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们对森林功能的重新认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城市建设的热点。首先介绍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概念、功能及特点,随后对湘潭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包括其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湘潭市构建城市林业生态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湘潭市;城市林业;林业生态圈构建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林业生态圈概述

1.1 城市林业生态圈界定

所谓生态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共同居住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圈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一切活生物体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它包括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按照从高到低的空间层次划分,我们可以把生态圈分为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其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属于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即指生物圈,它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目前关于城市林业生态圈尚无定义可寻。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类、森林与森林生态圈的关系,将城市林业生态圈定义为:指以城市为中心,包括一定环城郊区内时空的、以人和森林群落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地表安全生态系统。

1.2 城市林业生态圈功能

一般情况下,城市排放的废弃物,只靠城市本身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不可能完全消化的。这些剩余的废弃物会通过城市生态界面,随着水、空气及动物等环境因素的运动而流向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区域。在城市林业生态圈这个较大的安全生态系统中,借助环城宽厚的森林林带、农田和河流、湖泊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消化。因此,只有将城市置入城市林业生态圈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具体来说,城市林业生态圈主要具有以下功能:第一,保持城市林业生态圈内CO2与O2平衡;第二,实现有害气体、尘霾在城市林业生态圈内的平衡;第三,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四,突破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第五,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自然的、通达性强的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各种生活需要。

1.3 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特点

城市林业生态圈是一个新型研究领域,涉及面广,与城市林业、园林、城规、生态等都有关系,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1.3.1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长期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不同于一般性的植树造林,它处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在这些区域,通过自然演变的生态群落绝大多数已被人为破坏,我们对自然条件下的森林生态群落组成往往一无所知,所以构建城市森林生态圈时在对树种选择和配置上会遇到重重困难。另外城市区多水泥化,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需要定期管理,有时还需要重新栽植。因此,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的坚持下去。

1.3.2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环境的动态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在建设初期是不稳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城市森林生态圈会趋于稳定,但是城市市区内的森林群落多是靠人工构建的,天然更新几乎不能实现,最终需要人工更新,所以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1.3.3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针对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过去我们过度的开发城市,使用城市资源,已经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因如此,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当今受到关注和重视,怎样科学的发展进而为城市服务,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一些生态问题,不断满足居民对城市林业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些特定需求就形成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针对性。这个针对性主要反映在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区域对森林的组成、结构、布局、树种配置,森林的营造方式以及所解决主要生态问题不同,森林的日后经营和管护上的不同。在这些方面都必须严格按照城市不同需求,去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

2 湘潭市的基本情况

2.1 湘潭市自然概况

湘潭市现辖湘潭县、韶山市、湘乡市和城市雨湖区、岳塘区两区。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015km2,其中市区面积为289km2,全市人口总人口数279.61万,其中市区人口71.32万。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6.7℃-17.4℃,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0℃,年降水量1350-1610mm,春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全年日照时数1640m-1700h,年均相对湿度为80.7%,无霜期283天。

境内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等优势树种构成。全市树种资源丰富,有92科539种,其中乔木319种,灌木178种,木质藤本42种。

2.2 湘潭市社会经济状况

2006年末,全市总户数881314户,人口2871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475人。2007年,实现地方国民生产总值523.1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2∶47∶37.8;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38.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742元和5137元;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亿元。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旅游、通讯、教育、房地产等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科技支撑作用日趋强劲。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综合排名全省第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湘潭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和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湘潭市交通、通讯十分发达,长-韶铁路直抵韶山市,京广线、湘黔线,洛湛线、京珠高速、上瑞高速、长潭西线高速、韶长高速、320国道、107国道纵横交错,多条交通要道向周边县市辐射,市、乡公路四通八达。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武广铁路、潭衡高速、韶山高速。水路有湘江流经市境,经洞庭湖入长江。

3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优势

3.1 重要的区位优势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与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长沙,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株洲成“品”字型分布,素有“金湘潭”的美称。京珠、长潭、上瑞高速公路,107国道穿越市境,京广、武广和湘黔铁路也经过湘潭。湘潭位于湘江中游,水路上也相当便利、发达。通过长株潭产业集群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形成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最终形成以三市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使其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3.2 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

