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根据高校创业教育实践,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问题,总结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性、差异化、模块化、实践化原则和单一课程模型、层次模型、类别模型和结构模型等课程体系构建模型,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 篇1: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各大院校就业的重大问题。通过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校开展仅有几年,不仅在发展阶段上远远落后于其他院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效果,以及学院和社会的支持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提高之处。因此,理清目前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并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响应国家政策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社会需求

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更需要我们来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来增加各企业的实力。显然,这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活动中。鼓励创业,鼓励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这也是世界各国解决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3.就业形势

高等学校培养的未来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应届毕业生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各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渠道,也是创造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长久的开展下去。

二、当前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创业就业管理和教育人员和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人员对大学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不仅如此,不少教育人员对于创业教育本身的内涵也缺乏深刻的认知。目前,学院的创业活动只要依靠创业讲座、创业设计比赛等,却忽视了对创业者个性与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的理想主要还是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业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选择。然而,在对创业的认识方面,学生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会自己如何办企业、怎样当老板”,教师仅将创业教育当做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教师培训不足,基本由系部辅导员担任。虽然学院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班,但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仍是制约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往年以一门课形势开展,近几年已将创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合并,创业教育课程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且课时相对于往年而言要少得多。

3.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教育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形式也讲究灵活多样,应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现实模拟教学等,力求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目前,我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给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环境与空间太狭小。

4.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的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不是一项“封闭工程”。除创业教育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外,还需要获得学院、领导的支持,要形成以教育为主体、以实践为保障。然而,我院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从教育现状、领导的支持以及学院政策环境等方面来看,都非常不利。从学院创业教育现状来看,目前我院在教育成果的激励导向基本没有向创业教育倾斜,教师缺乏教学和科研的动力,学生缺少理论和实践的合力。从学院政策环境来看,我院传统教育、管理理念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与独立思维,使其在遵守规矩中渐渐减弱了创业的想法和激情。从领导支持来看,虽然我院为大学生创业孵化教育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并且也成功孵化了一些创业典型,但在支持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和为创业者构建创业融资平台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无论是学院领导、创业教育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理念,这是推动我院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对学院领导而言,应该从国家发展大局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教学计划安排与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真正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院教育发展之中。对教师而言,要主動学习、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二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既融入丰富的案例,又贯穿最新的创业理念与规律。对于学生而言,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形式的灵活,内容主要来源于实践,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大纲和参考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创新教育方法,随时积累、充实、更新创业教育的案例。要想成功地培育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否则就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学院应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创业教育专家、成功创业者、法律专家、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等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动态化、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学校管理方面,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创业教育师资的管理、考评和奖惩等工作。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构建分类别的创业教育新体制,针对不同的学员群体开展差别化创业教育。1)分年级开展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使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2)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应考虑专业的这种差异性,由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面对的创业环境各不相同,开设专业创业课程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时及时准确地把握商机,增大其创业成功的机会。在设计正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结合创业活动的特点,开发一系列非正式的创业课程。

4.培育创业教育新环境

要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院要不断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舆论宣传、案例展示、社团活动等,营造出有利的创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制度建设,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创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成功创业案例,向大众普及创业知识和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仅要为学生创业孵化及创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诸如融资平台、信息咨询等服务以及相关的知识讲座,具体扶持与指导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150-151.

[2]戚佳等.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

[3]赵亦芳.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作者:邰祜山

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 篇2: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创业教育实践,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问题,总结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性、差异化、模块化、实践化原则和单一课程模型、层次模型、类别模型和结构模型等课程体系构建模型,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创业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之中,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创新能力。因此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创业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主要问题

