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实现稳定生产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提高质量实现稳定生产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烟草工艺技术管理的目标,并且从日常管理流程管理现场管理的三个角度进行审视烟草工艺技术管理措施,审视工艺技术管理注意事项,希望有助于促进中国烟草行业工艺技术管理效果的提升。【关键词】烟草;工艺管理;措施引言目前,烟草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正在朝着精益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提高质量实现稳定生产论文 篇1:

基于模型化的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现卷烟生产中烟丝制造加工过程稳态控制的方法,描述了质量稳态控制模型的结构,对特性加工模型、参数指标稳态控制模型、标准作业等内容的建立方法及运用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模型、稳态控制、过程工艺

1、引言

生产过程的稳态控制是每个企业实现稳态质量管理追求的目标,实现过程的稳态控制有很多方法,通过建模把过程要素控制优化固定并形成标准化操作,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控制办法。

烟草制丝生产线点多面广线长,工序个性特征强,要实现过程的稳态控制,工序稳态是基础,串联成线的稳态,最终实现质量稳态的目的。

产品“均质化”的要求从参数、指标规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何减少波动、消除异常,实现参数、指标的精准控制,提高正态分布的符合性是工序稳态研究的重点。考虑到工序质量特性的不可复制性及工序质量的可传递性,制丝生产过程的稳态要从生产要素的稳态控制着手,建立基于物料、设备、人三位一体的过程工艺稳态控制模型,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将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我厂近几年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2、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的结构

2.1 体系的基本框架

(1)体系的构筑思路

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的作用是确保质量稳态,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特性含固有的及赋予的。所以模型要同时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通过过程工艺控制使物料固有的质量特性发生改变,满足设计要求。二是通过过程工艺控制赋予物料质量特性并使赋予的质量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过程工艺的稳态控制体系一要控制制造过程,二要控制传递过程,使缺陷(这里的缺陷是相对于满足要求的程度而言)不在接受、制造、传递三个环节中产生。通过控制制造过程使固有及赋予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控制传递过程消除不良质量的工序间传递或通过有效的传递使固有质量特性及时得到改变,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以上思路,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由物料特性稳态、设备保障稳态、操作行为稳态三个方面支撑,涵盖特性加工模型、参数/指标稳态模型、防错混牌模型、作业标准模型等四个子模型,其中参数/指标稳态模型又包括预设稳态控制模型、过程纠偏模型、异常诊断模型,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2.2 物料特性稳态

1)物料特性稳态通过特性加工模型来保障;

2)模型功能是通过时序折线图将质量特性值传递,对不同质量特性的物料采取不同的加工参数或方法,消除固有质量特性波动,提高工序加工质量稳定性。

3)模型结构示意图如下:

2.3 设备保障稳态

1)设备保障稳态通过参数、指标稳态控制模型来控制;

2)模型功能主要是通过批次生产的启车快速稳定、过程偏差快速纠正、异常快速诊断并防止误操作发生。

3)模型结构

参数/指标稳态控制模型,包括了预设稳态控制模型、过程纠偏模型、异常诊断模型等三个子模型,如下图所示:

2.4 操作行为稳态

1)操作行为稳态则通过标准作业模型,即作业标准书来控制;

2)模型功能是通过将每个工序均需进行的点检、保养、换牌、启车等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化,让作业者熟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质量风险。

3)模型结构的例表如表2所示。对于制丝线主要对松散、加料、烘丝、加香等9个筒体的4类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并用不同的编号标示。

3、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用

3.1 稳态控制模型搭建的工作流程

稳态控制模型搭建的工作流程如下图:

3.2 稳态控制模型的运用

(1)稳态控制模型在工序的综合运用

我们以制丝线的松散工序为例,对如何运用稳态控制模型进行说明。表1中阐述了从生产前准备到生产结束松散工序的稳态控制过程。

(2)各子模型运用

①特性加工模型

特性加工模型的结构如下图5所示。

质量特性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利用在线指标检测仪或物理判定结果得到工序物料的质量特性值(在线检测指标主要是水分,物理判定结果包括由等级、产地、部位等衍生出来的质量特性,如中长梗率、吸水性、水分等指标),经过数据处理软件整理加工后自动形成有质量特性内容的编码信号。

②参数/指标稳态控制模型

参数、指标的稳态控制模型包括:预设稳态控制模型、过程纠偏模型、异常快速诊断模型,整个模型的结构如下图6所示。

③标准作业模型

我们以制丝线的梗加料卫生保养为例加以说明,如下表2所示。

备注:作业类别按工序分保养、启车、点检、换牌四种行为,分别用拼音首字母表示,如梗加料的保养,简称:梗料-保养,用GL-BY表示,依此类推。

4、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对质量稳定性的保障

4.1 批次间调整后的工序加工质量快速稳定

①快速操作。通过将品牌的关键工艺、设备参数进行优化打包,能自动跟踪在线生产品牌,品牌相关的参数模型自动跟踪适应,无需人工更换。保证过程控制参数的匹配性和准确性并有效减少每次换牌后的参数修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调整时间,使工序加工质量快速稳定。