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湘潭培育了一大批历史名人,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及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庚、谭政,文化名人齐白石、黎锦熙、萧三等诞生在这里,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足迹。红色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红色旅游为湘潭一大特点和优势。韶山是世界级旅游圣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毛泽东旧居、诗词碑林、纪念园、滴水洞等名胜享誉中外。彭德怀纪念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名人故里,名胜荟萃:始建于南宋的文庙和明代的关圣殿,雕梁画栋,独具匠心;湘江西岸的望衡亭,可远观衡岳,近听涛声;湘江东侧的昭山,为潇湘八景之一,登山远眺,三湘风物尽收眼中。市中心有南湘佛地海会寺、秋瑾故居、齐白石纪念馆等,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碧波荡漾的水府庙,山峦倒影,轻雾缥缈,不是西湖,美似西湖。地处湘潭县境内的湖湘文化发祥地隐山,渊源久远,胜迹遍布,“敢为人先、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所在,孕育了一代代名人志士。青山桥唢呐申报进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潭风景优美,这里春天杜鹃红,夏日荷花香;金色十月,满街秋菊吐芬芳。湘江逶迤经过市区,宛若彩带,碧水清波映城廓,雨湖镶嵌城内,妙似明珠,垂柳烟色醉游人。

3.3 先导的政策优势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并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湘潭作为“两型社会”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实验区的先导优势,秉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制订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湘潭真正建设成为生态区,体现“两型社会”要求和水平。

4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问题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面临城市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剧烈冲击,土地、林木所有制成为瓶颈制约关键因素,阻碍生态建设的发展;城市扩容及各项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占林地、湿地矛盾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力度不够,生态建设面临严峻形势;森林总量不足,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森林火灾威胁较大;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较差、景观效果不佳,生态系统脆弱、功能发挥水平低且不稳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乔木林中纯林林蓄积占的比重太大纯林林地活立木蓄积6495922m3,占乔木林地蓄积的94.7%;混交林林地活立木蓄积361765m3,占乔木林地蓄积的5.3%。第二树种结构尚不合理,针叶林比重偏大全市乔木林面积171543.3hm2,按优势树种分针叶林150175.8hm2,占87.5%;阔叶林21367.5hm2,占13.5%。第三林分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乔木林平均每hm2蓄积39.97m3,用材林平均每hm2蓄积39.96m3,单位面积产量低。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刘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05-109.

[2]关秀清.城市如何选择行道树[J].科技潮,2007,(07):25-26.

[3]关百钧.世界林业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57.

[4]李忠国.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09):13-12.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阐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的特点,综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体现了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以及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关键词:山地型城市;城市森林;森林生态网络;西南地区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Econetwork

In Mountainous Cities of Southwest China

MA Lihui1,2, FANG Wen1,2,3, LIU Yang1,2,3, HE Ping1,3, WANG Haiyang3

(1。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 Chongqing 400036, China; 2。 Chongqing Hanye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Chongqing 400036, China; 3。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Key words: Mountainous city; city forest;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Southwest China

收稿日期:2011 - 12 - 08;修回日期:2012 - 02 - 13.

项目来源:国家林业局2010年度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64)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马立辉(1983 - ),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生态。Email:306901302@qq。com森林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具有最大的生产力及生物量、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维护功能, 因此,国内外已经把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确立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建设秀美山川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而城市森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三生态”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城市森林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平衡、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与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森林城市蜕变为城市森林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目前,根据我国森林现状和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江泽慧等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构想,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及其工程体系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西南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80%,不同历史时期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山地城市, 如贵阳、重庆、遵义、自贡等[1]。山地城市选址并修建在山坡或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城市的各项功能,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组织、绿化空间、景观特征等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山地自然条件和城市空间构成的特殊性带来了比较丰富的景观多样性,给人们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比平原地区更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性,构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环境特征的城市。山地城市山峦起伏,建筑、植物、道路依山就势,分隔出步移景异、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成“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城市景观[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城市主要存在4个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活动干扰敏感、自然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基于西南山地型城市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构建西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统一和优化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以河谷、台地及山脊等山地城市的基础框架为基础,探讨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自然林、人工园林的嵌合性,综合分析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特点,为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1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和生态网络特点