根据相关文献,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美国截止到2005年初,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其系列课程通常涉及法律、融资、商业计划、领导艺术、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战略等,在课程地位上,必修课的比例较高,其中斯坦福商学院必修课达17门。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全部开设了创业课程,其他高校也逐步开始引入创业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创业精神、创业管理和相关市场、财务、管理及法律等知识方面,很多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实践环节。总体上看,各院校创业课程开设的差异性比较大,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高校的创业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乏系统指导思想,课程设计的随意性很强,创业教育无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部分学校仅仅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内容,部分学校零星地开设了选修课,一些高校仅仅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上;其次,课程孤立不成体系,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融合、设置零散,创业教育自身的内容也不完善,仅仅为非常有限的创业入门知识,无法系统地进行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更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创业课程群;再次,创业课程数量偏低,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高校均只有一门课程,学生参与的创业课程教育或者创业大赛几乎是自发的,缺少对于创业行为和创业者进行深入教育的课程;最后,课程开设对象有限,创业课程地位不高,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很低,主要面向本科经济管理类学生,其他专业学生和研究生层次创业课程缺乏。此外,创业课程还普遍存在本土化程度低,缺乏特色,课程指导意义不强,实用性较差等问题。

二、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高校创业课程建设及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地区、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别,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和职教学生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结构差异也较大,对创业教育和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想要追求统一的创业课程设置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通过对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到一些共性的原则以指导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第一是融合性原则,创业课程设计要与专业教育融合互补,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融合,创业课程突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技能,两者要很好地结合才能共同形成创业所需要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第二是差异化原则,差异化原则同时也是多样化、特色化原则,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区域、学校、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相关的创业课程,形成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三是模块化原则,模块化原则正是因为创业课程的适应性要求提出的,是系统化和个性化的统一,高校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系统规划、整体布局、模块化构建,每个模块既可以单独教学,也可以与其他模块配合使用,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灵活地选择和组合,形成针对性强的课程群;第四是实践化原则,即创业课程的内容要突出实战知识、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培养创业知识和能力。

三、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型探讨

从各高校创业课程建设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型,比较典型的有单一课程模型、层次模型、类别模型和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1.单一课程模型。这种模式最为简单便于实施,也被多数高校所采用,即仅设计单一的创业课程或实践环节,面向全校或者部分专业学生开设,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进行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

2.层次模型。层次模式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将创业课程体系分为普及型课程、提升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个层次,并在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既能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普及,也能使具有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训练和发展,高层次的创业教学可以打破专业的限制在全校选拔。

3.类别模型。类别模型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创业课程构建模型,基于类别模型,可以将创业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在执行时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课程组合。较为的典型的观点是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类型。其中学科课程是指创业学科相关的创业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活动课程是指社团活动、创业实践、创业大赛或者创业模拟等活动和训练环节;环境课程是讲座、论坛等营造环境和氛围的课程。各类课程的开设使得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也大大地丰富了创业课程的内容。

4.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是按照创业教育的内容结构设计课程,这个模型将创业课程分为创业精神模块、创业知识模块、创业技能养模块,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加“特色模块”。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系统地指导创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进行良好的融合,同时也可以作为“创业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其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探讨阶段,各个院校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对这些做法进行总结提升,有助于更加科学地规划创业教学的目标,系统地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将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永强,肖蕙蕙,徐刚.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01).

[2]欧阳伦四,郭岚.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09).

[3]郭雷振.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

[4]郑颖,赵冬梅.本科院校创业课程设置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5]上官敬芝.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1).

[6]连城.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课程的科学设置[J].教育探索,2009,(03).

作者:杨泽明 黄春艾

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实践平台的搭建四方面展开研究,对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实施途径

1 绪论

为了适应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一直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特别是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适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12]。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近年来高校工作的焦点。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养适应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的专门性人才,并且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知识的相互关联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导致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源质量较低,不能满足我國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4]。由于认知差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鼓励少数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由于资源性障碍,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教育平台,导致大多数高校主要还是进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业余位置,主要是开设几门就业课程和参加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没有做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5]。

我校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是2018年新上的本科专业,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具有材料、机电、信息控制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绿色焊接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焊接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相应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立足区域性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与工程素养并重,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电子技术、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备焊接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力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增材制造、微电子连接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具有工程创新创业潜质、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服务于焊接技术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的有效途径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

从目前来看,因传统高校精英教育影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学科本位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解能力强但缺乏质疑和主动创新创业意识,导致人力资源质量低,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并且“进编制”成为毕业学生首选的职业规划,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稳定程度,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刻不容缓。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方向以及法律政策制度等纳入教学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反映社会经济需求,搭建起课堂与企业、教学与经济的链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机关联,通过广博的学识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推理,转识成智,提升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长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根据焊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强化学科交叉,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材料、电力、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拓宽专业面,开发学生发展潜质。其次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研发低排放低污染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及新型高效和环保的焊接方法等绿色焊接重大攻关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焊接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最后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教学、科研及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建立新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焊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焊接生产的管理与经营的高层次人才。

