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与情节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题材与情节范文

情节与问题

卜天真与恨无邪是一起从小到大的玩伴,感情很铁是没的说的,可是他两个的性格却是天壤之差。卜天真可以说打小就是一个药罐子,时常生病,因此卜天真身体瘦弱、爱安静的待着,但是其成绩却是一级棒。恨无邪却是一个话痨,整天都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尤其爱跟在卜天真身边。恨无邪平时开朗活泼、爱运动,身体也比较壮实,但成绩就一般了。这两个在旁人眼中完全异类的两种人却很是要好,在高考这个关系人一生的大考中,卜天真顺利地升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恨无邪虽然平时满口说对高考完全不在乎,但高考结果出来后,他却沉默了。卜天真知道恨无邪内心的痛苦,所以高考后卜天真说了最多的话,那晚他两个一宿未眠,恨无邪也不久也恢复往日的活跃。不久后,他两个一个出外打工,一个踏上了求学深造的征程,就这样他两个在不同的城市继续各自人生的梦想。卜天

一年多后,恨无邪工作也有了一些富余,便打算去看一下很久没见的朋友卜天真。于是恨无邪在一个假期在没有通知卜天真的情况下出发去了卜天真的学校,当恨无邪到了后,一下公交车,就老远看到了卜天真,正当他想要上前打招呼时,却看到几个人对卜天真百般戏弄,极尽侮辱之态。恨无邪很是气愤,便马上跑过去制止。那几个人也识趣的走开了,当他询问是怎么回事时,卜天真只是低着头什么也不说,恨无邪知道这个从小无话不谈的玩伴肯定受了不少委屈,便不再询问了,转而笑着说:“怎么!朋友大老远来,也不请我去你那看看?”

卜天真这才回过神说:“怎么会啊,这边请。”卜天真带领着恨无邪很快到了宿舍,恨无邪为了了解卜天真的近况,便说:“天真,大热天的我渴了,你去帮我买瓶饮料吧,我喜欢喝什么你还没忘吧。”卜天真答道:“当然,我去了,很快回来。”卜天真走后,恨无邪便与天真的室友攀谈起来,很快恨无邪便了解到这一年多来卜天真一直被一个富家子吴能欺负。于是恨无邪便在心里计划着自己的报复行动,正在这时卜天真走了进来:“聊什么呢?”恨无邪后头答道:“没什么啊,就是随便聊聊,我爱说话,你又不是不知道。”卜天真:“呵呵,话说回来,这一次你能呆多久,也好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恨无邪:“应该不长,这不是假期嘛,假期完了我就得去上班了。这几天我在外面住旅馆,没事你去找我。”卜天真:“当然了。”他们说了很多话,很晚恨无邪才回自己的旅店。第二天,恨无邪推掉了卜天真接风宴。一直跟踪吴能,并且从侧面了解无能的作息习惯。恨无邪大体掌握无能的情况后,便在假期最后一天的头晚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并销毁了证据。在假期最后一天恨无邪与卜天真愉快的告别。当卜天真刚回到学校便被一个传言震惊了——一直欺负他的吴能昨晚死了。卜天真心头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会与恨无邪有关吧”,于是卜天真马上拨通了恨无邪的电话质问:“吴能的死与你有关吧!”恨无邪:“你知道了啊,谁让他总欺辱你的。”卜天真:“这样你会坐牢的。”恨无邪:“没事,我做的很干净,只要你别承认就行。”恨无邪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卜天真。卜天真又与恨无邪串好当天的活动。

在警方的排查与走访下初步定了几个嫌疑人,卜天真与恨无邪也被一起叫去问话。审讯的警官知名警探天恢,卜天真和恨无邪与天恢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拉锯战,最终会鹿死谁手呢?

人物:警探——天恢、罪犯——卜天真、恨无邪 问题:

1、案发时间你在干什么?

真解:卜天真在学习,恨无邪在作案。

假解:A卜天真和恨无邪在通电话;B. 卜天真和恨无邪在外面逛;

2、你认识吴能吗?

