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14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国家“职教20条”中所提出的“1+X”证书试点制度,现已成为未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和培育方向。中职院校在推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1+X”证书试点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新机遇,增强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力争培育出高素质综合型的会计人才。基于“1+X”试点制度的实施方案及具体要求,深入探析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探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使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  “1+X”制度;会计专业;中职教学;改革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更需要能力平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中,要求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到一起,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综合技能。笔者以所执教的中职会计专业为例,就如何依托“1+X”证书制度推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展开探究。

一、“1+X”证书制度下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基于“1+X”证书制度推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改革,对于促进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十分有利。但除弊革新绝非一件易事,从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会计教学内容与“1+X”证书考核内容不相适应

在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所开展的往往是独立的、单一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育过程中没有社会经济组织的参与和关注,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理论性质过重,实践经验单薄,缺乏对多岗位综合专业能力的掌握,无法有效适应会计岗位需求。故在新时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育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履行工作职责的专业化会计人才。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随着“1+X”证书试点制度的全面推广和落实,中职院校也要结合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打造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年长的教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手段,明确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在课堂中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理论和举措;年轻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实训,积累从业经验,将岗位实践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结合“1+X”证书试点制度对师资队伍进行全面培育,中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员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1]。

(三)会计课堂教学由注重理论转向强调实操训练

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缺乏良好的训练。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必须改变授课方式,将自身的课程设置和学术型院校做明显区分,在理论教学环节,多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就读期间能得到更多的实操训练机会。

二、“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基于“1+X”证书制度推进会计教学改革,针对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中职院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策略,更有效地助推会计教学改革。

(一)打造专业“课证通融”新模式

当前的企业组织相对于财务会计更偏重于招收管理型会计人才,“职教20条”中也着重强调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在改革中应保持足够的政策灵敏度,配合“1+X”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学习新型技术和会计工作新内容。建议在对会计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时,融入X证书的内容,建构“课证融通”新模式。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在2019年我校会计专业申报“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取得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原有课程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比如财税共享模块,这个内容中包括初期建账、票据录入、财税审核、纳税申报、档案管理,教师可以在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税收实务课程中渗透以上内容,在考试前一个月时间,针对X证书的内容,进行综合实训,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力求实现“课证融通”的目的。

(二)加强“1+X”证书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有潜能的因素。中职院校应依据“1+X”证书的职业等级标准和具体要求,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内容进行分类定制,如年轻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那么培训内容就主要聚焦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培训增长教师的实践经验,弥补其不足。年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接触不多,那么培训内容就应重点关注教师的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過培训帮助年长教师熟悉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年长教师掌握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技巧。总而言之,在“1+X”证书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结合教师的不足,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使会计专业教师投身于企业实践或者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中吸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

(三)优化专业实训条件

基于“1+X”证书试点制度,中职院校需增强学生对财务共享、财务云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程度。中职院校要及时补充实训硬件,增加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接触机会,让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信息技术,熟悉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提高实训工作的先进性。同时,中职院校可以根据“X”证书的职业等级标准,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根据院校所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推动产教的深度融合,构建围绕“1”和“X”而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2]。

三、“1+X”证书制度下会计教学改革预期成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在历史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为了更好地應对世界各国之间愈加激烈的人才和技术竞争,努力满足时代发展、行业创新、企业求存的具体现实和人才需求,培养更多优质的会计技术人才,中职院校必须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实现新跨越。依托“1+X”证书制度,全力推进中职会计教学改革进程,将有效提高中职院校财会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一)教学内容更富于针对性

随着“1+X”证书制度的贯彻落实,中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也在随之加重。通过“1+X”证书制度展开会计改革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针对性地落实“1+X”证书制度对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教师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随着会计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团队可以获得更充分的锻炼和培训,在新型教学技术应用以及会计实践能力的增长中获得突破。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会计教学改革的推进下显著提高,在教学创新能力上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为学生带去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专业实训条件渐趋完善

通过会计教学改革,中职院校可以加深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深度,为学生的专业实训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完备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能得到更充分的实训锻炼,并在参与实训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当前人才市场和社会经济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和期许,从而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规划,实现中职院校人才资源的有效输出。

