念、铸造大学精神、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强法制教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防范校园暴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暴力;措施

校园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都十分普遍。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案例一:北京某高校两名女大学生军训时猥亵一名女同学,被市一中院终审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和三年。马某、范某伙同他人(均为女学生)因怀疑肖某在背后说她们坏话,强行将肖某拽进宿舍进行殴打,致肖某轻微伤,并猥亵肖某。

案例二:北大医学部某男生被同班一个男生杀害,同学们称,疑凶与死者一直交恶,疑凶追求两年没有结果的一位同班女生与死者成为男女朋友之后,两人关系更加恶化。同学们推测,凶杀案可能与此有关。据了解,疑凶与许多同学不和,曾有多名同学联名向学校请求让他退学。

案例三:为一手机,某学院13名学生在宿舍连续殴打同学两小时直至昏迷不醒,被送到医院不治身亡,此时,该生进入该学院读书刚刚半年。校方共赔约160万元,13名少年故意伤害罪罪名成立,3年以下有期徒刑,获缓刑返校学校愿监管。

校园暴力案件的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校的校园暴力也不断上升,已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毒瘤还在不断地扩散,其有毒细胞每天都在吞噬着无数健康的心灵。

一、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道德偏差、行为规范造成校园暴力不容忽视的外因。

(一)不健康的学校周围环境。

社会上盛行的暴力文化对学生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性影响,宣扬所谓“狼道”的书籍,以“野蛮”为时尚审美的影视剧,充斥暴力的网络游戏等,侵蚀并扭曲了众多学生的心灵。

学校周围的一些商家诸如网吧、游戏机室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不健康娱乐内容的污染而出现类似于黑社会的斗殴、强奸、抢劫、伤人等行为。同时,社会上闲杂人员增多,他们或窜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对学生进行黄毒诱惑、人身侵害和财物抢劫等,这构成了对良好教育环境的又一个冲击。

(二)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暴力直接的诱因。校园暴力案件涉案学生多数存在自矜、自骄、自负的心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浮躁、功利、越轨和暴力等心理极度膨胀,因此校园暴力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手段。而家长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理解与尊重孩子,与孩子缺少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投向网吧寻求倾诉的对象,使他们受各种负面因素乃至颓废文化的濡染,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绝大多数失足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法律知识几乎空白,即使少数人了解一些法律名词和简单条文,也不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不清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界线。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喜欢凭个人好恶做事,如果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不畅,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就很容易做出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在被追究前,对自己行为的性质认识都不足。

(四)学校教育疏漏。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学生教育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或者是德育和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谈薄,思想道德不健全,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资料显示,在未成年犯中,上学期间曾经有旷课、逃学经历的高达92.9%,其中厌恶学习的占40.9%,感到学习负担重的占27.1%。由于学校教育的疏忽,不少违法青少年不知道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暴力文化的牺牲品。

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防范校园暴力

笔者认为,实施品格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能营造勃勃向上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更进一步地防范校园暴力。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并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办学理念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和教学与研究方式,是学校发展并长期保持办学特色的基础。

高校在确立办学理念时,要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统一起来,明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办学的根本目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懂得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成为既有鲜活个性又关爱他人、关注团体、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营造一个安全、有序且有助于教学的学校环境,学校必须在学生进校时明确学习和行为上的期望,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具体阐明学生的基本行为标准,让学生参与制定标准,并强化他们对标志规范的履行。大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营养丰富的土壤、气候适宜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主动摄取营养,在这种情境中耳濡目染,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成长。

(二)铸造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现代大学包含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品格,包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胸襟,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务实求真的追求等。具备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大学这种组织存在的依据。大学精神无声地塑造着大学生开放、和谐、严谨、创新的品格,养成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

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当务之急就是铸造和锤炼大学精神。有了大学精神,抽象的校训才有了深刻的内涵;有了大学精神,校风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有了大学精神,学校才能站得更直、看得更远、步伐更稳健。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自主创业、自立自强、勇于竞争、服务他人的品格,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构建开放的学校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等课余文化活动,气氛活泼轻松,开阔学生视野,能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鉴于高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可以对他们自主组织的活动适时适度加以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活动水平;高校宜多举办学术报告、科普讲座,增加学术性社团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报告讲座,活跃校园的学习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此外,学校可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活动来影响学校,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学校里有适当的自主性,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对他们未来的品格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