②自动纠错。参数的自动纠错功能,可以预防误操作发生,防止质量指标的批量偏差: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对需微调的参数进行辨识,对超出控制标准的参数能自动纠错,当操作人员输入的当前值小于参数下限或大于参数上限时,系统自动将自动采用初始值作为实际参数值。二是对参数修改实现两级维护,一级为操作员级,即操作员根据当前的控制要求,实现参数当前值的微调,但不能超过参数的上下限;二级为工艺员级,完成对参数的上下限的维护,在标准许可范围内对上下限进行调整,确保加工质量。

4.2 及时纠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指标或技术指标波动

指标超出设计范围一定时间时,系统将马上提示是否调整,当调整指令实施时,系统通过预置的数据库指令将设计好的参数最佳调整方案显示,操作工只需确认即完成操作,使监控、纠偏能快速、准确、自动完成,提高质量特性的瞬时符合程度。

4.3 快速诊断并排除设备故障,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在生产稳定进行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导致的质量指标或技术指标超标,系统通过自动检查核实实时设备参数与数据库的符合性,自动判断识别并通过对话框形式弹出,提示操作工或维修工检查排除。

4.4 降低来料质量特性对工序加工质量的影响

特性加工模型针对不同物料特性采用不同处理参数,能缩小固有质量特性差异,提高工序加工质量稳定性。

4.5 消除人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的加工质量问题

过程工艺稳态控制模型通过机控、技防的手段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以作业的标准化实现行为特性的一致性,在设计上消除人的技能、经验差异及状态波动带来的不稳定。

5、结论

过程工艺稳态控制体系通过对设备性能、技术参数、质量指标三者数据关系的研究,以模型化方式自动分析自动控制,实现过程的精准控制;通过对操作行为的分解优化,以作业标准书的形式规范化流程化,实现过程的精细管理。该体系将“设备保工艺、工艺保质量”的工艺控制思路及“参数控制指标、过程控制结果、科学决策替代经验”的工艺控制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能有效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卷烟厂)

作者:刘 剑

提高质量实现稳定生产论文 篇2:

烟草工艺中卷烟工艺管理的要点研究

【摘 要】本文全面阐述了烟草工艺技术管理的目标,并且从日常管理流程管理现场管理的三个角度进行审视烟草工艺技术管理措施,审视工艺技术管理注意事项,希望有助于促进中国烟草行业工艺技术管理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烟草;工艺管理;措施

引言

目前,烟草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正在朝着精益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其中,烟草工艺技术管理效果的好坏是制约烟草公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公司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增强现有的烟草工艺技术管理效果,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影响以及自身企业在今后的长期发展。

1卷烟工艺管理目标

烟草工艺技术管理是稳定生产的烟草产品质量的关键,确保实际生产质量与最初的工艺指标保持一致,并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匹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各种成本投入,减少人工成本投入,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指标,是为了充分展示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性能,精细加工各种原料,为保证烟草制品的高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精度的意识,并致力于不遗漏生产线上出现的轻微缺陷有效地控制产品的各种工艺参数,实际产品指标满足公司规定指标的要求,更加强调过程控制和质量的自动化控制,减少因人工生产而产生的误差。定期检查生产线上各种仪表设备的性能状态,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保持高性能条件压缩空气、蒸汽、水等。供应稳定,流量稳定,满足设计要求。从而有效保证质量检验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人为错误的发生率被准确掌握,公司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确保实现生产价值最大化效益。

2卷烟工艺管理措施

为了优化现代烟草工艺技术的管理效果,必须加强日常管理、过程管理和现场管理三个方面。

2.1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烟草工艺技术管理的基础,是保证生产质量的根本条件。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协助进行有效的检验监督。员工需要更好地了解工艺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注意事项,更加重视工艺管理,这也是保障产品最终质量的基础。工艺技术管理对卷烟生产来说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因此,除了在实际过程中保持对基础卷烟工艺技术的管理外,还需要关注添加剂香气、配方和水分含量等特殊指標。自最新版《烟草工艺技术管理》颁布以来,各烟草加工公司更加重视过程管理控制、各种指标参数控制和自动控制。这意味着管理不应该等于单纯的干数据,而应该通过生产现场的检查监督来实现,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降低材料消耗和提高质量稳定性的“双赢”阶段。同时,要把员工的教育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只以传统处罚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让每个一线员工都能认识到保持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2.2过程管理

