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和设计误区,从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出发,指出在城市设计中以公共利益的考虑为出发点的重要意义,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内容和目标,及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公共利益;城市设计;公共空间

1 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1]。

2.2 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 “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 [2] 。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 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業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 [4] 。

4.2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 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 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 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 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 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 董慰,王广鹏. 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蔡凯臻,王建国. 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建筑学报,2008,(5).

[8] 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旧街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滨水更新策略的研究是为了探索旧街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滨水景观发展之间的共生模式。[1]因此,乡村滨水景观的有机更新设计,是基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政策背景,以乡村地区三庙河为设计对象,探索三庙河沿河景观发展新模式,建立新时期的乡村滨水景观,保护自然山水资源,重塑文化空间活力,总结归纳出在保证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的同时,探索乡村更新进程中保护和营造旧城区活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 、乡村、滨水景观

专题:建筑科学与工程

第一节研究背景

1.1政策背景

1.1.1国家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乃生态文明之内涵,可见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必不可少的。

1.1.2新洲区层面

新洲区区政协2号建议案《关于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绿化景观示范带的建议》指出:“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加大红色旅游线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支持力度......”

建议案还提出:“......确保景观效果,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线景观示范带整体效果和品质,打造鄂东乃至全省集绿色生态、红色遗迹、历史文化和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品牌线路。”这为乡村振兴和地域文化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理上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2 中国乡村景观改造的问题

1.2.1景观布局的缺陷

由于我国乡村建设发展较晚,景观规划不充分的问题在很多建设中普遍存在,盲目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让乡村形态经受着不正常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的生态格局。由于保护修复不合理,硬质路面面积不断扩大,景观绿化比例急剧下降,破坏了村庄原本的生态系统。[2]大部分乡村景观改造过于敷衍、肤浅,没有充分考虑景观资源配置、村民出行便利性的问题。内部景观也往往采用简单的绿化处理,过于草率和敷衍,无法提高景观的使用效果村落现有的资源特色也被掩埋。

1.2.2乡土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淡化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建设速度的过分注重,形式的单调统一,都使得景观细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摒弃了。城市设计中对高效率理念的过度照搬,造成了农村建设日益趋同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现代化,也对乡村地域的文化景观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全球化文化的普及导致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趋于一致,传统文化特色日渐式微,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保护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节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展现

2.1地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该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状态、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决定,在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该区域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积淀下来。[3]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知识体系的背景差异下,展现出来的就是地域文化景观,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文化传承的载体。

研究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意义是改变传统村落在单方面追求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无规划的建设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状况。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乡村独特地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提升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条不紊地指挥引导乡村地域景观的的规划建设,对中国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指导意见。

2.2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方式

2.2.1开展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研究

(1)地域文化的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世代相传,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之久。传统地域文化按地域、地理和自然气候等因素,可分为关东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京文化、三秦文化、淮河流域文化、巴蜀文化、荆湘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化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存在、互不排斥,并彼此间相互借鉴地域性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充分利用地域元素并将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弘扬地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摒弃外来文化,而是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4]

(2)地域文化的表达

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有原样保留、情景再现、抽象要素等,经过多样化的表达手法,使得乡村景观处理得更加丰富。

原样保留,一种保留历史原有形态的表达手法,通过保留历史元素来加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感知程度;情景再现,运用科技手段和建筑手法将历史事件场景再表达,根据史料记载来高度还原、修复、重建乡村景观风貌,使人们更加具有代入感和体验感,更快速地感知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抽象要素,整理地域文化构成要素,提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重组创作,使复杂景观识变从宜。

(3)地域文化的修正与继承

一个地区的传统民俗习惯及生活生产模式决定了地域文化的形态,首先需要对地域文化保留,保留强调对历史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传统予以保留和恢复,以再现地域传统风貌特色,在对乡村文化进行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结合与时俱进的原则,对原有的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5]

2.2.2景观节点的文化性改造

(1)地域文化的保护

全球性文化和周边地域性文化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侵蚀本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叠合着不同时代的烙印,是不同时代记忆的载体。

但是随着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居民容易擅自维修、加建和拆除建筑导致与乡村传统风貌不相协调。面临此状况,地域文化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不失真地保护具有历史价值且风貌较好的居民建筑与庭院村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体验感。建筑群保留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塑造区别其他乡村的具有地域文化的体验感。保村建筑布局形态,留存建筑肌理的延续性与适应性,尽量使用当地穿透材料和建造工艺,有利于乡土性和地域特色的保存。

