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藏师班《现代汉语》教学实践分析

2022-09-13

西藏大学藏师班即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藏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中小学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藏语文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双语教育的逐步深入,藏族地区亟需熟练掌握藏语和汉语两门语言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作为师资储备的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藏文方面进一步深造,同时还有必要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基于民族地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现状,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实际应用上。

1《现代汉语》课程的目的和地位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1]再具体一点来说,藏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目的就是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语文章。目前,西藏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基本都有开设此课程。西藏大学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是在落实与发展以民族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尤其是在民族高等教育中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汉兼通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双语教学不仅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民族人才和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藏汉双语教学是藏族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汉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自治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经济的振兴。而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向)担负着培养优秀的藏汉双语教师的职责,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批教师的双语水平,对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重大。

2 教材的适用性探讨

一本教材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选择适合于学生水平阶段和认知能力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西藏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所使用教材为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这本教材虽然是全国多数院校都在使用且普遍认为是比较好的一本教材,但针对民族地区具体情况而言,它在适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教材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足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高校通用教材,曾得到过很多荣誉。1986年被教育部刊物《高教战线》第6期誉为“一部受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教育部公布为首批重点推荐使用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七门主要课程30中教材之一。一直以来,黄、廖本《现代汉语》被多数高校中文系师生使用,被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因此,这个版本的教材比较适合理论基础较好,汉语水平较高的汉族学生的学习。

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及汉族学生,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拿汉族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来给藏族学生使用,显然是不合适的。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里面,抽象的概念比较多,造成藏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授课教师为汉族老师,师生之间只能用汉语沟通,加上藏汉语言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只能在第二语言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另一方面,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缺乏实践性,多属于陈述性质的语言。藏族学生学习汉语,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实际应用的层面。本科生在听力上已基本不存在障碍,而主要问题集中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方面。过于抽象的理论不利于指导实际操作,而一本语言简洁,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教材才是藏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所需要的。

2.2 教材缺乏针对性

黄、廖版本教材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而在西藏大学,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藏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都在使用这本教材。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意义不同。因此,无视专业特点而共同使用同一本教材,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特色突出,因材施教。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有效的《现代汉语》教学。而另一方面,目前大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怕内容不全面,体系不完整,影响教材乃至教学的质量,于是,每一章每一节写的很全很细。其实这样反而会把主要的旋律淹没在大量的材料和解说之中,使人抓不住要领,真正需要阐发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突出”。[2]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应该针对具体地区具体情况编订适合该地区学生学习的教材,而不能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

3 教学方法上的有效性探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藏族学生的学习而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语调、阅读理解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存有困难。教师在进行《现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对难点进行训练。

3.1 发音语调问题

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大部分藏族学生在语调上都存在问题。集中体现在阳平和上声的发音上。多数藏族学生在讲汉语的时候,容易把阳平在普通话中的调值为35,读成325;把上声在普通话中的调值为214,读成324。

西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设汉语普通话课。因此,现代汉语课程又被赋予了普通话课程的任务。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现代汉语课程内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品读发音,纠正语音、语调和语流音变方面的错误。

3.2 双语教师授课的优势

藏族双语教师在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过程中,比汉族教师存在优势。首先,双语教师既精通藏语,又熟练掌握了汉语,在授课的过程中,面对抽象的语言学概念,能够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母语进行解释,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第二,双语教师采用汉藏双语授课,从感情上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师生的互动交流更顺畅,通达;第三,双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藏汉语言现象对比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3《现代汉语》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3.1 汉藏语言现象比较法

我们在上面双语教师授课的优势里面已经做了探讨。双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汉藏语言现象比较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进行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养成学生采用对比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事物。

3.3.2 归纳重点法

教材里面的概念,有时候会比较冗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教材来讲,就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再加上理解上的困难,很容易造成对概念一知半解的现象。在对藏族学生授课的时候,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概念。因此,采用归纳重点法,把概念里面的重点抓出来,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重点的去理解,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清晰学习重点。

3.3.3 反复复习法

学习内容如果不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则很容易混淆甚至遗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新的授课内容不断地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对先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练习并与新知识融合,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3.3.4 举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语言例子的数量,通过具体例子的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

4《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讲课速度问题

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藏族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藏汉语言转换的过程,因此,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不能过快,教学进度不能过急。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

4.2 同音词混用造成错别字问题

由于理解方面的偏差,藏族学生在词汇使用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同音词的混用。同音词混用现象说明学生没有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不理解词汇表达的具体意义,造成词不达意,错别字问题严重的现象。比如“列”和“烈”、“脑”和“恼”、“其”和“期”、“稿”和“搞”、“段”和“锻”、“微风”和“微风”的混用、乱用。归根结底还是出在理解的层面上,对词汇意义的不理解造成凭音表意的现象。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一方面加强对词汇部分的理论讲解,一方面要多做练习,加强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4.3 课堂气氛问题

藏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喜欢集体回答问题,被老师点到独立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般表现比较害羞。现代汉语课堂担负着普通话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就要求现代汉语授课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要采用积极鼓励,间接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汉语表达,增加他们使用汉语的信心和兴趣。另外,现代课堂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而不是‘权威’,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组织者和引路者。”一个合格的教师,绝不能满足于讲清楚了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3]

摘要:本文从西藏大学藏师班即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实践出发,讨论了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学方法和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增订版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增订版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 袁晖.现代汉语教学的阶段和层次[J].语文建设,1991(5).[2]袁晖.现代汉语教学的阶段和层次[J].语文建设,1991(5).

[3] 王国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实践分析[J].语文学刊,2009(12).[3]王国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实践分析[J].语文学刊,2009(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办公室如何“升级”信息工作下一篇:构建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融通资金的创新渠道

热门文章

西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