真解:卜天真和恨无邪都认识。

假解:A. 卜天真认识、恨无邪不认识;B、卜天真认识、恨无邪听说过;

3、你有见过吴能吗?

真解:卜天真见过,恨无邪见过几次。

假解:A. 卜天真见过,恨无邪没见过;B. 卜天真见过,恨无邪见过一次

第二篇:“约拿情节”与”平庸之谬”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作者:成垠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过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也都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小声地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那么,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现象,历史学家弗兰克·曼纽尔曾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将其称为“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马斯洛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在1966年11月写过一篇题为《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的文章,来论述人类的这种普遍心理现象。这篇文章现在被收在《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一书中。

我们都知道,“约拿”是《旧约》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是亚米太的儿子,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且一直非常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耶和华终于交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以神的旨意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然而,对于约拿来说,这是一件令他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事情,因为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所以,他因为仇恨而不愿意遵从和成就神的旨意。于是,虔诚、仇恨和矛盾的约拿抗拒了这个任务,他乘船逃跑了,并且不断躲避着他所信仰的神,但他逃无可逃。神的力量在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约拿在鱼腹中呆了三天三夜,然后,神吩咐大鱼将他吐在了旱地上。神给了约拿第二次机会,最后,约拿在神的召唤下,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去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而一旦理想成为现实,他又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所以,在此后,“约拿”这个词就被用来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我们能仔细想一想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一看周围人们的行为就非常清楚了。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对自己,另外一方面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其特点是:逃避成长,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其特点是:嫉妒别人的优秀和成功、幸灾乐祸于别人的不幸。 人类的心理是复杂而奇怪的:我们渴望成功,但当面临成功时却总伴随着心理迷茫;我们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对杰出的人物感到敬佩,但总是伴随着一丝敌意;我们尊重取得成功的人,但面对成功者又会感到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状态,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状态。简单地说,这些表现,就是对成长的恐惧—既畏惧自身的成功又畏惧别人的成功。

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存在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因素。“大多数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性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成长的渴望、对于提高自我并且实现自我的冲动、对于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这一点现在也已经为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也总是感到他们自己并没有实现自我,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内心愿望。这是什么原因呢?马斯洛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人们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不足,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中本身同时存在着对成功的追求冲动和阻碍其表达的防御因素这两项”(《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

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对约拿情结进行一定的解释。弗洛伊德曾以当时的物理学为模式,提出了心理动力学,即冲动本身和阻碍其表达的防御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动力因素或条件是构成精神分析的决定因素。所谓动力学概念,简单地说是“力”(Force)或“能力”(Energy)的相互作用概念,就是把人的精神活动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既然冲动与阻碍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人类对于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时,也就有必要分析那些阻碍人们成长的因素,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的心理活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于成长的畏惧以及成长中断甚至倒退的现象,为此,他专门提出了“固着”和“倒退”等心理学术语。但同时马斯洛也认为,过去心理学的研究分析并不能够解决人类成长领域中的所有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马斯洛认为,人们存在着一种“健康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压制自己危险的、可怕的、可憎的冲动,也常常压制美好而崇高的冲动”(《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决定行动,而人们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出于安全的需要,会把自己真实的个性特点隐藏起来,而迎合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这些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有可能是崇高和美好的,也有可能是恶劣和丑陋的。比如: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同情心为廉价盲目、视善良为懦弱等,为了表现“男子”气概,英语中的cool也因此成了显示“有派”和“时尚”的赞美之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显示出人类美好、和谐、崇高情感的东西,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当代人们不自觉的情感禁忌。并且,即使是对于看似美好品德的追求,也有可能出现不是很好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中,谦虚通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种美德,所以,大家都喜欢“低调”的言论和行动,而讨厌甚至敌视喜欢“高调”行事的人。而人们的本性又都有追求成长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内心冲动,在此冲动的作用下,人们为了自己的目标或理想而努力奋斗,人们都希望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希望得到认可;但长期的生活实践告诉他们,张扬的个性和行动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大多数人总要像变色龙一样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防冒犯别人和遭到众人的敌视。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压抑的情绪长期折磨着人们,无法宣泄,尤其是对于人类社会中优秀的个体而言。马斯洛认为,神经症患者就极有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面对这种由于内在本性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心理矛盾,实际上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对强大的和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妥协,他们变得温顺、服从、谦恭、缺乏质疑和进取精神,因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失去了“棱角”,如此做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平庸。当然,还有少数人会勇敢面对这样的冲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妥协,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梦想,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取得成功,成为杰出人物。在这两种情况下,因为成长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方式不同,能够达到的状态也不同:妥协的人是在恐惧、紧张情绪的伴随下,以谦恭、温顺的表面形象为掩护来成长,所以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不健康和不快乐的,并且也是不能够发挥自身潜能的,马斯洛将他们称为“萎缩的个体”。勇敢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有效解决冲动与阻碍之间的关系,达到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状态,因此,他们的成长是正常和快乐的,取得的可能状态也就会更高一些,他们则是“奔放的个体”。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自我实现—在人类世界中,多数人的平庸是环境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心的成长障碍没有得到克服。 英国著名作家柯林·威尔逊(Colin Wilson ,1922—)曾在《人的境界》一书中提到,“平庸之谬”削弱了现代文学。马斯洛觉得这一观点与他的“约拿情结”很相似。

