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处,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因此,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应成为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

一、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医药学术思想或典故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综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显得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服从于素质教育。而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别无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脱离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实际的德育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中医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两课”为主进行空洞地说教,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中,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尤为匮乏。另外,在环境育人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与一般高校的校园环境也无二致。而学习中医药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环境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熟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从而较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而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或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医学实际,很难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培养适才对路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体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2.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因此,学校要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具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当然,也要对入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方法上,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课程为依托,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德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为例,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4.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将其和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缩减部分西医课程,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把握中医学发展脉搏、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应当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地方,更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因为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中医药文化网上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中医文化长廊、名医名师、文化论坛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发挥校园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百家讲坛、名医名师大讲堂等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医药院校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扬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举办仲景文化节,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支持学生创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确立“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社团活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中医文化的氛围中领略中医的魅力。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亮,易生富.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2]冯春,刘学罡.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3).

责编:思 源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分析现代医学人文教育和CBL教学的现状,探讨CBL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作用。結果表明,CBL教学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对微生物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人文关怀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CBL;医学微生物学;人文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jy133);2020年度中南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中南金课”(23)

[作者简介] 卢滢楠(1999—),女,福建石狮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与医学教学;刘水平(1966—),男,湖南株洲人,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致病与免疫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深刻影响着医学发展,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的知识与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敏锐的科研思维,更需要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现如今,我国医疗体制不断转型,社会对医生也有了新的期望。这要求医生不仅治疗病人疾病,缓解病人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还需要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的人文关怀素养,必须从源头抓起,需要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倾注更多的精力。近年来,国内外医学院校均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但是效果不一[1]。

CBL(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发展而成的案例教学法,其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案例,打破学科界限,将课堂和临床实际相沟通,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3]。这种教学法通过模拟医患场景,让学生分析临床病例,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通过CBL教学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更易于接受到临床医生这一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设计案例场景的不断推进,医学生更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容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自信,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升职业荣誉感。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现如今,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尊重人类的生存健康权,“以人为本,德术并重”是时代发展对医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科研能力,还需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过去生物医学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医学发展。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医生在关注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状况,从多角度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综合治疗。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便需要医学院校围绕“疾病—人—社会”这一主题,开展多样化、多方位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美和谐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活动,使医学人文相互融合,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

二、CBL教学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很注重CBL教学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闫琳等人口腔科护理学生带教中应用了CBL/PBL教学方法,发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使护理学生增加临床实战的经验,同时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会更高,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4]。惠春影将CBL教学模式应用于消化内科见习课,发现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且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也较高[5]。王巍等人则通过在肝胆外科教学和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了CBL/PBL教学模式,发现学生更喜欢CBL/PBL教学模式的授课方法,并且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均有显著提高[6]。《基础医学教育》期刊在2018—2019年共收录了707篇关于教学改革问题的论文,其中涉及CBL/PBL的文章占总数的10.3%[7]。由此可见,CBL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与喜爱。

CBL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疾病案例为基础,通过带教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8],从之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生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再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注重学习过程和效率,强调以学生为探讨问题的核心,带教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9],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的查阅文献,学习新知识,从而能够在现实中主动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

三、C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不断发展的学科,不仅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验诊断医学、兽医学等诸多学科,还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大医学概念的成熟与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中的环境微生物学、群体微生物学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席卷全球的新发、再发传染病,难以治愈的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尤其是当今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利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急迫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的学科。传统课程教学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学生学习时多为被动接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发挥自主能动性。由于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对课程知识不易记忆。我校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模式多年,受到学生欢迎。

(一)CBL教学的案例设计

授课前,由教师根据学习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设计和编写案例、撰写导学资料。案例分三幕,第一幕提高病例的一般情况和常规检查结果,要求学生对病例分析,提出可能的诊断和需要进一步收集的信息/检查项目,并解释涉及到的知识点。第二幕提供进一步检查结果,要求学生对照结果分析自身在第一幕建立的临床思维的对错,根据检查结果修正自己的临床思维,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内容,以及解释支持自己思维的知识点。第三幕提供再次的检查结果,最后给出临床诊断结论,要求学生对这个诊断给出进行反思。

