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特征;影响

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只有充分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加够有效地发挥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数字媒体设计的作用。通过对数字媒体设计的特征的研究,分析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推进传统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其融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法中。

1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

数字媒体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媒体艺术设计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式,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新型造型语言以及语句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与模式。因此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下面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部分设计特征进行概述。

1.1交互性与高效性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设计特征之一交互性设计,主要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是一个大型的数字化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终端和网络等设备,设计师能够从大量的数字化数据中随意选取游泳的设计素材,为媒体艺术的制作提供有效资源。其次,数字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的交互式、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征,还能够使设计师从交互式的信息中获取创作灵感,以便设计出特色的数字媒体设计[1]。最后,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以及独特的数字化形象,并能够将传统单向的设计过程转变为双向的设计过程,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

高效性,高效性是数字媒体艺术制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较多便利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素材,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的高效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易传播与易制作的特点,提高制作的速度,使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快速出现在屏幕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复制粘贴功能,实现群体复制扩展,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传统个体创造扩展为全体复制,节省相同个体绘画制作过程,用数字化代替传统繁琐精细的制作,减少设计制作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此举不仅能够降低设计师设计制作的工作强度,还能提高设计的时效性,从而激发设计师的工作热情。

1.2综合性与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夸张、渐变、光怪陆离的画面设计,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设计,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虚拟手段,准确表达出设计师真实的设计意图[2]。创造出传统媒介形式难以表现出的设计作品,丰富设计元素,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扩大设计师的创作思维空间,提高设计师的创作能力。

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较好理解,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综合设计文字、动画、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段,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生动形象,多方位,多角度的表现出来,达到图文并茂的设计效果,丰富设计形式,增加传统媒介无法展示的新型设元素,增添新型设计功能,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艺术创作形式。

2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2.1丰富设计内容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之一是设计制作内容的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内容更新快,包括新颖的艺术形式,新鲜的表现手法,新奇的艺术构思等,通过新鲜元素的冲击,能够开拓设计师的视野,从而转变陈旧的单一的设计观念,进一步拓展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设计内容[3]。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丰富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形式与载体多样化,为传统媒体艺术造成了冲击,突破了传统载体展示的僵化思维,从而丰富了设计内容一设计制作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较大转变,网络,互动媒体,交互游戏等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途径,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能够开拓设计师视野,使设计师接受新鲜事物,打破设计师的僵化思维,提高设计师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丰富设计内容。二,数字媒体设计具有时代先进性,能够促进传统艺术设计发展,为设计内容增添时代特色。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容量大,科学技术性较强,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特征深入的认识,能够促进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新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其设计制作内容。

2.2延伸设计思维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的延伸设计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设计的精髓就在于构思,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的认识,能够为设计师增添新的创作灵感,延伸设计师的设计创作思维能力。在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代替设计师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对设计的工作方法,设计效率,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崭新面貌,从而也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延伸式的设计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化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数字科技载体产品层出不穷,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产生较大冲击,促使传统媒体艺术设计需不断吸纳新鲜视觉元素,延伸其设计思维能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接受到新的设计形式,表现手法以及组织方式,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增添了新的艺术创作构思,扩展了设计师的思维,延伸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二,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便捷先进的工具,为延伸设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数字化技术具有现代信息元素,能够使设计的产品具有智能化特点,使产品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从而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思路更加广泛。

2.3提升设计手段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还表现在对设计制作的手段提升上,受到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启发,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手段得到较大提升,不仅提升了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技术手段,还降低了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制作手段的局限性。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提升设计手段主要体现在提升了产品设计、构思、制造、使用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使传统产品更加人性化[4]。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主要依靠设计师手工绘制设计方案与设计图纸,在设计完成后,在根据动态图设计功效,最后依据使用者的反馈结果了解设计成效,如此一来,设计者的设计制造是缺乏连续性。而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设计运用了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手段,不仅修改容易,设计效果也较为稳定,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设计制作的贯性。

综上所述,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研究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媒体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设计能力,丰富设计内容,以便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彦.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及展望[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Z1)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潘驰宇.信息社会计算机对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教育. 2014(03)

[4]胡刚.数字媒体艺术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探析——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为例[J]. 大众文艺. 2013(14)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不断出现,伴随数字媒体发展而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独特崭新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影视创作中。在现代影视创作中,将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观众的审美能力。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下的影视创作的概述入手,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对影视创作的影响,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形式,并分析了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和影视创作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创作;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也促使了人们艺术追求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的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享受,促进了影视剧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影视作品所产生的效果是传统拍摄技术无法实现的。在影片的制作和拍摄中,两者相互促进。更好地传播了数字媒体技术,也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并增强了影视的艺术表现力。那么数字媒体艺术对影视创作有哪些影响?与影视创作怎样融合,就是本文以下探讨的内容。