(四)培养目标契合社会需求

职校向社会输送人才,除了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外,还有一层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其教学模式要和市场需求实现对接。当前中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教师团队年轻化建设,通过招收更多的年轻教育工作者,补充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保证教学团队的活力。而年轻的教职工通常缺少丰富的企业经验,对市场现状、企业需求不甚了解,这些都影响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性。通过基于“1+X”证书制度展开会计教学改革,就可以推动学校和市场之间的对接,依靠和企业互相合作的方式,让企业参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及课程评价标准制定,让教学模式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市场输送更优质的会计人才,实现市场经济的平衡化发展[3]。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不仅是中职会计专业改革转型和挑战的重大标志,更是实现中职院校向社会输送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关键所在。中职院校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应该积极把握国家政策的内涵和要求,依托“1+X”证书制度,通过与企业积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加强课程体系搭建、建设新型教师队伍等方式,为加速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打造中职会计教学良好局面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健全1+X证书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09-113.

[2]唐秋妹.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20(18):79-80.

[3]程小兵.“1+X”证书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之人才培养方案[J].现代职业教育,2021(19):58-59.

编辑 薛直艳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在实际会计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完成

在主要教学内容上, 以会计教研室团队主编的教材为主体教材, 重点教学内容基本会计入门理论知识账户与借贷记账法与企业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的教学实现过程以滨海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模拟企业, 将理论传授结合会计工作实践, 从公司组织筹措资金成立——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的核算业务, 把涉及的账户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处理, 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环节建账——日常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期末对账和结账——期末编制财务报表——整理与保管会计档案作为基本工作主线, 发放真实的账证表单资料, 向学生提出“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全部会计工作”的任务。在这一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 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 包括建账、日常经济业务发生后的账务处理、会计期末的会计资料加工和会计信息的报送等, 并在需要时引入必须够用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方法上, 我们以滨海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具体形象, 对涉及的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 课堂中进行了知识点的讲授, 课堂讲授内容不多但是必需, 课堂讲授法画龙点睛, 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 事半功倍。在讲授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坚持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对于期初建账、日常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期末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整理保管会计档案等会计基本流程, 我们设置成相应的实训项目, 在理论讲授的同时, 穿插在课堂教学实训中进行。在教学进程过程中, 对于实际会计业务工作中的岗位, 安排相应的职业角色, 发挥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方法的主观体验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会计工作中来, 教学做一体化, 通过有趣的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 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就会计操作的基本功, 以更高的效率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智慧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得到充分利用

为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欧帝互动黑板的优势。抛弃传统的粉笔书写, 为触摸书写, 精心准备PPT授课课件, 扩充电子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 真正实现, 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课件的设计融入大容量的教学内容, 备课过程中搜集大量的多种形式教学资源, 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 及时挖掘网络相关的资源, 以最快的速度, 最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使教学效率, 变得快速简洁。例如, 在传统的利用黑板进行账户结构的设计中, 传统书写速度慢, 书写板面不够, 账户结构线条, 不规则, 而利用智慧互动黑板, 相应的智能输入以及作图等功能按钮, 可以最快完成, 传统手工所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实际工作场景的动态展示, 会计基础工作流程的展现, 都是通过相应的视频展现给同学的。克服了传统的教室教学设施的不足,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考核实现了全过程精细化计量

为保证教学质量, 强化《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 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 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过程考核都进行了细化与量化, 每次课堂提问, 小组讨论, 学生的作业表现, 实现教师、学生本人与课代表三方相互监控管理, 教师及时登记学生的每一次课堂提问、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 课代表记录考核过程, 学生本人自己做好考核内容记录。对于实训作业的考核, 教师从作业规范程度, 给予及时的评价, 课代表与学生本人及时做好记录与自我评价。三方相互监督, 对过程考核的每一项细节, 进行相应的及时量化确认, 对学生的考评做到公平公正,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认可与教师评价的统一,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以实际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内容, 使每堂课课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克服了传统的满堂灌, 课上学生被老师牵着走, 下课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填鸭式教学弊端。而教学做一体化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 运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参与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做实际工作, 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 需要具体的岗位角色执行, 课堂在多项活动中进行, 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练就了学生的会计操作基本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更加深刻。通过作业以及实训的表现, 会计工作技能掌握的更扎实, 更灵活。

摘要:本文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会计》为例简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相应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牛耘.基于技能大赛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纳税, 2018 (34) .