(二)CBL教学实施方法

整个过程分三次完成。学生按学号分为多组,每组7~8人,以组为单位开展自主讨论式学习。在第一堂课选出主持人和记录人,发放病例第一幕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0~15分钟)和团队讨论,根据已有信息对该病例指向什么疾病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需要进一步收集的信息和检查的项目、需要弄清楚的本病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做好知识点的学习分工,供学生课后准备以及下一次讨论。第二堂课首先由学生讲解上次分工准备的知识点,然后发放第二幕资料,学生针对新消息继续第一堂课式讨论。第三堂课发放第三幕资料,由学生根据新的信息,结合课程知识点阐述自己的分析结果。最后发放本病例的临床诊断结论,学生就整个过程进行反思。

CBL讨论式教学是临床病例模拟,学习过程中设置临床角色模拟,由学生依次模拟医生和患者。在进一步收集信息环节,“医生”向“患者”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提出需要进一步的检测内容, “患者”可能不理解、不配合,“医生”要设法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医生”提出自身观点,其他“医生”提问补充,或据理反驳。整个过程由学生主持人组织,教师在旁静观,只要课堂不超出讨论主题,教师就不予以干预。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则在第三堂课结束时进行针对性讲解。最后,教师从发言频率、思维逻辑性、医患沟通及团队合作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评分。

(三)CBL教学实施效果

CBL讨论式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完全符合微生物形态学教学要求[ 10 ],可以提高学生对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治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化验单报告解读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微生物相关疾病的理解和掌握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该教学法在设置和实施中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大脑风暴的激发和发散思维的引导进一步促使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并在不同角度的观点交流中,开阔思维领域、巩固理論知识、构建学科框架,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克服了理论学习过程枯燥的弱点。通过角色扮演和学生讨论,实现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CBL教学的效果。通过医生和患者角色模拟,不仅让学生学会实施人文关怀,还要学会与患者沟通的艺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主动询问患者病情,并结合患者病情及检查项目,简单通俗地向患者介绍病情和检查结果,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C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认识到面对医生的病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人”。这种教学方法在知识授予的同时,升华了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团队合作中全面提高了医学生的逻辑、评判、创造、循证思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今后成为“仁医”的临床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四、CBL教学在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挑战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未学习临床课程,没有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中引入CBL教学,对教师病例设计编写和学生学习都是挑战。对学生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不熟悉很多临床检查结果的判定标准及其意义;二是学生对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不熟悉或没概念;三是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主张。

有问题就有解决办法。在CBL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渠道获取新知识,解决临床检查结果的判定及其意义分析问题,以及疾病的鉴别诊断问题,同时提醒学生,网络资源是开放性的,要注意查阅权威资料;另一方面,CBL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维护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评判标准也立足于这些内容,对知识点本身的对错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计入评判标准。

五、小结

综上所述,C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发挥的优势已逐步凸显,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蕴含着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 11 ]。基础医学课程开展CBL教学虽具有一定挑战,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CBL教学必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医学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Shapiro J,Coulehan J,Wear D,et al.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ir discontents: definitions,critiques,and implications[J].Acad Med,2009,849(2):192-198.

[2]Aljarallah B, Hassan M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vs. Case based curriculum in clinical clerkship, Internal Medicine innovated Curriculum, Student prospective[J]. Int J Health Sci (Qassim), 2015,9(2):147-152.

[3]Ali M, Han SC, Bilal HSM, et al. iCBLS: An interactive case-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medical education[J]. Int J Med Inform, 2018(109):55-69.

[4]閆琳,钱韦韦,朱虎林.CBL+PBL双轨式教学法在口腔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3):169-170.

[5]惠春影.CBL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见习课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8-10.

[6]王巍,张一范,杨涛,等.微信平台PBL+CBL教学法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9):23-25.

[7]王沁萍,阮爱萍,马艳霞,等.CBL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基础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2):946-948.

[8]赵红丽,孔德胜,张宇晶,等.CBL教学法在血液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0):40-43.

[9]肖丽俐,李志坚,钱勇.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3):128-131.

[10]曹敬荣,闵嵘,王岩,等.CBL联合MDT模式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2):108-109.

