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业论文

2022-04-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政府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创新发展是“五个现代化天津”的核心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大时代背景下,天津应该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和巩固自身定位,推进区域性的产业价值链,创新资源链和市场资源链的三链互动,实现天津与雄安新区的错位发展,通过价值链输出,分享雄安新区的政策红利。

政府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业论文 篇1:

创新文化培育机制

摘 要:研究创新文化培育机制,目的是探索创新文化机制培育的路径,提高创新活力,解除沈阳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面临的机制障碍,实现试验区的全面创新。通过对沈阳创新文化机制培育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探索创新文化培育机制的规律。研究结论表明,可通过硬性机制与软性机制的协同和相互促进实现创新文化的机制培育。

关键词:创新文化;培育机制;政府与市场协同;试验区

前言

创新文化是因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社会风尚的统一体。创新文化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社会环境,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护创新活动[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所以创新文化的结构包含观念精神层面、政策制度层面、行为实践层面[2]。沈阳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必须努力培育创新文化,没有创新文化基础很难实现社会全面创新。目前沈阳市的经济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这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要求其必须依靠全面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一、沈阳市创新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有利于创新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沈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创新文化培育的社会基础。(1)近年来,政府加强政策主导,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2)沈阳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左右[3],为全面创新输送了大量的创新人才。(3)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 740亿元,增长9.6%。科技创新条件日益改善,2013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4个[4]。(4)沈阳全面开放了128个科技创新平台,批准和建设了三好街创业创新大街、沈阳创客空间、沈阳浑南动漫产业基地等。

(二)创新文化机制培育面对的突出问题

尽管沈阳具有一定创新文化基础,但在创新文化培育机制的建设上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创新文化建设舆论引导不足,没有关于创新创意的相关宣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沈阳创新产业园有十多处,但是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分散,缺乏集聚效应和持续发展。关于创新发展的研究不足,成果较少。

二、对创新发达地区创新文化培育经验的分析

(一)国际上创新发达地区创新文化培育经验分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英国、欧洲、澳大利亚、北美产生了鼓励创意创新发展的系列国家政策[5]。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至2012年德国政府发表了《确保德国未来工业基地地位的计划——“工业4.0”的实施建议》[6],创新创意文化开始改变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创新文化培育已经在欧美国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都已相对完善。包括:创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创新意识、创新政策制定、创新产业集群的构建、市场竞争机制建设等。经过对比,各国在确保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同时都把重点放在了促进创新文化发展的主体——企业创新上[7]。

(二)国内创新发达地区创新文化培育经验分析

北京市政府培育创新文化的经验主要有:在行业规划与管理上采用分类管理、分类培育、分类支持的指导原则;建立系统的财政支持措施;努力加强集聚区建设;加强创意创新的保障措施;建立制度保障[8];加强全面合作,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一大批国际级的创新产业,正逐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品牌。

上海市的创新文化培育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经历了从创新产业集聚到创新文化辐射联动的发展过程。策划从创新生产到创新产业链;从产品到品牌;从政策指导、环境营建到实现创新业态;从个性创新到地域文化创新、城市文化创新、时尚文化创新的整体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由街区形态向城区形态转变,形成多元的创新创意社群、文化交流场所、纷繁的创新创意活动,园区、商区、社区有机融合共同构建创新社会氛围。截至目前,上海有创新产业聚集区100余个[9]。

深圳市创新文化的发展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深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政策。而深圳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其市场,创造良好的交流交易环境,2012年成立“龙岗区创新产业园”。深圳的创新文化是从冒险、宽容阶段到开放、实干阶段再到学习、创新观念升华阶段最后到自主自强、积极进取阶段。这使深圳的创新文化系统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得到了完善,目前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培育创新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环境良好[10]。

三、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培育创新文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培育创新文化

