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论述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并从专业、管理的角度提出设想,同时也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更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设计学;毕业设计;艺术学科;跨学科

本科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串连,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能否将大学里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对接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毕业设计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型人才的工具。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设计学科以及设计产业和行业的对接越来越快,高校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不断迫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独立的一套体系,不同于其他设计、写生等实践环节,单一地考核学生所学的某一门课程,而是针对大学所学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应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

1. “一对多”模式,指导效率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由于学生的扩招,老师的短缺,导致一名老师需要指导10多位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就是“一对多”模式。不少高级职称的老师另外还要指导研究生,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此外,同一导师指导的课题重复或具有相关性,会造成研究课题的狭隘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验资源竞争。

2. 毕业设计作品空洞。我们在看历届学生的作品时,会发现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很空洞,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或者缺乏背景学科的支撑,因而使得设计显得缺乏内涵,没有内容。事实上,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由于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设计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了园林、生态等专业的知识,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家具、材料等专业的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研究装置艺术的学生了解了电子控制、传感器、机械原理等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作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正日益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同学正越发浮躁、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学仅仅是为了分数而看书,为了拿学位而学习,不求学到多少知识,但求完成任务。如在外实习的同学,有不少直接将公司的图纸、设计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通过网络找枪手,付费为自己完成毕业设计。

4. 与求职高峰冲突。由于毕业设计环节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求职的高峰期。因此,不少同学会请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去单位实习,从而牺牲了大部分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设计相比,学生更重视就业和实习。

二、艺术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设想

1. 加强毕业选题前瞻性和学术性。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 同学们可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1]。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事业,启迪设计实施的灵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

2. 进一步加强毕业展展览方式的多元化,展板、实物、多媒体进一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展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举行。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应该是本科毕业展的重要特色。然而,与艺术类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展在展览形式上较为单一。事实上,综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运用优势学科的力量,将艺术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加强团队合作,特别是跨专业或跨学院的合作。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模式,其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分析能力,技术可行性,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化。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既可以避免毕业作品的抄袭,又可以也有效地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时间。

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因此参与的人员也要包括多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成员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都会影响到团队总体的设计质量与进度。老师也要及时跟踪,合理把握设计的大方向。然而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相比,跨学科毕业设计难度较大,内容较多,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布置时间。

4.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返校投入设计,将之列入考核范畴。学院要组织各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工作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5. 可实行二辩、三辩模式,防止同学心存侥幸,避免毕业设计的粗制滥造。指导教师审查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席情况,如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1/3,则通知学生不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只能推迟到后面二辩、三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后期的重点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其重要性。我们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立足国际视野,尊重学生的创意,为学生提供平台,从而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进程。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蕾.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模式探索,商场现代化,2012:100-101.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课程设置要突出“针对性”

1)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2)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3)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基础课教学突出“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1)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2)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3)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专业课教学突出“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致分两大块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较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孤立以及设置失衡等方面。本文就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调整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艺术素养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我国各院校基本上还都是沿用传统的设置模式,无论是在课程整体设置上还是在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上问题都已突显出来。当下,出现的这些问题已导致我国各个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发展滞后,并殃及学生就业方面,所以为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全面发展,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已迫在眉睫。