在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下,教师和家长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所忽视。针对这一情况,应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

学校一要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建立由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咨询队伍和学生健康教育促进会为辅的队伍,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咨询、交流活动。二是建立院、系两级网络,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

(五)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

首先要坚持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学校门口树立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建立板报,在小区、街道出入口和校门前醒目处张贴标语、横幅,宣传简短、上口、易记的法制口号,在主要街道路口、娱乐场所门口悬挂宣传牌,公布举报电话。其次要坚持上法制课,在开学前,重点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注意随身财产安全;放假前,重点提醒学生讲公德,遵纪守法;在平时,每月坚持讲案例,以案说法,教育学生做到“四个远离”,即远离毒品、远离淫秽物品、远离游戏机室、远离社会不法人员;大力开展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活动。

总之,防范校园暴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校和社会必须双管齐下,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才能奏效,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片祥和的天空。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

[2]姜科跃.青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3]马征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班主任之友,2004,(2).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黄颖

第二篇:校园暴力问题:成因与预防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发展,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015年法制监测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山东省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率为全国各地之最。本文希望通过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给青少年一片成长净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初中生;预防对策

一、校园暴力现状

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从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这个角度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我国于2017年1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的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办法》中,对校园暴力作了更明确的界定,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的暴力事件以及对学校造成破坏的行为,参与人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校内师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身体和心理或者财产安全受到胁迫的一种行为,是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根据法制网监测中心有关数据统计,校园暴力的参与主体趋向低龄化,2014年14周岁的学生参与率高达20.11%,同时更多的校外人员介入暴力事件中,无业人员参与高达11.95%。[1]而且,在学生的调查中也显示出暴力情况,5.8%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报复计划,6.8%的学生表示在受到暴力行为后有过自我伤害的现象,而1.3%的学生曾经将凶器带入学校内部。[2]

我国受应试教育影响,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只有在学校出事的时候才出现,校车也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3],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社会上教师体罚施暴学生,甚至学生对老师施暴的现象逐渐增多,师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不断激化。有关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都比较敏感,总是含糊其辞,司法机关也没有将中学生作为专门惩治对象,都被简单化处理,归于校纪校规处置,也就没有更多关于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官方统计数字[4]。我们还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活动占全国刑事犯罪案件的半数以上,青少年犯罪活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法律对青少年犯罪的管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需要各部门发挥作用,从根源解决校园暴力。

我国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提出要充分发挥地方公安机关的作用,检察院和法院也要参与校园暴力的解决。[6]学者江根源主要对近年来危害较大的网络暴力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提出家校共同教育、社会宣传防范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7]

有几个省市的措施非常值得学习,如镇江一中学邀请知名老师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对校园暴力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开设“家长讲坛”以及“家长义工队”,让家长参与和督导学校管理,关注孩子成长,共建摘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发展,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015年法制监测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山东省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率为全国各地之最。本文希望通过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给青少年一片成长净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初中生;预防对策

二、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①法律意识淡薄。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都将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会主动去向学生普及法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法盲。学生缺少了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就无法思考自己该做的事情以及要负的责任,实施暴力更是肆无忌惮,没有任何约束。②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学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会理智思考后果,好逞一时之勇,并不知暴力行为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当身体和力量在不断强大的时候,心理却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若这两者不能处在同一水平,必然产生矛盾。青少年本身荷尔蒙旺盛,判断问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学习压力大,缺乏理想信念,任何小问题都可能触发那根导火索。他们有些可能由于先天性的身体缺陷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而产生暴力冲动,还有可能因为本身的身体缺陷或者性格内向而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造成校园暴力的不断扩大。