[2] 魏薇.基于会计技能大赛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营销 (创富信息版) , 2018 (12) .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重要的科目之一,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先对当前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旨在不断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专业;税法课程;角色扮演;教学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180

0 引言

税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兼具法律与经济两个专业的知识,不但有对法条的理解,还有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未能重视学生的思维、技能与个性发展,教学方法枯燥、课堂乏味,学生兴趣不浓,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强,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由于极富特色与成效,逐渐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那么,如何在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活动呢?

1 角色扮演教学法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教学互动,重视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在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纳税范围,找到自己属于什么税种的纳税人,然后根据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计算出什应纳税额,再查找可抵、可免、可减的项目,你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包括税率、计税依据等,寻找最佳的途径,为税务筹划提供服务。通过角色扮演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抽象、枯燥、纯理论的税法教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价值与成就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会计专业的税法课主要以讲解基础知识结构为主,很少和实际生活中的税收相结合,故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对税法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进入到理性认知及实践应用方面。此外,因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也没有办法提出学生的看法,疑问总是被搁置,缺乏对办税流程的全面展示,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能力,填鸭式的税法学习,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左耳进右耳出,“水过鸭背”,学了就忘,对办税流程的实际情况更是不了解。实际上,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对税务知识有充足了解,并具有一定经验的实用性会计人才。在处理企业日常销售业务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不仅要熟悉主要客户的开票要求,而且不能影响公司的正常税务处理,给企业带来企业的风险,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用刚毕业的没有实践经验的税法相关专业的学生去报公司的税,大部分是需要有经验的又有理论基础的会计。

3 角色扮演法在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3.1 合理选取教学案例

在税法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合理选取教学案例。税法课程理论知识点多,税法内容繁多,故案例应与理论知识点相关,且涉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选取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与吸引性,来源于实际生活与工作,最好是广受关注,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例,这样既能聚焦学生影响力,还能提高对税法知识的认识。

3.2 注重对情景环境的合理设计

真实的情景环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氛围,而且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与反应。所以,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真实、合理的情景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会计角色。同时,保证实训材料的充足。会计日常工作中的专业用品主要有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等,还有剪刀、装订机、封皮及账绳等。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工作习惯,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3.3 合理设置角色

在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中,涉及大量的税务与法律知识,对每种会计角色的要求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角色扮演教学中,对角色的合理设置也非常重要。教师可让学生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如会计主管、出纳、成本会计等,让学生在扮演这些角色时,更好地掌握相关税法知识与实操技巧,不但锻炼了自身综合能力,还增加了自身阅历与自信。

3.4 角色分配和任务的执行

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教师还应根据班级及角色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个人左右。分组后,为每个角色分配工作,由学生自主或讨论完成角色人物。完成角色分工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保障学生用积极心态去完成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3.5 合理设计与安排课堂程序

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離不开教师在税法课程中对课堂程序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具体来说,教师应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做好相应工作。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先向学生布置下节课需扮演的案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与查阅。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所讲知识进行相关计算,并简要阐述计算中使用的知识点,然后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指出其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归纳总结出最合适的答案。完成了每次角色扮演后,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对角色扮演案例作出的總结与归纳,然后就存在的疑问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谨慎、周全思维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学生对税法知识的了解更进一步,逐渐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层面,对更好地开展实践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4 角色扮演法在税法教学中应用价值

传统的理论税法教学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人才需求,学生尽管能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税法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未必能够胜任,所以在税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企业实践运用中。

第一,锻炼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法,学生可在真实的情境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采用自己的处理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团结协作意识。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角色,而多个学生在参与这一过程时,需要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有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且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对日后进行团体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物质与能力。角色扮演法的实施,全程需要教师的参与,如选择案例、设置角色、分配任务、总结应用成果及问题等。若想保证这些环节的顺利与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和掌控,如事前搜集资料、加工材料、形成案例及改进不足等。为例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才能保证角色扮演法的高效进行,达到理想的效果。

5 完善角色扮演法在税法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当前角色扮演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仍不够成熟,若想进一步发挥该方法的作用,要求教师应对现阶段角色扮演法的相关情况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提升税法教学的效率。