(2)地域文化的提取与利用

早期的文化延续都是用符号得以实现,在当代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常运用提取、抽象等方法对原有符号进行处理。地域文化继承文化符号运用新技术、新理论对场地进行再现式的营造,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传统村落的内在文化逻辑。

传统建筑符号加以提取和整理,即使新建建筑也不会产生历史隔阂感,有助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乡村绿地系统的设计要把握好设计的地域性,运用乡土树种,使植物以自然的生长状态存在于乡村绿地景观之中。标志性景观应提炼当地的景观特色,将其用在节点的营造中,使每个节点具有地域独特性,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3)地域文化的整合

地域文化涵盖了当地的传统民俗特色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当地特有的模式。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对人居环境、社会制度进行有效地梳理融合,才能使地域文化发挥当地本土特色,依托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才能避免地域文化区域重复或脱离历史脉络。

第三节  实例研究

3.1规划对象概况

旧街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大广高速(G45)以东、沙河以南,县道033穿越其间;所谓 “一河两岸景观”系指三庙河局部河段,即向北汇入邻近境内沙河;以花朝大桥(X033)与东环大桥(033县道)两桥之间再外扩150米的局部三庙河道空间,即两岸河道景观为承载界面展开。

3.2现状问题

3.2.1景观形态现状问题

1.两岸边的视觉形态较为杂乱;即现有临水房屋立面较为单一,缺乏环境特色;

2.河道内线杆散落其间,线网凌乱,影响观景体验;

3.河面景观单一,缺失层次,人工痕迹较重,建筑与河道形成约1/4的高宽比,较为空旷失去了围合感;

4.建筑质量较好,但是群体立面缺失变化和韵律,亲水缺乏过度。

3.2.2 文化表达现状问题

1.文化形态尚未形成

新洲旧街虽然有问津文化、花朝文化、感恩文化、红色文化、耕读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类型,但空间落位上呈散点分布,未得到系统地梳理,未形成完善的文化结构。

2.文化元素联系较弱

新洲旧街虽依据文化类型打造了相关特色景点,但文化与景观的实际联系较弱,文化元素并未完全贯穿于景点之中,景点也不能良好地反映文化特点,未形成文景融合的独特标志。

3.文化品牌效应不强

新洲旧街的文化品牌及相关产业主要面向武汉本地及周边城市人群,品牌效应不强,影响范围有限,受众人群较少,从而得到的經济效益有限,通过文旅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难度。

3.3旧街文化类型分析

3.3.1主导文化

①《问津文化》

武汉新洲曾留下“孔子周游列国,使子路问津”的千古佳话,问津书院已有2000多年历史;问津文化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忠诚、宽恕、仁爱、勇敢、担当”等美德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民俗文化--花朝节》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花朝节,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的庆福寺(又称大庙),时间为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大会,被列为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3.3.2 从属文化

①感恩文化

旧街流传着“行孝的儿媳妇”、“谢裁缝割肉救娘”等故事,报恩禅寺受人们敬仰,旧街人民孝敬长辈、懂得感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红色文化

新洲红色旅游公路连接贯通问津书院、道观河、将军山等多处红色遗迹和绿色生态、禅宗文化旅游景点景区,惠及整个东部地区人民群众。

③耕读文化

耕田可以低头看见的是生活,长期生活于此的旧街居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山拓荒,打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给予村庄独一无二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6]

④茶文化

旧街茶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茶业品种多样,品牌特色鲜明,以刀楼寨白茶、通禅茶、城楼寨茶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多次获奖,深受消费者好评。

⑤山水文化

新洲旧街有五云山、烽火山、大雾山等山峦;少潭河、孔子河、道观河水库、三庙河等淙淙流水,山青水秀,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3.4以文化为重点的规划对策

3.4.1 构建系统文化体系

旧街文化发展片区分为四个片区,将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相融合,自南至北以花朝文化、问津文化、生态农耕文化、感恩文化构建文化体系,打造以地域文化为重点的特色乡村滨水景观。

