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联系的城市经济论文提纲

2022-10-07

论文题目: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网络特征研究

摘要: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对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产业空间联系强度、产业空间联系方向以及产业空间联系网络结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整体较高,但内部差异显著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空间联系强度来看,两地级市之间联系强度均值为62791,城市群的325个区间里有60.31%高于平均联系强度,说明城市群内部的联系总体水平较高。在这325个关联区间里,处在第一等级的区间只有2个,处在第二等级的区间有13个,处于第三等级的有区间有71个,处在第四等级的数量最多,有239个。苏州-无锡的产业联系强度最高为865191,舟山-池州产业联系强度最低,为5239,最高的为最低的165倍,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强度差距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以无锡为中心,向边缘减弱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联系边缘的区间有12个,这些区间的联系强度远远低于城市群联系强度的平均值62791,边缘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偏低,加强边缘城市的产业联系是首要任务。处在城市群边缘的地级市的联系强度等级总体较低,处于产业联系强度的低强度值的区域距离产业联系中心的距离较远,与距离呈负相关。尽管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的联系强度偏低,但是在城市群内部不同的地级市存在有最大强度与次一级强度的产业联系之分。主要的联系方向以无锡市为核心向外辐射,与无锡市联系强度高的地区在东面密度较高,而西面则呈现低密度特征。(3)行政壁垒仍是影响城市群产业联系的重要因素从省份来看,上海市的主要联系方向为紧邻的江苏省,江苏省的南部苏南地区与上海相邻,是上海进行产业转型的重要后备力量,并且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足以实现与上海市的有效产业联系。江苏省部分的9个地级市中,有6个地级市的最大强度与次一级强度的城市仍然为江苏省内城市,只有南京市的最大强度城市为安徽省内城市;苏州市、南通市的次一级强度城市为上海市。这说明江苏省的产业主要联系方向仍然以自己本省为主,大部分没有突破省界限制。浙江省8个地级市的最大强度与次一级强度的分布较为平均,产业联系向北发展。(4)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有明显高值区、低值区和“凹陷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联系总强度整体呈现“Z”字形,表现为以无锡市为核心向周围削减的趋势,并且还表现出以下特征:距离无锡市较近的地级市,产业联系总强度表现出无锡市以东、以西的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高于以北、以南的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距离无锡市较远的南通市、扬州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的产业联系总强度高于与无锡市相邻的泰州市、宣城市、湖州市。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社会网络分析;产业联系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长三角城市群的迅速发展

1.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

1.1.3 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2 全部均衡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括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区位商法

3.3.3 投入产出法

3.3.4 重力模型法

3.3.5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特征

4.1 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4.2 长三角产业发展情况

4.2.1 长三角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4.2.2 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4.3 细分产业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

5.1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的强度特征

5.1.1 矩阵分析

5.1.2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的空间联系强度分析

5.2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地空间联系网络特征

5.2.1 产业空间联系网络分析

5.2.2 中心性分析

5.3 产业空间联系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