[11]张秀英,杜娟.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修养的尝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5):698-699+703.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CBL Teaching in Integrat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Medical Course Teaching

LU Ying-nan, LOU Wen-qiang, WANG Jia-yu, DENG Ya-ting, LIU Shui-ping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Key words: CBL; Medical Microbiology; humanistic education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当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认为要在医学教育中重建与提升人文教育,必须修正理念、强化意识、提高人文学科教育质量、密切人文与医学的结合。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缺失;重建

[文献标识码]A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状

(一)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人文教育就一直被列为各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医科院校也一样,学校的各级教育者在各种场合、各类表述中,无一不强调入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罗列人文教育的种种措施,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似乎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已蓬勃发展。然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大家都清楚,这些都是“虚”的。在医学教育体系小,人文教育的地位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它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仍是有名无实:谁都认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似乎谁都没有真正在乎或者说不知如何在平它的重要性。这或许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领域的某种“潮流”有关。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所谓科学技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由于其显在的物质忭、功利性、直接效益性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追捧。而人文教育,虽然无论是从教育内涵本身还是教育发展方向出发,教育者都明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人文教育属于精神领域,况且是非功利、无直接效益的,因此被置于看似重要、实则被忽视的尴尬位置。这种状况在具有显著应用特征的医学教育中尤其突出。在医科院校,人文教育被医学科学强大的“专业性”排斥在外而成为“业余”,成为点缀。在医学教育者的理念中,人文教育是属于文科的、是非专业教育,而医学教育属于理科,是纯粹的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在这里既非“专业”也无资源优势,因此只能归于“业余”。医科院校能做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至于能否达到人文教育目标,那就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畴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贫

1.人文知识残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那么,当前医学生这些知识状况如何呢?2001年和2005年,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及另两所医科院校的5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两次文化素质状况调查,关于人文知识的部分结果如下(注:/前后的百分比分别为2001年、2005年调查数据):(1)文学:能全部写出《三国演义》、《围城》、《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10余部中外文学名著作者的占48.0%/50.3%,能正确回答我国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主要文学形式及代表作家(各两名) 的为66.8%(2005年新增题):(2)历史:能正确回答中国从秦至清历朝名称的36.4%/38.6%,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65.0%/66.6%,正确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73.1%/76.3%;(3)哲学:能全部写出《资本论》、《道德经》、《理想国》、《矛盾论》作者的27.5%/28.3%,写出三位古希腊哲学家名字者54.7%/55.0%,能正确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孟子名言的56.1%/55.3%;(4)艺术:能正确回答《中国国歌》、《梁祝》、《天鹅湖》、《蓝色多瑙河》曲作者的26.5%/27.7%,全部写出《蒙娜丽莎》、《向日葵》、《思想者》、《清明上河图》作者的5.3%/5.6%。两次调查相比,结果持平或略有提高,说明医学生的人文知识依然非常欠缺,而且这几年的人文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2.人文精神薄弱。我们姑且不把“人文精神”诠释得那么深刻,只用一些简单、基本的词汇诸如爱心、责任、宽容、道义等来概括。这些“精神”也是“医者”最应该、最必须具备的。而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者”真的拥有这些了吗?我们的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对于“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道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问题的问答,2001年和2005年选择“同意”的分别为23.2%/26.3%、32.7%/33.7%、47.0%/48.8%,与几年前相比,这些观念有更多的人认同。而对于“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积极地奉献,正当地索取”,2001年、2005年分别有88.2%/86.4%、90.3%/87.7%选择“同意”,赞同者减少了。同时,对于2005年新增问题:“看见有人遇险,您会毫不犹豫挺身相救吗?”、“您会主动帮助老弱病残者吗?”、“您能无条件宽恕伤害您的人吗?”,选择肯定回答的分别为22.4%、66.1%、8.2%。虽然只是一些简单问题,但反映出的狭隘、自私、漠然却是令人震惊的。此外,平时也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缺乏“公德意识”,比如实验课时常见有学生将用过的纸币弃之台面,课后一些学生不关电脑、不摆好座椅就走人,等等。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养都缺乏,又何来“人文精神”?《围城》里,如方鸿渐之流的旧式知识分子因假文凭、无真才实学等劣行被人们所鄙视,但无论如何,他们表面上还保持或明白一个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基本教养。而时下一些大学生,虽然他们自认为“有文化、有知识”而自命清高、感觉良好,可实际上却斯文扫地、粗俗浅薄。

(三)人文教育实践的虚空与偏差

虽然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已推行多年,但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却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首先,由于医学教育者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错位以及责任感的淡化,人文教育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物质化”的存在形式。教育者企图通过物化的、显在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医科院校物质化人文教育资源却处于劣势,于是,与“文”相关的“两课”、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非自然科学选修课就成了重要的人文教育实践方式。而其他教育活动尤其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似乎是无关的。但事实上,除少量人文学科理论(如哲学)外,“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而校园文化主要是一些文艺活动,在人文教育中只是沧海一粟:众多的选修课包括“文”类在内,大多是一些技能性课程,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基于这种理念和措施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其次,在医科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