5.1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至少会包含2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也应辅以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比如,在學习“消费税”“增值税”相关知识时,先采用讲授法,再采用角色扮演法,必要时辅以其他方法,从而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5.2 合理处理师生的关系

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中,毫无疑问,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发挥着主导地位,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两者协调、契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作为主导的作用,负责对整个教学进行观察与调控,密切注意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学生发表了观点并作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5.3 积极完善税法角色扮演案例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对案例及课上时间把握要求均较高。在选择案例时,往往需要经过深入思考与多次修改。但是,当前的税法课程法在应用角色扮演法时,可用的案例仍然比较匮乏,大多是匆忙或临时编写,严谨性与科学性均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对税法角色扮演案例进行不断完善,以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6 结语

由上述可知,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基于当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上课氛围枯燥乏味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并积极完善应用中仍不足的地方,以不断提升税法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应用型人才。

參考文献

[1]颜艳,房桃峻.基于角色扮演法的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13,(09):12-14.

[2]盘洋华.角色扮演法的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企业导报,2016,(04):50-51.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为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适用教材、教学互动性差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并据此提出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补充和专业相关的会计知识、提高教师素质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教学现状;电大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理工类学生都要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涉及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新知识的学习很难建立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再加上成人学生往往面临一定的工学矛盾,精力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觉得会计做账和本身专业无关;普遍反映入门比较困难,觉得会计知识门槛很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吃力,对晦涩难懂的“借”、“贷”和“会计分录”等术语望而却步,甚至进而畏惧和厌恶会计课程;学习效果不明显,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甚至看不懂一张简单的财务报表,等等。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科学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为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学生对会计课程的需求;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开展案例教学和手工模拟实验的态度;第四部分是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第五部分是完成“五分制”的里克特量表,该表设有6个问题,分别是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教学的互动性、教师素质的满意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情况,且均为正向关系,量度用1-5量分表示,分数越高,代表在该项目上做的越好,学生越满意。在调查问卷最终确定前,我们先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以检验设计的问卷是否合理和科学,调查的问题是否表达清楚,是否会产生歧义。

为增加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我们分别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丽水广播电视大学和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四校,以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收回345份,回收率为93.2%,其中有效问卷308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是83.2%,占回收问卷的比例为89.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

调查发现,82.4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课程,74.35%的学生对该课程有一定兴趣。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来查找原因。

2. 学生对会计课程的需求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掌握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常见会计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学会凭证账簿的登记和成本核算。

3. 学生对开展案例教学和手工模拟实验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手工会计模拟实验。目前在会计课程中安排了一些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的统一,为以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教育的立足点应在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做会计”[2],显然,上述实验要求偏离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的,且由于其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难、枯燥和乏味。

4. 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

调查发现,63.9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材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29.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理论性太强和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目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选用同一本教材,而该教材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编写的,包括绪论、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与账簿、期末账项调整与结账、财务报表、会计工作与组织共八章内容。结合图1可以看出,现行教材内容体系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相差很远。非会计专业学生最希望掌握的财务数据分析在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排名第二的常见会计业务核算有一章,排名第三的财务报表编制有一章,而占教材很大篇幅的会计原理并不受学生欢迎。

可见,我们目前的教材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它侧重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专业理论性较强。会计专业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会计人才,在后续的学习安排上还设有“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等课程,所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可能涉及这么多的专业课程,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有关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5.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这些项目的打分集中在3分左右,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教学互动性有待加强,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感到学习会计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师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无法保证后续教学环节的科学运行。有了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和更为完善。那么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把非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什么?是侧重于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还是侧重于会计核算?目前很多教师对此认识模糊,对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无差别的会计课程教学。

我们认为会计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产生,即如何做会计;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使用,即如何用会计。同样,会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应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会计从业人员(他们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譬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基于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学习会计知识;另一种是非会计从业人员(他们仅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譬如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基于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学习会计知识。这两种类型的学习,无论是在对会计知识学习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还是在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能够看懂财务报表,掌握一定的财务分析技巧,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决策,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服务。

2. 配套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载体。教材的编排,应在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下进行。调查表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其他高校已开始重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建设,市面上也有不少专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编写的会计学教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效果不理想。