2.家庭因素。①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健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信奉的“棍棒教育”式,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阴影,与父母产生隔阂,有的孩子还会沿袭这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自己的不快发泄在老师或者同学身上。或者是溺爱和放任式,在物质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很多事情无原则地纵容,很少给予精神关心,这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成熟的。②畸形的家庭结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环境,也是中学生人格塑造的环境,家庭的和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离婚、分居、再婚,这样的家庭结构在这个时代仿佛存在的理所当然,家长就很难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家庭结构的破裂是导致青少年实施暴力最危险的因素,它会增加中学生的焦虑感、厌恶感,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无力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又觉得自己得不到关爱,也不敢与父母沟通,只能用暴力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3.学校方面。①校方管理不到位。学校以学生的成绩来定义学生是否优秀,并不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安全问题。在当前校园暴力事件被频频曝光的情况下,学校也没有提高警惕的意识,工作开展缺乏合理的校园管理机制以及暴力事件处理程序,法治宣传不到位,校园暴力发生前没有预防措施,事后不会正确处理,所以校园暴力事件得不到遏制。②教师素质待提升。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暴力。因为学生成绩不佳,态度不好等各种理由发动暴力,还有的仅仅是由于老师自身心理的缺陷。当校园暴力发生时,老师任之为之,必要时还推卸责任,在日常学习中,老师也不会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帮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素质,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社会原因。①暴力文化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传媒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健康的文化。当前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网络游戏中存在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内容,诱发了中学生的犯罪因子。有些主张的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并且提供了实施暴力的手段和方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可能会使得他们加以模仿,从而歪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埋下一颗危险的种子。②社会不良风气。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品质,却减少了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遗忘。充斥在人们身边的是各种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道德的沦丧使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低。调查发现,现在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产生了心理扭曲,使人们无法理智地解决问题,非要拳脚相向。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之风将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腐蚀。

三、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1.个人措施。①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初中生这个阶段正是出于暴躁易怒的时期,容易冲动行事。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不仅容易造成暴力行为,对以后进入社会也没有好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自控能力好的人往往在将来的事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要划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玩暴力游戏和观看暴力视频产生的暴力冲动要通过正确的方式释放,不要将暴力冲动发泄在老师、同学身上。遇到校园暴力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反映,必要时可向警察寻求帮助,不要产生以暴制暴的冲动意识和行为。时刻反省自己,遇到事情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魏征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严格要求自己,向身边的人学习,提升自己。还要学会缓解压力,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学会放松,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跑步、看书等,也可以将压力写下来各个击破,或向身边的人倾诉,寻求帮助。②培养学习意识。要培养读好书、与优秀的人相处的习惯与意识,主动接触和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益。还要学会明辨是非,这个社会鱼龙混杂,身在其中必须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时刻用道德制度约束自己,关心国家新闻和周边的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更是要洁身自好,多看书读报,提升自己的兴趣和品味,远离低俗文化。

2.家庭措施。①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遇到任何问题也会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同时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争吵,尤其不能大打出手,始终践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爱引导孩子成长。②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在一个家庭里,做到相互尊重、人人平等是相当重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一定地表示认同,可以让孩子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管理,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网上的暴力行为容易让学生模仿,危害自身和他人,并且长时间上网也影响孩子的学习。可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多多了解事物,开阔眼界,保持愉悦的心情。

3.学校措施。①实行德育教育,明确校园安全责任。通过德育教育的贯彻实行和法律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礼的好公民,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要全面落实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安全责任。建立校园安全制度,赏罚有度,权责分明。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学校有义务保护学生在校园内的人身安全。②提高教师素养,以身作则。作为人民教师,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文明有礼。现在讲究的是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再拘泥于严肃死板的相處方式,而是像朋友一样真诚相待。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遇到问题才会向老师求助,老师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避免学生用暴力处理问题,遇到校园暴力时能够及时得到保护,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③关爱学生的成长。改变“以智为主,以德为辅”的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组织适量的运动,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疑惑,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也要教会学生理智看待问题,不要恃强凌弱,对于身体瘦弱和身体残缺的学生要给予关爱。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包括去孤儿院和青少年帮扶机构或者贫困地区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或者组织班级活动使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树立学生人人平等的意识。

4.社会措施。①加强社会文化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中小学生文化娱乐市场,严格整治网吧、酒吧、KTV等场所,严禁未成年人的消费。并且对网络环境进行调控,禁止不良信息的发布,国家监控暴力游戏的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也要予以关闭或者让游戏出版方设置用户年龄,小于18岁的不允许进入。用群众的力量来抵制低俗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同时,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开放自由健康的文化环境。②加强法制建设。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必须时刻创新,能够妥善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所有的问题尽量都通过法律来规定从而减少争议。推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保护青少年。设置青少年暴力处理程序,与监护人和学校方面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件采取处理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并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犯罪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已经开展的工作,比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必须向群众开放,听取意见进行完善和改进,找出薄弱的部分加以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2016年,针对频发的暴力事件,李克强总理对此类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所以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参与到校园暴力防治工作中,创造更美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研究报告[EB/OL].法制网,2015-06-01.