笔者认为,无论是“约拿情结”还是“平庸之谬”的出现都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所一直崇尚的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规范。“中庸”一词由孔子首先提出,《论语·雍也》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人的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即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虽然,一直以来对于“中庸之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中庸之道”对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影响就是中规中矩、缺乏质疑、缺乏创新,人们习惯于服从权威,遵循规矩,不敢“出头”,不能自由选择和发挥,整个民族所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因循守旧、缺乏活力与激情,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出头的椽子先烂”,“平淡是福”,“难得糊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等。这种影响是如此深刻,如此彻底,渗透到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已经习惯,以至于自己不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 “约拿情结”这一成长的障碍,发挥自身潜力和更好的成长呢?马斯洛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和深入的回答。萎缩的个体和奔放的个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简单来看就是恐惧与勇气之间的差异”(《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也许,克服“约拿情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但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浑浑噩噩,清楚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勇敢面对冲突和矛盾,相信自己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马斯洛的研究,不仅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他关于人类普遍心理现象——“约拿情结”的论述,将人的自我实现这一管理问题从表面的关注引入到更深的研究层次,即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自我实现?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障碍?管理者如何才能促使员工自我实现?现代管理思想认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发展和成熟。马斯洛对于约拿情结的研究,无疑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教学方法初探(范文模版)

让历史之花开在学生心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教学方法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课中出现了“历史题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品德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储备量少,上课底气不足,课上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整合与利用;加上品德教师大多是兼职的,平时繁杂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也不能用心走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果导致教师往往机械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历史题材”的课就容易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式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而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学生的心田呢?

一、研究教材找生活,拉近历史学习的距离

“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内容由于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远,缺乏“生活味”,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材,抓住切入生活的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1.联系身边生活,寻找历史。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实的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实就是历史的延续,从而萌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教学《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时,可让学生请家乡的一些老人,当时历史的见证者讲一讲日军的残暴罪行;看一看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通过这一系列身边的历史资源,使学生建构起活着的社会记忆,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给予学生历史的真实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

2.对接现实生活,挖掘历史。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对接的机缘,从而为学生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

如教学《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热点新闻”追踪讨论会。如中国劳工向日索赔的案例、齐齐哈尔遗毒事件、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等,在对这些新闻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危害。通过对接现实,让学生感到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3.立足生活经验,感受历史。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感受历史,就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外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长城,并让亲自去过长城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照片,介绍亲眼看到的

长城,接着教师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录像。在同学们的亲身介绍下,影像资料的感染下,学生的认识得到了丰满,切实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还有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长城每块城砖的重量是15千克,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搬砖头或者重物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在古代,在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之上,劳动人民竟然能修筑万里长城,真是个奇迹。这样,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趣味盎然开活动,调动历史学习的兴趣