1.宣传创新文化,加强观念引导。创新文化的形成,首先要人们有感官认识,然后是观念转变,这需要大量的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生活到生产、从投入到回报全面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全社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完善创新制度,保障创新文化实践。完善创新制度是促进创新文化培育的有效保障。(1)创新引导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融合;完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管理;激励原始创新培育。(2)创新保障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厘清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源开放创新的边界与矛盾;加强金融创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开源开放政策制度引导;建立试错容错、创新保险、风险投资的协作机制。(3)创新扶持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培育创新文化,政府建立创新文化培育基金,开展创新文化培育的系列工作。

3.营造创新空间环境,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政府主导,成立创新城区规划建设协同办公机构,依据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和创新文化的环境需要,构建功能完善、业态结构完整的综合创新城区。发掘沈阳自有的创新文化资源和创新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科技专家、各行业设计师、职业经理人、金融投资专家等云集的创新集聚综合体。创新城区应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联合研究院所、大学、企业和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形成业态多样、交叉融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同时,创新城区作为创新产业的空间载体,沈阳的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从空间布局上应突破生产型的封闭空间,逐渐结合商业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展示、文化旅游等消费形态,使实验区成为创新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拥有的开放空间。区内创意生产、创新文化体验、创新产品展示和交易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互相交织,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聚集区与市场对接的功能,把文化体验、商务服务、消费者培育等融入区域创新经济系统,实现了创新街区综合业态模式,形成了集聚区的主题特色,逐渐发展为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城市创新品牌。

4.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持续为创新文化服务。社会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培育创新文化,政府需搭建系统完整的服务平台。包括: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创新投融资管理与风险控制平台;创新文化交流与成果展示推广平台;创新孵化与创客空间平台;创新创业的媒体信息平台,确保社会创新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培育创新文化

1.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原动力。市场竞争的法则需要产品不断追求卓越,产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实质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状态,形成丰富多样的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产品,这些新制度、新方法、新产品面临着市场的价值选择,在市场价值选择中被肯定的创新成为卓越的代表,这个选择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创新实际上与市场竞争是有机联系的,创新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2.企业在培育创新文化过程中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不断地全面创新,前提是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培育崇尚竞争、勇于变革、敢冒风险、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文化,培植创新文化土壤。企业是市场作用下最重要的创新主体,除了体现在个人层面的员工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外,企业在创新文化中的作用层面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实践性、营造性和传播性,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断创新大量科技成果,并不断地在市场实践中营造创新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应用中传播创新文化,使创新文化与企业在市场作用下相伴相随良性互动不断发展。

3.系统创新是发挥市场作用培育创新文化的抓手。市场作用的创新文化培育必须依靠系统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融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为一体,才能不断进步。系统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过程等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因此,系统创新下的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和战略模式,才能使创新主体需求的各个要素达到优化组合与协调互动,形成链式结构优势,通过市场作用,体现创新文化的价值。

结语

沈阳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认真研究沈阳市创新文化培育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培育机制通过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增强认识,大力倡导,不断发展、勇于实践,它必将成为沈阳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思想基础、制度导向和行动准则。通过创新文化培育机制的完善,促进沈阳市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实践,建设好沈阳的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参考文献:

[1] 冉亚青.培育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4).

[2] 陈荣.政府在创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初探[J].商业现代化,2008,(7).

[3] 沈阳统计信息网,http://www.sysinet.gov.cn/.

[4] 2015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沈阳市政府网站,2015-02-16.

[5] [英]贾斯汀·奥康诺.艺术与创意产业[M].王斌,张良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6]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7] 李荣喜.我国创新和创业文化培育研究——以部分欧洲国家为借鉴[J].科技广场,2011,(10).