(1)部分教材体系庞大、内容杂多

由于会计学包含众多的分支和复杂的内容,而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往往只有一门。因此,有些教材往往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甚至成本会计等等,从结构安排和章节内容看,此种教材体系非常庞大。这些教材的编著初衷可能是想把会计学主要分支融为一体,完整地介绍主要的会计知识。但却因此导致教材的字数很多,内容太“全”,会计专业词汇“一个也不少”。要想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把会计专业学生需花费几个学期才能学完的几门核心课程都掌握好,似乎不符合学习规律,也不现实。另外,教师在讲课时,只能是各章节和各内容都泛泛而谈,其结果往往是重点讲不到位,难点讲不透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部分教材计算复杂、公式繁多

这类教材内容安排“大同小异”,每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一般是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介绍,如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第二部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介绍,一般包括定义、作用、结构、内容等几方面。第三部分是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的计算。这些教材往往从一开始就进入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数字和公式的计算,也就是说“就报表论报表”,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

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教学在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3],应符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侧重于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

3.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教师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及实施中,要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但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 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当前环境相适应[4]。例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讲或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较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认为应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得当、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案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和改进,多媒体使用范围有待扩大,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和情境式教学手段缺乏等。近几年来电大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一定的发展,很多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在处理图、文、声、像等上的优势,使多媒体教案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用PPT课件简单地替代粉笔板书。尽管PPT可以节约书写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它和黑板板书一样,都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PPT课件要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尤其是要把那些不能即时、整体呈现,需经过动态演绎、逐步推理才能完全呈现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②不能片面追求PPT课件画面花哨,要避免切换频率太快。科学的教学媒介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③慎用“零板书”。PPT课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多,对重点难点问题应该结合必要的黑板演示,提炼出要点,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

限于目前的教材内容,电大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会计复式记账原理的介绍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写,较少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会计教学情景,使学生能结合自己所拥有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与提高会计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性。

4. 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除了内容合适的教材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深入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建设和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IP课件或网络课件、教案、习题、试题库、实践教学指导、参考文献等,适应和方便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自行编写的教材更要注重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和使用方案的设计。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创新和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关于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答疑、资源使用、教学管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E-mail、QQ、微博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每学期可安排若干次学习讨论,通过QQ群或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在线讨论,营造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5. 不断提升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最内在因素。目前浙江省共有电大教职工480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仅为1244人,而会计专业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更低。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学生,以2011年为例,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招生6029人,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招生8457人,各占全省电大本专科招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可以看到,全省电大会计专任教师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从理论到实务都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同时,学校也应高度重视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会计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保证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为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根据电大的办学特点和任务,重点进行远程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重视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通过举办课程建设研修班、课程考核改革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活动,提高会计专任教师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建设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教学竞赛、课程进修等,帮助广大会计专任教师尽快成长。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等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

五、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就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支持。基于前述分析,本研究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1.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设计

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和最终的产品,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放在如何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上,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报表数字上,而是要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经济含义和业务活动。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并充分发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才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终极目标。应该跳出常规的“就会计论会计”的桎梏,展示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思维,构建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即从业务活动透视财务报表,从财务报表回归业务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报表分析与最终的决策相联系,从而便于决策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从基本报表知识的介绍出发,到独立的财务指标分析,再到综合的财务体系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会计基本概述,包括什么是会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等。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知道会计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企业的基本业务活动(包括融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报表项目与财务后果。将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财务后果与财务报表三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业务活动导致财务后果、财务报表反映财务后果,这将有助于学生直接从财务报表了解业务活动的财务后果。

第三部分是具体报表的解读与分析,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财务报表的结构、项目的质量和趋势进行详细解读,然后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能力分析,由于这些财务能力分析只涉及单项的财务指标,所以最后还应将各单项的、独立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进行综合的财务分析。

第四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会计信息、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

2.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补充行业会计知识

目前的教材等学习资源根本没有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学生普遍觉得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从而在学习中慢慢丧失兴趣。上文所提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即便都被归属于非会计类,但事实上各专业的具体名称不同,适应的岗位和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不一样,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作针对性的区分和调整,把握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提供有差别的、适宜的教学内容,合理补充课程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能力和兴趣,自主地在深度和广度上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国际贸易会计工作流程、各类对外贸易会计政策、国家及地方税务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对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销售预算分析、基本报销凭证填制、相关营销成本和税金的核算等相关知识;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虚拟企业与会计环境、无纸化交易与电子会计数据等知识。