1. 数字媒体艺术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下影视创作的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以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当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数字影视、多媒体与网页设计、网络游戏、电脑动画、虚拟仿真、卡通动漫、视频短片、数字设计、数字特效及数字音乐等。而影视创作是是对文化、 技术和艺术的有效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不仅为影视作品的播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而且由于其互动性、时效性、整合性、融合性、 延展性和分众性较强的特点,也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下,影视作品从内容到外延,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影视创作获得了新原料,有效推动了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为影视的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的挑战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内容加强研究,将其中的冲突有效解决, 并推动两者的交融,实现影视的全面发展。

2. 数字媒体艺术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数字媒体艺术促进了影视作品叙事方式的改进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大大改进了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主要取决于影视作品的结构。传统的影视创作中,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因此,在叙事方式上大都沿袭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当前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已在影视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作品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人们更倾向于融合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逐渐从二维时空叙事过渡到三维时空叙事。三维时空叙事手法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新的机遇。

2.1.2 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观众观影的真实感受

将数字媒体艺术融入影视作品中,就有可能呈现出那些从未出现或曾经出现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但却埋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画面。通过对光影、场景、声音、色彩、色调等等的处理,再加上超现实主义的镜头视角展示,使得观众真正沉浸在作品呈现的世界中。

2.1.3 数字媒体艺术促使了影视创作主体的变化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可以补充影视制作中的一些场景,也可以使其更加充实,还可以对拍摄的画面进行再创造,使其呈现无与伦比的美,增强镜头的表现力。最为重要的是,数字媒体艺术也可以呈现虚拟现实的场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再现过去的历史,实现时空的转换,使摄影师摆脱传统思维的约束。

2. 消极影响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弱化了影视作品的人文情怀

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现代影视创作呈现出对数字媒体技术的依赖趋势。以至于在影视创作中,往往依靠计算机设计的创造的角色形象取代真实演员的表演,虽然创作效率提高了,但是却削弱了影视作品的人文情怀。特别是,观众对于影视特效等技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对影视作品内容的追求,这样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不能得以实现。影视创作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多么先进手段的运用,而在于影视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淡化了影视艺术的道德价值

虽然在影视创作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促使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调动观众多种感官的参与;但是在具体的影视创作中,有些创作者,往往过于强调影视作品的娱乐性,而忽略了影视艺术原有的价值追求,使得影视艺术的道德教育价值大大削弱,更有甚者,有些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也掺杂了一些不良因素,这就大大降低了影视艺术的思想价值。

3. 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形式

3.1 补充融合

补充融合是指如果影视作品的实际成本太高,或者如果作品中一些无法进行实拍的画面,为了使情节更加连贯,最终的画面更加饱满和丰富,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对已经拍摄的画面进行整合和补充,拍摄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时,最主要的是依靠演员的想象力,这是在镜头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计算机中的各种视频和图像处理软件,将真实场景与想象中产生的人物、场景或其他图像材料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镜头。补充融合的融合是数字媒体尚未发展成型时应用最广泛的形式。

3.2 创造融合

创造融合,是指在计算机中使用各种视频和图像处理软件,根据作品需要构建虚拟角色或场景,然后将其與实拍画面融合。当构建虚拟角色或场景时,角色的动作和移动轨迹需要适当地调整。之后,达到与真实镜头高度一致的效果。创造融合的融合形式经常被用来构建虚拟人物或场景。

3.3 特殊融合

特殊融合,是指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对实际镜头进行特殊处理,以增强镜头的表现力。这种类型的融合通常在需要呈现回忆过去的场景时使用。有时,当要求相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会应用这种类型的融合。特殊的融合不需要一幅特别真实和迷人的画面,而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融合,将观众带到文学作品中。这种特殊的融合是对演员表演技巧的考验。

4. 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和影视创作的融合发展

4.1 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在本质和审美意义方面的交融

在影视创作中,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利用計算机来重组和建构数字化形式,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视觉虚拟场景,将观众带入虚拟世界,从而在思维或者说是视觉画面上给观众一种特殊艺术享受。它模糊了现实世界和虚拟实践之间的界限。传统的影视创作手段仅仅依靠拍摄,虚拟内容的展示相对缺乏。例如,拍摄科幻作品时,传统的影视艺术非常具有挑战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将先进的数字媒体手段与传统的影视创作相结合,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例如,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使得影视作品的范围更加广泛,虚拟场景更加逼真。

4.2 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艺术人文精神内涵的结合

对影视作品质量的评价,主要在于它所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否能够有效地与欣赏者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进而通过感官体验将动机和感动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影视作品的独特魅力正是人文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体现。虽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却存在欠缺。譬如,数字媒体艺术下的一些影视创作中,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虚拟的数字人物,人物的个性以及情感都不能得到很好展现。只有将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技术有效结合,才能达到影视作品的艺术与内涵的完美融合。