[8] 左迎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

[10] 王平聚,曾国屏.创新文化系统演进与结构研究——基于深圳的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

Key words:innovation culture;cultivation mechanism;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experimental area

[责任编辑 刘兆峰]

作者:李正军 祁佳媚 梁云峰 张茗杨

政府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业论文 篇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

摘要:创新发展是“五个现代化天津”的核心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大时代背景下,天津应该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和巩固自身定位,推进区域性的产业价值链,创新资源链和市场资源链的三链互动,实现天津与雄安新区的错位发展,通过价值链输出,分享雄安新区的政策红利。

关键词:创新发展;协同发展;五个现代化天津;价值链输出

文献标识码:A

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离不开创新发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港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党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种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推动中国的动能转换,实現高质量发展。这为实现天津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道路。

“五个现代化天津”奋斗目标的提出,更加明确指明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必须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立足于天津的产业定位,强化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推进创新资源链、市场资源链与产业价值链的三链互动,借力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千年大计,实现天津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一、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最早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动力,决定着城市地位和区域影响力。

2017年5月22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下一个五年,将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并明确了要建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五个现代化天津”的清晰目标,为天津未来城市发展打造了新坐标。

“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五个方面,代表着天津发展建设的五个不同层面,体现了天津未来发展的不同功能与需求。

第一,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未来天津的发展将依赖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与产业革命。应该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打造“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基本路径,而由于严重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由泰罗制所滋生的依赖于投资驱动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步在创新发展的挤压下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天津需要以“一基地三区”建设为抓手,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积极扶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创新附加值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区域竞争力。

第二,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天津。借力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未来天津的发展将摆脱一城一地的狭窄视野,进而寻求在更为广阔的京津冀区域内,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价值链,并借此形成对于区域内诸多产业的吸附与集聚,使创新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最终推动天津经济的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天津就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使天津成为融商汇智、诸贤皆至之地。

第三,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宜居建设是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软实力。建立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服务,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新旧动力转移,全面推进天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天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落实“津八条”精神,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推进天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实现天津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天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创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五,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天津。推进天津民生改善是实现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天津的核心内容,也是天津继续以保障民生,提升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目的,在社会治理层面,进一步关注居民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指标,突出强调社会安全、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社会声誉等精神诉求,着力推进精神文化服务发展,打造天津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个现代化天津”的理念指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将进一步推动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它奠定了天津未来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必将把天津打造成为具有巨大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五个现代化天津”目标中,“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更清晰地指明了天津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发展在未来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李鸿忠提出,下一个五年,将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这为未来天津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依据2016年7月13日公布的《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天津的创新发展战略将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到2020年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行列,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步,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更需要天津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心规划天津创新发展之路,为实现天津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天津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都制定了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开始向知识寻求价值创造,由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尽管京津沪都致力于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成为领先的创新城市和创新中心,但是三者在定位上仍有明显的区别。

北京致力于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北京做出“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全国‘高精尖’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的战略定位。

上海的创新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上海做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全面提升科技国际合作水平”和“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建设富有活力的世界创新城市”的战略定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天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新的城市定位明确了未来天津的经济,发展将侧重于制造业与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于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推进重点承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原有的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融合改造,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引擎,引领未来天津经济的发展。

作为传统的北方经济中心,天津需要充分把握历史性窗口期给天津带来的优越条件,优化天津的经济结构,提升天津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天津经济水平的深人发展,在创新发展方面与京沪有所错位,在创新发展中脱颖而出。

2017年以来天津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浮现。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兴产业的冲击和环保约束逐渐加大的困扰,石化、钢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天津迫切需要把握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内涵要求,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向科技创新聚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天津应该充分调动滨海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功能,使其对天津创新效能释放和创新链条的完善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天津的优势,也是成就天津未来创新发展的根基。在现阶段的错位发展方面,天津需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做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从制造业服务方面入手,开拓制造业创新的新局面,具体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运营维修、物流供应、售后服务等。通过不断拉长的“微笑曲线”,推动天津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B。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通过上下游的产业联系,吸附与集聚庞大的经济资源与创新资源,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领社会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加速社会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而拓展区域产业价值链,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或国际品牌,通过创新资源链的扩张,不同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协同发展,通过市场力量引导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实现的产业价值链、创新资源链与市场资源链协同发展的“三链互动”发展思维,既是对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又是对现有的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提升。

推动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三链互动”,打破现有的行业界限与区域界限,实现不同领域创新资源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演进协同发展,通过引人科技创新共同体,最终建立起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必将通过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升级换代,打造真正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京津冀经济发展新格局。

