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学做一个好老师

2023-05-17

第一篇:一辈子学做一个好老师

做一辈子老师 一辈子学做老师

——“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李家山中学教师 赵邦海

2011.9.17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2011年9月14—16日,遵照县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安排,去西宁参加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收益多,感触深。现扼要总结,以期于同仁有所裨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次学习,聆听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都春月老师讲授北京大学之行的教育观点,体悟北大教授温儒敏、程郁缀、曹文轩、钱理群等大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大有醍醐灌顶,如坐春风之快感。大师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见解极具深刻性,思想富于穿透力。可从其讲座主题中略知一二。如温儒敏《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专业培训》,程郁缀《古代诗歌鉴赏与人文新提升》,曹文轩《我的语文观》,钱理群《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倪文尖《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等等。

温儒敏的主要观点有: 关于课改:

①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②课改与高考相克相生。 关于语文教学:

③语文教学中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④很少讲“双基”,都讲“素养”,语文课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训练; ⑤“灌输”也不见得就是贬义词,“满堂灌”也可以“灌”得很活跃; ⑥读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当作家,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

1 人格的熏陶,是品位的提高,是生活的乐趣。

关于阅读教学:

⑦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教师也应阅读。 关于写作教学:

⑧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摆脱 “文艺腔”。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⑨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⑩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等。

程郁缀是古典文学方面的教授,其主要观点有:通过赏析与阐释,了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时代的宏观和内容的微观解读诗词,能深入解读屈原的自我坚守,曹操的宏伟开阔,五柳先生的文人傲骨,诗圣杜甫的宁苦己身以利人。

曹文轩是知名作家,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他说, ①应拓宽学术视野,从大语文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 ②你只要不把书丢掉,你就什么东西都丢不掉; ③上帝去了,不是还有书在吗? ④现在有许多书是孙子辈的书; ⑤图书泛滥的时代是阅读下降的时代。 钱理群是研究鲁迅的大家,他说,

①“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向其返归回省”。钱理群认为,

②论语、庄子、红楼梦、鲁迅称得上是源泉性的资源; ③只有真正读懂鲁迅,才能读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2 ④读鲁迅的作品,使老师和学生变得大气,有大境界。

都春月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像以上教授们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引领。优良的传统不能丢,民族的精华传到家,大师的风范要品鉴,自己的路子走出来。那种把教育当产业办的名校模式,想想真是太可怕。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培训期间,语文班班长,西宁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王云宁老师给学员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谈谈对这种培训形式的看法。哪种形式?概括地讲四个字“送教进青”,具体地说可以归纳如下:开班典礼,分科培训——教学观摩,同课异构——集体研讨,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理论阐释。我认为好,补充了一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结合,更好。

此次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借班上课,同课异构。担任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别是: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中学校长兼初三班主任、语文教师吴献新老师,他的头上顶着一个大大的光环——魏书生私淑弟子;另一位是西宁市十一中的张永芳老师,两位老师先后给十一中八年级(12)班和(4)班学生讲授《落日的梦幻》一课。大家感受深刻,反响强烈。在下午举行研讨时,发言踊跃,讨论积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吴献新老师传承并发展了魏书生先生的语文教学六步法,对比18年前聆听魏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摩课堂教学实况,感觉到辽宁教育界的一颗新星已经灿然升起,这颗新星令我们同行仰慕。据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孙晓静老师介绍,吴老师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顶级讲课大赛上摘金夺银,频频获奖。今日领略其风采,的确实至名归。张永芳老师的优雅风采其实一点不逊于吴献新老师,据了解,她刚刚参加了最新一届全国 “语文报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

我所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位。通过都春月老师 “引荐”,我们认识了一位叫

3 孙立权的辽宁老师,一位叫马立辉的辽宁老师,他们的讲课实录(文字)经都老师这位课堂亲历者说明介绍,感受特别深刻。不难想象,无论孙立权老师给学生辅导作文,还是马立辉老师抽题备课讲课,其语文功底相当扎实,个人素养十分深厚。孙立权老师辅导作文有妙招,送给学生七字箴言:避俗、求新、不走险。核心落在两招兵法上:立意求新,语言陌生化,听后大呼痛快。马立辉老师本就阅人无数——据称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在讲授《心声》一课时,其即景生情的对联式导入课文,拍摄电视连续剧式的情节分析内容概括,主题班会式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访谈式的性格探究分析,环环相扣,层层衔接,妙语连珠,又不失精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晓静老师给予吴献新老师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与“家”只有一步之遥的优秀语文教师。她也高度肯定了张永芳老师的课堂,鼓励她“自己去教,教出自己”。