山地型城市由于山地区域复杂多维的地貌特点,沿河流水系、冲沟沟谷变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山地景观,且往往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具有垂直梯度变化明显的河谷、台地及山脉。山地型城市森林结合河谷、台地及山脉不同空间尺度和特点的基本景观单元,引鉴区域性自然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点和群落演替规律,以乔木为框架,以维管束植物为主体,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具有山地特征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郊森林植被和乡村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山地自然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山地景观形状特点的城市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斑块、廊道、基质合理组织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山地景观生态系统。因此,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应体现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遵循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通过自然林与人工园林的结合,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特征。

2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马立辉,等: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特点分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人城市,使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北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Grey等,1978)。尤其是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日本等国,开展了比较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如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德国在1975年就通过了《联邦自然保护法案》,该法案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城市周围绿带和森林被开发和破坏。进入21世纪,许多现代化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4]。

从我国对城市森林的研究情况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些文章发表(吴泽民,1989;彭镇华等,1993;王义文,1992;王木林,1995;桂来庭,1995;王永安,1995),但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本底特征分析、宏观规划与树种抗性方面的调查(孙冰等,1997;曹洪麟等,1999),对具体城市的城市森林组成与结构特点的研究则很少。1996年北京市林业局和原林业部共同下达“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局共同承担,研究北京市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北京市城市林业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北京市城市林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发展模式、21世纪北京城市林业发展规划设想等。

对于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了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支持立项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率先在哈尔滨、大连、上海、合肥、厦门等地针对城市森林布局、树种选择与配置、树种生态效益等城市森林建设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5]。

贵阳、遵义、南宁、重庆等城市相继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在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着重围绕城市森林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对于城市森林建设实践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较多,学术研究较少。如未强调山地森林资源优势的重要性等。而对于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现在国内外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将弥补这类研究的空白。

3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

3.1体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山地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城市建设时需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以实现山地特殊自然生态条件的有效利用。

1)山地城市由于受山脉、江河和沟谷等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建设不可能集中连片,而是结合地形条件分成几块,使城市的分布呈组团式状态。比较多的出现在山区丘陵地区2条河道的交汇口,或河流环绕蜿蜒的山峦地带,如重庆主城、合川、宜宾等。山地城市中许多不可建设用地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城市森林的数量和自然生态性。

2)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受高山,峡谷和江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城市常沿江河的一侧、两岸或沿谷地的狭长地带伸展,形成带状的布局结构,如延安、安康、万州、巫溪、彭水、武隆等。

3)在山区地带,由于山峦起伏或河流弯曲廻转,城镇之间保持有较大的间隔距离,并由公路、铁路或河流将它们串联起来,如内江、自贡、乐山等。在地貌的分割下,由此便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植物群落,极大地丰富了山地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同时,由于其山水环境的特征,往往在山地城市的边缘甚至城内形成森林公园或风景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景观生态功能。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中, 某一局部的森林景观要素应根据山地条件实际情况确定其主要的服务功能, 并在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山地城市的小气候表现出阴、阳、洼、窝、湿等变化[6],在山地城市的山顶和阳坡部分有充足的光照,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森林群落,其群落整体表现为强阳性,树冠呈伞状,分枝点较高,叶片气孔密,蒸腾作用大,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脊薄。其生态效应表现为覆盖率高、防暑降温效果好,而群落内部由于强阳性植物的存在,其林下的幼树及喜荫品系得以庇护,根系的层次性发达,整个绿地的生态倾向于良性演替, 其生态功能反映为,防噪、防尘、吸收有害气体、供给氧气功能强,减少山地城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等,体现出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

3.3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城市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多建立在山坡、丘陵、山区和平原的交错带等复杂的地形上,随山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呈现团块状、星状、组团式、带状群组等不同形态类型,山地城市在长期适应自然山地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森林与城市建成区衔接的一种方式。重庆组团式城区布局,遵义凤凰山公园与周围城区的关系,说明城市森林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统一关系。从这一点上看,山地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除尽力增加森林斑块的面积,争取矩形、圆形森林斑块之外,还应以其他办法弥补其多样性上的缺陷。在实际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市区公园和其它各类绿地等斑块要素的大小、形状、服务半径及类型的多样化和分布的均匀性, 重要斑块要素如城郊森林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等。