1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即:课程设置失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孤立。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失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其基本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增强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而达到基础知识开设为实际专业设计制作课程服务的目的。但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重技术忽视艺术的现象特别严重。大多院校只是专注于学生的软件类课程的开设及学习,由于生源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有甚者是无任何美术基础,故在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畸形的现象。较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或是在毕业创作时就已经突显问题了,例如设计不出有创意性的作品或是不能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的任务,那么在就业上多表现出有工具不知如何使用的症状,进而给招聘单位带来毕业生能力低的不良印象,这种尴尬境地其实缘于整个学习期间课程设置的失衡,学生艺术素养得不培养和提高,即无理论指导实践。重视技术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软件的学习目前都还是处在模仿范例的教学模式,不能进行相应的创新设计制作训练,造成学生只会操作不会使用的后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开拓。据统计现有半数以上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占用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这种严重失衡的现象仍一轮一轮地反复。课程设置的失衡会给学生对所学专业带来错误的导向,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孤立。任何一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例如生源层次质量、学生学习年制、专业培养重点、学生的就业方向等等。当下,很多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都存在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忽视,有甚者直接让学生进入一个软件培训的学习状态,这就造成了诸多学生会软件而不会设计制作作品的恶性循环的现象。统观基础课程,不区分具体专业的话无外乎以下门类: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透视学、人体工程学、解剖学、版式设计、构图学等等。这些课程往往被随意地挑拣一二便进行开设,导致学生不能够奠定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学习不够系统,出现知识环节的遗漏或缺失,那么相对的学生在审美上也就得不到提高。课程开设的孤立还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时间方面。目前,有很多的院校在开设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学制年限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随意地进行安排。我们可以做次简单的对比,开设专业较成熟的院校:三年制的学生,大都将主干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一年级一般为基础课程设置较多时期。因考虑到学生基础问题以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故将专业性强且带有实践性的课程或设置在第二年或与相应的专业基础课交互安排设置。专业开设较不成熟的院校还是处于我行我素的状态,随意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及时间的安排。造成学生对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够很好地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二者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服务链的关系。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要求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和专业设计相关联,这也是目前我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1) 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孤立的缺陷,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效的衔接起来。其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法课程的开设,并在教学设计与内容上有所调整。例如,在素描课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素描代替传统的素描,教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象,加强学生设计感及意识的培养;可利用传统的素描塑造及表现方法进行画面效果的展现。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力、表现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艺术综合素养。第二,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应加大如三大构成、版式设计、字体设计、透视以及构图等课程开设比例。这些作为设计专业最为基础的课程应是为更高层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还应注意这些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应与其他专业课程互相联系交叉起来安排,是前后进行还是并行开设都是应考虑的重点。第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现在全国众多的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都在无形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转接到计算机软件课程开设上。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如若能够在开设的时间及内容上进行调整也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及独立制作的能力的,例如在开设此种课程同时,尽量缩短学习软件的时间,加强辅导学生利用软件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某项专题作业的练习。

(2)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中构思创新是非常重要方面,即与实用相等同的。在设计制作中把艺术与生活相联系起来,创作出既与众不同又能被大众认可的艺术作品是要求创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无论是在设计基础课程还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设计上都应再三斟酌。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版式设计课程,除了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大优秀作品的鉴赏环节比例,同时结合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开设,融合起来进行任务式的教学。再一就是鼓励督促并辅导学生参加高级别的设计赛事,无论是在准备还是在制作过程中都是其创新思维培养提高的过程,应打破学生长期以来固化的思维方式,且经过实践证实,效果较明显。

3 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探讨的,不同时期的专业发展及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故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实施者不仅要考虑到若干现实的问题同时还要具有预设即将出现问题的意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是一个严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25(5):265-284.

[2] 杨晋东.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5(2):54-102.

[3] 刘洋,邱明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2012,33(11):200-201.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发现了目前存在于该领域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的一切理论归根结底都是为设计实践服务的,这一专业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导致其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学校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希望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状;改革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作为全国各个高校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专业,其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及对从业者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高校针对这一现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而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该专业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1.1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时间

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前三年学习理论,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学期才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设置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实践教学进度缓慢,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面临着创作毕业设计、找工作、完成毕业实践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多数学生都会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创作毕业设计和找工作两方面,因而忽略了毕业前夕珍贵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任务,导致毕业时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丧失了竞争能力。实践教学时间短、学生精力分散,致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实际的设计工作时,不能完全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就业率也因此降低。

1.2 高校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当前,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逐渐趋向年轻化,多数任课教师都是在取得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直接进入到高校任职,其本身缺乏在实际中从事艺术设计实践的经验,故这些教师本身不具备较高的独立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素质和能力。我国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多数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虽然在常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这些虽然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但却过于陈旧保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讲起来滔滔不绝,而一旦到了实际操作便表现出独立研究能力、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情况,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1.3 各高校普遍不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理念及条件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且与其他诸多专业如:分子材料、信息技术、工程制造、工艺美术等的结合性较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极强的灵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往往比较单一,仅仅着眼于单纯的设计本身,并没有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另外,很多高校的教学设备陈旧,无法适应现代设计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培养一批适应现代设计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2.1 以“实用性”为培养目的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设置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双管齐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绘图能力和将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的能力作为双重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新型设计人才的最终目的。