在过程管理中,控制温度和湿度两个指标,这贯穿了从原料准备到产品生产完成的整个过程。购买烟叶后,为了有效降低其加工阻力和增加灵活性,需要增加自身的温度和水分,优化烟叶的结构性能,对烟叶利用率的提高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烘烤前,需要保持温度和湿度达到合适的标准,品质质量就不会有很大波动。由于工艺技术要求烟草具有恒定的干燥速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烟草的温度、降低水分含量、促进烟草的退卷松散以及增加填充能力和整体弹性,才能有效提高后期卷烟产品的整体质量和质地。在过程控制中均匀性问题非常关键,即每一次完成的烟丝的含水量的多少、烟丝的均匀性、添加量、掺入量、填充密度、吸阻、克重、平均硬度等。如果均匀性控制不当,最终烟草产品的味道和香味不能稳定匹配,从而会出现大的异质性,这完全不符合现代烟草行业的标准。在卷接过程管理中,烟支的吸阻、圆周、硬度、质量等物理指标对烟气指标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保持各项指标的一致性是非常最重要的。

2.3现场管理

一般来说,烟草场地的管理过程分为三个等级。即一流的管理工艺技术部门;二级管理质量检查员和工厂工艺技术人员;三级管理机台操作。各班的管理过程应明确权限的定义、过程目标、考核标准等。同时,高级部门或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审查,形成上级衔接下级管理状况的良好机制。通过健全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工艺处可以指定标准操作规则和工作条例。质量检验部严格按照标准检查烟草产品的质量,这就是如何有效保证在从进口原材料到生产烟草产品的整个过程中确保高质量和无差错的关键。

3卷烟工艺管理注意事项

烟草工艺技术的全过程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建立一系列适合现代烟草企业的管理制度,还要关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关注生产管理的细节。这就是烟草工艺技术管理能够展示其真正价值的方式,公司要充分了解自己生产设施的基本性能,组织专业科研团队的公关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论证设备性能指标,最大限度地了解原材料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对产品质量、成本等的影响。

例如,如果烟叶的吸湿指数对产品的后期质量影响很大,就必须积极开展烟叶吸湿过程的研究。烟草公司永远都要保持一个创新的发展理念,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产品发展趋势、监管部门的命令等因素及时调整产品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否则无法永远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生产过程中,工艺、质检人员起到保护产品质量的防线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态度,不放过生产线上出现的任何缺陷,不放过产品的任何质量问题,严格遵守公司建立的管理体系标准,不忽视生产线上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控和数据验证,始终坚持数据体现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必须消除人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工艺、质检人员具有很强的协作能力,在生产中的管理号召力强,带动员工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员工质量意识。一线员工必须始终带着学习的意识行事。特别是现代烟草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设备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掌握与获得新的烟草工艺技术,就无法全面适应当前自身工作的变化需求,加强学习也是鼓励个人成长和保持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稳定、有效的工艺技术过程管理是有效提高烟草公司产品质量、减少各类型成本投入的最有效途径。烟草公司及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全面关注这一问题,并利用现代化加强对烟草技术全过程的控制,以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并最终牢牢地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有效地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文娟,屈飚.卷烟工艺标准多形式沟通传播的探索[J].传媒论坛.2019,(24).69,71.

[2]吴凤娇.烟草工艺中卷烟工艺管理的要点浅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164.

[3]梅琳,李佳.探析测量系统分析在卷烟工艺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20,(6).196.

[4]郭倩,王军.大型烟厂技术改造项目中的工艺方案设计[J].大科技.2020,(20).150-151.

作者:肖成芳

提高质量实现稳定生产论文 篇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教育与企业创新培训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明确、有效,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只有主动出击,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才能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创新驱动;高校教育;企业培训;衔接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它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教育如何同企业培训有效衔接,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科研创新优势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实现双方信息共享、人才互通、利益双赢,成为一个现实而必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没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得到及时的调整,导致高校出现人才积压与企业实用技能人才匱乏的矛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发展指导思想提出明确的要求,传统的办学理念得到快速转变。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首先,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创新性。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严格受政府管控,缺乏办学自主权,出现了办学理念单一,重复办学的局面,人才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校的兴起到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建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始实现精准定位,各级各类高校依据育人性、灵活性、服务性、创新性的功能,逐渐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高校作为“知识工厂”,改变了过去仅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理念,开始注重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学校提供人才、技术,实现了教育的开放性,知识技能性,资源的共享性。其次,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在今后十年里,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就是“以人为资本”,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将育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知、情、意和谐共进,建构人性培育的有效机制,培养出学识与能力并进的技能型人才。最后,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实现了向“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大学理念的转变。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趋势,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适应全球化进程,拥有全球化视野,在开放、自由、多元、包容的环境下,培养社会需要的国家化人才。