4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内容

4.1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一个宏观、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不同城市来说,自然地理特征、社会人文、历史背景迥异,而对同一个城市来说亦存在着地形、小气候、用地类型等的区别,将导致其城市森林建设的要求不同以及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的演进规律不同,相应地也将会有不同的属性。目前国内对于指标的选取主要有2种方法:①彭镇华为代表的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思路[8];②王祥荣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协调性相结合的思路[9]。根据山地型城市的环境差异,选取城市森林共性指标如数量指标(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人均乔木占有量)、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森林斑块面积、森林均匀度指数、森林破碎度指数、森林斑块连接度)、群落结构特征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指标(负氧离子指标、水土保持指标、地表渗透率)和景观游憩功能指标(景观多样性、景观可达率、景观可视率)。

另外再补充强调山地城市森林建设的特殊性指标,如山地沟谷占用率、屋顶绿化面积占绿地面积比重、立体绿化率、水土保持指标等,通过对山地型城市森林建设及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掌握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规律,使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山地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范围内,其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重丘为主的城市。开阔平坦的场地少,狭长的山沟却很多,山体植被较好;城市中普遍有河(溪) 流穿过,且多为季节性河(溪) 流;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山交映,互为补充;在城市形态上呈现较为丰富的轮廓线,能够融建设、环境、生态等为一体的“山水城市”。

根据山地型城市的历史资料与气象、水文地质及人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3S技术,建立城市景观的数字化表述系统,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森林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通过景观过程分析(景观阻力、隔离程度),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俞孔坚等[10]曾提出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元素)建设的一些关键战略:①完善和强化山地型城市森林的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②保护和建立山地型城市森林多样化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③保护和恢复山地型城市湿地系统;④将城郊生态屏障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融入到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中;⑤建立绿色生态廊道;⑥开放专用绿地,融解公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⑦融解城市,保护和利用基本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是在了解山地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山地型城市的水流、土流等生态流及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森林规划的关系,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

4.3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山地型城市气候特点除呈现水平地带性气候外,同时还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因此,山地型城市植物多样性也呈现水平和垂直2个方面的地带性,具有更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为选育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乡土型树种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

在水平梯度及垂直梯度上分析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水平梯度上,城市——城郊——乡村,城市森林群落主要包括风景林、公用林地、居民区林地、防护林、企事业单位林地、行道树等林地类型:城郊森林群落主要包括城郊城周生态森林屏障及自然森林群落,乡村森林群落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垂直梯度上,河谷——丘陵——低山,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结构。

在此基础上,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筛选出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更加合理,为未来城市绿化提供乡土苗木,为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供了依据,是维护土地资源和生命过程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需要。

5结语

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山区和丘陵)为主,山地中坐落着大量的城市,西部山地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和城市扩张引发的高敏感性、脆弱性和频发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西部山地型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在西部山地型城市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与景观建设,将有益于解决突出的生态问题,建设宜居山水之城。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 5.

[2]夏季.山地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构成与塑造——以重庆为例[C].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508 - 513.

[3]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J].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 介绍了森林城市的概念及安康市概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康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针对SWOT要素对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进行了战略分析。

关键词 SWOT分析;森林城市建设;安康市

SWOT Analysis of Forest City Building in Ankang City

CHEN An-cheng (Landscaping Department of Ankang C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Key words SWOT analysis;Forest city building;Ankang City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日益成为威胁城市和城市居民生存的问题[1]。森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载体,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生态平衡等特点,失去了森林的保护,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保护伞。 因此,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森林,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2]。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低负荷、循环型、共生型的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唯一出路[3]。森林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态环境意识,还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康市也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屡创成果,先后获得了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2013年安康市政府适时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笔者通过对安康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为安康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准确定位,尽快实现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 森林城市概念及安康市概况

1.1 森林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森林城市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城市的简称,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林木为重点的生命支持系统,以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功能稳定且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绿化(美化、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是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4]。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范圍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 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5]。建设森林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新要求[6]。