阅人无数,不如名家引路

这次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由辽宁省教育系统领导张志富同志带队,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科共十一名专家教师,前来西宁、海东两个点展开工作。14日早晨,在西宁举行的开班典礼上,西宁市教育局王春江副局长代表青海省教育厅、西宁市教育局讲话。辽宁省领导张志富同志表示,希望进一步扩大两省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巩固和加深两省长期以来结下的深厚友谊。培训地点设在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便利的服务。

三天培训期间,有两位专家先后主持举办专题讲座。第一天,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都春月老师给我们讲解《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第三天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

4 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科研课题《中小学主题式阅读实验研究》主持人孙晓静老师向大家阐释《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及《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两个专题讲座。

两位专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专业,敬业,知识广博,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激情飞扬。理论讲解深入浅出,通晓易懂,典型事例生动恰切,贴近实际。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厚度。耳濡目染,沉浸其中,内心深处升腾起由衷的敬意。

两位专家的讲解,既突显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共性,又表现出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自身的特质。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事后整理讲义、笔记,可以印发给大家,以资参考。

三天的短期培训圆满地结束了,任务重些能忍耐,形式多样能接受,时间却有些短,内容也有些少,热烈期盼这样的培训多多开展,受益者更广。

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于漪先生的那句闪烁着光辉人性的朴素名言,就用它来作这次汇报的结束语吧: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谢谢大家!

汇报人:赵邦海 2011.9.17 5

第二篇: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受冲击的水开始做向上向下的往复运动而震动起来,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使离石子落水处较远的水面也震动起来。这是中学物理课中讲的关于波的运动。不知怎地,这让我想到一个非常诗意的词语——涟漪。而这又不由地让我想起一位老师,她就如水一般地滋润,如涟漪一般地感染着周遭所有的人,甚至是离那石子落水处很远很远的地方,她的名字就是于漪。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呢?于老师曾引用《韩诗外传》里韩婴讲过的一句话来说明“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她牢记了这句话,并且一直用这句话勉励着自己:做老师应该是智慧会像泉水一样地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教过心理学,教过中国历史课。当语文老师,已是又一次改行了。改行后,较短的时间内,她就成为了骨干教师,并于1978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之后,于老师的课向社会全面开放,一堂课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下面听课,甚至是早读课。一位曾陆续听了她2000多节课的老师感慨的是,于老师哪怕是上同样的课,她的教案也是不一样的。试问,于老师哪来如此的积极性呢?于老师笑着说,都是为了学生,学生不都是一个模样的。

身为教师,于漪觉得自己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她把给学生上课,视为“用生命在歌唱”。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清醒认识教师岗位: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

教师的身教远远重于言教。于漪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老师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苏步青、谢希德先生这样的一代有为国为民、忧国忧民意识的教育家,一直被于漪奉为学习的榜样。

回忆自己教书生涯的起点,于漪说,她也曾经经历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阶段。

有件事情一直让于漪刻骨铭心。22岁毕业后刚开始当老师,她给学生讲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对学生说,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于漪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自己教的不准确。“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时至今日,于漪还记得当年的“治学不精”,她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还有一次,于漪批改作文,对面坐着一位语文老教师。“他看着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对我说: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做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于漪从此谨记在心。为了把语文教好,她决心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她都拿本子记,别人思考问题有精彩之处,她就用心听,认真记。还有一把尺子,她用来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完,于漪都有“教后”,她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和自己备课的不足,用以发现备课的漏洞,从而掌握教与学的规律。

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于漪说,她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叫“学而不厌”,另一根支柱叫“勇于实践”。

设问,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于漪认为,教师为了教好书,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是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因此,对语文教师来说,备课时就要下足功夫,“不能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

1978年评上第一批特级教师后,于漪迄今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堂堂课有人听,于漪说,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让她获得了一个好处:养成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懈怠。

于漪还做过班主任,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带过。带教1977届学生时,由于是特殊时期,全校乱得没法上课。于漪的年级组有30多位老师,女老师中除了于漪没有哭过外,其他全部哭过。“我担任年级组长,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抓好各个班级的小干部,把他们抓在手里培养。”当时,于漪把小干部们集中起来,一方面抓理论学习,同时她也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7届学生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两个快班的学生都考取了大学。

回想这段当班主任的实践经历,于漪感慨:“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于漪很少提自己的家事。直到最近,她才提起,她唯一的儿子身体一直不好。有一年,孩子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但是当时于漪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一直无暇顾及孩子,连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她都不知道,结果后来发展为败血症。

一天夜里,孩子发烧烧得嘴唇都焦了,每次坐起来都要吐一身,哭着问妈妈自己会不会死,那一晚,于漪的心都碎了。但是天一亮,于漪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后来,孩子的命总算救过来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

学校领导后来问她,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于漪说,自己不是医生不能治孩子的病,但是自己是老师,学生处在高三最后一个月的关键时刻,自己走了,谁来代课?