各个高校都会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安排一定的专业理论课程,让学生首先对该专业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并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对未来的实践教学进行基本的规划和设计。经过这些前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单凭不断的考试和练习难以满足学生将艺术设计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其实,在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结束后,高校就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针对已学过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提高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让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更早地结合,能够在优化当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紧密地进行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这种结合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的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实习或者市场调查之类的内容,这些都与学生本身所学的专业技能关联不大,由任课教师统一安排,学生根本无法从这些实践中获取相应的操作经验;而有些专业课教师会定期给学生安排一些实际的操作练习,但学生基本都是虚拟完成,并不是直接面对客户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无法自己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因而学生真正的实践机会仍然很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传统实践的基礎上帮助学生设置一些专题性的项目进行练习,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定的实践客户群体,由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定期免费为提供设计思路及设计作品,学生们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独立于客户群体进行沟通,自主获取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和技术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既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也能从另一方面为目标客户群体带来一定的益处。我们可以把学生按照具体设计专业的不同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个项目中分别负责不同的业务,每个小组配备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技术支持,保障项目顺利完成。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客户进行回访,为以后能更好地操作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向性,每个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自己在本次项目中的优缺点,争取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一个项目的时候,让各组的学生交换分工。如此设置我们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才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市场经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优化与整合,才能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上更加全面和完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实践时的实际需要来调整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点面结合的意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以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双管齐下,并将二者很好地融入一起,使学生在校内就培养起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基本的市场实践技能,最终以学生所学专业的实用性为最终目的,培养新型高素质实践型设计人才,才能使学生在脱离校园之后很好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与企业相衔接。

2.2 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授课中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须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以及将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中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导。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知识,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总是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而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种做法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艺术设计始终是一门以实用为最终目的的专业,所以,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高校必须努力提高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再走“照本宣科”的老路子。可以聘请设计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担任指导教师,给学生们更为直接的意见;也可以让现任高校教师带薪到单位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行实践,积累相应的经验以便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当中。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和能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3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除了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外,同时也是一门个性和风格特征非常明显的专业,每个人对于设计的理念不同,所设计出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将其差异与能力的开发相结合,同样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重点。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其次也要尊重每个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并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让理论指导实践,鼓励其自主思考如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

3 结语

我国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并非一天造成的,相应地,要改变目前该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高校应从自身出发,寻找当前自己在该体系中的优势和劣势,努力认清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师素质、改革课程设置,使实践教学真正与设计工作接轨。在改革中求变化,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长期有效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06).

[2] 杨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N校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 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 张策.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课程设置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 高新,郑艺,徐欣.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07).

[6] 迟天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1(10).

[7] 蔡彩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轻工教育,2007(12).

[8] 张筱蓉,王建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分析——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作者簡介:刘奕(1973—),女,重庆人,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今高职艺术专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公众(企业、客户、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去是顺应时代潮流,学校应与行业、企业合作,与客户交流,与学生对话,一起寻找、分析、解决教育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在当前,公众的价值观念、需求多元化,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必须更加灵活、高效和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对公众的要求要更具有响应力,更多地使公众参与,并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在必要时还应当向公众征询意见。在此大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日益受到人们重视。通过参与,参与者可以将所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总之,公众的广泛参与还可促成有效的社会信息交流网,增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国最终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焦点。我国紧跟时代潮流,提出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文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在公众中的满意度,切实改善教学相关的环境,让广大学生、企业、客户真正从中受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高职教学改革,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教学质量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强调公众的参与、个性观念的发挥,并重视和探讨公众参与教育的角色及重要性。特别是公众参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程度决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教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过程看,教育改革再次从国家的议事日程走向公众的视线,邀请社会各界提出解决思路、办法和措施。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让行业、企业、客户真正参与进去,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源和要求,以“面向市场、依托项目、立足岗位、凸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项目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实行“以项目带动教学、以比赛促进教学、以展示检验教学”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构建 “课堂+公司+施工现场”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质量的重点,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真正做到学校与公司、班级与部门、课堂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将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主要教学知识点有机相融合,做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专业培养方案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形成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扩展能力组成的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职教师是一群特殊的队伍,既要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求行业、行业、客户参与到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与他们之间高度契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职特色型师资人才。在实施过程上,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革传统的用人观念,规范用人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现有高职教师队伍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如:选派部分专业带头人到对口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还可以定期选送教师采取挂职、顶岗等多种方式进入企业参与相关工作,确保高职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进行“认知行业”、“ 实践行业”、“服务行业”,不断地熟悉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岗位规范及岗位规程,实现对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并能根据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行业、企业等单位应派技师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中,共同进行人才需求剖析,专业岗位能力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跟踪反馈等。并帮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或专职任教,对高职教学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工作室建设上,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以任务驱动“工作室”下的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指导老师有企业设计师、校内教师、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利用“工作室”平台开展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依赖工作室进行谈业务、沟通、方案设计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能带来一些经济收益,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具体操作上,借鉴各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情况,我校在工作室建设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由企业投资建设的工作室;2、由校内教师自建的校内、外工作室;3、由学生组建的校内、外工作室。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每个工作室设专人负责,融入行业专家到工作室中,对合作企业负责人选进行严格把关与筛选,并确定教学组织方法、评价体系等。并不定期组织召开企业、教师、学生座谈会和工作室建设小组会议,探讨深层次的发展。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资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形成产学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并为同类艺术设计院校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真正为现代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在实践教学条件上,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场所面积需求和设备购置上,行业、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调研,对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场所面积、设备规格、数量、操作规范、工作流程等都要了如指掌,为学校提供确切的场所面积规划和设备购买清单,便于学校规划建设和设备采购。以这种方式建设起的实践实训场所,无论在面积上,还是在硬件设备上都基本能够与社会行业企业保持同步,确保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同步性,从而增强院校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企业也能减轻在培训方面的人力、物力开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三段式“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实践驱动”的教学摸式导入,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的介入,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实现与行业的零距离接触。