天津需要大力推进城市治理机制改革,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4。推进专业技术转让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盘活创新资源。改革推进“海河人才计划”,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灵活的柔性人才引进方式,培育全市的创新浪潮,加快创新创业事业全面发展。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协调创新力量,集聚创新资源,发展协同创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天津更需要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集聚社会创新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向制度创新求内涵发展,深化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围绕产业需求和科技进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然而,随着京津冀产业协同持续推进,天津的创新发展道路却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一)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天津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发展金融、物流、商贸、商务、科技、创意、旅游和会展八大重点产业,形成了生产性、生活性和新兴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發展新格局。

从近些年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来看,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中,天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经济中心城市应有的集聚资源和辐射周边的中心作用,其经济增长也开始更多依赖于服务业支撑。“十二五”以来,服务业比重明显增加,工业比重明显减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效果显著。然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天津服务经济占比58%,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发挥起来很可能遭遇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天津更应着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具有高创新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移动端消费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制造业的融合,提升天津经济的发展层次,实现天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进而在京津冀区域发挥大都市应有的中心作用。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与城市定位的对接

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如果没有雄厚的第三产业经济规模做基础,天津将很难在区域中发挥中心作用,因此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更应注重服务经济体系的建设问题。只有政府能够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给予较大政策支持,才能有更多的服务经济个体在天津落地、生根,推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从天津的城市定位来看,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基本可以对应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北方经济中心的原定位,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可以对应《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的国际港1城市。然而,天津城市定位的修订绝非简单的字面表达的调整,它更反映了服务经济在天津产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天津城市定位的调整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摆脱了对自身资源禀赋的依赖,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和现代服务业在天津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而实现这一最新定位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加速天津服务业与现有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产业价值链输出,积极投身雄安新区建设,分享政策红利,以开放、融合、共享的心态,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创新发展。

(三)需向京津冀区域拓展创新价值链

天津的创新发展模式应该深植于天津经济发展自身,既能够符合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深具自身特有的差异性优势,更能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创新友好的制度环境,推动天津创新浪潮,实现天津经济的创新驱动和整个京津冀的协调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特有的优势就在于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以及服务于制造业的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存在,围绕现有区域产业价值链,培育多主体融合的创新价值链。从早期的产学研协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创新主体的简单增加,更代表着创新思维的根本转变。自20世纪初期兴起的产学研协作,在创新发展方面更多着眼于供给驱动,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力量的叠加,实现创新资源的跨界流动,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鼓励创新,推进创新的策略目标,最终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四)产业发展中创新驱动的贡献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拥有最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的天津,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通过技术密集与创新密集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发展,推进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天津经济的创新驱动和需求拉动,引领天津经济的健康发展。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上。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信息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糅合发展同时改进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形成新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服务半径的扩大。人才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满足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带来的大量人才需求,为未来天津高质量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四、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体系

实现天津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起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围绕以下七大战略做好文章,推进天津产业发展体系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智能制造是现代服务经济与天津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

天津可以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突破口,围绕无人机、机器人、智能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等重点产品,开展协同攻关,打造先进制造研发的拳头产品,将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向两端拓展,提升天津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引入制造生产,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智能升级,打造高水平的智能创新平台,提升天津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技术能力。

(二)围绕市区的洋楼经济,推进制造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精密制造,极限制造和工业旅游

在天津市区小洋楼旅游资源中,引进“德国工业4.0”“极限制造”概念和瑞士手表精准生产工艺,聚集、建立和发展精细化制造业。筹建精密制造产业园区,并配备大型“精密制造会展中心”,对国内外实体经济成果和高端精密产品进行展示和交易,展现天津制造风范。实施“互联网产业组织创新”,以产品设计为主线,以产品质量优势为目标,以互联网为媒介,把具有不同比较优势企业的优势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造就高端产品实体生产线,创出新的更高水平的价值链。