几十年来,于漪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 这就是于漪,总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一边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边挑着国家的未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追求教育理想境界: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有水平?于漪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于漪甚至还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为什么?因为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于漪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于漪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于漪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于漪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在于漪看来,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

“不”是最没有力量的。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于漪不会对学生说“你怎么不行”,而是会精心地指导,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好、才能行”。于漪坚持:教育学生要多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养料。“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在于漪的眼中,语文课本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志士仁人,难道语文老师讲到这一课,就只讲字句知识吗?”。

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句话对于于漪老师来说,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于漪老师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她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她不断地反思,一辈子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于老师就是这样地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做到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她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她希望的是,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水波、涟漪吗?物理老师也曾说过,在理想的状态下,这些水波是可以无限地蔓延开去的。教育事业是具有理想性的事业,理想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于漪老师正是因为怀揣着理想,才一生无悔、热情执着地从事着她所钟爱的太阳底下光辉而又永恒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的有限空间里,在人性之初时,播下良善的种子,将知识,将信仰无限地传播开去。

这就是我们的于漪老师!

第三篇:学做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

1月12日,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四有不仅是给县委书记们为官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所有干部从政提出的谆谆教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四有深刻内涵,常做四有干部。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四有,值得我深思,我想,爱岗敬业就是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是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

一、热爱工作,像孺子牛般任劳任怨。

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须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找准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以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工作业务上的高标准,生活享受上的低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忠实实践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做到教一知

十、教一知百。因此,不断给自己充电,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二、热爱教学教研,像螺丝钉般地钻研业务。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要经常学习教研理论,研究教育理论书籍,向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向优秀教师取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要培养自己拓展学科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精心准备每节课。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法指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观。作业批改认真、及时。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堂课后都认真思考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热爱学生,像母亲般温柔又像父亲般严格。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到班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深入班级,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他们不同的思想状况做工作。实施耐心教育,坚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尊重家长,经常跟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表现如实反映给家长,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家长交流教育对策,共商教育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认可。让家长放心、满意,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做学生楷模。

敬业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做到专心致志,积极奋进,潜下心来做教育,静下心来育人,这样才能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第四篇:心诚则灵 学做四有好老师心得 商亦举

心诚则灵

——学习“讲看齐,崇师德”的“四有”

好教师心得体会

合肥光华学校 商亦举

教师工作神圣而高尚,所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比较高。每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都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做个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四有”教师。 那么如何早日实现呢?我想以下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学生教育是教师核心性的工作,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班有三四十个孩子,他们的性格、品行、相貌、学习情况都不一样。对所谓的好学生,自不必多言。但在对学习或品行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教育上,教师就感到太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难以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欲生“亲”之情,必付“爱”之辛。爱,是走通师生心与心的桥梁。师爱,是大爱,不仅包括亲情样的爱,还有理智性的爱。只要教师能将这种爱,理智的坚守下去,那么他看到的学生,就不再是满身一无是处,他会为学生的每一次细微的进步而欣喜不已。学生,就会在这爱的涓涓细流中,不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直到登上理想的彼岸。