4.3 注重借鉴先进影视作品经验教训

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有必要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广泛积蓄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技巧,以了解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在充分了解之后,然后把它融入到具体的影视创作中。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习和探索的态度看待优秀作品,通过研究案例的心态来审视案例的作品。在此基础上,积累影视作品的经验教训,为后期的不断探索,夯实实践基础。

5. 结语

在当前数字媒体时代, 数字化艺术的发展给影视作品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的影响和更多新颖的创作理念,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视创作的进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有机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因此,在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融合之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传统影视创作为基础,在确保艺术表达与内涵呈现无缝衔接的过程中,结合作品的实际,大胆创新,实现影视创作的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推动影视艺术向着更高层次迈进,从而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明明.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性探究[J].科技传播,2018,(17).

[2]郝巍东.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性探究[J].中国电视,2016,(12).

[3]刘 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

[4]刘雨晴.谈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

[5】段雨欣. 数字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影响分析[J]. 出国与就业(就 业 版 ),2012,(06):207.

【6】丁 蕾 .数字媒体 语境 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 2013.

[7]王小琦,郑楠,李东升 . 传统水墨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J] . 青年文学家, 2015( 5): 55.

[8] 马欣,连小青,李婧. 互联网大数据对影视创 作影响分析[J] . 西部广播电视, 2017(9): 101.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新媒体艺术概念作出新的厘定。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特征;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又称新媒介,是极富争议性的概念。从传播史角度看,新媒体是一个时代范畴,其最终指向“当代”。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体的前后相继……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1]新媒体指向传统媒介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仍是一个在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议四起的难题。毋庸质疑,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作了精彩论述,他把互动性看作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4]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曼诺维奇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革命的关键阶段,计算机媒体革命影响所有媒体类型,他指出新媒体的五个原理(特征):一、数值化再现(Numerical Representation)。二、模块化(Modularity)。三、自动化(Automation)。四、流体化(Variability)。五、译码/转码(Transcoding)。[5]熊澄宇教授指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6]熊澄宇侧重于考察其历时过程性,旨在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实意义。刘自力则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数字媒体技术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有电子内容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7]

考察目前各国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厘定,可见出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媒体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新媒体产生往往是依靠旧媒体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媒体形态,它经历一个从物象(具象)到影像(像素)再到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对新媒体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它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即从“物象化”到“影像化”再到“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媒材变化。

第二,许多学者认为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观念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彻底颠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使新媒体内容和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根网状。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加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受众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性,自由的与传播者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快速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这一优势特征,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为新艺术类型/样式的诞生提供契机,形成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导致审美标准、审美范式/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根本性转换。

第三、当代新媒体呈现出一种融合/整合化趋势。新传播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上不仅可把传统媒体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而且能把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起来,形成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各种媒体技术形成新融合,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正如廖祥忠所预言:“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8]这为多媒体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和艺术灵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融合、再融合”的整合性特征,艺术家创作出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文本、表演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艺术,创作出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合一体的新艺术类型和艺术样式。

新媒介的出现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艺术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敏锐的洞悉电子媒介时代由媒介变化而在艺术界引起的一系列影响。他指出,媒介差异形成艺术种类的不同,新旧艺术的不同,建立在媒介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即是由电子媒介的出现而出现。[9]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提供媒介革命的可能性,影响艺术形态之变化和艺术理论之创新。新媒介必然带来一系列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变化,“私有化的主体,艺术家所使用的媒介并不是静态的,媒介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变化和艺术家的观念变化”。[10]新媒体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手段,改变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正是借助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得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类个人经验/体验通过新媒介表达出来,运用新媒介去探索艺术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和样式的新艺术形态。

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厘定

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经历了映像艺术、视像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命名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媒介方式、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形态分类等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普遍认识是,新媒体艺术是先进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技术性和实验性双重品格。但这远远不够。厘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新媒体艺术深深扎根于媒介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它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媒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朝晖指出:“媒介艺术(Media Art)也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诸如拼接、装置等。”[12]媒介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包括技术化运动即动态艺术中光和运动因素的使用、各种工业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机器美学”的机械性运动、电子性艺术以及激浪运动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媒介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它表现艺术家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积极探索艺术表现新的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的不懈努力。这些艺术行为和艺术实践影响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家

提供思考艺术新方法以及灵感,表现出打破传统艺术范式和艺术思想不断开拓艺术疆域的雄心壮志。新媒体艺术正是在继承现代艺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实验精神之基础上发展起来。苏珊·阿科瑞特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非常宽泛的词汇,其主要特征是先进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与行为。[13]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把新媒体艺术看作主要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4]王端廷在《美术观察》中指出:“新媒介艺术……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15]许鹏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6]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几乎忽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媒材问题。新媒体艺术之“新”,不仅在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段,还表现在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那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艺术创作、艺术承载、艺术传播与接受和艺术批评等行为方式上对艺术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以及美学和文化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发展、新媒材的创造性运用,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都将不断增加和更新变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