不全且多为选修课:教学方法如同专业教学一样“技术化”,人文知识以直观化、表面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学生的学习是用“脑”去记忆、理解人文知识表达的含义,而不是用“心”去体悟也没有人引导他们用“心”去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人文学科教学仅仅取得了“拓展人文知识”的简单效果,而没有达到其作为“人文精神养成重要来源”的最终目的,“人文情怀的教化”失落于教学之中。学生人文素质自然贫乏薄弱。

二、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建与提升

(一)理念的修正与责任意识的强化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于医科院校来说,修正人文教育认识中的偏差与错位,树立全新的人文教育理念,是建构人文教育体系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医学教育者尤其是决策者,首先必须超越自己“医学专家”或“专业教师”的角色,把自己转换成—-个“教育家”或“教育者”,从“教育”的立场而不是“专业”的立场去看待“人文教育”。在这种心态之下,教育者们就会清晰地看到,人文教育之于医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在医学教育中绝不是什么时髦的形式或点缀,它从来就是医学教育机体中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墓本素质。决策者应坚持不懈地强化教育者的人文教育意识,使其深入每个教育者的理念之中并用以指导人文教育的实践。

理念修正的另一方面是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医学教育者必须突破将人文教育等同于一般文科教育的认识局限,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及自己的责任。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文艺活动、选修课、人文学科教学等教育形式主要实现的是“拓展人文知识”,而人文教育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建构”。人文精神并不等于人文知识,它是一种态度、眼光、意识、情怀,高尚的品格、宽容的胸襟、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仁厚的爱心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真谛。对于肩负“拯救生命与维护健康”使命的医者而言,爱,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无论是西方信条中包含所有诫命的“爱人如己”,还是东方文化理念小的“医者父母心”,都体现了作为医者人文情怀的最高境界。理解了这些,每一个医学教育者都能意识到,人文教育绝不仅仅与显性的人文学科教育和“文”类活动有关,它无所不在地渗透于各种学科、各类教育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之中,它是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承担并亲身践履的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二)人文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医科院校的决策者们必须摆正人文学科的位置,将文、史、哲、艺术等基础人文学科从被排挤、削弱的边缘或底层拉升至与公共基础课齐平的行列。除哲学外,文学、史学、艺术都应设置代表性必修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文学科基础知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医学史》,目前,医科院校基本上将其设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也不多,结果,相当多的医学生学了几年医,医学史知识依然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对医学科学莫大的嘲讽,也是医学教育莫大的悲哀!诚然,不学医学史也可以做医生,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医学史》不仅记述了医学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这种历史过程所积淀、凝聚的“医学精神”——无数先驱者为医学所付出的艰辛、追求、牺牲及奉献,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医学生都应当学习的。因此,无论是归于哪一类,《医学史》都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其次,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摒弃“技术化”的惯常模式,紧紧抓住人文教育是“精神建构”这一要旨,从“精神教化”的目标定位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人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只是达到“精神建构”这一核心目标的形式或途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所表达的含义,去体悟其中的美感、意蕴、象征、思想等“精神意义”。这种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我心灵”投入的过程,是一种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升华,是—种从有形“知识载体”到无形“精神境界”的演化。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了学生的心灵感受或精神体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那种通常从学生处或社科部找几名业余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无论是正式引进或是从其他学校聘请,人文学科教师都必须是专业的,必须是拥有真实人文“功力”的人文学者。如此,人文学科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实现其作为“人文精神重要来源”的价值。

(三)人文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医学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特性以及医学与人、生命及其生活世界的密切关联,因此,在医学教育中结合、渗透人文教育也是最必须、最适宜的。笔者以为,人文教育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主要应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人文思维则是抽象的、多维的,两者结合起来,方能相得益彰。医学教师应将人文思维方法引入专业教学中,启发学生以哲学的、历史的甚至艺术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理解医学问题,用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多维度认识人体结构、生命机理及疾病演化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的秉性和能力。

第二,诠释人文情怀。医学的对象是人,如何待人,是医者人文情怀高低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一个重要职责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人,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活着的、完整的人,还是逝去的、残缺的人或人体部件,都应当受到尊重。西方伦理视人体为“上帝最神圣的造物”,中国人谓人体乃“父母精血所化”,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将人或人体奉为世间万物中最高贵的存在形式,尊重人、爱扩人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医学教师必须在医学教育中“教化”学生养成这样的人文情怀。