历史本身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的兴趣就不高,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再过于单一的话,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提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兴趣。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民族的自豪感,教师设计了说长城——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或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城;赞长城——读一读文人墨客对长城的赞美;利用“登长城”比赛的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长城图,并在“长城”上由低到高设计若干个站点,每个小组准备一面小红旗并将其插在“长城”的最低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哪个小组交流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唱出一首赞美长城的歌、颂出一首诗或一首童谣、说出一个关于长城的故事,这个小组的小红旗就向前进一步,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长城顶端。比赛活动的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感。

三、走进内容学能力,教会历史学习的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了不少与“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内容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品德课中历史内容的学习,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走近历史,认知历史,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实际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重点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学生搜集了有关长城、四大发明和古代中国各方面成就相关的大量资料,我们便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时,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所搜集的资料是有限的,可以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之间实现资料的共享;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料和使用资料,可以把相同主题的资料编辑成册;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成就后,教师询问学生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解决困惑的能力……教师时刻培养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传授历史知识。

四、拨动心弦引情感,升华历史学习的认识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世界,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世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入境动情,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努力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

1.创设教学情境,催化情感生成。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一段感人的历史录像等,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效果。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列强们的无耻行为,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情感,学生感受到了“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拓展教学内容,激发情感波澜。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历史内容,大多是以图片的形式、简短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而且历史知识之间没有一定的序列性,教材中一般是提取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从课堂以外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有效地拓展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并不局限于课本上呈现的我国古代的伟大成就,而是让学生回顾了中国近现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杂交水稻、两弹升空、神州号升空、奥运会开幕式、国庆大阅兵、世博会的召开等等,这样有效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国力的增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的情感。

3.抓住教学典型,推动情感升华。

《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历史题材内容是繁多的,知识是浩瀚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一一地向学生讲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注重抓住一些典型的历史知识,以点带面,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站在长城上》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当一位同学讲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时,教师抓住这一典型故事,问学生:难道死在长城脚下的只有范喜良一人吗?这累累的白骨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革课堂,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让历史之花开在学生心田,让祖国灿烂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德育新论》 鲁洁等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德育》王清平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东教育》 陈为友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难易程度:★)

【考点2011】

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11年河南)《漓江情韵》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2011年 大连)《回家去问妈妈》

【考点讲析】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注意: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测试】

一、2011广东茂明市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老师上阅读课,给学生讲岳飞的故事;学生报告发现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位听课的小女孩,王老师劝走了窗外听课的小女孩;学生对岳飞可以被破格读书,而窗外的女生不允许走进教室学习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走向校长办公室,向校长报告和交涉。

2.语言、动作描写(答“神态”也行);王老师是一位专心教学、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通情达理),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或正直、有良知)的老师。

3.一是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和特定环境;一位小女孩站在窗外听课;二是“窗外”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被拒绝在教室的窗外,指出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4.答案要点:结尾处写到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结尾句向人揭示,像王老师一样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提升了文章主题(或: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

本结尾句是小说的结局,该结尾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或:造成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同时,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与前文“岳飞可以破格入学读书”的伏笔作了呼应,前后照应,这样,全文结构更为完整和严谨。

二、2011 黑龙江绥(suí)化市

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 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束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1)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2)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3)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4)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5)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选自新浪网纳兰泽芸博客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2.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2分)

4.从本文中,你悟到什么有益的人生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2.心理描写。起到了突出人物优秀品质(精神)的作用。

3.示例:工作认真负责,尊老爱幼,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等。

4.示例一:在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

示例二:人生短暂,一个人能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壮举,乃人生一大幸事!

示例三:陈乐平的事迹,能唤醒埋藏在心底的责任与大爱。

示例四: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考验,有的是幸运,有的却是灾难,我们应该像陈乐平一样,笑对生死,灵魂永恒。

(读后感:本文是有问题的:不真实!开车还能有这么多想法(3——5段)?)