[3]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http:∥blog.sina.com.en/s/bolg591eeecd0100085r.htm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media.people.com.cn/archived/263.html.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16]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感情且具有目的性的综合行为艺术,它聚集了时间、空间等多种形态。舞蹈来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舞蹈也加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因素,其表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本文就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 思想情感

一、引言

舞蹈是表现人内心思想,展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行为艺术。在上古时期,舞蹈一般有社交、求偶、祭祀、祈福等用途,其性质更为实用,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如今不仅仅作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时的一种方式,更是作为培养孩子气质、礼仪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舞蹈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尤其在疫情期间,网络以接力形式表现出的励志舞蹈对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传统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借自然之物来模拟人物形象,展现内心美好的追求

在上古时期,舞蹈作为人们劳动、社交、求偶、祭祀、祈祷等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其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目的性极强:求子嗣、求丰收、求战役胜利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提高,舞蹈不再只局限于表面的交流与表演,反而更多地表现人们的内心与精神世界。逐渐由外在到内在、生活到精神、群体性到个体性过渡。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舞蹈编创手法与表现形式便是模仿和道具的运用。通过舞蹈中心思想的构建,舞蹈的编排会将动植物的形象、壁画古物中的形态,通过舞蹈采用的编创手法、中心思想的确立、舞者的自我表现、服装设计、舞台背景、音乐等等,赋予其舞蹈艺术实体化,借此用来表现人们内心关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例如舞蹈《爱莲说》《空谷幽兰》等都是运用依托拟物法,将舞蹈动作与古诗词相结合,既展现诗词中诗人的清雅淡逸,与世无争的向往与追求,也赋予舞蹈与众不同的精神意义,支撑了舞蹈主题里的中心思想。

(二)通過动作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

通过表演者舞蹈动作中的呼吸、舞姿的变换、方位的转变、呼吸时身体的高低起伏、动作快慢来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舞蹈的表现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框架严谨、内容丰实、连接紧密、引人入胜,突显舞蹈的中心思想与构建的舞蹈形象。作品前期可以通过缓慢优雅的舞蹈动作,温和舒适的背景音乐来呈现故事前奏,烘托气氛;中期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与动作的结合,将作品推向高潮;高潮中,通过快速的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以及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将整个作品的矛盾与发展渲染到顶点,给观众带来更深的视觉与听觉冲击;结局再辗转回温和缓慢,与之前高潮部分产生强烈对比,同时也为作品画上完整的句号。舞蹈中动作的发展进程与节奏、段落的强烈对比可以有效地向观众传达编导与舞剧的中心思想,同时可以使舞蹈的故事脉络更加清晰,观众的视觉冲击与体验感也更加强烈。

(三)利用舞台的调动来展现情感内容

舞蹈作品除了有舞者的肢体语言之外,还需要背景音乐与灯光舞美的配合,合理地利用舞台空间组织舞蹈画面,是每一位舞蹈编创者与舞蹈演员的必备能力。随着舞者的移动,舞台背景的切换,舞蹈道具的使用,来展现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以大型舞台剧《天鹅湖》为例,通过故事的发展、交响乐的配合、舞者的情绪转换、舞台背景与灯光舞美的切换,将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形象、思想、情感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依靠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使得舞蹈的整体思想显得更加形象立体,人们可以通过舞者的动作与情绪甚至服装道具的设计来展开想象,为作品情感的爆发拓宽渠道。

三、新媒体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为舞蹈艺术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色彩。想要了解新媒体舞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一般来说,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将舞蹈艺术与类似于影像技术、声光舞美等多媒体技术互相结合,利用光影的变化,配合舞蹈演员的动作,营造更为立体、生动的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它的出现,意味着单纯的舞蹈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科技的提升带动了人们更高的艺术品位。以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为例,运用各种高科技机械技术、媒体技术来展现该地区的地域自然、风景文化、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光影、背景与舞者的配合,真实完整地还原出了云南的风土人情,依托自然,体现自然。新媒体舞蹈不仅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的品质追求,新媒体可以使舞蹈更加的立体、更加的具象化。新媒体的出现还弥补了传统舞蹈的不足,加强了舞蹈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深一步从精神层面立足于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一)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相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舞蹈艺术更好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过影视视角的特殊角度,将舞蹈动作的特写镜头重复组接,以及交代环境的运用,使得舞蹈不再像传统舞蹈一样呈现单一的表达形式,着重突出了舞蹈的视觉形象,配合背景音乐,将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相互结合一同带给观众。