①花朝文化片区

位于花朝大桥、半边街沿岸,打造以花朝文化景观为依托,结合花朝节传统活动,配置商业设施,活力花朝文化片区。

②问津文化片区

位于问津广场附近,以幽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借助已有的问津文化建设为基础,打造具有底蕴的问津文化片区。

③生态农耕文化片区

位于武玫路边,以现有田园景观为依托,结合农耕文化,配置服务设施,塑造以农业景观与体验为一体的休闲片区。

④感恩文化片区

位于庆福禅寺附近,以现状感恩文化建筑为依托,打造历史及文化为一体的沉淀历史旅游板块。

3.4.2 加强文化节点的联系

充分提炼文化元素,对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结合旧街当地文化特色对景观进行针对性设计与改造,融情于景,无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细节处理等方面都突出文化独有的标志。

游憩规划节点:大节点分为:问津文化广场、花海、标志塔亲水桥、水上戏台以及茶文化村,小节点分为:儿童活动中心、湿地净化基地,水上田园、湿地浮岛、滚水坝改造、三庙河探源,相互关联,交相映衬,营造出一片人与自然滨水和谐相处的画面感。

3.4.3植入文化表达

东文化:东岸花朝文化街区、茶文化村和感恩文化

西生态:西岸湿地净化研学区、湿地农耕展示区和生态探源区

游憩交通规划体系:泛舟三庙河,穿越时空零距离亲近清澈河中快乐的鱼群与生机盎然湿地植被。

3.4推广品牌效应策略

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文化产业必须走出传统经营模式,迅速适应网络经济大潮的发展繁荣,才能在危局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播性、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把潜力巨大的文化产品供方市场加以整合并与需求力日渐旺盛的买方市场精准对接,走出一条运用\"互联网+地域文化\"產业发展的新路径。

提升文化品质、增加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由内而外对文化品牌进行包装升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旧街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旧街未来还需找准定位、提升高度,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利用互联网时代将优势最大化、效益最强化。

结语:

乡村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生活形态,漫长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最珍贵的文化景观遗产。随着全球化进程,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为切入点,综合地域文化的内涵研究、景观设计的研究,以湖北省新洲区旧街街道一河两岸景观改造项目为基石,从景观设计细部分析入手发现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景观设计手法解决问题,旨在使乡村文化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肖莹颖;毕操,基于湖北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探究——以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榨房村为例,,现代园艺,2021,94-96,94-96

[2]刘凤娇,基于“三重生态”下的乡村景观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undefined

[3]支怡恬.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02)

[4] 刘杰.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4(10)

[5] 郭栋桦.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03)

[6] 洪清萍.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文化创新性景观设计研究——以景德镇市进坑村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1(11):78-80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加强BIM技术的管理和优化,有利于帮助实现相关建筑信息的集成,从建筑的设计、施工直至项目终结,所有的信息都会集合在一个三维模型的信息数据库中,方便相关人员的查阅。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程周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于BIM技术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实施科学合理化推行BIM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优化;应用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有难度和挑战,在经费有限,工期紧张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传统的二维技术不再适用于如今的建筑工程,强行实施各种问题就会浮出水面[1]。问题的产生,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工程进度推进速度慢,提高建造成本,企业也就无法获利。为满足大时代发展的需求,发展精细化设计是重要的目标[2]。于是在高科技人员的潜心研究下,BIM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何为BIM技术?BIM技术的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如(图1),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有的真实信息。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优势

BIM能模拟的信息包括:三维集合形状信息、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重量、价格、进度和施工等,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为设计师、建筑师、水电暖铺设工程师、开发商乃至最终用户等各环节人员提供“模拟和分析”[3]。BIM技术非常精准周密,具有可以观察,可以协调合作,及优化良好的优点,有利于建筑工程过程中更加顺畅的沟通,保障工程质量,降低出错概率。因为BIM技术的精准周密性,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驱力量。在应用之外,企业也要注重不断地发展和优化BIM技术。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一)应用于虚拟仿真

利用BIM技术建立模型(如图2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到施工的框架,以达到更准确的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对施工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加快施工进度,让工程在规定的项目周期内有效完成[4]。

