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化基础课管理论文

2022-04-2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职文化基础课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分析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的“惰性”表现及其成因,提出克服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课的教学督导,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并引领基础课教师自主发展。

中职文化基础课管理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开展基础文化课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 当前中职文化课教学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文化课教研教改推行艰难,要从转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重视文化课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文化课课堂教育模式等方面推动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基础文化课 教学策略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教学目标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在重视中职学校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相对忽略中职文化教育。中职文化课教学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文化课教研教改推行艰难。

结合中职特点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是当前中职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要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文化课普遍没有兴趣。

从我校学生生源来看,9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高才来读中职学校,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年龄小,想外出打工家长不同意,迫于家长的要求才到职校读书。

由于以上原因,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没有达到一名合格中学生应有的水平,有的学生连复杂一点的加减法都计算不清楚,学习普通话时,常用的汉字有大半不认识,拼音不会拼,不会写。他们对文化基础课听不懂、听不进,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学生一上文化课就睡倒一大片,要不就偷偷玩手机、讲话,等等。

(二)课堂教学无效,教师对教学丧失信心。

我校文化课教师均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有90%是来自普教系列的中学,在原学校承担语、数、英等文化课程,教学多年,经验丰富。来到职业学校后,对浅显易懂的中职文化教材,教师还是很容易驾驭的。但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中职生,教师仍沿用普教时的教学方法就会起到反作用。不少曾经的中学骨干教师反映,来到职业学校后感觉自己不会教书了。辛辛苦苦地备一堂课,结果上课时学生根本不听,教学无法互动。学习要求严格了,学生就逃学,有的还流失。教师慢慢丧失了对教学的信心,教学态度开始松懈,课堂质量放松了要求。

(三)校园内外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教学内部环境来看,中职学校在校训和办校理念上都是以培养技能为目标,重视的是专业技能课程,各类评比竞赛也以技能为主。这种导向必然让学校及教师重技能而轻文化。

从教学外部环境看,社会评价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作为重要评判依据。为了提高声誉,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自然要向专业技能课程倾斜。家长对文化课不重视,有的家长只要求学生学一技之长,不在乎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有的家长只要求学校约束住学生,等成年后就任其发展。有的用工企业招收员工时只片面追求技术等级证书而不重视文化素养。这样的外部环境更导致基础文化课教育举步维艰。

二、中职学校开展基础文化课教学的策略

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呈现出的种种尴尬现状,正是我们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推动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认识,重新审视文化课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中职学校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課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课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我校就有服装专业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平面绘图能力弱,学习专业知识服装打版制图时感觉吃力。尽管老师加班教,学生努力学,但最后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辨析鉴赏能力,让学生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组织幼儿学习,开展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汽修专业学生同样需要借助语文提高理解力与应用能力,才能自如地处理专业业务。

必要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没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做铺垫,是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岗位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

(二)改革文化课课堂教育模式,重塑文化课教师的教学信心。

教育部针对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选定的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

文化课教学应在内容上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问题,提高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在服装班语文课上组织《项链》一课教学时,就结合专业实际,让学生品读课文后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设计借项链前、舞会中和十年后成为一个劳动妇女时的服装。通过学生喜欢的服装设计,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正确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

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有效的方法模式,教学过程多与学生互动,有效问答,多层次启发,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承担不同角色,同样以《项链》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成员是中心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是文字编辑,有的小组成员是服装设计者,在任务分配上要兼顾到学生的特长,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解决上课睡倒一大片,老师自说自话的问题,确保教学取得令人比较满意的成果。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引导,为基础文化课教师提供钻研及展示教学的平台。

在我校2014年参加的贵阳市各类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的143人次中,参加基础文化课教研活动或教师培训的仅为12人次,专业技能课教师培训或教研活动为78人次,中职学校管理类培训为53人次。从数据上看,基础文化课教师能够走出学校,开展教学交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的机会比专业技能教学的老师机会要少。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基础文化课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有交流、学习、评比、获奖的机会。

2016年贵阳市中职技能大赛中非服务类专业也可报名参加相应的英语技能比赛,极大地鼓舞了英语教学老师,让他们感觉到有获奖、评优、为职称评聘准备条件的机会。

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尝试让文化课教师参与到普教系列优课评比中,与普教系列同学科教师同台竞技,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能力增强和教学水平提升。

中职教育的文化课教学现状是艰难的,但只要我们统一思想,重新认识文化课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作用,树立教学信心,主动争取教学交流研讨平台,大胆创新实践,结合各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让文化知识成为中职生在专业技能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让人文素养成为涵养中职生职业品德的重要源泉。

作者:邓娟

中职文化基础课管理论文 篇2:

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分析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的“惰性”表现及其成因,提出克服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课的教学督导,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并引领基础课教师自主发展。