(三)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针对制造业企业,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实现产融结合,健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制造强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发展符合制造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产品体系。依托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优势,推进互联网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防控金融风险。同时,依托产业价值链,由天津龙头制造業企业联合金融机构,组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资源。

(四)以规划中的津雄铁路与天津港作为两大支点,加速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天津自贸区口岸服务对京冀地区的辐射功能,推动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依托亚欧大陆桥连接功能,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对沿线国家及地区转口贸易服务功能。以跨境电商和冷链物流为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的主导方向,全力推进物联网建设,通过移动互联实现天津制造的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培育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天津制造的品牌特色,实现天津制造业的服务业改造。

(五)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的区域分布

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积极鼓励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总部集聚发展,鼓励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不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的模块化整合,提升民众生活性服务品质。同时,将就业层次偏低、技术附加值不高的商贸、物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城市周边扩散,实现生活性服务业总部管理与运营管理的分离化运营,打通生活性服务业的线上线下通道,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的共享发展与创新发展,在不增加城市负载力的情况下,提升人民生活的便捷程度,让市民分享城市发展的果实。

(六)加速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创新,推进公共服务的集聚发展

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力度,尝试建立天津服务业发展引导和扶持基金,综合运用资本金注人、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加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研发设计、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新兴服务业孵化器等方面的资金投人。在天津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资金,实施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在各种政府采购项目中,增加购买服务力度,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会议服务、信息管理、投资促进、检验检测等多种服务内容纳人政府采购范围。推进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制度化、规范化,为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撑。引导社会资金进人民办教育服务,监督规范民营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商业化休闲养老服务。以津味文化、海河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城市名片。

(七)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京津冀创新价值链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现了在区域乃至国际范围集聚和配置构建创新价值链的创新资源的战略视角,实现了在更为广阔的区域空间内的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的设立,实现了对政府的制度创新保驾护航,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行政管理思想的引领下,将极大地焕发天津众多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进一步深化不同性质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推进整个社会的创新浪潮。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天津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区域空间内,实现对于更为庞大的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最终打破原有的区域,或者行业的界限,实现不同行业创新资源的跨界协作,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天津产业发展与价值创造的核心驱动力,打破制造业对于当前产学研协作的桎梏,从更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着眼,通过实现多部门的创新资源的融合,引领区域产业价值链从加工、生产、制造等低端层次,沿着“微笑曲线”,向前端的研发服务、中端的商务服务、后端的营销服务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现有的创新价值链的有机一环,通过价值链的延伸与扩张,实现社会创新价值的不断提升。

五、借力雄安新区建设,推进天津创新发展

在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的过程中,更应该抓住和利用雄安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天津高端制造业优势,加强对于雄安新区的价值链输出,推进天津与雄安的三链互动和产业协同,紧密对接雄安新区建设的国之大计,将雄安新区的建设转化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建立起一种更为协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要培育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占据并统领具有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的本地产业价值链势在必行。在自身产业结构低下的今天,雄安新区绝不可能凭空创建出独立的高端产业价值链,而更应该尝试在政府创新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承接北京、天津的创新产业价值链的若干环节,嵌人更为高端的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并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引领自身的产业链升级,加速实现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转变,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安特色的新型创新产业价值链,从而实现自身经济的创新驱动。

在产业链的选择方面,通过服务外包,承接北京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运营与营销业务;通过价值链引领,承接天津滨海新区的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上游环节,为其提供原材料的试制、加工与研发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构建以雄安为核心的物联网体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然而单从支持雄安新区构建强大的、创新驱动的产业价值链而言,北京引以为傲的金融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产业结构低下,人才聚集不足的雄安而言,其对接难度极大,而且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在建立起强大的实体经济体系之后,金融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才能够充分发挥其经济引领作用。就建设雄安新区而言,真正需要被提上日程的,只能是引人具有更强大创新驱动力的高端制造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天津才能够为雄安新区早期的产业发展提供最需要的产业转移和经济支撑。

