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1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至关重要的场所,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对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模式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作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学校,但学院要办出质量和特色,关键在“育人”,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工具加工,即“制器”。实施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阐述对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 教育 思考 高职院校

笔者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时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普遍反映是:动手能力较强,较能吃苦,但文化素质偏低,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差,功利思想较重,不大会做人,后劲不足,等等。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学生的以上表现实为人文素质不高的反映,显现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够重视人文教育,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状。

1 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1.1 人文教育的涵义

人文教育是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是相对于专业教育的教育。可以说,专业教育是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是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规范,通过有效的形式传授、熏陶和实践,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高雅气质和深厚涵养的人。具体说,是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发展规律,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人文素质是指人习得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素质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世间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知识,包括启迪人智慧、开发人潜能、规范人行为、保持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等的知识或学问。人文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它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需要培养,所以人文教育是养成教育,需要“知、学、悟、体、行”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并相关联地进行,需要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师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感悟和身体力行。

1.2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2.1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来源于普高毕业生和三校生。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太早及升学的压力,以及中职阶段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缺乏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偏低。如果不注重人文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懂技术不懂文化,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人文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1.2.2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学校。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过,职业教育首先是人性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技能教育。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求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2006年又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再次要求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1.2.3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社会出现人文失衡、道德滑坡的趋势,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爱岗敬业,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1.2.4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纽曼在19世纪就指出,人文教育追求人的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味,正直、公平、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高贵而又理性的姿态等。1998年10月,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人文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兴趣、爱好,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提升人性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也就是涵养人文精神,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1.3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施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需要“知、学、悟、体、行”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并相关联地进行,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个部门某些教师的事。季羡林先生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要做好人文教育工作,要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统一思想,形成长效机制。这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首先,要构建和建设好人文课程体系,包括设置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和以校容校貌、活动、人际关系组成的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第二,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第三,要开展相关工作的研究。

我院是以培养适应热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新建职业院校。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在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实施人文教育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首届毕业生进入岗位后普遍反映良好。

第一,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统一思想。我院自建院之日起就明确了培养适应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全面育人的理念。以此为指导,相关工作相继展开。

第二,系统策划,多方合力,整体推动。首先,学院以全面育人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构建“技术与人文融通的课程体系”的理念,并行文构建了以必修课“两课”、《心理健康》和任意选修课《大学生文化修养》、《美学基础》、《书法欣赏》等为主的显性课程体系,发挥了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通过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课程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环境育人。教务处、学生处、各系部等相关部门还结合实际,积极举办学生喜爱的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实施“三生教育”以来,相应的讲座明显增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学生处、团委、各系(部)支部、社团、班级利用艺术节、五一五四活动周、社团活动日等,举行了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此外,学院还结合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营造积极、美好、诚信、责任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要求非人文学科教师在所教授的课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1.4 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办学宗旨的认识还不够统一。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要以技能学习为主,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忽视。二是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例如,因师资缺乏和课时紧张的原因,人文课程的开设和课时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且常常由于不能认真备课和上课,没能用身教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书但未能育人;部分专业教师因认识不到位及自身文化底蕴不够等原因未能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此外,由于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也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文教育的需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工作还需努力。

2 对高职院校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

鉴于我院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在实施人文教育中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方面应给予高度关注。

2.1 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作用,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底蕴。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高职院校要做好人文教育,这一点必须认识到位。

2.2 要明确人文教育工作的重点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有人文精神的人。所以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此外,要将美好、诚信、责任引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3 要精心设计,形成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为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相关工作,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首先,要精心设置人文课程,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高职院校应在课程体系中精心设置一定比例的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高职要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从教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课教师应将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说过:“做师表者的责任,绝不仅仅在灌输一些知识,而在把自己整个人格和盘托出,做人家的榜样。”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承载起更神圣的使命,把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最忌讳“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过程式、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和发现,真正学有所得,学而后变。

第四,要注重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也就是要求老师在学术和人格方面都要是学生的榜样。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引进人文学科教师,并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努力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