【关键词】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对策

近三年来,虽然广西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了“攻坚”等发展计划,但是广西中职教育仍很薄弱,与此同时中职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基础课教师。于是,一些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滋生了“惰性”心理。惰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隐蔽性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将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笔者试分析教师“惰性”表现及其成因,并探究其对策。

一、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的表现

(一)备课不充分。一直以来,基础课在中职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课教师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备课,对教材内容缺乏钻研,没有把本门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补充到教案中去,备课内容不更新,多年沿用同一教案,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

(二)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方式呆板、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课堂学习氛围沉闷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下,一节课提供给学生的有效信息量很少。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走上讲台,信口开河,用废话、套话、空话和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故事来充斥课堂。

(三)研究热情不浓。以2011、2012年广西中职教改立项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获批的328项教改项目中基础课仅54项,约为19.92%;在2012年获批的280项教改项目中基础课立项仅49项,约为17.5%。据此可隐约发现:基础课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够浓。

(四)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在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有不少基础课教师认为在中职学校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缺乏追求,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另据不完全了解,目前在各中职学校高级职称教师中,基础课教师数量甚少。

二、成因分析

(一)中职基础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中职生普遍认为,只要学习专业课,获得“一技之长”就达到目的,基础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对基础课存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比如数学内容抽象、枯燥,而中职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积极性;二是少数基础课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方法单一,缺少足够的教学吸引力;三是职教宣传有误导,不少中职学校基于招生需要,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四是一些学生片面理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教学一切为就业服务,只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就能充分实现就业,而基础课可学可不学。此外,中职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过于侧重专业课程,对基础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且在学时上随意删减,没有达到规定的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教学被动低效。

(二)中职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由于基础课在中职学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各中职学校更多的是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及专业实训教学问题,于是对基础课的教学监控也就相对淡漠,久而久之基础课教学就成了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比如,在日常教学质量检查中主要针对专业课,较少关注基础课;学校开展的公开课、示范课等赛课活动,也以专业课程为主,基础课涉及不多;学校的听课活动,教务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也常常先听专业课,较少深入基础课堂去听课指导。种种现象均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基础课教师普遍认为,他们在中职学校是不受重视的。

(三)中职基础课教师缺乏成就感。由于中职学校较重视专业课,于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时,更关注专业课教师,给予非常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而基础课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让相当一部分基础课教师感到自己不是学校的业务力量。由于学校对基础课教学质量监控的不到位,一些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动力,教师认为再怎么努力教好学生也不会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另外,不少中职生并不将基础课当回事,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感受不到教学的喜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可塑性,导致基础课教师缺乏成就感。

(四)中职基础课教师的自我追求不高。中职基础课教师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础课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缺乏动力,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教学工作上缺乏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课后缺乏反思,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缺乏思考,没有主动去了解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及进一步寻求解决的方法,缺乏有效的自我监控。此外,基础课教师对拓展自身的发展途径缺乏思考,轻视自身的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展。

三、对策分析

(一)重视文化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各中职学校重视文化基础课,毕竟它具有三个功能:满足国家对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需的基础。为此各中职学校,一是按照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提高对中职基础课的认识,始终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重视中职基础课教师,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学校的重要一员;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学好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加强基础课的教学督导。教学督导模式正被各高校和中职学校广泛采用,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创建职教品牌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了提高中职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基础课教学督导小组,成员由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德育课程的业务骨干教师组成,经常深入到课堂去进行教学业务督查和指导,检查教师有没有按要求进行备课和教学,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相关的督导记录,并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各基础教研组也应该借助教学督导组的督导情况,选定若干个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寻找解决策略,达到基础课教师集体成长的效果。

(三)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同时也承受着种种不幸福的压力,尤其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师的不幸福感显得更加突出,极易产生消极的惰性心理。为此,各中职学校有必要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一是同等对待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让基础课教师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加强对基础课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情感依存度,争取他们自发高效地搞好教学工作等。三是引导教师抛开“以分数论英雄”的错误观念,树立“与学生一同快乐成长”的理念,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过程。四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铺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自我成长中感受自我价值。

(四)引领基础课教师自主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各中职学校也应该重视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然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教师自主发展,毕竟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一要加强业务学习。文化课教师应该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进修和学习培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二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主动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三要加强教学反思。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对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总结经验,寻找不足,采取措施,不断改进教学。

作者:韦兰献 高晓兵

中职文化基础课管理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困境与路径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困境,结合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实践经验,提出可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利用教科研载体、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等路径促进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公共基础课 信息化教学 困境与路径