天津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借助国家建设雄安新区的东风,通过政策引导滨海新区的一些支柱性企业,将上下游的一些中间产品的制造,支持性服务的供应转至雄安新区,甚至可以选择到雄安新区设立分厂,从而把滨海新区的区域产业价值延展至雄安新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现其对于天津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对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雄安新区与天津建立起紧密的产业网络,从而支持雄安新区淘汰落后产业,创立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基础,同时也能够分享雄安新区建设的政策红利的优势,为天津的未来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回。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的崛起将在未来相当长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如果天津可以通过价值链输出的方式,帮助雄安建立起完全的新兴经济体系,天津就可以作为经济主体与雄安的创新发展牢牢锁定在一起,天津的创新发展就能够变为开发建设雄安的千年大计的一部分,从而得以分享雄安新区的众多政策红利,为天津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动力来源,也将为未来天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六、结语

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及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的创新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两大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天津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面推进经济转型,更加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对接大战略、融人大战略、服务大战略,进一步深化京津冀经济协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创新发展带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和共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得新.建设“五個现代化天津”指明未来发展新坐标【N】.天津日报,2017-09-25.

【2】刘书瀚,姜达洋,王文静.打造跨地区国家产业价值链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新模式【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C】.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2-29.

【3】孙丽文,李跃.京津冀一体化下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1-6.

【4】窦丽琛,程桂荣,陈晓永.京津冀区城创新资源整合的路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11):13-17.

【5】杨杰.构建京津冀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1):97-99.

【6】姜达洋.央企入驻并非雄安崛起的灵丹妙药【J】.群言,2017,(6):18-20.

作者:姜达洋 刘书瀚

政府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业论文 篇3: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目的是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0 引言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是对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又是将一种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1]。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机遇和挑战,而把握这些机遇和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就是深入贯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 创新理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在其影响深远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2],此后,创新领域的学者们不断的尝试从各个研究视角来剖析创新管理的内在规律以及创新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理论研究的地位也伴随创新战略的发展逐渐受到企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之一,是管理学界、公共管理学界与经济学界等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3]。同时,创新也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新常态经济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吸收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思想基础上,Freeman[4]注意到了外部制度环境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立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从国家层面来统筹和协调创新活动。Freeman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研究范围,强调创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国家调整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而von Hippel[5]则重点关注创新的民主化倾向问题,他注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体系正在迅猛发展,前瞻性地提出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形态。von Hippel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先进技术的大量涌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企业不应局限于寻求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应给予用户一定的工具,与用户一起设计和开发适合用户自己的产品,不论是细微的修改还是重大的创造,都可以由用户自己完成。Chesbrough[6]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强调大量不同类型主体的参与,以及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提倡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风险投资机构等主体合作来进行创新,借助这些外部的创新力量来加快企业自身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的效率、强化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内,许庆瑞[7]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也就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各种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这将有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 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就在于创新能力的竞争[8]。欧美等国家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日本和韩国也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因此,必须要把自主创新放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下,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融合发展,真正的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长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模仿创新和整合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企业和中国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随着中国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已经无法依靠引进吸收来促进企业成长,同时,企业也具备一定的实力来进行核心技术的探索。本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互联网,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9]。

中国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实施,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先进科技、经济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强大人力资源供给。在已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信息化条件进一步成熟,使得创新供给与需求的连接率急速提升,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也在迅速扩大,创意和创新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差异化、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户界面等全面竞争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波特式单一竞争策略。谷歌的产品是大爆炸式创新的经典范例。这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的突破性或破坏性创新[10]。因此,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将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重大挑战,也就是如何在知识经济、互联互通的新时代更好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产生更多的“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11]。

具体而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好的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更好的处理这些创新的关系和融合问题。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离不开中国对发展的执著坚持[12]。目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带动下的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也在快速发展。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也就是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理论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2)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13]。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建立有效分担创新风险的制度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激励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于高风险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完善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效互补的法治和政策环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科技创新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途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无法通过合作来获取,只有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和各地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改善创新的环境,积极的积累和放大创新资源。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过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较少,这与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因此,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行业。