第五,要强化“校园处处皆育人”的意识,着力营造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感染、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的潜在课堂,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形式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别出心裁的建筑设计、催人奋进的校风、校训,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活动无时不在散发着人文气息,并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营造具有时代气息、文化品味、人文关怀和绿色环保的生态校园环境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六,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要大力支持各类社团与兴趣小组结合实际开展诸如感恩、走近经典、诚信、美好、责任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和感受人文、厉行人文搭建多彩的舞台;还要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实现活动育人。此外,学校应重视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多聘请校内外学者和成功人士开设有关方面的专题讲座和报告。

第七,要重视人文教育工作的研究。人文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关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责任使然。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更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人文教育工作,才能担负起培育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动手能力和较强就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鲁克成.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友红.对当前大学人文教育误区的哲学思考.中国高等教育[J],2009(12)

[3]李人杰,汤海涛.高职院校不可或缺人文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J],2007(24)

[4]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J],2005(3)

[5]韩振.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J],2009(8)

作者:周艳飞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2:

试论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至关重要的场所,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对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模式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作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建设

[作者简介]杨平(1964— ),女,湖北襄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杨黎星(1955— )男,湖北襄阳人,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学生职业技能需要实践教学来培养。国内外对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做法,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三种模式,三者共同存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搭建学生技能实训的平台。

一、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模式

1.实训基地的内涵。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实践培训,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采用综合培训、模拟实际工作项目、模拟经典案例等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实训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技能实际训练的一种方式,目的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为了参加工作。实训基地则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的技能,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一系列要素,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等,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选取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等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以达到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一种形式;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强调高等专业学院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政府全额投资建设高水准的实训基地;韩国“产学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新加坡“教学工厂”培训模式,校企联合开办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

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大力发展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主导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各高职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本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这类基地从经费来源来看,以学校办学经费为主,部分基地是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从功能看,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场所,主要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功能,此外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功能,其中技能教学是最主要的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生产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按企业专业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综合素质和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2)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由企业举办,为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为主的培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通常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急需某方面人才,根据自己的要求培养,企业会全面参与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教学工作,学生入学或到企业实习后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另一种比较常见,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即学生到企业后,企业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在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派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实习作评价。(3)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共同使用和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主要方式。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合作伙伴关系。如火星时代与北美著名数字艺术学院深入合作,开设影视动画、游戏设计、认证教师培训等课程,使学员在具备过硬的技术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基础上,拥有独立思考解决方案并执行的具体岗位技能。二是订单关系。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及技能等各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计划,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培养过程中企业提供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形成“学校—培训基地—企业”的方式。如青岛大学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的海尔软件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在海尔集团就业。三是行业机构委托。行业机构从行业管理和发展角度出发,委托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对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2007年云南省建设厅委托昆明宏程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与艺术学院等7家单位,负责对昆明地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

1.学校和企业观念迥异。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目前建设现状看,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输送和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政府的积极性很高,愿望也十分迫切,而企业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这并不表明企业不需要技能人才,相反,企业却出现“技工荒”且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办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企业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双方的目标差异,较难找到利益共赢的切入点,所以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训基地难以发挥真正作用。这里面主要是观念存在问题: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同样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如果企业认识不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也就成为无本之源。同样,高职院校若不能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校企合作只能是一厢情愿,难以将实训基地发展壮大。

2.教学科研与实训的脱节。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其功能是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实践要求,根据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开出所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实验和培训。实训教学所开的课程应紧扣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而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更倾向于利用实训基地做科学研究项目,忽视其教学的功能。高职院校教师多数不具有实质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实践环节比较匮乏,实践经验不足,对于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并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传授与实训内容差异很大,学校不能提供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课程,同样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训练。对于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就更难以实现,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将国内外新的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使他们的技能跟上国际的要求。如此做法,固然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到了教材和课程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他们以后从事的实际工作。