我国 2015 年 3 月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由“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创新和升级,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自律性较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的下滑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重点高中持续升温、中职生源的减少以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下滑。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招生困难、生源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在中职教师不断发出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声中,学校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源质量已经无法选择,生源数量决定学校的发展。也就是说,学校要想生存就必须招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因此招生工作必然地成为各中职学校的头等大事。为此招进来的学生如何教、如何管理、如何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大专院校继续学习,也就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共基础课作为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必修课程,易于被认为其弱于专业课程,或仅为专业课程服务。各中职学校为了办好专业,更多地将各项资金和精力投入专业发展,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减弱,甚至将公共基础课教学视为一些没有质量要求的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学生的终点,中职学生还可以继续接受大专、本科、研究学历等高层次的教育,使学生的终身教育意识得到提升。此外,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会发现,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哪怕他的技能方面差一些,也可以通过企业短期培训使其适应岗位需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一个员工如果综合素质差,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也难弥补其不足。因此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困境

(一)公共基础课教师对信息化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基本上都实现了教学的信息化,信息化校园建设也成为各中职学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大多中职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多集中在专业课程,造成公共基础课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较为肤浅,认为在网上查阅资料、上课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就是信息化教学。相当部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中未能真正做到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未能真正掌握学生线下线上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作业,未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内外教学中。由于对信息化教学存在认识上误区导致在教学中易于出现极端现象:比如,一部分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盲目运用信息化,错误地认为所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多媒体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备课辛苦,需要查阅大量信息资料,制作教学微课视频;忽略了中职学生自学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的情况 ,导致无法完成线下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未能达到学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教师逐渐产生倦怠感,学生也未能有效掌握知识。还有部分教师为了方便,在教学中把不适合信息化的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在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道路上,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一观点,但由于公共基础课长期处于学校弱势地位,教学效果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基础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较专业课少,参加信息化培训的机会也较少。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认为需要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指导,制约他们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另外每年都有各级各类信息化大赛,参赛的教师也多以专业课教師为主,公共基础课教师因为信息技术的缺失、参赛的内动力不足、对信息化教学的时间、经验缺乏等问题造成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不高,获奖率也较低。此外,部分教师主动学习不够,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不敢也不想迎难而上,甚至对信息化教学方式存在疑虑和抵触心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中老年教师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不足,未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他们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普遍停留在利用PPT和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处级阶段。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缺乏

2018 年,教育部科技司提出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该计划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显然,要落实这一目标,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是关键。调查显示,中职学校 90% 的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资金短缺,平台奇缺的局面。让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的学校非常少。学校现在广泛使用的“蓝墨云班”“微课”“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全网覆盖,但基本上能实现全网覆盖的中职学校较少。信息化资源的短缺也造成了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想法但难以实现的局面,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应用。

三、中职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提升路径

(一)创新培训模式

中职学校与中小学不同,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种类多样,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单一培训模式效果不够理想,应进行既有统一集体培训又要区别对待。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集中授课培训,对信息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普及,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充分认识和整体信息素养,为下一步自主学习和帮扶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校组织计算机教师、专业课信息化教学骨干与公共基础课教师一对一,形成结对帮扶,协助学习,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时,与信息技术骨干搭档,组建参赛团队,提高参赛的信心和作品获奖率。学校应积极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借助专业课程信息资源培训,鼓励基础课教师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逐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利用教科研载体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发现教科研竞赛和科研课题对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以及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校原公共基础课一直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和课题申报的面很小,即使参加比赛,因缺少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经验,参赛作品获奖率也较低。2016—2018 年,学校连续三年申报并获得立项信息化方面的课题。在课题的推动下,鼓励中青年教师搭档。信息技术骨干与教学丰富经验的基础课教师共同形成参赛团队。一方面提高了公共基础课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骨干的支持下,不仅提高了参赛的获奖率,而且在参赛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基础课教师信息化能力。基于科研课题和竞赛获奖的鼓励作用,公共基础课教师已经将原本仅限于专业课教学的“蓝墨云班课”等新型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中老年教师也逐渐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教学便利。以大赛为载体,以科研课题为内升动力,让公共基础课教师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获得信息化教学大赛优异成绩的同时,转化信息化实践教学成果,形成科研课题,使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幸福感。

(三)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设备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中职学校应加大对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保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如我校在 2018 年将原有教室的多媒体电脑统一置换一体机,并实现了校园全网覆盖。购置或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 APP,特别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软件。还可以联合其他中职学校,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积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利用新型通信设备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为师生服务。

中职公共基础课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新时代对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晓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

[2]刘显俊.基于“云班课”的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7(86)

[3]黄 芳.三维视域下“互联网+”中职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解读与提升策略[J].职教通讯,2017(21)

[4]王燕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基金項目】本文为 2018 年广西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美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GXZZJG2018A018)。

【作者简介】王艳梅(1984— ),安徽阜阳人,广西城市建设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编 卢建龙)

作者:王艳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论文下一篇:工程鲫池塘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