(二)发展模式的转变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过,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原则。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政府“管控发展”开始转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自主发展”。首先,观念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因循守旧,不注重推陈出新的发展模式,实施以质量为主导,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切入口,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目标,建立了应用性、实效性、交叉性的办学模式。其次,管理模式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一刀切”“重复办学”的局面,实施政府统筹管理下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学科,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并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专业优化、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实践模式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状,出现了“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新局面。各大高校在打造特色学科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前提的特色专业群、课程群,培育了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转变服务社会方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承知识,而且面对教育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许多高校开始寻求多方面的社会服务方式,主动肩负起了着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新责任。一方面,高校积极发挥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也就是说,高校在服务自身的同时,也为积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人才。首先,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合作机制,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成果的转让,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由于实用创新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因此高校在进行知识传承的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技能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面向社会环境和政府开展服务。高校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理论、智力的支持。例如: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校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建立新型高校智库、科研合作基地、决策信息数据库等,面向社会重大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很好地实现了为社会的服务。

二、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竞争由资源转向人才,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使人力资源升值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许多品牌企业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管理者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企业培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于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的更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员工个人素质、激发员工潜能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应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规划调整企业制度,更没有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即使引入一些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培训制度上,缺乏一套较为灵活、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仅仅是管理层或人力资源部的主观臆断,缺乏详细的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也没有从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出现了培训供应与培训需求的错位。在考核中,缺乏完善健全的评价考核体系,仅仅只是将培训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后续管理缺失。因此,只有通过调整自身管理模式、转变观念,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及时调整企业制度、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从而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机制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现今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首先,在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和制度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脱离群众,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中,缺乏创新机制,机械地模仿大型成功企业培训方式,很少对自身战略管理模型进行优势分析,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体制机制,导致培训结束后,收效甚微。其次,在培训评估体系中,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及时系统地跟踪统计分析、效果衡量数据,导致培训的效果检验仅仅出现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与企业收益脱节。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的有效分析,无法对下一次培训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例如培训师的选择、培训课程的增减、培训方式的改进,受训者应该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职位上应该有哪些调换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机制,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

(三)缺乏较为灵活、创新的培训模式

培训的实质是为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集体荣誉感的获得和岗位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但是在实际培训中,许多企业缺乏自身企业的特色和人文关怀,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特点,更没有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过于专业化、知识化、枯燥化,培训模式单一化、简单化。例如,讲授法的大量运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一人讲多人听,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忽略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培训过程演变为经验的传授和模式化的训练。许多时候,企业和培训师没有及时沟通,耽误了培训收益的最佳时间,出现培训模式死板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一些企业相关的保障、激励体制薄弱,员工看不到希望,就会出现员工积极主动性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员工培训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

三、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主动出击,深化创新意识,寻求最佳合作点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经济增长应该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必将得到极大的更新。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实现与企业培训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创新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高校有力的教育资源,举办各级各类企业培训进修班,向他们传授最新的创新管理理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所以,企业管理者只要更新观念,积极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运用创新的观念影响员工、激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就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企业与高校主动出击,深化创新意识,寻求最佳合作点,实现双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以企业需求为目的,构建新型教学、科研合作模式

首先,打破思维定式,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学校应积极面向企业,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把企业需要的课程纳入其中,构建和开发符合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参与实践课程教学,逐渐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同时,构建有利于服务企业的教学考核体系,激励教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新型人才,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依据有利创新、有利服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管理体系,创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其次,转变研究范式,构建服务型的科研体系。学校应建立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导向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积极引导教师与科研人员面向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问题、技术等问题,集中学科资源优势,组建团队,开展创新、对策等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同时,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制定尊重创造、尊重价值、尊重劳动的转化制度,打通科研成果向企业、社会有效转化的渠道,使高校的先进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以创新为导向,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就必须进行技术变革,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实现。但是受企业本质属性的制约,在技术创新和变革方面有着天然的不足,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企业的创新发展必然要借助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来完成。首先,企业针对创新人才需求,积极与高校共建培养基地。企业应瞄准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与学校协商,争取按照共赢的原则,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其次,企业针对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吸引高校专业人才,科学合理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技能,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积极与学校建立人才交流制度,为企业争取国际、国内前沿创新技术服务。

最后,企业针对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发展瓶颈等问题,积极与高校共建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和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投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打造新型的研究基地、实验室等合作方式,一方面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增强高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2010-07-30.

[2]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3):7.

[3] 陆正林,顾永安.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5-10.

[4] 曹兴,余亘菲.大学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利益分配模型及其比例研究[J].科学决策,2012,(4):1-14.

[5] 李洪亮,李永平,张秀.企校合作实训基地双向嵌入合作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1,(4):36-18.

[6] 李蓉,陈志刚.“双一流”创建背景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6,(6):43-46.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盛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规范化软件开发论文下一篇:学生质疑能力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