(二)影像技术与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

近些年随着全息影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跨领域与科技相互结合,舞蹈也不例外。在近些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影像舞蹈越来越科技化、形象化。在2016年辽宁卫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金猴闹春》的节目中,六小龄童在美猴王的角色扮演中,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与虚拟出来的金箍棒、小猴子、筋斗云等虚拟影像进行了深度的互动,使得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真实,突显了新媒体舞蹈的整体性、交互性。但如此的影像舞蹈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新媒体舞蹈过于依赖科技等电子产品,通过网络观看效果事半功倍,但是现场观看的效果却会略显枯燥。

四、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蹈艺术的对比

(一)表达方式的差异

虽然新媒体舞蹈是以传统舞蹈为依托,通过现代技术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与视觉冲击。但是新媒体舞蹈依然更多依靠现代科技,通过技术合成、背景转化、光影变幻,配合舞者的肢体语言来呈现舞台效果,弥补传统舞蹈所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扁平感。传统舞蹈更多地通过舞者的肢体形态来表现传达中心思想。通过舞蹈技巧与舞者情感的表现、一颦一笑来反映作品内涵的情感,或喜或悲、是善是恶、人生的大起大落等等。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表达舞蹈的张力、展现自我、追求更加真实完美的方面有着跨时代的贡献。但有时又过于依赖现代科技,从而忽略了舞蹈本身所带有的传统美感与技巧性,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传统舞蹈艺术的核心在于中心思想的表达,依靠舞者的肢体来传达无声的语言,来呈现不同的情感思想。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物情感的基础表达,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的结合,可以使人们不再局限于舞台,填补传统舞蹈的视觉空白,利用现代科技更加完整地表达舞蹈作品的背景、情感、思想等等。

(二)寄托情感的差异

人们借由舞蹈,通过网络的传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一些正能量的思想、情怀。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大家在网上跟随专业舞者一起学习舞蹈知识、开阔眼界;观看优秀网络舞蹈节目,传播中国优秀艺术文化;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一起跳舞;由网络发起的抗疫舞蹈《我不怕》,为工作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加油打气。

新媒体舞蹈的特质更多在于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通过特殊的科技手段,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场景,使人一目了然,可更容易将人带入作品之中,更加直观地反映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传统舞蹈更多的在于情感的表达,通过舞蹈动作以及舞者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反映不同的情绪,或喜或悲、或善或恶。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蹈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空白。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虽然无声,却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舞蹈与新媒体的跨行业合作是成功的。如今,新媒体舞蹈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这不仅仅是舞蹈艺术创作中的里程碑,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一种交互性领域。新媒体舞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舞蹈对于一些抽象化的事物无法表现的难题,通过科技手段将以往无法完美呈现的背景环境、人物特点更加形象更加实体化地带到观众眼前。它使得舞者的动作不再受到局限,利用空间与背景、光影的结合,用新的艺术形式去诠释舞蹈背后所营造的意境,使得舞蹈不再枯燥,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舞蹈与新媒体都是一个作品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整部作品的失败,这也体现出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互补性与关联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网络遍布全球的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其效果广受好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舞蹈作为一类新兴的视听艺术,除了舞蹈类电视节目还在很多大型音乐歌舞剧中被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跨行业结合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舞台表现的形式之一,新媒体与舞蹈都为对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从整体来看,有了新媒体技术的加持,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人物情感、风土人情都得到了更好更清晰的呈现,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对优秀舞蹈的传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新媒体技术有了舞蹈艺术的支撑,会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视觉冲击,也更加驱使人们开发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对彼此做出了更有意义的贡献。

新媒体舞蹈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科技发展、艺术发展、舞蹈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舞蹈的发展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好,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舞蹈作品的创新性,完成同其他领域的结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锦峰.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黄河之声,2017(03):23-2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徐先玲,李相状.主编.舞蹈艺术百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万春.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认知和解读[J].舞蹈,2017(01):10-14.

(作者簡介:梁金晶,女,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数”看休闲食品一路走来

冷暖自知

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接近万亿元。作为快消品中的佼佼者,休闲食品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从之前不被重视的“零食”进化为现如今的“高大上”,从20世纪末众多休闲食品厂家削尖脑袋往大卖场里钻,到2005年尝试连锁专营,再到近几年进驻电商平台,休闲食品一路走来,是喜是悲,只有行业本身感受最为真切。

休闲食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谷物休闲食品(烘焙类、油炸类、膨化类)、糖果巧克力、果冻、果脯蜜饯、坚果炒货、熟制休闲豆制品、休闲素食水果、肉干肉脯等。其中,不同属性休闲食品的待遇也大不相同。作为休闲食品中的“主食”和“硬菜”,面包和蛋糕的地位难以撼动。有调查数据显示,面包和蛋糕是家庭综合消费指数最高的休闲食品,它们的主食属性让其他品类的休闲食品拍马不及。