第三,解构人文问题。医学研究、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问题,比如安乐死、植物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这些“医学行为”所涉及的伦理、法律、道德以及医患关系等人文问题,作为医学生是必须了解和面对的。因此,专业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合适案例,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邀请人文专家参与教学、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医学知识入手,深入人文问题情境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感悟、解构,并产生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追求并努力达到医学实践与人文教育的“一体化”。

[责任编辑:陈雪梅]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目标指向,然后论述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要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 重构 跨越

[作者简介]陈小波(1955- ),男,广东化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广东 深圳 518029)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界对如何高效率地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对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教学总量上呈减少趋势,而国家和社会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里明显存在着目标预期与行动实施的冲突。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目标与思路必须到位、制度与措施必须到位、思考与行动必须到位。而这其中,科学地构建独立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来进行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最基本单元和最核心单元,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质量、教学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等要素。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行为,同样需要依托人文课程来完成。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因此,更有必要精心组织好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强化与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人文课程学习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对这个问题,不应该有所忽视或者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高等专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事实上就是普通本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仍然是一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而其中导致不适用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设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应用型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直接对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岗位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以“岗位技术实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来进行。

第二,学制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学制是4~5年,而高等职业院校学制是2~3年。学制的长短决定了教学总量的变化。不同的学制,必须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学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纪律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第四,标准要求不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这对普通院校本科生和高职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行为,其具体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学制年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由上可见,必须重构相对独立的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当前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迫切需要,才能真正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素质和优秀人文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

所谓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十分明确地把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风向标”和参照系。这里有两个教育理念问题必须先行解决:

第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向选择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设定,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和反映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包括企业精神理念、企业员工人文素质的特点、企业管理规范的特定要求等方面的相关资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特定的指向性,才能真正具有现实适应力和持续生命力。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量选择的结果。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制的因素也必须充分考虑。由于学制决定了课时总量,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只能是也必须是对古今中外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进行定向选择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

只有解决了上述这两个教育理念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目标预期与时空限制的矛盾冲突,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走向规范化,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进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个基准水平,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真正全面强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三、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重新建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充分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应当成为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核心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绝大部分是企业,而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既有专业素质要求,也有人文素质要求。依据课程建设原理,结合社会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含以下三个主要层面:

第一,社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当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校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普遍要求。

第二,企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职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系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企业对其员工在忠诚、诚信、服从、守约、勤奋、恒心、毅力和创新等方面的通用素质的要求。

第三,特定职业岗位专门需要层面的人文素质操守与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思想、道德、性格、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某些特殊的人文素质要求。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定向的特定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例如,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合作、协调、沟通、自制和好学;对会计、审计、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规范、严谨、耐心和细致;对动漫设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则应该突出强调求异、求变、创新、开拓。

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应该体现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人文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以精选、适用、适量为原则,特别要注意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有适用性越好。这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主动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要突出实践性、训练性的内容,因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最主要的是看他们的人文素质操守,而不是看他们的人文理论知识。

第二,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要充分贯彻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原则。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主,“走出去、请进来”,避免单一的概念化的满堂灌,更多地组织学生在社会中、在企业现场中、在实践环境中主动去感受、体悟自身人文素质对个人、团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真正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实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个性需要作为教学的重要元素;必须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获得直接的人文素质训练和应用体验。

四、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

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在新构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着力强化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正规军”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学分安排、课程安排上要充分体现出足够的“刚性”,主要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不能用其他课程学分替代。这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和核心职能是“育人”而不是“造器”,本科教育如此,高职教育亦如此。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与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一样,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造器”的作坊。尽管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直接教育目标,但是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那么对其自身而言,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社会而言,缺乏促进与推动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特别是对于担任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更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常规教学时数的安排上,人文教育课程要比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课程少,但是这并不表示人文教育课程不重要。绝不能因为课时少就妄自菲薄,轻言放弃。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大张旗鼓地强力推进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才能卓有成效地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卓有成效地促使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所有的课程体系中去,才能卓有成效地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使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也能够真正做到“无一时不可学、无一地不可学、无一事不可学”。