3.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矛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和利用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一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特别是一些专业实验室需要购置场所和大量的设备,经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规划不足,筹集各方面资金建成的专业实验室不能满足实践需要,使用率一般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矛盾,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处于两难的境地。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不同专业中的侧重点不同。由于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差异显著,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工科专业强调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只要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齐全,技能实训合理,在校内完成完全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但是对于许多文科专业则不同,文科专业强调社会交际、信息沟通与交流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文科学生需要安排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并配合适宜的实训项目才能获得有效的锻炼。虽然大部分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际操作中也想这么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如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不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校外实训基地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更难找到实习机会。

4.“双师型”教师不足。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先进完善的实训必备的硬件,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还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来实施。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而,实训基地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学高”“德高”,还要“技高”,不断吸纳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实训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实训教学经验、较深的理论根底、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而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一直处于匮乏状态,虽然在这为数不多的“双师型”教师中不乏“学高”和“德高”者,但具有真材实料的“技高”者却是少之又少。在理工类实训基地中“双师型”教师多是教师出身,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而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技艺方面比较纯熟。而文科类“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具有一个专业证书,并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仅凭观察和到企业中体验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1.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拥有先进、成套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具备解决企业有关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等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条件,能为社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应具有对外技术服务的生产功能、管理体制与机制,能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提高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只有提供能够为企业带来便宜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才能吸引企业投资实训基地建设,升级学校硬件设施,扩大生源,提高知名度。同样,企业也只有认识到技能型人才是自身发展的根本和推动力,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才会加强同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学校要不断地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效益,提高服务水平,才能转变企业的认识观念,更加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

2.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和服务的水平也就不同。许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按照学科大类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建立实训中心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训和教学计划,形成了以实训中心为内核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校应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置设备和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对于文科类偏向于交际型的人才培养,学校应尽量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和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或者采用顶岗实习等方式,给文科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必先权衡各方面的资源,做好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3.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和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了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对于专业实验室闲置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分析闲置的原因,对照其建设的目的进行改进。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不足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拓展校企合作,开辟新的合作模式,尽量利用企业资源达到实训的目的。高职院校为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组建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且合乎高职学生的实训专业教材和指导书。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应该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师,可以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充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需要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一是高职院校吸纳企业中优秀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聘任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和指导教师;三是根据实训基地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技能成熟后担任实训教师。

[参考文献]

[1]叶建亭,熊发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服务高职教育教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李滨志,林志则,林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J].辽宁高职学报,2001(6).

[3]董学义.关于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4]彭娟.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10028463.htm,2009—09—01.

[6]金仲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7]马三生,王立新,张英杰.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作者:杨平 杨黎星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校际整合发展模式的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利用率低的问题,应对实训基地校际资源整合模式加以探讨,因为实施该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实训;资源;模式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有效模式,本文拟对此模式加以探讨。

实训基地建设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两部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操作要实际、仿真,因此满足实训条件往往要克服许多困难。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企业生产条件、人事安排、住宿环境等,而且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业是国有的,有义务接纳学生实习。现在的私营企业没有积极性接受学生实习,这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碰到的共同问题。分析其原因,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比熟练工要大得多,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害。即使按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要求,挂牌一定数量的实习企业,很多也只是形式而已。因此,学校自建校内实训基地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唯一出路,然而,设备的投入是巨大的,实验实训设施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办学条件,往往成为各院校投入最大的部门。因为要模仿实际企业条件建设,如果以专业学生的人数计算投入产出,是亏本的,而且设备利用率极低,平均每年1~2次,时间1~3个月,从投入产出的经济学角度看,也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

在实训方面,国外有许多办学经验可供借鉴,比如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等。然而从国内高职院校实训方面的整体来看,尚无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或发展模式,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普遍不高,有些从中专升格上来的高职院校实训设备及教学还停留在中专水平,因设备不足,学生分批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实训基地的建设面临巨大的压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过去的经验或国外的模式可能无法照搬或嫁接了,在新时代、新机遇面前,应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开创新的发展思路。

分析了高职实训教学的状况,笔者提出了实训资源校际整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开放式、多方共赢的大平台,主要解决设备投入大、先进程度要求高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即由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将具有相同或相关专业的不同院校的实训设备集中到一处,整合更新,集中投入,形成规模,统一管理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校际实训资源整合框架图