(二)应用于构件拼装

利用BIM技术进行虚拟的构件拼装,施工企业可以尽早发现工程存在的风险,有效地节约时间成本,减少资源浪费[5]。BIM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完成构件平面的布局,然后利用参数化设计的思想,结合构件库中的资料,实现自动化快速建成模(流程图如下图3所示)。然后利用BIM技术的自动校验功能进行校对,监测工程的可行性和建设性,正确的评估风险,节约成本,降低错误率。

(三)应用于施工的统筹协调

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越来越有难度,对于建筑施工的统筹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严苛[6]。施工之前做的各项准备也要更加具体和完善。施工统筹是指怎样使用施工设备,才能发挥出设备的最大作用,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施工。BIM技术具有自动优选方案的功能,可以对怎样选用施工设备以及怎样使用施工设备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四)应用于建筑项目的辅助管理

BIM技术可以辅助建筑项目的管理。BIM技术可以形成建筑物的完整信息,提供一个直观的三维交流环境[7]。与传统模式下项目人员在现场靠图纸找到有效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相比,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BIM逐渐成为一个施工现场自如沟通的交流平台,辅助各方面技术人员协调项目方案,讨论项目的可造性,及时的排除风险隐患,减少因风险或疏漏造成的返工,缩短项目周期,节省成本。

(五)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可以提前有效地检测出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对有危害的区域进行划分,管理人员就可以提前预知风险,制定预防方案和保护措施,预防工程返工重修。

(六)应用于物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实施的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购买各种施工材料,因此,对于物料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BIM技术具有无限储备资料的功能,可以储存工程所需要的材料。施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利用计算机查询所需物料,有效的保持物料的供应,提高工程施工进展的效率[8]。

四、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管理的应用分析

(一)应用现状的分析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管理建筑工程设计的理念愈加重要。由于以往的设计管理频繁出现问题,使BIM技术普遍的运用到了我国的建筑行业事业中,科研人员越来越关注能够加强BIM技术的研究。但是,在BIM技术发展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可能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如今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BIM投资回报率不是很高。但随着BIM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人员潜心开发更多有利于工程建造的功能,BIM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是业务范围方面的问题,由于个别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没有对BIM技术的深入了解,业务工作不够精确,设计深度也没有明确,这就导致可能无法设计出让人满意的效果[9]。其次是BIM在协同设计方面的问题,虽然BIM技术对于协同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同样会引发问题,比如协同工作之后逐渐加大的工作量,参与建筑工程的每一方都会增加协同量,增加设计管理的难度,延长项目周期。还有设计流程方面的问题,BIM技术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设计师确定设计的原则,根据专业建模型,最后进行系统的整合工作。用这种按部就班的流程雖然可以避免不同专业在同一个文件下协同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损伤,但是同样也会延缓进度,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的返工现象。设计成本也是BIM技术设计管理的不可忽视的问题。BIM技术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投入,部分企业担心无法承担和规避风险大多选择不投资或少投资。项目设计费用占比过小,导致项目设计企业没办法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另外,由于BIM技术进行管理时,多个软件配合进行,信息数据的更新都在一个平台上,这就导致了信息数据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平台是大量信息数据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全的权限设置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影响设计管理的进程。

五、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应用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材料管理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管理,有效地避免施工现场材料分配错误,材料严重浪费现象。在模型中記录好材料的采购总量,及每一天的使用量和剩余库存量,通过数据库计算损耗。依据每天的使用材料数量情况,发放每日所需的建筑材料,避免严重浪漫现象。并且采购人员在采买建筑器材的时候,要多观察,多对比,对消耗量大的建材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对比价格和质量,以便可以买到质量良好且价格优惠的材料,在材料合理管理的同时达到控制浪费的目的。

(二)优化设计管理软件的选取工作

合理的选择BIM软件,确保所选软件的配置能够与计算机兼容,并且要尽量选择高效率的设计管理软件,配合好软件之间的功能。

(三)完善建筑设计标准,设置信息数据权限

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完善建筑设计标准,使设计结果理想化。加强对BIM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做好备份,以防信息数据的流失,对于机密文件和重要信息要做好权限设置。

(四)开展有序的协同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企业要加强对BIM是集团团队的设计,建立团队凝聚力,让“提高BIM技术,发展BIM技术”为共同的目标。团队要制定完善的BIM设计管理的流程,不断地创新优化BIM技术,确保BIM技术可以有效的,高效地利用于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上。

六、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建设和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翻新,BIM技术的推广势必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和价值。在推广BIM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加强技术人员的对于BIM的认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保障建筑工程内对于人才的需求。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BIM应用标准,解决BIM技术中还存在的现实和技术问题。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上过程中,BIM技术占有重要地位,是能让建筑行业实现更精密的设计,更高效的施工,更高质量的完工的重要技术。所以建筑企业要高度重视对于BIM技术的应用,技术人员要不断增强BIM的功能优势,让建筑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印红梅,贾春辉,黄紫旭.BIM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0,34(06):739-743+747.