第二,要全面倡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主动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轻“艺”、重“知识”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认为高职院校的学制短,能够“短、平、快”地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职业谋生技能就很不错了,哪里还能顾及漫无边际的人文教育。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确实有人文教育教学时间缩短的客观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人文教育观念与认识的不到位。实际上,高职教育中所凸显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本身是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的。例如,数学课可以讲陈景润对科学研究的痴迷执著、百折不挠;物理课可以讲居里夫人为了获取镭而表现出来的工作热忱;化学课可以介绍诺贝尔为了科学而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知识是美的,科学是美的,创造是美的,科学家们为了获取真理而展示的理想、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更是一种美,更是一种激励学生向上的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

在新构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和倡导全体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主动宣讲凝结在科学技术知识背后的情感、意志、抱负等人文精神。要特别鼓励和倡导所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主动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全面放大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效应,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职教育学制缩短、常规的人文教育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要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既需要在正规课堂上学习人文知识和理论,更需要在校园和社会的人文环境氛围里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潜移默化的体验和陶冶。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远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让人置身于人文环境氛围情景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陶冶、自我感悟,才能得以实现并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加强人文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各种校园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和各种社会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为此,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中,就必须精心设置和充分安排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使之通过规范的教学进度得到有效的实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与社会实践特别是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必须紧密围绕国民人文素质特别是企业员工人文素质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各种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深刻体悟,进而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理论内化、升华、凝练成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昌仿,等.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本刊记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兼谈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4]夏晋祥.论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0(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医学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行医者的灵魂,缺乏人文精神的行医者与医学仪器相差无几。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在许多大学教育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社会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文章结合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对于医学而言不可或缺。大学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医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乐于去自觉地逐步培育、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也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至与医学专业性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把医学人文精神更深入地渗透到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却伴随着医患矛盾升级,医学生价值观缺失,医学意义饱受争议等问题日渐增多。很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普遍匮乏相关。医学人文精神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得以攻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医患冲突已屡见不鲜,有的医患矛盾甚至演化为刑事案件。2013年3月23日,患者李梦南因误解医生的治疗方案,持刀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行凶,致使一名实习医生死亡,一名医生重伤。对于此类案件从医者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于患者的无理取闹,而免于反思自己的责任所在。医生在医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好的行医者应当看到这件事是在医患矛盾加剧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只要他对患者态度冷漠,给他们以低人一等的感觉,那么即使他医治好患者,患者心理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仇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医患矛盾。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能让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心底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对患者施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这样,患者才会感受到医生对消除病痛的期望,进而对医生充满信任和感恩,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医患矛盾随之化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能让医学生理智和深远地看待医患矛盾,真诚地为患者服务,长期遵循“所谓医者,仁字当先”的原则,让患者对医疗事业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不可避免的医疗事故能给予谅解,医患矛盾得以改善。

2.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动力,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有很大的益处。学习人文精神不仅使医学生摆脱单调且枯燥的学习状态,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接受到更多有效的医学知识,还能让医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生“操作”的直接对象是人,因而决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对待医学应该严肃又严谨。通过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让医学生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对所有人的生命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治病救人时,要抱着是在拯救自己的态度,真正将治病救人作为行医者神圣的使命和职责。由此,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励医学生长期地坚定地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医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心胸,能够随时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重,对于蝇头小利,该放手时就放手,坦坦荡荡,纯粹地完成行医者的本质工作;同时医学人文精神还能体现医学的真正目的——除人类之病痛,铸健康之完美。医学人文精神,能让医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患者,取得患者发自内心的好评,这是医学人文精神赋予医学生的正确的态度,不是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替代的。

3.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这条鸿沟,追根溯源,应当归咎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医生没有真正地关心病人,只知道什么样的病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段和药物来治疗,出了医疗事故,一味地逃避责任。这样的医生,无异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患者不会认为这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只是被迫地接受治疗。这种情况下,医生有差错,患者就不单单会埋怨,还会追究医生的责任,事情势必会向着恶劣的方向发展。如果医患矛盾不能得到缓解,甚至进一步加剧,那么医疗事业势必会长期处于饱受争议的状态,医学的发展可能因此停滞不前。解决医患矛盾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提升医生的整体素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素质的提升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各大医学院校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医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医患矛盾才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医学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