按照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树枝状”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循序渐进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三个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达成素质教育。基础平台分为人文社科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安排传统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课程中,有机安排了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综合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和文化等知识,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植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增设了流体动力学,电机学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和机械制造数字化技术基础等机电、信息和控制等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创业计划、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实现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拓展课开设了先进连接技术、焊接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增材制造、焊接科学研究及创新等课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前沿性以及与社会的关联性,能力拓展课安排了基础课程的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践性课程,注重课程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2.3 调整师资队伍,提供师资力量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建立以课程创新能力为平台的育人体系,而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融入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丰富的管理企业经验,高校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两手抓,校内教师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焊接专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进行在线学习,并借助洛阳理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近几年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不同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实践能力。在校内焊接专业教师与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机器人学院进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通力合作能力。同时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聘请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来校给学生做主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活动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需求,搭建起课堂与企业,教学与经济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教学内容的组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至关重要。在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强化经典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世界新技术领域内的最前沿的主题,如传递焊接高新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最新知识,树立绿色焊接意识等。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这需要教师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师制定特色和详细的教学大纲,重视与学生进行前沿科研课题,学科发展趋势的探讨,拓展学术视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科学研究是充实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互动,从而优化和深化教学内容。目前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前沿,教师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焊接方法进行焊接过程模拟,对焊接结构的温度场分布,焊接应力和变形预测,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进行实际生产,从而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针对有色金属的性能特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色金属冷金属过渡焊接工艺参数优化的试验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试验研究,数据分析,撰写和发表论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该技术与焊接技术的密切相关性,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区域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件的工艺参数对成形件组织性能的研究,拓宽学生视野,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强化专业知识与科研生产的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在课题研究中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爱岗敬业职业素质。

丰富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对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通过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目前焊接专业教师上课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进行授课,课前把下次课需要学习的视频和资料提交给学生,并进行课前学情检测,了解学生学习难点,课上以问题导入式进行教学,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在授课的同时,训练学生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实行导师制也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制定设计方案,然后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审,认为其可行后进行方案实施,最后总结讨论,撰写论文,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2.4 实践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学平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真实有效开展的保障。焊接技术与工程是集材料学、工程力学、电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目前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开设几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组织少数同学参加一些与专业教育相关不多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尤其重要。

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工程图学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等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设计训练。重点建设校内综合实验室,开设弧焊电源及焊接设备、焊接方法及工艺等焊接专業的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等与焊接专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系列大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潜能。建立焊接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线上平台,组织线上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发布紧随时代前沿的焊接技术和方法的专题讲座和科研成果,并且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和动态,介绍创业商机等,促进焊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目前,我校以双创教育高质量为抓手,建立种子资金+创业导师扶持的培育模式,本专业教师积极响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带领学生进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同时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中,教师创业和参与项目运作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合的有效措施。学校为教师提供场地和优惠政策,鼓励老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激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发展,使成果商业化和帮助学生创业,目的是培养专业学习严谨,商业头脑敏锐,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意识的师资,以使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较好地符合教育规律。

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通过与社会资源转整合,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体,使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社会,明白企业运作,历练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来服务社会,提高自身存在价值感。目前焊接专业积极与社会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联盟,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交换场地和资金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参与建设学校的大学科技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与洛阳市和周边地区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应用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机会。并且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尝试与社会对接,设立和参与投资少和风险小的创业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成长和发展。

3 结语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响应“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四方面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行了研究,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继红,马海泉.创新驱动:大学发展的源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7(9):46.

[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8(11):3537.

[3]江华丽,林介本,张荣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4):3234,50.

[4]许涛,郑文江.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新特征[J].现代教育技术,2019(04):114117.

[5]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04):9296.

作者简介:宋联美(1973—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成型。

作者:宋联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办学校小学英语教学探究论文下一篇:批评教育艺术有法而无定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