紧随其后的是干果类休闲食品,除了物美价廉的花生、瓜子等,价格偏高的核桃、松子等干果也因其丰富的营养备受消费者青睐。

有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食品中也有一些品类常年不温不火,果冻市场上几个大品牌勤勤

恳恳,却也没换来市场的大红大紫。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使得人们对于果冻的消费意识正在逐渐淡薄。而果脯肉脯市场则是因为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领导,市场反应日趋平淡。

看到当下休闲食品行业蓬勃发展,很难想象发展初期的不易与艰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休闲食品行业从最初的整体实力弱、历史积淀薄发展到现在市场相对成熟、产品普遍被认可,着实不易。

有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全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从1931亿元增长到9050亿元,占国内GDP比重由1.20%上升到1.42%。其中小品类休闲食品(坚果炒货、果脯蜜饯、豆制品、肉干肉脯等)产值从540亿元增长到3875亿元。休闲食品行业2009-2014年复合增长率为12.7%。其中,2009年休闲食品制造业创造工业产值4364.54亿元,同比增长27.53%;实现销售收入4304.03亿元,同比增长31.39%;实现利润117.71亿元,同比增长52.87%。

2012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4556家,实现销售收入6921.88亿元,同比增长13.21%。实现产品销售利润957.66亿元,同比增长17.57%,实现利润总额为586.10亿元,同比增长18.64%。2010-2014年,果脯蜜饯、豆制品增速超过20%,坚果炒货、肉干肉脯增速保持在15%-2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零食”也正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横观行业不足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看到存在的问题。虽然休闲食品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据了解,2009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容量虽已超过400亿元,但人均消费量仅为23.6g,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3.2kg的水平。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有目共睹,但发展过程还是出现了以下几类问题。

国产PK外资 势虽弱潜力强

有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食品行业虽然在快速发展壯大,被消费者和企业重视,但在国内休闲食品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仍然占据着市场的多半江山,我国本土企业则相对势弱,部分企业在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更新以及市场的推广等方面有所欠缺,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从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等多种因素分析,休闲食品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不论从知名度还是市场反应本身都名列前茅。多年以前,箭牌、达能、卡夫等跨国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现已基本完成企业的整合、产品的细分和市场布局。美国卡夫食品品牌旗下的奥利奥、太平等知名品牌在休闲食品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法国食品饮料集团达能旗下的多个品牌也在抢占着中国市场。

有相关机构综合多种因素对休闲食品品牌排名,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旺旺、卡夫、上好佳、达能、箭牌、喜之郎、德芙、好丽友、徐福记、嘉士利。其中只有喜之郎、嘉士利是国产品牌,由此可见,国产休闲食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处于相对劣势,反观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不易撼动。

在外资、合资企业蚕食国内休闲食品市场的当下,本土品牌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外资企业正在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我国本土休闲食品企业唯有对产品质量进行提升,对产品品类进行细分,对产品进行创新,对产品安全进行严格的把控,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才能使之健康、持续发展,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激烈竞争中也能与外资企业开始新一轮博弈。另外,本土企业也要联合拓展市场,一句“团结就是力量”用在这里恰如其分。目前,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休闲食品企业开始不满外资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的现状,联合起来共同与外资品牌抗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外资的强势促使本土企业的团结意识开始增强。虽然国内休闲食品企业仍处弱势,但依托国内市场的广阔前景和本土品牌自身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市场的进一步细分,相信国产品牌也将在休闲食品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到细分市场,我国本土休闲食品企业的表现着实不错,耳熟能详的金丝猴、大白兔在糖果市场中的占有率笑傲江湖。洽洽食品在包装类葵花籽市场中占有率高达20%。有业内人士就休闲食品市场细分问题进行研究,他表示,做好市场细分就等于找到了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创新之路。而这个细分的市场蛋糕可以逐渐做大,形成自己独具的优势。

渠道建设需全方位

除了“共御外敌”,我国本土企业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休闲食品行业集中度较低,小、散、弱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打破。部分中小休闲食品企业在新品开发、渠道建设等方面与一线企业相差甚远。

以渠道建设为例,休闲食品市场已颇具规模,一线企业的渠道日趋完善。随着网络购物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购买休闲食品的渠道大体可分为两类:线上和线下。线上,各种电商平台充斥着电脑屏幕,“在家吃全球”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而线下则主要依靠以下3种销售渠道:超市大卖场的集中销售、散装称重式销售、连锁加盟式销售。