[2]梁娌萍.浅谈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J].学术周刊,2013,(12):42.

[3]王道春:西方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3).

[4]庞雪峰: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6,(5).

[5]王尊皓: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与防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

[6]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剑指校园暴力[EB/OL].法制日报,法制网,2016-11-17.

[7]江根源.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12).

作者:叶文雅 唐巧琳 张敏 黄丽 周梦璠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探析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更严重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五个方面来探析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措施,以期达到缓解或阻绝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暴力原因; 解决措施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从最近一起发生在河北农大的“情杀案”追溯到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一系列血淋淋的事实揭露出大学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威胁到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进行。而如何预防并清除这颗毒瘤的继续蔓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热点。

一、校园暴力问题概述

(一)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

暴力问题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66年召开的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提出暴力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来强调暴力问题的严重性。而校园暴力作为暴力的一种,也势必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到统一。但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两类,即“校园”中心论和“师生”中心论。

所谓“校园”中心论,强调在界定校园暴力时应以学校为中心。具体而言是指发生在校园内部或校园周边合理辐射地区的,行为人危害校内师生员工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人格尊严以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行为活动。所谓“师生”中心论,概括而言就是指师生作为施害主体或被害主体而界定的校园暴力。

无论是“校园”中心论还是“师生”中心论,都对校园暴力做了明确的定义,对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

现今学术界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而对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此类研究成果之上。所以对于大学生校园暴力概念的定义多是引用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概念,而非针对大学生所具体提出。但大学校园与中、小学的校园环境、教育方式、周边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这种直接引用的概念并不是特别准确的。

大学生校园暴力概念的定义应以学术界传统的校园暴力概念为切入点,主动结合大学校园及大学生特征来综合定义。由此,我们可将其界定为:发生在大学校园内或周边合理辐射地区,由大学生施加的危害校内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行为。强调一点,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还包括心理上的软暴力,如:言语迫害、精神迫害、情感迫害等等。

二、大学生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

(一)主体因素

现今我国大学生多处于18—25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而多呈现出: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情感缺失、认知能力不成熟、人格发育不健全、挫折承受力弱、人际关系协调性差、自尊心强、易暴躁等心理认知缺陷。加之,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遭受暴力迫害而产生了暴力认同或心理阴影,就易使部分大学生在遇事时易走极端,引发校园暴力。

(二)客体因素

1.学校因素

(1)教育、管理体制的缺失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数量的猛增,致使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无法对等匹配,从而出现学校在大学生的监管、心理辅导等方面力不从心的现象。同时,学生管理人员存在着事务性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时间分配不均的现象,弱化了大学生的辅导工作。部分学校存在着重就业、轻素质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了导火索。

(2)校内防范机制的不健全

所谓的校内防范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安全管理不良。除了校外恶势力极易混入学校外,还存在着对暴力事件的预防与处置不及时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善后措施的不健全。学校对于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一般多是在事后对卷入暴力事件的学生进行处罚,却忽视了事后对参与暴力事件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引导工作。

(3)忽视心理防御机制的构建

现今学术界对大学生校园暴力防御工作的研究,多主张以学校管理为主,家庭、社会、政府为辅的外部干预手段,但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构建研究是十分有限。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作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说明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家庭因素

对大学生而言,所谓的家庭因素更多的强调是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中国家庭多采取“宠溺”式和“打骂”式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极易造成孩子心理认知的缺陷,如:过度自负、抗挫折力差、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暴力心理等。此外,部分家庭由于关系的不和谐,易致使孩子产生偏执、冷漠、好斗等心理,遇事易发生暴力。同时,家长过度的期许也会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引发大学生的暴力行为。

3.社会因素

(1)生活区域及同伴环境

除了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所在生活区域的治安环境及同伴环境也会对他们的性格构建、心理认知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同伴之间的年龄、兴趣、爱好等都较为相似,彼此之间交往时间长,就更容易产生影响。如果大学生所在生活领域长期存在治安混乱、暴力频发现象,或是同伴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就易使大学生在心理认知上产生暴力认同,遇事后极易发生暴力。

(2)暴力文化渲染

一些研究指出:经常性的观看或接触具有暴力性质的影视节目或游戏会引起个体认知、交往模式的转变。大学生由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就更容易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现今各种媒体、电影、网络游戏对于暴力文化的过度渲染,会致使大学生产生如暴力崇拜、漠视生命等暴力心理。