老师是播种梦想的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用自己的梦想,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带领学生一起永远憧憬美好的明天。想不想当名师,想不想有所作为,有没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如果在我们的老师心中都有了“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信心,那么,我们已经踏上了名师之路了。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梦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二、对待家长,要有耐心。首先要明确一个论断,家长与老师的心是一样的。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也是望生成才。只是因为一个是家庭教育的长者,一个是学校教育的师者,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教育角度与关系,当然,教育方式方法也就自然有了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不要奢望着通过几句话,就能把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变成一个学校中的教师,让人家父母来做咱们教师的事。最大的、最现实的想法,只要让那些为人父母的,能理解咱教师的行为,就可以了。生意场上有句话,叫买卖不成话不到。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上,也是这个理。要耐下心来,与家长沟通,毕竟是两个领域的教育,哪能一下子就没一点隔阂。好好交流,耐心寻找共同点,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对待同事,要有诚心。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能在一起工作、共事,这是一个莫大的缘分。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同事关系不好处,浅了不行,深了也不行,近亦忧,远亦忧。细究一下,这是把同事的关系复杂化了。所谓同事,就是在一起工作的伙伴。浅了,没有什么可值得关注的;深了,那就变成另一种关系,成了朋友了。所以,在处理同事关系的问题上,只要做到以坦诚之心相待就可以了。坦诚的对待别人,并不需要以别人的坦诚相待做交换的筹码。坦诚的对待别人是自己的事,别人对自己的相待态度,那是别人的事。做自己开心的事,那才是最开心的。魏书生说,琢磨人是最累人的事。相信每个正常人,都是愿意与有诚心的人相交往的。这样,才会感到人生和工作是轻松而愉快的,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对待工作,要有恒心。教书育人,功在千秋,教师工作,崇高而伟大。但这伟大,却要时时寓于平凡之中。很多教师在参加工作时都是雄心勃勃,立志要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展身手。但几年过去后,却发现同一年参加工作的几个人,所获得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认真对比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小有成就者,都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程度不同的做到了持之以恒。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将自己所想到的,认为是有价值的值得做的事,锲而不舍的做下去。

总之,要想成为好老师,我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全部的爱心,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做教师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为我们是在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我将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收获。

第五篇: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今年暑假,当我捧起《岁月如歌》一书,仔细阅读,不禁使我心潮澎湃,感动万千。《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一生的酸甜苦辣,写了于老师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会了我怎么立志立德,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师表,教会了我如何敬业爱业。她孜孜以求工作的激情,深深地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章,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其中“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

一、学风可师

这个“学”字,让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坚韧、不凡。学生时代,无论生活、学习条件多么艰辛,她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在学海中苦中作乐;在工作初期,虽然,她被病痛所折磨,但坚持学习,大量阅读名著,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从事教学过程中,她从语音、语法入手,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潜心钻研教材,一篇文章要用10小时甚至20小时、30小时去探讨,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于学习。于老师就是这样,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孜孜以求的境界,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那就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

于漪老师没有就此止步,她不懈探索、不断再学习,进一步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实践提升到理论。靠自己不断摸索、反思、实践、从一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校长、人大代表。于漪老师不断反思着自己的从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因此“学风可师”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锤炼感情,教师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

09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上海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评优的展示课,并聆听了于老师的讲话。80高龄的于漪老师坚持听了四堂课,课后对于前四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她说:“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

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把容易写错的字在字形和笔顺上进行指导。高中生中写错别字的现象多,说明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听了这番讲话,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是一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回顾我以往的教学,的确对识字教学不够重视。总认为识字的方法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了,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生字已经会读了,也掌握了基本识字的规律,个别较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字我上课指导一下,学生跟着书空一遍,就行了,何必要花上很多功夫呢?不如把时间多运用到课文内容的教学中,多分析一些文章,对他们更有帮助。在阅读《岁月如歌》一书时,于漪老师在回忆她高中时期的国文老师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赵老师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他一句不看,但逐句疏通,脑子里好像刻着文章。讲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右手手指咬患者,大声说:“茕,茕,不能读错,也不能写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茕”,“和‘贫穷’的‘穷’一个读音,字的下部是‘卂’,不能看走眼,看成‘凡’,不是撇,是竖,笔直的,笔直的,‘茕茕孑立’就是孤单无靠。”说着说着,还做个笔直的姿势,生动啊,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我想作为一个高中老师,对于学生容易读错写多的字,教学起来一丝不苟,态度绝不亚于我们小学教师,并且他努力提醒学生们注意生字的读音、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板书加深学生对字形的印象,通过肢体演示指导学生把“茕”字写漂亮。

二、目中有人

今天,于老师虽然没有站在讲台前讲课,但她的心始终留在三尺讲台。“胸中有书”使于老师不管是对小学语文还是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成竹在胸,她始终在关注着,不断学习研究,所以能一语中的。“目中有人”使她不断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问题中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能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

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三、永不满足

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当我们惊叹于漪老师取得了如此成就时,不要忘了她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千倍的辛苦和汗水。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每天晚上,明灯书卷伴夤夜,不到凌晨一两点钟不睡觉。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就这样,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她说要善于学习,要学会观察,要努力研究,这是今天如何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于漪老师还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我轻轻合上《岁月如歌》一书,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仿佛还在耳边响起,再次细细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不迫,面对荣誉时谦逊平和„„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

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学做人,学为师,学爱生„„这是我用一辈子也未必学得过来的。但我愿意一步一步努力向前。

我想以于漪老师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烟草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援藏干部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