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做好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工作

2022-09-12

1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依然秉承“用学习成绩说话”的观念, 所以他们的专业课成绩比较突出。但是, 在现实的就业过程中, 单凭优异的文化课成绩不能作为顺利就业的充分条件, 还需要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就业方面所需要的其他素质。然而, 贫困生的心理承受力相对来讲比较脆弱, 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阻碍他们进行学习活动和能力锻炼。所以, 以就业为导向,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在这里, 有必要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下界定, 以方便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分为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异常心理, 包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精神症以及其他的精神障碍。正常心理分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

其中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可疑神经症。本文所讨论的贫困生心理问题, 仅限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自我认知的模糊

(1) 自我封闭。这是比较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受此不良认认知模式的左右, 不少人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上面临障碍。在公共场合往往会感觉到不自在, 不会积极主动的与别人交流, 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障碍, 难以敞开心扉。

(2) 自我否定。即我们常说的自卑。自卑往往与自闭联系在一起。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匮乏, 往往会使他们不自觉的把这种劣势泛化到其他方面, 会认为自己在精神上亦不如他人富有,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 自我夸大。也有一部分贫困生由于特殊原因, 养成了争强好胜的心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傲。盲目放大某一方面的优势, 目的是为了掩饰自身的贫困现状。把目标确定的过高, 甚至脱离实际, 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样的就业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 实现起来遥遥无期。

1.2 不良情绪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或者起伏情绪的影响下, 很容易对心理的健康产生影响。

(1) 焦虑。这种不良情绪是基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前途的茫然, 从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比如害怕、担忧和惶惶不安。

(2) 抑郁。常以低落的情绪为主要特征, 伴有注意力不集中、乏力、体重速减等躯体症状。不过在这里要注意区分抑郁和抑郁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2 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1) 客观因素。高校中的贫困生多是来自偏远山区和城市低保家庭。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 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信息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使贫困生的心理耐受性变差。

(2) 主观因素。这里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贫困生的心里耐受性。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塑造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也就是性格。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贫困生由于从小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性格倾向于内向, 不与外人交流。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 圈子很窄, 很多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在就业的巨大压力面前, 心理的调试能力往往出现危机。

(3)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以及校园的秩序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 思想教育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人能否合理的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是他有效调整内心主客观冲突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宣传媒体、主题班会等方式, 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处理好“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 鼓励他们抛却“贫困”观念, 自立自强,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就业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这是比较专业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解决好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做好促进贫困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贫困生面临更为巨大的就业压力, 往往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 或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针对大四的贫困毕业生群体,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这更应该加强关注,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疏导。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 多鼓励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同时给与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 让他们树立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3) 引导贫困生构建正确的认知系统, 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同样的事物, 不同的人有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也就有各种情绪。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模式, 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绪。这在心理学上叫ABC理论。A代表事件, B代表人的观念和看法, C代表结果。通过改变B, 可以改变结果。积极引导贫困生, 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 合理的看待一切压力和挫折,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4) 非专业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就业阶段, 充分发挥家人、朋友、亲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 在物质和精神上给贫困生一定的援助, 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在这个时候, 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显的尤为重要。

当前, 全球经济形式开始好转, 但是对于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而言, 他们面临的就业形式仍然不容乐观, 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投入到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行列中来, 一刻都不能松懈。只有不断探索, 善于总结, 才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 由于种种原因, 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亚健康状态。以就业为目标,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 对于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深层挖掘就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种种根源, 并着力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贫困,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88.

[2] 冯薇.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教育[J].云南教育, 2002.

[3] 徐燕刚.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初探[J].教学研究, 2007 (4) .

[4] 康钊.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4)

[5] 苏丽娜.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巫山县蚕桑生产浅析下一篇:论职业院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