其中,超市大卖场集中销售的多为独立包装的休闲食品,而相对高端的独立包装休闲食品则多在高端连锁便利店内销售。如:711、邻家等,

散装称重销售则多出现在面包店、糕点店和超市专柜。 主要凭借店面品牌来带动产品销售。

而连锁加盟式销售的多为土特产类休闲食品,这类食品目前依然缺少强势产品品牌,多是借助地方品牌的集群效应提升销量。

由此不难看出,目前休闲食品企业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并不能全方位覆盖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食品的终端建设和企业对渠道的掌控能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现如今,部分有实力的休闲食品企业都在加大对经销商的扶植和对分销商的管控,强化对渠道的深度管理。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产品的个性化摆放、规范化陈列,形成一套系统化、有特色的体系,这样才能对产品的销售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印象,从而提升知名度。另外,休闲食品企业应实行多通路并举,除了传统经销通路,KA通路和车站等特殊通路也要全面覆盖,以多渠道销售提升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提升产品销量。

网购则是怎样也避不开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不“触电”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落伍、出局。如今,“80后”、“90后”成了休闲食品的消费“主力军”。网络的发展给这支“主力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休闲食品行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休闲食品触电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好电商平台这把利剑开拓市场、推广宣传、提高销量和产品知名度,也是休闲食品企业需要思考的。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推广少不了

和渠道建设同样重要的是品牌推广。目前,休闲食品的品牌传播大多停留在产品层面,没有深度挖掘品牌潜力,导致消费者忠诚度不高、市场反应平平。有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食品重在休闲,企业可以抓住休闲做文章,烘焙食品可以开发休闲餐厅、咖啡厅等餐饮终端销售,或者深入高档社区,提高目标客户的关注度,从而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

另外,当下信息的传播可谓全方位、多角度,正确的宣传加上市场运作,对一个品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在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商机。也有休闲食品企业与游戏、电影等合作,利用其知名度推广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名气。

《2016-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休闲食品前20名全部都有广告投入,分别占企业产值的3-10%不等,其中约70%用于电视广告,15%用于网络,3%用于公关,10%用于平面媒体,2%用于新媒体等其他媒介。

正如上文提到的,特色、个性是休闲食品打开市场的一大利器,不仅体现在渠道建设中,也体现在品牌推广中。目前,很多企业意识到这点,开始着重培养自身独特的品牌个性,个性化的品牌形象、特色的产品都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所做的努力。

虽然二三线休闲食品企业和一线企业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其表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战略清晰、有特色的商业模式、品牌成长性较好的二三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也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产品品类、消费人群将细分 低脂肪、低热量成趋势

《中国线上零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线上食品销售中休闲零食类居首位,休闲食品的销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占比超30%,且仍有上升趋势。由此不难看出,休闲食品市场的前景广阔。

如果说以上数据无法直观反映出休闲食品市场潜力的话,那么下面这组数据将更为清晰地描绘出休闲食品市场的广阔前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消费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仍将会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2016年将会突破10000亿元;2017年达到12000亿元;2018年突破13220亿元;2019年达到14542亿元;2020年达到15996亿元;2021年将会达到17596亿元。

《2016-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目前,我國休闲食品消费主要分为自食类和礼品类,市场主要分为家庭、旅游及礼品类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城镇居民21.86亿人次,农村居民10.76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05.5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46.6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8.9元。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当地特色食品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地域性、民族性较为凸显的传统特色休闲食品备受旅游消费者青睐。

另外,我国礼品市场需求量高达8000亿元,其中春节期间的礼品需求占到了总需求的60%。个人和家庭的礼品需求每年约为5055亿元,而公司或其他团体的礼品需求约为2629亿元。近年来,传统特色休闲食品正逐步成为礼品市场中的宠儿。

市场前景固然广阔,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才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话题。

近年来,肥胖症屡见不鲜,饮食习惯不合理、运动量不够等因素都会导致肥胖症。而休闲食品在消费者眼中似乎和肥胖总是密不可分。记者在超市中对消费者进行了关于休闲食品与肥胖是否有关的采访,发现部分消费者持肯定观点。“我觉得薯片、开心果这些食品的热量都挺高的,吃多了应该都会发胖吧。”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刘女士如是说。

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在部分休闲食品的包装上都能看到反映“热量高”的信息,这也成了家长不让孩子多吃零食的主要原因。在国外,以果蔬为原料的休闲食品日渐风靡,由此可见,低热量、低脂肪的休闲食品将成为产品变革的一大趋势。有调查数据显示,58.4%的人对新品牌和新产品兴趣浓厚,主要体现在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未来几年发展潜力最大的3个休闲食品品类分别为:肉禽鱼、干制蔬果、坚果类。因为这三大类食品一直是由农户简单加工制作,销售多以散货形式出现在销售终端,没有形成产品品牌意识,尚属于发展的最末端,品类发展空间很大,也容易打造强势领导品牌。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迎合消费者需求也是优秀的休闲食品企业需要做的。在此之前,了解消费群体的分类同样重要。

有研究表明,休闲食品的消费群体将逐渐细分,低龄化、白领化、人群特殊化等将成为休闲食品消费群体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企业也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不同品类的产品,针对儿童、中老年人、孕妇等开发的产品也会日益增多。