三、2011年 三明市

轻 放

(安吉)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 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 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 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2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1)

(2)

(3)

2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4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

处;批注:

(2)我选

处;批注:

23. 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参考答案:

1.(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示例:A处: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B处: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开脱。C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D处: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 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3.(1)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2)比喻或对比;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4.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第五篇:作文题材思考

1 自己紹介 2私の住んでいる町 3私の両親 4日本語の勉強5日記 6私の趣味 7私の大学生活 8私の夢 9私の好きな動物 10誕生日 11私の友達 12友達への手紙 13私の一日 14なぞ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か 15高校の恩師への手紙 16私の尊敬する人 17運動 18映画 1私が住んでいる部屋 2私の国の季節 3 アルバイト 4病気 5ストア 6私の家族 7日本語の授業 8娯楽 9私の一週間 10私の国の教育 11増える突然死

通过对十年考试作文话题的细致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凡是大型英语社会类考试,比如考研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它们的作文话题均是对社会广泛人群产生指导意义和启迪思考的题目。

更有意思的是,

五、六年前流行和考试题目考过的话题,时至今日仍然是社会的焦点、热点话题。比如“关于春晚”“环保、健康、理想的校园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我们发现,四六级考试作文话题相较与考研话题,它跟大学生朋友细节的生活环境、正确人生理念关系和时尚环保生活方式更加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以看出,相比较四六级的作文话题,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试卷作文部分的话题具有更深远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近几年,环保、文化、网络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关系的影响一直是现实社会和考试中的我们熟悉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平时休息之余可以有意识的梳理一下给你深刻印象的热点有哪些?时间不需要很多,走路、吃饭、睡前等等都可以,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主流的媒体杂志报刊启发一下自己的想法,因为越临近考试,你头脑中储备的“内容”资料应该再多一些、丰富一些、并且有条理性。这样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就能够避免既似曾相识又无话可说的窘况发生。

下图为大家细致总结2011至2002研究生考试(以及四六级考试)真题作文部分的话题,供大家参考,不妨自己都来预测一下2012考研作文话题吧!

考试/ 考研 六级 四级

短文写作:旅程之“余”(环保2011.12 成功的途径 2011.12 没有坚定的意志

2011 意识薄弱,呼吁) 应用文写作:2011.06 证书考试热潮

信件(推荐影片与理由)

短文:文化“火锅”,既美味又2010.12 我对大学排名的2010.12 父母应该如何帮

2010 营养 应用文:通知(招募大会志看法 2010.06 应该足够重助孩子独立 2010.06 应

愿者) 视中文学习 该重视英文拼写 不会成功 2011.06 网购

短文:网络的“近”与“远” 应2009.12 家长是否应该送2009.12 建设“绿色”校

用文: 信件(给报社主编,反映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班 园 2009.06 评价博物馆

2009

白色污染问题) 2009.06 名字或名称是否免费开放

重要

短文:你一条腿,我一条腿;你2008.12 怎样提高大学生2008.12 限制使用一次性

2008 我一起,走南闯北 应用文:信件的心理健康 2008.06 电子塑料袋 2008.06 娱乐活

(给房东,道歉并提出建议) 图书会取代传统图书吗 动

短文:自信的重要性 应用文:信2007.12 数字化时代 2007.12 选择选修课

2007 件(给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 2007.06 做好事时应该期2007.06 欢迎加入我们的

待得到回报吗 俱乐部

短文:偶像崇拜 应用文:信件(给2006.12 阅读经典书籍的2006.12 关于春节联欢晚

2006 希望工程,认捐资助孩子愿望) 重要性 2006.06 人们选择会 2006.06 关于学生自

出境游的原因和影响

短文:孝顺老人问题 应用文:信

2005

件(给老板,辞去工作)

2004

2003 短文:终点又是新起点 短文:温室花朵经不起风雨选任课教师

短文:文化——民族的,也是世

2002

界的

2012考研作文预测及范文

个人(个体)体人与人(社会)

人与自然(实物)关系类

验类 关系类

小作文预测及英语作文话题

模板 预测

2012考研英语作文话题预测

团结就是力量 毅力与恒心

论贪婪 责任心

人生不能"悔

苦尽甘来

棋"