[2]饶钰琳,梁庆学.BIM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探索[J].四川建筑, 2020,40(06):254-256+258.

[3]崔邯龙,常子政,孟文清,姜新佩,张铭琦.基于BIM技术的人工剖面赛道工程数字化协同设计研究与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 2020,34(06):1-6.

[4]秦国成,任志平,张兴志,侯春明,周银,韩达光.BIM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异形幕墙设计上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9,36(05):518-522.

[5]曾旭东,周鑫,张磊.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正向设计应用探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34(06):119-126.

[6]王会,王育良.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协同设计应用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2(04):1-5.

[7]杨山,冯泽,蒙雪敏,陈良,邓春雷,吴鸿飞,陈武鹏,陆静,李妍.GIS/BIM系统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虚拟仿真信息技术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6):70-71.

[8]赵福奇,邓建平,刘玉清.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项目施工及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9(36):155.

[9]袁欣,李亚娇.BIM技术在地下车库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 2019(36):110-112.

中交四航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526000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藝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作 者:邬峻(著)

I S B N:978-7-5641-5460-8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定 价:59.00元

開 本:16K

页 码:244页

作者简介:邬峻,华中科技大学

读者对象:对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建筑与规划专业的学生与学者,设计院专业人士,城市与景观管理的政府决策者与开发建设者来说,本书是一本认识第三自然独特城市设计方法难得的参考著作。

内容简介:本书首次提出“第三自然”的设计哲学与方法论,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景观化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专著。该理论以文化驱动为代表的“第三自然”区分并整合以麦克哈格开创的自然生态为设计驱动的“第一自然”,和以简·雅各布斯开启的以社会研究为驱动的“第二自然”。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通过设计认知科学揭开“第三自然”的神秘面纱,概述了设计与认知的关系,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引入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并纵深论述了景观学概念的认知溯源以及重返一级学科后引入第三自然设计观的重要性与可能途径。中篇通过MOP认知模型进行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纵深设计研究与历史文化探索。下篇集中于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案例研究及实践运用,采用TCL类型学认知框架进行优秀设计案例分析,并结合笔者在中国、荷兰二十多年的专业设计实践与获奖设计案例综合展示了第三自然设计方法的成功运用。

城市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步伐加速,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綠地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建设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故基于对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生态美学视角探究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以促进现代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生态美学;现代城市;绿地设计

我国的城镇化率早在2011年已经超过50%,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脚步更是在不断加速。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城市绿地设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地都很重视城市绿地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易破坏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包括生物、生境、水资源、大气、土壤、地质、地貌及环境污染等生态范畴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者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的地区。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已然成为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平衡,甚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生态敏感区是否被保护得当。然而现阶段很多城市只关注绿地建设的短期效益,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够重视,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导致一些城市居民活动用地占用生态保护空间,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不够重视绿地生态作用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城市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城市经济建设中,而对城市绿地建设不够重视。当代城市绿地建设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不少的发展,但在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下,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也稍显浮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绿地建设人工痕迹重,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不能充分考量当地的生态现状就地取材设计绿地,反而大量地使用人造景观,过分关注景观的美观,甚至可以为了某些具有可观赏性的设计牺牲生态环境。例如我国城市公园中大都会有雕塑元素,但有些没有特殊意义的雕塑事实上不仅装饰作用不强,反而破坏公园的植被。

(三)缺少人文关怀

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设计时非常重视其美观度,甚至将装饰作用放在第一位,不关注建设成果的实用性。现代城市绿地受众数量大,本应讲求实用第一、美观第二的设计原则,但在城市现代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常常出现二者倒置的情况,只关注外观,忽略实用性,造成绿地设计缺少人文关怀。例如很多公园草地的道路设计,只考虑美观度,不考虑行人路过的便捷性需求,蜿蜒曲折,导致有些行人践踏草地走捷径,长此以往最终形成“人工路”。还有一些公园的踏步石路,两石之间的距离设计不合理,也没能考虑到行人多样性的问题,同样给行人带来了不便,造成行人践踏草坪的现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绿地。