森林城市最早是在1956年由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即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经营和管理城区及城市近郊的森林、 树木和植物,服务城市生态,调节城市气候,活化城市景观的一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旨,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特殊形态林业[7]。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是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8],继而许多学者对城市森林开展了研究工作[9]。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除了分析和解读国外的成功经验和理论著作外,还进行森林城市的效益评价、规划模式和建设方法等研究。在实践方面,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且在2007版中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情况下,我国森林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虽然森林城市这一理念传入我国较晚,但是在我国发展势头较旺,从2004开始,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1个城市获得了此项殊荣,陕西省只有宝鸡市获得了此项殊荣。

1.2 安康市概况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108°01′~110°01′ E,31°42′~33°49′ N,东西宽约200 km,南北长约240 km,土地总面积23 391 km2,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11.4%。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横贯而过,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 2 964.60 m,最低海拔170.00 m,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 794.6 m。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在省际之间,东濒湖北,南与四川、重庆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

安康市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中药材之乡”“中国硒谷”“中国茶乡”等美誉。

2 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

2.1.1 区位优势。

安康市是陕、川、鄂、渝4省市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是连接西南、西北,通向华北、华中、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为陕西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城市,阳安、襄渝、西康铁路在该地交汇,包茂(包头—茂名)高速、十天(十堰—天水)高速在此相汇,境内有316、210国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安康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2.1.2 水资源优势。

安康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945 mm,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 053 890万m3。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是全国人均的1.55倍。由于安康汉江段水质较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含氧区,丹江口库区水源60%来自安康。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从安康城区自西向东川流而过,给安康人民的用水和娱乐提供了有利条件。水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功能上,还体现在它具有灵性和动态美的特点,为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

2.1.3 植物资源优势。

安康市位于南北植物荟萃之地,根据《秦岭植物志》记载,安康地区生物资源种类在省内名列前茅,品种达4 612种,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安康境内现有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擂鼓台森林公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给安康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4 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安康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共650余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先民的光辉。雄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给安康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1.5 森林及绿地资源明显增长,城市森林初具规模。

根据安康市政府报告显示,自“十一五”以来,安康市积极造林护林,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大瀛湖治理、汉江两岸绿化造林等重点工程,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有林地面积由“十五”末的130.33万hm2增加到140.93万hm2,净增10.60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5.4%增加到59.9%,净增4.5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5 554万m3增加到6 026万m3,净增472万m3,林分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汇总结果显示,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9.9%。森林资源消耗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森林经营实现长期、可持续、永续利用的目标[10]。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改善了安康市的生态环境,根据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2009年全市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 992 km2。以大瀛湖治理和汉江两岸绿化为工作重点的造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荒坡都有了根本的改变,不仅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提高了城市的形象,保护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2.1.6 积累了丰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经验。

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汉江两岸绿化造林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安康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经验。先后获得“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陕西省卫生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取得的这些成功不仅提升了安康的城市生态建设档次,还有效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最为重要的是给安康市城市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 劣势分析(W)

2.2.1 具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特色植物應用不足。

乡土树种不仅具有适应性、取材方便、育苗容易等特性,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点,是一个城市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最直观的反映。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常见的植物有105种,这与安康市丰富的植物种类资源相比仍微不足道。在调查的105种植物中外来植物占58.1%,而乡土特色植物只有41.9%[11]。安康在植物的应用中虽然应用了具有浓重安康地域特色的植物,如枫香、柑橘、枇杷、珙桐、乌桕等,但是这些植物的应用范围较小,数量较少。还有像黄连木、柚子、红豆树等一些特色植物在生态建设中未用到。

2.2.2 道路植物配置结构简单,树种单一。

道路绿化城市绿化的主体结构是森林城市建设的骨架,是连接森林—城市—乡村的纽带,直接体现了区域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安康市在建城区的道路大部分只是简单的一板两带式,未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在植物的搭配上也未形成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彩色植物的应用较少。这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不美观,还在功能上存在缺失,不符合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种选择较单一,主要是香樟、桂花、银杏等植物,未充分利用植物种质资源,使整个道路绿化缺乏生物多样性,缺乏地域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应充分利用安康丰富的植物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加乔木栽植量,适当引进外来植物,丰富园林植物种类,乔、灌、花、草、藤相结合,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12]。

2.2.3 建设用地不足,增加了占有林地的可能。

按照《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规划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38 km2,人口45万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57 km2,人口60万人;远景建成区面积发展到74 km2,人口80万。