除了消费人群将细分外,产品品类也将迎来进一步细分,以往传统手工作坊型休闲食品将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将是以现代工艺、先进技术生产出的更多品类和口味的休闲食品,产品品类将进一步细分,细分市场的繁荣也将带动整个休闲食品市场的发展。

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一)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特点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视觉艺术创新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数字媒体手段。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现代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创新成为现代视觉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借助数字媒体,视觉艺术工作者可以借鉴其他地区、行业成熟的创作手法,运用先进的创作工具、媒体和材料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与创造。在现代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新媒体艺术产生了。视觉艺术的创新也以“观看”之道的创新为主要形式,加大了新视觉词汇、表现手法的应用,从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消费的角度,赋予了视觉艺术更多的内涵,拓展了视觉艺术理论创新的视角,如在电影视觉艺术设计中,人们利用光效媒介对事物进行抽象、形式化的视觉展现,导致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距离、角度、状态习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不管视觉艺术如何创新,技术永远是艺术的手段而非其本质,如何寻找并合理利用视觉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新,始终是艺术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视觉艺术工作者从视角对事物本质进行思考,用独特的方式联系艺术,推动艺术发展,赋予视觉艺术更多的功能性、艺术性、娱乐性。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以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这一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更具表现力,其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是视觉艺术传播的两大要素。与传统的视觉艺术传播相比,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带有鲜明的传播学专业属性,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效能也更加丰富。具体来说,数字环境下的视觉传播以数字技术、数字设备等视觉新媒体为媒介,这是数字化作用的直接后果。视觉艺术传播必须以具备新媒体“新”和“媒介”两方面的特性,其承载和传播媒介也必须更具动态性、开放性。与传统的以静态的视觉表现形式相比,动态的影像和装置形式更新更快更强,以网络计算机这一典型的数字媒体为例,视觉艺术工作者可以利用其进行综合材料搜集、整合和处理,也可以利用专业的艺术设计软件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视觉艺术设计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同样,在数字媒体语境下,数字媒体也被人为地带有更多的理性和艺术色彩,以数字科技、现代传媒为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创作手法、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更多的视觉艺术作品也因此被创造出来。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方法

(一)加大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力度

人们对视觉艺术的本能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是促使视觉艺术创新的源动力。以前,人们在进行视觉艺术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图像、文字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审美理念和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进行视觉艺术设计和展现。这就使得视觉艺术设计对图象和文字产生严重的依赖,导致其出现表现手法僵硬、思路狭窄等短板。在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可以通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实现互动式样的远程传播、面对面的双向传播和直接交流,受众的参与性和美感度都有所提升。同样,以网络媒介为支持,新媒体艺术可以为设计者和受众交流、沟通搭建乔辽,使艺术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回归人性,也使得艺术设计可以在传统与自然、时尚与流行之间更加灵活的转变。此外,借助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的发展和消费速度都得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文化艺术形式最显著的特点。如借助于网络媒介,更多的受众可以接触到形式多样的视频广告,广告内容既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受众的参与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视觉艺术更受关注。

(二)用虚拟艺术促进图象世界向视觉世界的转变

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图象已经不再是視觉艺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利用虚拟艺术促进视觉世界创新,成为视觉艺术设计新理念。其实,早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后,人们对声光影的运用在电影电视中已经有所体现,视觉艺术的效果也得以从黑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止到动态。在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视频、图象的清晰度、色彩、饱和度都不断提高,视频化的收视方式因其高度的传播效应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数字视频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频影像,那就是由电脑生成或合成的视觉高度逼真的虚拟影像。虚拟影像摈弃了对事物进行简单复制与模仿的做法,更加关注意境世界的构建,更加关注人们在观看被制造出来的技术手段时候的多维体验和真切感受,3D视觉设计就是这一设计形象的代表。构建虚拟意境是虚拟艺术的核心,在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意境时,设计者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力图通过幻境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沟通构建具有独特时空性的意境空间和意境世界,以给受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三)推动视觉信息的跨界创新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不单是艺术风格和形式创新,还是思维精神的创新,因为艺术风格和形式创新只是创新的外在形式,思维创新才是根本。在新想法的促动下,视觉信息创新就成为新的视觉艺术创新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只有用专注的精神和端正的态度去审视创意和创新设计,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视觉信息、视觉元素,使得创新更具革命性、取代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视觉艺术设计时,要关注视觉信息的背景、内涵和时代意义,看得透视觉信息背后强大的关系系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长处,通过思维融合和信息整合创造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如曾获2009年亚太广告界户外类全场大奖的《难以触及的课本系列》,就是用利用塑料、倒刺铁丝等视觉元素来传达公益信息的创意形式。这组作品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用跨界思维和视觉艺术眼光去审视一切,去进行艺术创作,必将使视觉艺术更具生命活力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值得所有的艺术家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