(四)设计模式无新意

我国现阶段对城市绿地建设工程的评价还缺少一套完善的考量方法。城市绿化的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要保障绿地建设质量。对此,首先在设计环节就要加强评估工作。有些设计师不重视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多套用已有的设计模式,甚至直接照搬其他地方的成功绿地设计方案,完全忽视当地可适用性。现阶段国内很多绿地设计方案都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进行设计呈现,因此不少设计师为追求构图形式的完美,忽略了对立体设计空间的细节打造,使得设计方案的实际建设效果不佳。

二、现代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在一些绿地建设工程当中,由于相关管理机制的缺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造成一系列的建设问题。例如一些暗箱操作导致投标工作缺少公平性,这将直接导致绿地建设的工程质量不高。另外,在绿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机制也比较缺失,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

(二)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目前很多城市为了追求城市外在形象的现代感,大量借鉴一些西方设计风格,盲目兴建大广场、大公园,出现了一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多设计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但实际上现代化气息太过浓重,毫无特色,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

(三)生态与经济建设的不平衡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现代很多城市绿地建设也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绿地商品化。有些绿地设计公司甚至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建设工程的效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不进行全面把握,只追求外在形象的美观。

三、生态美学视角下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城市绿地建设

要提高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的质量,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绿地建设方针中,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城市绿地设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原有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生态敏感区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绿地建设。绿地规划要科学合理,首先要讲求整体性,城市一块绿地的规划,首先是整个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要将该区域的绿化与城市整体环境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大环境绿化,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在进行规划时,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考虑到土壤、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破坏情况,要提前设计好预案以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活动的破坏性,或通过建立一些人工水系、绿色走廊去弥补对生态的破坏。此外,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城市的一些生态敏感区,应该尽量避开。同时,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以便在绿地建设过程中可以灵活考虑。

(二)建设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隊伍,创新绿地规划模式

绿地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城市绿地建设质量,首先要保障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队伍的质量。有关部门在进行绿地规划时,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参考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用竞标的方式确定绿地设计方案,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有能力者积极参与。对已经选定的设计师也要加强考核,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并且鼓励其进行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此外,城市绿地建设还应当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在一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见收集,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意见纳入绿地设计方案。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一些古典园林非常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也可以与古典园林设计优秀理念相结合,借鉴其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师也应当充分遵守这一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并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尽量减少自然绿地的改变,尤其要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这就要求在绿地设计与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根据其原本形态的不同形成一些平原景观、水文景观和植物景观。这既能够体现地方自然环境的特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四)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相关人文资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人合一的社会发展理想,因此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绿地建设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其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建设,因此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此外,城市绿地除了具有生态价值以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融入绿地建设中去,使绿地建设成果能够凸显人文特色,符合当地的文化气质。城市绿地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要以生态美学为导向,在保持绿地生态的基础上追求绿地的美观。在进行绿地规划时,要充分将当地人的合理意见纳入规划方案,寻找合适的方法,更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五)加强绿地管理,保护城市绿地建设成果

很多城市绿地虽然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在后期管理上存在问题,建设成果无法得到维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在绿地建设中没有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当地生态的因素,提高了建设难度,也使得维护成本增加。要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工作与后期维护工作,对绿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市绿地原本就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建设工程,高质量的绿地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够帮助城市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建设的改善是一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发挥美化城市景观、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城市社会竞争力等多重作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这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绿地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对城市绿地的建设要充分彰显当地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因地制宜,不能一味贪大求洋,以免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而得不偿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到城市绿地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推进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加强绿地建设成果的保护,从而推动城市绿地建设科学合理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乐.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示范型生态景观的探讨[J].现代园林,2005(8):21-23.

[2]吴弋,陈小卉.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以宜兴市宜城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0(3):62-64.

[3]陆振强,王国明.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193-194.

[4]谢桂青,陈爱玲,蔡瞬娜.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园林地被景观使用[J].科园月刊,2008(5):50-53.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上一篇:电子设备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