(4)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文化创新缺乏系统性,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少对中国传统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同时,社会对文化创新的关心不足,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热情不够,且文化创新也没有很好的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有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顺利施行。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战略选择。而全面推进和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则是成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融合创新,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伟大胜利。

3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融合

理论创新是基础性的创新,是依据人类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答,是对社会新的发展规律的揭示和预见,是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其他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来源引导;制度创新属于保障性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属于决定性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出口,是其他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促进经济优化转型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支撑,是使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只有深入的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交互融合,才能够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才有利于中国从创新大国进入创新强国的行列。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理论创新,能够带来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理论创新的实践性、开放性本质也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现状,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引导作用,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2)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也就是以政府为主体,设计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创业、建设美丽中国的各项制度与体制机制。只有通过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活动才能够实现,才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深化商业活动的制度改革,优化公共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的制度保护,健全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流动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对创业的投资融资支持,完善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依据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制度需要依据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进行设定,也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促进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3)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主要路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创新成果商业化,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就必须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无法通过合作来获取,只有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锋中坚作用,必须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将中央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的创新重大工程方面由国有企业承担完成。从政策、组织、体制、法律等全方位巩固与发展持续创新,包括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设置,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置等,培育引进发展汇聚多学科、有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组建具有跨越、突破能力的创新团队。应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好跨组织或无边界的创新网络组织,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并以此来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需要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因此,中国必须鼓励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企业和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4)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关键,也是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又会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到制约或是促进作用。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有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宝贵的财富,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勇于开拓”等传统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关心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科技发展往往是引导文化创新的契机,科技创新对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文化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促进文化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文化创新对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4 结论与展望

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的追赶和超越,关键在于创新战略转型。首先就是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从创新政策制定和战略体系设定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促进企业的开放性创新,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首先,应当妥善的处理好技术引入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积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引入国际新技术成果的速度,充分利用全世界的创新资源,加快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程,并通过消化吸收对新技术进行创新整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正确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获取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取得技术优势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高校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探索,切实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其次,需要结合“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深入剖析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政策需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推进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创新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这是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

同时,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也是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应该深入优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公共资源配置向创新、创业倾斜,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并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建立和健全促进创新、创业的企业投融资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国家引导的有组织创新和企业自发的自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有组织创新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合理运用,在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积极组织推进国家重大基地建设和重大专项研究,集中资源进行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的一体化攻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国家资源调配、创新政策设计、重大科研项目协作、创新人才流动、科技创新成果整合等方面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整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必须给予企业自组织创新高度的重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和环境,设立众创空间等互联网时代促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的能动性,积极促进高科技“瞪羚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在全社会中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以创新带动创业,用创业促进创新,使创新贯穿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更好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入的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应密切关注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现状,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来指导中国具体的创新实践,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中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主要制度瓶颈和政策约束,结合科技创新实践,设计有利于创新的宏观投资体制、产业组织体制、现代科技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源动力。科技创新是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锋中坚作用,还应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切实提高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重要支撑,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劲, 郑刚. 创新管理(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34.

[3] 陈劲. 以创新理论研究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N]. 人民日报, 2014年7月11日07版.

[4]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Frances Pinter, London, 1987.

[5] Von Hippel E..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M]. Boston: MIT Press, 2005.

[6]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6.

[7] 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4.

[8] 任理轩. 坚持创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一[N].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18日07版.

[9] 陈劲. 创新驱动战略“十三五”路径[J]. 瞭望, 2015(37): 34-36.

[10]陈劲. 中国创新发展蓝皮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1]克里斯滕森. 创新者的窘境[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12]冯之浚,刘燕华,方新,穆荣平,张伟.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J]. 科研管理, 2015, 36(11): 1-10.

[13]陈劲. 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J]. 技术经济, 2015, 34(1): 1-4.

(责任编辑:姚 英)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HEN Jin,SUN Yonglei

(Economics Management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作者:陈劲 孙永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内地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