爱心捐赠 论自由

考学生,烤家

论时间

平均主义 论机遇

成功需要继续

量力而行

努力

论专注 合作才能双赢

不能被同一块

阳光与阴影

石头绊倒

2012考研英语作文范文

弘扬民族文化 大学生的压力

请假条 低碳与环保

招聘歧视 盲从与创新 失望 论选择 骄傲使人毁灭 从小事做起 论剽窃 跳槽 更新中,请关注! 北京私家车问题 面对人生与社会

醉酒驾车与安

网络的利与弊

全意识

大学生就业

科技与生活 节约资源 精品范文6篇 城市交通商业行贿

2012考研英语作文话题预测44篇 (2012.1.4日更新)

1、团结就是力量

2、毅力与恒心

3、招聘歧视

4、论贪婪

5、责任心

6、盲从与创新

7、苦尽甘来

8、人生不能"悔棋"

9、失望

10、爱心捐赠

11、论自由

12、论选择

13、论时间

14、考学生,烤家长

15、骄傲使人毁灭

16、平均主义

17、论机遇

18、从小事做起

19、成功需要继续努力 20、量力而行

21、论剽窃

22、论专注

23、合作才能双赢

24、跳槽

25、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26、阳光与阴影

27、奉献体现人生价值

28、认识自我

29、失败是成功之母 30、拔苗助长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2、论批评

33、论读书

34、网络语言(代沟)

35、适时放弃

36、人与环境

37、论传统保护

38、论信仰

39、老当益壮

40、论雄心

41、放手去爱

42、繁荣的旅游经济

43、中国人的寿命与健康状况

44、群众的饮食结构变化

一、文章结构用词表达

1.分点一:分层论证

这一段主要说理,在分论点里可以加一些小的例子细节,重点是要用一些精华句子!

2.分点二:举例论证

一句话总结例子:作为结论,强调句/倒装句/表利弊的句型/反面论证如果没有会怎样。

3.让步段:

(经典正反对比结构)

4.结尾段:

5.改写题目

二、语言结构用词表达

1.基本句型

A.因果

B.条件

C.让步

2.经典句型

A.倒装

B.强调

3.经典中的经典

A.排比

三、作文中的部分新颖表达及部分垃圾词汇的替代

A.认为(尽量避免的表达,以下例句同,不再重复说明

1. 别人认为:2.我认为:

B.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C举例

D迷恋,喜欢,上瘾(少用具体多用抽象)

E数据引用

F正反论证

G然而(引出事物的反面)

H利弊及其影响

我们国家(中国)如今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是克服城乡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许多人谈论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集中在缺乏足够的居住空间。

也许当今困扰国家的最危险的现象是遍布各级政府的官员****。

通货膨胀又是一个我们必须学会面对的痛苦的新情况。

城区的迅速扩大在很多情况下侵占了宝贵的可耕地,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 农业为代价。政府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不必要的工程被终止。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近年来,艾滋病蔓延的幅度进一步扩大,一项新的研究预测,到2005年,世界上有超过三千

万人将感染这一可怕的疾病。

与残疾人一起工作使一个人不得不对他们坚持不懈的渴望印象深刻。

也许现在是应该重新考虑大学为是智力的保证这种想法的时候了。

历史上,人口过剩的问题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加突出。

也许没有问题比安乐死和人工流产更有争议性,它们都涉及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财富不是幸福的惟一先决条件。

尽管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是在保证进步成果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写道: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人类自身!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现状应该促使我们对我们未来的生存进行思索了。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说过:责任止于此!(意为勿再把责任往别处推,这是杜鲁门办公室桌上的座右铭)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对自己的行动承担完全责任的世界领袖的肯定。 过去,人们习惯完全依靠政府。以前盛行所谓的铁饭碗,但今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大家庭曾经被看做是一种福气。然而,今天,情况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意识到家庭成员越少越好。

许多年前,中国大街上的人都穿一样的灰褐色衣服。然而,今天的情况大不一样了,街上满是一个个身穿色彩艳丽的时髦衣服的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人们行为的多年观察使我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庸和成功的主要区别仅仅在于相关的个人。成功的个人不断寻求进步,而他们比较懒惰的同时代人仅仅满足于现状。

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舆论发生了剧变,人们表现出更开放的思想以及决定他们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习日志五范文下一篇:童话剧展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