今天,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步暴露,高职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需要公众、企业和学生不断提高参与意识。因此,通过对行业、企业、客户、学生的参与方式的程度和当前高职教育的特性进行研究,着手分析适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 “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效果如何”等。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好和企业、客户需要人的具体策略,做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让新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众参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q155。

参考文献:

[1]王黎明.高职院校“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之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马建.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9(4).

[3]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4]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摸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新世纪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中逐渐设置,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出现。面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发展困难,我们要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办法,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 教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等迅速的崛起,使得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国内的几代教育学者经过多年来不间断的努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加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这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及其他专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应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改正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整体提高向社会提供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1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概述

1.1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理论的主要学科涵盖了设计概要论、设计的美学、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研究学、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等课程设置,在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具备娴熟的艺术设计技能是最基本的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来丰富个人的艺术设计素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可以锻炼设计师能够具备率先找到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还能够提高设计师的设计艺术鉴赏和批评指正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塑造并提高设计师的综合性设计艺术修养,这是目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来设计师在市场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发展的瓶颈

2.1课程安排的不合理

学科的课程安排必须详细涵盖了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为今后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在关注實践应用的同时忽略了对理论课程的重视。课程安排的不当体现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很多被删掉;另外还体现在课程设置次序缺乏前后关联性,将多种行业的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成模板课,毫无学科特色。尤其是艺术设计史和设计理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然而一些院校弱化这类课程的学习的做法,总体来说对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和学科建设无益,对学生个体来讲,也不能建立其完整的知识体系。

2.2课程安排的教学手段未能实现多样化

新课改指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更应将创新的教育手段加以运用。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学手段依然过于单一,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依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以落实,“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充斥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没有什么改善。

2.3课程安排未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将艺术设计分成两部分理论和实践,各有不同的老师教授。理论课上只教授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只教学生如何操作,二者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使得理论课与实践内容未达到很好的呼应。在这样的课程区分下,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每一学科,理论都是实践的基础,理论为实践服务。教师在讲授艺术设计理论课时,不能机械地将课本上的理论一味地注入到学生的耳朵里,那样不仅磨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艺术设计本身就极其需要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教授理论知识。

2.4艺术设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单调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原点也是终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任何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除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教学特色,教授学生专业的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理论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紧急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都应该列入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去。

3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对策

3.1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必须合理,要符合循序渐进的顺序规则、前后课程安排不能毫无联系,要针对专业课有选择地适时开设。譬如入学前两年依次向学生介绍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设计艺术史等课程。随着专业技能课程的后续加入,后两年继续开始学习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民俗学、设计伦理学、设计思维、设计文化学等课程。还可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开设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课程。除此外,高等院校还应为师生配备报刊书籍等教辅资料,也包括影像资料、艺术设计类案例期刊等。让师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设计理论研究成果,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不小的作用。

3.2提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确保授课教师的从业质量。针对目前设计类专业人才不充足的市场,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让人满意。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拥有绝对发言权,所以在讲述设计理论时才能确保专而精,不会出现以偏概全或含混其词的情况。这样也就保证了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地有效教授。针对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建筑行业等不同的设计领域都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其他行业的补充,使得学生扩大本专业知识面。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容应对。

3.3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在倡导素質教育的今天,高等院校更应该深入落实这一理念。实现多样化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课堂,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在课上就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实训,这样不仅使得理论知识被深入理解,实践能力也得到拓展。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创作技巧与经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有助于学生设计艺术素养和设计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能有效提高其实际创作能力。

3.4丰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单纯把课程目标定位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上已经远远不够。这要求学校在教授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对相关学科如社会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社科类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素养又能准确分析市场需求的经济走向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教学目标还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再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

3.5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也要注重联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也不能一味讲解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更决定了其今后在设计行业的成败。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也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4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市场也不断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这就给各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并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适当增设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为设计领域提供更多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红.《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 ,2011(3).

[2]李森,和家胜.《艺术教育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反思——制造大国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4)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体艺术论文范文