安康多为山地,平原较为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安康市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建设用地的不足会导致占有林地的可能性增加,这给安康市森林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阻碍。

2.2.4 森林建设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投入资金较大。

安康经济发展在全省比较靠后,2012年安康市GDP是513.58亿元,在全省10个市中排名第八,安康市人均GDP是19 522.56元,在全省10个市中排名第九。森林城市的建设是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其投资周期较长,见效慢,且投资资金较大。生态建设投资主要靠国家和省级补助性投资,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建设成本需要,建设质量难以保证[13]。森林城市建设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养护和管理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给经济原本就不富裕的安康市带来了一定阻碍。

2.3 机遇分析(O)

2.3.1 国家加快林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2003年国家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该决定的出台给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安康市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根据基本情况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口号。在认真总结多年林业发展经验和林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于2011年制定了安康市未来10年林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提出“一廊三区”发展规划战略的框架下,按照现代林业发展构想,布局规划实施“三区、十大板块”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为先,生态、经济、社会融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33.33万hm2,每年新增林地3.33万hm2,成林保存12.00万hm2,使有林地面积达到152.70万hm2,森林覆盖率由59.9%提升到64.9%,净增5.0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5 725.6万m3增加到6 757.93万m3,实现林业总产值100亿元,达到农民人均0.20 hm2经济林特园,林业收入3 000元的目标,使安康现代林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4]。这些政策和计划的提出给安康市生态系统给的建设带来了福音,是安康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最坚实的保证。

2.3.2 重点林业工程和绿化工程的全面实施给生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标志着我国从木材生产走向了生态建设。安康市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瀛湖绿化工程等,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3.3 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的责任。

我国作为发展中國家,承担了全球气候恶化问题中的责任。2007年6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把发展林业放到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位置。

2.3.4 生态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在享受城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趋迫切,并席卷世界各地[15]。目前安康已经完成了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正在进行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这给安康森林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机遇,是下一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有利于健康、适宜的绿色环境越来越青睐,对可以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这种精神层面的需要为森林城市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6]。

通过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安康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3.6%,绿化覆盖率为38.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32 m2。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举办的“大美陕西发现之旅”活动中被评为“最美绿色园林城市”,入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十座宜居小城”,被全国绿化委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给安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了参考,还给安康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的取得改善了安康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档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政府也从中得到了一条发展安康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目前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安康市广大市民的强烈意愿与追求。

2.4 威胁分析(T)

2.4.1 管理制度与体制的不完善。截至目前,安康市未成立一个关于森林城市建设的机构,这给森林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阻碍,造成前期建设的混乱和后期管理的不善。由于各绿化部门管理不善,监督力度不够,造成部分道路绿化损坏严重,再加上树木本身的老化,树种的单一,影响了绿化景观。

2.4.2 由于自身经济的不发达,面临筹措资金的问题。

森林城市建设以生态建设为主体,这就明确了政府是投资主体。不管是植树造林,还是各项绿化工程的改造和开展都需要投入,这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安康市带来了困难,因此安康市政府面临着筹措资金的问题。

3 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根据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析,针对SWOT要素进行了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战略分析(表1)。

建设森林城市不仅是绿地面积和森林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森林与园林、水系、道路、建筑、人居、环境的协调,注重格调的一致性和相互的包容性[17]。树木生长周期长,森林群落的形成更缓慢,为了缩短森林城市建设的投资周期,应积极采取人工措施,适当提高苗木径级,科学地引进树木,尤其要选择能长成大树的乔木,并运用管理演替(managed succession) 的原理和方法[18]。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每年组织一次绿化检查评比,并将达标单位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对绿化进度快、绿化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提出批评,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19]。

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可以总结概括为牢牢抓住国家重视林业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以安康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安康市的区位优势和植物种质资源优势,挖掘林业发展潜力,使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补占平衡,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各个渠道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森林城市建设的体制和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力争把安康市建设成一个城中有林的生态体系,要把安康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4 结语

SWOT分析法是对一个项目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对该项目的实施制订可行性方法和对策措施。该研究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中,客观地分析了安康市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威胁),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为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对策,也将为安康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文英,谢君,刘芸.重庆市主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75-78.

[2] 金志勇.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0,32(2):38-41.

[3] 黄艳,李志超.森林城市建设浅议[J].河南林业科技,2012(2):43-46.