(3)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作为一个商业聚集点,就使得学校周边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行业以及从业人员,各种人员的流动,造成该地区的社会成分复杂。如果该地区社会治安情况不好,就极易引发大学生与校外人员的斗殴的事件,而致使双方利益受损。

4.政府因素

针对校园暴力恶化的趋势,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不少维护校园安全的规定,例如《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2004年)、《公安机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2005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等,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加强了有关校园安全的规定。〔2〕但若仔细翻阅这些政策与法规,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未有任何一部明确提出过校园暴力概念,而是使用校园事故将其代替。这种对待校园暴力的不明朗态度,以及政策法规上的不及时跟进,势必会致使大学生校园暴力的滋生与蔓延。

三、大学生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应主动规避暴力意识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大学生只有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做好自我心理调节,才能在源头上阻断暴力行为的发生。首先,学会正确面对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暴力问题多发生于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的学生中,所以大学生在情感、学习等方面遇到困难,而无法自我排解心理压力时,应可以主动地寻求校内心理机构的帮助。其次,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对校外恶势力、不良同伴及暴力文化进行有效识别与回避,从而自我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最后,培养课外兴趣,转移自身暴力倾向。通过培养课外兴趣、参与课外活动,大学生能自我有效转移暴力注意力,合理宣泄暴力情绪。

(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校园暴力的防治建设

(1)心理防御机制的构建

学校对心理防御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从扩建心理咨询室规模、扩大心理咨询师队伍、提升心理咨询师水平着手。只有学校重视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才有足够的资源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其次,定期进行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通过定期的心理问卷调查能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并找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

(2)校园安保机制的完善

由于大学校园存在着占地面积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而使学校在治理校园暴力时存在难监管、难治理、难防御的特点。因此,学校除了严格把关外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还应该制定专门的校园暴力应急预案,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并加强校内巡查力度,做到及时排查、预防或制止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

(3)课程与活动的科学安排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能帮助大学生主动地辨别与防御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通过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修养》的考查力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与法律修养。同时,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关于一些近期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辩论赛、讲座等等,以活动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巩固其道德意识。

(三)家长应主动完善自身教育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家庭方面,首先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做到凡事讲道理、举止文明,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教育。其次,家长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着认知偏差、心理问题的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最后,家长不要过多的强调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无法排释,导致暴力问题。

(四)社会应加强暴力源头的监督与排查

(1)消弱传媒对于暴力文化的渲染

对于暴力文化的过度宣扬会致使大学生产生暴力认同、道德冷漠心理,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与网络的监督,减少社会中对暴力文化的过度宣扬。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利用传媒来正面引导大学生。如运用传媒制播教育管理专题节目,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由专家提供具体处理原则及可行措施,对学校、家长、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预防校园暴力的蔓延。〔3〕

(2)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首先,不定期排查大学校园周边地区所存在的“黄、赌、毒”的灰色地带,并将其依法取缔,为大学校园创造一个健康的周边环境。其次,公安部门除了与学校合作加强警力支援外,还应该自觉组织警力加强对该地区的巡查,防止或制止该地区的暴力冲突。

(五)政府应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各项政策、法规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责任的划分、定性、解决措施等都明确的规定,以帮助学校在对该类问题的处理上的定位。同样,在对于学校周边商业环境的管理上,也应通过立法或出台相应政策,来加强规范该地区的管理,以促使商家自觉规范自身商业素质,净化学校周边商业环境。其次,政府应积极发挥司法部门的作用。司法部门通过加大对典型大学生校园暴力案件的处理,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以防控并遏制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最后,对特殊家庭、问题家庭、残缺家庭的子女应加强社会救助立法,由政府承担应有的教育、扶助和帮助责任,防止在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异化。〔4〕

四、小结

大学生校园暴力因其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该问题的处理必须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五个方面下手,并且只有这五个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从而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忠诚.大学生暴力心理分析与调适策略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8,16,(04).

〔2〕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04).

〔3〕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01).

〔4〕彭拥兵.论校园暴力及暴力游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责任编辑:曹 阳〕

[收稿日期]2011 — 12 — 0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心理影响的研究;编号:CXSL-010020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何沙(1959—),男,布依族,贵州兴义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作者:何沙 卜芯 李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丽心灵论文范文下一篇:燃气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