3. 基于资金流量的视角理解会计术语

在对财务报表阅读和分析时,必然绕不开有关会计要素和具体报表项目的专业术语。因此,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术语,恰当地摒弃借贷专业技巧,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发现,融投资活动不过是资金流的跨期交换,因此在从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等基本业务活动出发,导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和具体的报表项目时,可以从资金流量的角度,深入浅出地给它们下定义和探究本质,这将有助于学生自然地理解这些业务活动所带来的财务后果。例如投资活动是为了赚取未来更大的资金流量而在当前做的资金预付,而资产是在投资活动中形成的,是企业赚取未来资金流入的手段。

责任编辑石子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1.1 课程设置陈旧, 教学方式老套

目前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大多数还是沿袭以前的专业课程设置, 没有为中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量身定做课程。现在职业学校实行注册入学, 没有分数限制, 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考不上高中, 或是分流下来的学生, 生源素质相对较低, 文化基础薄弱, 有些会计专业课程已经不适合这些学生。比如财务管理, 要求学生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 培养的是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而中职专业学生自身薄弱的文化基础很难接受这样的课程。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做的是基础工作, 比如出纳员、记账员等简单的财务工作。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要求是毕业即能顶岗工作, 不要求他们有太高的理论知识, 能胜任简单的财务工作就可以, 在工作后可以再进行进修培训。但现在职业学校好多课程如财务管理等仍然存在却是个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也把培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但目前大多也就是在原有理论中增加一些片段的实践操作。学一段理论, 这段理论过程中涉及的单据练习填制, 学完凭证就练习填凭证, 学完记账就练习记账, 学完报表就练习做报表。这就是实践操作。至于原始凭证怎么使用, 凭证之间涉及账目如何处理就没有下文了, 仍然是实践围绕理论转, 实践为理论服务, 各环节孤立化, 学生一头雾水。

1.2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理论教师不能胜任实践操作。会计实践操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在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合。目前会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 理论知识很丰富, 但实践经验很少或几乎没有。而实践教学过程中关于会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 更依赖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学历的教师甚至连一个小企业的会计都担任不了。自身理论都和实践脱节, 教出的“实践操作”学生只能是理论型的。

1.3 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误区

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仍然是从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出发, 忽略了课程设置改革, 强调的依然是让学生带着会计知识去实训。我们知道,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持续经营, 讲的是会计的连续性, 在连续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与哪些课程有关, 又与哪些会计知识相连, 只靠学生学完理论做些简单的实训是弄不明白的, 真正到了企业工作, 依然手忙脚乱。所以笔者认为, 会计教改的思路要变, 彻底打破固有模式, 进行全新改革。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

2009年笔者参与校本课程改革, 编写《出纳实务》,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原始单据的操作和使用。最近两年学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课程补充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断地调整思路, 从最初的理论实践各半的时间安排到理论1/3实践2/3, 调整的效果促使对会计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新的思考。

2.1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职业学校为会计专业分别建立模拟银行、模拟企业财务室、模拟综合室等实训室。学生入学先进行岗位工作介绍, 然后分角色进入工作岗位, 小部分同学在模拟银行工作, 一部分同学先以出纳员的身份从原始单据业务入手, 直接接触企业业务, 还有一部分同学做采购、入库、出库等辅助财务工作的散活, 做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之间岗位轮换。教师的工作从填鸭式进入指导式, 每天指导学生工作, 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统一汇总, 在当天业务结束后开个小会统一讲解强调。每天学生就和工作一样, 正常上班, 该跑银行跑银行, 该做业务做业务。练习几天后进行一天业务培训, 相当于我们平常教学, 只不过教学内容要配合业务工作需要。所有会计工作涉及的专业课程都以培训的形式插入, 比如业务中涉及的常见的税种就可以作为税法知识讲解, 涉及的营业执照等问题可以在经济法课程中寻找。这样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置身其中, 享受动态的知识, 比如买材料之前需要什么样的审批手续, 买来之后凭哪些原始单据付款, 材料入库需要哪些原始凭证, 经过反复熟练的操作, 头脑中已经有了业务处理的常式, 再理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自然和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效果是不错的, 应该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2.2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