首先,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扶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计所辖区域的高职院校实训投入较高专业的情况,对相关学校的实训资源加以整合,进行宏观引导、协调和推动。管理部门的协调推动中间人的角色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资源重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将资源整合形成全新的实训体系。结合有相同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会同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各校专业带头人及实训部门,共同制定实训培养方案、实训课程标准等,并据此将实训资源整合、重组。这一过程不是将分散的、不成规模的设备简单地集中到一处,而是将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训的软、硬件资源,通过剔除劣质资源、抛弃落后的管理模式、吸纳引进优质要素,形成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运作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不仅可使分散的、水平相对较低的设备形成强大的、成规模的实训培养环境,降低各校的办学成本,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能够将人才需求紧缺的专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迅速满足人才市场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再次,要形成开放的系统,提升专业实训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整合后的实训基地可以从事生产、加工、对外服务,包括培训、考证、技术孵化等,紧贴行业发展,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设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采用新的运行管理模式。整合后的实训基地的日常运作与管理,除了要制定具体的运作程序、管理条例、编排实训计划、实训时间表等,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外,运作模式与管理方法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与时代同步,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实训基地的品牌,吸引更多学校的合作加盟。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同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中都有开设,尤其是热门专业,实训内容与要求也大致相差无几,而且办学管理归口相对统一,因此实行校际资源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必要性

可为国家节省办学投资如果同样的专业每所学校都要建实训基地,同样的设备、仪器就要重复投入。另外,一个学校单独投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投入也很大(相对一个学校),而且设备更新也很缓慢,学生训练的技能到就业时已经过时了。资金往往是限制实训基地建设先进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问题也在于此。设备的投入也限制了招生的数量。实行校际资源整合,集中投入,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办学的投资风险例如数控技术专业,集中在某高职院校投资建实训基地,可避免各校重复投入,将几所院校相关专业在一年内分段安排实训时间,可提高设备利用率。从另一个角度看,热门专业几年后可能会冷下来,新的专业又会出现,因而也降低了开设专业的投资风险。

可变竞争为合作,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统一实训标准,可为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毕业生,从学生教育质量上做强,各校在专业发展方面是有竞争的,实训亦然。资金投入几乎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共同问题,这一共同问题只有共同解决,才能出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双赢局面。

可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化、专门化资源整合可以集中力量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宗旨的,应以行业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突出其仿真性、超前性和开放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院工业实训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与新技术推广。并要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新技术推广中心、培训中心及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

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便于学生校际交流专业教师在整合后的实训中心定期流动教学,接触行业最新的技能训练,可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学生通过实训这一平台,可接触到不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拓展视野,全面发展。

(二)可行性

近两年的高校扩招使得很多学校置地扩校,场地是充足的;

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是国家统一的,在实训方面,每个院校为了达标都有采取有效解决方法的积极性;

公立学校占主流,管理归口相对较统一,便于教育管理部门统一计划、操作与协调;

学生异地实训,对于学生管理、宿舍安排等事宜,只要计划合理,较之去企业实习几乎不存在问题;

实训基地在设备投入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对外承揽一些加工业务,甚至可以打造自有品牌,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设备的功效;

可以拓展内涵,对实训基地实施二次开发。树立品牌,面向社会,实训基地可接待外校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也可以承接培训任务等。培训可面向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发展,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进行扩展,统一培养方案,统一实训标准,统一资格考证,共享规模效益,通过统一实现规模扩大,通过规模扩大实现更大的统一。可以紧贴行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运营机制,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民芳.刍议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120-121.

[2]马三生,陈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6(2):161-162.

[3]姜小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39-42.

[4]朱涛.加强管理 拓展内涵 实现对实训基地的二次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

[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单国旗.零缺陷复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曲志涛(1963—),男,哈尔滨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作者:曲志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绩效评估模糊数学探讨论文


Fatal error: Uncaught [XSException] ../../../../xunsearch/sdk/php/lib/XS.php(2526): Failed to recv the data from server completely (SIZE:0/8, REASON:closed) thrown in /www/xunsearch/sdk/php/lib/XS.php on line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