二、提高医学人文培育的有效措施

1.增强人文精神的理论教育。大学教师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大学教师觉得人文精神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引导,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医学生的人格类似于风筝,没有线的牵引,它的方向不可预知,这根线,正是大学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负责,教师的言行对医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教师首先要自身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政治课兼职教师就能灌输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因此,需要大学严格地选拔医学人文精神的授课教师,既要求教师有临床实践的经验,又需要教师对医学人文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在授课时,大学教师不应当把这门课当作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设法把人文思想渗透到每个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同时,要让医学生对这门抽象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学模式应当有所突破,比如不再仅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还要求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大学教师可以结合实例提出一些新颖的话题,鼓励医学生的积极发言或探讨,达到医学生互相学习、深入理解的目的。

2.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医学人文精神仅仅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它在学生的意识中发育、成长、稳固。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到在校时的课余活动,也要考虑到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课余活动,琴棋书画样样皆可,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值得提倡。真实地接触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医学生劳逸结合有效学习,还能让医学生体会人文思想,热爱人文艺术,进一步地对医学理解、思考和创新。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义诊活动或见习活动,尽量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参与,让医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医学,学习带领老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体会感人的细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情感等,为今后处理好医患关系打下基础。在假期,老师可以带领志愿者参与“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跟随教师做实地调研,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体会他们生活的不易,培育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3.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检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成功与否,需要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教师方面,应该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上级的突击检查,还应该要求多听高级医师的讲座,发表自己对医疗事件的看法。教师除了接受上级领导的考核外,还应当接受学生的考核。考核方式不单单是调查问卷,还应当有对学生的随机取样的口头评价。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应当有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理论上的知识考核必不可少,课余活动的综合表现也应当纳入其考核的范围。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考核通过了,医学人文教育才算得上成功。

解放军总医院的孟庆教授说到:“卓越医师有别于优秀者,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家风度。这提示临床医师的培养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如艺术修养、渊博学识、哲学思维和心理素质等。”他强调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医患矛盾的改善、医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和医学未来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本文从教学方面、实践活动方面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各高校能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可参考本文提出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我们希望未来的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还原医学应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高坤.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6)

[2] 唐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04)

[3]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

[4] 唐齐佑.浅谈如何培育医学人文精神[J].亚太教育,2015(08)

[5] 刘阳晨,洪静波.探析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05)

[6]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作者简介:姜艳(1981—),女,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陈琴(1996—),女,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5级1班学生。]

(责编:若佳)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患矛盾;沟通

美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也是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医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而且有仁爱之心、服务之心及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的医生。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医患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医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属从网络上得到的医学信息比较片面和狭隘;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一些舆论、媒体的非专业的、非真实的、缺乏客观性的,有偏差的报道等,也有社会道德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医院自身为了创收开大处方,做一些不该做的检查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伤医案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再加之很多医生在学校期间因为专业课程任务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于人文课程关注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就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与患者沟通足够的能力,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时有些医生不能很好的面对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医学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同时也能保证给医护人员一个良好的行医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国家医药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服务的科学,而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生物科学,而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医学与人文科学联系极其密切,医疗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从患者身上谋利,“医术,仁术也”。与其他学科的就业者相比,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服务中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患者不但在躯体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躯体上有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所谓身心疾病就是此类。还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中也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灵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对人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始终植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悲悯之心,服务之心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同时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任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老。但是面对每一个病痛中的患者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为对他们服务。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美国特鲁多博士的那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的生命健康维护,更要关注“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和提高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师素质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首先任何一个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界不应该提倡教师成为只知道为自身晋级晋升所谓个人发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师应该有自身的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现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教学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派送教师外出进修,更要请一些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走进学校的课堂为教师们进行讲座、座谈、讨论,拓展教师人文素质的知识面并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除了讲座和出外学习,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所必读的书目,并且定期召开读书会让教师在读书会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也交流如何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在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文课程的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的进行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较厚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定期的读书活动又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途径。

(二)加强以医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的构建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从事这份职业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在医学生的入学之际就要进行医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讲述生动的医学先贤的奉献医学的事例,传递医学先行者们无怨无悔的奉献医学的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必要性教育,使医学生明了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政治思想课的教育,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教育;构建以高校“两课”为核心的,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关怀医德高尚的医术精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医生。

(三)关注医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医学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个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关怀的具有崇高医德的人,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医生职业自身的需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的医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医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近年来学生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更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学校对于这些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开展医学院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课程,公选课,定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同时制定明确的课堂制度,使医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未来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关系着十三亿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医学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

[3]邱秀華,杨棉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上一篇:民法典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氢化物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