按照上述思路, 就需要专门设计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这是一项大的工程, 它几乎颠覆了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 所有的课程都需要融入模式中。教学模式改变, 配合的教材也需要改变。工程是浩大的, 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配合。这种模式需要请企业会计方面的实践专家和教学方面的理论教授共同探讨研究设计教学流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多是3年制的, 留出半年的实习时间, 剩下的2年半可以以两大行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业为例设计业务流程、岗位流程。从企业成立初建账开始设计每天的业务, 业务量也从少到多逐渐加大, 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 以扩展学生对业务的认识, 所谓见多识广, 见的多了, 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理论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插入, 比如开业之初建账的时候, 可以插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办理程序和注意问题, 营业范围和发票之间的重要关系;发工资时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这时就可以讲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的税法知识等。理论知识设计的时候不要太深奥, 尽量简单通俗, 使中职学生能够接受, 只要能满足将来实际工作需要就可以了。

新的教学模式制定下来后, 还要有职业实践, 这个问题应该好解决。好多职业学校都在探求新模式, 只要新模式设计得好, 推行起来就相对容易。推行的过程中要检查教学效果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并不断改进调整, 使之日臻完善和成熟。

摘要:针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陈旧, 教学方式老套,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误区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新的观点, 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改革诠释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06 (5) .

[2] 陆萍.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5) .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会计专业,会计学毕业生日益增加,其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设置存在的四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三个改革畅想,以提高会计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设置;问题;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相继在中国成立,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适应这种需求,会计学专业也作为一热门专业相继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开设。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本科院校共计844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531所,占总数的62.91%。但在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会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注重企业会计,而忽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教育。而就目前的会计就业方向来看,理财咨询、公务员越来越多地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尤其是近年來盛行的“公务员热”,各类学生都一头扎进公务员堆中。这一现实状况就与会计的教学产生了矛盾,企业会计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大约占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一半,而金融会计,预算会计等一般只在一个学期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教材来看,都只能粗略的了解,这将导致从事理财金融领域或非盈利组织领域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轨。

(二)课程设置重复

1、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主旨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学习,但正是由于这种渐进的关系,导致教材在编排上存在很多重复。

2、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这三者存在着以管理会计为覆盖核心的大量重复现象,成本会计面向的是对企业的核算和管理,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两者的交叉之处就在成本管理,在内容上包括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都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二者在本量利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上都存在着重复。

3、税务会计与税法

很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在税法之后又开设了税务会计,虽然税法是以介绍会计构成要素为主,税务会计是以解决纳税主体对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主,但两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阶段,将二者分割,不仅会给教学带来困扰,更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实践性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中,多数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程大多以模拟为主,只是对着电脑操作,根本没有身处办公室严谨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学生不了解业务流程,甚至会疑惑所学知识到底有多少可以用于实际,也就无法了解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了;至于实习,一般高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好多同学为了求职而放弃实习机会,实习一般只是流于形式。

(四)专业课设置时间滞后

现阶段,不少高校采用1+3或者2+2模式,开始阶段不细分专业,只学基础课程,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但专业课程集中在大三学期开设不仅会破坏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更会加重大三学生的负担,大三阶段,很多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工作的抉择,过重的课程负担不利于其自主安排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畅想

(一)精简课程

在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上,需要精简课程设计。就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有关政府机构编写教材大纲,统一口径,确定各自范围: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础,其应以成本的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基础分析为核心;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纳入管理会计;而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1]

(二)强化实践

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是在会计专业实验室开展,包括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实验可以按课程设置分为成本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金融会计实验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必须强化,让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宏观的把握。[2]

(三)突出特色

基于我国开设会计专业高校众多但课程设置雷同的事实,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展具有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可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顶尖学府,这类高校可以与西方、国际会计接轨,注重国际会计准则与外语课程的教育;第二类,开设会计专业的一般性综合大学,这些高校大多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管理学院的小专业之一,这类高校可以强调学生的“厚基础”,要求学生更多地涉猎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第三类,以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原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些高校一般开设历史较长,专业细分以及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这类高校可以立足科研,致力于会计准则的修订等专业性研究;第四类,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些院校一般专升本时间不长,但是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这类高校可以以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会计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动态地寻求改革方案,提高会计教育整体水平。(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岩,刘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5)

[2]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1(09)

[3]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

上一篇:高职教育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