[4] 陈守耀,薛金国,刘春元.森林城市的理念与建设特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4):21-24.

[5]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R].北京: 国家林业局,2011.

[6] 刘扬晶,但新球,杨芳,等.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 29(1):8-11.

[7] 李新平,李文龍.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2):33-36.

[8] 樊宝敏,叶兵,何友均.借鉴北欧经验 推进我国森林城市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2006,4(6):55-58.

[9]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 陕西省安康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9%[EB/OL].(2010-12-08)[2017-03-11].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02/content-454271.html.

[11] 袁海龙.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特色植物资源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2(15):95-99.

[12] 陆庆轩,纪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模式及生态功能评价探析[J].城市林业研究与发展,2008(6):21-23.

[13] 刘世好.安徽省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和战略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55-58.

[14] 陕西省安康市确定未来十年现代林业发展目标[EB/OL].(2011-11-07)[2017-03-13].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02/content-509143.html.

[15] 徐薇.西安城市森林建设刍议[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6] 韩轶.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及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7] 李坦优,罗致迪.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25.

[18] MILLER R W.Urban forestry:Planning and Managing Urban Greenspaces[M].Engleww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8.

[19] 杨姝.建设森林城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5-38.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标准化的思考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大桥梁施工技术

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探讨

5、“城市轨道交通反恐基础工作”课程建设思考

6、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创新分析

7、基于蒂布特模型的公共产品融资创新研究

8、土木工程(城市轨道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9、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决策方法

10、电气自动化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11、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分析

12、大城市发展进程中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收益平衡分析

1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研究

1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策略探讨

15、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

16、不确定收益下SBOT项目特许期决策模型研究

17、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产证券化研究

18、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19、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21、基于IOWA-GRAY赋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风险评价

22、基于PPP融资模式下的宜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

23、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优化研究

24、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

25、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情况规避与处理原则浅析

26、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及安全管理探析

2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28、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29、郑州市轨道交通与土地联合开发模式探悉

30、城市轨道交通PPP模式研究

31、高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性研究

3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保障技术现状与发展

3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管理探讨

34、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措施

35、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职业要求及安全行车问题分思考

36、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探析

37、基于效用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38、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性对房地产的影响研究综述

39、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处置阶段“两个机制”建设的研究

40、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信息系统研究

41、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的认识与思考

4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4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44、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建设分析

45、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新模式探讨

46、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上的应用

47、浅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48、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与探索

49、深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监管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基于DCC及C—S模型的城轨运营仿真系统设计

3、南车驶进城轨信号市场

4、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跟踪识别指标研究

5、地铁地下空间商业价值及开发研究

6、地铁非正常情况下运营组织措施探究

7、常州地铁1号线门联锁信号解析及优化方案

8、浅谈西安地铁二号线通风空调系统

9、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分析与探讨

10、PLC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BAS系统中的应用

11、关于地铁信号系统安全的具体分析

12、论轨道交通下的非正常行车组织

13、以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1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15、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深度维修与检修基地建设策略

16、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岗位风险分析

17、天宜上佳:多元化豪赌祸福难料

18、地铁互联网购票方式的研发

19、长春市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20、探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21、关于高职铁路特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22、城际轨道交通试车线设计研究

23、农产品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4、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

25、地铁车辆故障分析及检修策略的优化举措

26、浅谈JJC检修列设备管理

27、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比较分析

28、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备维护管理研究

29、浅析西门子8DA10型35 kV接地开关控制门闭锁关系

30、专业志Ⅲ:高职(专科)专业

31、浅谈地铁AFC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3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研究

33、刍议地铁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3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铁车站客流演变规律研究

35、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运输的方法研究

36、轨道交通阻塞模式的联动技术探讨

37、浅析天津地铁信号改造方案及系统倒切技术

38、新形势下的地铁线网联动场景浅析

39、呼和浩特:夜间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40、福州市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1、地铁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的应用

42、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影响因素探析

43、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

4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事故统计研究

45、城市轨道交通大面积信号故障调整策略

46、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车完成运行试验

47、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的功能需求及相关技术要点

48、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方式

49、对地铁司机人因失误分析与预防思路分析

城市林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上一篇:建筑住宅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高级班党课结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